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

懷孕時期會導致「浮腳筋」?

懷孕時期會導致「浮腳筋」?#懷孕

媽咪窩雜誌採訪/洪憶文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黃日新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賴宗炫             臺安醫院一般外科暨靜脈曲張門診主治醫師 張亞衡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及姿勢,是造成孕期靜脈曲張的主因,不過孕媽咪若能配合穿著彈性襪及適當運動,想要有效預防及加速復原並不難喔!正常情況下,血液循環至下肢時,須從腳底對抗地心引力回到心臟,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倚賴的便是靜脈瓣膜來避免靜脈血液逆流到小腿,所以當血液循環受到壓力阻礙,或血管組織本身彈性異常或瓣膜異常,使得血液蓄積下肢,進而導致靜脈壓過高,便很容易形成靜脈曲張,即俗稱「浮腳筋」的情形。至於孕婦之所以普遍有靜脈曲張的困擾,主要原因包括:荷爾蒙改變:亞東紀念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日新表示,女性懷孕時,體內的荷爾蒙亦跟著改變,而女性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特別黃體激素會造成血管擴張、組織水腫,及血管組織比較鬆散,失去平時的彈性,因此血液容易堆積在下肢,導致靜脈曲張和水腫的發生。有些女性在生理期時之所以覺得腳比較浮腫,或者原本就有靜脈曲張的女性生理期時特別嚴重,這也和荷爾蒙的改變有關。腹部壓力增大:隨著胎兒一天天成長,子宮對骨盆腔及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壓迫日深。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賴宗炫表示,懷孕週數越大,壓迫的情形越嚴重,靜脈回流的壓力增高、回流不暢的結果,導致許多孕婦不僅有下肢靜脈曲張、水腫的問題,連其他部位如會陰部等也會出現靜脈曲張,而痔瘡亦是靜脈曲張的一種。不當姿勢活動:臺安醫院一般外科暨靜脈曲張門診主治醫師張亞衡表示,除了胎兒成長對腹部造成的壓力外,許多孕媽咪因工作因素需久坐、久站、拿重物,或者進行某些會造成腹肌壓力的運動,均易阻礙下肢血液回流,形成靜脈曲張,而阻礙越大,血管曲張的程度自然越大。全身血量增加:懷孕時,孕媽咪因負擔胎兒血液的流量,全身血量會增加,特別是到懷孕末期可能比未懷孕時增加約百分之五十左右,大幅增加心臟血管的負荷,導致水腫、靜脈曲張的情形產生。其他:包括孕期體重過重、先天性血管的缺陷或血壓問題、家族遺傳等。出現時間點:在懷孕中期,隨著孕媽咪體重增加、腹部日漸隆起,「浮腳筋」的情形會越來越明顯,而痔瘡、會陰部靜脈曲張亦然。通常自24週起,特別是30週後就可清楚看到,不過每個孕婦出現的時間點可能都不太一樣。延伸閱讀: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1878

生產前,妳的胎位正不正 知道嗎?

生產前,妳的胎位正不正 知道嗎?#懷孕

媽咪窩雜誌採訪/洪憶文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部主任  蕭聖謀             臺安醫院婦產部主任  陳思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婦產科主任暨主治醫師  朱繼璋28週以後,由超音波檢查顯示出的胎位較具意義,這時孕媽咪可能會開始和醫師討論胎位不正的問題。究竟胎位不正對生產有何影響、該如何因應?請見本篇專家為您解答。胎位指的是在懷孕、分娩時,胎兒最靠近媽咪子宮頸口的部位,亦即胎兒的先露部位。在28週以前,胎兒可說是浮游在羊水中,位置隨時會改變,之後隨著頭部漸重而朝下,一直到鄰近分娩時,絕大多數都維持著頭朝下、臀部朝上的姿勢,為出生做準備。俗話說:「頭過身就過」,乃是因為頭部是胎兒身體所佔比例最大、最硬的部位,高達95~97%的胎兒都是從頭部先產出,所以頭位一般又稱為正常胎位。反之,非頭位的胎位如臀部、腳部、肩膀、手臂等,均歸之為胎位不正。不過這是比較粗略的分法。進一步區分的話,頭位又可分為枕前位、枕後位、顏面位、額位等,其中枕前位比例最多且最能順利分娩,而其他頭位雖然頭朝下,也算是狹義的胎位不正,連同臀位、橫位、斜位等,或多或少都會增加生產時的危險性和所需的時間。對初次聽到胎位不正的孕媽咪而言,擔心自是難免,不過如同前文所提,當胎兒還浮游於羊水中時,方位隨時會改變,各個妊娠週數胎位不正的發生率並不一樣,而且會有很大差異。原則上隨週數增加,胎位不正的發生率漸低,大部分在孕期尾聲會自然轉正。延伸閱讀「相關統計圖表」: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264

