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

孕媽咪的冬季衣服該如何選 才會保暖舒適?

孕媽咪的冬季衣服該如何選 才會保暖舒適?#懷孕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林嬪嬙諮詢/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系主任 鄭靜宜      中華文化服裝教育協會理事長 林明宜天氣冷颼颼,孕媽咪稍不注意就可能受到風寒而生病了,到底冬季孕媽咪該怎麼穿最舒適,同時又可保暖呢?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系主任鄭靜宜表示,其實台灣冬季不像美、日等國有明顯的室內外溫差,所以穿著上只要掌握保暖和調節兩項原則即可。對於保暖,孕媽咪們可別以為穿的越厚重就越能保暖,保暖與否會牽涉到布料的纖維組織,有些材質無論屬於那種纖維,穿起來都會比較保暖。以下幾種常見材質的介紹,可供孕媽咪們在選擇時參考:天然纖維包括羊毛、兔毛等動物毛皮類的材質,都具有很好的保暖功效。棉的保暖性其實並不高,反而比較適合夏天,不過如果經過處理也能達到保暖效果。像是經過刷毛(如:法蘭絨)、夾層(如:棉襖)處理的衣服,會像棉被一樣能增加滯留的空氣,使散熱受到空氣阻隔,而提高保暖度。人造纖維若不屬於機能性吸濕排汗纖維,穿著時最好裡面先穿一件天然纖維的貼身衣服,再穿上非機能性吸濕排汗的人造纖維,這樣比較不會在冬天時產生靜電。此外,由於孕婦新陳代謝比一般人旺盛,即便在冬天,也較容易流汗,所以必須有棉質衣服幫助吸汗,若只穿非機能性吸濕排汗的人造纖維衣物,很容易引起皮膚搔癢,尤其孕婦皮膚特別敏感,腹部容易有乾癢症,因此要盡量避免較長時間直接接觸人造纖維。為避免人造纖維引起皮膚的不適,孕媽咪可選擇機能性布料。機能性布料是在經過特殊技術改質或後加工處理後,可達到吸濕排汗的效果,經過認證的機能性布料,孕婦可以更放心選用,所以也不見得非選擇羊毛等天然纖維布料不可。目前在國內外都有機能性紡織品認證單位,而紡拓會驗證的「台灣機能性紡織品驗證」項目有17項,對消費者有更多的保障,例如通過「透濕防水紡織品」驗證的衣服,代表有透濕功效,穿著時裡面即使流汗也不覺得悶。假如冬天穿厚外套,想要防風又防水,又怕裡面會因為流汗而感到悶,改用此布料,就可以讓汗氣透出,而外面的風和雨水卻進不去,穿起來相當舒適,尤其有些需要騎機車或外出上班的孕媽咪,可參考選擇。有哪些款式是孕婦冬季的必選單品?鄭靜宜主任表示,怎麼穿可依個人喜好及生活型態做決定,像有些媽咪肚子較大時,很不習慣穿褲裝,或是穿褲裝很容易在腰部勒出一圈紅色痕跡,如果孕媽咪屬於較敏感的皮膚,還是建議穿背心裙、傘狀衣比較好。對於偏愛休閒風的孕媽咪,還是可以穿著褲裝,不過建議選擇彈性材質為佳,如含萊卡纖維的褲子(成份標中會標示),就算很合身,仍然有一定的彈性,在蹲、坐時比較不會不舒服。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0&mon=11&id=346

懷孕期間嘔吐腹痛?小心橫膈破了一個大洞!

