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洗腎患者呼吸急促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洗腎患者呼吸急促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邱先生,患有糖尿病腎病變合併慢性腎衰竭,長期接受洗腎治療。某天覺得胸口不適、呼吸急促、冒冷汗,家人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立刻進行氣球擴張術,將患者冠狀動脈狹窄處撐開並置放支架,隨後接受緊急血液透析,病患狀況獲得改善,出院後繼續門診追蹤。尿毒症患者 罹心血管疾病機率高開業診所腎臟內科醫師廖宸甫表示,尿毒症(洗腎)病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高達5成,約為一般人的20至30倍,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的盛行率也較高。國外研究統計指出,25至40%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25至35%有充血性心臟衰竭,60至85%有左心室肥大或心室功能減損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腎友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除了常見的年齡、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飲酒、抽菸、肥胖、家族病史之外,尿毒素、體液過多、營養不良、貧血、慢性發炎、氧化壓力、鈣磷異常及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的異位性鈣化與腎臟疾病相關。控制血中磷濃度 減心血管疾病風險廖宸甫醫師強調,其中高血磷造成的影響最大。由於慢性腎臟病患排除磷的功能較差,過多的磷刺激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心血管壁增厚、鈣化、硬化,是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想要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要減少或戒除菸酒、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維持正常體重。尿毒症患者,則需嚴格控制血中鈣磷濃度,避免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並按時服用葉酸與B群,改善營養不良與慢性貧血,亦考量自我需要,配合醫師指示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空汙紅色警示 記住口罩戴好4關鍵

空汙紅色警示 記住口罩戴好4關鍵#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東北季增強挾帶受汙染的空氣,導致雲嘉南地區有揚塵發生,被環保署監測到空氣品質為紅色警戒,顯示對所有敏感族群不健康。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若出現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應進樣避免在戶外活動,老人、小孩、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人更該多留意。儘可能與臉部密合 正確配戴4步驟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選用有通過國家標準有品質的口罩,同時配戴防塵口罩時必須時時注意是否密合,不正確的佩帶口罩,其防護能力會隨之下降。因此正確的佩戴口罩才能發揮效果,口罩要戴好的關鍵為儘可能與臉部密合,可參考勞動部勞研所提供的正確配戴步驟,以一般平面口罩為例:1) 檢查口罩/開包裝並檢查口罩是否有破裂或缺陷,一般設計為有顏色為外層,此面朝外,且鼻樑片應在最外層上方。2) 戴上口罩/兩端鬆緊帶掛於雙耳,鼻樑片固定於鼻樑上方,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若必要可打結調整鬆緊帶長度,維持臉部密合度。3)  調整鼻樑片/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鼻樑緊密結合。4) 自我檢查/可透過鏡子輔助或觸摸確認口罩是否正確配戴,包含內外側、帶子鬆緊、鼻樑片方向及形狀等。國建署提醒,民眾出門前可隨時追蹤空氣品質動態,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的暴露。適當運動,但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應盡量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免吸收過多髒空氣。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小北百貨創辦人黃卜文先生因心肌梗塞猝逝,此噩耗震驚商界。醫師指出,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生活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建立正確生活習慣降低發生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宏一表示,心肌梗塞是因為冠狀動脈堵塞、動脈硬化所致。通常心肌梗塞會隨著年齡增高,發生比率會不斷的增加,50歲以上較可能發生,且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半與不良的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有關,葉宏一醫師指出,特別是患有三高、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早發性動脈硬化、遺傳性家族史、肥胖、抽菸者等,都被視為高危險群。因此,避免精神緊張、疲勞,以及要體能鍛鍊,和定期接受血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動脈硬化的發展,避免心肌梗塞的發生。心肌梗塞有前兆 胸痛、盜汗別輕忽葉宏一醫師指出,秋冬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因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偏高。臨床上,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會出現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噁心、嘔吐等典型的病徵,但一般大眾對這些症狀並無自覺,甚至會以為是其他病徵而忽略,導致發生心肌梗塞時都措手不及,耽誤就醫時機。葉宏一補充,一旦心肌梗塞發作,最好把握6小時的黃金救援時機,儘速送醫,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血管,挽回寶貴生命。預防遠勝於治療 平時應定期檢測及防治即使平常身體硬朗,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葉宏一提醒,預防心肌梗塞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若有相關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此外,飲食方面應多攝取高纖蔬果,採低脂低鹽、清淡的飲食方式,搭配規律運動,避免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最重要的是,平常需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症狀,如有不適千萬別硬撐,應儘速就醫,才能避免不可逆的悲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強身健體防感冒 醋泡大蒜有妙招

