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追求健康、輕鬆健走 SHOW出好身材

追求健康、輕鬆健走 SHOW出好身材#運動

為建立市民良好運動風氣,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在新生公園、榮星公園、朱崙公園及中正國小等鄰里公園舉辦社區健走活動,免費提供教練指導、身體評估和運動計畫,讓您輕鬆健走,SHOW出好身材。依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96年針對臺灣地區18歲以上國人進行「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兩個禮拜有做運動的民眾占51.5%,沒有運動習慣者占48.5%,顯示國人參與運動的比例仍顯不足。大家都知道運動可改善體能、促進健康、預防慢性或退化性疾病的發生。但運動的次數(頻率)、時間、強度都會影響改善體能效果,而「健走」運動,具節律性,可持久進行且又易於自我控制的全身性運動。依97年度參與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健走隊350位學員統計資料,每人每週平均健走次數約1.6次,健走平均時間約30分鐘,在體重方面平均減少1公斤,腰圍平均減少1.5公分,臀圍平均減少1.1公分。其中一位新生公園隊74歲患有10多年糖尿病韓女士成果卓越,持續3個月由原本的68公斤瘦到62公斤,腰圍還因此減了6公分。另外榮星公園隊一對夫妻檔參與過程瘦了4、5公斤,更為兩人情感加溫。容笑英主任表示透過團體成員相互鼓勵與支持,培養規律運動成功率將大大提升。    歡迎有心追求健康的人,跟隨我們的腳步,加入充滿活力的健走行列,詳情請洽本中心健走教室,請洽電話(02)25014616轉775 周小姐。

減肥過度、營養失調 勸民眾切勿迷信”瘦”

減肥過度、營養失調 勸民眾切勿迷信”瘦”#運動

一位20歲的年輕女性前來減重門診求診,表示想要再進一步加強瘦身成效。經醫師問診發現,該病患身材瘦高,162公分52公斤,BMI數值僅19.8,根本沒有再減重的必要。【BMI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而且病患先前曾服用坊間不明的減肥藥物達2個月,雖然減重了近20公斤,但卻導致自己產生無端心悸、面容憔悴、皮膚乾燥、容易疲勞、月經週期混亂等症狀,很明顯已有「減肥過度」的問題!可怕的是,該病患沈溺於瘦身迷思之中,完全毫無察覺自己身體出現的警訊,極需要灌輸正確的減重觀念和給予適當治療。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暨減重門診主治醫師賴彥廷指出,「肥胖有害健康」是眾所皆知的事,但民眾卻普遍不知道—「減肥過度」或「減肥過速」一樣有害健康。「減肥過度」或「減肥過速」可能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容易疲勞、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低落、對事物不感興趣、面容枯槁、肌膚乾燥、白髮增多、掉髮、貧血、心悸、視力模糊、骨質疏鬆、身形憔悴、引發厭食的傾向、體內容易產生結石等等,女性甚至有生理期延遲或停止的情況。 賴彥廷醫師特別呼籲,有減重需求的民眾,千萬不要自行服用誇大不實和來歷不明的減肥產品或偏方,以免危害身體健康。事實上不分男女老少,都應該透過醫療專業評估,和自己的醫師一起討論,找到適當、安全有效的減肥計畫,才是最正確的作法。一味盲目地從事減肥、瘦身,「減過了頭」卻渾然不知,反倒傷害了身體健康,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推動信義安全社區 老人保命防跌不可少!

