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孩子是同性戀 我該怎麼做?

孩子是同性戀 我該怎麼做?#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同性戀是怎麼造成的?這問題自有心理學以來就有人討論。尤其以金賽博士的量表最受矚目。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同性戀和雙性戀傾向,差異只在程度而已。我的看法是,如果世界上只有十個人,會有一個是同性戀,一個是異性戀,其餘中的八人有一部分是偏向於同性戀的雙性戀,有一部份是偏向於異性戀的雙性戀;有極少數是真正的雙性戀……這十個人隱約出現了五種不同性別傾向的人。什麼叫「偏向同性戀的雙性戀」?例如電影〈喜宴〉的男主角明明是同志,但當女生向他挑逗,他還是和女人發生性行為。若在一般情況下讓他選擇,他會選擇與同性戀者在一起。「戀」的部首是「心」,兩邊是糸字邊,中間有個「言」,這表示兩個人甜甜蜜蜜的說真心話,「戀」會讓兩個人牽腸掛肚,「戀」會放在心裡,可以彼此表白。從文字結構來看,沒有「心」如何「戀」,他們是有戀情的兩個愛人,兩個人如果說不上話怎麼戀,尤其兩邊的角絲旁,像極了藤纏樹、樹纏藤,兩個人一定有緊密的接觸。其次是偏向於異性戀的雙性戀,例如男女分校的住校生活、部隊或監獄;年輕的孩子可能基於好玩而發生了同性性行為,而人與人肌膚接觸的確會產生反應甚至快感。但當他們脫離了侷限的環境之後,可能會找異性,所以不代表有同性性行為的就是同性戀。當然也有極少數就是喜歡人,不管男人或女人。〈霸王別姬〉這齣戲把傳統的性別移開了,我記得有位導演說:「不是他愛男人,只是他愛上的人,恰好是男人,他不是佳人,卻一樣傾國傾城。」對同性戀來說,他(她)們愛的人,剛好跟自己相同性別而已。在歐美地區,很少人問你是不是同性戀,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喜歡男生就跟男生交往,喜歡女生就跟女生交往,他們對自我接納程度高,勇於冒險跟嘗試當下所經歷的事。性別議題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會隨著身體當下的感覺去體驗迎面而來的生命。不過總體而言,不管哪個國家,異性戀都佔多數,超過九成。有些愛可以生死相許,「如果你真的愛他,不應該計較他的過去,應該接納。如果你在意他的過去,只是讓你們的關係產生嫌隙而已,讓彼此更痛苦,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高超完美,正如我相信你也有缺點一樣,過去發生的不會改變,為什麼不去經營未來?」如果你不能坦然接納他的過去,他以後也不會坦誠告訴你所有事實。在兩人的親密關係中,某些善意的隱瞞是好事。在親密關係中坦誠也需要冒險,「他可以隱瞞,但他願意敞開過去,表示想跟你靠近,他想跟你有更深的連結,甚至過一輩子。他的這份過去是脆弱的,不容許第三者知道,當他能對你坦誠是對你的信任。」性別只是個議題,重點是尊重人和每個人的生命。而愛,是需要冒險的。(本文摘自/與自己相遇:家族治療師的陪伴之旅/心靈工坊) 

家長如何發現孩子有弱視?