強身健體防感冒 醋泡大蒜有妙招#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蒜既是常用的香辛料也有很好的藥用、保健功能,可以助消化、健胃與殺菌。根據近年來的研究指出,大蒜在防癌、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老化上也有很好的功效。像是大蒜中的有機硫化合物就能有效抑制大腸癌細胞。大蒜被用來降血壓、穩定血糖、治療動脈硬化用大蒜來治病的歷史很久遠,不只是中國,在埃及、希臘、羅馬、印度都有用大蒜來治病(例如心臟病、關節炎)的記載。至於在中國古代,除了會用大蒜來治療毒蟲造成的傷害、痢疾,也會配合用醋來治療寄生蟲疾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大蒜的療效更有詳細的記載。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大蒜可以治療便毒諸瘡、產腸脫下、小兒驚風。現代醫學則認為大蒜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降低血壓、幫助穩定血糖,且有助於治療動脈硬化、關節炎、氣喘、癌症、血液循環問題、消化問題、以及心臟與肝臟方面疾病。具體而言,大蒜的養生功效有如下幾項:1) 防治腫瘤和癌症。大蒜中有一種含硫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能促進腸產生一種,或被稱做「蒜臭素」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增強人體免疫力,阻止脂質過氧化以及抗突變,以消除留在腸道中的物質引發腸道腫瘤的危險。而且大蒜中的鍺和硒也可以抑制腫瘤細胞和癌細胞的生長。2) 抗疲勞。大蒜中含有大蒜素,有研究發現,若大蒜素與維生素B1結合,將能有效消除疲勞、恢復體力。3) 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大蒜可以防止脂肪沉積在心腦血管中,並促進脂肪代謝、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以降低膽固醇。而且大蒜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漿濃度、增加微動脈的擴張度,促使血管舒張、調解血壓,進而抑制血栓形成並預防動脈硬化。4) 殺菌。大蒜中含有大蒜素以及辣素硫化丙烯,這些成分有很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殺滅桿菌、真菌、病毒以及多種球菌等。硫化丙烯對病原菌和寄生蟲也有很好的殺滅作用,可以預防感冒,減輕發燒、咳嗽、喉嚨痛以及鼻塞等感冒症狀。5) 穩定血糖。生大蒜能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加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度,所以能降血糖,保持血糖穩定度,預防糖尿病。6) 保固腸胃。大蒜能有效抑制、殺死會引起腸胃疾病的細菌病毒,並清除腸胃內的有毒物質,還能促進食慾,加速消化。食用少量大蒜能促進胃蠕動及胃酸分泌。7) 保護肝臟。大蒜含有微量元素硒,藉由參與血液的有氧代謝就能清除毒素,減輕肝臟的解毒負擔,進而保護肝臟。中醫師小提醒:大蒜有溫中消食的功效,用於胃脘及腹中冷痛,取大蒜二個煮粥服食,或生食亦可。◇材料蒜頭 半斤米醋 適量◇做法1) 將大蒜剝皮後放入容器中。2) 將米醋倒入容器中,要淹過大蒜。3) 密封好罐子後,放置陰涼通風處約20~30日後即可食用。◇功效1) 強身健體、預防感冒、增強抵抗力。2) 暢通血管、降低膽固醇。◇備註1) 醋泡大蒜既可喝醋也可吃蒜。喝醋時不要空腹喝,每次喝1茶匙即可。喝時可加3倍清水稀釋醋之後再飲用,也可加蜂蜜調味。大蒜1次吃2~3瓣即可。2) 每天吃蒜不要超過3瓣,體質虛、腸胃弱的人則不要超過1瓣。3) 吃完大蒜不要馬上喝茶,因為有可能會引發胃痛或消化不良。中醫師小叮嚀:1) 本品不可久服、過服,恐動火、耗血,有礙視力。2) 陰虛火旺者不適宜服用。(本文摘自/養生醋自己泡/世茂出版)

