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栽員滾滾 越來越多人”睏無眠”

栽員滾滾 越來越多人”睏無眠”#憂鬱症

工業革命後,無論東西方社會,均由農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隨著社會步調變遷,現代新興產業興起,勞動人口中有睡眠困擾者愈增,尤其這半年來更是突然呈現攀升趨勢,經問診後發現,與這一波全球金融危機有習習相關因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 - 李信謙醫師表示,根據睡眠中心成立迄今三年觀察下來,前來求診者,主述病症以失眠為最多,其次為白天嗜睡及猝睡、另外則是異睡(如:夢遊)等情況,人口背景分布很廣,有晚上熬夜緊盯美國股市開盤的金融精英、工作需要輪班或三班制的醫護人員、晚上開業的特種行業小姐等。性別方面,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可能原因為有二,一為女性原本睡眠品質就比男性差,其次求診動機上,門診時間多安排在白天,造成男性上班族比較難前往就醫;不過,國外醫界也同樣發現,有失眠障礙困擾的男性人數,不再是少數,而是有增加的現象。李信謙醫師指出,進一步觀察,首先這波裁員不景氣風潮下,有些中年男性轉行,改當晚上得輪班的保全人員,或者兼差兩份工作;開始放無薪假的晶圓、面板廠員工,雖然在放假,但隨時接到公司電話,馬上就得回去上班,反而時時得處於備戰狀態。另外科學園區三班制的作業員、24小時產業、商務旅遊頻繁、跨時區、工作時間或特早、特晚,不然就是排班混亂的族群,長期以往下來,往往造成睡眠週期障礙現象;而此現象,又可區分為工作時的覺醒問題、個人生理時鐘調整、與家人社會關係的疏離、憂鬱症等身心精神方面困擾、及晚上工作造成的血糖、血脂不正常化所衍生的生理疾病。針對現代社會特殊的輪班工作型態,國外學者嘗試應用原先使用在猝睡症,可增進覺醒程度的「Modafinil」等藥物。初步研究結果證實對於工作時專注力不足現象,有明顯改善。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在日常保健方面,李醫師建議,盡量在輪完夜班後,比照「定時、定量」原則,養成固定上床習慣,假日時如果想要補眠,以不超過2小時為主,假設平常睡到中午起床,就不要賴床到下午4點才起床,規律的運動等,都有助於在輪班工作壓力下,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

情緒忽悲忽喜 當心是躁鬱症搞鬼

情緒忽悲忽喜 當心是躁鬱症搞鬼#憂鬱症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型情感性精神病,人口中大約有1.2%患有躁鬱症,男性與女性的躁鬱症發生率差不多。所謂雙極型指的是這類病人會有週期性的出現躁期與鬱期兩極的情感變化。相對於躁鬱症,憂鬱症被稱為單極性情感疾病(unipolar disorder),因為它沒有躁期的面向。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躁期的違常,而沒有出現過鬱期,亦被歸類為躁鬱症。躁期發作以情緒高亢、躁動為主要表現,包括情緒高昂、開闊、多話、易怒、自誇、自大、注意力分散、意念飛躍、不尋常的快樂、盲目的投資或採購、活動量增大、睡眠時間少等等。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林世棋醫師指出,這段期間病人容易做出超越自己經濟能力範圍的承諾,事情很多卻往往無法踏實地完成;嚴重時甚至有攻擊、破壞行為、幻覺、妄想等現象,加上判斷力受影響,衝動性高,容易做出魯莽或難以收拾的事。鬱期發作則與一般憂鬱症患者發病沒有特別不同,呈現心情沮喪、失去興趣、活動力降低、退縮不動、食睡習慣改變、疲累無活力、自責、自殺等等。由此可知,躁鬱症的朋友在情緒上的變化會很極端,可能前一週還「快樂得不得了」,下一週就憂鬱得想自殺。甚或混合型的發作,在一天之中出現躁期與鬱期的病徵表現,讓人捉摸不定。林世棋醫師表示,第一次躁鬱症發作通常發生在青春期或是青年的時候,可能是由一個重大的壓力事件所引發,譬如家中成員的死亡或感情的失落。躁期的發作常常在數日之內情緒興奮升高,急速發作,連續維持數日至數月之久。發作過躁期的病人,往往也會出現鬱期,但鬱期的發作較為緩慢。一次躁期的發作大約維持3-6個月,而一次鬱期的出現可能持續數週至9個月,且每一次的發作(無論是躁期或是鬱期),無論在嚴重程度或時間上,均會比前一次更嚴重且期間更長,因此除了急性期的積極治療外,醫學上更建議預防性的治療,以降低下一次的發作機率及嚴重度。躁鬱症發生的原因目前並不明朗,研究指出與遺傳、大腦生化功能的異常以及環境壓力都有關係。然而,並無特定的遺傳缺陷被確認與躁鬱症相關。因此,很有可能是遺傳因子與環境因子同時促成躁鬱症的發生。對於躁鬱症的治療,醫學上強調藥物的治療基礎,情緒穩定劑包括鋰鹽(Li)、癲通(Carbamazepine)、帝拔癲(Depakine)都是可能選擇的藥物,對於急性治療或者是穩定期的預防都可發揮一定的效果。通常急性期需要合併抗精神病藥物、鎮定劑、安眠藥的使用才足以緩解急性症狀。40%-75%對情緒穩定有反應的患者可以達到合作能力以及獨立生活。當然藥物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但副作用並不一定會出現,與精神科醫師密切的配合,透過藥物的調整,以減少副作用,是理智的決定,否則躁鬱症病情控制不良所帶來的傷害,恐怕比這些副作用來得嚴重多了。當病人急性發作時,請您包容、關懷並接納他。林世棋醫師建議,除了嚴密注意其因情緒過度高亢可能導致的失控或魯莽行為外,也請鼓勵、協助他赴精神科就診,並勸他按時服用藥物,這麼做可以增進其情緒穩定度,並協助他適應生活。同時也請預防病人自殺的危險性。在平常病人病情穩定時,應設法使病人養成按時服藥的習慣,以預防再次的發作。

