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隱形殺手高血壓 2成5年輕人別忽視!

隱形殺手高血壓 2成5年輕人別忽視!#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血壓病患平時並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感受,亦有「健康隱形殺手」之稱,長期下來可能衍生心臟衰竭、心臟肥厚、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主動脈瘤、腎血管等疾病,甚至會造成死亡,因此民眾一定要每日關心自己的血壓數值,建立定期量測習慣。 每4至5人即有1人為高血壓患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夢蕙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年至201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國內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4.1%,推估每4至5人即有1人為高血壓患者。另國民健康署「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18歲以上一般民眾過去一年內沒有量測血壓比率達20.2%年輕民眾常忽略血壓問題過去民眾常認為高血壓是中老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但根據前項調查指出國內18歲至39歲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7%,且自知率僅為34.2%,控制率僅23.2%,顯示年輕民眾常會忽略血壓問題,顯示民眾自主監測血壓數值仍需再加強。而衛生局在「105年度臺北市民眾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報告」中,民眾對「一般人理想血壓值應維持多少」之認知度僅達53.5%,可見臺北市18歲以上民眾對血壓警戒值認知程度(正常值收縮壓應低於 120mmHg,舒張壓則應低於80mmHg)仍顯不足。6要點下手 預防高血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提醒,民眾可從6要點下手預防高血壓,包含飲食減鹽、定期量血壓及控制、減重、戒菸、規律運動及節制飲酒等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幫助國人遠離高血壓的威脅。而定期量血壓是及早發現及控制高血壓的首要步驟,呼籲民眾要隨時關心自己的血壓數值。 

長期服用痛風藥 預防「心病」效果好

長期服用痛風藥 預防「心病」效果好#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用藥物降低尿酸,能降低心血管病變發生機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選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自2001年~2008年間資料,共3萬6,499位診斷出痛風而且有吃降尿酸藥物的病患,和1萬6,194位有痛風但沒有吃降尿酸藥物的病患來進行研究分析。資料顯示,以一般降尿酸劑量的藥物治療,當劑量增加或時間吃得較久時,心血管疾病就能達到顯著降低,當劑量越大或服用越久,心血管疾病預防效果更明顯。以台灣目前現有的2種降尿酸藥物來分析,Allopurinol比benzbromarone效果來得好。心血管病變與痛風關連有3個可能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表示,痛風是尿酸過高導致尿酸結晶成痛風石,沉積在關節而引起關節疼痛。這幾年的研究統計顯示,痛風患者有心血管病變的比例較高,而有心血管病變的患者有痛風情形也不在少數。但是,2個疾病的關聯性有3個可能:1)    有痛風的患者多肥胖、高膽固醇、高血脂,而這些也都是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原因。2)    普林存在於很多食物中,在人體內代謝會產生尿酸。因此痛風的人要少吃高普林食物。然而,普林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不穩定的自由基」,自由基在體內會攻擊血管內皮細胞而引發血管病變。3)    尿酸結晶在血管內會引起血管發炎反應,而血管發炎可能會引發血管狹窄甚至阻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定期追蹤病控制尿酸值雖然研究顯示,高劑量或足夠治療時間的降尿酸藥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降尿酸藥物所引發的副作用也需要特別小心留意。江碩儒醫師強調,痛風發作不可小覷,為了健康應積極治療避免同時引發心血管疾病,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追蹤並控制尿酸值,也要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高普林食物而誘發痛風。

嚇!每4.6秒1人死於高血壓

嚇!每4.6秒1人死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因此又有「沉默殺手」之稱。依據104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有關的心血管疾病死因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在十大死因分別為第2位、第3位及第8位。每4.6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3種死因。國人對血壓測量行為不理想國民健康署102表示大家對於血壓不重視。依據2013-201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4.7%,估計有460萬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突顯中壯年人口血壓異常之重要性。另外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18歲以上民眾近3成1年內未量過血壓,顯示國人對血壓測量行為仍不理想。守住血壓防線 做好血壓3C管理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120mmHg是收縮壓,指心臟收縮時的血壓;80mmHg是舒張壓,指心臟舒張時的血壓。當收縮壓高於140mmHg、舒張壓高於90mmHg,就代表有高血壓的問題,須要就醫接受醫師建議。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平日做好血壓3C管理,3點做到,就能輕鬆守住120/80的血壓最佳防線:1) Check-量血壓/美國預防醫學委員(USPSTF)建議18 歲以上民眾每年應至少量1次血壓。量血壓時注意事項: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2) Change-改變生活形態/  ‧ 飲食均衡,掌握三少二多原則:即少調味品、低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建議每日鈉的攝取量少於2.4公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  ‧ 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高血壓患者應先諮詢醫師,進行適量且適當的運動。3) Control-血壓控制達標與依醫囑用藥/最好居家進行,採取每周7天的血壓平均值。一般民眾仍建議至少維持在140/90 mmHg以下,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針對個人合適的控制範圍建議仍遵循醫師專業諮詢。

經常頭暈 如何防治高血壓?

