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恐導致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是育齡婦女族群中常見的激素紊亂,不規則或長時間的月經週期是PCOS最常見的徵兆。如果併有肥胖,PCOS症狀通常更嚴重。早期診斷和治療及減輕體重,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如第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許多PCOS患者有胰島素阻抗 進而導致糖尿病、不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確切致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因素包括肥胖、過量胰島素、過多雄激素或是有家族病史。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表示,胰島素是一種激素,協助吃的食物轉化成能量。而胰島素阻抗是指身體的細胞對胰島素沒有正常反應,造成胰島素血液水平高於正常。許多患PCOS的女性有胰島素阻抗,特別是超重或肥胖、不健康飲食習慣、沒有足夠運動,並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隨著時間拉長,胰島素阻抗可能導致2型糖尿病。過量胰島素可能會增加雄激素的產生,導致排卵困難。趙順榮藥師說明,PCOS的併發症包括:‧不孕不育‧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引起的高血壓‧流產或早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睡眠呼吸暫停‧抑鬱、焦慮和飲食失調‧子宮異常出血‧子宮內膜癌‧第2型糖尿病PCOS的藥物治療 主要包含避孕、胰島素、排卵等不同方式如果對自己的經期有疑慮,且正在經歷不孕症或有過多的雄激素症狀,如月經不規則、肥胖、不孕、多毛、痤瘡和禿髮等,請盡速就醫,透過專業醫師正確診斷及治療。趙順榮藥師表示,PCOS是複雜的疾病,目前並沒有單一治療方法,減肥是恢復正常月經的最有效方法,改變生活方式,低卡路里飲食和適度運動來減輕體重。就醫後醫師會針對個別病患需求做調整,主要藥物治療包括3種方式:1) 口服避孕藥/如果暫時不打算懷孕,口服避孕藥可以調整月經不規則的情況。合成的黃體素加雌激素,減低身體製造雄性素,而且降低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刺激,讓內膜可以休息,降低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改善異常出血、多毛髮生長和痤瘡。2) 胰島素增敏劑/Metformin是用於第2型糖尿病的口服藥物,較常用於改善胰島素阻抗並降低胰島素水平。可藉減少肝臟製造和釋出葡萄糖的機制,降低胰島素分泌,改善排卵狀況及抑制雄性素分泌。3) 刺激排卵藥物/如果計劃懷孕,醫師可能會開刺激排卵藥物,促進卵泡成熟,誘發排卵。肌醇改善胰島素阻抗 葉酸提升懷孕成功率趙順榮藥師指出,PCOS患者補充肌醇及葉酸可能幫助排卵。肌醇被認為是治療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方法之一,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改善卵巢功能並減少雄激素過多症,降低PCOS患者發生代謝疾病的風險。根據隨機對照試驗顯示, PCOS患者接受降血糖藥Metformin及肌醇可明顯改善月經週期及胰島素抗性,改善懷孕率。根據2018年荷爾蒙分子生物學與臨床研究評估3602例PCOS患者,記錄2520位女性月經週期對排卵週期的改善。其中共545名婦女懷孕,妊娠期間使用肌醇和葉酸2至3個月後15.1%懷孕,肌醇可做為PCOS和不孕症患者的選擇之一。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應每天服用葉酸。而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研究顯示,計劃懷孕前3個月,服用高水平的補充葉酸,有較高的懷孕率及活產率。養成均衡飲食、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 建立身體抵抗力趙順榮藥師提醒,PCOS是身體的內分泌及代謝受影響,容易引發許多併發症,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最有效且最簡單的治療及改善方法就是減重。平時保持作息正常、不熬夜,落實均衡飲食,少油炸、少燒烤食物、高纖、低脂、多蔬果、多喝水,平日適度規律運動,建立良好身材及抵抗力,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為健康加分。