聆聽憂鬱的心情

聆聽憂鬱的心情#憂鬱症

花蓮縣衛生局、慈濟醫院與東區精神醫療網、精神健康基金會、花蓮市公所合作成立的花蓮精神健康學苑,將在十二月二十日下午二點在花蓮市公所三樓簡報室舉辦第六場「優築生命.豐富人生」系列講座,由花蓮慈院精神醫學部李浩銘主講「聆聽憂鬱的心情」。 精神健康的維護,必須每天從自已的生活習慣做起!為了讓人人了解保養頭腦,體驗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花蓮精神健康學苑自七月起成立以來,每月舉辦一場「優築生命.豐富人生」系列講座,已連續邀請五位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免費引導鄉親善用壓力,有效發揮腦力,堆疊幸福,很受好評。 憂鬱症,是一種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的心理疾病,宛如織網般地難以揮去,而不是一種短暫可消失的情緒低沈。人生中或多或少會碰到極大的挫折與壓力,或因人際情感因素、家庭因素、經濟因素、工作或學業的困擾等諸多壓力事件,情緒無法獲得有效的抒解,週而復始一再累積,很快就會產生「憂鬱」情緒。 大部分的人的情緒低落一陣子後,可以再開朗起來,但少數人因為遺傳因子或個性使然,再加上壓力的累積,又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良好的社會支持,使情緒狀態延伸為一種病態,以致於心情與行為都受到影響,產生無法脫離的低落情緒;嚴重者甚至以自殺結束生命。 第六場「優築生命.豐富人生」系列講座二十日下午二點在花蓮市公所三樓簡報室登場,將由李浩銘醫師以「聆聽憂鬱的心情」與社區民眾分享情緒管理的訣竅,幫助鄉親自在地「收放」喜怒哀樂等情緒,進而提升生活品質,活出快樂幸福人生。歡迎對身心健康及保健有興趣的鄉親前來聆聽與分享。公教人員可申請研習學分認證,洽詢或報名電話(03)8580631、傳真電話(03)8578252。

