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尿

偏愛找年輕女性麻煩的”卵巢畸胎瘤”

偏愛找年輕女性麻煩的”卵巢畸胎瘤”#頻尿

卵巢囊腫是液體聚集在卵巢中,可形成不同類型的囊腫,是很常見的婦科問題。大多人聽到”卵巢畸胎瘤”都一頭霧水,不禁會問跟懷孕有關嗎?和畸型胚胎有關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鄢源貴醫師指出,其實它屬卵巢生殖細胞瘤,形成原因是在胚胎發育時期,有一部份生殖細胞在移行過程中迷途,這些細胞因不明原因衍生分化而成,包括胎胚的三胚層組織都存在於畸胎瘤內。因含有類似皮膚的構造,所以命名為「皮樣囊腫」。它通常有一個很厚的外皮,內含皮膚的附屬物,如汗腺,皮脂腺,神經組織等外胚層成份,氣管支上皮、消化管粘膜上皮、甲狀腺等內胚層成分、以及軟骨、骨、脂肪組織、平滑肌組織等中胚層成份。鄢源貴醫師表示,良性畸胎瘤約佔卵巢腫瘤的10%,主要好發在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也有在小孩或停經後婦女身上發生,但是停經後發生者,惡性變化的機會越大。一般約有2%的畸胎瘤會發生惡性的病變。良性成熟畸胎瘤通常是單側性發生,兩側性約佔10%~15%畸胎瘤臨床上無特殊症狀。但如果腫瘤大小約5-6公分時,因其表面光滑,與子宮之間僅有一條韌帶連接,很容易因運動、性行為、或身體姿勢改變而發生扭轉、會引發劇烈腹痛,使卵巢有缺血壞死的風險。若體積更大些,反而扭轉機會下降,大多引起腹漲、下腹痛、頻尿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其實這也是卵巢腫瘤不易被發現的原因。超音波是診斷卵巢腫瘤方便又有效的方法,利用影像學的特徵可初步判斷可能是那一類的腫瘤,並可利用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檢查腫瘤內血管阻力的大小來評估是否有惡性的可能。另外由於畸胎瘤常含有鈣化骨質或牙齒,x光片也可幫助診斷。治療是採手術切除,對於生育齡的婦女,只需做囊腫切除,保留卵巢正常組織和功能;已停經的婦女,則可做卵巢切除。鄢源貴醫師提醒,畸胎瘤雖大多為良性腫瘤,但有扭轉、破裂、繼發感染、癌變的可能,良性的卵巢畸胎瘤可和人和平共處幾十年,但腫瘤有長大或轉變成惡性的可能,因此還是發現後應儘早手術切除為宜。手術大多可使用腹腔鏡手術完成,手術重要的技巧是完整剝離囊腫不要弄破,並放入特製袋中,將袋口由腹腔鏡的小傷口拉出,由此小傷口將袋中的囊腫弄破,再抽出內容液體並將囊腫切碎取出,內容物並不會滲漏到腹腔。◎ 卵巢瘤開刀的適應症1.卵巢囊腫大於6公分,且觀察2個月,沒有縮小或消失。2.任何10公分以上的卵巢腫塊。 3.卵巢囊壁上有乳突狀贅生物。4.有實心部分的卵巢瘤。 5.有腹水。 6.初經之前或停經之後,出現的卵巢腫瘤。7.懷疑卵巢腫瘤有扭轉或破裂的狀況。

肥胖說byebye 糖糖不要來

肥胖說byebye 糖糖不要來#頻尿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兒童與青少年的糖尿病(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97年1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時假臺北市立動物園共同辦理「200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加強宣導正確預防”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的保健觀念,提升市民認識糖尿病及其高危險群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以預防糖尿病發生及減少合併症的發生。在台灣,糖尿病自民國76年以來,直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並連續9年位居臺北市第4大死因,96年臺北市糖尿病死亡人數為958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42人,約占全部死亡人數的6.61%,且糖尿病可能會伴隨心臟病、腎臟病、失明和足部病變等併發症,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糖尿病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第1型糖尿病約佔全部糖尿病人數的3%,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粗估約有1萬人。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年輕族群肥胖人數增加,糖尿病不再是成人的專利,第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也有增加的趨勢。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的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在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有一位是年輕的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台灣地區將近有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約有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因此,預防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根據衛生署於2002年8月訂定的「臺灣地區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第85個百分位以上為過重,大於第95個百分位以上為肥胖。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有第2型糖尿病。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近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極為重要的一項因素。為響應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兒童與青少年的糖尿病」,特以糖尿病之兒童與青少年為照護的對象,希望藉此活動呼籲社會大眾多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糖尿病由於早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孩子若是血糖控制不良,未來得到併發症的機會很大。每位父母、老師、校護、醫生及任何關心兒童的人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以避免受到糖尿病的威脅。200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活動包羅萬象,除了以兒童及青少年的糖尿病照護為主題外,還有生長曲線測量、血糖篩檢、健檢諮詢、飲食衛教諮詢、趣味衛教遊戲、精彩節目表演、有獎徵答等活動,另外現場摸彩備有多項好禮,寓教娛樂的同時也試試您的手氣。親愛的市民朋友們,週末假日無處去嗎?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大家一起以輕鬆、簡單、趣味性的活動內容,來學習糖尿病預防與自我照顧的要領,帶領您的家人一同來共襄盛舉吧! ■ 認識糖尿病8大警訊1.頻尿。2.過度口渴。3.飢餓感增加。4.體重減輕。5.疲倦。6.缺乏興趣與專心。7.眼花。8.嘔吐與胃痛。(註:上述症狀在第2型糖尿病的兒童可能是比較輕微或不會出現的。)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頻尿