更年期後慢性疾病風險增 5招來護心

更年期後慢性疾病風險增 5招來護心#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並非男性專屬,也是更年期女性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女性死因第2位,共奪走8601條寶貴的性命;如果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相關死因,心血管性疾病共造成每年24105名女性死亡。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倍 別輕忽小症狀女性在更年期前有荷爾蒙保護,因此容易忽略該疾病的預防。由於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使血管彈性變差、血壓上升,因此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事實上有許多中年的婦女隨著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開始增加,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問題。依據106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者檢查結果指出,女性在55歲後,有高血壓者高達37.8%、高血脂25.6%、高血糖16.2%,有任二種者15.4%,三種皆有者2.5%,這些都是影響更年期後婦女健康的重要因素,更導致更年期後婦女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此外,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的症狀相較於男性也不同。特別是心肌梗塞,女性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及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胸悶的典型症狀,所以常被誤以為是太勞累而輕忽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因此更年期女性民眾如有上述症狀時,應該要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護心5招 擁有好「心」情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更年期後的女性,在照顧家人健康及忙於工作的同時,別忘了關心自己的健康,要時常檢視自己是否有採取有益健康的生活型態。更年期前如已有肥胖、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更要做好疾病控制。若更年前期無三高等心臟危險因子,不論有無家族史,也要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健康吃、勤運動、遠菸害,更別忘了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國民健康署呼籲更年期女性朋友落實以下保健行動,為健康生活做好準備:1) 健康飲食/三餐八分飽,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增加身體代謝,且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2) 規律運動/每週達到150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例如健走(每周5次、每天30分鐘,可從每天運動15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也可以就近運用社區公園、運動中心等,從事各項體能活動,例如伸展操、太極拳、跳韻律舞等運動。3) 向菸說不/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服務。4) 定期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民眾,每3年提供1次;65歲以上者每年提供1次),及早發現心臟病相關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及早介入治療。5) 正確用藥/已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久坐早死風險高 活動夠充足可防範

久坐早死風險高 活動夠充足可防範#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辦公室久坐傷健康,每日起身活動半小時降早死風險!哥倫比亞大學針對約8千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只要花半小時起身運動,無論強度、時間長短,都可以減低早死風險35%。哥倫比亞大學行為醫學所助理教授凱斯·迪亞茲(Keith Diaz)表示,即使是一次數分鐘運動,累積起來也有效果。久坐與心血管病有關 運動半小時防早死《科學日報》報導,大量研究發現,久坐與心血管疾病、早死等風險有關。該研究團隊分析7,999名健康美國人,這些人都超過45歲,他們穿戴活動追踪器至少4天。研究人員使用這些數據來計算受試者久坐與活動的時間,並隨後花5年追蹤他們的健康和死亡率。研究顯示,30分鐘低強度活動(如走路等),使早死風險降低17%,中等或劇烈運動,則降低早死風險達35%。團隊還發現,比起久坐相同時間但時常起來走動的人,時常久坐超過1小時的人,早死風險較高,而每次坐下不超過30分鐘,早死風險最低。這顯示每半小時起來活動,可降低死亡風險。短期運動可累積 動越多效果好迪亞茲向《時代雜誌》表示,過去運動有「沒有痛苦,沒有收穫」的概念,但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時間活動,僅有一兩分鐘,也有健康益處,例如起身走一小段路就有幫助。當然,更多運動效果更好。團隊發現,1小時運動所獲得的益處是半小時的2倍。但是每天大約3.5小時運動會達到最大效益。他說,如果活動得夠充足,可以消除久坐害處。現代人習慣久坐 籲運動免早死根據最近研究,大約四分之一美國成年人每天久坐超過8小時,且幾乎沒運動,迪亞茲提到這項研究的助益時指出,短時間運動可能會納入每周建議150分鐘中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的統計。然而,該研究的局限在於沒有利用實證實驗,證實改變久坐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此外,也沒有發現影響哪些特定疾病的死亡風險。迪亞茲指出,未來將深究改變久坐時間,針對心血管疾病早死風險的影響。參考資料:1. Physical activity, any type or amount, cuts health risk from sitting.2. Want to Live Longer? For Just 30 Minutes a Day, Do Anything Else But Sit.3. Keith M Diaz et al. Potential Effects of Replacing Sedentary Time With Short Sedentary Bouts or Physical Activity on Mortality: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8; kwy271.(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打鼾沒關係?恐造成心血管疾病!

