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肩膀解凍!居家運動好簡單

肩膀解凍!居家運動好簡單#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6歲的張太太是標準的家庭主婦,近來老是感覺右肩膀痠痛難以入眠,關節卡卡造成活動受限,沒想到一個多月後已惡化至手不能舉、無法梳頭或拿高處物品,對生活造成極大困難。就醫檢查出患有五十肩,經過2個多月的物理治療,肩膀不再疼痛同時可以回復正常的日常生活。肩部持續性疼痛、活動程度受限澄清醫院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表示,五十肩常造成肩關節延至上肢外側疼痛,尤以左側較常發病,患者以40〜65歲左右女性居多。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為不明原因所致。次發性則因某些特殊原因導致五十肩,例如:肌腱炎、關節炎、肩部骨折、肩關節脫臼、開胸手術、乳癌手術、腦中風等,造成肩關節不適而減少活動,漸漸的肩關節囊就會變得沾黏而僵硬。徒手治療與整復推拿不同 勿自行到國術館整脊在治療方式上,除了熱敷、電療、超音波外,還可利用徒手治療鬆動已經沾黏的肩關節,並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度。董莉貞醫師表示,「徒手治療」與國術館的「整復推拿」不同,執行整脊的物理治療師必須要有證照才能執行,自行到國術館整脊,恐帶來不可預期的後果。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主任尤政中指出,利用居家簡單運動也可以促進關節囊液及周圍軟組織的循環,加速肩關節活動度的恢復。鐘擺運動以不痛作停止點,經由重複拉動手臂,逐漸緩解緊繃的肩關節,能做的角度沒有特別規定。1) 手指爬牆運動/以手臂重量來作繞圈運動,身體面向牆壁或側向牆壁,手臂伸直,指尖輕觸牆壁向爬,直到感覺吃力,停5〜10秒。促進關節囊液及周圍軟組織的循環,更可以加速肩關節活動度的恢復。持續性的每天肩部運動2〜3回,每回10次,正確的持續運動將會比起只有電、熱療的成效更顯著。(尤政中主任提供)2) 鐘擺運動鐘/借助地心引力以手臂重量來作繞圈運動,角度並沒有特別規定。以不痛作停止點,經由重複拉動手臂,逐漸緩解緊繃的肩關節。(尤政中主任提供)脊椎病變、腦中風也可能引發五十肩澄清醫院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表示,除了外傷、發炎、腫瘤引起的冰凍肩,還有可能因為其他疾病引發肩痛。頸椎病變、腦中風的病患都有可能因長久不運轉關節引起五十肩。頸椎僵化、病變傳到肩膀、或者單側腦中風可能因癱瘓導致五十肩。因此有肩膀疼痛的患者就醫時,醫師通常會順便檢查是否有頸椎病變的可能。尤政中主任提醒,五十肩不是致命的疾病,但若長期疼痛及造成運動障礙,卻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更因疾病病程長,病人缺乏耐心配合,事實上,根據臨床經驗,只要治療得法,是一種預後良好的疾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效果越好,可讓罹病及治療時間縮短,早日恢復健康。 

每天練習3分鐘 打造易瘦體質

每天練習3分鐘 打造易瘦體質#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變瘦!想要變漂亮!很多人出於這樣的動機開始運動。運動本身是很棒,但光是運動,並不會讓人變美。為了在一星期內瘦下3公斤,每天跑10公里,這樣嚴苛的運動,消費熱量也許很高,卻不是能長久持續的。輕微運動提升肌力 每天持續打造易瘦體質想要變瘦而進行劇烈運動以前,請先檢查一下自己是否能「筆直」站立。以端正的姿勢站立,自然就會鍛鍊到腿部肌肉與腹肌。腿部肌肉是全身當中體積最大的肌肉,因此只要鍛鍊腿部肌肉,就可以提升代謝力,變成易瘦的身體。除此之外,還要每天做伸展操來伸縮肌肉,改善血液循環,以輕微的運動達到提升肌力的效果。因為不勞累,才能每天持續,但又可以有效率地長久鍛鍊到應該鍛鍊的肌肉,如此一來,自然能打造出易瘦的身體。快速姿勢矯正伸展操前面提到,正確的姿勢,是打造美麗、易瘦體質的基礎,但工作和念書的時候,姿勢經常會在不知不覺間變得彎腰駝背。因此我建議一天幾次,進行簡單的伸展操,順便檢查一下姿勢。1) 背貼牆1分鐘/將頭-背-臀部貼在牆上,拉直背脊。這時不只是背骨,也要努力讓左右肩胛骨貼在牆上。如此一來,肩膀自然會打開,下垂的下巴也會仰起,脖子到肩膀停滯的血液循環變得順暢。只要伸展肩部,頭腦就會變得清晰,氣色也會變好。在辦公室,建議可以利用每次上廁所的時間來做伸展操。2) 後揹手1分鐘/雙手在背部中央交握,然後把交握的手向後拉,抬到肩胛骨的中心位置。如此一來,雙肩就會打開,肩胛骨收攏,伸縮到肱二頭肌,改善脖子到胸口部位的血液循環,所以肩頸周圍會感到放鬆。臉色會變得紅潤,眼皮自然張大,眼睛看起來更炯炯有神,給人神采奕奕的印象。3) 深坐1分鐘/坐椅子的時候,刻意把背貼到椅背處,深深地坐好。這時要刻意讓腰的底部與背骨呈垂直的角度。如此一來,腹肌和背肌自然就會緊繃,骨盤拉緊,大腿往內側收攏,雙膝緊貼。如果坐得太淺,就會無意識地彎腰,背脊也會彎曲,對腰部造成負擔。一天幾次,好好地利用深坐來矯正姿勢吧。(本文摘自/女醫師才知道的正確美容法/平裝本出版)