推動信義安全社區 老人保命防跌不可少!#運動

為配合郝市長施政白皮書,建構臺北市為安全健康的城市,爭取通過國際安全社區認證中心之認證,信義區自2008年起開始推動安全社區各項工作。從分析醫院急診室事故傷害外因登錄資料發現,97年信義區依各傷害類別統計:前3名分別為道路運輸事故、撞砸壓夾割絞刺事故及跌倒墜落事故,占所有傷害類別90%;65歲以上老人則以跌倒墜落事最多,地點以居家場所較容易發生,發生原因以平面滑、摔、絆倒最多。為有效降低老年人發生跌倒的比例,建立社區健康照護模式,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在社區規劃保命防跌課程,本課程是以國立師範大學郭鐘隆教授保命防跌團隊設計之衛教及運動議題為主軸,課程內容包括老年生理與心理、飲食、用藥、輔具、居家環境安全等衛教課程,並加入增加柔軟度的大肢體關節運動、提升下肢肌力的組合運動及注重下肢力量的改良式太極運動訓練等,透過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及「改良式太極拳」肢體運動介入,有助於體力訓練、平衡及肌力提昇。不論對象為獨居長者、一般社區老人、或失智長者,藉由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及肢體運動介入,不僅可以維持及增進身體功能,而且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發生跌倒的比例,值得持續於社區中推廣。歷經二年的推廣,現已結果開花,限於人力、專業及社區回應殷切需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98年度將繼續推行,諮詢電話27234598分機225。安全社區的推動,需要大家及社區持續的參與,以減少非故意性與故意性的傷害,共同造就信義區成為『安全』的國際社區。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運動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肌肉養分的血管,一旦冠狀動脈產生了粥狀硬化、狹窄或阻塞,就會影響到血液的供應而造成心臟肌肉缺氧,因此產生胸悶、胸痛的症狀,即為狹心症。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張士琨醫師指出,狹心症的發作稱為心絞痛,常發生於運動當中、飽食之後、情緒激動、季節更迭或氣溫驟降之時,此時心肌氧氣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冠狀動脈卻因硬化,狹窄而血流供應不足,因而無法充分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造成氧氣供需失調,導致病人發生胸悶、胸痛的症狀;經過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舌下片後,胸部不適症狀漸趨緩解而恢復正常,這個時期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期,但有些人的心絞痛,卻轉變成所謂的「非穩定型心絞痛」期,亦即胸痛的發作頻率增加;而在休息或輕度的日常活動就發生胸痛,在此情況病人必須緊急就醫,否則極有可能併發更嚴重而危及性命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乃是冠狀動脈的硬化斑塊,因情緒、壓力、運動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突然裂開,繼而吸引血液中之血小板、血球及纖維蛋白之附著而產生血栓及造成血管阻塞;因此阻塞的血管無法供應心肌所需之氧氣,使得心肌發生缺氧、損傷及心肌壞死。張士琨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內科最嚴重的急症之一,病人往往可在數分鐘之內死於致命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發作時,病人常會有嚴重的胸痛,且持續時間可長達三十分鐘以上,甚至數小時之久,也常合併心悸、冒冷汗、呼吸困難及虛脫等症狀。引發狹心症之致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抽煙、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之病史、A型的行為型態(即過於積極、酷愛競爭極具侵略性、凡事追求完美之性格)及好吃懶做、缺乏運動等。而「預防勝於治療」,張士琨醫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宜避免緊張、過度繁忙、宜多運動及戒煙;注意飲食、不要吃的過鹹及太油膩、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症狀,應儘早至心臟科求診,確定狹心症診斷後,醫師會給予藥物,並依病情狀況安排相關之檢查治療。

春天讓你昏昏欲睡?中醫觀點:陽氣不足

春天讓你昏昏欲睡?中醫觀點:陽氣不足#運動

隨著春天來到,白天慢慢延長,天氣漸漸轉暖,有些人反而會覺得早晨不易醒來。白天容易疲倦、頭昏、時時欲睡、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明顯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然而各項檢查指標均無異常。這可能是由於氣溫逐漸回暖,身體會較鬆弛,加上皮膚表層血流增加,導致腦部血流量相對減少所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科中醫師黃伯瑜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這是由於秋冬寒氣損及人體陽氣,到了春天因為陽氣不足而導致上述症狀出現。黃伯瑜建議,應該盡量使睡眠時間規律,千萬不要想睡就一直睡。環境要常保持空氣流通,多到戶外活動,盡可能在早晨曬一小段時間陽光,並且養成固定運動習慣,這些都有助於全身氣血循環暢達。此外,利用工作空檔伸伸懶腰、搓搓臉、揉揉後頸部,或者喝一些花茶提神,也都有幫助。有些疾病像是過敏性鼻炎,在春天氣候變化大會較嚴重,患者常因為鼻塞、頭脹、頭昏而精神不濟,也會影響晚上睡眠品質,使白天又更容易打瞌睡,應該就醫規律治療才會改善。黃伯瑜說,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的人,由於血管壁彈性降低,流到大腦血流量減少,以致大腦相對缺氧,而會頻頻打哈欠使胸腔内壓力下降,好讓腦细胞供氧情況改善。因此頻打哈欠可能是腦部缺氧前兆,應就醫診治。上述情況還必須要排除睡眠障礙所引起的白天疲倦、頻打哈欠、打瞌睡等現象,像是睡眠剝奪,睡眠節律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猝睡症等都可能有這些表現,應尋求睡眠門診專科醫師做詳細評估。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運動