打鼾沒關係?恐造成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夜深人靜時,打鼾聲最擾人清夢。但除了擾人清夢,許多人不知道打鼾其實跟健康息息相關。研究指出,鼾聲產生的聲波是可能傷害頸部血管的內皮組織,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腦中風等病症有間接或直接的關連性。熟睡時肌肉放鬆 造成上呼吸道的部分狹窄安南醫院耳鼻喉科劉金瑞醫師說明,打鼾聲的形成是睡眠時呼吸的氣流流過呼吸道狹窄位置產生的聲音,人清醒時因為上呼吸道的肌肉有一個持續性的張力,會維持一個通暢的氣道,不致於造成打鼾,但在睡眠中,尤其熟睡時,身體各部份的肌肉會放鬆,鬆弛的肌肉會造成上呼吸道的部分狹窄,狹窄氣道會造成快速氣流及周圍軟組織的震動,這就是鼾聲產生的原因。研究指出 鼾聲的聲波可能傷害頸部血管劉金瑞醫師表示,打鼾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身體疲倦、記憶力減退等許多健康危害。打鼾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許多民眾疑問:「沒有呼吸中止症,打鼾就沒關係嗎?」其實根據國內的研究團隊指出,鼾聲產生的聲波可能傷害頸部血管的內皮組織,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腦中風等病症有間接或直接的關連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目前治療選擇多樣化現今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主要是靠「多項睡眠生理功能檢查」,這種檢查須在醫院睡上一晚。檢查結果若顯示出有這樣的疾病,可依照嚴重程度及病人意願,選擇不同的治療。劉金瑞醫師表示,目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有多方面的治療,包含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耳鼻喉科的呼吸道多層次手術,輔以鼓勵減重及睡眠習慣改善等都可以幫助治療這樣的病症。耳鼻喉科醫師依據完整頭頸部理學檢查,評估睡眠中呼吸道阻塞的解剖位置,可以對阻塞部位做有效的手術處理,達到良好的療效。

猝死可預防!前1週恐有胸痛等3徵兆

猝死可預防!前1週恐有胸痛等3徵兆#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幾歲的劉先生2週前曾因昏厥就醫,心臟超音波報告寫明「肥厚型心肌病變」。然而今突然心因性猝死,來不及和家人說聲再見。劉太太表示劉先生前幾天於睡夢中心跳停止過世,未曾再醒來。心因性猝死發生 存活率僅10至30%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林廷澤表示,「心因性猝死」定義是心臟疾病引起的非預期性死亡。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平均發生年齡約55到58歲,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例如50歲族群為1/1000,而75歲則增加到8/1000。然而,心因性猝死卻占年輕族群死亡原因的多數,加上突然、非預期性的特性,帶給社會經濟和家屬心理重大衝擊。心因性猝死存活率不高,僅10至30%。心因性猝死原因 冠狀動脈疾病佔70%8成以上的心因性猝死,由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引起。猝死的男性患者中80%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而女性則較多因遺傳性的心肌病變和心律不整所引起。猝死可能是先天遺傳的影響或是後天環境和行為的改變,主要可分成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等3類:1) 冠狀動脈疾病(約占70%)/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是曾經心肌梗塞後留下心臟疤痕,形成容易心室心律不整的環境。慢性冠狀動脈狹窄,也是心臟衰竭的原因之一。2) 心肌病變(約占20%)/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都是造成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然而診斷困難和過慢發現,都讓患者在猝死後才被診斷出來。3) 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約占10%)/這類病人超音波和心電圖檢查沒有異常的心臟結構,往往因為遺傳性的離子通道病變造成心室心律不整而發生猝死,尤其常見於45歲以下患者,例如東南亞男性好發的布魯格達氏症候群、Long-QT症候群、多形心室心動過速等都會造成年輕患者猝死,也帶來家庭和經濟上的巨大衝擊。猝死前1天到1週 容易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或心悸林廷澤醫師表示,雖然是猝死,但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仍有危險徵兆,卻常常被忽略,失去提早診斷和預防的機會。研究顯示,猝死前的1天到1週,約有5成患者有胸痛、2成患者有呼吸困難或心悸等症狀,其中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有呼吸困難的表現,然而發生上述症狀,僅不到20%患者會到急診就醫。因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民眾應留意其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和抽菸等,皆需積極改善和預防。其他危險因子包括猝死的家族史、慢性發炎(如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上升)、飲酒和咖啡過量、攝取過多容易氧化的脂肪酸等。防心肌梗塞猝死 控制生活很重要林廷澤醫師提醒,心肌梗塞患者應該積極預防猝死發生,除了按時服藥外,發生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需進一步加強控制上述的危險因子,改善代謝症候群,戒菸和適時適量運動,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而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的患者,建議積極確定診斷,並依照發生猝死的危險分級接受抗心律不整藥物和體內去顫器治療,還要提醒直系血親家族成員做篩檢,早期診斷。

