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讓人又熱又渴,但你有每天補足水分嗎?醫師提醒,一天當中最重要的身體能量來源就是水分,千萬不要等到口乾舌燥才喝水,若出現「6大特徵」小心是身體隱性缺水,可能已對代謝器官、免疫力造成傷害,且水分攝取不足,更可能帶來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風險。
夏日炎炎讓人又熱又渴,但你有每天補足水分嗎?醫師提醒,一天當中最重要的身體能量來源就是水分,千萬不要等到口乾舌燥才喝水,若出現「6大特徵」小心是身體隱性缺水,可能已對代謝器官、免疫力造成傷害,且水分攝取不足,更可能帶來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風險。
腦中風和失智,都是高齡長者的常見疾病,也並列全球人口失能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復健科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風後可能引發血管性失智,且中風患者失智的機率比一般人高;提醒三高、抽菸、酗酒、作息不規律等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更提供「居家訓練6招」,可訓練肌力和記憶力,有助於遠離腦中風及失智危機。
一位30多歲女性原本職業是英文老師,卻因腦中風導致身體右半邊不能動,雖沒有損傷到言語及認知功能,但卻大幅影響其教學能力及日常生活品質;所幸她在中風後2週內,經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就及早開始接受肩膀肌力、右手抓握等復健訓練,持續復健治療3~6個月後,身體活動機能已大致恢復正常,終可順利重返職場。
大腦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控制著我們的心智、感知、運動和情緒。統計指出,當腦神經發生病變時,最常導致失能,台灣神經學學會提醒,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癲癇、免疫性腦神經疾病及腦部外傷⋯等皆會導致失能,但若能把握「●●個月內」黃金復健治療期,就能幫助高達9成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腦中風」不僅是造成台灣成年人失能的常見疾病之一,更名列國人10大死因。神經內科醫師提及,腦中風後常見單側肢體癱瘓、語言障礙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失去工作能力、生活無法自理,也對患者本人形成諸多不便。不過醫師提醒,其實可利用常見於醫美的肉毒桿菌,來加強腦中風後的復健效果。
「精準醫學」已是現代醫療目標,透過最新檢測儀器的發展與個人化數據判讀與治療,能大幅提高疾病治癒機率。致力於醫療創新與國際技術同步發展的童綜合醫院,再度與西門子醫療合作,不僅引進更高階設備,同步更捐贈高雄醫學大學,期望從教育扎根帶動服務民眾最佳醫療品質。
56歲男性有心房顫動病史,因心臟衰竭合併肺水腫導致呼吸困難就醫,住院期間使用利尿劑改善肺水腫,搭配口服抗心律不整、抗凝血及抗心衰竭藥物治療,最終順利出院;並持續於門診追蹤和藥物治療,目前心律正常,生活品質獲得良好改善。
一名66歲老翁,因持續頭痛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醫師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該患者左側顳葉和頂葉出血性中風,立即安排住院治療,出院後於神經外科門診追蹤。後來因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及短暫性腦缺血再度入院,經醫師安排頸部動脈血管超音波、腦部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檢查,發現腦部「小血管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