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太太今年65歲,因為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長達10年,最近因為胸悶不適,就醫後才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影響,再加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呼籲民眾應及早並積極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將發炎症狀控制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關節變形 黃文男醫師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由自體免疫障礙所引起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炎症,這種炎症會造成關節變形直至殘廢,甚至因關節痛楚及磨損而失去部份的活動能力。除此之外,因為疾病本身也可能對於關節外的組織,包括:皮膚、血管、心臟、肺部及肌肉等造成影響。根據血管醫學臨床與研究資料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腦中風的風險也有1.7倍,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會較一般人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則比一般人低,容易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目前以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為主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患的治療方式,黃文男醫師說明,傳統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像是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抑制劑等,一般大約三個月到半年才能看到明顯的改善。醫師也提到,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邁向另一個里程碑,從口服的藥物治療,轉而以針劑為主的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最快2星期就有明顯改善黃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藥物治療,生物製劑不是化學合成的藥物,而是以細胞、細菌等物質,製成類似疫苗的針劑,比起傳統藥物治療最少需要3個月才能發揮藥物的效果,生物製劑最快兩星期就會有明顯改善。台灣約在10年前開始核准使用生物製劑,接受傳統免疫調節藥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患者才可申請健保給付。去年起健保又給付一個新的長效生物製劑,施打的次數延長成一個月一針,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但黃醫師提醒病患,在使用生物製劑前,都必須透過完善的篩檢計畫,避免副作用的產生。雖然部分口服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藥物,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聯,但黃醫師仍提醒患者,並不是所有藥物皆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對來說,有效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度也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因此,民眾不應拒絕服用所有藥物,正確做法應是與醫師討論治療的計畫,包括口服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才能有效控制疾病造成的慢性發炎,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不油行不行?自製堅果油最安全

不油行不行?自製堅果油最安全#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食油危機連環爆,民眾對市售油品不安心,該如何是好?可能有人選擇改用動物油,如豬油、鵝油、雞油等,搶手程度不在話下,但食用多了,恐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台安醫院推廣的低油、無膽固醇、反式脂肪酸、無奶、無蛋的高纖素食料理,可謂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台安醫院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市售油品若為百分百純植物油,是可以食用、且健康的,此次油品出包事件乃因廠商添加入不適宜物質如銅綠素、和檢出棉酚,才讓油質危及民眾健康,建議大家可選擇單一的植物油、或自行萃取製作油質,就能避免市售油於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或添加入的化學物質。用油大智慧 堅果取代油質料理 劉怡里營養師進一步說明,素食者及民眾可透過堅果類來取代油質,因為堅果其實就是一種油,可購買原始、完整顆粒的堅果回來自行烘培,利用果汁機或食物調理機做成堅果醬或堅果油食用,因料理全程都由自己把關,就能吃得安心又健康。劉怡里營養師提醒,料理過程是透過堅果來提供油脂,無法承受高溫的烹調方式,因此醫院推廣的料理少油炸物,反而用低溫、少油煙的方式來讓食物更加健康、安全、美味。此外,建議民眾不要使用混和油,如此一來便能降低健康威脅,因為每種油類都有其發煙點、適宜烹調的方式也不一,更重要的是,烹調的食物種類也要留意油品的搭配選擇,因為一旦油類發煙,即表示油類可能有變質或氧化的風險。

醫訊/糖尿病的運動原則

醫訊/糖尿病的運動原則#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常與心血管疾病很有關係,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早期就偵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另外,做好糖尿病的飲食控制、體重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雄榮總護理部特舉辦「糖尿病的運動原則」衛教講座,由郭秦君護理師主講,護師將介紹糖尿病足部照護重要事項及知識。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名稱:糖尿病的運動原則時間:102年11月5日(二)下午8:20~8:50地點:高雄榮總(高雄左營區大中1路386號)門診大樓地下1樓糖尿病衛教室洽詢:07-342 2121轉7294

護心5招 健康「心」型態遠離威脅

護心5招 健康「心」型態遠離威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101年台北市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分別排行第2、3和8名,且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5歲以上罹患心臟病者佔5.3%,40-64歲佔6.1%,即每16人就有1人患有心臟病,65歲以上達21.9%,約每5人就有1人患心臟病,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因此政府呼籲,護心運動不可少,做好預防疾病5大招,才能免於威脅。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子是運動不足、飲食習慣不良、抽菸、糖尿病、高血壓等危險因子,且心血管病變所引發的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心衰竭等易失能症狀常造成家庭巨大的衝擊。因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預防心血管疾病5大原則:「測量血壓、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健康檢查」,建立好的生活型態,從「心」開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近日氣候變化差異大,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與復發,因此,適當的調整生活型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懂得預防、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並遵守預防心血管疾病5大招,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預防5大招 患病機率少又少「第1招」-定期量測血壓:維持理想血壓120/80mmHg以下,高血壓患者最好每日測量血壓。「第2招」-均衡飲食習慣:飲食多食蔬果並控制食鹽及脂肪攝取量。「第3招」-維持規律運動:培養每日運動的好習慣,維持正常體重。「第4招」-正常生活作息:不熬夜、不抽菸、少喝酒,緩和自己的情緒及壓力。「第5招」-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者每年應定期檢查。

