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

研究:吃止痛藥恐流產 卻仍有17%準媽媽持續服用

研究:吃止痛藥恐流產 卻仍有17%準媽媽持續服用#懷孕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報導,最近一項科學研究證實,孕婦服用如「布洛芬」(Ibuprofen)的止痛藥,流產的風險比正常人還要高出2.4倍。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大多數的孕婦都知道服用這種藥物的風險,但仍有高達17%的準媽媽仍持續服用這種藥物,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止痛藥都會造成流產的風險,像是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就是相對安全的止痛藥物。

九月墮胎潮?婦產科醫師籲:應加強緊急避孕宣導

九月墮胎潮?婦產科醫師籲:應加強緊急避孕宣導#懷孕

每年九月除了開學潮,近年還流行所謂「九月墮胎潮」!婦產科醫師表示,隨著社會性觀念開放,許多青少女在未經深思熟慮下進行性行為,導致意外懷孕尋求墮胎的患者相當普遍。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福民表示,無論每年墮胎人數多少,大家更應該關心年輕未婚女性意外懷孕出現的墮胎問題。日前門診中就有一位25歲女性上班族來尋求墮胎,發現她的骨盆腔出現膿瘍,且輸卵管有沾黏現象,由於症狀嚴重,經詢問才知道這是她第11次墮胎,主訴五年前認識了大她8歲的男朋友,情竇初開的她根本不懂得要求男友要戴保險套,結果意外懷孕,也不敢告訴父母,經男友帶她去診所墮胎,在男友的慫恿下,陸續發生多次性行為,五年下來墮胎了11次,試過各種墮胎方法,卻不知已經把身體搞壞。陳福民醫師解釋,青少女目前較熟知的避孕方式為吃避孕藥及使用保險套,但仍有不少人是在無預期情況下懷孕,包括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性交中斷法失敗、危險期計算錯誤或忘記服用避孕藥,再加上不安全墮胎方式,容易造成高危險墮胎後遺症。建議如果有出現以上可能造成非預期性懷孕的青少女,在性行為後三天內可服用含黃體素的緊急避孕藥,降低意外受孕的機會。不過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建立在發生性行為前千萬別因一時激情而忽略了保護自己身體的觀念,徹底做好安全性行為的防護措施,如果真的意外懷孕,也應該尋求正確且專業的醫療機構諮詢。台北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醫師語重心長表示,政府雖然大聲疾呼重視優生保健政策,但針對18歲以下未婚婦女施行人工流產需經輔導、諮詢,且也增列條文明定主管機關應建立生育保健的相關諮詢、輔導服務網絡,但行政院版的修正草案在立法院。婦產科醫師呼籲,青少女墮胎問題是等不得!台北中山醫院率先提供年輕未婚女性免費「2S諮詢門診」,期望發揮社會責任力量,提供需要更多安全性行為(Safe Sex)資訊及意外懷孕的青少女有一個正確且專業的諮詢機構,別再讓「九月墮胎潮」成為家長及青少女恐慌的月份。延伸閱讀「青少女墮胎長期易影響身心健康」: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1551

女裝避孕器還是懷孕! 原來長了兩個子宮

女裝避孕器還是懷孕! 原來長了兩個子宮#懷孕

高雄市一名婦女在多年前裝過避孕器,但最近居然發現肚子裡有了小生命,經過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該婦女有雙子宮,並非避孕器裝不正確。醫學指出,兩個子宮發生的機率僅有千分之一,通常初期容易流產。這名已是兩個孩子媽的婦女,在多年前裝了避孕器,日前卻又發現自己懷有身孕,醫師在照過超音波後才發現,原來該婦女長有兩個子宮;胚胎在未裝避孕器的右側子宮著床,讓婦人準備迎接第三個小生命。醫師表示,形成雙子宮是由於在孕期的發育不全,發生機率僅有千分之一。而雙子宮是眾多不孕原因的其中之一,受孕後的流產機率有30%、早產機率也有20%,且也會有40%以上的機會出現胎位不正,高達80%可能必須剖腹生產。而通常有雙子宮的女性,會出現下腹部劇烈疼痛與經痛的狀況,且根據過去的案例顯示,有10%的機會同時發生泌尿系統的問題,例如單腎。不過醫師也表示,有雙子宮的女性別擔心過度,仍有多數女性順利懷孕且生下健康寶寶,甚至可能一輩子都不曉得自己有兩個子宮。˙子宮頸癌 ˙女性病痛勿輕忽,子宮肌腺症