懷孕腰酸背痛 醫師表示可用托腹帶緩解

懷孕腰酸背痛 醫師表示可用托腹帶緩解#懷孕

媽咪窩雜誌採訪/林潔雨諮詢/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賴宗炫亞東醫院婦產部衛教師 陳嘉玲大腹便便的孕媽咪是否常為腰酸背痛所苦?每天挺著大肚子是否感到很吃力?此時就該考慮使用托腹帶。正確使用托腹帶,能夠減輕媽咪身體負擔,讓懷孕過程更輕鬆!國泰醫院婦產科賴宗炫醫師表示,孕婦容易因肚子重量負擔太大、肚子前凸造成腰脊前傾,導致腰酸、下腹疼痛、肚子有下墜感等不適,特別是在懷孕後期大約32週開始,症狀會越來越明顯,如果有這些不適症狀,就應該考慮藉由托腹帶來幫助支撐,以緩解症狀。大約有一半的孕婦,懷孕後期均會因為肚子變大而發生上述不適。而亞東醫院婦產部陳嘉玲衛教師也指出,托腹帶最主要的功能就在於支撐孕婦日漸隆起的肚子,只要正確使用,確實可以讓媽咪輕鬆不少。不過,不是所有孕媽咪都要用到托腹帶,陳嘉玲衛教師表示,有的孕婦整個懷孕期都沒什麼不舒服的感覺,自然不需用到托腹帶,但是有些孕婦懷孕3個月就覺得子宮變大,會有壓迫感,所以要視個別狀況決定是否需要使用,且也不一定懷孕後期才會用到,一切都因人而異,只要有不適感就可以用了。賴宗炫醫師特別說明,使用托腹帶能達到支撐下腹、提高腹壁肌肉力量的效果,每位孕婦腹壁肌肉的強度不同,有些強度不錯,肚子凸的不會很明顯,而且也不容易有妊娠紋,所以始終不需用到托腹帶;但也有些孕婦身材較矮小,或腹部肌肉過於鬆弛,增大的腹部容易向前下方形成「懸垂腹」,造成身體重心往前移,影響到活動,這些孕婦最好就能使用托腹帶。必須久站工作者。職業婦女越來越多,很多媽咪懷孕後仍要繼續上班,甚至一直到生產,這些上班族孕媽咪因工作關係,更容易出現前述不適症狀,例如在百貨公司上班,必須久站的媽咪。懷雙胞胎的媽咪。懷雙胞胎的媽咪,子宮大小及肚子承受重量比一般孕婦大,也很需要托腹帶,而且可能要比其他孕婦更早使用。體重增加太多的孕婦。孕期體重增加太多,負擔一定比一般孕婦大,因此,除了使用托腹帶幫助緩解不適之外,更要從根本問題加以解決,包括食物選擇以及飲食調整,讓體重增加控制在正常範圍,整個孕期最好體重增加在11~15公斤的範圍內。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263

你知道膽結石併發症死亡率可達20%嗎?

