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雙腳退化的最大威脅:以車代步

雙腳退化的最大威脅:以車代步#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人一小段路也要搭車,1、2層樓也要搭電梯,不運動的結果,疾病就悄悄地產生,美國心臟病權威懷特博士(Paul D. White)說:「對生命的最大威脅,不是交通事故,而是以車代步。」除了年紀增長會使關節退化,現代人以車代步更使退化的狀況加速。手越來越靈巧 腳卻越來越衰弱以往人們的交通大多是利用走路,所以即使到老年,雙腳大都還相當靈活,現代人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搭乘捷運、公車,上下樓則有電梯或電扶梯,用腳走路的機會越來越少,倒是我們的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因此,手越來越靈巧,腳卻越來越衰弱,尤其上班族每天久坐在電腦前,回家後又習慣癱在沙發上,雙腳自然提早退化。常覺得疲勞、沒胃口、睡眠不足當一個人開始覺得雙腳無力時,隨後出現靜脈曲張,表示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而且腳部的顏色逐漸變深,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雙腳無力的現象,最後導致全身無力,動作不靈,平日則常覺得疲勞、沒胃口、睡眠不足、便秘、頭痛、胸悶胃脹、筋骨痠痛,接著更不想外出活動,腿部、甚至整個身體都會退化。不運動 首先退化的就是腳部但是不運動,首先退化的就是腳部,久病臥床的人,一旦下床時,上肢都仍保有原先的肌力,但是大都無法站立、行走,必須要有很大的毅力與恆心,持續復健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腳部的健康,然後才進一步強健身體。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現代的上班族工作繁重,每天坐在辦公桌前缺乏運動,此外,許多人迷上電腦遊戲,也經常久坐不動,這些生活型態都對腳部的健康極為不利,而且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雙腳退化的現象是可逆的2、3年前,我發現自己在上下樓梯時,腳步變得沉重,下樓時腳步重重的踩著樓梯發出巨響,家人在睡覺時常常被我吵醒,不只如此,在蹲下時也覺得困難,而且上身漸漸開始動作不靈活,我感到非常震驚,自己練了半輩子的功夫,竟然也會陷入「雙腳無力」的困境。由於親身體驗腳部由弱轉強的變化,我認為雙腳退化的現象是可逆的,只要針對「腳部失去能量」的關鍵給予鍛鍊,腳部便能重獲健康,因此,我決心大力推廣這個功法,鼓勵大家多走路、多運動,延緩身體老化,找回自己的健康。(本文摘自/健走功/商周出版)

居家養骨 3大方向著手

居家養骨 3大方向著手#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年紀漸長後會發現走路變得吃力,站立有困難、容易軟腳,體力大不如前,因此開始嘗試保健食品,希望藉由補充營養,幫助回復年輕時的體力及活動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阮威勝建議,平時的脊椎養護應從日常均衡飲食著手,透過每日飲食攝取營養,運動保健身體,避免不良姿勢3大方面著手,才是保健良方。保持肌力避免腰痛 延緩脊椎退化脊椎退化引起的腰痛與骨骼、肌肉、神經、血液循環等因素息息關關,維持適當規律的運動也可預防脊椎退化,運動的重點可放於負重和阻抗活動,看似輕鬆,卻能在運動過程當中,有效訓練腿部肌肉,例如步行、慢跑、跳舞及舉重,保持肌力對於避免腰部痠痛,延緩脊椎退化有相當的助益。避免不良姿勢 每日補充3.5杯牛乳平時維持正常的坐姿及站姿,避免不良姿勢,避免因玩3C產品及線上遊戲而長期低頭,40歲以後鈣質便會逐漸流失,尤其女性在停經後,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每天需要補充成人所需鈣質700毫克,相當於3.5杯牛乳,但每日若攝取3克以上鈣質,容易引起泌尿道結石,破壞體內礦物質平衡,反而引發身體機能障礙。鰻魚、杏仁 促進循環、改善麻痺若想要維持良好的骨骼、肌肉健康,富含鈣值的牛奶、小魚、綠色蔬菜,是最好的選擇,另外,黃豆富含蛋白質,增加胺基酸外,還有助組成肌肉,鰻魚、杏仁富含維生素E,可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肉麻痺等症狀,另外,蛤蜊富含維生素B12,可修復受損神經,恢復正常機能。背肌與腹肌強壯時 脊椎較不易退化阮威勝院長表示,多做核心肌群運動,加強背肌、腹肌,當背肌與腹肌強壯時,脊椎比較不易退化,或是做負重運動,來增加骨質密度,平時如果肩頸痠痛,適當的利用按摩、徒手治療來放鬆,會有所幫助。