人工授精一定會成功懷孕?醫師籲:只有2成機率

人工授精一定會成功懷孕?醫師籲:只有2成機率#懷孕

與心愛的人共組家庭後,生兒育女自然成為下一站的幸福目標;然而,愈來愈多夫妻必須仰賴「人工授精術」,來達成為人父母的心願,而「人工授精術」進行前後應注意哪些呢?結婚年齡逐年攀升、夫妻工作壓力大,因而讓不孕問題成為許多現代家庭的一大困擾!這時多數夫妻會嘗試進行「人工授精術」,那到底什麼是人工授精呢?人工授精是指藉由人工生殖技術,以幫助女性成功受孕的方法。據馬偕紀念醫院不孕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明輝表示,在未進行避孕的情況下,半年到一年內仍無法受孕,就要積極找出不孕原因,包含妻子荷爾蒙問題、輸卵管阻塞或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子宮本身的問題、子宮頸黏液會有抗體對抗精蟲,以及先生的精液問題等;夫妻在嘗試治療仍無法自然懷孕時,皆可考慮採人工授精。此外,夫妻若有明顯不孕原因,如先生有陽痿、無法射精或先天不孕必須借助兄弟捐精,或妻子有陰道筋攣症無法順利圓房等,亦可申請進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採非自然人工方式,由婦產科或不孕症專科醫師執行,將男性精蟲做洗滌處理,再注射到女性子宮中,以幫助受孕。林明輝醫師表示,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並非百分之百,大約只有20%的懷孕機率;有些人運氣好,1次就成功,有些或許要多一點耐心嘗試幾次,通常建議大約嘗試3~4次,如果無效,便需考慮進一步的侵入性檢查,或直接進行試管嬰兒。林明輝醫師也提到,在進行人工授精前,必須先進行一些檢查,以確定適合進行人工授精;此外,雖然所有檢驗不需花費太久時間(血液檢查2週即可完成),但由於必須確定前1次月經週期結束,因此整個前置作業,大約需要1個月。而有部份夫妻不易受孕,是因先生精液中或太太的體液中(如子宮頸黏液)存有高濃度對抗精蟲的抗體,進而導致精蟲活動力降低,以致精、卵不易受精,此項檢查亦可了解此一可能性。延伸閱讀「人工授精術前檢查重點」: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385

嬰幼兒喜歡握拳頭不放?醫師籲:小心腦損傷

嬰幼兒喜歡握拳頭不放?醫師籲:小心腦損傷#懷孕

您家的寶寶常會握著拳頭不放嗎!台中沙鹿有一位七個月大的林小弟,看起來聰明可愛,但是左手常常握著拳頭不放,原本家人不以為意,後來到光田醫院打疫苗順便接受檢查時,才赫然得知孩子於胎兒期曾因腦部損傷導致腦性麻痺,因此左手才會常常握著拳頭。所幸及時發現並轉介至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接受復健治療後,左手活動功能已有顯著的進步,往後與其他孩子應不至有太大的差別。光田兒科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江國樑醫師表示,林小弟出生過程十分順利,平時也看不出有什麼異狀,但在七個月大時,家長發現孩子左手好像常握著拳頭不放,一開始還以為孩子只是左手比較有力量,才喜歡握緊拳頭。沒想到最近到醫院打疫苗與檢查時,才得知狀況並不單純,立即轉介到光田早期療育評估中心進一步檢查。經院方評估後,發現林小弟除了左手外觀一直呈現緊握,拇指靈活度明顯差於右手外,力量也比較差。進一步透過神經學理學檢查、體感覺誘發電位,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林小弟右腦腦室附近有一個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部腦損傷病灶,這個位置的傷害正好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操作。回溯其病史,才從媽媽口中得知曾在懷孕晚期跌倒撞到腹部,當時有輕微的陰道出血,但後來無大礙。推測當初的撞擊很可能就是林小弟腦部傷害的原因。江國樑醫師表示,腦性麻痺是指胎兒或寶寶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尚未發育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導致往後運動機能產生障礙,另外還可能造成智能、語言、行動、性格甚至感覺系統,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種種的機能的問題,有的學者將腦性麻痺另外稱作「腦損傷症候群」。腦部的損傷並不會持續惡化,但隨著寶寶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或教育此類病兒時,必須審慎的評估障礙的種類與嚴重度,再就每位病人的需要,從藥物、復健及教育型態內容訂定出個別的、全人的指導方向。以林小弟為例,如果沒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恐怕導致左手的肌肉及關節硬化,嚴重影響往後的活動。而林小弟在接受近四個月物理與職能復健治療後,左手功能已明顯進步,並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醫師也特別列出相關的臨床徵兆,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下列的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延伸閱讀「各類型腦性麻痺的臨床特徵」: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6

