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好怕老、醜!對的食物減緩老化

好怕老、醜!對的食物減緩老化#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編譯)許多研究都證實,多食用「抗氧化食物」有助身體健康、減緩老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甚至能遠離癌症,到底是哪8種抗老化食物,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吃到對的食物讓你遠離老、病、醜。小小點心 也有抗氧化大功用【黑巧克力】可可豆中含的抗氧化物質非常濃厚,研究顯示,巧克力在加工的過程中,往往會流失許多抗氧化物質,因此食用黑巧克力是最棒的,而且研究也證實可可豆中的抗老化物質可以抗癌、延緩老化症狀、延長壽命等功效。【莓果類】特別是顏色較重的野莓類,如藍莓、黑莓,它們富含高量的抗氧化物,研究表示,特別是女性,多吃藍莓或草莓能預防生理上的衰退,且多吃莓果也能避免老化時的記憶流失。【綠茶】茶,是世界上第二多人飲用的飲料,僅次於水,茶類中的綠茶更是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多酚(polyphenols)」,此抗氧化物使茶略帶苦味,但它所提供的抗氧化效果卻遠高於維他命C,中國和印度常用它來幫助消化和預防心臟疾病,並證實綠茶具有預防癌症的效果,如膀胱癌、乳癌、卵巢癌、結腸癌等。【優格】優格中含有蛋白質、鈣質、各式好菌和益生菌、低脂的特色,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和幫助消化,飲食中若多食用,可維持健康。好魚、好菜、好油、好酒 健康沒煩惱【魚類】如鮭魚、鯡魚、鮪魚、沙丁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皆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對抗發炎反應,研究指出魚類可以減少致死率,特別是針對心臟疾病的患者,多吃魚有助身體健康,因為魚比肉類含有更多的蛋白質、較少的脂肪,對身體的負擔較小;且omega-3脂肪酸可減少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紅酒和葡萄類】適度的飲用紅酒對身體健康和心臟都有益處,因為葡萄和葡萄發酵的酒類中含有一種抗氧化物質「白藜蘆醇(resveratrol)」可減緩老化作用,而且紅酒中所含的「白藜蘆醇」又比白酒多,這種抗氧化物質可減少血液阻塞、降低發炎反應和抗癌的作用,也能減緩老化過程。【綠色蔬菜和葉菜類】甘藍菜類、胡蘿蔔、菠菜、蘆筍等食材,不管生食或煮熟後食用都有高含量的抗氧化物和豐富的維生素A、 K、 C、 E,可以保護免於受紫外線曝曬的傷害,減緩老化。【橄欖油】曾有一名高齡122歲的法國女子,分享她長壽的秘訣,就是每天都使用橄欖油烹調食物、吃巧克力和飲用少許的酒;且橄欖油中含有的抗氧化物質和綠茶中所含的一樣(polyphenols),可以改善記憶、認知功能和幫助消化。

即食湯品「鈉」麼多 喝多恐傷身

即食湯品「鈉」麼多 喝多恐傷身#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市售即食湯品大調查,普遍發現鈉含量過多,即食湯品沖泡後即可食用,也能免去熬煮湯頭、省下不少時間,因其便利性而大受消費者歡迎,但鈉含量過多恐造成人體危害,可能造成水腫、高血壓、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或鈣質流失的風險,因此建議消費者在食用時,可遵從2原則,而業者也應調整作為。鈉含量過多 易有傷腎、心血管疾病、骨質流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今年7-8月調查各通路(含網路)販售的即時湯品,共計147支,結果發現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產品(31支),每人份(約200CC)鈉含量超過720毫克,(根據芬蘭政府規定,若湯品一人份超過720毫克的鈉需標示警語);單人份食用的沖泡湯包有93項,其中鈉含量最高的是某義大利蔬菜湯,小小一杯200CC左右,鈉含量1266毫克,(每日建議所需鈉含量為2400毫克),超過一半,再者觀察家庭用的即食調理包品項有54支,發現大部分的鈉含量也過多,如果再添加入其他食材或半成品一起烹煮,鈉含量可能高於標示的。消費者選購2原則 業者也可調整配方減鈉食入過多的鈉,恐照成身體龐大的負擔,而有口渴、水腫、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臟衰竭或導致體內鈣質大量流失、增加結石、骨質疏鬆的風險;因此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提醒民眾,為了健康著想,選購即食湯品時可注意2個原則,首先一定要查看營養標示中的鈉含量,選擇同口味中鈉含量較低的產品;第二,烹煮調理包時,可多加水稀釋鹽度,如此一來,同樣份量的湯包能更多人分享。研究顯示,減少食品中的鈉含量並不會明顯改變風味,因此建議業者可以調整產品的配方,讓民眾吃得健康;這147支湯品當中,鈉含量的範圍很廣(140-1266毫克),而根據芬蘭政府的規定,通常含鈉量超過360毫克/100公克,就需標示警語,坊間有31支產品超過此標準。

