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健走簡單又實惠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

健走簡單又實惠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臺北市平均約每1小時51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有鑑於近年來癌症的高盛行率威脅本市市民的健康,且證實癌症死亡率約有30%是由較高的BMI(身體質量指數)、蔬果的攝取不足,缺乏身體活動、抽菸及喝酒造成。在所有的運動方式中,「健走」是最簡單又經濟實惠的休閒運動方式。走路可以燃燒脂肪、強化心肺功能;也能愉悅心情、提升睡眠品質,每天健走30分鐘以上則更可幫助減重及降低血壓、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是國人目前最普遍的運動方式,除可達到健康、減重,又可促進良好人際互動。根據衛生署癌症登記相關資料顯示,自民國71年起,癌症即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30年,占臺北市民十大死因首位亦達39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癌症的初段預防至少可以減少30%的癌症個案,歐美國家經驗,推行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及大腸癌篩檢,已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及家人的幸福,請養成運動習慣及參與各項癌症篩檢,參加健走活動市民可獲市民健康卡1點,每參加1種癌症篩檢可集4點,首次乳癌或大腸癌篩檢者可集6點,相關訊息請撥打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轉1845洽詢。

夏天到肥胖現形! 別做大腹男女

夏天到肥胖現形! 別做大腹男女#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也到了肥胖身材現形的季節,台灣平均每五個人中,就約有一個人屬於中廣身材。別小看腹部肥胖的情況,不僅影響體態美觀、造成活動不方便,若符合代謝症候群的條件,將增加罹患心血管、糖尿病等的危險性。台灣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36腰),女性80公分(30腰)為準,超過就屬於腹部肥胖。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雅芳表示,男性腰圍每增加1公分,代謝症候群機率上升14%;女生腰圍每增加1公分,代謝症候群機率增加5%。張雅芳營養師說,除了腰圍以外,也可進一步計算腰與臀圍比例來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若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5,則為上身肥胖,比較有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危險。現代人壓力過大、生活飲食型態不正常。張雅芳指出,包括,吃的多、動的少。或是有飲酒及抽煙的習慣,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熱量攝取過多、腹部脂肪囤積,腰圍變粗,進而使身體中胰島素產生阻抗,造成血糖偏高、血壓上升、血脂異常,加上一般普遍缺乏運動,都使罹患代謝症候群機率提高。想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威脅,張雅芳建議,採用低脂高纖維之健康飲食型態,像是油脂方面,盡量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性油脂,減少五花肉、肥肉的攝取,糖類選擇上,則盡量選用含纖維質多,如燕麥、糙米、全麥,並減少精製糖類攝取,另外建議每日最好攝取5份以上之蔬果,肥胖與血糖高者,建議增加蔬菜而水果以2份為原則,飲食上也要減少調味料的攝取。張雅芳營養師也提醒大家,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零食,要戒菸、戒酒,多運動來維持健康體重,這樣可預防糖尿病和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記得要定期檢測血壓、血糖及血脂肪。

吃豆類降低膽固醇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吃豆類降低膽固醇 預防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國內每年統計的10大死因排行榜中,糖尿病一直是高居不下的疾病之一,尤其以肥胖者為主的第2型糖尿病(俗稱成人型糖尿病)罹患率特別高,相對來說飲食方面的控制相當重要。針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做研究,發現平時吃豆類多過吃白米飯的患者,血糖會較低不易飆升。與白米飯相較之下,豆類的澱粉含量較低,但部分如紅豆、綠豆、花豆也屬於含澱粉量較高的豆類,糖尿病患者仍得小心攝取。聽說吃豆類會讓胃腸產生脹氣?中醫師羅明宇說,很多人都擔心豆類會引起脹氣的問題,豆類確實會讓胃腸產生脹氣,這是因為細菌攻擊留在腸道內難以消化的物質所造成的。而以下建議可以減輕食用豆類所引起的不適,如:罐裝豆類和豆泥比較不會引起脹氣。如果經常少量地吃豆子,身體會適應這種食物,消化的問題也會減少。但有人說吃豆子容易放屁,這是真的嗎?羅醫師回應,許多人認為吃豆子會常放屁,所以對豆類食物敬而遠之,事實上並非所有豆類都會造成放屁。美國研究發現,吃不同種類的豆子,放屁程度會不太一樣,而且依個人體質放屁程度也會出現差異。為什麼吃豆類食物會增加放屁量?研究人員解釋,豆類富含纖維質及寡糖,腸道酵素無法充分消化這些碳水化合物,所以就必須交由腸道細菌分解,這些成分在腸道就會開始發酵,多數放屁、脹氣氣體來自細菌發酵。林佳靜營養師也說,豆類食物的膽固醇含量遠低於魚、肉、蛋、奶等動物性蛋白質,再加上豆類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纖維質,除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又因為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和卵磷脂,可以促進神經發展、降低血中的膽固醇,可說是預防心血管疾病最佳的食物。

