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腦血管病變竟佔中風7成,留意暈眩、四肢無力前兆

腦血管病變竟佔中風7成,留意暈眩、四肢無力前兆#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56歲的婦人,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等容易導致動脈硬化的慢性疾病,但因多年前病人曾因鼻咽及深頸部腫瘤,接受過局部放射線治療,近來某日讀雜誌時,突然發現眼前一片暗濛不清,伴隨頭昏欲倒般的不舒服,當下沒有心悸或心跳不規律的感覺,但是這些症狀瞬即恢復,且這種狀況反覆發生了好幾次。 另一名74歲老翁長期抽菸且有三高病史,醫師長期囑咐他戒菸並且好好地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否則容易導致血管硬化阻塞,但是老人家不以為意。近來他經常有頭昏或昏眩情形,偶爾伴隨有四肢無力的感覺,奇怪的是,不論坐著或站著工作,這些症狀總是發生在他雙手持續勞動時,而且放下雙手工作,休息後很快改善,且這種情況亦多次發生。 動脈血流不穩定 可能是腦中風前兆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珀秀表示,這兩名案例都是神經內科門診病患,並在接受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皆有動脈血管內部管徑嚴重狹窄、血流阻力增加且血流速度改變等共通點,造成輸送至病人的雙側大腦的血液灌流不穩定,導致腦部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症狀,這是腦中風的徵兆。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中風對國人健康衝擊甚鉅,除了造成失能的後遺症外,對社會、家庭及經濟壓力、人力照顧上更是難以負荷之重擔。 腦血管病變阻塞 佔中風七成葉珀秀說明:腦中風主要以腦血管阻塞型腦中風為主,約佔所有腦中風的病人近七成。而腦部組織需要血液循環供應,輸送途徑主要仰賴重要的四條來自心臟的頸部動脈,包含雙側總頸動脈(又再分為內頸動脈及外頸動脈),及雙側脊椎動脈。輸送的動脈如果有病變(如動脈硬化狹窄阻塞,發炎,動脈內壁剝裂等現象),就會嚴重影響腦部的循環,進而引發腦中風。輕微的血管阻塞在不同的部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因此,如果要評估灌流腦部循環的情形,頸部動脈的健康監測顯得格外重要。 頸部動脈超音波 預防血栓發生頸部動脈超音波,是一種重要、簡單且對於身體毫無負擔的檢查,是非侵入性的檢查、也不需要注射顯影劑、更無輻射曝露,可利用觀測大動脈硬化或鈣化的狀況、或偵測血流動力等不同模式來偵測頸部的動脈。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超音波頻率,改變有效的超音波穿透深度,來清楚地偵測頸部的動脈,評估是否頸部血管有無動脈硬化的變化、阻塞或已經造成血流灌流變化或不足的情況,可有效預防血栓的發生。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呼籲:血管硬化、阻塞、狹窄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主要病因,隨著年齡的增加以及春夏或秋冬季節交替時,民眾更需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頭暈、想吐、四肢無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或是腦中風高危險群者,在預防醫學概念下,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更是健康檢查上的重要工具,如有症狀可提早偵測血管硬化及早採取必要性的積極治療,降低中風發生率。 

罕見外星人手症 手不受控竟是腦中風

罕見外星人手症 手不受控竟是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被鬼附身了嗎?南投一名60歲男子,右手突然不受控制,就像手有了自己的意識般,會突然伸手抓東西或衝動的往前握住前方物品,把自己跟家人都嚇壞了。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患者罹患了罕見的「他人之手症候群」,又稱「外星人手症」。感覺不是自己的手 運動不受意志控制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但沒有規律藥物治療。發作當天上午出現眩暈、耳朵有脹鳴感,下午右手就開始出現反覆、衝動地伸手抓握東西且無法放開手,且呈現斷續緩慢的語言等症狀,家人趕緊將他送醫,檢查後發現左側前大腦動脈及額葉急性缺血性梗塞。周建文主任表示,患者描述覺得右手不是自己的手,且運動不受意志控制,出現極為罕見但可能會使患者感到恐懼的「他人之手症候群」。這是因為腦中風導致額葉的血液供應出現短缺,產生受意志控制的運動計劃和身體兩側協調及自動誘發的神經抑製作用被破壞,而出現突然非自主且無法停止的不受控制運動,進而無法傳遞此區的運動計劃訊息至初級運動皮層,因此無法活化神經傳導系統去產生可控制的意識動作。尚無明確治療方法 職能治療5個對策張瑋珊職能治療師表示,研究發現,當患者疲勞、壓力大或在活動中分心時易出現此症狀。目前沒有已知「他人之手症候群」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可提供患者相關疾病的教育,並針對患者的問題做諮詢,以減輕其情緒壓力。而研究也顯示可採取的對策包括以下5點:1.利用視覺策略使患側的手放開後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例如利用具有訓練反應敏捷度與記憶力、眼球運動、手眼協調等功能的反應運動訓練器來訓練。2.若出現手眼不協調、偏盲,視覺空間忽略的患者可提供相關訓練。例如利用職能治療的電腦訓練軟體做視知覺及手眼協調等技巧的訓練、也可運用結合動態平衡及視覺追視等功能的動態平衡儀做訓練。3.對於出現不斷尋找物體摸索、抓握或強迫操縱工具等行為,可戴連指手拍或將手放在口袋中或握球來分散注意力,以便正常手可執行日常任務。4.認知行為療法,可藉由心理治療辨別和改變不正確或扭曲的思考模式,控制焦慮的情緒反應。5.因患手很容易被附近的物體分散注意力,故須提供一個無干擾的訓練環境,並避免同時進行多重任務訓練。