手術二合一 心肌梗塞開刀時間更快速

手術二合一 心肌梗塞開刀時間更快速#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採訪報導)罹患血管阻塞疾病的民眾有福了!台北榮總今年六月利用新複合式手術室,為年屆81歲急性心肌梗塞的周老先生進行心臟繞道手術與支架置入的複合式手術,將二次手術合併,手術時間大幅縮短,術後周老先生恢復良好。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又鈣化 內、外科決定合作台北榮總外科部心臟外科陳沂名醫師表示,周老先生年事已高、有三高問題,再加上心臟左主幹冠狀動脈有80%狹窄,又有鈣化情形,心臟內外科醫師共同討論過後,決定在複合式手術室為周老先生進行二合一複合式手術。周老先生患有冠心症,也就是冠狀動脈阻塞,會造成血流供應不足,引發心肌梗塞。這項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過去主流的治療方式包括支架置入術和繞道手術,分別在心導管室與手術室進行,因此,病患通常要經過兩次手術。若兩種手術同一天進行,病人移床、設備移動,中間耗時最少也要1-2小時。有些患者身體承受不了,也可能等到第一次手術後2-3個月不等,再進行第二次手術。如此一來,不僅耗時長,若是急性心臟疾病,手術時間歷時越長,病患病危的機率越高。病人不移床 縮短等待時間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黃少嵩表示,榮總自今年1月啟用的最新複合式手術室,能夠將繞道手術與支架置入術合併在同一手術室進行,病人在兩次手術之間不用移動,醫療麻醉器材也不須搬運,只要內外科醫師先後進入手術室,就能完成複合手術。「安全、有效、省時是最大的優點」,黃少嵩醫師說。陳沂名醫師補充,複合式手術不僅能運用在治療心血管阻塞,任何身體部位的血管阻塞疾病都能採用複合式手術,減少手術時間,提高效率。複合式手術適用於需要接受兩種不同手術的病患,單一手術即可治療的病患並不適用。

醫訊/認識心血管疾病

醫訊/認識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衛生署最新公布100年國人十大死因,雖然癌症還是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已經蟬聯5年(2007~2011)十大死因第二、三名。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任何影響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稱為心血管疾病,進而造成心臟、腦部與周邊血管病變,包括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中風、心肌梗塞…等。大部分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是動脈粥樣硬化。 為此,奇美醫學中心(總院)特規劃社區活動,邀請家醫科江季湘醫師演講,講題為「認識心血管疾病」。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心血管疾病時間:102年5月23日(四)下午14:50~16:40地點:南台科大(台南永康區南台街1號)洽詢:06-281 2811 轉 52987  社區醫療部洪小姐 或轉5292李專員

天天健走 可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天天健走 可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為推廣民眾利用轄區內多條健走步道,倡導民眾運動休閒活動,並結合菸害防制相關宣導,提高民眾拒絕二手菸意識,提昇優質生活和健康,達成社區民眾健康長久目標。透過倡導健康休閒運動,以增進市民健康為宗旨。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提出:「每天走上1萬步就能夠消耗身上的糖分和脂肪,天天健走可預防及改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經常運用骨骼關節也比較不容易老化,更重要的是還能解除焦慮緩和情緒。鼓勵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運動的概念,經由健走活動的推廣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肌耐力預防跌倒,並可獲得及促進身心健康。」基隆市體委會及信義區公所結合各單位將於25日舉辦「基隆市信義區全走暨配合531世界禁菸日及癌症篩檢與有趣的闖關活動」,誠摯邀約民眾一同響應這有意義的活動,民眾請攜帶身分證、健保卡接受篩檢服務,完成癌症篩檢即可獲得精美宣導品一份。

