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

打疫苗不用怕!孕婦寶寶同時提升免疫力

打疫苗不用怕!孕婦寶寶同時提升免疫力#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懷孕中母親總是害怕感冒、服藥、生病,甚至連疫苗都不敢打,就怕藥物會影響腹中胎兒的健康!但其實只要和醫師詳細討論、評估,適切施打疫苗,是對嬰兒和母親雙方健康是有益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林芯伃醫師指出,孕婦施打流感疫苗,不但不會危害孕婦或胎兒的健康,反而能夠誘發體內免疫力,在孕婦血清和臍帶血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同時保護嬰兒與母親;但台灣大部分的媽媽,對於預防流感的觀念仍不是相當清楚,故施打疫苗的比例偏,其實世界衛生組織早已認為孕婦是施打流感疫苗,最重要的對象之一。此外,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將孕婦列為應該施打流感疫苗的高危險群!對此,衛福部103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也將孕婦列為建議施打對象,但此觀念仍須建立與推廣。林芯伃醫師表示,最近前來門診拿取感冒藥的孕婦越來越多,且研究指出,孕婦感染流感胎死腹中的風險,顯著高於未感染流感者,顯示出孕婦施打疫苗的重要。醫師將於以下說明孕婦施打疫苗的益處,並提醒懷孕達12週以上的準媽媽,記得在流感季節前施打流感疫苗,以提供寶寶最健康的環境。● 孕婦施打流感疫苗益處1)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後,疫苗的保護效益約53%,因此孕期中呼吸道感染發燒的相對風險顯著低於未接種者。2)接種疫苗的孕婦生產後,6個月內的母乳中,含有流感抗體的效果顯著高於未接種者。3)接種疫苗的孕婦生產後,媽媽與嬰兒雙方呼吸道感染發燒的發生率顯著低於未接種者,嬰兒的出生體重也顯著大於未接種者。

樂閱讀/鍛鍊怦然心動的能力 提升免疫力

樂閱讀/鍛鍊怦然心動的能力 提升免疫力#免疫力

中學時,我曾經把喜愛的演員海報貼滿了牆壁及天花板。或許是當時還很天真,覺得自己就像被海報中的他注視著,不,「他一定看著我」心裡這麼想著,待在房間時,總覺得很害羞,但心情常雀躍不已。回想起這件事有點不好意思,但這應該不僅是我,想必大家也有類似的經驗吧?「唉呀!當時還青春年少嘛!」我彷彿可以聽見大家這麼說,那麼,目前已沒有這樣的感覺了嗎?確實,年紀老大不小了還在房間裡貼滿海報,反而令人覺得很危險。不過,看著喜愛的男女偶像的照片或影像,不管到了幾歲都會令人很開心。即使不需張貼海報,也不妨把照片放在筆記本裡,或是設定成手機的待機畫面。事實上,曾有一個「觀看喜歡的人的影像,腦部活動及免疫力會產生什麼化?」的報告。依照這個報告,和完全不感興趣的影像相較之下,觀看喜愛的女演員時,與動機、快感有關的多巴胺分泌將會增加。更令人驚奇的是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靈活度也會上升!人體內攻擊、消滅癌細胞及病毒等免疫機能中,自然殺手細胞相當於重量級的主角。人類就這一點而言,實在是很單純可愛!即使沒有直接見面,也沒有直接接觸,大腦及免疫力仍然會因怦然心動而產生反應。是的,我們不可以小看「怦然心動」的力量。光是感覺到心愛的人在身邊,大腦及身心都能因而變成最佳狀況。不管是心儀的演員、可愛的偶像、搞笑藝人都沒關係,又或是酷酷的搖滾歌星、運動選手都沒可以,只要是能夠令你心跳加速的人,都請你把他的照片放在身邊。任意妄想「要是我有一天和他(她)墜入情網!」這也沒關係,盡情享受想像力奔馳的樂趣!(本文作者/霜田里繪)(摘自/活腦力: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尖端出版)

樂閱讀/拒絕脂肪 小心免疫力出問題

樂閱讀/拒絕脂肪 小心免疫力出問題#免疫力

每件事都是有一好沒兩好,有優點,就會有缺點。減重的目標在減脂,卻也不能拒絕脂肪,連脂肪類食物也不攝取。真的不需要吃每一口食物都要過水並擦拭,這種走火入魔的「去油」方式!脂肪含有必須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在體內會轉換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與免疫力、抗發炎反應有關的物質,少了脂肪,免疫力就會出問題。脂肪也含有維生素A、D、E、K,飲食內若完全沒有脂肪,會比較無法吸收油溶性的維生素。減重時我們要把握住的技巧:把肉眼看得到的脂肪,盡可能拿掉!例如,盡量不吃雞皮、魚皮、動物性油脂等。烹調的方式不選油炸、油煎、熱炒的,選擇用滷、蒸、汆燙、燉的。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烹調方式,就可以減少攝取到脂肪。我認為堅果類是不錯的脂肪食物來源,每天早餐我會吃約2至3匙的堅果,吃了堅果就絕對不碰油炸食物。(本文作者/吳映蓉)(摘自/永不復胖的逆轉餐盤飲食法/臉譜出版)