《睡眠問題一百問》老人睡眠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老人睡眠篇#憂鬱症

Q72.老年人所需的睡眠時數一定比年輕人少嗎?人上了年紀,各個生理系統跟著老化,神經系統當然也不例外,正因如此,睡眠功能也跟著起了顯著的變化。整個睡眠清醒週期往前提前,吃完晚餐後約七、八點就想睡覺,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再也睡不著,而且入眠期增長,淺度睡眠期增加,深度睡眠期減少,而快速動眼期亦稍微減少但幅度不大,並且在睡眠過程中常常覺醒,造成整個睡眠效率的降低。一般認為老年人的睡眠時數理應較少,這是錯誤的觀念。老年人雖然晚上睡眠時數減少,但在白天卻經常小睡,因此以一天24小時來講,斷斷續續加起來的睡眠時數,實在不會比年輕人少到哪裡去。Q73.老年人常見的睡眠問題有哪些?在美國的統計中,65歲以上的老人只有12%沒有睡眠的困擾,19%抱怨入睡困難,29%抱怨睡眠不能持續,經常中途醒來,18%則抱怨天未亮就醒過來,而其中有28%的老人抱怨失眠。老年人因身體各系統功能的衰退,產生了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神經病變等),而這些慢性疾病和控制慢性疾病藥物的長期使用都可能會產生對睡眠的干擾。再加上年老退休、或喪偶、或自己獨居、或經濟方面的壓力,亦常造成睡眠衛生的混亂及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茲就造成老年人睡眠困擾的一些疾病簡述於下:(1)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年紀大是造成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一個危險因子,尤其是年紀大的男性。隨著腦幹及神經功能的衰退,常會造成中樞型或阻塞型的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尤其是老年人的腦部功能較差,如果再加上呼吸暫停引起缺氧或睡眠斷斷續續,常會雪上加霜,使老年人的心智功能減退,症狀很像癡呆症。(2) 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及不寧腿症候群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及不寧腿症候群兩者皆是隨著年紀增大,症狀變的頻繁且嚴重,而干擾到睡眠,使得睡眠間間斷斷,患例常以失眠為主述,但也可見到以嗜睡為主要的症狀表現。週期性肢體抽動亦常伴隨著不寧腿症候群,兩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相當良好。(3) 內科疾病的困擾隨著年紀的增長,許多退化的慢性疾病一一浮現,像關節炎、呼吸方面的疾病、夜間頻尿、心臟病等都會造成老人睡眠的干擾。而一些治療控制內科疾病的藥物亦會造成失眠症或嗜睡症。另外一些好發於老年人的神經疾病像巴金森氏症、腦中風、癡呆症及脊髓小腦退化症等,也都會造成睡眠的問題。(4) 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的改變人一旦過了50歲後,就比較無法適應違反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的行為,例如夜間工作者或快速跨越多時區的旅行。另外老年人的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亦會往前提前,變成早睡早起的睡眠清醒型態。(5) 憂鬱症由於老年人可能無法工作,若年輕時無良好的養老計畫,一旦到了老年,經濟來源均需依賴他人,並且可能因喪偶而獨居,或為疾病所苦而有厭世之感。因此我們常可發現有些老人情緒較低落,甚至產生憂鬱症及其他精神方面的疾病。而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亦會影響到睡眠。(6) 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 syndrome)由於工商業社會的演變,許多老年人獨居於家中,或住在安養院,或因疾病長年躺在病床上無法自由行動。由於老年人的腦部功能均較退化,且因長時間侷限在所居住的環境中,不見天日,缺乏外在環境(例如太陽光線)的刺激,在太陽下山後,光線變得晦暗時,造成病人有幻覺、躁動及意識不清的現象,稱為日落症候群。處理方式為謹守睡眠衛生的原則,限制白天的小睡,在白天儘量讓病人多暴露在白天的陽光下(尤其是日出及日落),並且使夜間睡眠環境能夠穩定,不要常常變換睡眠的環境,臥室內儘量使用柔和的燈光,必要時可服用藥物控制。(7) 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REM behavior disorder)這是種好發於老年人的疾病,據國外統計,有40%的患者有神經方面的疾病,剩下約60%的病人,多屬於特發性,找不到特別的原因。患者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常將夢裡的情境,直接表現在現實環境中,而他們的夢又大多跟暴力有關,因此常常傷害到患者本身或枕邊人。