天氣熱翻了 心肌梗塞患者增3成

天氣熱翻了 心肌梗塞患者增3成#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夏天氣極端炎熱,急診醫師發現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光是7月連續三個星期,患者竟高達三成之多,醫師表示,主要是天氣熱,在外工作或活動的民眾,常忘記補充水分、也容易將頭暈、頭痛誤以為是中暑,忽略本身原有疾病該注意的事項。年輕、抽菸或水分補充不足 血液過度黏稠導致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林技政表示,這幾個星期因為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到急診就診的患者較平常多,且年較為年輕,多數有抽菸習慣或水分補充不夠,使得血液過度黏稠而導致。豐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敏雄指出,心血管疾病病患有三分之一第一次發作,多以心肌梗塞呈現,因為天氣熱的時候很容易脫水,容易引起心臟血管血栓,產生突發性的心肌梗塞。同一星期內就有三名男性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一名是在國道上突然胸口痛又冒冷汗緊急被送醫;一名是有20年菸齡的35歲患者,也突然胸痛送醫;還有一名則是過去就曾因心血管疾病緊急就醫,還好三人都在黃金救援時間內,進行心導管手術疏通血管、安裝支架,平安出院返家。腦中風多發生在7、8月豐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良一表示,近11年有5年收治腦中風人數最多的月份發生國曆7、8月,研判可能是夏天大家疏於控制血壓,或是因為天氣熱水分散失過多,水分補充不足,造成血壓變動導致中風。林技政醫師提醒,天氣炎熱,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在戶外活動、適時補充水分,一旦感到身體不適趕緊到陰涼處休息,如身體不適症狀越來越明顯,應儘早就醫。

影帝猝逝家中 夏天也要當心腦中風

影帝猝逝家中 夏天也要當心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5歲金鐘影帝吳朋奉26日倒臥家中過世,法醫相驗,確定死因為腦中風。據了解,吳朋奉平時獨居,身體健康,偶有抽菸喝酒,親友至家中時發現他倒地、已無心跳。醫師表示,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是腦中風高危險群,與抽菸、飲酒也有關。一般多發生在60歲以上,但近年年輕個案增加。菸酒、三高是高危險群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107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排名第四位,死亡人數達1萬1520人,其中60歲以上約86%。雙和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醫師胡朝榮表示,腦中風分為血管阻塞和出血兩類,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等,年齡也是重要因素,通常發生在60歲以上,但近年年輕個案也增加,可能與風險因子控制不佳,高血脂、抽菸、飲酒有關。胡朝榮醫師指出,通常腦中風會很快危及性命,中風位置多出現在生命中樞腦幹,因掌管心跳和呼吸,比較容易致命;或是蜘蛛網膜下出血、動脈瘤破裂導致的大出血。若病灶出現在腦的其他地方,一般不會這麼快致命。夏季血液濃稠易阻塞 也容易中風胡朝榮醫師表示,腦中風可能發生得很快、沒什麼痛苦;也可能會有前兆,如暫時性的腦缺血、突然血管阻塞,症狀可能持續一小時或數小時,講話不清楚、看東西模糊、手腳沒力、臉不對稱等類似中風症狀。如果出現警訊,一定要儘速就醫。腦中風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許多人以為腦中風常發生在冬天,其實夏天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並不會比冬天少,夏季炎熱使身體流失過多水分,造成血液濃稠而易阻塞,吹冷氣室內外溫差大導致血管異常收縮,也容易腦中風。3至4.5小時搶救黃金期腦中風如果儘速送醫,在3至4.5小時內可使用靜脈溶栓藥物,萬一無法處理,也可以用動脈取栓術,在8小時內都還有機會。胡朝榮醫師提醒,民眾健檢時,可做頸動脈、顱內動脈檢查,看有沒有狹窄或動脈瘤,可及早處理。