膀胱過動症是一種症狀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解尿前感覺急迫,合併尿失禁或者沒有合併尿失禁。通常有頻尿及夜尿症狀,在歐洲六個國家調查,年紀超過四十歲的一般大眾,約有16.6%有膀胱過動症狀。在亞洲女性調查,約有53%有膀胱過動症狀。在臺灣,約有18.6%女性有膀胱過動症狀。然而,53%有膀胱過動症狀的亞洲女性,卻只有21%病人會尋求醫療幫助。可見大多數有此症狀病人都不知道、或不想尋求醫療幫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林姿吟表示,在膀胱過動症的症狀中,最常見為頻尿(約佔85%),其次為急尿(約佔54%)。造成膀胱過動症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糖尿病、泌尿道感染、抽菸、神經性疾病,以及骨盆鬆弛等等。林姿吟說,膀胱過動症就像鼻竇炎或關節炎一樣常見,同時它也會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影響。林姿吟說,關於膀胱過動症治療可分為兩方面,包括:行為療法及藥物治療,兩者治療成效都顯示對膀胱過動症有極大改善。行為療法包括:按照時間上廁所、骨盆底肌肉訓練及運動、生理回饋治療急迫感抑制訓練,以及飲食控制等。她指出,治療膀胱過動症,藥物治療亦扮演一重要角色,因為不論藥物或行為療法,都是經由不同機轉發生作用,所以合併兩者,可提高治療成效,使婦女不再受頻尿所苦,更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預防攝護腺肥大 多吃含茄紅素蔬果

預防攝護腺肥大 多吃含茄紅素蔬果#頻尿

許多上了年紀的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容易因此解尿不順,想尿卻尿不出來,或是滴滴答答、老是解不乾淨,成為難以啟齒的困擾。攝護腺又名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位於膀胱正下方,圍繞著尿道,在性興奮時會伴隨射精分泌攝護腺液,約佔精液的三、四成,一旦攝護腺出現病變,可能引發排尿異常。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泌尿科-楊登凱醫師表示,受到男性賀爾蒙影響,攝護腺會隨年紀慢慢發育,在四、五十歲以後,有些人的攝護腺開始肥大、壓迫尿道,引起頻尿、夜尿、解尿困難等障礙,即良性攝護腺肥大,但每個人症狀不同,且不一定與肥大程度有關,也有人完全沒有症狀。造成良性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很多,據調查,可能與人種、飲食、年齡、喝酒等有關。楊醫師建議,預防方法應從飲食及運動著手,例如,多吃富含茄紅素的蔬菜水果及含豐富鋅的南瓜子,避免咖啡和濃茶等刺激性飲料,多運動、少菸酒等。診斷攝護腺肥大,可利用尿液、血液檢查、肛門指診、經直腸超音波、以及尿流速檢查等,評估其肥大程度,並及早篩檢有無癌症的傾向。良性攝護腺肥大可採取藥物治療,包括α1交感神經阻斷劑、抗男性賀爾蒙藥物等;手術治療則有傳統開腹式攝謢腺切除術,以及經尿道內視鏡攝謢腺刮除術,手術原理是將壓迫尿道的攝護腺組織切除,解除膀胱出口的阻塞,使症狀緩解、尿流速增加。隨著科技進步,各種新式手術設備陸續問世,像是近年來當紅的綠光雷射及銩雷射治療,相較於傳統手術,具有低風險、低出血、低住院天數、及恢復時間快等優勢,雖然花費較昂貴,但病患普遍相當滿意,應是未來治療的趨勢。良性攝護腺肥大並不可怕,病人不應諱疾忌醫,楊醫師提醒只要儘早就醫,醫病相互信任與充分合作,多半能進行適當處置,解決這男人專屬的煩惱。

