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心臟病患注意!月跑逾2百公里傷害大

心臟病患注意!月跑逾2百公里傷害大#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冷,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小心,可別一時興起去運動。過度劇烈的活動,反而造成心臟無法負荷,再次引發心臟疾病。近年來,台灣瘋路跑,但心血管疾病病人可以去路跑嗎?動過刀能再跑步嗎?無運動習慣心臟病患者 勿貿然運動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醫師葉書銘表示,1名裝有心導管的67歲老翁,術後積極運動,身體已恢復到發病前的運動量。平時有在運動的心血管病人,運動時要注意保暖,並保持規律時間運動。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有胸悶、喘症狀時,千萬別貿然劇烈運動,避免一動讓自己身陷危機。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卻想跑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建議在沒有練習的情況下參加路跑,尤其是剛術後或剛心肌梗塞後的病人,想運動必須循序漸進。若平常有跑步的病友,路跑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適當的距離反而有益,大幅降低心臟病再次復發的機率。心臟病患者有跑步習慣 術後可漸恢復運動量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有跑步習慣且每天跑的距離為6至7公里,每個月控制在200公里以內是安全的,但若超過會有顯著的傷害。心血管疾病患者跑步暖身和與緩和時一定要加強,足夠的暖身後,建議低速起跑。要確定身體已經暖和再用平常的速度跑步,緩和時也要慢慢降低速度。葉書銘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病人別害怕運動,而是要知道怎麼動。透過心肺復健,除了可以幫心血管疾病病人量身打造運動處方,更有效、安全降低死亡率,也恢復身體活動的能力。不但能協助心血管疾病的壯年患者重回工作,並讓長者享受運動、嗜好、社交及家庭生活。

流汗好處多 竟能釋放抗菌物質

流汗好處多 竟能釋放抗菌物質#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心靈的健康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難題,負面的心理狀態真的該為身體疾病負責嗎?還是先前早已存在的疾病導致不好的心理狀態?那運動又該如何解釋呢?久坐的生活型態,究竟是負面情緒(或精神狀態)的因還是果?流汗可排出體內神經化學毒素「規律運動」是預防癌症最有利的武器,主要原因是:運動讓身體流汗,而流汗是身體排毒的重要方式之一。這些毒素除了潛在的致癌性,還會直接影響腦神經化學,改變思考及接收外界訊息的方式。像是「意識模糊症」和「記憶消退」的狀況,也包含許多更嚴重的心理問題,例如:癡呆症,已逐漸和長存的內在毒素連結,若化學毒素持續留在體內,沒有隨汗水而排除體外的話,最終將導致疾病。身體有兩種不同的汗腺—遍及全身的「外分泌汗腺」,和只存在於頭皮、腋下及生殖部位的「內分泌汗腺」。你身上約三百萬條的汗腺能幫助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增加體溫,或許,更重要的是「排毒」。流汗還能釋放抗菌物質 抑制皮膚維生素流汗也能釋放出抗菌物質,像是能抑制皮膚上的微生物和幫助預防皮膚感染的天然抗菌素。流汗的確是身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元素,這也是為什麼你需要它規律的幫助身體保持清潔和不生病。一篇發表在《環境與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長久觀察下來,流汗能促進健康,不只是透過運動,一些足以產生熱度的行為,同樣也能促進健康,例如:羅馬浴、原住民汗屋、斯堪地那維亞桑拿(乾熱、相對溼度介於四十%到六十%),以及土耳其浴(有蒸氣的)。」、「有趣的是,流汗不只能加速有毒物質排出,還可能會增加不同毒素的排出⋯⋯尤其是特別持久的阻燃劑和酚甲烷。」(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遛狗都是為狗好?主人最大受益者