改善西洋梨肥胖 抽脂、溶脂怎麼選?

改善西洋梨肥胖 抽脂、溶脂怎麼選?#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華雖然擁有端正的五官及豐滿的胸部,卻有著西洋梨型身材。天生肥胖的下半身讓小華總是對他的身材不滿意,即便努力運動,下半身的改善仍然相當有限。為了達到良好塑身效果,小華決定利用抽脂以消弭心中長久的遺憾。經過醫師的評估,建議小華可使用超音波抽脂機將這些部位的脂肪抽出來,再雕塑出外形。溶脂過程緩慢、抽脂過程較快 都需多次治療一般人常聽說溶脂、抽脂,但溶脂、抽脂兩者有何差別?阮綜合醫院整型外科主治醫師劉家銘表示,所謂「溶脂」是利用特殊的儀器,先將脂肪溶解,可以是加熱或是冷凍破壞脂肪後,靠身體組織慢慢吸收被溶解的脂肪,例如:雷射溶脂或冷凍溶脂。但是溶脂瘦身的過程相當緩慢,且需要多次治療才能達到期望的結果。至於「抽脂」是利用特殊儀器將脂肪震碎,以水壓噴射或超音波振動破壞體內的脂肪後,以抽吸儀器將震碎的脂肪抽出來,例如:水刀抽脂或超音波抽脂。抽脂的過程快速,僅需幾次即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可輕易抽出大量脂肪 少有出血瘀青目前一般的抽脂幾乎不會傷到小神經血管,還可以輕易地抽出大量的脂肪,且少有出血瘀青的副作用,快速又有效。但醫師也提醒,抽脂手術仍是外科手術,也有可能造成出血和損傷,還可能出現局部併發症,最常見如血腫、皮膚凹凸不平、兩側不對稱等,發生率相對較低的還有皮膚壞死、切口感染、色素沉著、皮膚感覺異常、壞死性筋膜炎等。少量多次為原則此外,出於安全和效果考量,最好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至於手術的效果可以維持多久?事實上,抽脂手術只是針對堆積的皮下脂肪,改善局部外觀,若想要維持身材仍需要控制飲食和規律鍛煉。 

久站便血 3顆內痔在作怪!

久站便血 3顆內痔在作怪!#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中一名30歲工程師小蔡因工作型態每天站立工作超過8小時,因為在無塵室內穿脫無塵衣不方便,擔心會頻上廁所而不敢多喝水,加上小蔡較喜歡吃紅肉,蔬菜常攝取不足,前陣子開始發現持續一周的排便擦屁股都有血,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是3顆內痔在作怪。醫師採取內痔結紮手術簡單恢復不適,對工作繁忙得族群是最佳的選擇。血液循環差、飲食失衡、排便太過用力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表示,患者因久站造成肛門血液循環不良,加上飲食攝取失衡、排便時過度用力才會造成痔瘡。內痔結紮手術是將一條醫療用小型橡皮筋套在內痔上,經過一段時間後,血液將輸送不到痔瘡內,過程中便會逐漸縮小、掉落。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好發年齡層為20歲至60歲的,常見症狀大多為解便帶有鮮血、肛門有搔癢感、肛門疼痛及組織脫出;痔瘡的高風險群為長期便秘、蔬果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長期臥床或懷孕婦女等族群,需要特別注意,大多數人覺得痔瘡是尷尬的問題,時常等到嚴重時才就醫。多攝取含纖維質的蔬果、養成規律作息陳威佑醫師表示,平時多補充水分,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果,如:菠菜、芹菜、木瓜、香蕉、糙米等,保持適當的運動,養成規律的作息,配合醫師開立的消炎止痛、軟便劑及痔瘡藥膏使用。對於痔瘡脫出無法推回者,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需以手術治療。9成腸癌患者便血都以為是痔瘡高達9成左右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當發生排便出血都會誤以為是痔瘡,若是沒有就醫檢查很容易延誤病情,建議民眾出現血便症狀,千萬不要輕忽,須就醫經由醫師判斷,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分辨是痔瘡還是腸癌。另外國健署推動的免費四癌篩檢,只要是50歲至74歲的民眾,可接受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如果報告呈現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可早發現早治療,提高大腸癌的治癒率與存活率,定期接受檢查為根本預防之道。