胖子小「心」 患心臟病機率較常人高

胖子小「心」 患心臟病機率較常人高#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調查指出,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5年內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倍,且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過重」者,其心臟病的機率也高出1.4倍,為此,醫師提醒三高族群和肥胖族都應當小「心」。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病變 致死率高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鄭和順表示,血糖控制不良,容易發生血管病變,因此約有65%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同時引發多種併發症,如視網膜、血管、腎臟、神經、心臟等,當大血管產生病變時會導致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和周邊血管疾病,使得併發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機率高。所以,糖尿病病患和相關代謝症候群者如肥胖、高血壓患者一定要多加留意。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兩者間息息相關研究也針對無糖尿病但罹患心肌梗塞者出院後健康狀況做調查,結果發現,出院3個月內有35%的病患葡萄糖失耐(葡萄糖偏高)、31%新確診為糖尿病;而3個月後則約有41%葡萄糖失耐、25%新確診為糖尿病,由此可得知,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有很高的比例得到糖尿病或造成葡萄糖失耐。鄭和順醫師最後建議,民眾需維持規律且適當的運動習慣,才能有效降低高血糖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酒精提高老人的記憶力 預防癡呆?

酒精提高老人的記憶力 預防癡呆?#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編譯)喝酒傷身?不喝傷心?啜酒對老年人身體有益?最新的研究指出,適量的酒精可預防老年癡呆及中風。8成年長者 每日適當啜酒助記憶研究結果顯示,高達8成的老者,適當飲酒能幫助改善記憶、預防老人癡呆,但這個益處只限於中年(50歲以上)後的族群,因此並非所有人每日啜酒,就對身體有益;主要的機制是因為規律飲酒能調整老年族群的認知能力,幫助修補「APOE e4」基因,此基因研究證實與阿茲海默症有關。酒精抗發炎特性 適當飲用 能預防多種慢性病研究指出,酒精對老者有益的機制是因為酒精「抗發炎」的特性,適當飲用可幫助免於罹患癡呆、中風、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等常見老年慢性病。肯塔基州和馬里蘭州大學(Universities of Kentucky and Maryland)自1948年長期追蹤619位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年齡69-92歲的老年人「健康監督計畫」所得以上的研究結果。

做什麼事最傷心?答:抽菸 罹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六倍!

做什麼事最傷心?答:抽菸 罹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六倍!#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跟情人分手會傷心,與朋友吵架會傷心,經濟好不起來物價又猛漲真的好傷心!但你知道做什麼事情最傷心嗎?答案是抽菸!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長期抽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一般人,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暴增到六倍以上,因此,有抽菸習慣的你,還要繼續抽菸嗎?抽菸 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但也很有可能早一點歸天,真的成仙!我國100年因心臟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為16,513人,為十大死因第2位,而根據國民健康署100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與吸菸、二手菸、飲酒、嚼檳榔之關係調查計畫」,針對國內9家醫院、共1797名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病人進行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男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79.5%為吸菸者,男性中風患者有65%為吸菸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雖然吸菸率9.1%遠低於男性,但二手菸暴露率高達51.5%,顯示女性患者雖大部分不吸菸,但二手菸造成的危害嚴重;另外,根據101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統計顯示,男性吸菸率32.7%、女性吸菸率僅4.3%;但女性的家庭二手菸暴露率卻有22.1%,估算暴露人數約210萬人,顯示二手菸危害女性嚴重。長期抽菸者 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激增六倍!而臨床研究顯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一旦引發阻塞會造成缺血性中風,若是血管破裂,則會造成出血性中風,菸品對心血管造成的惡劣影響,也容易引發心肌梗塞;美國疾病管制局出版的菸害報告亦指出,男女性吸菸者則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到6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另,男女性暴露於二手菸,也會提升20~60%心血管疾病死亡之危險性。對此,國民健康署為使國人遠離菸害威脅,辦理「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透過戒菸專線、社區藥局、戒菸門診等戒菸服務資源,可獲得專業的諮詢、戒菸藥物治療。戒菸藥物由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比照一般健保用藥繳交20%、最高200元的藥品部分負擔,大幅降低戒菸治療的經濟負擔,為了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請趕快戒菸。 

定期居家量血壓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

定期居家量血壓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疾病,但血壓若長期偏高,將會引起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造成患者永久的殘疾與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全國約有430萬高血壓患者,其中約有三成病患不知自己有高血壓,20歲到39歲的年輕高血壓患者中,則超過七成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據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居家測量血壓比醫療院所測量的結果更具預後準確性,正在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應該有系統地在家量血壓。」定期居家量血壓的紀錄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步驟,並可提供專業醫師調整血壓用藥的依據,以改善患者血壓的控制情形,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臺南市衛生局提醒,在家量血壓,應該天天量、早晚固定時段如起床及睡前各量1次,每次血壓量2次。而血壓計測量出來的血壓高低,可能會因患者量血壓時所處的環境如時間、姿勢、活動量等而有所不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