腦中風分三大類 中風症狀不可忽視

腦中風分三大類 中風症狀不可忽視#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且男性比例高於女性。每年12月至2月為腦中風高峰期,尤其當天氣變冷或早晚溫差大時,更要小心腦中風危機!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宋兆家主任表示,腦中風為腦血管疾病的俗稱,屬於一種突然發生的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管發生堵塞或破裂,導致局部腦組織缺氧損傷。若沒有掌握到黃金治療時間,將會造成身體功能暫時或永久性受損,未來生活起居如進食、穿衣、沐浴等等將無法自理,嚴重時更會出現昏迷或死亡!腦中風的三大分類腦梗塞:因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約佔腦中風的四分之三。腦出血:腦血管破裂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因暫時腦部缺血引起的中風症狀,一般在二十四小時內可完全恢復,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不可忽視的中風症狀有哪些?眼歪嘴斜、單側手腳無力、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頭痛眩暈。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宋兆家主任建議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必須盡快送醫,腦中風治療必須要與時間賽跑,只要多爭取到1秒鐘,就能拯救更多腦細胞;神經功能受損的嚴重度會因腦組織受傷的位置和大小而異,最好於發病2小時內就醫,掌握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除了三高患者,如果有不良生活習慣、抽菸或肥胖者,也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只要及時治療,腦中風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如果有中風相關問題,建議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諮詢。

機械式取栓可增成功率 少腦水腫機率

機械式取栓可增成功率 少腦水腫機率#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血管疾病」仍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之第4名。中風防治有賴民眾的早期發現與及早就醫,因此台南市衛生局也推出了台語發音的「嘴歪臭奶呆、走路腳歪歪」這句口訣,幫助民眾快速記憶與方便判斷中風發生的可能主要症狀。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需在發作3小時內施打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張哲肇醫師說,「腦血管疾病」的病人除部份為自發性腦出血外,仍以急性缺血性(梗塞性)腦中風為主要病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在急性期治療上,雖有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機會改善預後,但此一治療方式可應用的時間極為緊迫,僅能在發作後的3個小時內施打。病人到達醫院時常常已逼近施打的時限,因此各急救責任醫院無不為了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而設立許多緊急流程。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非每個腦中風患者皆適用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即使在時限內施打,仍有必須要考慮的風險與禁忌症,並非所有病人在時效內即可施打,例如曾有過出血性腦中風的病史者、近3個月內接受過開顱或脊椎手術者、近3個月內有另一次缺血性腦中風者,或是有凝血功能障礙者,皆屬於無法接受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病人族群。病人若注射血栓溶解劑的療效不佳或是無法接受施打,可能接著會發生嚴重腦水腫、顱內壓上升而意識昏迷等,嚴重者可能需要進一步接受顱骨切除減壓的開顱手術,甚至仍可能有生命危險。「機械式取栓」技術可增加治療成功率張哲肇醫師還說,為增加可治療的病人族群,改善中風病人的預後,許多臨床試驗不停的進行著。2015年起,陸續發表在知名期刊的幾個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以支架進行取栓的血管內治療技術來打通大腦的大血管阻塞,可增加治療成功的機率,改善病人的預後,而且也因為使用取栓支架打通後,還可降低嚴重腦水腫發生機率,也因而降低嚴重中風病人的死亡率。機械式取栓 可適用於中風發作後6小時內更重要的是,此一治療技術將可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長到中風發作後的6小時內,好消息是健保署也順應國外最新的治療建議,自2017年2月1日起將「機械式取栓」用的支架與抽吸導管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血管內治療技術需要有具相關技術認證的執行醫師,且醫院亦必須有可進行特殊檢查的儀器設備。 張哲肇醫師指出,目前「機械式取栓」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在國外臨床試驗中亦進展到了部份病人可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長到16至24小時,也增加了許多發作時間超過6小時,如睡眠中發生中風病人,可以接受治療的機會。目前此一部份雖未有健保給付,但符合治療條件的病人,仍有改善預後與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