中年男性要當心 心血管問題更甚癌症

中年男性要當心 心血管問題更甚癌症#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中年男性是社會的中堅份子,而男性四十五至六十四歲是卻也是健康改變最關鍵的年齡,此時許多代謝疾病開始發展,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都逐漸出現。從醫學上看來,中年男性具有最高的健康風險,是醫療介入價值最高,但也是介入最無力的一群,因為在此年齡層的人,重心仍放在打拚中的事業,對自己的健康通常絲毫不注意,也沒時間在意。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金蘭表示,「男性的健康問題比你想像的多太多!」相對地,六十五歲以上男性較在意自己的健康,主要是因為大多退休後,才發現病痛纏身;如果能在年輕時就控制危險因子,才可以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就不是成天往醫院跑。通常家中男性承受的壓力最大,再加上飲食不定時定量,菸、酒、應酬又多,腸胃自然不健康,易出現輕度胃炎和逆流性食道炎等上班族通病。  根據調查,中年人過重及肥胖者超過50%,高血壓盛行率高達三分之一,另有24%有血糖偏高問題,高尿酸、高血脂的比例也都相當高;但許多男性卻不自知,儘管輕微的胃部異常也不即刻就醫,還是必須定期追蹤檢測,以免引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穿孔等嚴重後遺症。此外,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有腰圍過大,體脂肪比例過高,容易帶來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問題。許多人不知道,其實心血管疾病對生命的威脅高於癌症。阮綜合醫院院為提供最完善的健康檢查服務及客製化的「全身高科技健康檢查全餐」,除一般的全身性健康檢查之外,還備有全身癌症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對有癌症家族病史或想早期偵測癌症者,提供最精確的診斷。對懷疑有腦部疾病,或是如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則可藉助頭頸部核磁共振檢查,或是寶石能譜CT750電腦斷層攝影,進行心臟冠狀動脈檢查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

風濕病人做好定期檢測 防骨鬆、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風濕病人做好定期檢測 防骨鬆、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風濕病患要注意了,老是覺得自己「倒縮」?當心骨質疏鬆症找上門,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醫師的賴寧生指出,骨質疏鬆症和心血管疾病,是風濕病的兩大殺手,風濕病患應定期做檢測,平時注意飲食控制也要多運動,照顧好自身健康,否則小心骨質疏鬆症和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來。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童建學醫師表示,「老倒縮」就是因為骨質疏鬆而導致,因為骨質流失過多,造成骨頭被身體重量壓扁,讓身高產生變化。骨鬆一般好發於停經後女性,也偶研究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紅斑性狼瘡病人本身就容易造成骨質流失,風濕病常服用的類固醇也是影響的因子,因此風免病人更應該預防骨質疏鬆。他建議民眾平常應多存骨本,多補充奶類或是木耳、髮菜等具有鈣質的食物,並出門曬曬陽光,增加維生素D的產生,增強鈣質吸收。風濕免疫科呂明錡醫師指出,根據最新的歐、美研究報告,風濕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和糖尿病一樣高,是一般人的2~4倍。建議風濕病人應定期回診進行檢查,並控制飲食,減少油脂與膽固醇的攝取,減少腦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中正大學李淑芳教授指出,多運動可以提升鈣質的吸收,並且增強肌肉強度,就能在突發狀況時保護脆弱的骨頭,而賴寧生副院長也說,風濕病的產生,是由於體內的免疫細胞出問題,對人體進行攻擊,不立即處理就會越來越嚴重,等到組織被破壞殆盡就很難回復了。賴寧生副院長提醒民眾,由於目前健保針對骨鬆評估僅給付較嚴重的病人,最好能定期自費檢測,不要因為省小錢而延誤早期治療的機會。