運動保鮮法 「1357」法則跟著做

運動保鮮法 「1357」法則跟著做#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療法要堅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有些人時間一長,很容易厭煩日復一日的鍛鍊。如何能使運動保鮮呢?試試下面的祕訣吧!1) 朝著目標努力/運動之初,可以通過為自己設定目標來堅定持之以恆的決心。目標可大可小,但一定要切合實際。比如,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月內通過運動減掉1千克體重的目標,或者在一年內希望通過運動達到具體怎樣的治療效果。2) 用計畫表約束自己/目標設定了之後,讓我們根據目標來制訂具體的執行計畫吧!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以每一天或者每一週為時間單位來規劃運動時間和項目。記得將計畫表貼在醒目的地方,既時刻提醒著自己,也可以讓家人幫忙監督執行。3) 從最感興趣的項目開始/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層很廣,不同的年齡層,愛好的運動項目必定不同。將他人的建議當作參考,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最為擅長的一項,這樣可以在運動中獲得成就感,更容易堅持下去。4) 你不是孤軍作戰/朋友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支持和動力,與朋友一起鍛鍊身體,趕走運動的枯燥,不僅獲得了更多的快樂,還能促進與朋友間的感情,互相扶持著克服疾病困難。5) 不必拘泥於某個項目/再有趣的運動項目,長期堅持下去也必定會感到枯燥無聊,這時不妨換一種運動項目,或者乾脆穿插進行,這樣可以保證運動對自身的吸引力,另外,購物、家事動等,也都可以成為運動的方式。實踐運動「1357」法則1) 至少1種運動方式/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每天至少要選擇1種以上的運動項目,這樣做不僅能夠利用不同項目運動身體各個部位,還可以避免單一項目造成的枯燥、乏味,增強了運動的趣味性。2) 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過長的、不適合自身體質的運動時間會給身體增添負擔。不過,運動時間過短也無法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一般來說,每日每次運動30~60分鐘即可。3) 每週至少運動5次/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重點是以適當的方式,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持之以恆。並不是每一種運動都有利,也並不是運動強度越大越好,強迫身體反而會給健康帶來危害。4) 每次運動量是承受力的70%/想要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堅持每天都運動是最好的辦法。特別是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每週一定要運動5次以上。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對控制血糖十分有益。(本文摘自/降血糖這樣吃有效/人類智庫出版)

破除BMI迷思 熱量平衡才重要

破除BMI迷思 熱量平衡才重要#運動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天吃進來的食物,是我們身體唯一得到熱量的途徑(熱量攝取),而吃進來的熱量則在身體透過三種方式來把熱量燃燒掉(熱量輸出)。我們人體內的第一大燃燒鍋爐就是「新陳代謝率」,第二大的燃燒鍋爐是「平日的活動及運動」,而第三大的燃燒鍋爐則是「攝食生熱效應」。若想要維持健康有型的身材,就必須做到熱量攝取與熱量輸出的平衡,這是體重蹺蹺板的熱量平衡概念。利用逆轉餐盤幫助熱量輸出當熱量攝取大於輸出,就會胖;熱量輸出大於攝取,就會瘦。多數人並不清楚要如何減少食物攝取,也不知如何增加熱量輸出,常常用了不對方法產生很多副作用,經常是不吃某一類食物,或是應該多吃的食物卻不知如何多吃,結果造成熱量蹺蹺板的不平衡。我所設計的「逆轉餐盤」飲食法非常重視熱量平衡,用均衡又健康的方式來降低熱量攝取,也希望藉由「逆轉餐盤」來幫助你如何增加熱量輸出。•  增加基礎代謝率/想要增加基礎代謝率,最重要的方法是增加運動量和肌肉量。人體即使坐著一整天都不動,熱量消耗的動作也不會停,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提高基礎代謝率的話,躺著不動也可能會變瘦。但是,天下沒有如此完美的事,若我們整天都躺著不動,基礎代謝率一定會下降,想要瘦下來也是天方夜譚,我們平時還是要多運動,才有可能「躺著都會瘦」。•  增加平日的活動及運動量/我們每天走路、跑步、說話、喝水等身體活動所需要的熱量輸出約占15%至30%,這個比例也不算低,因此減重當然也不能夠忽略掉運動的重要性。「逆轉餐盤」不會只重視食物而已,也重視身體的活動量,特別強調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運動是減重的關鍵,可以消耗熱量,也可增加基礎代謝率,尤其是肌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增加肌肉量又可加速新陳代謝率,連「睡覺都會瘦」這句話,才有可能不是玩笑話。•  增加「攝食生熱效應」/在我們每天所使用掉的能量中,有10%是用來消化、吸收、運送排出所吃進去的食物,如果可以增加特定種類食物的份量,就可以增加食物的攝食生熱效應,這也是可以達成減重目標的。在「有熱量的營養素」中,食物生熱效應是蛋白質大於脂肪,而脂肪大於醣類。換句話說,我們身體吃進這三大類營養素,扣除「食物生熱效應」,身體最容易得到的淨熱量是來自於醣類,其次是脂肪,最不會得到熱量的是蛋白質。(本文摘自/永不復胖的逆轉餐盤飲食法/臉譜出版)

