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婦突失憶狂問「今天幾號?」恐大腦病變!醫示警「5類人」高風險

婦突失憶狂問「今天幾號?」恐大腦病變!醫示警「5類人」高風險#腦中風

69歲郭女士某日與友人聚餐,突然重複數10次「今天是幾號?我為什麼會在這邊?」,經診斷為暫時性失憶症,合併大腦皮質萎縮及陳舊性腦缺氧病變,開始服用藥物再搭配4週共20次的高壓氧治療,才逐漸好轉。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醫師牛柯琪提醒三高患者、有腦中風及巴金森氏症家族史的人,必須特別留意腦病變。

中風後肌肉「縮起來」張不開!肉毒桿菌讓他手臂手指不捲不痛了

中風後肌肉「縮起來」張不開!肉毒桿菌讓他手臂手指不捲不痛了#腦中風

50多歲陳先生,由於中風,導致右側癱瘓無法行走,生活起居也都需仰賴他人照顧,為能夠儘快恢復日常生活,十分積極復健,從一開始只能勉強在床上抬起手腳,半年多後已進步到可以拿拐杖行走了。然而,右側肌肉因中風後張力過強,導致其右側前臂無法伸直,5隻手指也一直緊握而無法張開。

健康模範生也會中風?醫親解「心房顫動」預防、偵測、急救方法

健康模範生也會中風?醫親解「心房顫動」預防、偵測、急救方法#腦中風

平日健康的張先生,在某天發覺自己單側指尖麻木、抓握也變得較為無力,經過一夜觀察卻不見好轉,次日決定到神經科門診諮詢。由於「突發性神經學症狀」可能有急性腦中風的疑慮,神經科醫師將張先生轉介至急診。經過急診、住院一連串檢查,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中風原因來由於「心房顫動」。

余天驚傳中風》醫揭「辨識3關鍵」趕黃金救援期搶命

余天驚傳中風》醫揭「辨識3關鍵」趕黃金救援期搶命#腦中風

藝人余天稍早驚傳「單側手、腳動不了」中風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左腦、脖子皆有血塊阻塞,未來一週是觀察關鍵。其實腦中風是相當嚴重的疾病,且患者再次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控制。腦中風發生的當下,一般人該怎麼判斷呢?又該如何預防二次中風呢?(本文最後更新時間:2022/7/26 16:16)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的復健需要長期計畫,在黃金6個月內,進行密集治療以達到最好恢復效果,但這並不代表半年後就不會有進步,只是速度比較慢,只要努力治療都還有進步空間,所以也要定期回門診持續治療,才能保持最好的肢體功能狀態。腦中風後遺症 影響生活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楊鯉源說明,因腦部血管突發性的阻塞或破裂,造成腦細胞損傷,致身體功能喪失,即為腦中風。腦中風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失能和障礙,其後遺症包含: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嚥障礙、肩關節疼痛、關節攣縮、顏面神經麻痺等。中醫針灸治療 加速功能恢復楊鯉源表示,臨床上中醫常使用「針灸」和「中藥」來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利用針灸刺激人體穴位,可促進神經修復,改善身體活動功能,加上中藥針對體質調理;國內外許多研究表示,復健搭配「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中風患者的認知能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後遺症,並可降低腦中風再復發機率。中風復健看中醫 治療預後效果好楊鯉源指出,腦中風6個月內恢復速度最快,為黃金復健期,所以腦中風患者的復健療程越早開始越好。目前健保署實施「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計畫」,讓腦中風患者在「住院期間」即可得到中醫的完善照護。而針對病情已穩定且進入慢性復健期的門診病患,可以在中醫門診持續接受中醫治療,幫助腦中風後遺症改善,提升生活品質。另外,中醫有提供長照居家醫療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諮詢鄰近院所中醫師或洽詢1966,申請居家訪視及治療,減輕患者與家庭照顧者身心負擔。(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把握腦中風黃金6個月 中藥治療輔以針灸助復原)

週吃2次魚以上 有助減少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風險?

週吃2次魚以上 有助減少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風險?#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寒冷的冬天,特別是突如其來的寒流、溫度驟降的時候,那些平常就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人,可能比較容易出現腦中風事件。在所有腦血管疾病當中,約有7成是腦出血,是國人10大死因中的第2~4位,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人的生命,此外,即使存活下來,往往也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影響患者的活動,研究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並給家庭帶來沈重的負擔。因此,在還沒發生之前,我們就應該做好預防保健的規劃,吃得均衡與養成運動的習慣是目前普遍建議的作法,但具體該怎麼呢?或是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會有幫助?這是一般人會想要知道的資訊;最近在《Neurology》有一篇研究,調查高齡者們吃魚的頻率與腦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根據每週吃魚的次數分成4組此研究是在法國進行,以1,623位65歲以上,過去不曾有過失智症、中風或因腦血管疾病住院病史的人為對象。以問卷調查參與者們日常吃魚的習慣,並用各種方法檢查腦部血管的狀況,追蹤結束之後,再以統計分析調查吃魚與腦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將參與者們吃魚(海鮮)的習慣分成4組,分別是: 都沒吃,或者每週吃不到1次 每週1次 每週2~3次 每週4次以上在往下繼續看之前,你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和家人們的飲食習慣,大家吃魚的頻率如何呢?就我所知,其實還滿多人,每週吃不到1次的魚,可能是嫌麻煩,也可能是討厭魚的味道,因此不會把魚納入菜單的選擇裡;不過希望看完後面的內容,可以吃葷食的朋友,可以考慮跟建立吃魚的習慣。每週吃2到3次以上,對預防腦中風有正面幫助經過分析後,這群參與者當中,吃魚的頻率越高,每週2到3次以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越低,此外吃魚和腦血管疾病的關聯性在65~69歲之前最強,其次是70~74歲,但在75歲以後就沒有發現顯著的關係了。從這個研究結果看來,為了預防年老時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多吃點魚可能是很重要的事。不過在這裡要補充一點,此研究的證據效力是Class II,因此大家可以參考,但別當作一定有用喔。至於在吃魚的選擇上,會建議至少有一兩次是海魚,原因在於海魚的Omega-3脂肪酸和維生素D的含量,通常會比淡水魚來得多,因此建議這麼分配。 Photo by wu yi on Unsplash國民健康署的健康飲食與生活型態建議其實吃魚是包含在健康生活型態當中,因此我們也要朝吃得健康與養成適當活動量的生活方式,積極的控制或預防三高,降低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以下是國健署提供的6項原則:一、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發生中風的風險分別是非三高個案的2.84倍、2.86倍及2.37倍。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醣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二、選擇健康飲食掌握3少2多原則,即少調味品、低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建議每日鈉的攝取量少於2.4公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1茶匙)。三、養成規律運動維持每週5次(或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依身體狀況挑選健走、伸展操、跳舞、慢跑、騎自行車等活動。四、維持健康體重肥胖(超過理想體重20%以上)會增加高血壓、冠心病、心衰竭或中風的風險,建議BMI維持在18.5~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五、拒絕菸酒危害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過度飲酒,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鼓勵民眾要立即主動戒菸、節酒。六、定期健康檢查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血壓、血糖、血脂、BMI、腰圍、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及早發現身體異常,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週吃 2 次魚以上 有助減少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