#腦中風

溫差大藏危機 高血壓病友當心腦中風

溫差大藏危機 高血壓病友當心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只有冬天需要注意血壓控制嗎?時序進入秋天,早晚日夜溫差大,加上白天持續高溫頻繁進出冷氣房,血管急速收縮使血壓急遽攀升。若患者已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恐造成血管阻塞、破裂,某天將可能突然引起腦中風發作!因此,高血壓患者平日就應積極控制血壓,勿忽略秋天潛藏的危機。高血壓發生腦中風機率比常人高3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陳廷耀醫師根據院內臨床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3倍,且有近7成的腦中風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顯見高血壓是腦中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腦中風的發生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常有患者睡前還好好的,一覺醒來就腦中風送急診。尤其是天氣忽冷忽熱,高血壓患者應提高警覺,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回診,並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定期量血壓的良好生活習慣,以防發生腦中風甚至危及性命安全。未照醫囑按時服藥回診 50歲男子急性腦中風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腦中風發生率,且有中風病史者更應積極控制血壓以預防二次中風。陳廷耀醫師表示,常遇患者控制血壓態度消極,或血壓穩定後便自行停藥。臨床上曾收治一名50歲男性患者,因長期疏於控制血壓,也未照醫囑按時服藥回診,不料某天早上突然暈倒送急診,診斷為急性腦中風,至今仍需仰賴家屬照顧生活起居,無法回到工作崗位。陳廷耀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高血壓治療藥物以單錠複方為主流;臨床觀察,一天只需服藥一次的患者,其服藥順從性明顯優於一天需服藥二次以上的患者,建議患者可根據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對藥物有疑慮切勿自行停藥 應立即向醫師或藥師諮詢前陣子高血壓學名藥採用含動物致癌成分的原料藥,導致一連串回收下架事件,不但引發民眾恐慌,甚至有患者因此貿然停藥。陳廷耀醫師解釋,許多患者其實並不清楚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差別;但是即使學名藥與原廠藥成份、劑型、劑量皆相同,藥品是否安全仍牽涉原料藥品質、藥品製程、製造產線的品管等面向,而原廠藥有豐富臨床試驗佐證安全性與療效,相對而言更有保障。因此尤其像高血壓患者需長期服用降血壓藥,除了增加醫療相關知識,當對藥物有疑慮,應立即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選擇安全有保障的藥物,切勿自行停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腦中風中西醫併治 縮短病程、防復發

腦中風中西醫併治 縮短病程、防復發#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近年來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6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腦血管疾病高居第4位,奪走超過1萬1千條寶貴的性命。腦中風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並且男性多於女性,即使存活仍有極高比例造成部分肢體障礙或失能。針灸有助改善腦中風患者 腦部血流量、局部微循環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腦中風定義為腦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出血或血流不暢,使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失去部分功能留下的神經症狀。腦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2種類型,其中以缺血性腦中風占多數。常見臨床表現包括意識改變、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口歪眼斜、言語不清、吞嚥障礙、視野缺損、步態不穩、頭暈、流口水、大小便失禁等。腦中風急性期的中醫輔助治療方式包括針灸、中藥、推拿、拔罐等,又以針灸治療最為普遍,方法包括有頭皮針、體針、電針、耳針等。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針灸對腦部血流量、局部微循環等都有明顯改善作用,能促使血脈通暢,恢復腦部血液供應、減少因缺血導致的腦組織壞死,並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提高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償能力,加速自然恢復過程、縮短病程。針灸配合服用西藥 防再度中風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依臨床症狀可分為「中臟腑」和「中經絡」2種證型。「中臟腑」證型的表現為意識改變、神智不清;「中經絡」證型表現則為意識未改變,僅肢體受到影響,症狀為口眼歪斜、顏面麻木、肢體麻木沉重或半身不遂等。2種證型的治法及穴位均不同。許益彰醫師提醒,腦中風具有再發率較一般人高的特點,預防再度中風成為重要課題。平時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並戒除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醫學研究顯示,針灸配合服用西藥,預防再度中風效果比單純用針灸或西藥預防較佳。把握6個月內的黃金時期,腦中風發生後應持續耐心針灸與復健,並保持樂觀積極心態,有助於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減少永久性的功能障礙,盡早回復正常生活。