樂閱讀/吃太飽會降低免疫力

樂閱讀/吃太飽會降低免疫力#免疫力

所謂的免疫力,就是指在體內任意游動的白血球所具有的能力。那麼,白血球又是什麼呢?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生命,也就是如變形蟲般的單細胞生物。後來這種單細胞生物開始產生細胞分裂,在增殖後逐漸進化成多細胞生物,並且在最後演變形成了人類。這個身為人類起源的單細胞生物,如今仍在一片名為血液的大海中游動著,此即為白血球。在人體裡,大約具有500億個白血球。它們負責吞噬細菌或是對抗癌細胞,並且清除身體內的老舊廢棄物。這些白血球所具有的功能,就被稱為「免疫力」。如果我們肚子裡塞滿食物,血液中的脂肪跟醣類、維他命等都會隨之增加。這時白血球也會跟我們一樣攝取這些眾多的營養素,並且變成滿腹的狀態。此刻若有細菌或過敏原等入侵體內,甚至是出現癌細胞,白血球也無法進行吞噬消滅的動作,因為白血球內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了。由此可知,免疫力在飽腹的狀態下會降低。但一般人的想法卻剛好相反,總以為拼命吃就可以提升免疫能力,結果反而導致疾病產生。更甚者,這些因為飲食過度所引發的病症,往往都是難以治療的疾病。當我們處於空腹狀態時,血液中的醣類、脂肪或維他命等也會變少。於是理所當然的,此時白血球就會因為空腹而不斷吞噬細菌或癌細胞。所以這種時候就可稱為是「免疫力提升的狀態」。不論是人類或其他動物,在疾病的影響下,使得身體狀況非常糟糕時,就會失去食慾。失去食慾,其實反而是一件好事。如果身體的機制是設計成吃東西就能提升免疫力,那麼生病時就更應該要大吃大喝,因為,這是一種基於本能的行動。不過事實上,生病時是會失去食慾的。由此可見,空腹才能提升免疫力,像這樣的私人見解,相信大家都能接受吧。我認為一天當中不只是一次,而是兩次、三次地刻意保持一段空腹的時間,不這麼做的話就無法維持身體的健康。當我們活動身體或是泡澡溫暖身體時,血液循環就會變好,食慾也會增加。同樣的,當體溫上升時,白血球的能力會變強,因此,生病發燒時最好什麼都不要吃,這麼做能增強免疫力,並且治好疾病。糖尿病患者因為血液中的糖分濃度很高,導致白血球跟著吞噬許多糖分而形成滿腹狀態,最後失去作用,進而導致免疫力降低,這就跟攝取過多甜食而讓白血球的功能減半是一樣的道理。相反的,空腹或正在進行斷食的人,血液裡的白血球(中性白血球)吞噬細菌或老舊廢棄物的能力則會倍增。生病時會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就是身體自然產生的治療能力正在發揮作用的結果。(本文作者/石原結實)(摘自/體溫力革命:守護身體的健康密碼/方舟文化出版)

母乳尚好 提供足夠免疫力來預防疾病

母乳尚好 提供足夠免疫力來預防疾病#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純母乳哺育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共同打造親善環境,減少母親的困擾與障礙,家人是支持的力量,同時協助婦女從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中得到她們所需要的支持,以提升母乳哺育率。 母乳是嬰孩天然 安全的食物,因為母乳含有生長所需的營養且可提供足夠的免疫力來預防疾病,也可以使孩童未來情緒發展穩定,因此嬰兒應由純母乳哺育至少6個月,其後可添加適當副食品,繼續哺乳到2歲或2歲以上;對母親而言,母乳哺育可以減少一些感染性疾病、產後出血、肥胖、乳癌及卵巢癌等。每年8月1日至8月7日為國際哺乳週,今年主題為「母乳哺育的支持:貼近母親」強調母乳哺育同儕諮詢,一般而言,即使母親母乳哺育能夠獲得一個良好的開始,母乳哺餵率也往往在產後數週或數個月後急遽的下降,尤其是純母乳哺餵。維持母乳哺育持續性可以藉由多元的方式來提供支持。傳統上,支持來自家庭,所以安平區公共場所除了提供設備完善且溫馨的哺集乳室,以全面建置親善之母乳哺育環境外,安平區衛生所也藉由電話關懷母親們母乳哺育的情形並給予支持。在母親不到醫療機構的這些時間,來自於社區的支持系統對母親們而言是不可少的。

吃對食物 提升免疫力真簡單!

