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老年族群減重 切記補充鈣質

老年族群減重 切記補充鈣質#運動

隨著年齡增加、能量消耗減少及賀爾蒙改變,人體脂肪組織逐年增加,特別是腹部及內臟脂肪,據統計,身體質量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也在50-59歲達到高峰,而肥胖症與許多疾病相關,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與許多老年行動不便也密切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揚卿說,在門診常有老人家抱怨『醫師,我膝蓋不好、行動不便,要怎麼運動減重?』這的確是很實際問題,到底老年族群減重策略應為如何呢?陳揚卿指出,體重控制不外乎飲食和運動控制,每日少攝取500大卡,兩週可瘦一公斤,對於關節不便長者也可以考慮運動前吃一下止痛藥,運動時才會較無防礙。根據許多大型研究指出,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體重在身體質量指數25-27之間,長期下來致死率最低,太過快速體重減輕也會造成大量骨質流失,因此切記補充夠多鈣質。陳揚卿表示,老年族群對於體重控制比起年輕族群更有恆心和毅力,除非不得已,減重藥物不要輕易嘗試,效果不如年輕族群來的好。

每日健康向前“走” 窈窕消脂不怕胖

每日健康向前“走” 窈窕消脂不怕胖#運動

在農曆春節全家歡樂團聚中,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年菜,免不了大吃大喝一番,這些應景食品常是過於油膩、太鹹太甜、熱量高或不易消化,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毛病的民眾,對在意身材走樣的民眾,是一大威脅;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您,在享受佳餚的同時,不妨擇一鄰近步道,跨出您的雙腳、擺起您的雙臂,抬頭挺胸向前走。國際間有許多研究證實,規律的健走可以改善體態、防止高血壓、糖尿病、預防動脈硬化及避免脂肪肝和遠離老人痴呆、消除壓力,紓解憂鬱,更可改善腰、肩、及頭部疼痛等效用,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不僅如此,另可增加個人自尊、自信與樂觀等附加價值喔!常言道:「老化從腿開始」,沒有年齡、時空、人數的限制,只需要一些些堅持,健走是可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中,無需花錢、適合男女老幼,隨時隨地皆可進行,是全球公認最方便、最大眾化、最容易養成習慣的運動方式。今年春節假期特別長,正在煩惱何處去的同時,您可邀請您的家人、朋友「健走」去,「健走」簡單的口訣:「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快步走」,選擇「健走」就是最簡單的體能活動,只要以每分鐘120步的速度健走,讓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左右、微喘但仍可交談的程度,就可以達到適當的運動強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了將健走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自96年度推動規劃社區公園、校園等公共環境,及一般人行步道等市民朋友居家周圍之路線圖提供市民使用;在享用豐盛年菜的同時,想必使民眾體重增加不少,建議您不妨起身動一動您的雙腳,可健身又可消耗美食增加的熱量,例如可從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出口至自由廣場牌樓、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或可從大安森林公園旁沿著和平東路、新生南路、信義路的紅磚路等健走路線(如臺北市健走路線範例),其路長各大約1.5公里、花費大約15-20分鐘、將可消耗100-150大卡的熱量,為了您的健康與窈窕的身材,您還猶豫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健”康快樂向前”走”,大家一起來”健走”!◎ 健走注意事項1.穿著以寬鬆舒適為主,可以按氣候的變化,增添薄外套。2.鞋子是健走最重要的裝備,應以運動鞋為主,不適合穿拖鞋、高跟鞋健走。3.水份是健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應該在感覺口渴之前補充水份。4.依天氣的不同,適時準備防晒物或雨具。【臺北市健走路線範例】範例一、大安森林公園健走路線 § 環境特性:路面平坦為紅磚路§ 健康效能:此路線長度大約1.5公里,花費大約15-20分鐘,將可消耗100-150大卡的熱量,建議健走2圈,以達每次30分鐘之標準。§ 路線位置與距離:從建國南路與和平東路口開始延著和平東路人行道至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交界口,轉新生南路延人行道至新生南路與信義路交界口,再轉信義路的人行步道路線至建國南路口,其距離長度大約1.5公里。 範例二、中正紀念堂健走路線§ 環境特性:路面平坦為水泥路§ 健康效能:此路線長度大約2公里,花費大約24分鐘,將可消耗138大卡的熱量,建議健走2圈,以達每次30分鐘之標準。§ 路線位置與距離:從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出口至自由廣場牌樓直走,右轉信義路1段,由杭州南路1段左轉愛國東路回到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人行步道路線,其距離長度大約2公里。