糖友易心血管病變 控糖用藥兼降風險

糖友易心血管病變 控糖用藥兼降風險#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是高死亡率、高醫療花費的疾病,除例行篩檢及治療,家屬參與介入也是提升患者控糖成效的重要關鍵。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家庭與糖尿病」。56歲的藝人潘麗麗,去年健檢發現空腹血糖偏高(107mg/dl),經進一步確診檢查診斷為糖尿病前期,去年8月開始治療,目前控糖良好,血糖值持續控制<6%。近5成洗腎患者同時患糖尿病 用藥須注意潘麗麗表示,依據醫師建議,飲食第一口先吃蛋白質跟蔬菜,再吃澱粉類,血糖才不會突然飆高,亦定時測量血糖確認病情穩定。兒女會定時關心母親病情,主動了解糖尿病照護知識,全家攜手認識糖尿病。不僅有醫療團隊給予專業治療方針,家庭更是潘麗麗最強力的溫暖後盾。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暨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謝明家表示,糖尿病患者不僅要注意控糖,亦要防範相關併發症。台灣為洗腎王國,近5成洗腎患者患有糖尿病,傳統用藥須考量腎功能不全,現今也有口服藥物,如DPP-4抑制劑、新一代SGLT2抑制劑較不傷腎,不需因腎功能不佳調整藥物劑量,對糖尿病患者更方便。糖尿病用藥 可同時選擇有保護心血管功能者除腎病變以外,更須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糖尿病患者超過5成死因皆為心血管併發症,目前國內外治療趨勢也已將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作為治療高心血管風險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用藥考量之一。糖尿病用藥選擇上,SGLT2抑制劑、GLP-1受體促效劑等血糖藥物皆證實有心臟血管保護效益,呼籲民眾治療前可與專科醫師諮詢,討論最合適的個人化治療方式。謝明家醫師強調,治療糖尿病應全家總動員認識糖尿病,共同調整心態、相互支持。陪伴患者接受治療,控制三高、糖尿病治療指標等,幫助患者適應清淡飲食,減少重鹹重糖、多吃蔬果,生活方面落實戒菸、多運動等,糖尿病患者病情穩定,生活更加健康愉快。