血壓過高不自知? 我最常見疾病之一

血壓過高不自知? 我最常見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學會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合辦2013世界高血壓日「健康血壓與心跳,快樂生活一把罩!」園遊會活動,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長林莉茹表示,高血壓是國人普遍但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尤其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除了規律就醫及服藥以外,適當的調整生活型態,更是達成血壓控制的重要關鍵。 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也是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台北市2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為21.1%(台灣為24%),全國約有430萬位高血壓患者,20-39歲的民眾高血壓自知率僅為26%,即平均每4個有高血壓的年輕人就有3人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台北市衛生局表是,可透過「自我健康管理八步驟」達到維持健康的目的,並提醒民眾不要忘記定期量血壓,管理血壓值,以預防及控制高血壓。自我健康管理八步驟為,一、定期量血壓,維持理想血壓120/80mmHg以下;二、定期量腰圍,男性腰圍不超過35吋(90公分),女性腰圍不超過31吋(80公分);三、控制食鹽食用量,健康的成年人8-10公克/天,高血壓患者,應控制於5公克/天以下(一茶匙約5公克的鹽);四、控制脂肪的攝取量,少吃肝、豬油等高脂肪食物;五、不要吃的太飽,忌暴飲暴食,維持理想血糖於100mg/dl以下;六、戒菸、少喝酒;七、控制體重,適量運動,以保持心臟強健;八、維持輕鬆開朗的心情,凡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心血管疾病之認知與預防,由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辦理三高篩檢(血糖、血壓、血膽固醇)、慢性病照護相關講座及支持團體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7115及洽詢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上衛生局網站。

再不動! 當心癌症、心血管疾病找上你

再不動! 當心癌症、心血管疾病找上你#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民健康局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僅不到一成的媽媽有達到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會喘會流汗的規律運動。為了媽媽的健康,國民健康局呼籲媽媽們多利用時間運動,運動可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發生率,充足的身體活動還能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並能幫助體重的控制,更可延年益壽、永保青春與活力。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不運動除了增加死亡率,還會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加倍,並增加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脂質失調症(lipid disorders)、憂鬱、焦慮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至少應達到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身體活動包括日常生活、家庭和社區環境內的休閒時間活動、交通往來(如步行或騎自行車)、職業活動(如工作)、家務勞動、體育運動等。國民健康局呼籲,媽媽可以每天運動30分鐘,而且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每次15分鐘分2次,或是每次10分鐘分3次完成,例如10分鐘走路通勤、騎自行車10分鐘、跳跳健康操10分鐘等,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健康體能就會大大地提昇。國民健康局建議,今年母親節不妨換個禮物,送最愛的媽媽健康好禮,不僅能增加與媽媽的感情,更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國民健康局鼓勵媽媽快樂動,為了健康,以每天規律運動為目標,邁向健康人生。請全國民眾「母親節愛媽咪,一起快樂動」。

搶救急重症患者 低溫療法新曙光

搶救急重症患者 低溫療法新曙光#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現代醫療技術中,「低溫」也確實可以挽回部份急重症患者的健康。雙和醫院心臟內科賴志泓醫師表示,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縱使搶救回心跳與血壓,也常由於休克時腦部與其他器官的傷害,讓存活出院並保有自理生活能力的人少之又少,但是靠著低溫治療,可以讓康復的機會增加將近兩倍。一名65 歲林姓男子,過去曾發生數次暈倒,但是因為一兩秒後就醒過來,所以不以為意。不過某次騎單車的時候忽然暈倒失去意識,送到醫院急診室仍呈現昏迷狀況,由於呼吸微弱,每分鐘心跳不到40下,而且呈現完全心房心室的全阻斷。賴志泓表示,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往往因缺氧時間過久,導致腦細胞或心肌細胞瞬間大量死亡;低溫療法可以延緩代謝速度,讓細胞不會一下子死亡,趁這段時間,合併其他療法,爭取搶救時機。國外學者也曾針對心跳、呼吸停止者進行低溫療法的研究,發現可以提高日後甦醒的機率,並且讓保有意識與自理生活能力的人增加將近兩倍。     賴志泓呼籲,突然昏倒的原因大多數都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而心血管疾病平日不一定會有徵兆,所以大家應該養成定期做檢查的習慣,尤其是有高血壓或曾經昏倒的朋友,更是不能輕忽,儘管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但是如果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維持健康的最好方法。(圖片來源/雙和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