腦中風年輕化!新式抽吸術縮短恢復期

腦中風年輕化!新式抽吸術縮短恢復期#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6歲的洪先生不菸不酒但愛吃肉、體型微胖也有高血壓病史,最近工作型態轉換壓力大,平時頭痛、頭暈以為是感冒,殊不知即是中風前兆。洪先生某日晚間開完會,在樓梯間跌倒、無法言語,同事立刻幫忙叫救護車送急診。洪先生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血壓高達191/125、昏迷指數11。急診醫師懷疑洪先生中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左側基底核出血,經評估血塊不大,暫無手術必要,入住加護病房觀察控制血壓。第2次電腦斷層掃描時發現血塊已擴大,造成神經壓迫、神經功能變差,以立體定位抽吸手術將部份腦內血塊抽吸出來,後續2週內已能用單詞及簡單句子與人互動。45歲以下 年輕型腦中風患者逐漸增加林新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高定憲表示,中風長期排名在國人十大死因前3順位,據衛生福利部統計,45歲以下的年輕型腦中風患者這幾年已上升到10%。發作年齡下降歸咎生活習慣改變,大部份個案都是肥胖、少動或有「三高」的慢性病患。現在上班族多久坐,再加上3C低頭族多,飲食偏向高油、高糖和高熱量,如果工時長、壓力大、睡眠不足、吃飯時間不定,都會造成慢性病年輕化。立體定位腦部血塊抽吸術 傷口小、恢復期短高定憲醫師說明,腦內血塊如不經由手術治療,會如同身上淤血一樣慢慢被人體吸收。然而血塊自行吸收往往要1個月左右,此時仍壓迫腦組織,造成腦部組織受損。傳統手術需鋸開大片顱骨、打開腦膜清除腦內血塊,優點為能取得較好的手術視野,但潛在併發症多且恢復期長。立體定位腦部血塊抽吸術,以頭架固定於病人頭顱上,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精準計算患者腦內血塊中心,在患者顱骨鑿開約1公分左右的洞,將引流管置入抽取部份液化血塊後,再將尚未液化的血塊透過藥物引流出來。立體定位腦部血塊抽吸術優點是手術傷口小、癒合快、恢復期短,能深入較深部位清除血塊,避免開刀對週邊神經組織的傷害。有些患者甚至只要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有利於病人神經功能的恢復。大多數中風患者失語後常常都無法恢復語言能力,上述病例年輕且接受低侵襲性的立體定位腦部血塊抽吸手術,所以能在最快時間恢復語言能力。頭暈、跌倒、單側麻木等問題 當心是中風中風症狀很多,除非很明顯的半邊麻痺、言語障礙等症狀否則很難發現。尤其年輕人常常忽視自己也可能是發生的對象。高定憲醫師呼籲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情況,多運動、飲食均衡少吃油,避免膽固醇過高造成血管硬化。如果有頭暈、不明原因跌倒、單側手腳無力麻木,語言功能障礙等情況,都要懷疑是否中風,盡速就醫,家族有高血壓病史者,最好定時量血壓並接受治療。

腦部受損難再生 中風就醫分秒皆關鍵

腦部受損難再生 中風就醫分秒皆關鍵#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體或走路不平衡、視力模糊或複視、臉不對稱(嘴角歪斜)、手臂無法完全舉高、口齒不清表達困難,有這些症狀恐怕是腦中風,請盡速就醫!腦部受損難再生 腦中風名列前5大死因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醫師方楨文表示,中風有缺血與出血2種,缺血性腦中風在台灣佔大宗,是指人的血管中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血栓,阻塞腦部的血流,腦細胞得不到血液氧氣而壞死。腦部有各項身體功能的指揮中樞,一旦受損難以再生,腦中風因此長期名列國人前5大死因之一。即使保存性命,也常遺留各項長期功能缺損,對日常生活功能影響很大。這些輕重、長短不一的後遺症,常常耗費很多金錢、時間、人力才有機會彌補,間接對於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每延遲1分鐘打通血管 近2百萬個腦細胞受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任饒敦表示,腦中風是血管堵塞,希望能盡快將血管打通,恢復血流。最常用的方法是從血管裡施打血栓溶解劑,然而這是一把兩面刃。如果中風症狀出現後3小時內給予,有機會可以打通血管,且出血的機率不高,但如果超過3小時,出血機率就會大幅增加。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微細管路深入腦血管取出血栓,雖然可以拉長診治時間,但研究指出,每延遲1分鐘,就有近2百萬個腦細胞受損。腦中風黃金就醫時間 每分鐘都很重要腦中風的治療好壞,在發生後幾小時內就大致底定,而這每分鐘都很重要。如果要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就要讓所有適合患者在最短時間內治療。這樣的理想需要患者、119系統、醫療院所接力合作,環環相扣。首先患者需要能夠察覺腦中風可能症狀,並清楚中風快速處理的觀念,盡速前往醫療院所的急診尋求協助。如果懷著等一下看看會不會比較好的心思,很可能延誤病情,錯過分秒必爭的寶貴治療時間。119系統可以擔任中繼站,初步判別是否為腦中風,並了解鄰近急救責任醫院的位置遠近與治療量能,好讓患者盡速抵達適當的醫院接受治療。醫療院所擔任主要的治療角色,必須結合各個相關專長科別,建立快速反應流程,加速治療進行。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劉宏輝副院長表示,動脈取栓術逐漸普及,腦中風治療從黃金3小時進步到黃金6小時或黃金24小時,呼籲民眾更加注意腦中風症狀,並提高警覺,第一時間處理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大腦,將中風傷害減到最低。