配合醫囑好入眠 不必依賴安眠藥

配合醫囑好入眠 不必依賴安眠藥#憂鬱症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在台灣,每十位民眾之中就有一位是長期失眠的患者。這些患者當中有許多不願意就醫,寧可喝酒或是自行到藥房買安眠藥吃;有些患者選擇就醫,但是一到門診就要求開安眠藥,不願跟醫師多談。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謝光煬表示,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心理、生理、環境及認知行為等因素。必須在醫師協助之下找出真正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失眠的問題。至於許多患者習慣倚靠喝酒或吃安眠藥,謝光煬指出酒精會妨礙深度睡眠,喝酒之後茫茫然,或許較能入睡,但結果卻是淺眠易醒,反倒有害睡眠。而安眠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長期、過量的使用可能導致依賴或成癮。失眠的治療並非一蹴可及,除了藥物之外還牽涉到觀念及行為的改變。謝光煬醫師給患者的建議是「信任專業,配合醫囑」。許多患者的失眠與心理因素有關,根本的問題可能是焦慮症或憂鬱症,因此用藥上建議以抗憂鬱劑為主,安眠藥則以短期、少量使用,協助入睡及維持睡眠為原則。服藥須持續幾個禮拜至幾個月,待焦慮及憂鬱症狀顯著改善,即可逐步減少安眠藥的劑量,不致發生成癮的狀況。有些患者自我期許高、要求完美,凡事過度擔憂,以致難以成眠;或者對於睡眠有不適切的期待或想法,例如認為一定要睡足八小時、擔心睡不夠會導致早死,結果卻更加焦慮,更睡不好。有些患者的失眠與不當的生活習慣有關,例如作息不規律、日夜顛倒,習於在睡前從事耗費心思及腦力的活動,或是使用咖啡因、尼古丁等物質。這些問題的矯正屬於認知行為治療的範疇,需要在專業的指導與協助之下漸漸調整改進。至於安眠藥成癮的患者,更需要與醫師配合,逐漸調整藥物,以擺脫對安眠藥的依賴。在用藥的策略上,可以考慮以長效型安眠藥逐步取代短效型安眠藥,減少需要一再追加藥量才能入眠的情況;亦可選擇具鎮靜、助眠作用的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藉以逐漸取代安眠藥,同時治療焦慮與憂鬱。在調藥的過程中若有任何的不適,務必要再回門診與醫師討論,隨時進行調整。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

目睹同車人死亡、高中學生疑似課業壓力大…等,像這樣案例的父母親及個人在事發後,經常出現每天失眠、無法進食、無法工作,而且出現嚴重焦慮及憂鬱等症狀。根據一項由精神醫療機構對921地震後受災者的心理狀況調查顯示,罹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之盛行率為10.2%,重度憂鬱症為7.9%。依據上述研究來推論遭逢重大生命意外帶給當事人的心理影響,每10人中有1人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約0.8人會有憂鬱症。PTSD的症狀表現,包括會突然體驗到意外事件當時的場面,對現實環境變得遲鈍麻木,注意力不集中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這些反應其實常被專業人員稱為是「非常事件下的正常反應」;大多數人具有面對重大事件衝擊後再復原的潛在能力,身心症狀將會隨時間自然消退。然而,部份民眾則會出現更嚴重的後續心理創傷反應。依據精神醫學的診斷標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出現於事件發生後3至6個月,許多民眾此時可能已經重回到職場、學校等原先的生活軌道,周遭的親人、朋友、同事覺得事件應該漸漸渡過了。若當事人表現出暴怒情緒或工作上心不在焉時,身旁他人可能越來越無法接納,認為當事人在耍脾氣、裝病。於是指責、不耐煩和不再支持的態度很容易帶來有PTSD患者的二次傷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此呼籲,除了周遭他人的諒解與支持外,尋求專業醫療對處理PTSD患者是必要的措施。臺北市衛生局基於將近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也慢慢確立出一些在危機初期的心理衛生服務策略;在重大意外或災害事件發生後3至7天內,即時聯繫受衝擊的社區、學校或機構,提供心理專業人員的諮詢及辦理心理減壓團體、講座來服務民眾,以降低個人心理健康的衝擊及創傷的產生。自94年臺北市衛生局訂定災難緊急心理服務方案以來,共服務了74件臺北市災難意外事件,服務1,109人次。主要服務的場域以校園事件最多,佔50%,其次為社區(30%)及職場(15%),事件類型依序最多為自殺(佔45%)、意外事件(佔25%)、暴力事件(佔8%)。這些災後介入,讓受災者了解自身會遭遇的身心反應及生活衝擊,並得到相關後續資源,以便日後使用。在介入1至3個月後,亦協助篩選高危險群並協助進入個別心理諮商(236人次)或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207人次),進行創傷治療。臺北市衛生局持續關注民眾災後心理創傷服務的提升,最近補助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12月6、7日辦理「危機、災難與重建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分享危機處理模式的比較、危機應變與創傷療育及由兒童繪本進行幼年受災者心理重建等主題,地點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有興趣之專業工作者或民眾請洽:02-25576980。