年節飲食”三少一多” 健康可口零負擔

年節飲食”三少一多” 健康可口零負擔#運動

過年期間大宴小酌不斷,傳統菜色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加上大量的糕點、零食,除導致體重飆升,暴飲暴食常造成腸胃不適就醫,也易使慢性病患的血糖、血壓失控,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過年期間飲食要「天天5蔬果」,注意運動,維持『健康體位』,才能健康年年。衛生局指出傳統年菜,多是大魚、大肉,忽略主食、蔬果類的攝取,不利於體重控制,對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等也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建議過年也要『天天5蔬果』,每天要吃三份蔬菜,二份水果。蔬菜一份生的淨重100公克,煮熟約半碗。水果一份,約為女生拳頭大小的橘子、柳丁或蘋果,若切好約1飯碗。此外,還要把握『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的飲食原則,少用油煎、油炸的烹調方法,食材選用要多元化,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不可少;油、鹽、糖適量,口味清淡。烹調時還可考慮利用蔬果、香料的原味、顏色、香氣來增加菜餚色、香、味,以避免產生「營養健康卻不可口」的批評。年節應景糕點、零食,多半屬於高糖、高油食品,例如50粒瓜子、30粒南瓜子、8粒大花生仁,都有45卡左右的熱量,民眾食用時要節制。衛生局提醒大家要掌握以上飲食原則,年節期間可以多從事戶外活動,增加熱量消耗。例如快步走(6公里/小時)每公斤體重每小時可以消耗 4.4卡,也就是說60公斤體重的人快步走1小時可以消耗264卡熱量,約等於1碗飯的熱量。跑步(16公里/小時)每公斤體重每小時可以消耗13.2卡,60公斤體重的人跑步1小時可以消耗792卡熱量,大約3碗飯的熱量。但是運動要先衡量個人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並且要適量,持之以恆。   衛生局表示民眾只要能掌握飲食原則,適量運動,才能吃得美味豐富,健康「零」負擔。

年節聰明吃 營養均衡不發福「撇步」

年節聰明吃 營養均衡不發福「撇步」#運動

歲末迎新春重頭戲之一團圓飯,難免造成熱量攝取過剩,營養師提醒民眾,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團圓圍爐,享受豐盛美食,應如何兼顧美味與健康,吃出好采頭,以力行【牛】轉乾坤新計畫-天天蔬果迎新春,並藉著無壓力、無負擔健康用餐,以避免新春之際,健康亮紅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說,該院區本著【牛】轉乾坤新計畫-天天蔬果迎新春,推動「年貨小心選」,當為全民「年菜健康煮」主軸,同時以「年節聰明吃」配合「年閒認真動」作為這項運動主要訴求。洪若樸針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年節聰明吃』,來加強宣導。尤其在新春期間,大吃大喝之餘也不會發福,「撇步」是:★ 減少豬,牛、羊肉畜類,增加魚,豆、禽類食品。多吃蔬菜,食用新鮮水果。★選擇適當烹調方式,多蒸煮、適度煎熬、少油炸。善用電鍋、不沾鍋、烤箱等設備。★利用相似低脂食物代替高脂食物。例如:牛小排改牛腿肉。可見脂肪不要吃,額外油脂不要加、糕餅、花生、瓜子等,點心要節制。適量均衡飲食,少吃絞肉類半成品,減少裹粉用量。近年來,衛生署不時鼓吹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成人每日應吃三碟蔬菜,其中至少一碟是深綠色或深黃色蔬菜。一碟蔬菜為100公克,約三兩,所以每個人一天要吃300公克,等於半斤蔬菜。一家四口一天要吃兩斤蔬菜。每天二份水果,如兩個中等大小柳丁或橘子。不同水果份量不太一樣,例如柳丁一粒或香蕉小半根。洪若樸對於年菜怎麼吃才健康?提出以下四點供民眾參考:一、 吃:年菜量多需妥善分類儲存,烹調宜清淡求均衡勿暴食。二、 喝:零嘴不斷飲料猛灌損健康,應酬連番拼酒乾杯傷心肝。三、 玩:行前巧安排莫忘健康檢視,健身又休閒確保闔家歡樂。四、 樂:通宵打牌跳舞歌唱看電視,攪亂生理時鐘疾病悄悄至。最重要的是:降低脂肪攝取量、增加高纖食物、力行均衡飲食金字塔配套,多做運動,舒筋活骨保健康。總之,年菜無節制、病痛跟著來,歲末迎春,家家戶戶享受豐盛團圓飯時,如何兼顧美味與健康,建議民眾注意下列事項:‧ 掌握八分飽,避免暴飲暴食。‧  減少脂肪攝取,少吃油炸、油膩花生瓜子糕餅甜點,避免吃過多肉類、內臟等高脂,高膽固醇食物。‧  講求均衡飲食,年菜大魚大肉,蔬菜水果常被疏忽,不妨多設計高纖清淡蔬菜料理,以講求葷素搭配,達到均衡飲食原則。‧ 享受團圓之樂時,避免攝取過多糕餅甜點、湯圓、糖果等,高糖分食物,特別是糖尿病、肥胖患者。‧ 少鹽,烹調選擇清淡、爽口食物。‧ 避免添加過多調味料、醬油、沙茶醬等配料。‧ 年飯菜色多樣化,注意新鮮,衛生、選擇未經加工食品。‧ 年菜份量不宜多,避免吃不完再加熱,原味盡失大鍋菜。把握以上原則,營養均衡多樣最健康,利用年假多踏青運動,一樣可以過個健康優質新年。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農曆春節假期開診情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農曆春節假期開診情形#運動