瓣膜術後別輕忽 心血管保養3重點

瓣膜術後別輕忽 心血管保養3重點#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曾接受心臟手術的病患,面臨心臟再次手術的需求增加。70歲的黃伯伯50多歲時因主動脈瓣嚴重狹窄,曾接受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但前陣子又開始胸悶、易喘,原以為只是上年紀,但情況加重,走幾步路就要休息一陣子。就醫評估,之前置換的瓣膜退化嚴重,必須再次執行開心手術。手術成功、恢復良好,7天後順利出院,目前定期回診。主動脈狹窄原因 最常見瓣膜退化引起鈣化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說明,正常的主動脈瓣有三片瓣尖,會在心臟收縮時開啟,讓血液通過,在心臟放鬆時閉合,避免血液回流。但當瓣膜退化而導致肥厚、鈣化,進而影響血液流動造成「主動脈瓣狹窄」,是瓣膜置換的手術適應症。主動脈瓣狹窄是最常見的瓣膜異常之一,65歲以上族群發生率約2至9%,原因除了先天性二瓣畸形引發早期狹窄外,最常見瓣膜退化引起鈣化較多。若不治療,心臟必須更用力收縮,才能將相同流量的血液輸送至全身,長久嚴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人工瓣膜10年後 約15%機率出現退化並俱增徐展陽醫師表示,易喘、胸悶、胸痛等情形是主動脈瓣發生異常時的常見症狀,當醫師確診需手術置換時,患者會有「金屬機械瓣膜」與「生物組織瓣膜」2種選擇。「金屬機械瓣膜」的優點是金屬製成,不易損壞,但缺點則是終身服用抗凝血劑;「生物組織瓣膜」則是利用牛、豬等動物組織製成瓣膜,這類瓣膜無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但據文獻統計,瓣膜通常在10年後約15%機率出現退化,之後機率則與日俱增,而有重新置換的可能。因此,患者經常陷入治療抉擇的兩難。瓣膜術後保養 從3方面著手目前常見的置換瓣膜術式有「開心」手術、「微創」手術及「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3種,但並非所有患者都能適用後2者。患者在醫師評估身體情形、討論利弊分析後,才會決定瓣膜種類及術式選擇。徐展陽醫師表示,過去民眾認為心臟再手術非常危險,但現在醫療進步,只要做好縝密評估,患者就能安全地再次接受手術。第一次手術時,心臟相當乾淨且界線清晰,所以醫師執行術式大多無礙;但之後進行第二、甚至第三次手術時,心臟大血管已與周圍構造產生沾黏,大幅增加手術難度,通常需採取開心術式,復原時間也因年紀增長而也拉長。徐展陽醫師提醒,置換生物瓣膜退化的因素非常多,但術後心血管的保養,可延長生物瓣膜的使用壽命。民眾可從3方面著手:1) 三高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必須均衡飲食、少油、少炸,並定期回診檢查。2) 遵從服藥/心血管藥物不可自行停藥、減量,務必跟隨醫師處方,遵從服藥,以免病情無法控制,反致惡化,產生併發症。3) 生活型態改善/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少運動同樣列為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患者要從生活作息調整,戒除不良習慣,確實保養,才能保持健康。徐展陽醫師表示,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一旦病患因症狀而必須面臨再手術時,無需過度擔心,只要審慎配合醫師,醫療團隊可將風險有效降低,安全地讓病患重新擁有健康的心臟。

長期洗腎8成高血磷 增心血管疾病率

長期洗腎8成高血磷 增心血管疾病率#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5歲的康康(化名)自16歲時就被醫師宣判要洗腎,在家人的守護與陪伴下,九年一路走來,不但常保樂觀積極態度,本身也是運動好手,經常游泳、打籃球及羽球等。過往有高血磷困擾,服藥外也會服用新型磷結合劑,控制症狀。長期洗腎患者 高達8成患高血磷症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呂至剛教授表示,長期洗腎患者有許多併發症,其中高達80%病人患高血磷症。隨著腎臟功能日益退化,患者血液中的磷離子無法有效排出體外,刺激副甲狀腺素分泌,促使骨頭釋放出磷與鈣質,造成骨質疏鬆、血管鈣化,繼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增高。過往臨床治療以鈣片、鋁片等磷結合劑為主,但長期使用後卻有可能增加「鈣負擔」,甚至對腦部、骨質產生副作用。所幸隨著醫學科技進步,目前有檸檬酸鐵成分的降磷劑,可有效排磷,提供腎友們另一種降磷的選擇。研究:檸檬酸鐵治療 有望延緩進入透析根據第55屆歐洲腎臟協會-歐洲透析與移植協會年會研究,將腎病晚期尚未接受透析的患者,分為檸檬酸鐵治療組及常規照護組,9個月後統計數據發現,接受檸檬酸鐵治療的患者,改善血紅素、磷離子等生化指數。且相較常規照護組有接近47%已開始接受透析,檸檬酸鐵治療組開始接受透析的比例,僅有常規組的一半(23%)。依此結果,丹佛腎臟科醫生Geoffery Block分析,檸檬酸鐵對晚期慢性腎病患者具延緩進入透析的成效。高蛋白類、加工食品應避免食用呂至剛醫師提醒,磷主要來源為蛋白質與調味料,一般腎友應維持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高蛋白類食物,加工食品、零食等也應盡量避免。台灣洗腎率為全球第一,高齡社會、誤信偏方用藥等,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慢性病盛行都是導致腎病的原因。建議民眾半年進行一次尿液、血壓檢測,檢查腎功能。如不幸罹患腎病,也應儘速諮詢醫師,提早接受治療,切勿亂吃偏方,否則恐怕加速病情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