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30歲就要當「心」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30歲就要當「心」#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因為天氣寒冷及氣溫變化大,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生猝死的案例增。而因為生活習慣不佳,三高提早找上門,導致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層越來越低,人數也有向上攀升的趨勢。這些以往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現在甚至很常在30、40歲青壯年身上看見。心血管疾病就像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致命的危機。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心臟及急診學界定義猝死是指病患在症狀發作之後一小時之內死亡,而猝死9成的原因與心血管有關,其中心血管相關疾病、心肌梗塞占了絕大多數。至於心血管疾病則包括心臟或血管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疾病,常見如高血壓、 高膽固醇或是糖尿病、心臟病等,一旦不積極治療與控制,就容易造成心臟或是腦部的血管阻塞、血液循環能力降低,進而導致心肌或腦部缺氧,提升了中風與猝死的風險。改變生活習慣 遠離猝死危機基隆市衛生局也建議,防範心血管疾病,除了要避免三高找上門,也要注意飲食生活習慣是否規律正常,平時也要避免抽煙、喝酒等行為,少熬夜、不暴飲暴食,同時採取低鹽、低油、低糖和高纖的飲食方式,且維持每日適量的運動,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遠離猝死危機。

莫輕忽!乾癬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莫輕忽!乾癬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的陳太太是名中重度的乾癬病患,不僅皮膚癢、手腳出現紅疹、身上的皮屑更是不停飄落,使得陳太太越來越自卑,不僅不敢出門,也不願意接受治療。近期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高血壓的問題,詢問醫師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乾癬沒有控制好所引起的併發症。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楊蕙如醫師表示,由於乾癬表現方式大都為皮膚脫皮、皮膚破裂血跡斑斑等,民眾都認為是單純的皮膚疾病,治療也是以改善外觀為主;但研究發現,乾癬屬於慢性發炎疾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的情況下,容易導致新陳代謝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比起常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更是高出好幾倍,乾癬病患及家屬可輕忽不得。至於民眾常認為「乾癬會不會傳染」的問題,楊醫師笑談,乾癬目前推測形成原因與皮膚的免疫系統失調有關,進而造成皮膚過於快速的增生,跟感染並無關連,所以並不會傳染給他人。有鑑於此,彰化基督教醫院安排皮膚科醫師與藥師進行專題演講,協助病友及家屬獲得乾癬相關醫療新知,與日常保健的生活方式,邀請病友與家人一同參加。活動名稱:乾癬治療與照護講座活動時間:102年12月21日(六)下午13:30~16:40活動地點:彰化基督教醫院10樓梅鑑霧禮拜堂洽詢電話:04-7256652 

壓力大容易中風失眠?3招紓壓免過勞

壓力大容易中風失眠?3招紓壓免過勞#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你知道生活困苦、超時工作、加班、壓力大傷害的不只是身體上的健康,心靈也同樣會受影響、過勞嗎?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謝光煬醫師就指出,心理過勞容易威脅身體健康,出現憂鬱和各種不適症狀,千萬不容忽視。謝光煬醫師表示,心靈過勞其實就是壓力超載的狀態,當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所承擔的責任與遭遇的挫折,超過他所能負荷的限度,心靈就容易呈現過勞,長期下來危害健康。如壓力就會透過自律神經系統與神經內分泌系統造成各種器官的不適,頭痛、暈眩、耳鳴、過度換氣、腸躁、肌肉緊繃、痠麻、倦怠、顫抖、冒汗、頻尿等,都是它會表現出的症狀。壓力大容易心理過勞 釀成精神和身體方面的疾病更嚴重的是,還會危害到心臟血管系統造成高血壓及血管病變,導致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腦中風的風險大增;也會影響免疫系統造成抵抗力下降、反覆感冒難以痊癒,甚至罹患癌症等;除此之外,精神方面還容易出問題,如憂鬱、煩躁、易怒、失去耐性、失眠等,心靈過勞影響範圍廣泛又深遠,不能視而不見。至於要如何處理心靈過勞的問題,謝光煬醫師說,精神焦慮和憂鬱症狀可用抗憂鬱藥物、或搭配鎮靜劑治療,數週或數月就能顯著改善,進而解除對身體的威脅,但最主要的還是需從根本解決,因此醫師對過勞者提供3項建議,降低心理過勞的機率:1)適時歇息、休假、放鬆、舒壓,可藉由大自然和藝文活動洗條心靈2)凡事盡力,肯定自己努力,勿施加過多壓力給自己3)利用運動紓壓,運動產生的腦內啡可幫助心情愉悅

天天健走 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肌耐力

天天健走 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肌耐力#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每天走上1萬步就能夠消耗身上的糖分和脂肪,天天健走可預防及改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經常運用骨骼關節也比較不容易老化,更重要的是還能解除焦慮緩和情緒。鼓勵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運動的概念,經由健走活動的推廣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肌耐力預防跌倒,並可獲得及促進身心健康。為提倡拒絕菸檳酒、健康飲食、每天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與平寮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共同舉辦「走出健康 享瘦幸福 作伙來健走」活動,希望透過活動鼓勵社區民眾養成健走、運動的好習慣,利用假期邀請社區民眾全家一起作伙來運動。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鼓勵,落實健康生活型態的新生活運動,達到拒絕菸檳酒、遠離肥胖、健康體能及活躍老化的目標,共同營造中正區優質健康生活環境,創造美好未來。