家長如何發現孩子有弱視?#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弱視」,是指視覺系統在兒童時期沒有得到良好發育的階段性結果,若在後續不加以正確治療,成年後通常無法再進一步補救、矯正視力。弱視有其醫學上嚴格的定義,一般單純由近視、散光所造成的裸視表現不佳並不符合弱視的條件,必須排除已知的屈光或視覺光學途徑問題,才能最終診斷為弱視。簡單說來,只要用鏡片能矯正為正常視力的狀況,都不算弱視,另外可由其他明確疾患解釋的視力問題(如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也不能直接診斷為弱視。兒童弱視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眼球屈光不正,亦即散光、遠視、近視或兩眼不等視等問題,在醫學上稱為屈光性弱視(RefractiveAmblyopia),通常發生在遠視一百度以上、散光兩百度以上、高度近視五百度以上、或雙眼有顯著視差的患者。如果兩眼度數相近,則常發生雙眼弱視;若兩眼之間存有顯著視差(度數差異),則容易導致度數較高的眼睛發生單眼弱視。另一個造成兒童弱視的重要因素就是「斜視」(眼位不正),像是大家最熟知的「鬥雞眼」,即為內斜視;而俗稱的「脫窗」就是指外斜視,都有可能是兒童弱視的原因之一。臨床眼科醫學常將斜視與弱視相提並論,統稱為「斜弱視」,足以說明兩者之間關係非常密切。此外,其他眼疾也可能導致弱視,例如先天性的白內障(Congenital Cataract)、先天性眼瞼下垂(Congenital Ptosis)、眼球震顫(Nystagmus)等疾病,都可能透過遮蔽或影響眼球定位對焦,而造成弱視的結果,需要由眼科醫師詳細檢查才能找到病因加以治療。家長該如何發現孩子有弱視?嚴重弱視的孩子常會有歪頭、斜眼、容易跌倒、運動學習能力較差的問題,但大多數弱視的孩子卻不會表現任何容易察覺的症狀,往往需要經由基本的視力檢查才能被篩檢出來。然而孩子通常要三歲以後比較能夠配合完成視力檢查,在還無法比出視力之前,幼兒也可以先接受驗光、眼位及眼部結構檢查,提早篩檢出可能造成弱視的風險因素。建議最遲到4歲以前就應該到眼科接受診察,一旦發現疑似弱視,就要密集回診追蹤。先天弱視雖然無法預防,但可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有弱視家族病史的爸爸媽媽,更應格外注意孩子是否有弱視問題。屈光性弱視的主要治療方法,就是戴上眼鏡矯正進行視覺刺激,若兩眼存有顯著不等視,可能還需要適度遮蔽好眼,訓練劣眼以提升視力,因屈光不正所導致弱視者通常仍需先行正確配鏡矯正後再合併遮眼刺激弱眼,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療成效;斜視者除了配鏡,也應以手術(包括肉毒桿菌素肌肉注射療法)矯正;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續發性弱視問題(如白內障及眼瞼下垂等)則需借助白內障手術或眼瞼整型手術來去除遮蔽因素進而改善視力。(本文摘自/贏在起跑點!眼科名醫教你打造兒童優視力:搶救孩子視力健康,徹底破解錯誤眼科觀念/出色文化)

孩子講不聽 用「想像力」溝通才有用

孩子講不聽 用「想像力」溝通才有用#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2~6歲的孩子,萌萌地樣子讓人疼愛,但有時鬧脾氣卻也讓父母抓狂,尤其當孩子開始會說「不」的時候,那可真是他們最過癮的時候了。當孩子進入人生第一個小小叛逆期,父母該如何使出渾身解術與他們過招呢?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跟他們溝通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只要我們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跟他們溝通,教養就會變得容易一些。當與小小孩溝通時,我們可以透過幼兒與生俱來的「想像力」,運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與他們溝通。因為這時期的孩子,語言與認知的發展是有限的,他們很難理解語言要傳遞的意思,但是成人的世界習慣用語言來溝通,因此父母也習慣用「講道理」的方式來進行教養,於是,孩子可能有聽沒有懂,這就變成父母眼裡的「講不聽」,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但是,如果我們能用說故事的方式,就能發現與孩子溝通並不費力,因為我們正用他們熟悉且擅長的方式來跟他們說話。例如,若孩子出門不想穿外套,跟我們拗好久,這時我們可以將外套擬人化,告訴他:「外套在衣櫃裡等了你一個晚上,他(外套)今天好想跟你一起上學唷!」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的表情從不願到充滿期待想趕快穿上外套,這過程或許不會花太久時間,我們也不用費盡唇舌跟他們爭執要不要穿外套,最後弄得大家出門心情都不好。讓物品都賦予生命擬人化 引起孩子的興趣當孩子開始練習如廁,父母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挑一個他喜歡的小馬桶,讓他用貼紙或其他媒材來裝飾這個小馬桶,接著賦予馬桶一個生命,告訴孩子:「這個馬桶叫什麼名字?他會陪你一起上廁所喔!等你想上廁所記得去找他,他喜歡跟你一起做這件事…」。也就是說,讓每個物品都賦予生命,擬人化,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樣孩子就會比較願意跟父母合作,因為這時期的孩子雖然喜歡唱反調,但他們仍有豐富的想像力與童心,當父母能善用這些小技巧,就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教養起來也能輕鬆不費力。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如果父母能善用想像力與小小孩溝通,這當中的效果可能出乎我們意料,我們也會輕鬆不少喔!最重要的是,先讓我們喚起自己的童心,練習不講道理改用想像力來與幼兒溝通吧!    