98年1月24日至2月1日適逢農曆春節連續假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1月25日(除夕)原為國定假日全天停診,1月26、27日(農曆初一、初二)全天停診。1月28日、29日(農曆初三、初四)除昆明院區停診外,其他院區上下午門診至少各一診。原已排定之各項手術、特殊檢查照常進行,並加強急診作業。爲維護市民就醫便利,1月30日(農曆初五)除松德院區上下午門診至少各兩診外,其他院區全面恢復門診,民眾若有相關問題,亦可電洽本院客服中心: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888(外縣市直撥02-2555-3000),或上本院網站http://www.tpech.gov.tw/查詢。 備註:春節假期加強急診服務

糖尿病患運動有助控制血糖 但避免舉重

糖尿病患運動有助控制血糖 但避免舉重#運動

運動對糖尿病患者好處包括:改善血糖控制,減少藥物用量,增加身體柔軟度、肌耐力、保持適當體重等。運動前評估應檢查足部、眼睛、血糖是否穩定等。至於運動型式選擇,原則上取決於個人體能狀態、興趣與客觀資源條件,以增加可行性與趣味性,才有可能規律持續進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孫丕昌建議,採用大肌肉群高反覆低負重有氧運動,如快走、太極拳等。如果關節有問題,可考慮低衝擊或非負重運動型式,如游泳、腳踏車等,以減少下肢關節負荷。適量進行肌耐力訓練,有助於改善體態、增進日常活動能力。孫丕昌還說,每天都維持規律運動習慣,至少每週運動3至4次,配合規律飲食及調整胰島素劑量來控制血糖。除了增加熱量消耗與提高基礎代謝之外,也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糖尿病患運動強度與健康人相似,通常只要能夠維持50%至70%最大心跳速率(220-年齡)即可有顯著健康促進效益。可針對使用到的關節作5-10分鐘伸展操及強度較低暖身運動,20-30分鐘主要運動以到達預設的最大運動強度,最後以5-10分鐘緩和運動結束。孫丕昌指出,一般在安全與娛樂考量下,適當增加運動強度及時間為目前糖尿病運動處方趨勢。運動時間較長時,運動強度稍低仍有相當效益,可以短時間較高強度運動並間隔穿插低強度運動。但對體能不佳,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可依上述間歇運動原則,每次運動時間較短,中間穿插休息,隨體能改善情況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減少休息時間。他提醒,血糖值在100mg/dl以下,應補充點心後再運動,外出運動必需隨身攜帶可快速吸收的糖類食物,補充足夠水分,預防脫水並留意運動造成併發症如低血糖、足部潰瘍、因運動時血壓上升或使視網膜破裂出血、心肌梗塞等等。他指出,運動前減少胰島素劑量並將胰島素注射在非主要運動肌肉(如腹部),或避免在注射完1小時內運動,以免加速藥物作用。選擇適當鞋子或保護性鞋墊,注意足部健康並避免進行高度負重、會導致憋氣運動(如舉重),以防止血壓過度上升。