擔心產後尿失禁!?輕鬆學會提肛運動

擔心產後尿失禁!?輕鬆學會提肛運動#頻尿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生育年齡婦女尿失禁發生率約20%,停經後5年尿失禁的發生率約比停經前增加10%以上。的確婦女進入更年期後隨著體內女性荷爾蒙的減少,除了典型的更年期症狀,如停經、盜汗 、熱潮紅之外,生殖泌尿系統方面也會因為尿道黏膜上皮變薄,而容易產生頻尿、夜尿、尿失禁等症狀。根據國際尿禁制協會(ICS)的定義,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流出的一種情況,是一種個人衛生及社會的問題。而臨床上常見尿失禁的種類可分為以下四種:一、應力性尿失禁:當咳嗽、打噴嚏或大笑時就會漏尿,因支撐膀胱頸和尿道的韌帶以及骨盆底的肌肉,由於懷孕、生產或體重過重等因素造成拉傷而失去彈性所造成的。二、急性尿失禁:一旦急尿就要立刻上廁所,否則就會漏尿。這是因為膀胱太敏感或膀胱逼尿肌不穩定,常見造成的原因就是膀胱炎。三、溢滿型尿失禁:主要為神經病變或長期憋尿而導致膀胱功能性障礙,因而膀胱變大且缺乏張力所造成。四、混合性尿失禁:患者通常合併應力性尿失禁與急性尿失禁兩種。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廖文劍指出,尿失禁經由專科醫師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治癒的成功率是相當高的,診斷的方法包括了問診、內診、尿液常規檢查、尿路動力學檢查、棉墊漏尿測試,同時患者也可自行紀錄解尿日記以協助醫師診斷。輕微的尿失禁是可以經由自我訓練骨盆底肌肉(提肛)運動而得到改善的。廖文劍醫師表示,像「凱格爾提肛運動」是由在1948年所提倡的,這項運動適用來訓練骨盆底肌肉群,以達到強化肌肉群的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骨盆底器官就是由這群肌肉所支撐,所以做此運動可用來預防及治療輕微的因為此肌肉群鬆弛所引發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膀胱脫垂、陰道鬆弛等問題。以下就簡單教導民眾在家如何自行學習操作凱格爾運動:1. 收縮骨盆底肌肉此動作就像平常解小便中途忽然憋住的動作。2. 初學者可將食指放在陰道內來感受肌肉收縮的力量,如果動作正確則手指會有被壓迫的感覺。3. 除了提肛肌群請注意腹部、大腿、臀部均不可用力。4. 過程中請持續收縮約5秒再放鬆10秒如此重複10次每天一次。5. 凱格爾運動不受人、時、地影響皆可輕鬆操作。廖醫師提醒,骨盆底肌肉運動需終身施行且持之以恆,成功率約70%左右。由於提肛肌肉群隱藏於骨盆腔內,外觀既看不到也摸不到,所以初學者常需透過專業醫師或技術員的指導才能做的正確。

「醫生看病」別模仿,異物入侵惹災殃

「醫生看病」別模仿,異物入侵惹災殃#頻尿

陪媽媽到婦產科看病的小姊姊,回家後居然玩起「醫生看病」的遊戲,拿起髮夾「依樣畫葫蘆」的插進9歲妹妹的陰道內,孰料取不出來。12歲的姊姊怕挨罵不敢講,可憐的小妹妹在半年的折騰下,子宮頸週遭組織糜爛而分泌惡臭,四處求醫都被誤診是尿道膀胱炎。這位焦急的媽媽當時帶著還穿著國小制服的小妹妹到本院門診,小妹妹害羞得只說有一點頻尿、小便有一點痛。但媽媽卻訴說,小孩一個月來的內褲總是沾有穢物、異味、尿血,曾看了幾家醫院,都說是因憋尿所引起的尿道膀胱炎,但吃了藥也未見好轉。於是安排小妹妹作各項檢驗,經腹部 X光攝影,驚覺事情非同小可,原來,小妹妹的下腹竟然出現一根「髮夾」。震驚不已的媽媽否認小孩遭性侵,回家追問後才發現,原來是姊姊半年前陪母親到婦產科檢查,回家後竟扮起醫師,隨手從頭上拿了髮夾插進妹妹的陰道作檢查,因插入太深拔不出來而留在體內。了解原因後,緊急會診婦產科醫師協助,經陰道檢查發現髮夾已深到子宮頸,半年下來,因沾黏嚴重致使週遭組織糜爛而有惡臭的分泌物。經醫師小心翼翼的揪出原兇,憂慮不已的媽媽才露出笑容。經一個星期的治療追蹤,女童現已完全恢復正常,開開心心的上課求學。小孩因好奇心且模仿力強,常有一些危險行為而不自知,家長應多注意小朋友的言行舉止,以免發生料想不到的意外。

小便太頻繁,實在有點煩!