與孩子一起面對 如何成功的恐懼

與孩子一起面對 如何成功的恐懼#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公視這次所推出改編的電視劇,就像揭開了台灣父母內心最深處那個共有的偏執與潘朵拉的恐懼盒子,李訓維心理師表示,是我們心中很難面對的那個部分(我自己也是兩個女兒的爸爸)。就像在預告片推出之後,留言內容已經上升到反同、錯誤示範、以及更難管教孩子的想像。以台灣的現況而言,大家對「如何成功?」這件事都焦慮到疲憊了,家長的論戰,紛紛出爐的各種擔心。政府、家長、孩子,每個人都在這樣的顛沛流離中失去自我,充滿惶恐。你看看因為教改而出來的爭議,以及這幾年的實驗學校人數(暴增到一萬人)就知道了。這時,擔心太多反而失去了意義,所以公視在播放之前建議大家有需要可以找人聊聊。好好談談自己內心生活中的害怕與恐懼,希望在這些討論中可以讓彼此的關係產生好的連結。困在一個標準答案的框架下面 失去了自我李訓維心理師表示,我想說的是,這部戲談的就是一個人生的目標,一個想要成功,想要有價值的人與社會的關係。這個價值沒有錯,但是達成的方式卻被設限的很單一…找個好學校、好工作、組建個好家庭。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努力、拚搏,遭受失敗與痛苦。這個單一的選擇困住了我們好久,我們想要被認同、被接受、被愛,卻困在一個標準答案的框架下面,失去了自我,卻又想要把自我重新找回來。這不是一部批判與責罵社會的劇,這更接近一個真實的科幻紀錄片,紀錄人性內心面對恐懼的那個部分,特別是有一天當上父母的自己。雖然很多人覺得有點暗黑、難以接受,但就像作者自序中所說的,如果你覺得每一個故事都讓人不舒服,那麼這些不舒服、難過的生活,就是每天發生在我們社會中的常態生活。我們都知道,父母(或小孩)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些改變,但我們也知道,某些改變對大家來說都很困難、不容易,因為這個社會就是看外表、看學歷、看金錢,我們雖然不認同,但也只能默默的接受。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出路李訓維心理師表示,因為人並不完美而且有自己的限制,我們就是從懷抱著雄心壯志的小孩子,慢慢打磨、放下夢想而變成現在圓融的成人,或是父母。我們都期待被接受,在害怕恐懼自己不完美之中,長大成人。我很喜歡這個標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出路,不管是辛酸還是苦楚,花上數年的時間與糾結,心力都耗在面對內心恐懼的害怕上,然後仍然頑強的前進。父母與孩子需要合作、了解、協調所以不該讓過去的痛苦來決定現在的道路。我們需要的是一起面對這個讓人煩心的社會標準,好的、壞的、成功的。父母與孩子的同盟或是同一陣線,才是真正能面對恐懼的方式。在這之前,我們需要更了解彼此的差異或是堅持,就像是面對新的挑戰一樣,父母與孩子真的就是兩個不同世界,我們需要的是合作、了解、協調,就像是我在做諮商工作一樣,投入理解不同的世界之後,我們才能放下控制與焦慮。

