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閉氣伏地挺身 做5下險致命

閉氣伏地挺身 做5下險致命#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男子阿弘因日前寒流來襲,喝了加水的茅台酒後,又一時興起閉氣在地上劇烈做伏地挺身運動,沒想到做完第5下後起身,突然感到胸口一陣撕裂,出現胸痛、無法呼吸、冒冷汗,緊急就醫後血壓一度飆到224毫米汞柱。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罹患A型主動脈剝離。固定量血壓 運動前也不能忽略彰基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映澄醫師表示,阿弘主動脈剝離裂開得長度驚人,從肚子裂開接近心臟,總計約50公分,情況相當危急。醫師提醒,即使沒有高血壓疾病的民眾,平日一定要固定量血壓,運動前更不能忽略。陳映澄醫師表示,高血壓為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許多民眾往往輕忽自身的身體狀況,而將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劇烈的無氧運動會使身體收縮壓上升30-40毫米汞柱,甚至舉重選手在舉重時可能造成收縮壓瞬間上升至300毫米汞柱以上,進而造成主動脈剝離的案例報告。適當且規律運動才能降血壓彰基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劉晏孜醫師表示,運動確實可以降低血壓,高血壓患者應避免高強度的運動,但必須是適當且規律的有氧運動,平時也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若是運動過度激烈或是時間過長,都可能讓原來就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把自己暴露在極大危險之中。因為高血壓大多沒有症狀,所以許多民眾會認為自已沒有不適,就是沒有高血壓。患者表示沒有高血壓很可能是因為他從來沒有測過,而且症狀不明顯,並非真的沒有。劉晏孜醫師建議,運動前一定要量測血壓,若是當天血壓較高,就要降低運動強度;運動過程中若有不適,應馬上停止。另外,天氣過冷或過於悶熱時也不宜運動。

「腎」重其事 3點打擊肥胖

「腎」重其事 3點打擊肥胖#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肥胖為萬害之首,隨著人口老化,腎臟病為全球重大疾病, 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的慢性腎臟病人竟達5成!已知台灣每年有4700人以上死於腎臟相關疾病,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也發現,肥胖會顯著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機會,罹患腎臟病後,肥胖也會加速腎臟病惡化。為了減少肥胖危害,透過健康生活控制體重,才能維護腎臟的健康!三高同時是腎臟病主要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說明,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國民健康署呼籲,輕忽肥胖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4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人BMI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56.3%(男性:62.8%,女性:45.9%),且調女性慢性腎臟病人為58.7%,高於男性慢性腎臟病人的45.9%。 打擊肥胖 顧腎賺健康肥胖風險會使腎絲球肥大、腎絲球超過濾及蛋白尿的排出量增加,進而導致腎絲球硬化,而使得罹患慢性腎臟病與末期腎臟病的機會增加,因此打擊肥胖控制體重是有助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並可降低或減緩腎臟病進展,提醒民眾要預防腎臟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 注意健康3守則」,擁抱健康生活品質:1)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2) 健康飲食/在初期慢性腎臟病(CKD,stage 1-3a),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應避免過量蛋白質攝取(建議每日不超過1.0gm/kg)。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攝取及減少鹽份攝取等方式,達到減緩病情進展及維持健康的目的。3) 體重控制/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或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慢性腎臟病帶來的威脅。

燃脂抗便秘 每天快走20分鐘

燃脂抗便秘 每天快走20分鐘#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年以上的人突然要開始運動,或許會覺得有些麻煩。但是想對抗便秘,就必須活動身體。不知道該要做什麼運動的人,可以先從走路開始。用稍微感覺「吃力」的速度快走,手腳前後擺動,以正確的姿勢前進。慢慢習慣了以後,會感覺身體變輕,甚至會忘記運動時間有多長。走路可增加體內血清素 感到心情愉快有時候走路完,身體馬上會產生便意。請事先決定運動路徑,並確認公共廁所的位置,運動時也要記得攝取水分。走路除了活動身體之外,還能使人感到愉悅。近年來成為話題的「血清素」是一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研究認為它可以使人心情沉靜、感到滿足。也有研究報告說,走路可增加體內血清素,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走路完總是會讓人感到心情愉快。有氧運動在運動後20分鐘才會產生效果​進行走路運動時,不需要奮力疾走,可以一邊欣賞周圍的景色,或偶爾停下來休息。這時候心情會轉換為放鬆模式,便意就突然出現了。走路也是消耗體內氧氣的「有氧運動」,能夠有效燃燒體脂肪。除了能提升心肺機能,對於肥胖及生活習慣病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一天最好走路20~30分鐘,因為有氧運動在運動開始的20分鐘以後才會產生效果。走路運動的時段不拘,不要勉強自己在酷暑或寒冬的清晨出門走路。身體有疾病的人,請先跟醫生確認自己的體能狀況後再開始運動。(本文摘自/快腸!絕好腸!驚人快便力/采實文化出版)