你知道膽結石併發症死亡率可達20%嗎?#懷孕

文/署立基隆醫院一般外科翁書賢醫師近年來,因國人飲食的日漸西化,攝取各種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使得罹患膽結石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而年輕人因為膽結石而成為「無膽族」的也不在少數。到底膽結石的成因為何?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膽囊是附在肝表面的一個梨型袋子,具有存放及濃縮膽汁的功能;膽汁可以幫助脂肪的消化,由卵磷脂和膽固醇依一定的比例組合而成。而膽結石就是因為膽汁的比例改變了,造成膽汁的凝固結晶沉澱在膽囊及膽管中。可能小如一粒鹽,也可能大如一個橄欖。膽結石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成年人口之中大約一成以上有膽結石,發病年齡沒有一定,但以三十歲後較多,而且隨著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老年人間甚至有高達三、四成的人有膽結石。署立基隆醫院翁書賢醫師提到:尤其是懷孕婦女、或長期服用避孕藥物及停經藥物的女性更容易發生膽結石;另外,肥胖、糖尿病、胰臟疾病、肝炎、高脂肪的飲食、先天性的脂肪異常及腸道手術後均有可能造成膽結石。因為膽汁無法順利排出,主要常見的症狀有多發生在飯後的噁心、上腹不適、疼痛、右上腹壓痛等,嚴重的話會伴隨發燒、黃疸、膽囊炎,膽管炎,胰臟炎等。但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膽結石是沒有症狀的。因此一般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有膽結石的情形發生。翁書賢醫師說:膽結石很少可以自然排出來,通常採用藥物及低脂飲食治療,治療期長約一年半至兩年,有效率則為40%上下。最終大多仍須以外科手術(目前絕大部分病人都是採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切除。對老年人而言,其第一次的膽結石併發症往往較嚴重,死亡率可達20%,須特別加以注意並積極治療。相較於傳統的開腹式膽囊切除,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疼痛較低,病人恢復的速度也較快,一般約2~4天即可出院。但像懷孕的婦女、或是膽囊發炎嚴重的患者就不適合做這樣的手術。翁書賢醫師也要提醒大家:如果術後有發現寒顫、發燒、持續嘔吐、噁心、咳嗽呼吸困難,或是任何不知原因食慾不振、疲勞等均須立刻到院接受檢查。署立基隆醫院翁書賢醫師又說: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的飲食,也要視其情況來調整,不過大體上有一些通則可以遵循,除了多運動,飲食原則以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為主。許秋萍營養師也提到:平時應該多增加水分的攝取,可多喝檸檬水,補充維他命C,另外也要多注意避免攝取過鹹、及高草酸(大量的菠菜、巧克力、紅茶)、動物性蛋白質(肉類)的食物;已經切除膽囊的患者也務必要低油飲食。