教孩子成為他自己 建立真正的自信

教孩子成為他自己 建立真正的自信#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記得小時候,父親曾告訴我這句話:「自己說自己好沒有用,要別人說你好、外界肯定你才有用。」後來,我一直在思索這樣的觀點及背後的涵意。 在現代的家庭及學校教育當中,我們到底是在引導孩子找到他自己、自我肯定、增進自我信心?還是一直在教育孩子,只有當你符合了外界的標準及期待、得到了第一名或優等、贏過了多少人、得到外界的掌聲及讚美,你才是有價值的呢?「自我迷失」者 沒有真正找到自我、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都是「自我迷失」者,他們沒有真正找到自我、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沒有找到自身、宇宙及天地之間的獨特性,因為他們一直活在外界及社會的標準底下,相信:「只有別人說我好、肯定我,我才是好的、有價值的!」 同樣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師生的互動裡,我們不斷奴化及催眠孩子的自我:「你覺得自己畫得好、說得好、表現好都沒有用,要大人及老師說你好、說你棒、稱讚你才有用!」於是孩子們人生路途上所跟隨的,不是自己真正內心的聲音、內在的神諭,而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外界價值觀,以及別人的肯定與否。 那麼,我所提倡的新時代兒童身心靈教育,將會出現驚天動地的改變:引導孩子找到他真正的自己,告訴孩子:「外界(包括老師及父母)對你的肯定──很好,但請記得當作參考!那只代表你符合了他們的價值觀,不代表你真是對的或是好的。而外界對你的批評、不認同,甚至否定──很好,但也請記得,那只能當作參考!他們對你的失望及傷心,代表了你沒有以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做人做事,並不代表你真的是錯了。」 舉個例子,我想國父孫中山先生起義推翻滿清,大概也令他的某些家人及朋友失望傷心吧!好好的醫生不當,去跟人家搞革命、造反,真是頭殼壞掉。但也許,他真正跟隨的是自己內心的智慧及聲音。 我想,父母及老師們都要先開始以身作則,不要再用教育奴化孩子的心智。許多教育人員常會感嘆,為何孩子缺乏自信心及勇氣、無法自我肯定;但大家都忘了,我們一路以來教孩子:「你自己肯定自己,自己以為自己好,是沒有用的,別人肯定你、說你好,才有用!」這到底是「外界肯定」、「別人肯定」、「第一名肯定」、「獎狀肯定」,還是「自我肯定」?我們教孩子要有「自」信心,其實是騙人的,我們是在教:「人家說你好,你才會有信心!」「父母師長稱讚你,你才可以覺得自己好、才有信心!」這是「外界信心」、「別人信心」,而非「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靈魂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靈魂,都有其獨特及無可取代的價值,真正的身心靈教育是在引導孩子找到他自己,以及他自己在宇宙中的獨特位置和角色。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應具有無比的自信心,能夠自我肯定;我們不是要矮化孩子的心智,成為別人眼光及外界價值的附庸及追隨者。放眼望去,整個社會不全都是膚淺價值觀下的可憐蟲嗎?開名車、住豪宅才叫做成功,讀名校、成績好、進入股票上市公司工作才叫做優秀,算了吧!還不是一群失落了珍貴自我價值及真正快樂的心靈空虛者,終其一生,只不過是依靠外在的羨慕眼光自我安慰的心靈迷失者。 我們希望孩子明白,他天生就是「好的、健康的、被愛的、平安的」,他的價值來自宇宙神奇的給予及自我後天的學習努力。他唯一要做的,是盡力的成為他自己,明白自身內在有全宇宙最珍貴的寶藏、智慧、勇氣和愛,不是別人說你好、有用,你才是好的、有用的;而是,當你覺得自己是好的、有用的、很棒的,視別人的意見「僅供參考」,那麼你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至於別人的肯定及讚美──你管他呢,因為那也不過是早晚的事罷了。 (本文摘自/孩子都是老靈魂:新時代親子身心靈教育/賽斯文化)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https://www.facebook.com/TSHM2075/