小便太頻繁,實在有點煩!#頻尿

在泌尿科門診中,頻尿、急尿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尤其以女性患者居多。所謂「頻尿」是指排尿次數增多,是一種較為主觀的症狀,一般說來,通常在白天每小時排尿一次以上,晚上入睡後排尿兩次以上便可說是頻尿。而「急尿」則是指病人一有尿意便想去解尿,否則下腹會漲痛且嚴重時會控制不住而漏尿出來。臺安醫院泌尿科醫師 陳欣宏指出,臨床上須要懷疑的疾病包括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膀胱腫瘤、尿路阻塞及神經性膀胱等等,如果經理學、尿液、X光攝影、內視鏡及尿路動態機能檢查仍無法找到上述疾病的證據,便可能要考慮是否為「頻尿急尿症候群」。這是一組疾病的通稱,通常是因膀胱的感覺障礙,或是與逼尿肌的本質變化或收縮力變化有關,如果經過仔細的鑑別診斷,可能包括超敏感度膀胱、不穩定性膀胱、攣縮性膀胱、間質性膀胱炎等等。 這些疾病雖然有類似的症狀,但成因卻不太相同。例如超敏感性膀胱便可將之歸納為心因性障礙,臨床上病人由於排尿頻繁,影響工作及睡覺,甚至產生焦慮、沮喪等情緒變化而使情況更糟糕,但是當病人專注於某些工作時卻又不感到症狀的困擾即可證明。 至於不穩定性膀胱,則可能來自中樞神經的控制不良,或膀胱外阻塞,或是不明原因的膀胱不穩定性收縮等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總之,經由系列檢查,大多數可以被診斷出來,再施以個別適當的治療,便可以得到不錯的改善。 奉勸有這種疾病的患者,應即早尋求您信賴的泌尿科專科醫師的協助及系列檢查以確定病因,然後耐心的接受治療,必然可以徹底解決您的「繁」惱。

不滴不漏,做個快樂的乾媽

不滴不漏,做個快樂的乾媽#頻尿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的成年婦女,大約每3個人便有1個人有過尿失禁的經驗。其中有百分之十的病患,其尿失禁發作相當頻繁且漏尿嚴重,須要積極以及完整的治療,可惜,統計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這類患者曾尋求醫療協助,大部分不是羞於啟齒,便是不知往哪裡尋求可以信賴的醫療服務而裹足不前。其實造成尿失禁的原因相當多,臺安醫院泌尿科醫師 陳欣宏表示臨床常見的”濕濕”有兩種,第一種便是應力性尿失禁是指當腹部突然用力,如咳嗽、打噴嚏、跑跳或提重物時等動作,就會造成不自主漏尿的一種疾病。這類疾病常發生於生產次數過多或有難產經驗而造成骨盆肌肉傷害,或是因更年期後女性賀爾蒙缺乏或是尿道的黏膜萎縮老化等等,使尿道發生閉鎖不全,導致腹壓增加時,尿道壓力過低而造成尿失禁。第二種常見的”濕濕”便是急迫性尿失禁,常伴隨有頻尿現象,通常是因為支配膀胱的神經系統發生故障,使得排尿行為無法經由大腦控制,導致一有感覺尿意便要上廁所,但還來不及到廁所,便尿在褲子上的一種疾病。上述二種疾病其實只要加以詳細的診斷及給予合適的治療,大多可以獲得相當滿意的效果。本院婦女泌尿中心除了引進各種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手術技術及治療材質外,更有完整的骨盆底肌力測定及刺激器、生理回饋治療等儀器,幫助輕度及中度症狀的患者可以免於手術,而獲得相當不錯的療效。除了上述尿失禁會造成婦女生活上的困擾以外,常見有些婦女合併有陰部的膀胱、小腸、子宮及直腸脫垂的問題。嚴重者甚至無法正常走路且有腹部下墬感及排尿不順的症狀,這些都可經由正確的理學檢查及動態核磁共振掃描(dynamic MRI)得到精確的診斷,並以人工網膜修補加強組織癒合的能力,而大大降低復發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