一餐只吃一口飯 針劑注射改善營養

一餐只吃一口飯 針劑注射改善營養#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營養不良是慢性腎臟病的一種重要併發症。根據研究報告指出,體重越高與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死亡率反而下降。但透析患者常出現瘦弱體型、營養不良,約有40∼70%慢性腎臟病患者有營養不良的情形,透析病人如何改善營養是照護者的一大難題。服胃潰瘍藥物食慾不振 靠針劑注射改善營養65歲的姚女士洗腎已經12年,5年多前因糖尿病截肢,2年前陸續出現胃部不適、吐血症狀,服用胃潰瘍藥物後食慾極差,幾乎一餐只吃一口飯,且患者不願接受鼻胃管灌食,因此醫師建議每周注射一袋營養補充劑。補充期間患者氣色變好、食慾佳,順利出院。洗腎患者營養不良5大原因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明松表示,台語的「消瘦落肉」,在英文的名詞叫做Protein Energy Wasting (PEW)。定義為身體儲存蛋白質與能量的狀態下降,而惡病質(Cachexia) 是其中最嚴重的狀態。透析病人可透過6大飲食指南建議補充營養透析病人如何改善營養,可依據日常飲食6大類食物指南建議攝取,針對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選用市售口服洗腎專用營養品,這類的產品具有3種營養成分,可適度補充食量不足的營養。另外針對完全吃不下的患者我們建議可以採用針劑營養品。針劑產品含有3種營養素 熱量約等於1個雞腿便當這類的針劑產品與一般的靜脈補充品不同,具有3種營養成分也提供了約740大卡、1個雞腿便當的熱量。因洗腎患者體質特殊,若真的吃不下飯,只能靠點滴注射補充營養品時,當以含有3種主要營養素為優先配方。這類針劑營養以實驗數值來說,也提高了體內胺基酸濃度數值達21.06g,對於食不下嚥的患者而言不失為一個補充熱量的途徑。

降低麻醉風險 麻醉必知4件事!

降低麻醉風險 麻醉必知4件事!#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種技術的麻醉,都有其潛在危險性,無法保證受術者在手術中不會任何變化,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佳等或其他先天性的條件不夠理想等,其手術時的風險自然偏高。麻醉評估攸關手術風險 6件事記得告訴醫師所以,麻醉前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為了將危險降至最低,麻醉前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各方面的生理狀況、慢性疾病、心電圖、抽血報告及手術方式來決定最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有其風險,在醫師進行諮詢時,務必要誠實告知以下資訊:1) 自身病史、家族病史。2) 正在服用藥物、保健藥品。3) 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4) 有無過敏物。5) 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經驗。6) 是否有麻醉經驗,當時有無產生副作用。如何降低麻醉藥物過敏機率?會不會對麻醉藥物過敏這個問題,患者一定比醫師更了解,所以手術前,患者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詳細說明自己曾對哪些藥物或食物過敏,麻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有無過敏經驗,在了解患者過敏的程度後,醫師必須100%確定不能使用該項會引起過敏的藥物。且為了降低對麻醉藥物的過敏機率,手術前可注射抗過敏的藥物,以避免過敏的發生。麻醉後的4個小提醒1) 手術完後要在病房等待麻藥退去/若患者感到疼痛,可請醫師給予藥物協助止痛,醫師會在術後提供「術後注意事項清單」,為降低麻醉風險,務必遵照醫囑進行。2) 患者不宜自行開車返家/全身麻醉的麻藥消退時間及用藥量,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一般約需3~8小時;麻藥消退後,仍不宜自行開車、騎車,應由親友陪同返家。           3) 術後1週勿從事危險或劇烈活動/手術後的1星期內,請不要從事危險性高或較劇烈的活動,如攀岩、游泳、水上活動,最好能多休息。     4) 完全恢復期間勿進行重大決定/在完全恢復期間,不要簽定契約,或進行重大買賣等有關法律的行為,因頭腦還會有點昏沉現象,可能影響判斷。(本文摘自/比美更重要的事/世茂出版)

夜間頻尿 當心恐增2倍骨折機率!