一天少坐2小時 一年可減14公斤

一天少坐2小時 一年可減14公斤#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都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但其實運動之外的日常活動量,與預防及解決中年肥胖問題,有相當大的關聯。近年來,美國研究專家指出,肥胖的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比平常人少消耗350卡的熱量。消耗熱量的差距在於站立時間的差別以實際統計數據來說,消耗熱量的差距,相當大的原因在於:肥胖者一天站立的時間是373分鐘,坐著的時間是571分鐘;而平常人一天站立的時間是526分鐘,坐著的時間則是407分鐘。一天少消耗350卡 一年就能瘦14公斤一天少消耗350卡的熱量,一個月就等於比別人多囤積10500到10850卡的熱量,1年下來,就等於是12萬7750卡。這些熱量如果全部換算成體脂肪,相當於一年就胖了14公斤。因此,要預防肥胖、保持身體健康,在生活中最好能夠養成勤勞、多動的習慣。尤其是辦公室工作居多的上班族,更要特別留意。(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防「嚇」死 心臟不適快就醫

防「嚇」死 心臟不適快就醫#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夜溫差大,除了應小心心血管疾病導致猝死,熟睡中也可能因刺激而猝死!「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LQTS)」與「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 Brs)」為2種心因性猝死的遺傳性疾病,青壯年患者可能會在運動、游泳、情緒刺激甚至熟睡時,因為聲音的刺激產生致命的心律不整!醫師提醒,民眾若為慢性病家族史或是高風險群,可至心臟內科進行諮詢、安排相關檢測。年輕人也不能輕忽心血管疾病好不容易回暖,大陸冷氣團又將南下,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妥善管控三高,並且注意保暖,若出現持續性的胸悶、胸痛、昏厥等心臟疾病急性症狀應儘速就醫。據衛福部104年統計資料顯示,45歲以上死因為心臟疾病占了近3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嚴元鴻表示,雖然資料顯示因心臟疾病死亡者多為中老年人,年輕人也不能輕忽心血管疾病。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降低因低溫或者溫差過大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可至心臟內科安排相關檢查,確認是否是基因突變導致的高危險群。噁心、嘔吐、冷汗應立即就醫由於許多先天性心律不整猝死的病患都是年輕人或者是具有生產力的青壯年,強化這類患者的診斷相當重要,洪弘昌院長建議,民眾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腎臟病家族史或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可至醫院諮詢專業醫師。若出現噁心、嘔吐、冒冷汗、頭暈、頭痛、疲倦、焦慮、呼吸困難及血壓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安排相關檢查,減少猝死的風險。

靠飲食運動 胰島素免打一輩子

靠飲食運動 胰島素免打一輩子#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一旦施打胰島素,終其一生都無法脫離嗎?事實上,只要好好控糖,患者都有機會把健康救回來!50歲高先生因吃不下、想吐、口渴、體重半個月下降6.5公斤,本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抽血檢查發覺飯前血糖及糖化血色素分別高達466mg/dl(正常值為﹤126mg/dl)、11.1%(正常值為﹤6.5%),確診為糖尿病。配合施打胰島素 糖化血色素恢復至5.8%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鴻安表示,因患者治療初期非常配合施打胰島素及口服藥物並且定期回診,在飲食與運動部份也身體力行努力地進行,半年內成功的將糖化血色素控制恢復至5.8%,之後逐步停止胰島素施打,改為口服降血糖藥物。每天運動、自製蔬果汁、吃糙米飯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高先生也養成每天1小時爬山或健走的習慣,搭配低GI的飲食,每天以自製綜合蔬果汁作為早餐,將山苦瓜、小黃瓜、奇異果、西洋芹、秋葵、豆苗、木耳、堅果等新鮮食材經常做變換,午晚餐的主食也盡量以糙米飯為主,不吃精緻澱粉類食物。經過半年嚴密監控血糖及糖化血色素的變化發現,血糖呈現穩定狀態,連同原本的高血脂也回復正常值,成功脫離施打胰島素,口服降血糖藥物即可控制血糖。透過飲食運動仍有治癒機會林鴻安醫師表示,台灣多數民眾對於打胰島素充滿恐懼,以為一旦打胰島素就要打一輩子,其實部分糖尿病患,透過飲食及運動仍有治癒機會,患者本身的毅力執行力是戰勝糖尿病的成功要素,建議糖尿病患只要多與醫師、營養師討論計畫,人人都有機會脫離打胰島素的命運。 