永不復胖的健康自然療法

永不復胖的健康自然療法#運動

透過正確的飲食與充分的運動,你也許已經瘦了下來,但這樣還不夠,因為你還不知道有一個永不復胖、常保健康的秘方,那就是「NEWSTART新起點」自然療法。它包含以下八大健康原則──Nutrition(營養)、Exercise(運動)、Water(水)、Sunlight(陽光)、Temperance(節制)、Air(空氣)、Rest(休息)、Trust(心靈依靠)。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群表示,良好的健康,不是偶然就有的,而是用不變的生活規律與和諧生活建立起來的;相對地,疾病也不是沒有起因的,憂鬱、錯誤的飲食、欠缺休息與運動等不良習慣,都為疾病滋生準備了溫床。因此,除非用規律、節制的生活來調整,否則期待遠離疾病永遠只是夢想。現在,你不需要昂貴的減肥藥物或健康食品,「新起點」就能帶給你身、心、靈全面的健康管理,它們貼近自然,也簡明易懂,只要你能下定決心,改變原有的不良行為,遵循這八大健康律過生活,減肥一定事半功倍,更能贏得一生的健康。★Nutrition 營養早在2500多年前,醫學鼻祖──西波拉底就提出以下理念:如果你生病了,你的藥物應該就是你的食物。藥物不能隨便亂吃,食物當然也是,現代科學已證實,疾病與飲食息息相關,你所吃下的每一口食物,都會大大影響壽命的長短。因此,健康的身體仰賴良好的飲食,只有吃正確的食物,才能幫助我們遠離疾病。想要攝取充足的營養,除了均衡飲食,我們更建議大家選擇有助減輕多餘體重、增強免疫系統,並可清除膽固醇、脂肪的天然營養素食;而且,請大家盡量選擇有機農產品,雖然它的價錢比較貴,卻能補充人體適當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微量元素。★Exercise 運動活動,是我們生存的定律;不活動,是釀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運動能增加並調和血液循環,加強細胞補給與清除廢物的能力。運動有助控制體重,使肌肉結實、強化骨骼,也可以增強心臟能力、增加肺活量,強化免疫系統、降低罹患多種疾病的機率。另外,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一種嗎啡荷爾蒙,這種「快樂酚多精」可以除去緊繃肌肉,讓人心情輕鬆愉悅,減少憂慮及壓力,創造心靈的平和、增加幸福感。因此,運動的人不但體力佳、心情好,也更有自信。★Water 水人的身體裡,水分就佔了60%左右,它們存在於血液與各組織器官中,正常的人體功能,完全仰賴這些水分的平衡。水分可以溶解並載運營養素,讓它們被細胞吸收;同樣地,細胞老舊廢物與毒素,也可以隨同水分排出。另外,水分也是調解體溫、潤滑器官組織的重要元素,並參與體內物理與化學反應,因此我們可以幾天不吃東西,卻不能不喝水。有人害怕水喝得太多會水腫,「連喝水都會胖」,其實,只要不是心臟病、腎臟病、肝硬化和糖尿病患者,多喝水倒無妨。對減肥者來說,多喝水尤其重要,因為水不但會讓人有飽足感、降低食慾,還會加速分解脂肪,並與高纖食物合力清除腸道、防止便秘。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群建議,我們只要在每天早晨起床時,空腹喝一大杯500㏄的水,就不會有宿便。但要注意的是,別在用餐前30分鐘、用餐時或用餐後2小時內喝太多水,或食用含水分過多的食物,因為這樣唾液和胃液都會被稀釋,影響胃的消化。最好是餐與餐之間多喝水,讓皮膚長效保濕,對器官也好;如果在睡前30分鐘喝一杯冷開水,還能幫助皮膚柔嫩光滑。建議大家每天至少喝8杯水,排毒、減肥兼清除宿便,還可幫助抵抗疾病,好處多多哦!★Sunshine 陽光東方女性愛美白,所以往往不敢曬太陽;其實,只要不過度曝曬,做好防曬處理,陽光不但不可怕,還對人體有益。研究顯示,每天照射陽光15分鐘,就能得到充足的維生素D。陽光也具有殺菌、抗病毒能力,讓身體產生抑制癌症的抗體;它還能減少血中膽固醇、降低血糖、增加紅血球帶氧的能力,並降低高血壓、降低心律,強化心肌力量、促進肝功能運作與傷口癒合。另外,曬太陽更能帶給你好心情,因為陽光能刺激腦部產生多種荷爾蒙,對心理壓力的抒解很有效。大家不妨選在紫外線指數較低的時間(如夏天的早晨或傍晚),到戶外走走運動一下,來一趟大自然的SPA洗禮吧!★Temperance 節制現代人總是成天喊著忙!忙!忙!所以習慣藉由煙、酒和咖啡因(茶或咖啡)來提神或抒解壓力,有些女性甚至以「酗」咖啡為樂,渾然不覺體內骨質的快速流失。對於這些早已被醫學研究指出有害的生活習慣,我們都應該盡量節制,若能戒除當然更好。除此之外,其他看起來有益的事物,例如飲食、視聽、運動、工作、睡眠等也應該節制,否則還是有可能變成貓熊或豬公豬母哦!★Air 空氣城市不但生活節奏緊湊,空氣污染也很嚴重,因此,利用閒暇時間到大自然走走,呼吸帶有負離子的新鮮空氣,對現代人來說非常必要。負離子可說是「空氣中的維生素」,對人體有淨化血液、活化細胞、增強免疫力、調整自律神經等好處。多呼吸新鮮空氣,會讓你的身體和心情都變好,減壓效果一級棒!所以啦!假日別再悶在家裡看電視了,到郊外瀑布、溪流、森林或山谷間走走吧!★Rest 休息近年來,「過勞死」的新聞經常出現,雖然這種猝死看起來非常可怕,卻也提醒大家休息的重要性。我們一天的睡眠時間,至少要7~8小時,而且應在午夜前就寢,且要有深層睡眠的良好品質,大腦才能得到徹底的休養。除了睡覺外,靜思、聽音樂、繪畫、園藝、看書、郊遊、與寵物玩耍等都算休息,每天請多利用零碎時間,從事這類有益活動;如果能每週抽出一天時間,遠離繁重工作與生活,從事這類活動,更能讓身心完全放鬆。★Trust 心靈依靠這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不可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而仍心存憂慮、恐懼、怨恨、厭惡、空虛等不良情緒。為自己建立良好信念吧!相信你可以克服一切,就可以得到心境的平安。