代謝症候群患者罹肝癌機率 高常人2.8倍

代謝症候群患者罹肝癌機率 高常人2.8倍#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民眾或許聽過代謝症候群,它泛指生理代謝層面所有影響心血管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血壓偏高)、血脂異常(三酸甘油脂異常)、糖尿病、(腹部)肥胖和高尿酸等,知道它會導致心血管疾病,但最近的研究分析卻顯示,嚴重程度可能不只如此,代謝症候群還使病患罹患大腸癌、肝癌的機率增加,不可不慎。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廖朝聖醫師表示,根據社區資料研究,男性代謝症候群患者比一般人增加42%大腸直腸瘜肉發生的風險,而女性增加31%。此外,代謝症候群中的糖尿病會造成非C型肝炎病人,罹患肝癌的風險高出常人2倍;高膽固醇且有糖尿病的患者,其罹患肝癌的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8倍。藥物、運動、定期篩檢 有效降低癌症發生與死亡率廖朝聖醫師說,代謝症候群患者可透過運動和藥物控制來降低20%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風險,此外,也能透過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方式,來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根據大型腹部超音波篩檢計畫結果顯示,已經證實民眾透過腹部超音波篩檢,可有效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而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也能預測大腸癌發生與死亡率,增加民眾預防的危機意識,透過定期篩檢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

健康用油5大招 遠離心血管疾病

健康用油5大招 遠離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選擇適當的油品及培養減油的生活型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根本!近來民眾深受食用油事件傷害,因此有些人會選擇自製豬油來烹調,而豬油含較多飽和脂肪,食用過多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表示,於家中烹調建議使用含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植物油,以低溫之烹調方式,如涼拌、低溫油水炒,以減少致癌物質的生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的風險。以蒸、煮、川燙等少油方式為主要烹調法,避免因過度飲食及不正確的烹調方式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及增加慢性病的風險。為培養健康的飲食型態,以下提供民眾用油五撇步:1)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涼拌等少油方式為主要烹調法。2)使用植物油,但避免高溫起鍋,少用油炸、油煎、爆炒、油淋的烹調方式。3)避免食用油炸食品,油炸外皮應去除後再吃。4)避免使用反式脂肪,油品選擇時亦須選擇反式脂肪標示為零。5)食用天然堅果種子,每日建議攝取約一湯匙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太太今年65歲,因為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長達10年,最近因為胸悶不適,就醫後才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影響,再加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呼籲民眾應及早並積極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將發炎症狀控制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關節變形 黃文男醫師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由自體免疫障礙所引起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炎症,這種炎症會造成關節變形直至殘廢,甚至因關節痛楚及磨損而失去部份的活動能力。除此之外,因為疾病本身也可能對於關節外的組織,包括:皮膚、血管、心臟、肺部及肌肉等造成影響。根據血管醫學臨床與研究資料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腦中風的風險也有1.7倍,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會較一般人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則比一般人低,容易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目前以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為主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患的治療方式,黃文男醫師說明,傳統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像是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抑制劑等,一般大約三個月到半年才能看到明顯的改善。醫師也提到,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邁向另一個里程碑,從口服的藥物治療,轉而以針劑為主的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最快2星期就有明顯改善黃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藥物治療,生物製劑不是化學合成的藥物,而是以細胞、細菌等物質,製成類似疫苗的針劑,比起傳統藥物治療最少需要3個月才能發揮藥物的效果,生物製劑最快兩星期就會有明顯改善。台灣約在10年前開始核准使用生物製劑,接受傳統免疫調節藥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患者才可申請健保給付。去年起健保又給付一個新的長效生物製劑,施打的次數延長成一個月一針,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但黃醫師提醒病患,在使用生物製劑前,都必須透過完善的篩檢計畫,避免副作用的產生。雖然部分口服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藥物,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聯,但黃醫師仍提醒患者,並不是所有藥物皆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對來說,有效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度也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因此,民眾不應拒絕服用所有藥物,正確做法應是與醫師討論治療的計畫,包括口服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才能有效控制疾病造成的慢性發炎,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不油行不行?自製堅果油最安全

不油行不行?自製堅果油最安全#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食油危機連環爆,民眾對市售油品不安心,該如何是好?可能有人選擇改用動物油,如豬油、鵝油、雞油等,搶手程度不在話下,但食用多了,恐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台安醫院推廣的低油、無膽固醇、反式脂肪酸、無奶、無蛋的高纖素食料理,可謂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台安醫院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市售油品若為百分百純植物油,是可以食用、且健康的,此次油品出包事件乃因廠商添加入不適宜物質如銅綠素、和檢出棉酚,才讓油質危及民眾健康,建議大家可選擇單一的植物油、或自行萃取製作油質,就能避免市售油於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或添加入的化學物質。用油大智慧 堅果取代油質料理 劉怡里營養師進一步說明,素食者及民眾可透過堅果類來取代油質,因為堅果其實就是一種油,可購買原始、完整顆粒的堅果回來自行烘培,利用果汁機或食物調理機做成堅果醬或堅果油食用,因料理全程都由自己把關,就能吃得安心又健康。劉怡里營養師提醒,料理過程是透過堅果來提供油脂,無法承受高溫的烹調方式,因此醫院推廣的料理少油炸物,反而用低溫、少油煙的方式來讓食物更加健康、安全、美味。此外,建議民眾不要使用混和油,如此一來便能降低健康威脅,因為每種油類都有其發煙點、適宜烹調的方式也不一,更重要的是,烹調的食物種類也要留意油品的搭配選擇,因為一旦油類發煙,即表示油類可能有變質或氧化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