「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哺餵母乳

「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哺餵母乳#懷孕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 產嬰房:王淑姬數十年來,嬰兒配方奶從「替代母乳的救命配方」逐漸變成商業利益下不當促銷、錯誤傾銷的「商品」,很多人被不當的教育,動不動就聽到媽媽問說:「不知道我有沒有奶?」或者旁邊的家屬說:「直接喝母奶怎麼知道孩子到底喝飽了沒?孩子到底吃了幾㏄?」甚至更是反對嬰兒直接喝母奶,理由是「喝母奶的小孩很黏人」;對於職業婦女56天產假結束前,準備返回職場工作時,也會面臨兩難的局面,「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哺餵母乳呢?」「工作時到底有沒有時間去擠乳?」「孩子該交給誰帶呢?」有些褓母就會直接拒絕照顧餵母奶的小孩,或要求下班後不要繼續親餵母乳,改以奶瓶餵食…等問題。誰來替這些無法出聲的嬰兒們說話呢?誰來照顧這群用母乳灌溉孩子長大,又要維持穩定收入與尊嚴的母親呢?所幸,世界各主要國家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注意到這個問題,也逐漸重視這個基於人權之上的兒童營養現況。例如:1981年世界衛生大會所頒布的決議案 - 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開始限制配方奶不當廣告與傾銷的問題,接著20多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陸續通過11條其他嬰兒餵食的決議案,釐清且強化了守則,並且提及新世代的新的挑戰。1990 年時只有九個國家立法採用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但到了2006年,已經有超過七十個國家立法採用守則中的部分或全部條文。台灣雖然還未被接納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努力至今也只能以觀察員之名參加WHA大會,但是我們依舊不能自外於國際。2003年,WHO公佈之「嬰幼兒餵食之全球對策」(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已建議六個月以前之嬰兒應以全母乳哺餵,此後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餵至兩歲以上。目前研究所知,持續哺餵母乳對嬰兒,甚至對母親都有好處,根據1990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因挪千替宣言」(Innocenti Declaration)以及其他相關報告指出,母乳能對嬰兒的健康與成長提供最完善的營養,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亦可減少罹患乳癌、卵巢癌之機率,以及增加懷孕的間隔,進而促進婦女健康。從個體觀點推展至國家與全球觀點,至少也有以下的好處,包括促進寶寶健康致使國家健保支出減少、不受世界局勢變動與經濟景氣影響、減少國家進口嬰兒奶粉的花費、提升國家人口品質,以及不浪費大自然的資源:如製造,運送,及銷售奶粉過程中對土地,水,能源等的浪費。英國營養學家蓋波麗兒~帕莫(Gabrielle Palmer)在她的著作「母乳哺育的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Breastfeeding)一書中指出,「母乳是一項被普遍忽視的產品,但卻在進口和醫療費用方面能夠為一個國家節省數以百萬計的美元。…節能汽車的發明可以得到獎賞,卻為什麼不去獎勵節省能源的哺乳婦女呢?」近年來環保及能源問題成了最熱門的議題,哺餵母乳則成為積極的實踐。「國際母乳哺餵行動聯盟」(The World Alliance for Breastfeeding Action;簡稱WABA)在1991年成立,同時訂立每年8月第一個禮拜為「國際哺乳週」,2009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是「緊急狀況下重要的回應:妳準備好了嗎?」即是讓大眾省思在全世界的緊急狀況下,母乳哺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10年以來,暴風雪、地震、旱災、火山爆發,各地天災一件接一件,沒有地方能「免疫」於緊急狀況,餵母乳可以保護嬰幼兒的生命、健康、生長與發育。所以,面對動盪不安的大環境,更應該「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2010年國際母乳週(8/1~8/7)更積極提出以下五點為月目標:提升母乳哺育10措施對純母乳哺育率貢獻的重要性。呼籲健康照護系統及其中健康工作者,以及社區資源支持婦女達成母乳哺育的願望。宣揚保護、促進及支持母乳哺育是維護婦女與小孩的權力,是一種人權。讓婦女及所有關心人權的人有能力可以爭取支持母乳哺育的健康照護系統。確保照顧母嬰之健康工作者接受適當諮詢與支持最佳嬰兒餵食方式的訓練。並訂出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措施,每個照顧母親及嬰兒的機構應:訂頒醫院「哺育母乳」政策,並告知相關醫事人員及要求遵守政策之規定。訓練所有的醫事人員熟練的施行上述政策。讓所有的孕婦都知道哺餵母乳的好處,及如何哺餵母乳。幫助母親在產後半小時內開始哺餵母乳。教導母親哺餵母乳及在必須和嬰兒分開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奶水的分泌。除非有醫療上需要,勿給新生兒母乳之外的食物或飲料。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鼓勵依嬰兒之需求餵奶。哺餵母乳的嬰兒,不給予人工奶嘴或安撫奶嘴。鼓勵成立母乳哺餵支持團體,並且在母親出院時轉介給支持團體。當十大措施對哺乳有幫助的實證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一些報告關於缺乏落實政策、醫院措施逐漸變差或相關醫事人員訓練不足,無法提供母親相關諮詢的情況。本人於民國94年起開始加入哺餵母乳的行列,於96年配合單位政策積極推動並落實「母嬰親善醫院」的執行與認證;於97年、98年連續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參與這一個政策的推行,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媽媽與其他家屬,發現許多婦女哺乳有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知識和環境缺少支持者。雖然科學顯示哺育母乳的許多益處,但仍有些醫生、護士或保健工作者,卻很缺乏有效的訓練與經驗;結果是,新手媽媽---特別是經濟狀況不好的媽媽得不到她們所需要的協助和建議,很容易放棄哺乳。因此,現在是醫院重新落實十大措施的時機,同時也要推廣到其他醫療機構及社區,將我們的方向重新導向愛嬰大道,共同重視宣揚,護衛嬰兒與母親的人權!