簡易居家運動 保護膝蓋更勇健

簡易居家運動 保護膝蓋更勇健#運動

一般中老年人常見的膝關節疾病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由於年齡漸長,加上長期過度站立或蹲姿,使得關節軟骨加速磨損,產生關節腔變窄、軟骨鈣化成硬骨(俗稱長骨刺)等結構性病變,造成膝關節功能受損,如無法上下樓梯、走不久、無法久站等,間接使生活品質下降,及個人體適能變差,如下肢無力、柔軟度不夠、走路容易喘等,影響了個人的社交活動。減緩膝關節疼痛,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老年專科服務團隊-許鈺筠物理治療師,表示需建立三項正確觀念:1.避免長時間讓膝關節固定在同一姿勢,如避免久站及久坐。應時常改變姿勢。2.避免增加膝關節壓力的動作,如跪坐、盤坐、蹲、上下樓梯等。3.養成運動習慣:游泳或在水中行走是平日運動的最佳選擇,應避免下肢過度承重的運動如跳舞、爬山等簡易的居家運動。許鈺筠物理治療師,特別設計一套簡易的居家運動,提供患者可以隨時動一動。但請注意以運動時以「不痛」為原則,肌肉酸痛的現象在運動完畢後二個小時內應該消失。若超過二小時肌肉仍酸痛,即表示運動過度,下次應減少運動量。一、抬小腿運動:平躺,在膝蓋下放一毛巾捲使膝蓋彎曲至三十度左右,小腿緩慢用力抬起將膝蓋伸直,停住五秒再放下,盡量早中晚各30-50次,依能力逐漸增加次數。 二、抬大腿運動:平躺,將患側膝蓋打直再慢慢抬高大腿約四十五度,停住五秒再放下,盡量早中晚各30-50次,依能力逐漸增加次數。 三、拉筋運動:坐在床上或地板上,膝蓋伸直,將腳板連同腳趾翹起,感覺大腿後側有拉緊的感覺,停住約十秒後再放鬆,這樣的運動可一天早晚各做10-20下。許鈺筠提醒,持之以恆保持適量運動、並避免增加膝關節壓力的動作及姿勢,長期下來可減緩膝關節退化的情形,並減少疼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