孩子高EQ的養成 父母教養很重要

孩子高EQ的養成 父母教養很重要#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孩子對待自己的情緒和環境的態度有很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可以說,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生活的氛圍,對孩子EQ的發展有著最關鍵性的影響。著名的心理學家諾爾蒂〈Dorothy Law Nolte,擅長於家庭動力學〉如此描述家庭環境與孩子成長的關係:「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  如果孩子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  如果孩子生活在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如果孩子生活在相互信任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那麼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尋找 愛。」【案例】小濤今年讀小學三年級了,是一個有禮懂事的乖孩子。有一天他在家裡寫作業的時候,曬在陽臺上的衣服被樓上的李阿姨澆花給弄濕了。小濤爸爸立刻衝上去理論,並罵著走回來,嘴裡不停地數落鄰居的不是。小濤看著爸爸生氣的樣子,表情顯得有些複雜。到了週末,對面張爺爺家的小狗在小濤家門口小便。小濤看見後立即破口大罵起來,說小狗把他家的門口弄髒了,非要張爺爺洗乾淨。這讓張爺爺哭笑不得,也令小濤的爸爸大吃一驚。爸爸沒有想到,他的一舉一動會被小濤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日後若有類似情況發生,小濤就會以爸爸的行為做準則,依樣畫葫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之所以沒有父母想像中那樣的好脾氣,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本身也沒有那樣好的修養。像小濤的例子,父母與他人發生衝突的時候,最好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與對方理論;若實在無法避開,父母的行為和語言必須要有所收斂。事後,還應該對孩子分析事情的對錯,教孩子別犯對方所犯的錯誤。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不僅接受父母教給他們的東西,而且還會有意或無意地模仿父母的語言和行為,有時甚至是情緒化地表達。在父母婚姻美滿幸福的家庭裡,孩子會跟著父親學習擔當,跟著母親學習細膩、善解人意,在和諧寧靜的環境裡成熟自己的心智……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才會有高EQ,他的人生也將會有一個高遠寬闊的天地。(本文摘自/IQ決定成績,EQ決定成功/人類文化出版)