有檢查有保庇 嘉義市用心照顧市民健康

有檢查有保庇 嘉義市用心照顧市民健康#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嘉義市黃敏惠市長、國民健康局成人健康組陳姿伶組長、署立嘉義醫院許家禎院長、嘉義基督教醫院陳誠仁院長、聖馬爾定醫院王中敬副院長及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胡昌國副院長等現場貴賓一起見證嘉義市今年的「整合性社區篩檢」正式起跑,並高聲喊出「有檢查有保庇,用心照顧咱自己」。黃敏惠市長指出,嘉義市這幾年不僅推動健康城市計畫、也是全國第一個辦理高齡友善城市示範計畫的城市,讓嘉義市展現出強大城市能量,這些都是因為有堅強醫療專業團隊的支持,配合市政推動策略共同守護市民健康,就像「嘉義市整合性社區篩檢活動」已經連續辦理五年,服務了三萬多個市民,也由檢查的結果發現市民的健康狀況,衛生局也依照結果分析調整對市民的健康照護政策。市府也編列預算增加相關的檢查項目。黃敏惠市長說:「有檢查有保庇」今年整篩除了有超過40項的檢查外,只要醫師評估為動脈硬化高危險群的市民即可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0年度嘉義市有26%的死亡原因是因為心血管相關疾病,僅次於癌症的31%。且五年來接受整篩的民眾約一半有動脈硬化的傾向。今年將於第二階段發檢查報告時針對十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吸菸且有慢性腎臟病、高血酯及其他心臟血管等疾病經醫師評估為動脈硬化高危險群者可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動脈硬化的形成與高血壓、肥胖症、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年齡、生活方式(比如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吸煙、緊張)或遺傳因素有關。動脈硬化常引心絞痛、冒冷汗等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肌梗塞」或導致腦細胞壞死,就形成「中風」或「暫時性缺血性中風」,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死亡率相當高。衛生局10月底前將辦理16場社區篩檢及一場為身心障礙者辦理的篩檢,希望市民能參與居家就近場次的篩檢,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向高血脂宣戰!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向高血脂宣戰!#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好的社區醫療照護就從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開始!」依基隆市衛生局資料顯示,去年度10大死因當中,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就佔了七項,顯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為提供民眾更適切的醫療照護服務,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開辦「夜間」高血壓、高血脂門診,提供大基隆地區民眾下班後的醫療照護。許多人常常發現每次的身體健康檢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老是過高。汪建良醫師提到,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就是血液中的脂肪,一旦濃度過高就是高血脂了,高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也是動脈硬化的主因,可以說是心血管疾病隱形的推手。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汪建良醫師說:依美國文獻中也指出,每降低1mmol的膽固醇,可使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降低24%,相較於血糖及血壓,血脂控制更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向高血脂宣戰!汪建良醫師將推動大基隆地區民眾控制血脂,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自6月起開辦夜間高血壓及高血脂門診,以嘉惠上班族民眾,給基隆民眾更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此外,汪建良醫師也提到,民眾也應透過健康的飲食、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長期來維持正常的血脂防,提早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長期牙周病應早療 易患心血管疾病

長期牙周病應早療 易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依據國健局的調查,40歲以上成年人90%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而初期牙周病症狀較不明顯,民眾常因對牙周病不了解,而耽誤了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多數的成人型牙周病患是在40到50歲時,自覺有牙齒的疾病,才會主動就醫,這時,牙周病情通常已到中末期了,病人覺得口腔內每顆牙都在動搖,而牙周病患易出現暫時性菌血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高。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細菌感染,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一般人進食後數小時內就會有牙菌斑的形成,若無法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面形成牙結石,持續侵蝕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陸續會出現牙齦紅腫、口臭、流血、牙齒移位或搖動情形,甚至導致牙齒脫落,降低咀嚼消化的功能,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健康。曾有研究指出,牙周病患於刷牙、進食、或接受口腔治療時,牙周病之致病菌可能隨血液進入到全身血液循環系統,會造成暫時性菌血症,可能導致全身循環系統產生炎性反應、細胞激素增加,間接導致血管壁斑塊堆積、血管內壁逐漸狹窄,增加心肌梗塞或腦部中風的可能性。牙周炎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5倍。(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