腎臟病患易罹低血鈣症 症狀似腦中風

腎臟病患易罹低血鈣症 症狀似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的77歲婦女因語無倫次、反應遲慢、認知功能障礙、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進急診室,在急診室做了腦部電腦斷層和抽血檢查,發現該病患的右腦頂葉有血管栓塞情形,血色素偏低及肌酸酐偏高,一度被懷疑是腦中風,經由神經內科收治住院。住院其間確診該血管栓塞屬陳舊性栓塞,應該不是導致語無倫次、右側肢體無力的原因,由於該病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因此會診腎臟科。從抽血的多項數值中逮到「元凶」,竟是血中鈣離子濃度過低,罹患「嚴重低血鈣症」,經針劑補充氯化鈣,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陳燕蘭表示,經抽血檢查血中鈣離子,發現該病人的血清鈣離子為4.4,不到正常值的一半,同時其副甲狀腺素已飆至691,對慢性腎臟病人的控制值約為正常值的三倍來說,可以說已嚴重失控,因此診斷是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嚴重低血鈣症」。低血鈣症其發病的症狀 很類似腦中風罹患嚴重低血鈣症,容易誘發抽筋等,其發病的症狀很類似腦中風,包括反應遲鈍、肢體無力,認知功能障礙等,如果未即時補充氯化鈣有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嚴重時會奪人生命。該病患經每六小時針劑補充氯化鈣三天,再改口服鈣片四天就康復出院,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慢性腎臟病患者 為何容易罹患低血鈣症?陳燕蘭醫師指出,其罹病的機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腎臟對活性維生素D的製造功能下降,進而併發續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而誘發低血鈣症,容易被患者疏忽或誤診,其惡化的機率很高。因此,陳燕蘭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一定要追蹤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而需終身洗腎,再者追蹤治療的過程中,如有其他的併發症也可即時治療。

每3人有1位 腦中風患者未及時就醫

每3人有1位 腦中風患者未及時就醫#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據統計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自97年10,663位上升至107年11,520位,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逾半數因而失能,更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但多半因國人對腦中風症狀認知不足、或選擇錯誤的就醫途徑,因而延誤治療時間。每1小時即有超過1人死於腦中風 腦中風死亡率逐年增加鄭建興理事長表示,腦中風多半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患者中近2成為年輕型患者。腦中風蟬聯國人十大死因多年,為成人主要死亡及失能的主因!若要減少腦中風的失能風險,送醫時間就是關鍵!腦中風黃金搶救時間為4.5小時內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然而台灣平均送醫時間高出標準1倍,甚至偏遠地區最高更耗時34小時。為此,台灣腦中風學會今年與各縣市政府、局處合作,推廣在地化腦中風衛教,制定腦中風送醫評估指標,從救護車抵達後即展開救治流程,加速到院後治療進行。期待在大家的努力下,2020年全台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施打率能超越國際7%的指標,減少腦中風致死及失能的威脅。壯年嗜睡、疲累竟是腦中風一名30多歲男性患者,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問題、更有腦中風的家族病史。某一天他突然很嗜睡,也不太講話,起初家人只覺得是工作太累所致。但,不一會兒,叫他卻都沒有反應,更發現他左邊手腳沒辦法動,因而打119送醫。在救護人員評斷疑似腦中風後,便送達中重度醫院,到院內10分鐘啟動腦中風救護系統,在確認為缺血性腦中風後便以靜脈血栓溶解治療,1個月後便能展開正常的復健,3個月後已能正常生活。腦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或自發性破裂,分成阻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7成5以上是因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為動脈供應腦部血液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一旦栓塞移除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功能也會恢復。因此,腦中風的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而靜脈血栓溶解劑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全國可執行施打之責任醫院達100家以上。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因此「及時送醫」直接影響患者日後的復原狀況!醫學會與消防局規劃高級救護員(EMT)訓練 提升緊急救護品質因應國際治療指引趨勢,為了使腦中風治療更加完善,台灣腦中風學會今年透過縣市政府合作,與臺南市政府共同推動腦中風緊急治療優化提升緊急救護品質。醫學會與消防局規劃高級救護員(EMT)訓練,研擬結合辛辛那提與洛杉磯運動量表評估指標(LAMS)。當119接獲疑似腦中風的報案,救護技術員(EMT)抵達現場,隨即執行腦中風評估,一旦發現疑似腦中風,將啟動腦中風緊急救護網絡,送至本市13家急救責任醫院,並由醫院醫療團隊接手進行腦中風的治療,爭取最佳救治時間。在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各衛生局、消防局及市內醫院合作下,期許2020年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能超越國際指標7%!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臺南市市長黃偉哲共同呼籲,提醒民眾如發現疑似腦中風的症狀,應撥打119就醫,減少失能風險,提升復原狀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