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尿

解決攝護腺肥大 綠光雷射副作用少

解決攝護腺肥大 綠光雷射副作用少#頻尿

83歲的卓老伯伯(化名)患有遺傳性地中海貧血,導致無法透過經尿道電刀攝護腺切除術來治療自己多年的攝護腺肥大問題,造成長期生活品質不佳。上個月,卓老伯伯因急性尿道阻塞緊急就醫,後在醫師的建議下得知綠光雷射治療具備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優點,因此決定接受綠光攝護腺汽化術的治療。術後卓伯伯生活品質改善很多。泌尿科鄭柏樹醫師表示,男性隨著年齡增加,包覆尿道的攝護腺也會不斷增生,造成排尿慢、夜間頻尿、解尿疼痛等困擾,年過50以上的男性有半數都有這種問題。攝護腺肥大除了年齡老化的因素外,國外研究發現與家族遺傳有關,一等親若有一人罹患攝護腺肥大,則發生攝護腺肥大機率便是一般人的4.2倍。臨床發現,約有三成患者症狀會較為嚴重,如果長期未施以治療,可能引發膀胱功能失調、尿毒、腎水腫、血尿、結石,健康堪慮。傳統治療以藥物、手術刮除為主,但因可能有出血、水中毒等風險,因此不適合患有心血管疾病與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或造血功能不佳的患者,且手術後平均需住院三至七天,術後可能會有尿失禁、精液逆流甚至陽萎的後遺症,讓患者望之卻步。但隨著科技進步,新興雷射治療手術以雷射讓增生組織汽化消失,不僅可解決攝護腺肥大問題,同時術後最快隔天就能出院,副作用與術中出血量少,可說是高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造血功能不佳之病人的福音。鄭柏樹醫師表示,每位男性都會遭遇攝護腺肥大困擾,且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提醒40歲以上男性一但發現自己有頻尿、夜尿、急尿、排尿困難、尿失禁等問題時,就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有無攝護腺肥大,趁早給予治療。

常憋尿 當心排尿肌肉鬆弛

常憋尿 當心排尿肌肉鬆弛#頻尿

憋尿是人人都有的經驗,偶爾事情一忙或一時找不到廁所時往往則要訓練自己的忍功,由於短暫的憋尿並不會對身體造成立即性傷害,大家往往不會特別在意,但您可知道,長時間的憋尿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光田醫院泌尿科嚴允和醫師表示,尤其女性最好不要養成憋尿的習慣,由於女性尿道的生理構造較短,如果長期間憋尿容易導致細菌感染,此外,曾有尿路感染病史者,特別是腎臟病、膀胱機能障礙、糖尿病或結石病史的民眾也應避免憋尿以免造成舊疾復發。嚴允和醫師進一步表示,當膀胱內累積到200cc的尿液時,開始會有尿意感,此時若沒有小解,膀胱還是有儲存的空間,但是持續累積到500-600cc時,膀胱就會出現過度的膨脹,並使控制排尿的肌肉因過度膨脹而鬆弛。對於不常憋尿的人來說,這些肌肉會很快恢復彈性,但是若常常強迫性憋尿,這些肌肉會變得鬆弛,日後很容易有頻尿、尿失禁的困擾。當你憋了一段時間的尿之後,除了應儘快將膀胱排空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再補充大量的水份,強迫自己多解幾次尿,嚴允和指出,這對膀胱來說有沖洗的作用,亦可避免膀胱內係菌的增生。但若有解小便困難、頻尿但每次解不多的困擾、同時在解尿過程中會有疼痛與灼熱感等症狀時,就應懷疑是否尿路已經受到感染,此時就應立即就醫避免愈拖愈麻煩。其實只要一遇到任何膀胱或尿道有不適的現象,在就醫前都可以採取多喝水的方法。因為加速尿液排泄,是解決所有泌尿道問題最好的方法,可以有效減緩病情,千萬不要因為怕痛或是怕上廁所而不喝水。此外,維持尿路通暢的不二法門仍是多喝水與勤上廁所,一般而言,每天的建議量約要2000-3000cc才夠。