遛狗都是為狗好?主人最大受益者#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有養狗的民眾,每天都有帶狗出門散步嗎?會因為心情愉悅而增加遛狗的頻率嗎?出人意料的是,研究指出,影響主人遛狗的動機是為自己帶來快樂,而非為了健康和社交。遛狗快走30分 提升身體活動量研究結果發現,主人認為遛狗是因為對狗好,主人因遛狗改善的快樂和幸福感顯而易見。遛狗除了滿足主人情感需求也滿足狗的需求,增加體能活動以及與其他狗主人的社交互動是連帶效益。養狗者體能表現活躍,主人遛狗至少快走 30分鐘,容易達到每周運動 150 分鐘,大幅提升身體活動水平。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學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寵物治療對身心有一定幫助。寵物扮演教練及伴侶的角色,不但是稱職的陪伴者,時間到了提醒飼主外出散步、也會帶著主人或走或跑。鼓勵民眾每天固定帶寵物去外頭散步,一天 3到4 次很容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週運動 150 分鐘的身體活動目標。狗與主人同享散步樂趣 還可維持體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狗主人幸福的感覺取決於他們飼養的狗是否也能享受散步。主人會為了讓狗快樂而增強散步的動機,是種利他行為。這種現象也常見於親子或伴侶間,當孩子或另一伴感到高興有成就,父母或夫妻另一方也會有相同感受。葉雅馨主任提醒狗主人,當面臨狗狗生病或活動量減少時,仍要提醒自己維持原有的散步習慣。當狗狗離開自己,別忘了自己擁有很多與牠的美好時光,建議仍延續先前共同建立的運動習慣。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除新發生人數首破10萬人大關,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癌症病患維持適量運動,不僅能夠增加存活率,提升體力,更能透過運動放鬆心情。運動增進腸胃蠕動 減少結腸、直腸癌機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當人體在運動時,抗氧化酶濃度會增加,也增強了人體抗氧化的能力。除了手術和化學治療外,運動對第3期大腸癌有顯著性的幫助。身體活動減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運動時促進大小腸蠕動,減少結腸與直腸癌發生。此外胰島素會促使腫瘤生長,而胰島素阻抗與乳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子宮頸癌都有相關性。運動非但能夠減少肥胖,還能夠降低罹癌的機率。多吃蔬果、魚蝦、少吃肉類 維持腸道健康除了運動外,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解體,導致異常代謝,過度消耗能量及營養素。大腸直腸癌初期較無症狀,6成患者發現症狀就診才得知罹癌,此時多已進展到第3期,食慾及消化吸收都降低,出現體重明顯下降、營養失調情形。陳鴻華理事長表示,無論是癌症患者或是一般大眾,應該注重飲食及運動。除了早期篩檢,也應該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少肉類。現今醫療技術進步,腸癌早期治療治癒率超過8成,關鍵在當事者建立自信以及坦然面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規律生活、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就是戰勝疾病的良藥。

糖尿病死亡率飆升!醫師教運動5要點

糖尿病死亡率飆升!醫師教運動5要點#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愛美是天性,許多女性一直努力控制體重不過重與維持苗條。然而健康不能只靠節食,除了營養均衡,加上運動才有機會避免糖尿病發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7%糖尿病發生原因是缺乏身體活動。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罹患糖尿病後,運動也是重要治療方式。女性停經後 糖尿病死亡率每5歲上升1倍成大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林景翰指出,依據研究,女性在停經年齡後,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的死亡率,以每增加5歲近乎1倍的速度上升。40歲以上的女性糖尿病人,66.1%有體重過重及肥胖情形。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女性糖尿病人中,58.9%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運動對糖尿病人有多方面的幫助,包括增加肌肉、肝臟與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血糖失控。以及增加肌肉與肝臟的肝醣含量,改善活動導致的血糖過低。並且增進心臟、血管循環與代謝功能,還能幫助熱量消耗。針對糖尿病人的運動規劃,醫師提供運動5要點建議:1) 無運動習慣者,可從健走開始,逐漸增加時間與頻率2) 飯後1小時內運動為佳,盡量不要空腹運動3) 頻率慢慢增加至每週5次、每次半小時以上4) 運動時隨身攜帶方糖,以備低血糖時緊急補充5) 運動類型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有氧舞蹈、太極拳等為主。日行萬步達健走效果 帶方糖備用林景翰醫師表示,健走是很好的入門身體活動,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的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即為中度身體活動。每日至少步行1萬步,達成健走效果。不論在戶外或室內活動,務必做暖身運動,以防任何突發狀況,包含腳部抽筋或運動傷害。還要檢視是否穿著透氣吸汗服裝、運動時不飲用酒精飲料、先與醫師商討合適運動方式和準備藥物、空氣品質不佳時,戴口罩、減少外出或在家中做健康操。