夜間頻尿 當心恐增2倍骨折機率!#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有夜間頻尿的煩惱嗎?根據研究顯示夜間小便次數多達2次以上,可是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讓人頭腦渾沌、記憶力變差與頭痛等等;對於老人家來說,更會增加2倍的跌倒骨折機率,甚至有研究顯示長期夜尿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何判斷是否有夜尿症?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林德祺主任解釋,由於人體設計相當奧妙,正常人體在晚上會分泌較多的抗利尿激素減少夜間尿量,所以一般人不會有夜尿的煩惱;但因為種種因素影響,導致晚上尿量超過一天的1/3,導致頻繁起床解尿。很多疾病都可能造成夜尿問題,常見的原因如下:1) 夜間多尿症/我們人體的賀爾蒙是有規律性的,受到抗利尿激素的影響決定是否夜尿,這個激素會在晚上分泌較多,讓尿量減少,但隨著年紀增加,腦部的疾病而改變,抗利尿激素開始分泌不足,導致晚上排尿量過多,這種狀況可以在睡前吃1顆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效果一般都不錯。2) 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容易導致排尿困難與不順暢,同時也會尿不乾淨導致餘尿量過多,這樣子膀胱很快又裝滿了,便會不斷在夜晚起來尿尿。輕微的病患可以透過吃藥控制,嚴重的病患如果餘尿量太多,建議前往泌尿科檢查是否有開刀治療的需求,採取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TURP),用內視鏡把攝護腺刮一刮,便可一勞永逸。3) 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如果睡覺時常常鼾聲如雷,恐怕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長期下來不只會睡眠品質,更會導致失眠。當患者處於淺眠的狀況下,容易產生尿意想上廁所,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讓人體在睡眠時處於缺氧的狀態,使得心房利尿鈉激素分泌過多,導致夜尿量增加,這也是造成夜尿症的原因。治療方式除了吃藥、減肥以外,病情嚴重的患者建議考慮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要開刀改善。 4) 膀胱過動症/正常膀胱裝300-400cc的尿才會產生尿意,但敏感性的膀胱可能裝100-150cc的尿就開始想小便,其實膀胱過動症就是膀胱敏感,於是常常要在半夜起床上廁所,對於這種狀況可以先吃藥看看,多數患者效果不錯。5) 其他原因/其實夜尿症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有的人是糖尿病控制不好,有的人是心臟衰竭造成的,也有的人是尿崩症等等。林德祺主任表示,根據臨床統計,夜尿症佔泌尿科門診的比例不算低,這並不是一個容易被診斷治療的疾病,導致夜間多尿症有各式各樣的原因,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找到主因,才能正確對症下藥。  

中年婦女日夜顛倒 人工受孕速胖20公斤

中年婦女日夜顛倒 人工受孕速胖20公斤#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 現代生活中,肥胖已經成為一種文明病。『肥胖』容易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骨關節炎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增加膽結石、脂肪肝…等肝膽疾病的機會,甚至連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癌、內分泌失調等等也可能發生 。只有維持良好體重、將體脂保持在正常範圍,如此便能遠離以上種種的健康問題。體脂數好重要 減少體脂能改善肥胖讓健康亮起紅燈且延伸許多疾病上身,公斤數很重要但體脂更為重要,減下體脂是維護健康體態的最佳良方不可不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曲線管理中心今發表「電刺激減重塑身」成果,成果的見證者將分享他們的經驗,告訴大家不同年齡層的肥胖與頑固脂肪是如何斬除的。45歲的護理人員洪小姐,日夜顛倒,有糖尿病的問題,因之前人工受孕,長期打針吃藥速胖近20公斤,肥胖導致關節疼痛、腰酸等而無法運動。在婦產部醫師的鼓勵下參加課程,4個月的時間,減了16.7公斤,體脂下降15公斤,上下腹圍減少35公分,上下臀圍減少42公分!體重減少後連帶血糖也較穩定,藥也減量服用,腰痠、膝蓋痛、便秘的情況也都改善。洪小姐感謝的說:「經過疾病與發胖過程才覺得 “健康是無價的,健康是唯一的”。」百病由胖生 想瘦需增新陳代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表示:婦女肥胖易引起尿失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癌、內分泌失調卵巢癌、不孕症等。「百病由胖生」,國人慢性疾病年年增高,預防醫學從現在做起,正確的體重管理,提升身體代謝率,除了降低體重外,更要降低體脂肪、腰臀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