全身排毒 慢跑20分鐘就好

全身排毒 慢跑20分鐘就好#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運動,不只睡前做的簡單伸展操或廣播體操,每週做一次瑜珈也是運動。不過,若要提升「食欲」感應器的敏銳度,必須做某種強度以上的運動才行。評斷標準就是要全身出汗。這樣的強度能啟動身體細胞,將滯留體內的老廢物質排出去,而且還能燃燒囤積脂肪。各位不妨想像將體內髒東西全部掃除乾淨,同時引進有益健康的優質養分。換句話說就是要做大掃除,更新體內物質。更替新鮮物質就能發揮活化效果,這一點放諸四海皆準。人體也是同樣的道理,從事運動活動身體,就能排出有害物質。注重飲食,只吃新鮮健康的食物,全新營養素就會在體內不斷循環,代謝自然變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一些可以讓身體出汗的運動,例如慢跑、游泳與快走等等。其中我最推薦的就是慢跑。若想靠伸展操或瑜珈出汗,必須花長時間才做得到,但慢跑只要20分鐘就會全身出汗,血液循環變好,排出積存在體內的有害毒素。到健身房跑跑步機也是不錯的方法,但若要享受慢跑樂趣並長期維持,到戶外慢跑是最好的選擇。在戶外慢跑可以感受季節變化,風與太陽的溫度,只要體會過這種舒暢的感覺就再也無法捨棄。從以前到現在,不斷有各種運動掀起熱潮,可是慢跑風潮已經持續10年以上。正因為慢跑很輕鬆、很快樂,還可改變體質,才能長期受到歡迎。慢跑最大的魅力在於,只要一個人,不需任何道具,所有人都能立刻開始。不擅長或不喜歡跑步的人,不妨先從快走20分鐘開始做起,保持良好姿勢,維持正常呼吸。為了讓身體習慣舒暢的感覺,運動間隔不要太久,盡可能勤做運動。剛開始請先維持兩週。根據我觀察身邊朋友的結果,許多人持續兩週後,明顯發現自己的飲食習慣改變了。由於細胞平均每半年更新一次,至少維持慢跑習慣半年,絕對能感受到效果。(本文摘自/現在吃的食物,就是半年後的你/平安文化出版)

甩開肥肉 2件事情要注意!

甩開肥肉 2件事情要注意!#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下2個關鍵能輕鬆達到運動的效果:第一,讓運動變成一件愉快的事。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運動最好能夠有同伴相隨,例如,兩人同行散步就比一人獨行來得有趣。若計畫上健身房,那參加一些課程會比單獨運動讓你更有動力,像有氧運動或瑜伽等課程都不錯。如果有同伴一起參加課程,那你就更有動力每天準時去健身房報到。保持運動新鮮感、找同伴相隨你可以把健身視作一個特別的活動,並事先規劃運動完要享用什麼健康的餐點。如果運動計畫是跳舞或打網球,你可能壓根不覺得你是要去運動,因為跳舞或打網球太好玩了,實在和運動扯不上什麼關係。記得保持運動的新鮮趣味感,否則你就不會想1週運動2次,更別提3次了。大部分人對快樂的定義就是要有朋友,所以你需要有同伴相隨才會覺得運動好玩。第二,規律運動比偶爾為之來得有效。套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靜者恆靜,動者恆動」。假設你是那個靜止物,也就是說,若你緊緊的黏在沙發上,那可能會一直窩在裡面不想起來。相反的,如果和朋友每2天就在晚餐後出去散步1次,這樣的習慣很容易保持。增進健康 將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我強調規律運動還有一項重要的原因:單節運動的效果不大。如果常去健身房,那你會發現的確是如此。請跳上離你最近的跑步機,跑個1.6公里,然後喘口氣,按下控制鍵,看看你燃燒了多少卡路里。很意外吧?沒錯,你大概只消耗了100卡的熱量,那還不到一份麥當勞薯條或一罐汽水熱量的一半。偶爾才做一次運動就像偶爾吃一頓健康餐一樣,對健康沒什麼太大的幫助。想要增進健康,一定要將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要規律運動的另一個原因是:運動的效果不能持續很久,這有好有壞。好處暫且不提,壞處在於:若有天你受傷必須長時間臥床,血糖或體重就會逐漸回到運動前的水準。要能固定每天或每2天就快走或騎單車1次,才能持續得到運動的好處。結論是:讓運動變有趣並持之以恆,才能達到運動效果。(本文摘自/糖尿病有救了:完全逆轉!這樣做效果驚人/柿子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