懷孕期間嘔吐腹痛?小心橫膈破了一個大洞!#懷孕

一個二十二歲懷孕三十週之年輕女性偶爾噁心、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曾接受胃鏡檢查但無異樣。但因症狀斷斷續續,時好時壞,後來甚至出現發燒、呼吸喘、心跳加遽等症狀,緊急至醫院求診。經過胸腹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左側橫膈破洞及疝氣,胃、大腸、胃網膜都已經由此洞跑到左側胸腔,並且因為腸胃內壓力過大,造成胃大彎處破了一個二公分的洞,胃液及食糜皆漏至肋膜腔,造成嚴重膿胸及敗血症。照會婦產科醫師後,病患緊急接受剖腹產及胸腔手術。術後母子均安,無任何後遺症,病患順利於幾週後出院。  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 謝志明醫師表示,聽到上述情況,一般社會大眾可能匪夷所思,婦女懷孕期間偶爾會腹漲、噁心感覺、嘔吐是很常見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為何麼會造成這麼嚴重又複雜的情況呢?謝志明醫師指出,橫膈疝氣,簡單講就是橫膈破了洞導致腹腔內器官跑到胸腔。一般而言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所謂先天性指的就是橫膈在胚胎發育融合過程中出現了缺陷,導致橫膈有孔洞,以後外側類型最常見,發生率約4000至5000個活產嬰兒中會有一例,左側為主,大部份嬰兒出生時即可容易診斷;而後天性,指的就是因為外傷(穿刺傷、頓挫傷)或其他引起腹壓上升原因(如懷孕)而造成橫膈破裂,也是左側常見。臨床上會有哪些症狀呢?謝志明醫師表示,橫膈疝氣發生後上下兩側器官都會受到影響,包括胸腔及腹腔的器官。一開始可能會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胃酸逆流、噁心、嘔吐、食慾變差,嚴重一點可能會造成心肺功能的壓迫及障礙,如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喘,最嚴重甚至可能因腸胃器官破裂造成胸腔感染及敗血症,危及生命。診斷方面,除了配合臨床症狀表現、理學檢查,還需輔以影像學檢查(如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應可診斷。治療上以手術治療為主。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毛病都會造成腹痛等症狀,一開始症狀可能很輕微,時好時壞,絕對不能等閒視之,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尤其懷孕婦女的生理結構有變化,有腹部不適情形常會被輕忽而延誤診治時機。橫隔破裂併疝氣臨床上並非罕見,尤以懷孕婦女或過去曾有胸腹創傷病史的人更需注意。唯有早期就醫診斷,才是治療的上上策。

迷思!哺乳期不會懷孕?產後避孕方式須慎選

迷思!哺乳期不會懷孕?產後避孕方式須慎選#懷孕

不少人以為媽媽在哺乳期間因為沒有月經來潮,因此也就不會懷孕。往往許多夫妻在這段期間忽略了避孕措施,導致經常發生意外懷孕的窘境。嘉義長庚醫院婦產部主任曾智文醫師表示,從理論上來說,產後婦女的身體為了要供應幼兒充分的乳汁,會由腦垂體前葉分泌泌乳激素以促進乳房分泌乳汁,但卵巢同時也因泌乳激素的影響,而在一段時間內停止排卵,因此這段時間也就不會來月經;但一段時間之後,若是哺乳次數減少或是泌乳激素分泌不足,卵巢就會開始恢復排卵功能。曾智文醫師表示,分娩後卵巢第一次排卵時間很難預測,如果夫妻恰巧在排卵期同房,很容易意外懷孕;這是令許多夫妻不明就理,為何月經明明還沒來卻二次懷孕的主要原因。其實很多女性在懷孕期間就會開始思考產後避孕與節育的問題,但尋找合適的避孕方式,其實頗讓婦女傷透腦筋。醫師建議,如有避孕需求且不想忽略哺乳期的懷孕風險,不妨可以選擇安全又具有極高避孕效果的「子宮內投藥系統」,這是一種最新型避孕方法,其形狀雖與含銅避孕器差不多,但不含金屬且具有小而圓滑的外表,主要藉由高科技發明的儲藥槽裝置,能夠穩定且微量地釋放黃體素,直接作用在子宮內,透過(1)使子宮頸黏液變稠(2)干擾精子在子宮及輸卵管的活動(3)降低子宮內膜增生,而達到五年有效避孕,可以說結合了口服避孕藥及子宮內避孕器的雙重優點,卻沒有口服避孕藥於哺乳期無法使用,與含銅避孕器會增加經痛、經血與感染等問題;更特別的是子宮內投藥系統經由臨床證明哺乳期的婦女來使用對喝母奶的嬰兒也相當安全。曾智文醫師補充,子宮內投藥系統相較於口服避孕藥、含銅避孕器與保險套而言,確實提供了有哺乳需求的產後婦女更有效安全且更便利的選擇。它的避孕效果與結紮相當,在內診時只需3至5分鐘即可完成安裝,方便簡單,不需要承擔麻醉與手術,或日後子宮外孕與子宮腔沾粘等風險,而且安裝後若想再生育只需取出馬上可恢復生育能力,安裝後幾乎可忘了「它」的存在。此外,子宮內投藥系統更可減少經痛經血並保護子宮,幫助產後婦女在經期來臨時保持乾淨清爽,不必太擔心過去一些經期的困擾,讓夫妻間隨時保有甜蜜美滿的兩性關係外,特別能讓剛有家庭新成員的新手媽媽,更有餘力可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

懷孕時期會導致「浮腳筋」?