中醫養生茶飲 讓你「便」,才無礙

中醫養生茶飲 讓你「便」,才無礙#頻尿

便秘是門診中患者常常抱怨的症狀之一,臨床表現包括排便次數減少,經常3、5天或6、7天,甚至更久才能大便1次。或者雖然次數不減,但是排出量少、質太乾燥、堅硬。少數患者,雖有便意,大便並不乾硬,但就是經常排便困難、不順暢。從國人的飲食習慣來看,現今的食物普遍太過精緻,肉類吃太多,富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吃太少,使腸內容物對腸壁的機械性刺激不足,蠕動相對變差。再加上現代人因為壓力大、生活焦慮緊張、常熬夜,沒有固定上廁所的習慣,日子一久想便也便不出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楊佩龍指出,便秘從體質上可以簡單分成實熱型便秘、氣滯型便秘、虛寒型便秘三類。通常實熱型便秘兼有煩熱,口臭口乾、口舌生瘡、小便短黃等症狀,多半因為飲食不節制、辛辣燒烤厚味吃太多導致。氣滯型便秘表現為便不甚乾結,但排便困難不暢,多半與情緒因素或平時久坐少動有關。老年人或體質較弱、氣血虧虛的患者,由於大腸傳送功能不佳,也可能會出現怕冷、四肢冰冷,有便意但排便困難這類虛寒型便秘。◎ 便秘養生茶飲1.木耳蜂蜜湯材料:木耳120克、蜂蜜30g 作法:先將木耳以水500c.c.煮沸至200c.c.,趁熱加入蜂蜜即可服用適用:腸燥陰虛之便秘2.芝麻桑椹飲材料:鮮桑椹100克、黑芝麻30g 作法:取新鮮桑椹搗碎榨汁後濾去渣,再加入黑芝麻,即可飲用適用:老年人氣血不足的便秘便秘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起居調攝,進食和水分都要適量。在日常飲食物中,常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米、蔬菜,水果、豆類,保持情緒安定心情舒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這些都對習慣性便秘有改善作用。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慢性或習慣性便秘患者,不應該養成服藥通便的依賴思想。因為常服瀉藥通便,使腸壁經常受到刺激,反而容易導致腸蠕動反應減低。中醫治療習慣性便秘,並非一味地單用通下的方式,而是依照個人體質不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建議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可以找中醫師診斷,針對體質調理,才能真正遠離便秘,有「便」才無礙。

凍未條!溫灸薰臍能改善四肢冰冷、兼縮小腹

凍未條!溫灸薰臍能改善四肢冰冷、兼縮小腹#頻尿

今年似乎特別冷,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來襲。「體質虛寒、面色蒼白」,經常會「四肢冰冷、腹痛腰酸」的您,是否對這股冬意感到困擾與不安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傳統醫學科黃中瑀醫師建議有這類困擾的民眾,或許可以考慮「溫灸薰臍」。中醫認為臍部是屬於任脈經絡的「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內與臟腑相通,對包括腸胃、泌尿、生殖、精神、心血管系統機能均有調整作用,同時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有預防保健的功用。 灸法則是利用艾絨,溫灼皮膚穴位,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之目的。黃中瑀醫師指出,傳統醫學不僅以灸療來治病,更用來預防疫癘溫毒等疾病。古人選擇秋天進行灸療,可使冬天不怕冷,正是配合節氣的養生方式。薰臍療法是灸法的一種,是選擇適當藥物,如川芎、生薑、木香、丁香、大黃、肉桂等活血理氣藥攪拌為末,納入臍穴中,並經由艾灸的熱力滲透經絡,可以治療身體上的病痛與不適,達到溫腎健脾、保健養生的功效。黃醫師表示,薰臍療法可改善氣血循環,增進局部淋巴循環,讓肌肉有緊實的功效,達到「溫中散寒、提升免疫功能」的目的,並同時有「縮小腹」的功能。適用「薰臍療法」的情況有以下幾種:1.虛寒體質,即經常易手腳冰冷、面色蒼白。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而脾主四肢,「脾氣健則四肢暖」。2.過敏體質,易打噴嚏、流鼻水者可改善氣血循環「提補腎氣、增強免疫力」。3.痛經、甚至嘔吐者。可改善氣血循環與增強,而達到「改變氣色、美麗膚質」的效果,暖宮袪寒。4.容易拉肚子或便秘等腸胃不適問題。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保健養生的功效。5.遺尿、頻尿、多尿的人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保健養生的功效。6.失眠、焦慮症、多夢。可改善氣血循環,使陰陽調和。所謂「陽氣入陰,則人能寐」。7.大腹便便,「虛胖」、「中廣」體質。可改善氣血循環,增進局部淋巴循環,讓肌肉有緊實的功效,並同時有「縮小腹」的功能。但是,黃醫師也提醒,對於熱燥體質、糖尿病、中風、或感冒發燒者,均不宜使用;或使用後有口乾、目澀、煩躁等上火症狀,則建議宜由醫師評估再做使用。建議一週一次為佳。