少婦喜回春 產後不再乳鬆奶垂

少婦喜回春 產後不再乳鬆奶垂#懷孕

懷孕生產及哺乳後胸部變形與下垂,是許多女性朋友難以啟齒的困擾。一名30歲的程姓少婦在生產哺乳後發現胸部乾癟下垂,原本堅挺美麗的C罩杯頓成掛在胸口的兩個乾癟布袋,讓她難以接受又情緒不佳,甚至對丈夫的忠誠度疑神疑鬼,影響了夫妻感情。後來在光田綜合醫院整形美容中心接受新式的顯微抽脂合併自體脂肪移植隆乳,將大腿多餘的脂肪「乾坤大挪移」移植到胸部,胸型再度堅挺圓潤,局部麻醉且手術無疤痕、不用按摩也能自然又健康。陳小姐恢復了美麗與自信,原本惡化的夫妻感情又重新加溫。光田綜合醫院整形美容中心郝治華醫師表示,懷孕的婦女因體內荷爾蒙變化,乳腺及脂肪組織會增生,皮膚也因此被撐大。但生產過後因荷爾蒙降低,乳腺組織及脂肪減少,已鬆弛的乳房皮膚自然會有程度不同的乾癟下垂情形。加上許多媽媽產後力行減肥使脂肪大量流失,也可能是造成乳房下垂的原因之一。乳房下垂的問題可透過隆乳或乳房整形手術來改善。但有些女性難以克服在胸部植入「外來」填充物的心理障礙,同時也擔心留下疤痕或手術的安全性。不過現在透過技術專業的「顯微抽脂」結合「自體脂肪移植隆乳」,能提供隆乳民眾更安全而「真實」的選擇。郝治華醫師解釋,專業的自體脂肪移植在國際間已蔚為風尚,脂肪細胞因為柔軟、易於塑形,常常被應用在填補凹陷的臉頰、太陽穴、或外傷疤痕、隆乳等整形手術。而所謂「自體脂肪移植隆乳」,是由具有「顯微抽脂」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利用高精密度的顯微技術抽出堆積在腰部、大腿、臀部、手臂等處的多餘脂肪,經過篩選純化出具有活性的脂肪細胞(包括幹細胞及成熟細胞),然後移植到胸部雙峰上,因為植入的是自己身上的活性脂肪細胞,所以不會產生排斥反應,胸部也更柔軟真實。這項手術由僅需局部麻醉,免縫合免拆線,僅留小針孔、無疤痕,術後更不用像傳統隆乳手術必須不斷的按摩,可說是塑身與豐胸一舉兩得。延伸閱讀「隆乳優勢比一比」:http://www.uho.com.tw/plasty.asp?aid=9187

照著做,孕期不再害喜!

照著做,孕期不再害喜!#懷孕

媽咪窩雜誌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阮志偉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師 徐郁雯台中臺安醫院護理師 李仁慧孕媽咪害喜的狀況可以說非常普遍,只是輕重程度不一。而這種充滿幸福又無奈的身體狀況,有時也會對媽咪的生活有相當的影響,與它共處方式你不可不知!懷孕期間害喜的問題困擾著許多媽咪們,根據醫學報告的數據,孕吐發生的比例很高,大約四分之三懷孕的婦女都會發生,在發生率如此高的情形下,媽咪們應該怎麼因應?本刊特別針對孕期害喜這個議題,9月份在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上進行問卷調查,同時也採訪了醫師與營養師,希望可以對孕期害喜問題給媽咪多一點建議。「孕期害喜狀況調查」問卷結果公佈調查時間:98年9月調查對象:孕期及產後媽媽調查媒體: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有效樣本:1000份問卷分析1/接近半數孕媽咪有害喜症狀在此次有效份數共1000份的問卷調查中,接近5成的媽咪在懷孕時曾發生害喜的情形,但在害喜的媽咪中大約有6成只出現在懷孕初期,2成7的媽咪持續到懷孕中期,而9.4%的孕媽咪則含括整個孕期。雖然害喜的發生率很高,但因害喜症狀嚴重到必須就醫的比率卻不高,僅有2成4的媽咪曾為此而就醫,所以接近7成6的媽咪雖有害喜症狀卻大多可以自行緩解。調查中67.3%的害喜媽咪曾因此改變飲食,藉此來緩解噁心等不舒服的症狀,而32.7%的媽咪則沒有改變飲食,也可能是害喜的症狀較輕微,並不嚴重到影響食慾。問卷分析2/媽咪這麼吃遠離害喜而問卷最後問到「害喜時如何吃?」這個開放式的問題時,也得到了很多的迴響。多數的媽咪們都表示,就算吃了會吐也會盡量找有營養且比較不容易吐的食物吃,不然就是當下想吃什麼就趕快去吃,免得過一會兒又不想吃而影響到寶寶的發育,而且多數媽咪以少量多餐、清淡飲食、多吃蔬果的方式解決。調查中最常被媽媽提及的治害喜食物為酸梅,除了酸梅,其它酸的食物如:鳳梨、醃桃子、蜜餞也頗多媽咪會吃,還有媽咪用喝醋或是檸檬加蜂蜜餐包來減少害喜症狀。第二多被提到的治害喜食物則是蘇打餅乾,其次是麵包與吐司。有的媽咪表示乾的食物比較不會引起孕吐,乾的食物與湯湯水水的食物分開吃也比較不會有害喜感,不過也有媽咪只有喝湯湯水水的流質食物才吃得下,差異很大。除此之外,問卷中也可發現有的媽咪口味變化很大,在害喜時反而喜歡吃重口味、辣的食物,例如韓式泡菜、麻辣鍋等才能壓下想吐的感覺;也有一些媽咪愛吃泡麵、零食、甜食;有些媽咪會吃維他命、營養補品來補充營養,也有媽咪說,如果吐得太嚴重只好去打針了。這份問卷在這麼多媽媽的共同參與下,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分享,有害喜症狀的媽咪不妨參考看看。《MamiHome媽咪窩》‧2009/11月號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2146