50歲彭先生(化名),健康狀況良好,未曾有任何身體不適,只是偶爾大便後有出血情形。至直腸肛門外科門診檢查後,確定罹患了痔瘡,但經詢問家族史後,發現姊姊、爸爸及叔叔都罹患大腸直腸癌,因為有這樣的癌症家族史,故安排大腸鏡檢查。大腸鏡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直腸瘜肉,切除後發現為惡性腫瘤,所幸進一步手術後並無發生癌細胞轉移,屬於第一期的早期直腸癌,手術治癒率可超過九成。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直腸肛門外科沈名吟醫師表示,像這樣有家族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案例,在最近二個月的門診就見過三例。沈名吟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絕大多數的病患是偶發的,與老化、飲食習慣不良、高脂低纖飲食,缺乏運動有關。上述這些危險因子與宿主間交互作用的最終結果,會使細胞的基因發生變化,包括缺失、突變等,而失去正常功能,進而產生癌症。就年齡而言,90%以上的結腸直腸癌患者都在50歲以上。少部份的大腸直腸癌具有家族遺傳傾向,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0%左右。一般而言,這類病人出現癌症的年齡平均為45歲,雖然這些家屬中並非全部產生癌症,但如果遺傳到此類癌症基因的話,估計其終身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為80%,遠高於一般人。沈名吟醫師建議,家族如有罹患大腸直腸癌之病史,而且有成員於很年輕就罹患大腸直腸癌,應定期至醫院作檢查。二位(或以上)第一等親家屬或一位小於60歲的第一等親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個人在40歲以前應接受一次大腸鏡檢,以後則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P)的家屬,10~12歲開始,每1~2年應接受內視鏡篩檢。若屬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建議家族中之親屬21歲以後,應每年作大腸鏡檢查。必要時也可以安排基因測試,以發現早期癌,早期接受治療,以增加治癒率。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運動

過完年後,許多人的腰圍都胖了一圈,尤其現代人生活較靜態,往往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回家後又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加上飲食習慣改變,大量攝取精緻、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盛行率持續增加。根據衛生署調查,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過重,十大死因中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佔了一半以上,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癌症(如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肥胖也會增加脂肪肝、膽結石、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高血脂症、呼吸中止症候群、月經不順、濕疹等問題,甚至因缺乏自信而造成社交障礙、憂鬱症,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6年就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其健康危害絕對不可小看!怎樣知道自己是否肥胖?國內目前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作為評估指標。BMI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公尺)2來計算,若BMI≧24為過重,≧27即為肥胖;而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即為腹部肥胖,這代表內臟脂肪含量高,得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較大,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將來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五倍、中風三倍、其他心血管疾病則是三到五倍。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 - 許馨文醫師表示,時下坊間充斥各式各樣的減肥廣告及產品,強調可速效減肥,讓人非常心動,但門診中也常看到許多人減了體重卻賠上健康,最慘的是,有人因此造成無法彌補的後遺症,最後還是復胖,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健康享瘦沒有速成之道,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飲食控制」、「運動」及「恆心」。飲食方面應遵守「三低一高」原則,選擇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纖食品,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建議改變進食次序,先喝湯、吃蔬菜,有了一定的飽足感,再吃熱量較高的飯及肉,不碰零食,睡前三小時也不要吃東西,每天減少500大卡攝取,一週約可減輕0.5公斤。許馨文醫師建議,運動方面,應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一週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能運動60分鐘更好。但許多人往往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常見藉口是「沒有時間」,其實運動時間可以累計,例如早上、中午、晚上各10分鐘。其次,很多人不運動是因「沒有場地」,之前某健康休閒俱樂部倒閉,許多病人都抱怨沒地方可以運動,其實住家附近的公園是快走慢跑的好地方,爬樓梯也是不錯的運動,還可節能減碳,或者買台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在家邊看電視邊運動都可以,總之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持之以恆。減重是「知易行難」的事,所以遇到瓶頸時,不妨諮詢醫師或參加醫院的減重班,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由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設計適合的飲食計畫,醫師評估是否需用藥物或代餐,復健師則可作運動指導,自然可健康減重。許馨文醫師再一次強調,減重無捷徑,只要遵循「飲食」、「運動」及「恆心」三大原則,相信人人都能瘦得健康又不必擔心復胖,千萬別為了求速效,隨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及食品,以免破財事小、傷身事大。 