出血經痛、骨盆腔疼痛 當心子宮肌瘤

出血經痛、骨盆腔疼痛 當心子宮肌瘤#頻尿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婦科腫瘤,根據統計,生育年齡的婦女大約有百分之二十都有子宮肌瘤。。臺安醫院婦產科周輝政醫師表示,超過40歲的婦女當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都患有"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所謂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指的是子宮長有肌瘤,但是沒有經血過多、腹痛或是頻尿等等症狀,所以患有無症狀子宮肌瘤的婦女,通常不會因此去找醫師,往往是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當中,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許多人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子宮長了一個很大的子宮肌瘤,卻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周輝政醫師說明,子宮肌瘤的症狀除了和肌瘤的大小有關以外,肌瘤的位置也很重要。長在子宮內層,靠近子宮腔的肌瘤特別容易發生出血的症狀,長在子宮外側的肌瘤,症狀較少,也就比較不會引起注意。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以下幾點:一、出血與經痛:這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一種症狀,也是患者尋求診斷與治療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患者會有各種程度的貧血。會造成痛經的通常是一種稱為「子宮腺肌症」的良性子宮瘤,外觀上和子宮肌瘤不容易區分,但是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可以藉由病患的症狀和超音波的影響,把它和子宮肌瘤作一區分。開刀前區分這兩種腫瘤相當重要,尤其是想要保留子宮,只切除腫瘤的患者。因為子宮肌瘤可以很完整的切除下來,但是子宮線肌症的腫瘤和子宮肌肉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往往無法完整切除。二、慢性骨盆腔疼痛:有時子宮肌瘤太大,造成骨盆充血或是子宮肌瘤的組織壞死,往往造成骨盆腔慢性疼痛,月經時間以外,也會有疼痛的症狀。三、壓迫的症狀:子宮肌瘤大到某一程度以後,就會產生壓迫的症狀。最常見的是因為壓迫膀胱產生頻尿的症狀,有時會也壓迫輸尿管導致輸尿管水腫或是腎臟水腫;較少的情況會壓迫大腸,造成便秘甚至腸阻塞;極少數情況下也會壓迫下肢的血管,造成血管栓塞。四、不孕:真正因為子宮肌瘤引起的不孕症相當少,佔所有的不孕病人中不到百分之三的比例。大部分的子宮肌瘤可以經由婦產科的門診檢查以及腹科超音波檢查而被發現,有經驗的超音波醫師可以經由超音波檢查,區分出子宮肌瘤和子宮線肌症,準確度相當高。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的肉瘤,只有大約有千分之三是屬於惡性的腫瘤。雖然腫瘤的良性還是惡性,必須手術以後經由病理檢查才能知道,但是並不是每一位有子宮肌瘤的患者都必須接受手術。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不需要開刀,但是如果有下列的情況時,則必須考慮接受手術:‧異常子宮出血,導致貧血,而且無法用保守的療法改善。‧慢性的骨盆疼痛,合併有嚴重的痛經、性交疼痛,或是下腹部不舒服。‧急性下腹部疼痛。‧頻尿或是輸尿管水腫。‧子宮肌瘤長的很快,或是停經以後還繼續長大,這時候必須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大的子宮肌瘤,並且有壓迫的症狀。‧不孕,除了子宮肌瘤以外,沒有找到其他的異常。過去許多人認為,子宮的大小到懷孕三個月以上,最好就要開刀拿掉子宮,但是有一些教科書認為,只有在不想要生育而且有明顯症狀的情形下,才必要因為子宮肌瘤進行子宮切除手術。子宮切除的方式包括將子宮整個切除的全子宮切除術,以及保留子宮頸或是少部分子宮下半段的次全子宮切除術,除了子宮切除術以外,也有一些保守的內科療法,被用來處理子宮肌瘤的問題。例如一種荷爾蒙製劑GnRHa,可以用來讓身體處於一種「假停經」狀態,在六個月內讓子宮肌瘤的大小減少40-60%,但是因為費用相當高,健保並不給付,打針以後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因此頂多只能用藥六個月,停藥以後,子宮肌瘤的大小仍會恢復。周輝政醫師強調,由於子宮肌瘤的治療,必須依據個人的狀況以及相關檢查的結果而定,決定手術之前,應該詳細和您的醫師討論。即使暫時不需要開刀,仍應定時回醫院檢查。