經常頭暈 如何防治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撥開歷史的迷霧,高血壓病(hypertension)的診斷慢慢浮現在高宗的病歷上。所謂「血壓」就是指體內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壓力適中,人就神清氣爽;壓力過高,人則頭昏眼花,甚至舉步維艱。所謂的「高」,無獨有偶,也指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現代社會,「高血壓」之名已深入人心,心血管病專家認為成人血壓低於120/80mmHg視為理想,高於140/90mmHg則稱為高血壓,當然必須以在平靜狀態下多次測出的平均值為準。父母一方患病 子女得病的機率較高高血壓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原發性高血壓,一種叫繼發性高血壓(只占所有高血壓約5%),前者具有某種程度的家族遺傳傾向,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得病的機率相對較高;後者有明確的基礎病因,如腫瘤、慢性腎病、內分泌異常或嚴重的大動脈病變等。患病初期,高血壓病人大多無明顯不適,能照常工作和生活,這是容易被忽視的主要原因;中期,病人可能出現頭暈等症狀。不知不覺中,高血壓已悄悄損害著人體的重要器官,平時無聲無息,一有機會便誘發眼底出血(失明)、心肌梗死、中風或高血壓腦病,可謂一鳴驚人,甚至一舉奪命。發病時會頭痛、噁心、嘔吐、抽搐高血壓腦病指的是動脈壓力突發急驟升高,導致腦小動脈痙攣或腦血管調節功能失控,從而產生嚴重腦水腫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病時有頭痛、噁心、嘔吐、抽搐、煩躁不安、呼吸困難、視力模糊、意識障礙,甚至昏迷死亡。高宗經常頭暈,最後更發展到頭痛、失明,比較符合高血壓的診斷,他最後可能死於高血壓腦病。或許有人會問,高血壓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高宗患病時才30歲左右,可能嗎?從現代臨床資料來看,高血壓的確會出現在中青年身上,且患者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對於具備家族史或高危險因素的病人來說,年齡已不是他們抵禦高血壓的法寶了。如何防治高血壓?請保持平和、豁達的心態和規律、有序的作息;睡眠充足;注意飲食的清淡(比如,每天攝鹽量應低於5公克;勿過多食用肉類和攝取油脂;保持飲食均衡;多吃含纖維質高的食物);戒菸限酒;控制體重;適當運動(比如,達到一定速度的步行、騎車或練習氣功、游泳等,避免過度劇烈的體力活動),最後才是訴諸藥物。同時,建議中老年人或有家族病史的朋友每週測量一次血壓。(本文摘自/病榻上的龍/時報文化出版)

血壓控制大不易!標準值告訴你

血壓控制大不易!標準值告訴你#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以連續劇「江南遊」中「小王爺」一角走紅的知名演員陳麗麗,因天冷血壓飆高造成腦溢血身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高達1750萬人 ,在台灣約有475萬成人罹患高血壓,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教授說明,每4.5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血壓控制得當 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大幅下降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教授強調,華人地區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風險,和收縮壓的數值呈現明顯正相關,只要收縮壓超過115毫米汞柱,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風險便隨之增加。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蔡佳醍教授補充,2015年9月,由美國國家衛生院所領導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收縮壓目標值小於120毫米汞柱,相較小於140毫米汞柱更能減少死亡率及心衰竭。2大學會共同制定血壓控制新標準 共同守護民眾健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指南主席江晨恩教授表示,2017年血壓控制新標準針對心血管患者、腎臟病患者及大於等於75歲的高齡患者,以AOBP測量的目標值應降到收縮壓120毫米汞柱以下。若是以傳統血壓測量,也應該降低到130毫米汞柱以下(大於等於75歲患者為小於140毫米汞柱以下)。遵守S-ABCDE生活降壓守則江晨恩教授強調,除了新的血壓控制目標外也呼籲務必以S-ABCDE做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依據,以降低高血壓帶來的風險。‧ S-Salt restriction限鹽    每天鹽分攝取在2-4公克最為理想;而過低的鹽分攝取(每天少2公克)可能有害。‧ A-Alcohol limitation限酒    男性每天小於30公克,女性每天小於20公克。‧ B-Body weight reduction減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22.5-25。‧ C-Cessation of smoking戒菸    戒菸雖無法降低血壓,但吸菸會造成心跳跟血壓急速增加,戒菸可減少所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D-Diet adaptation得舒飲食    得舒飲食可降低血壓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得舒飲食是指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一天8-10份)、低脂乳製品(一天2-3份)、全穀類、家禽肉、魚肉、堅果類。‧ E-Exercise adoption持續運動    規律的有氧運動有助於控制血壓。 