有氧運動 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有氧運動 有效降低失智風險#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熱愛自己的大腦,所以當我看到許多研究指出運動有許多好處,不光是有益身體健康,大腦也能受惠,便感到振奮。做有氧健身運動的那一組腦部尺寸變大在一項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中,研究員召集59位志願者,他們身體健康但生活靜態,年齡介於60至79歲,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做有氧運動,一組做「塑身伸展」運動,為期六個月。志願者在展開運動計畫前與結束後,都以掃描方式測量大腦尺寸。結果很有意思:做有氧健身運動的那一組腦部尺寸明顯變大,只做塑身伸展操的人則沒有。這種現象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運動會使各種蛋白質在腦中釋出,包括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這種蛋白質有助於保護現存的腦細胞,並促進新細胞的生長。大腦因而長大,八成也比較不會失智。體能差者失智可能性為體能佳者的兩倍在另一項耐人尋味的研究中,研究員追蹤兩萬名男女,測量他們在1971年及2009年間的基礎體能。在這段期間,其中1659人罹患失智症。可怕的是,體能最差者罹患失智的可能性,是體能最佳者的兩倍。由於這不是運動介入的研究,我們無從得知假如志願者展開健身計畫,是否能夠降低失智風險。但似乎不無可能。(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出版)

有運動就有效?力道最重要

有運動就有效?力道最重要#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很多人看到一大塊脂肪黏在身上,會很想用力的把它甩掉,而且認為越用力的運動效果應該越好。有人有鮪魚肚就拚命「用力」做仰臥起坐,有人有蝴蝶袖就「用力」舉啞鈴。如此「用力」的運動真的可以把該部位的脂肪消除嗎?1) 越用力的運動越用不到脂肪/通常很用力的運動都無法做很久,例如舉重選手用盡全身的力量把槓鈴舉起來,這個選手不可能一直做同樣的動作,持續好幾十分鐘。針對這種非常高強度的運動,身體用的能量來源是原本就存在於肌肉中的能量「ATP」, 它就像肌肉中的電池,可以馬上供給肌肉電力。但是,ATP這種電池數量儲存有限,可能一次的舉重動作就把原本儲存的ATP全部耗盡了。由此可見,高強度的運動因為不可能持續太久,不需要用到太多ATP電池,如果強度再低一點點的運動如舉啞鈴,可能持續個幾分鐘肌肉也會累了,而原本儲存在肌肉的ATP電池不夠用時,身體會先利用肌肉中的「肝醣」作為「燃料」去製造ATP電池,因為,利用肝醣製造電池的速度比較快,比較能應付要快速伸縮的肌肉需要。此時,因為運動的時間短,還不需要到拿「脂肪」來作為燃料。2) 中低強度的運動才能有效燃燒脂肪/中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跑這種運動,因為運動強度不高,所以可以連續跑一兩個小時都沒問題;但是,在跑這一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ATP電池供應肌肉電力,此時,身體就開始以「脂肪」作為燃料來製造出較大量的ATP電池,因為「脂肪」本身就比「醣類」或是「蛋白質」能產生比較多的能量。當身體利用「脂肪」來產生ATP電池時,就等於身體正在「燃燒脂肪」;雖然並非得從事非常長時間的運動,脂肪才會開始燃燒,但是建議要讓脂肪有效的燃燒,最好每一次中低強度的運動至少能「持續」做20分鐘以上。■ 運動小常識簡單的運動強度判讀:可以簡單利用運動時的心跳率來判讀運動的強度,分級如下:低等運動強度:心跳率 (下/分鐘) = 30~50% X最大心率中等運動強度:心跳速度(下/分鐘) = 65% X最大心跳速度高等運動強度:心跳速度(下/分鐘) > 85% X最大心跳速度〔註:最大心跳率(下/分鐘)= 220-年齡〕(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臉譜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