腦中風易吞嚥困難 3方式吃得更安全

腦中風易吞嚥困難 3方式吃得更安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7歲的陳大哥,本身有腦中風病史約4年,說話含糊不清,且長期進食有嗆咳情形。因發燒、呼吸喘掛急診,追蹤胸部X光顯示為吸入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療。腦中風患者2至9成吞嚥困難衛生福利部桃園院病房護理師蔡宜茹說明,2016年國人10大死亡原因顯示,腦中風位居第4位,約20至90%易有吞嚥困難問題。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等問題,死亡率高達46%,值得重視。吞嚥姿勢、食物量及狀態很重要蔡宜茹護理師提醒民眾若家中有人有吞嚥困難情形,可採下列3種方式,調整吞嚥方式、進食速度與進食量、食物調理成易吞嚥的狀態等等,避免因為嗆咳發生更重大的危險。1)調整吞嚥方式/低頭吞嚥可避免食物或液體太快流入咽喉處,而長期臥床者,需採半坐臥再進食,讓進食更安全。2)調整進食的速度及量/小口吞嚥,避免使用吸管,可改用湯匙或斜口杯,控制進食量。3)食物要調理成易吞嚥的方式/容易嗆到的食物質量為液體流質狀或乾燥固體,對於吞嚥困難之病人,最好的吞嚥食物型態是糊狀的,可將液體流質加入快凝寶、太白粉或蓮藕粉等增加液體黏稠度,降低液體流速,避免太快流入呼吸道。

手腳麻痺速就醫!腦中風黃金6小時

手腳麻痺速就醫!腦中風黃金6小時#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腦中風總是來得讓人措手不及。除了有生命危險外,更可怕的是它會造成後遺症,一旦需要用到看護就會造成家人重大的經濟負擔,以往的生活方式也將完全改變。腦中風可分成三種雖然會有「因腦中風而倒下」之類的籠統說法,不過腦中風大致上可分成「腦梗塞」、「腦出血」、「蜘蛛膜下出血」這三種。以往是腦出血的例子占了大多數,但是從1970年代之後,腦梗塞的狀況增加到約六成。所謂的腦梗塞,就是凝固的血塊(血栓)脫落堵住腦部的血管、阻礙血流,使氧氣和營養無法傳送到腦部。如果腦部缺氧過久,腦細胞就會死亡。為了讓因血栓而阻塞的血管恢復暢通,要以投藥的方法讓血栓溶解。在治療藥物方面,目前陸續引進了tPA(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及rt-PA(合成的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等藥效快速的血栓溶解藥。但是,由於tPA和rt-PA等藥物的作用很強,不當使用可能會引起腦出血等危險,因此有使用上的限制。首先,在發病後三個小時內無法開始治療的情形下,就不能使用此藥物。還有,根據患者的病歷或斷層掃描的結果,也有人是無法使用的。想要使用這些藥物,就必須儘早將患者送到醫院。發病後時限只有6小時腦中風倒下時,發病後的4~6小時內的治療是生死關鍵,也被稱為黃金時間。然而,為了避免留下後遺症,必須在更短時間內迅速接受治療,而且還得考量到治療準備及檢查的時間,所以一定要儘快送到醫院。當家人實際發病時,重點於第一時間呼叫救護車,並且送到急救醫院。腦中風的預兆有手腳麻痺、說話突然口齒不清、舉步困難、不自覺流口水等症狀,因此平常多注意症狀的話,就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本文摘自/日本醫生驚人的健康祕訣/康鑑文化出版)