《呷健康》各式火鍋營養分析

《呷健康》各式火鍋營養分析#運動

在冷風颼颼的日子裡,最適合三五好友歡聚享受熱騰騰的火鍋了!傳統火鍋可以方便品嘗新鮮食材甘甜的美妙原味,而現代人發揮創意的"無國籍料理"則巧妙結合了異國風味與圍爐團聚的快意,例如風味獨特的巧克力鍋、牛奶鍋、起司鍋、大腸臭臭鍋、咖哩鍋、養生鍋等等琳瑯滿目讓饕客們恨不得有好幾個胃,各種美食都不放過。但享受美味之餘,您是否常因為吃火鍋吃得太飽,而擔心影響健康,不知如何取捨?以下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官小燕營養師,以專業的營養觀點分析一下不同的火鍋,了解湯底火鍋料及各種沾醬的熱量高低、成分、含量,您就可挑選適合自己的火鍋,盡情享受一番囉!營養師官小燕表示,一般涮涮鍋的湯底熱量最少,如果是用蔬菜熬製而成的,如部份養生鍋則熱量、油脂、普林含量都少;許多用肉類大骨熬製的高湯,則油脂、普林會溶在湯裡,痛風或尿酸高的人就不適合食用。而巧克力鍋、牛奶鍋、起司鍋、大腸臭臭鍋、麻辣鍋等的湯底,熱量就比涮涮鍋的熱量多了10~20倍不等;尤其麻辣鍋的湯底熱量及油脂都偏高。但是牛奶鍋及起司鍋因含有較高的鈣質,對需要增加鈣質攝取量的人較有幫助。火鍋料的內容不外乎肉類、蔬菜與主食類。新鮮的豬、牛、羊肉及海鮮等肉類之中,以海鮮的含油量最少,熱量也較少,而肉片如果含的白色油花越多(如五花肉)則熱量越高,最好盡量選瘦肉;而雞蛋、豬肝、內臟類則含膽固醇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談完肉類再談蔬菜,營養師官小燕指出,涮涮鍋及牛奶鍋的菜盤約有2~3份的蔬菜量,熱量低且有飽足感,怕胖的人可放心食用;有些巧克力鍋、起司鍋則蔬菜份量較少。剩下就是主食了,包括玉米、芋頭、冬粉、豬血糕、麵包、甜點等,甚至於甜不辣也含有不少醣類,吃這些主食類就和吃飯是一樣的。糖尿病患需控制糖分者,就要注意主食份量的選擇,勿過量而造成血糖過高。需要提醒您大部分的加工餃類(如魚餃、蝦餃等)、丸子油脂及熱量都較高,許多用五花肉、絞肉做內饀油脂含量更高,要注意應少攝取。沾醬包括醬油、豆腐乳、醋、香油、辣椒醬、沙茶醬等,其中沙茶醬的熱量最高,含油較多,而醬油、豆腐乳、辣椒醬含鈉量高,官小燕提醒,高血壓的人要注意,最好適用蔥、薑、蒜、辣椒加醬油、醋,滴幾滴香油做為沾醬,鹽分及熱量較少。綜合以上各項分析比較,您是否有了概念原則上食物應均衡攝取,盡量選擇新鮮、天然、高纖維食物,注意熱量、油脂、鹽分攝取勿過量,任何美食適量而不放縱,就能確保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