懷孕時期會導致「浮腳筋」?#懷孕

媽咪窩雜誌採訪/洪憶文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黃日新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賴宗炫             臺安醫院一般外科暨靜脈曲張門診主治醫師 張亞衡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及姿勢,是造成孕期靜脈曲張的主因,不過孕媽咪若能配合穿著彈性襪及適當運動,想要有效預防及加速復原並不難喔!正常情況下,血液循環至下肢時,須從腳底對抗地心引力回到心臟,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倚賴的便是靜脈瓣膜來避免靜脈血液逆流到小腿,所以當血液循環受到壓力阻礙,或血管組織本身彈性異常或瓣膜異常,使得血液蓄積下肢,進而導致靜脈壓過高,便很容易形成靜脈曲張,即俗稱「浮腳筋」的情形。至於孕婦之所以普遍有靜脈曲張的困擾,主要原因包括:荷爾蒙改變:亞東紀念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日新表示,女性懷孕時,體內的荷爾蒙亦跟著改變,而女性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特別黃體激素會造成血管擴張、組織水腫,及血管組織比較鬆散,失去平時的彈性,因此血液容易堆積在下肢,導致靜脈曲張和水腫的發生。有些女性在生理期時之所以覺得腳比較浮腫,或者原本就有靜脈曲張的女性生理期時特別嚴重,這也和荷爾蒙的改變有關。腹部壓力增大:隨著胎兒一天天成長,子宮對骨盆腔及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壓迫日深。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賴宗炫表示,懷孕週數越大,壓迫的情形越嚴重,靜脈回流的壓力增高、回流不暢的結果,導致許多孕婦不僅有下肢靜脈曲張、水腫的問題,連其他部位如會陰部等也會出現靜脈曲張,而痔瘡亦是靜脈曲張的一種。不當姿勢活動:臺安醫院一般外科暨靜脈曲張門診主治醫師張亞衡表示,除了胎兒成長對腹部造成的壓力外,許多孕媽咪因工作因素需久坐、久站、拿重物,或者進行某些會造成腹肌壓力的運動,均易阻礙下肢血液回流,形成靜脈曲張,而阻礙越大,血管曲張的程度自然越大。全身血量增加:懷孕時,孕媽咪因負擔胎兒血液的流量,全身血量會增加,特別是到懷孕末期可能比未懷孕時增加約百分之五十左右,大幅增加心臟血管的負荷,導致水腫、靜脈曲張的情形產生。其他:包括孕期體重過重、先天性血管的缺陷或血壓問題、家族遺傳等。出現時間點:在懷孕中期,隨著孕媽咪體重增加、腹部日漸隆起,「浮腳筋」的情形會越來越明顯,而痔瘡、會陰部靜脈曲張亦然。通常自24週起,特別是30週後就可清楚看到,不過每個孕婦出現的時間點可能都不太一樣。延伸閱讀: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1878

生產前,妳的胎位正不正 知道嗎?