懷孕期間妳有分泌物困擾嗎?

懷孕期間妳有分泌物困擾嗎?#懷孕

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紹綺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詹景全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任 徐明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 陳曉萱懷孕的婦女,陰道分泌物增加本屬正常現象,但若分泌物的量、顏色、氣味出現異常,甚至伴隨外陰部搔癢、紅腫熱痛、尿道燒灼感、性交疼痛、下腹痛等症狀,就必須懷疑陰道是否受到感染了。孕媽咪常見的陰道感染問題與一般婦女大同小異,但為了胎兒著想,可是一點都不能大意喔!為此,本刊特別在5月份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上舉辦問卷調查,以了解孕期媽咪的分泌物問題。「孕期分泌物調查」問卷結果公佈調查時間:98年5月調查對象:孕期及產後媽媽調查媒體: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有效樣本:1,000份懷孕時是否有分泌物增多情形?分泌物增多的原因為何?是否有接受藥物治療(一般為陰道塞劑)?從以上的調查結果可發現,超過一半(53.1%)的孕媽咪在孕期都有分泌物增加的情形,不過這當中有高達三成的媽咪皆為正常的分泌物,僅有一成多的孕媽咪陰道曾受到感染,另外一成的孕媽咪則是不清楚自己分泌物變多的原因為何。因懷孕而分泌物增多的孕媽咪中,有7.7%為受到白色念珠球菌感染;其次則是細菌性陰道炎,佔了2.3%;而受到滴蟲感染與其他性病感染的孕媽咪,分別各佔0.2%。在治療方面,只有16.0%的孕媽咪曾接受過藥物治療,另外未接受治療的37.1%的孕媽咪中,扣掉為正常分泌物的31.9%孕媽咪,顯示有5.2%孕媽咪,雖有異常分泌物卻完全沒有接受治療。有鑑於半數以上的孕媽咪都有正異常分泌物增多的困擾,後續將為您一一介紹常見的孕期陰道感染原因及其治療方式,並教您在孕期中正確保養私密處,讓陰道維持乾爽、舒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詹景全表示,一般婦女陰道的PH值在3.8~4.5之間,容易感染的時機有二,一為性行為之後,由於男性的精液是鹼性的,所以在陰道射精之後,會破壞陰道的酸鹼值,使陰道呈現偏鹼性的環境,造成細菌增生,引發黴菌或滴蟲類的感染。其次經期的前後也會改變陰道的酸鹼值,增加感染的機會。然而,懷孕後的婦女,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轉變,包括:腸胃道、泌尿道及陰道等。以陰道來說,懷孕後陰道的酸鹼值會偏酸性,一般細菌雖然不容易增生,但過酸的環境反而容易滋生黴菌,所以很多孕媽咪在懷孕初期、中期時,會抱怨外陰部搔癢及分泌物變多,事實上高達80%都是源自於黴菌感染。想了解更多: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174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