醫訊/乳癌患者術後少運動 淋巴水腫手不舉

醫訊/乳癌患者術後少運動 淋巴水腫手不舉#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乳癌患者切除淋巴結後,認為傷口好了、手臂關節活動度也都正常,常忽略做手部運動及淋巴水腫預防照顧,導致出現關節僵硬、淋巴水腫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整條手臂腫到無法舉起,就連拿東西也無法。手臂運動一日3次 減少僵硬、水腫豐原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袁天民表示,乳癌患者因切除淋巴結,開刀的手臂容易出現淋巴水腫情形,因此非常重視患者術後在家做手臂前後來回擺動、手臂來回繞圈、手腕抓、握等動作,一日3次、一次10~20下,約30分鐘,減少手臂關節僵硬、淋巴水腫等問題。淋巴水腫 導致手常會舉不起來豐原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月詩表示:嚴重的乳癌患者術後會整條手臂淋巴水腫,導致手常會舉不起來、也沒辦法提重物,甚至有些人在抓東西時也會覺得痛,或是因為痛到常常固定一個姿勢,造成肌肉痠痛、站姿不正確、駝背。開刀的手貼在牆面上 手指慢慢向上爬其實可以在家自己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像是面向牆壁,將開刀的那隻手貼在牆面上,手指頭慢慢地向上爬,或是雙手放到頭後面,吸氣時把手張開、吐氣時把手放鬆,來回約5~10下,一天3次,術後3個月也可再加強雙手向上舉高,抬頭挺胸縮下巴、縮小腹,維持3~5秒鐘,來回約5~10下,一天3~5次,減少肩膀僵硬、舒緩疼痛、改善姿勢。10月19日星期三上午8點30分到11點30分於院內3樓第一會議室舉辦「術後預防淋巴水腫運動及正念認知與體驗」,歡迎乳癌患者踴躍參與,報名專線04-25271180轉2129,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7撇步 戰勝兒童肥胖

7撇步 戰勝兒童肥胖#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指出全球的過重人口數由2014年的20億人,將上升至2025年的27億人,世界肥胖聯盟將今年10月11日世界肥胖日主題訂為「戰勝兒童肥胖」,目標是提升人們對於肥胖的挑戰性的認知,以及戰勝肥胖的具體作為。國中學童過重、肥胖率為29.0%及28.8%根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我國103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9.0%及28.8%,國小男童及女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分別為32.8%及24.9%,國中男生及女生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33.1%及24.2%。增加成人時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兒童肥胖導致種種健康問題,若不及時處理,將危及孩子的未來健康,例如:早發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女童早發育、氣喘及心理健康,研究發現比起正常小孩,肥胖兒童的血管硬度較高,長期肥胖會造成孩童和成人的心臟結構異常,國民健康署呼籲兒童肥胖防治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著手:1) 「和糖說不、開水最優」/鼓勵多喝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2) 「溫馨共餐、全家安康」/鼓勵「跟孩子一起用餐」,以及「幫孩子準備餐點」,如此不但能照顧全家人的健康,亦能促進親子關係。3) 「鮮食蔬果、均衡飲食」/鼓勵多攝取新鮮蔬果、鮮奶、堅果、糙米飯等,養成孩子均衡飲食、避免偏食。4) 「拒絕零食、遠離高熱量」/避免洋芋片、炸雞、速食等高油、高鹽、高熱量,容易造成肥胖的食品。5) 「多多運動、減少久坐」/降低孩子使用電腦、手機和看電視等久坐時間,建議每天能累積60分鐘的中度到重度的身體活動。6) 「全家動員、走向戶外」/建議家長假日計畫全家一起從事親子活動,善用國民健康署輔導各縣市規劃的運動地圖及親子活動空間,多利用開設的健走步道、自行車車道,帶著孩子親近大自然,從事身體活動。7) 「適當休息、充足睡眠」/鼓勵孩子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6~8小時。