曬太陽防骨鬆 不塗防曬才有效

曬太陽防骨鬆 不塗防曬才有效#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維生素D可以從曬太陽來獲得;然而,國人卻普遍不愛曬太陽,如果無法從食物中攝取,又沒有補充維生素D,可得要小心有很多疾病會上身。營養師提醒,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質吸收,預防骨質疏鬆之外,也和心血管疾病、憂鬱症、失智症、癌症都有相關性,不要輕忽!骨質疏鬆和乳癌、卵巢癌都有相關性台北市中山醫院營養師林素貞表示,維生素D是人體必須營養素,目前研究發現,維生素D不只與骨骼與牙齒有關,還與老化和癌症有很大關係,如果維生素D缺乏,也和女性的乳癌、卵巢癌,男性攝護腺癌有關係,甚至失智症也有相關性。雖然食物中也可以攝取到維生素D;不過,林素貞營養師指出,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的包括有牛奶、奶酪、蛋黃、魚、肝臟與魚肝油,但是因為維生素D是油溶性,攝取這些食物有可能膽固醇太高,也有可能會導致攝取不足。手腳不要塗防曬乳 每天日曬10至15分鐘此外,雖然可以從日曬獲得維生素D,但是東方人卻很怕曬太陽;林素貞營養師進一步指出,西方人白皮膚不怕曬太陽,東方人卻不曬太陽,深怕會曬黑或是長斑,反而是維生素D缺乏比西方人高。所以,建議手腳不要塗防曬乳,每天曬10至15分鐘。嬰幼兒至成年人補充200IU 老年人是400IU然而現今空汙嚴重,陽光遭受阻隔,想要靠日曬獲得足夠維生素D有困難。林素貞營養師表示,越來越多人關注維生素D不足,所以目前會建議嬰幼兒至成年人每天要補充200IU,老年人是400IU;甚至於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國人維生素D普遍攝取不足,因而要上修每日維生素D的攝取量,預計在2017年4月底就會做出修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樹葡萄治百病?營養師:可抗發炎

樹葡萄治百病?營養師:可抗發炎#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4月是樹葡萄的產季,黑黑的果實直接長在樹幹上,特殊的生長方式讓看過的人都印象深刻,網路上瘋傳樹葡萄治百病,不但能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體力、抗老化,甚至還能預防癌症、改善風濕病、治療不孕等等。到底樹葡萄是不是真的這麼神奇?聽聽營養師怎麼說!樹葡萄含豐富酚類化合物對人體有益樹葡萄,外型像葡萄的紫黑色,果實長在樹幹上,3、4月為其產季,實際名稱為嘉寶果(jaboticaba),最早產自巴西,根據國際食物研究期刊2013年一篇文獻回顧發表,樹葡萄含豐富的各種酚類化合物的來源,包括類黃酮、花青素、單寧、酚類酸以及多酚,這些營養素大多數具有人類健康益處。花青素含量豐富 可降發炎指數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表示,樹葡萄的營養成分約每100公克熱量約有50卡有微量胺基酸、醣類有12.58g、維生素B群及較豐富的維生素C,並有花青素58-315毫克及多酚460毫克,花青素大多存在深色的果皮中,而果乾中花青素含量也很豐富。2006年天然產物學報研究顯示,花青素可以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發炎相關指數。樹葡萄是含有許多營養素的水果,不過民眾不該因為樹葡萄營養成分高而不是攝取其他水果,只要多樣化的食物攝取各類蔬果,都有助維持身體健康。

講座/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

講座/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問題與性別有關係!心血管問題多,性別不同,要注意的「心病」症狀也不同,要如何保障自身健康,由專業醫師告訴你!「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健康講座」只剩下1場,大家趕緊抓住免費與醫師「談心」的機會,若你對心(血)管健康有任何不解之處,歡迎大家出席座談會,講師將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大家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並教導女性朋友要如何做才真正關心妳的「心」喔!名稱: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健康講座時間:106年4月30日(六) 下午14:00-16:30地點:花崗國中4F視聽教室(花蓮縣花蓮市公園路40號)講師: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博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