吃對食物 提升免疫力真簡單!#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H7N9及流感疫情搞得大眾人心惶惶,而平常除了做好衛生保健,勤洗手、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更可以從飲食及建立良好日常生活習慣來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減少病毒的入侵!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鄭欣宜表示,免疫系統與營養狀態息息相關,若營養足夠,身體防禦系統自然強健,不用花大錢,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鄭欣宜營養師表示,在飲食方面,要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油脂與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及奶類,增加食物多樣化,以攝取多元化的營養。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主要是由蛋白質所構成,建議可以從飲食中攝取高生物價蛋白質,例如蛋類、乳製品,以及豆腐、豆干、豆包、豆漿等黃豆製品,「食物永遠比食品好」,不要相信偏方或只補充大量營養品。蔬果中富含不同抗氧化、調節免疫力的植化素,鄭欣宜指出,像是番茄當中的茄紅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胡蘿蔔、南瓜、地瓜的類胡蘿蔔素可轉化成維生素A,在黏膜細胞扮演重要角色;各種菇類中的多醣體,可增加免疫細胞T細胞的數量,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用。建議大家可選擇多樣化的五行蔬果,以攝取不同功效的植化素。根據近年來國民營養調查結果發現,國人油脂攝取量已超過行政院衛生署的建議量,鄭欣宜表示,過多油脂攝取除了會造成肥胖,更會引起體內的發炎反應,造成免疫力下降,建議減少飲食中高油炸、空熱量食物,空熱量並不等於零熱量,而是指擁有高卡路里、低營養素的食物,像是油炸品、洋芋片、巧克力、精緻糕點等!另外,適當的必須脂肪酸可降低體內發炎因子細胞激素的生成,改善免疫功能,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脂肪酸,必須經由食物攝取,例如核桃、杏仁果、亞麻仁油、葵花油等。維生素B群參與體內代謝及神經傳導的功能,國人飲食普遍精緻化,建議可提高全穀類的種類攝取,增加膳食纖維及B群的攝取量,一天當中可以有一餐食用全穀類食物,除可以增加B群的攝取,更可以讓人活力加分!除了均衡的飲食之外,鄭欣宜也提醒,更要有適當運動、充足睡眠,注意衛生環境。

提升免疫力 餐餐都應具備六大類食物

提升免疫力 餐餐都應具備六大類食物#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飲食品質與身體免疫力息息相關,優質營養攝取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捍衛能力保護身體健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區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金美琳解釋,其實就是以天然食材為食物來源,避免加工食品,並且落實飲食的均衡性,從每天早餐開始到晚餐,餐餐都應具備以下六大類食物:奶類、五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及堅果類。因此,每餐除了五穀根莖類之外,還須搭配豆蛋魚肉類、蔬菜類及水果類食物。金美琳說,豆蛋魚肉類提供的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成份,而身體免疫系統也需要它才能正常運作。蔬菜、水果類提供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除了是維持身體生理機能必須外,膳食纖維還能改善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此外,增進身體免疫力的方法,除了飲食均衡為首要外,也不要忘記多元、多樣、多色的攝取各類食材,以獲得豐富均衡營養素。以蔬菜類和水果類而言,深綠色含有維生素A、B群、C、E及各種礦物質。紅、橘、黃色(胡蘿蔔、甜椒、蕃茄等)含有多量的類胡蘿蔔素。黑色(黑木耳、香菇)含有多醣體,無論是維生素A、B群、C、E、類胡蘿蔔素、多醣體等,皆有助於提升身體免疫能力。

防流感 健走增強免疫力促健康

防流感 健走增強免疫力促健康#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周郁蘋/綜合報導)H7N9襲台,除了要勤洗手、出入公共場合要配戴口罩之外,平時的預防工作也很重要,不但增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也可以避免浪費醫療資源。健保局也積極推廣健康觀念,將在27日舉行健走活動,宣傳正確用藥觀念。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好保健工作,健保局呼籲,健走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抵抗力。在健走活動中,也設有攤位及摸彩活動,讓民眾能在活動中瞭解健康保健知識。目前健保花費最多的疾病中,有一類是慢性病,而慢性病和生活習慣、健康行為有密切關係。因此,健保局也宣導民眾,正確就醫、用藥的觀念,減少浪費醫療資源,並珍惜醫療資源。對於健康的增進有極大的幫助,目前健保花費最多的疾病中,有一類是慢性病,其與生活習慣、健康行為之關係密切,同時也需正確就醫、正確用藥的觀念與支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