痛失愛子心不甘 試管22次「做人」成功

痛失愛子心不甘 試管22次「做人」成功#懷孕

二十年前,王小姐的年幼愛子被綁架撕票,王小姐痛失愛子,鎮日以淚洗面,當時年方37歲的她傷心欲絕,與先生竭盡心力拼命做人,就是想要在把愛子生回來,讓愛子重回自己的懷抱,王小姐試過各種親朋好友提供的民俗療法、偏方,卻始終無法如願,只好借助於試管嬰兒的方式,歷經22次失敗的手術,總算如願生下兒子。中山醫院婦產科陳樹基主任表示,像王小姐這樣的情形在近年來已經大幅減少,試管嬰兒技術迄今已逾30年,全球共有三百多萬試管嬰兒誕生,台灣進行試管嬰兒已有26年歷史,目前每年平均以2,500的數量增加,現在大約有5萬人口是以試管嬰兒方式出生。在這26年期間,台灣試管嬰兒技術逐年進步,整體手術的成功率明顯的大幅提昇,從過去的12%,提升到35%,35歲以下婦女成功率更高達45%。試管嬰兒手術技術部分,近年來,卵子取得的時機與方式上皆有所突破,女性不必再經由腹腔鏡手術,只需經由取卵針陰道取卵即可。取卵的時間也無須等待卵子成熟,而是可以經由藥物控制卵子成熟時間,大幅提昇卵子取得的品質與成功率。在精子的取得與使用上,則發展出受精率提高、精蟲需求量更少的「微滴法」。同時,培育胚胎的方式也大為進步,已經達到可以經由染色體篩選的方式,大幅提高了「做人」成功的機率。但由於最近平均結婚年齡升高,加上生活習慣不良、環境污染、生活壓力升高、運動量不足等原因,造成高齡婦女求子逐年增加,其中不乏知名人士如藝人白冰冰、張瓊姿等人,求診人數也有增加的情形,2008年甚至高達7,147人次。陳樹基主任指出,不孕的原因有很多,如有相關疑問最好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遵從醫師指示,針對不同症狀使用不同治療方式,切忌病急亂投醫,胡亂服用偏方,不僅傷荷包又傷身。有生育計畫的民眾最好能提早生育、並需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及均衡的飲食,才可提昇成功孕育下一代的機率。