心房顫動易腦中風 高達75%無症狀

心房顫動易腦中風 高達75%無症狀#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72歲的陳爺爺,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房顫動病況,他都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去年底,陳爺爺不慎跌倒,頭部撞擊地面,呈現意識不清現象,家人立即將他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持續在出血,還好陳爺爺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能快速恢復凝血功能,經由投以反轉劑,10分鐘後抽血確認凝血功能恢復正常,便進行手術將血塊移除,術後隔日即轉入普通病房,目前復健狀況良好。 恢復凝血功能速度 心房顫動患者急救成敗關鍵! 收治陳爺爺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蔡適吉醫師指出,過去為了預防中風,多採用傳統藥物華法林(warfarin),但出血風險較高、濃度控制不易、和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又多,且若需要恢復凝血功能則需注射維他命K、或輸血漿,恢復時間長,因此,現在多改以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亞洲人而言,比華法林減少了43%大出血及68%腦出血的風險。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守護心臟 專一反轉劑作後盾蔡適吉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亞洲人而言,相對安全,同時在發生意外需要手術時,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為有專一反轉劑,投藥後可以立即恢復凝血功能,降低患者意外失血死亡的風險,儼然成為心房顫動患者最關鍵的守備用藥,而且其藥的專一反轉劑已於五月一日通過健保給付,預估有數十萬心房顫動患者可受惠。心房顫動易引發腦中風 死亡率高出常人二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明,心房顫動依發生頻率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三類,但無論是哪一類,患者因心跳頻率異常且不規則,血液可能會於心臟內流速減緩或滯留而形成血栓, 若血栓剝落順著血液流至腦部造成阻塞,就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比起同年齡的正常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率高5倍,且心臟衰竭、失智以及住院率等也高出許多,但有高達75%的患者卻幾乎沒有症狀,察覺不易。 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 血壓數值差異10以上速就醫因此,黃瑞仁院長建議,民眾可透過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來檢測,若手邊僅有血壓機,則可透過短時間內測量三次血壓,當血壓數值差異超過10以上,及平時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時,應盡速諮詢心臟科醫師,切勿忽視罹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巧克力致肥胖?反降3成糖尿病發生率

巧克力致肥胖?反降3成糖尿病發生率#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巧克力對糖尿病或心臟的療效有相關的整合分析報告,這份報告從2010年6月到10月間發表的論文中,篩選出18篇與疾病研究相關的論文,再經由整合分析後得出結果。就這篇報告的結果而論,吃巧克力可讓心臟病發生率減少37%,讓糖尿病發生率減少30%,讓腦中風發生率減少29%。提到巧克力,一般人的印象都是「會造成肥胖、導致動脈硬化的食品」,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實在教人意想不到。不過,巧克力和巧克力含有的可可多酚有助健康的相關研究已開始進行,它對糖尿病的功效也已獲得證實。「吃巧克力會發胖」是誤會!日本研究巧克力的先驅木村修一醫生(東北大學名譽教授、昭和女子大學名譽教授)以東京都內80位女大學生為對象,調查巧克力食用量與顯示肥胖程度的指標BMI值之間的關聯。從調查結果完全看不出這兩者之間有任何關聯性,食用大量巧克力不一定會發胖,而有些人即使沒吃巧克力也有肥胖傾向。大澤俊彥醫生(愛知學院大學心身科學部教授)在報告中也指出吃巧克力不會特別讓體重增加。,有很多實驗都在研究巧克力對健康的影響,卻沒有任何一篇報告指出巧克力會導致肥胖。認為「吃巧克力會發胖」的觀念至今仍如「常識」般深植人心,但它其實是莫大的「誤解」。可抑制發炎 對大腸癌的改善也值得期待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之類的疾病症狀是大腸黏膜受損伴隨激烈腹痛、腹瀉等,是很棘手的疾病,但經研究實驗證實,可可多酚可有效抑制大腸發炎。這是村上明教授(京都大學農學研究所)進行的研究。實驗內容是餵食老鼠混有脫脂可可萃取物的飼料,接著在2週後再餵食牠們含有引發大腸炎物質的水,觀察其間變化並加以分析。大腸炎會引發腹瀉、血便和體重下降,腸道會因大腸發炎而萎縮、變短,但實驗結果發現,餵食可可飼料的一組其血便等症狀都有所改善,而且大腸長度明顯較長,證實大腸萎縮情況也可得到抑制。我們知道可可多酚具有抑制發炎的效果,由這個研究還可推論它對大腸炎也具有療效。(本文摘自/吃巧克力控制糖尿病/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