生產前,妳的胎位正不正 知道嗎?#懷孕

媽咪窩雜誌採訪/洪憶文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部主任  蕭聖謀             臺安醫院婦產部主任  陳思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婦產科主任暨主治醫師  朱繼璋28週以後,由超音波檢查顯示出的胎位較具意義,這時孕媽咪可能會開始和醫師討論胎位不正的問題。究竟胎位不正對生產有何影響、該如何因應?請見本篇專家為您解答。胎位指的是在懷孕、分娩時,胎兒最靠近媽咪子宮頸口的部位,亦即胎兒的先露部位。在28週以前,胎兒可說是浮游在羊水中,位置隨時會改變,之後隨著頭部漸重而朝下,一直到鄰近分娩時,絕大多數都維持著頭朝下、臀部朝上的姿勢,為出生做準備。俗話說:「頭過身就過」,乃是因為頭部是胎兒身體所佔比例最大、最硬的部位,高達95~97%的胎兒都是從頭部先產出,所以頭位一般又稱為正常胎位。反之,非頭位的胎位如臀部、腳部、肩膀、手臂等,均歸之為胎位不正。不過這是比較粗略的分法。進一步區分的話,頭位又可分為枕前位、枕後位、顏面位、額位等,其中枕前位比例最多且最能順利分娩,而其他頭位雖然頭朝下,也算是狹義的胎位不正,連同臀位、橫位、斜位等,或多或少都會增加生產時的危險性和所需的時間。對初次聽到胎位不正的孕媽咪而言,擔心自是難免,不過如同前文所提,當胎兒還浮游於羊水中時,方位隨時會改變,各個妊娠週數胎位不正的發生率並不一樣,而且會有很大差異。原則上隨週數增加,胎位不正的發生率漸低,大部分在孕期尾聲會自然轉正。延伸閱讀「相關統計圖表」: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264

懷孕腰酸背痛 醫師表示可用托腹帶緩解

懷孕腰酸背痛 醫師表示可用托腹帶緩解#懷孕

媽咪窩雜誌採訪/林潔雨諮詢/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賴宗炫亞東醫院婦產部衛教師 陳嘉玲大腹便便的孕媽咪是否常為腰酸背痛所苦?每天挺著大肚子是否感到很吃力?此時就該考慮使用托腹帶。正確使用托腹帶,能夠減輕媽咪身體負擔,讓懷孕過程更輕鬆!國泰醫院婦產科賴宗炫醫師表示,孕婦容易因肚子重量負擔太大、肚子前凸造成腰脊前傾,導致腰酸、下腹疼痛、肚子有下墜感等不適,特別是在懷孕後期大約32週開始,症狀會越來越明顯,如果有這些不適症狀,就應該考慮藉由托腹帶來幫助支撐,以緩解症狀。大約有一半的孕婦,懷孕後期均會因為肚子變大而發生上述不適。而亞東醫院婦產部陳嘉玲衛教師也指出,托腹帶最主要的功能就在於支撐孕婦日漸隆起的肚子,只要正確使用,確實可以讓媽咪輕鬆不少。不過,不是所有孕媽咪都要用到托腹帶,陳嘉玲衛教師表示,有的孕婦整個懷孕期都沒什麼不舒服的感覺,自然不需用到托腹帶,但是有些孕婦懷孕3個月就覺得子宮變大,會有壓迫感,所以要視個別狀況決定是否需要使用,且也不一定懷孕後期才會用到,一切都因人而異,只要有不適感就可以用了。賴宗炫醫師特別說明,使用托腹帶能達到支撐下腹、提高腹壁肌肉力量的效果,每位孕婦腹壁肌肉的強度不同,有些強度不錯,肚子凸的不會很明顯,而且也不容易有妊娠紋,所以始終不需用到托腹帶;但也有些孕婦身材較矮小,或腹部肌肉過於鬆弛,增大的腹部容易向前下方形成「懸垂腹」,造成身體重心往前移,影響到活動,這些孕婦最好就能使用托腹帶。必須久站工作者。職業婦女越來越多,很多媽咪懷孕後仍要繼續上班,甚至一直到生產,這些上班族孕媽咪因工作關係,更容易出現前述不適症狀,例如在百貨公司上班,必須久站的媽咪。懷雙胞胎的媽咪。懷雙胞胎的媽咪,子宮大小及肚子承受重量比一般孕婦大,也很需要托腹帶,而且可能要比其他孕婦更早使用。體重增加太多的孕婦。孕期體重增加太多,負擔一定比一般孕婦大,因此,除了使用托腹帶幫助緩解不適之外,更要從根本問題加以解決,包括食物選擇以及飲食調整,讓體重增加控制在正常範圍,整個孕期最好體重增加在11~15公斤的範圍內。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263

你知道膽結石併發症死亡率可達20%嗎?