遵守3大方向 居家養骨好方便

遵守3大方向 居家養骨好方便#運動

(撰文/徐平) (諮詢/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阮威勝) (圖片來源/取自優活健康網、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年紀漸長後,許多民眾發現走路變得吃力,突然站立時有困難、容易軟腳,體力大不如前,因此開始嘗試保健食品,希望藉由補充營養,幫助回復年輕時的體力及活動力,然而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阮威勝建議,平時的脊椎養護應從日常均衡飲食著手,藉由營養補充品雖然可輕鬆攝取特定的營養成分,但若攝取過量,易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所以保健食品較適合作為補充用,透過每日飲食攝取營養,運動保健身體,避免不良姿勢3大方面著手,才是保健良方。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阮威勝院長建議從飲食、運動及姿勢3大方向來保養脊椎。 圖片提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 保持肌力避免腰痛 延緩脊椎退化 脊椎退化引起的腰痛與骨骼、肌肉、神經、血液循環等因素息息關關,維持適當規律的運動也可預防脊椎退化,運動的重點可放於負重和阻抗活動,看似輕鬆,卻能在運動過程當中,有效訓練腿部肌肉,例如步行、慢跑、跳舞及舉重,保持肌力對於避免腰部痠痛,延緩脊椎退化有相當的助益。   (透過多運動,如跳舞、慢跑等,可以增強肌力,延緩脊椎退化。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避免不良姿勢 每日補充3.5杯牛乳 平時維持正常的坐姿及站姿,避免不良姿勢,避免因玩3C產品及線上遊戲而長期低頭,40歲以後鈣質便會逐漸流失,尤其女性在停經後,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每天需要補充成人所需鈣質為700毫克,相當於3.5杯牛乳,但要提醒的是,每日若攝取3克以上鈣質,容易引起泌尿道結石,破壞體內礦物質平衡,反而引發身體機能障礙。 鰻魚、杏仁 促進循環、改善麻痺 若想要維持良好的骨骼、肌肉健康,富含鈣值的牛奶、小魚、綠色蔬菜,是最好的選擇,香菇、蛋黃等富含維生素D,害怕骨鬆,蛋黃將是你預防老化的口袋名單,許多人擔心蛋黃的膽固醇高,盡量避免攝取蛋黃,阮威勝院長表示,適量蛋黃可以提供維生素D,補充不常運動的缺失,另外,黃豆富含蛋白質,增加胺基酸外,還有助組成肌肉,鰻魚、杏仁富含維生素E,可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肉麻痺等症狀,另外,蛤蜊富含維生素B12,可修復受損神經,恢復正常機能。 背肌與腹肌強壯時 脊椎較不易退化 阮威勝院長表示,多做核心肌群運動,加強背肌、腹肌,當背肌與腹肌強壯時,脊椎比較不易退化,或是做負重運動,來增加骨質密度,平時如果肩頸痠痛,適當的利用按摩、徒手治療來放鬆,會有所幫助,以下提供在家就可以做的核心肌群鍛鍊招式,來幫助增強背肌與腹肌: 1) 平躺,雙腳屈膝打開與骨盆同寬,收小腹,先吸一口氣,吐氣時將脊椎從尾椎骨起一節節抬起到肩胛骨,膝蓋與身體呈一直線,再吸一口氣,一邊吐氣,同時從胸口起,把脊椎緩慢放下。(示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王思翰 圖片提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 2) 雙手平放,收小腹。吸一口氣,吐氣時用核心心肌群力量,將上背往上延伸如C字的弧度。再吸一口氣,吐氣時將背部緩慢放下。(示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王思翰 圖片提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                      

不運動1周 肌肉量少2成

不運動1周 肌肉量少2成#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希望60歲以後不會臥病在床,也不用別人照護,延長健康壽命的話,維持並提升骨骼及肌肉功能是必做的功課,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會出現明顯衰退,這種現象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意思就是肌肉(sarco)缺乏(penia),運動不夠或男性賀爾蒙分泌功能變差都是導因。60歲以後 肌肉容易衰老因為這2個因素,使得肌肉合成量變少,肌肉就跟著減少,60歲以後,與肌肉有關的男性賀爾蒙分泌量會大幅減少,導致肌肉容易衰老,肌肉量也變少,肌肉好比是燃燒脂肪的引擎,也是體熱的來源,脂肪是能量來源,好比是汽油箱,就算有汽油,如果燃燒汽油的引擎衰退,汽油只會囤積,換言之就是容易發胖。定期測量脂肪率及肌肉量60歲以後鍛鍊肌肉是重要的功課,目的不是只為了強化腳力及腰力,因為維持及強化肌力,可以維持與提升免疫力,想打造60歲以後的強健身體,就從細心與自己身體對話開始,買一部精密的體重計,定期測量體脂肪率及肌肉量,第1件必做功課就是瞭解自己的身體。多吃動物蛋白質、強化深層肌群那麼,如何才能預防肌少症,維持肌肉量?基本關鍵當然是飲食及運動,為了有效維持及增加肌肉量,在飲食方面宜攝取肌肉製造材料──魚或肉等動物性蛋白質,運動方面重點在於強化「深層肌群」的腰大肌等背骨周圍肌肉。下肢肌力強弱 影響健康壽命下肢肌力強或弱(肌肉量的增減)嚴重影響健康壽命,平日不常使用下肢肌肉的人,過了70歲臥床的機率很高,現代60歲人士有許多人都是活力充沛,應該很難想像未來自己會臥床不起,可是,就算是健康人士,從現在的日常生活狀況,也能找出「可能會臥床的危險因子」。• 在家的時候經常躺在沙發上或坐著不動。• 走路速度慢。• 步伐幅度變窄。• 不太愛爬樓梯,常搭電扶梯或電梯。• 出門都搭車。• 搭電車看到空位馬上坐下來。有以上現象的人,下肢肌肉會最早衰退,只要上述習慣符合一項,就該趁現在開始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就算年紀大了,手臂等上半身肌肉量並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是大腿肌肉或腹肌的肌肉量會大幅減少。最粗大腿肌肉量比20歲時少3成到了60歲,最粗的大腿肌肉量會比20歲時減少3成,即使年輕時有運動鍛鍊,一旦停止運動,肌肉量就會開始減少,只是坐著或躺著,沒有活動的話,肌肉量會快速減少,比方說因生病或受傷住院一周,肌肉量會減少2成,住院3周則減少6成。(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運動15分 死亡風險降22%