症狀類似心臟病 其實是「恐慌症」

症狀類似心臟病 其實是「恐慌症」#憂鬱症

張先生(化名)35歲,已婚,從事金融業。過去身體健康,沒有重大的疾病史。最近半年,受到經濟景氣影響,他對工作產生危機感,擔心裁員問題,於是更努力在工作上求表現。三個月前,他開始感覺到胸悶、心悸,有時候伴隨手抖的情形。起先他不以為意,但有一天,張先生開車要去拜訪客戶,邊開車邊想著工作上的問題,覺得開始煩躁起來。過了十分鐘,突然間他心跳加速、胸口緊繃,接著呼吸急促、冒汗、手腳發麻,他感到十分害怕,以為自己得了心臟病,根本無法開車。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詹仁輝醫師表示,該案例的狀況是典型的恐慌症患者。恐慌症在精神科門診中並不少見,據統計,其盛行率在3%左右,女性多於男性,通常在30歲左右發病。患者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出現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冒汗、手抖、發麻、頭暈等症狀,有的患者甚至會有快死掉的感覺。這些症狀,會讓人以為是心臟或胸腔的疾病。在恐慌發作初期,多數患者痛苦害怕,都會趕快去掛急診,檢查結果卻一切正常,讓患者感到困惑,覺得「我症狀這麼嚴重,居然檢查是沒病?」,有一半以上的恐慌症患者,同時會有懼曠症。所謂「懼曠症」指的是患者會害怕處在不容易逃離或求救的情境,如張先生就害怕開車,擔心再度發作。有些人會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如車站、大賣場,甚至不敢搭乘公車或飛機。這種恐懼感,會影響到病患的能力與生活品質,部份病患因此併發憂鬱症或酒精濫用。詹仁輝醫師指出,當病患出現恐慌症狀時,必需先排除是身體疾病所造成,有一些疾病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如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心臟瓣膜問題、心肌缺血、呼吸道疾病等等。恐慌症的病因,與腦部掌管情緒的區域,如杏仁核、藍核等構造功能失調有關。患者的腦部,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分泌不全也是病因之一。詹仁輝醫師表示,在治療上,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要雙管其下。目前藥物上以抗憂鬱劑為主,輔以短期的鎮定藥物,可以緩解恐慌症狀,配合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教育病患對疾病之認知,打怕恐懼的循環,並學習深呼吸、肌肉放鬆等方法。恐慌症並不容易根治,必需在病患與醫師的充分合作下,才能達到減輕症狀並恢復工作能力。

離奇鬼壓床!?其實是睡眠麻痺

離奇鬼壓床!?其實是睡眠麻痺#憂鬱症

很多人都曾有過俗稱「鬼壓床」的經驗,也就是在睡眠中突然意識清醒,卻發現全身肌肉無法動彈,有時眼睛還可略為張開,但身體就是不聽使喚,短則幾秒,長可達數分鐘,是一種非常恐怖的經驗,常被人聯想與靈異現象有關。根據過來人的描述,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完全察覺周遭環境,但想叫卻叫不出聲來,甚至有人會有窒息的感覺,也有些人會聽到一些聲音或感到有人觸碰;由於這種感覺非常恐怖,而且十分強烈,往往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久久難忘。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神經內科 - 王志弘醫師表示,其實這種現象並無關靈異,在醫學上稱為「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根據統計,約三到四成的民眾都曾有此經歷,有人還因此被誤診為心臟病、癲癇或是一些精神疾病。睡眠麻痺發生的原因,簡單說就是在睡眠的週期轉換中,出現短暫的片刻意識突然醒轉,隨後又很快進入睡眠,此時人已經有了意識,但全身肌肉仍處於抑制狀態,兩者沒有同時恢復,因此便產生意識清楚卻全身不能動的現象。「睡眠麻痺」經常發生於長期熬夜、很久沒有睡覺、或是睡眠習慣被突然打亂之後,而喝酒之後,猝睡症及憂鬱症患者也較易發生。單純的「睡眠麻痺」對身體並無不良影響,王志弘醫師說,也不必特別在意;而且不是每種鬼壓床的感覺都是睡眠麻痺,有些人其實只是作噩夢而已。須注意的是,王志弘醫師指出,有些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也會產生類似睡到一半突然醒過來無法動彈、喘不過氣的情形,這些人常有嚴重打呼、白天容易打瞌睡等症狀,必須要進一步詳細檢查,及早治療。另外,有一種較罕見的疾病「猝睡症(Narcolepsy)」,患者異常嗜睡,可能在用餐、走路或說話的瞬間,倒頭就睡,但約半小時後自然醒來,卻對自己睡倒一事毫無印象;他們在剛入睡時神智尚清的狀態下,有時也會發生無法翻動、說話的睡眠麻痺,或合併幻聽、幻覺等情緒障礙,身心大受其擾,也應儘速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