你知道膽結石併發症死亡率可達20%嗎?#懷孕

文/署立基隆醫院一般外科翁書賢醫師近年來,因國人飲食的日漸西化,攝取各種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使得罹患膽結石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而年輕人因為膽結石而成為「無膽族」的也不在少數。到底膽結石的成因為何?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膽囊是附在肝表面的一個梨型袋子,具有存放及濃縮膽汁的功能;膽汁可以幫助脂肪的消化,由卵磷脂和膽固醇依一定的比例組合而成。而膽結石就是因為膽汁的比例改變了,造成膽汁的凝固結晶沉澱在膽囊及膽管中。可能小如一粒鹽,也可能大如一個橄欖。膽結石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成年人口之中大約一成以上有膽結石,發病年齡沒有一定,但以三十歲後較多,而且隨著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老年人間甚至有高達三、四成的人有膽結石。署立基隆醫院翁書賢醫師提到:尤其是懷孕婦女、或長期服用避孕藥物及停經藥物的女性更容易發生膽結石;另外,肥胖、糖尿病、胰臟疾病、肝炎、高脂肪的飲食、先天性的脂肪異常及腸道手術後均有可能造成膽結石。因為膽汁無法順利排出,主要常見的症狀有多發生在飯後的噁心、上腹不適、疼痛、右上腹壓痛等,嚴重的話會伴隨發燒、黃疸、膽囊炎,膽管炎,胰臟炎等。但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膽結石是沒有症狀的。因此一般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有膽結石的情形發生。翁書賢醫師說:膽結石很少可以自然排出來,通常採用藥物及低脂飲食治療,治療期長約一年半至兩年,有效率則為40%上下。最終大多仍須以外科手術(目前絕大部分病人都是採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切除。對老年人而言,其第一次的膽結石併發症往往較嚴重,死亡率可達20%,須特別加以注意並積極治療。相較於傳統的開腹式膽囊切除,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疼痛較低,病人恢復的速度也較快,一般約2~4天即可出院。但像懷孕的婦女、或是膽囊發炎嚴重的患者就不適合做這樣的手術。翁書賢醫師也要提醒大家:如果術後有發現寒顫、發燒、持續嘔吐、噁心、咳嗽呼吸困難,或是任何不知原因食慾不振、疲勞等均須立刻到院接受檢查。署立基隆醫院翁書賢醫師又說: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的飲食,也要視其情況來調整,不過大體上有一些通則可以遵循,除了多運動,飲食原則以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為主。許秋萍營養師也提到:平時應該多增加水分的攝取,可多喝檸檬水,補充維他命C,另外也要多注意避免攝取過鹹、及高草酸(大量的菠菜、巧克力、紅茶)、動物性蛋白質(肉類)的食物;已經切除膽囊的患者也務必要低油飲食。