運動15分 死亡風險降22%#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只要15分鐘,就能讓長輩身體更健康!中秋過後,隨之而來的是登高敬老的九九重陽節,想對家中長輩表達敬意與祝福,卻老覺得時間不夠,根據2016年歐洲心血管預防和康復協會大會(EuroPRevent),法國聖埃蒂安大學附屬醫院發表的研究指出,年長者每天運動15分鐘可降低22%的死亡風險。一半運動量 降低死亡風險卻達22%研究者以2個群組為調查對象,分別為法國群組(1,011位65歲成人)與國際性群組(122,417位60歲成人),以每周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 MET),將受試者分為-不運動、低度、中度和高度4組,平均追蹤10年,探討它們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追蹤期間法國與國際群組死亡率分別為9%與15%。結果顯示與不運動的老人相比,中度和高度運動量所降低的死亡風險率為28%和35%,從事愈多體能活動的老年人身體愈健康,研究結果亦發現,從事低度運動量的老人(相當於每天快走15分鐘)雖僅從事一半的建議運動量,其降低的死亡風險卻達到22%。嘗試不同運動 減緩老化、增強機能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研究中提到的15分鐘運動應達到中強度運動,就是快走或健走比較喘的程度,若只是一般步行速度,建議長輩拉長運動時間,達到一周150分鐘的運動量才有效果,他建議老人可嘗試不同種類的運動,像是健走、慢跑、跳舞、瑜珈,減緩老化還增強身體機能。床上抬腿 每個動作從3次增加到5次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年長者的運動習慣可視為一種健康指標,如果能走、跑或騎車表示體況不錯,如果長輩不想運動,她建議可以引導長者參與,延伸到參與團體運動,甚至發展成相約遊山玩水,也可從床上抬腿等運動做起,每個動作從3次慢慢增加到5次,都可達到運動效果。

黃金3小時 防治中風3步驟

黃金3小時 防治中風3步驟#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新北市衛生局與臺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亞東、雙和、慈濟醫院等20個機關團體,提前於今日(10月2日)在市民廣場聯合舉辦「世界中風日」新北踩街嘉年華會活動,呼籲全體市民重視腦中風。中風每年造成17,000人生活失能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表示,中風每年奪走約13,000多條寶貴人命、17,000人生活失能,是我國成人殘障的第一要因,對病人及家屬在身心與經濟造成重大打擊,新北市政府與轄內9大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各醫學會合作推出「防治中風3步驟」:1) 健康就要動 /也就是現在我們所推動的新北動健康,大家相招來運動,大家可以在各鄰里活動中心、社區裡揪團一起來運動,養成自我健康管理的好習慣。2) 把握黃金三小時 /也就是FAST、快速、愈早就醫,治療效果愈好,隨時警覺腦中風發生的蛛絲馬跡,一旦突然嘴歪眼斜、臉部不對稱(Face),單側手臂無法舉起(Arm),口齒不清(Speek)等疑似中風症狀,務必要分秒必爭地緊急就醫(Time)。3) 運用黃金自立給付包 /也就是腦中風病患在出院準備期間就可以接受評估,一旦出院返家後相關的居家照顧、護理及復健馬上到位、立即提供服務。規律生活、運動、清淡飲食、愉悅心情由於季節交替、溫差變化大,長者清晨醒來時別急著掀開棉被,可以先坐在床上動動手腳再下床,至於預防中風之道,就是我們常說的,規律的生活、有恆的運動、清淡的飲食、愉悅的心情、不抽菸、不酗酒等等,尤其是家人有中風病史的人,更不能輕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