生產倒數1個月 需留意母體各項變化

生產倒數1個月 需留意母體各項變化#懷孕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余靜雯諮詢/正生婦幼聯合醫院院長 陳先正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周靜玉國泰醫院產房及嬰兒室組長 吳秀美產前1個月,腹中的胎兒已隨時做好準備面對全新世界;身為媽媽的您是否也同樣做好準備迎接寶寶的到來呢?懷孕36週以後,正式邁入孕期的最後1個月,原本就大腹便便的您會發現,肚子不僅變得更大,也經常出現變硬的情況,這是因子宮收縮所引起。正生婦幼聯合醫院院長陳先正指出,懷孕前子宮的重量大約只有60公克,懷孕後其重量會隨孕期週數增加,到了懷孕末期甚至會重達1,000公克。此外,整個子宮底的高度也會隨孕期改變,懷孕3個月時子宮底高度在恥骨的位置;懷孕5個月時子宮底高度大約在肚臍的位置;到了即將生產前,子宮底高度已超過肚臍之上。除了外觀的變化外,原本因懷孕就會有的症狀將變得更加明顯,如:恥骨疼痛、腰酸背痛、頻尿、抽筋等。陳先正院長表示,懷孕末期因子宮快速長大,會對子宮旁邊的韌帶造成一定程度的牽張,在兩側鼠蹊部位會有被拉扯的疼痛,尤其是恥骨聯合的地方,容易有壓迫的感覺,通常適度的休息會讓症狀減輕。此外,懷孕末期,因胎頭下降再度壓迫膀胱,使得懷孕初期的頻尿現象又會再次出現,這是因為膀胱受到壓迫使容積減少,膀胱承受的壓力增加,所以很多孕婦在懷孕時期只要一用力,就容易有尿液從尿道滲出,這些症狀在產後大部份都會恢復正常。但是要注意,泌尿道感染也可能有類似症狀,尤其孕婦因為生理結構改變,甚至會向上感染到腎臟,因此有症狀最好找醫師診斷。在胎兒的變化上,懷孕的第37週稱之為足月,此時胎兒的外觀機能大致發育完全,呼吸、循環、消化等器官已發育完善;也有能力在母體外獨立生存,準備誕生,此時的發育重點著重在皮下脂肪的沈積,讓體重有顯著的增加。延伸閱讀「產前1個月母體的變化」: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5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懷孕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牙科主治醫師 張文山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阮志偉哎呀!牙好疼,該不該去看牙醫呢?看牙醫時的治療過程與用藥會不會對胎兒有影響?平時又該如何保健口腔,才能讓孕媽咪安然度過懷孕期呢?為什麼孕期牙周問題會比孕前多呢?光田綜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張文山與婦產科主治醫師阮志偉都表示,這跟荷爾蒙脫不了關係,因為懷孕後體內荷爾蒙開始產生變化,造成體內血液循環豐富且對牙菌斑的刺激更為敏感,在口腔的部份就會造成牙齦充血腫脹發炎。再者,懷孕初期容易孕吐,從胃部吐出的食物帶有酸性,經過口腔時會刺激原本就已發炎的牙齦,以及有些孕媽咪喜愛食用酸性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會讓口腔處於酸性的環境。張文山醫師表示,當口腔內的PH值在5.5以下,也就是酸性的狀態(中性ph值為7)時,牙齒的琺瑯質就會開始崩壞,這就是為什麼孕婦容易出現牙周問題的原因。要保護原本就已脆弱易發炎的牙齦,建議孕婦每次孕吐後都要漱口,將口中的酸性物質漱掉。確實的刷牙在孕期更顯得重要,因為食物在口腔中停留24~48小時後就會開始滋生牙菌斑,食物卡在牙齒的咬合面所產生的牙菌斑會形成蛀牙,而卡在牙齦所產生的牙菌斑就會形成牙周病,但是牙菌斑光靠漱口是漱不掉的,一定要用牙刷施予物理性的摩擦才能將牙菌斑刷掉,所以每次吃完食物後最好都能刷牙,也一定要用牙線,才能將牙菌斑徹底清理乾淨。懷孕第4~6個月是治療牙齒最佳的時機,因為懷孕初期胚胎正在進行分化,狀況尚未穩定,無論是用藥或是輻射對胎兒多少會有影響,也比較可能發生流產的問題;而拖到懷孕後期再治療,則擔心孕媽咪因為治療牙齒時過於緊張,造成子宮收縮而有早產的危險。阮志偉醫師表示,孕媽咪若牙齒出現問題,則看牙醫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牙齒問題若是拖延沒有處理,有可能引起更嚴重的敗血問題;而且多數牙科的用藥都屬於安全等級,只要孕媽咪在看牙前告知醫師自己懷孕幾個月,醫師就可衡量狀況做治療。張文山醫師表示,現在看牙科使用的器具大多會經過高溫高壓消毒,且衛生局也會定期審查衛生狀況,孕媽咪幾乎不會因為看牙而感染疾病。不過至牙醫就診時,仍要預先告知醫師自己是否有B型或C型肝炎,或其他會經由血液傳染的疾病,讓醫師做好防護,避免交叉感染。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