搬重物易肩膀痛 專家教3招輕鬆伸展

搬重物易肩膀痛 專家教3招輕鬆伸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張先生從事搬運工作,有次用力拉重物,出現肩膀疼痛、右手臂無力。肩膀活動度也越來越差,連牽摩托車都會痛,就醫發現是肩旋轉肌腱發炎。像是老師、運動員、搬家工人或水電工,都像張先生一樣容易出現肩旋轉肌群問題。肩旋轉肌群 搬重物、手重覆上舉易發炎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高得又表示,肩旋轉肌群是在肩關節中由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等四條連接肩胛骨和肱骨的肌肉群組成,讓手臂可做上舉、丟擲、推拉、旋轉和伸前動作。引起肩旋轉肌腱炎的常見原因有外力重擊或跌傷、扭傷,常常需要手上舉或搬重物的人、常重複投遞動作者,也容易因為肌腱使用過度而出現發炎及退化反應,運動員部分包含投手、網球選手、羽球選手等。3招運動伸展 輕鬆強化肩膀肌肉高得又物理治療師表示,治療以熱敷、電療及超音波等保守治療,輔以降低發炎及肌肉鬆弛等藥物。疼痛期間須讓手臂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疼痛感降低後,可經治療師評估做以下3招復健運動,平時也可透過這3招運動來強化與伸展,每招運動每次做15下,每天做3次:1) 旋轉肌群伸展運動/將患側手抬高至肩膀高度,健側手加壓水平方向,停10秒。放鬆肩旋轉肌群,降低肌肉緊繃程度,讓肌群延展度更好。2) 夾背肌運動/雙手抬高至肩膀高度,往後做夾背動作。可訓練後側旋轉肌群、肩胛肌群,放鬆平常緊繃的肩頸肌群,矯正不良姿勢,調整體態。3) 肌力訓練運動/患側手持一個有重量的物件,如水瓶。將手肘緊貼軀幹,做前臂往外的動作,藉此訓練肌力。

5公里以下 簡單運動營養如何補充?

5公里以下 簡單運動營養如何補充?#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每週有1到3次5公里以下慢跑或快走的習慣,營養補充只要秉持平日的飲食須知,便已足夠;若逐漸增加運動次數至每週5到7次,就要依以下的原則補充。1) 運動前:遠離油炸物1個小時以內的慢跑(5公里)及快走,可於每天任意的時間進行,彈性極大,但我會建議於上午起床後或用餐後2小時再開始,但要避免在睡前1小時進行。起床後可先飲用常溫水兩百50CC,再開始運動。若要在午餐或晚餐後進行,則遵循每天每公斤體重30大卡的原則。運動前的飲食宜以清淡的全穀雜糧為原則,遠離油炸物。蛋白質補充則以大豆蛋白質或乳蛋白質(牛奶、豆腐、黃豆)為主,若選擇肉類則需去皮、去脂肪,並且減少攝取纖維質,以免腹脹不適。以60公斤體重為例,每天的熱量攝取可以為1800大卡。平均每餐可攝取600大卡,其中醣類可占55%、脂肪30%、蛋白質15%,即醣類83公克、脂肪20公克與蛋白質23公克(見表4-1)。2) 運動中:喝常溫飲品(補充液)因運動時間較短,且流的汗不多,無須額外補充。若是夏天,可小口補充以6至8%葡萄糖(或蔗糖、蜂蜜)所調製的常溫飲品(即補充液),每1公升再加3至4公克低鈉鹽。這類的簡單運動結束後,30分鐘內可補充含6至8%的葡萄糖液500CC或更多;或者補充250CC(約為1個馬克杯容量)的鮮果汁,甜度越高越好。另外,運動結束後45分鐘內,可補充20公克乳清蛋白液。3) 運動後:多吃水果仍以每餐攝取600大卡為原則,其中醣類可占60%、脂肪25%、蛋白質15%,即醣類90公克、脂肪17公克與23公克蛋白質。醣類可配合部分果汁或水果,蛋白質以大豆蛋白質或乳清蛋白質為主(見表4-2)。(本文摘自/這樣吃,體能回到20歲/大是文化) 