爸媽必看!孩子選鞋須知

爸媽必看!孩子選鞋須知#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問孩子穿什麼樣的鞋子最舒適,通常孩子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因此父母一定要積極學習選鞋重點,配合一年比一年大的腳部尺寸,為孩子選擇最合腳的鞋。放眼日本鞋店,童鞋只占一小區,品項數量和尺寸種類的選擇性也很少。大多數父母是從設計性來選擇童鞋,再加上剛剛說過、認為「小孩很快就會長大」的刻板觀念所影響,通常會買尺寸稍大的鞋子給孩子。孩子本身也無法判斷什麼樣的鞋子穿起來舒適,因此只要鞋子上印著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就會想買。每次我觀察兒童試穿鞋子的情形,發現父母通常只會問「鞋子會不會太緊?穿起來會不會痛?」,並不會讓小孩穿著新鞋走動、奔跑,也沒確認腳掌在鞋子裡是否有活動空間。只要孩子回答不緊、不痛,便會直接購買。買鞋試穿比例德國人為100% 日本人卻只有51.5%根據一項1998年秋天,在德國與日本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買鞋時會在店內試穿的比例,德國人為100%,日本人卻只有51.5%(這項調查的調查對象較少,樣本數也不一,結果僅供參考)。在歐美國家,兒童買鞋時,父母和小孩都很謹慎,會花許多時間仔細試穿。花一個小時左右試穿也不足為奇。歐美國家的鞋店也都設有寬敞的童鞋專區,尺寸選擇很豐富,不只可從腳掌長度來選擇,有些店還準備了「窄版、正常、寬版」等三種鞋型。此外,許多鞋店還聘請了擁有足部專業證照的店員,他們會先用測量器測量孩子的腳型,再推薦適合的鞋款。魔鬼粘式的鞋款 易扭傷或挫傷足關節另一個日本與歐美國家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日本小孩喜歡穿魔鬼粘式的鞋款,歐美國家的小孩則喜歡穿綁鞋帶的款式。魔鬼粘式的鞋款雖然穿脫方便,但運動時不容易固定腳部,腳掌會在鞋子裡滑動,很容易扭傷或挫傷足關節。另一方面,綁鞋帶的鞋款能固定腳部,避免腳掌在鞋子裡滑動,使鞋子和腳部融為一體,大幅降低因扭傷或挫傷而拉傷韌帶的風險。而且還能避免腳趾無謂的彎曲踩踏,亦可達到預防腳趾變形的效果。有些歐美國家的父母,從小就會教孩子脫鞋時一定要先解開鞋帶,這個動作可以增加鞋子與腳部的貼合度。很多父母都沒有耐性等小孩花時間綁鞋帶,但這個等待是值得的,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學會自己綁鞋帶。許多三到五歲的歐美小孩都會自己綁鞋帶,這就是從小教導的成果。更棒的是,也能幫助孩子了解鞋子的功能,增加相關知識。最理想的狀態 每年穿壞兩到三雙鞋根據統計,一般家庭長大的小孩,通常一年會穿壞兩雙鞋。若以一年兩雙鞋來計算,18歲時將會穿壞36雙鞋。事實上,最理想的狀態是,每年穿壞兩到三雙鞋。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走路和步行方法,這些習慣會影響鞋底的磨損程度。長期穿著一邊磨損較嚴重的鞋子,將會導致身體歪斜,習慣不平衡的身體姿勢與走路姿勢。(本文摘自/縮下顎,肩頸腰都不痛,頭痛失眠自然好!/野人文化出版)

孩子零食吃多 身體變寒又易憂鬱!

孩子零食吃多 身體變寒又易憂鬱!#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孩子們都愛吃甜甜的零食,但把巧克力或餅乾、蛋糕等當成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來吃,也是日本人戰後飲食生活上的大改變。相信各位都知道,零食中添加了白砂糖。白砂糖會讓身體冷卻。白砂糖是由單糖類的葡萄糖和果糖結合而成,正確來說應該稱為「蔗糖」,也就是將蔗糖製成的黑糖以人工的方式去除不純物質後精製而成糖。這是種毫無礦物質的化學物質。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一樣,經由肝臟透過血液運送至全身,因為具有製造熱能、提高體溫的作用,也可算是一種能量來源,但問題出在其速度。攝取糖分後,血糖質會上升,米飯或麵包等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澱粉)被酵素分解需要花一點時間,因此血糖值的上升比較緩慢。體溫和血糖值的變化成正比,所以體溫也會慢慢地升高。零食經人工調味 導致味覺麻痺可是,屬於精製物質的蔗糖因為構造簡單,被分解的時間短且立刻被吸收,所以血糖質會瞬間上升,導致體溫也跟著疾速升高。不過下降的速度也很快,使體溫產生劇烈的變化,最後造成身體變冷的結果。而且,這種吸收的速度過了一~兩個小時又會讓人產生想吃的欲望,於是乎「一吃就停不下來」。人工的調味也是種刺激,麻痺了原本敏感的味覺。血糖急遽升降會導致心情憂鬱、情緒不穩這樣的狀態持續下去對身體肯定不是件好事。血糖值急遽的升降會導致心情憂鬱、情緒容易變得不穩定等。以前的人想吃甜的東西,只有地瓜或水果等具有天然甜味的食物。和當時的孩子相比,現代的孩子每天都在吃使用砂糖製成的零食,怪不得身體會出現不好的影響。(本文摘自/孩子不畏寒,提升學習力!/健行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