「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哺餵母乳

「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哺餵母乳#懷孕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 產嬰房:王淑姬數十年來,嬰兒配方奶從「替代母乳的救命配方」逐漸變成商業利益下不當促銷、錯誤傾銷的「商品」,很多人被不當的教育,動不動就聽到媽媽問說:「不知道我有沒有奶?」或者旁邊的家屬說:「直接喝母奶怎麼知道孩子到底喝飽了沒?孩子到底吃了幾㏄?」甚至更是反對嬰兒直接喝母奶,理由是「喝母奶的小孩很黏人」;對於職業婦女56天產假結束前,準備返回職場工作時,也會面臨兩難的局面,「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哺餵母乳呢?」「工作時到底有沒有時間去擠乳?」「孩子該交給誰帶呢?」有些褓母就會直接拒絕照顧餵母奶的小孩,或要求下班後不要繼續親餵母乳,改以奶瓶餵食…等問題。誰來替這些無法出聲的嬰兒們說話呢?誰來照顧這群用母乳灌溉孩子長大,又要維持穩定收入與尊嚴的母親呢?所幸,世界各主要國家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注意到這個問題,也逐漸重視這個基於人權之上的兒童營養現況。例如:1981年世界衛生大會所頒布的決議案 - 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開始限制配方奶不當廣告與傾銷的問題,接著20多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陸續通過11條其他嬰兒餵食的決議案,釐清且強化了守則,並且提及新世代的新的挑戰。1990 年時只有九個國家立法採用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但到了2006年,已經有超過七十個國家立法採用守則中的部分或全部條文。台灣雖然還未被接納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努力至今也只能以觀察員之名參加WHA大會,但是我們依舊不能自外於國際。2003年,WHO公佈之「嬰幼兒餵食之全球對策」(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已建議六個月以前之嬰兒應以全母乳哺餵,此後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餵至兩歲以上。目前研究所知,持續哺餵母乳對嬰兒,甚至對母親都有好處,根據1990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因挪千替宣言」(Innocenti Declaration)以及其他相關報告指出,母乳能對嬰兒的健康與成長提供最完善的營養,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亦可減少罹患乳癌、卵巢癌之機率,以及增加懷孕的間隔,進而促進婦女健康。從個體觀點推展至國家與全球觀點,至少也有以下的好處,包括促進寶寶健康致使國家健保支出減少、不受世界局勢變動與經濟景氣影響、減少國家進口嬰兒奶粉的花費、提升國家人口品質,以及不浪費大自然的資源:如製造,運送,及銷售奶粉過程中對土地,水,能源等的浪費。英國營養學家蓋波麗兒~帕莫(Gabrielle Palmer)在她的著作「母乳哺育的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Breastfeeding)一書中指出,「母乳是一項被普遍忽視的產品,但卻在進口和醫療費用方面能夠為一個國家節省數以百萬計的美元。…節能汽車的發明可以得到獎賞,卻為什麼不去獎勵節省能源的哺乳婦女呢?」近年來環保及能源問題成了最熱門的議題,哺餵母乳則成為積極的實踐。「國際母乳哺餵行動聯盟」(The World Alliance for Breastfeeding Action;簡稱WABA)在1991年成立,同時訂立每年8月第一個禮拜為「國際哺乳週」,2009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是「緊急狀況下重要的回應:妳準備好了嗎?」即是讓大眾省思在全世界的緊急狀況下,母乳哺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10年以來,暴風雪、地震、旱災、火山爆發,各地天災一件接一件,沒有地方能「免疫」於緊急狀況,餵母乳可以保護嬰幼兒的生命、健康、生長與發育。所以,面對動盪不安的大環境,更應該「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2010年國際母乳週(8/1~8/7)更積極提出以下五點為月目標:提升母乳哺育10措施對純母乳哺育率貢獻的重要性。呼籲健康照護系統及其中健康工作者,以及社區資源支持婦女達成母乳哺育的願望。宣揚保護、促進及支持母乳哺育是維護婦女與小孩的權力,是一種人權。讓婦女及所有關心人權的人有能力可以爭取支持母乳哺育的健康照護系統。確保照顧母嬰之健康工作者接受適當諮詢與支持最佳嬰兒餵食方式的訓練。並訂出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措施,每個照顧母親及嬰兒的機構應:訂頒醫院「哺育母乳」政策,並告知相關醫事人員及要求遵守政策之規定。訓練所有的醫事人員熟練的施行上述政策。讓所有的孕婦都知道哺餵母乳的好處,及如何哺餵母乳。幫助母親在產後半小時內開始哺餵母乳。教導母親哺餵母乳及在必須和嬰兒分開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奶水的分泌。除非有醫療上需要,勿給新生兒母乳之外的食物或飲料。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鼓勵依嬰兒之需求餵奶。哺餵母乳的嬰兒,不給予人工奶嘴或安撫奶嘴。鼓勵成立母乳哺餵支持團體,並且在母親出院時轉介給支持團體。當十大措施對哺乳有幫助的實證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一些報告關於缺乏落實政策、醫院措施逐漸變差或相關醫事人員訓練不足,無法提供母親相關諮詢的情況。本人於民國94年起開始加入哺餵母乳的行列,於96年配合單位政策積極推動並落實「母嬰親善醫院」的執行與認證;於97年、98年連續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參與這一個政策的推行,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媽媽與其他家屬,發現許多婦女哺乳有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知識和環境缺少支持者。雖然科學顯示哺育母乳的許多益處,但仍有些醫生、護士或保健工作者,卻很缺乏有效的訓練與經驗;結果是,新手媽媽---特別是經濟狀況不好的媽媽得不到她們所需要的協助和建議,很容易放棄哺乳。因此,現在是醫院重新落實十大措施的時機,同時也要推廣到其他醫療機構及社區,將我們的方向重新導向愛嬰大道,共同重視宣揚,護衛嬰兒與母親的人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