改變負面情緒 快走是最理想的運動

改變負面情緒 快走是最理想的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改善身體的發炎反應,發燒是個有效率的方式(可是身體不會無緣無故出現發燒的反應),現代人長期慢性缺氧造成自由基傷害,身體很容易就有發炎症狀,這時候要靠運動來幫助改善發炎反應,一方面訓練呼吸肌肉,促進心肺功能;另一方面加快血液流速,促進血液循環。40歲後​運動以快步走與慢跑為主只是要注意,40歲以下要跑要跳,身體都足以負荷,但是年過40,身體已經開始老化,這時候運動要以有氧運動為主,而不是為了運動而運動,每天跑操場,結果過勞,對身體不見得有益處。我推薦的運動以快步走與慢跑為主,如果下雨天,則是改以跳繩為輔,運動的目標首先就是要有氧,到運動場跑個一圈,身體開始有點喘的時候,可以改成快步走,走1、2圈再慢跑,開始喘時再改回快步走。抬腿走路很快就會改善小腿痠痛無論如何,腰挺直、微笑、深層呼吸,不要運動到喘不過氣來,結果彎腰駝背,累得半死,也不要只運動特定部位的肌肉。例如急著跑,結果小腿痠痛,一下子就跑不動了, 這時候將腳步慢下來,改成抬腿走路,十幾二十步之後,很快就會改善小腿痠痛的情況。這時候改成和跑步選手一樣的跳躍式慢跑,輕輕鬆鬆地跑,感覺身體輕微地跳躍,再慢跑1、2圈圈,不會鐵腿,呼吸卻感到比較鬆鬆愉快,而且身體也容易維持端正的姿勢。慢跑要盡量慢,快走要盡量快,運動時要注意呼吸的節奏,原則上,和呼吸練習一樣,要深深吸足空氣,也要將空氣吐乾淨,用鼻子吸鼻子吐,或是鼻子吸嘴巴吹,絕對不要同時用嘴巴吸氣嘴巴吐氣,即使累得喘不過氣也不要用嘴巴呼吸(跑得這麼勞累,等於過勞與過度耗氧)。運動時間不要太長,使自己太疲勞,但要足夠,能運動到冒汗。身體發熱,才會有模擬發燒︑改善發炎的效果。運動完不要急著喝冷飲,也不要急著沖冷水澡,這只是抑制身體藉流汗排毒的能力。我的建議是運動多久就要有多2倍的時間做舒緩運動。如果到運動場運動20分鐘,剩下時間慢慢走回家,同時做聳聳肩、抬抬腳的舒緩運動,或是雙手往上伸出,做投籃般的動作,協助放鬆肩膀肌肉,都可以使身體的核心肌群放鬆。快速舒緩情緒的方法如果突然有情緒,介紹一個簡單方法幫助大家在短時間內平復,動作非常簡單:眼睛左右看。可以用手指導幫忙導引,眼睛看到最左邊,然後慢慢移動到最右邊,專注在眼球左右運動。也可以用眼睛往上再往下的方式,吸氣時,眼睛慢慢往上移動,吐氣時眼睛慢慢往下移動,透過規律性動作讓情緒快速緩和。美好的人生從微笑開始微笑有神奇的力量,不僅讓周遭人一起開心,也會使自己的臉型更年輕。微笑時鼻翼擴張,促進鼻道擴張,改善鼻子過敏症狀;舌頭上移,氣道擴張,改善咽喉氣道通氣。鼻道與咽喉氣道等上呼吸道更暢通,所以吸入肺部的空氣更多,身體有氧更健康。微笑促進臉部肌肉恢復彈性,變得緊實,活化臉部經絡,還能舒緩牙齒咬合,如同啟動體態平衡的開關,使身體從頭顱、肩膀到骨盆整個結構恢復平衡,甚至可以微調頭顱的各個骨頭,活化大腦功能,快速啟動自律神經系統,調和生理功能。最後,微笑使上下牙齒咬合分開,活化身體本體感覺接受器及經絡。(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