偏愛找年輕女性麻煩的”卵巢畸胎瘤”

偏愛找年輕女性麻煩的”卵巢畸胎瘤”#頻尿

卵巢囊腫是液體聚集在卵巢中,可形成不同類型的囊腫,是很常見的婦科問題。大多人聽到”卵巢畸胎瘤”都一頭霧水,不禁會問跟懷孕有關嗎?和畸型胚胎有關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鄢源貴醫師指出,其實它屬卵巢生殖細胞瘤,形成原因是在胚胎發育時期,有一部份生殖細胞在移行過程中迷途,這些細胞因不明原因衍生分化而成,包括胎胚的三胚層組織都存在於畸胎瘤內。因含有類似皮膚的構造,所以命名為「皮樣囊腫」。它通常有一個很厚的外皮,內含皮膚的附屬物,如汗腺,皮脂腺,神經組織等外胚層成份,氣管支上皮、消化管粘膜上皮、甲狀腺等內胚層成分、以及軟骨、骨、脂肪組織、平滑肌組織等中胚層成份。鄢源貴醫師表示,良性畸胎瘤約佔卵巢腫瘤的10%,主要好發在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也有在小孩或停經後婦女身上發生,但是停經後發生者,惡性變化的機會越大。一般約有2%的畸胎瘤會發生惡性的病變。良性成熟畸胎瘤通常是單側性發生,兩側性約佔10%~15%畸胎瘤臨床上無特殊症狀。但如果腫瘤大小約5-6公分時,因其表面光滑,與子宮之間僅有一條韌帶連接,很容易因運動、性行為、或身體姿勢改變而發生扭轉、會引發劇烈腹痛,使卵巢有缺血壞死的風險。若體積更大些,反而扭轉機會下降,大多引起腹漲、下腹痛、頻尿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其實這也是卵巢腫瘤不易被發現的原因。超音波是診斷卵巢腫瘤方便又有效的方法,利用影像學的特徵可初步判斷可能是那一類的腫瘤,並可利用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檢查腫瘤內血管阻力的大小來評估是否有惡性的可能。另外由於畸胎瘤常含有鈣化骨質或牙齒,x光片也可幫助診斷。治療是採手術切除,對於生育齡的婦女,只需做囊腫切除,保留卵巢正常組織和功能;已停經的婦女,則可做卵巢切除。鄢源貴醫師提醒,畸胎瘤雖大多為良性腫瘤,但有扭轉、破裂、繼發感染、癌變的可能,良性的卵巢畸胎瘤可和人和平共處幾十年,但腫瘤有長大或轉變成惡性的可能,因此還是發現後應儘早手術切除為宜。手術大多可使用腹腔鏡手術完成,手術重要的技巧是完整剝離囊腫不要弄破,並放入特製袋中,將袋口由腹腔鏡的小傷口拉出,由此小傷口將袋中的囊腫弄破,再抽出內容液體並將囊腫切碎取出,內容物並不會滲漏到腹腔。◎ 卵巢瘤開刀的適應症1.卵巢囊腫大於6公分,且觀察2個月,沒有縮小或消失。2.任何10公分以上的卵巢腫塊。 3.卵巢囊壁上有乳突狀贅生物。4.有實心部分的卵巢瘤。 5.有腹水。 6.初經之前或停經之後,出現的卵巢腫瘤。7.懷疑卵巢腫瘤有扭轉或破裂的狀況。

肥胖說byebye 糖糖不要來

肥胖說byebye 糖糖不要來#頻尿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兒童與青少年的糖尿病(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97年1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時假臺北市立動物園共同辦理「200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加強宣導正確預防”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的保健觀念,提升市民認識糖尿病及其高危險群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以預防糖尿病發生及減少合併症的發生。在台灣,糖尿病自民國76年以來,直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並連續9年位居臺北市第4大死因,96年臺北市糖尿病死亡人數為958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42人,約占全部死亡人數的6.61%,且糖尿病可能會伴隨心臟病、腎臟病、失明和足部病變等併發症,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糖尿病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第1型糖尿病約佔全部糖尿病人數的3%,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粗估約有1萬人。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年輕族群肥胖人數增加,糖尿病不再是成人的專利,第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也有增加的趨勢。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的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在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有一位是年輕的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台灣地區將近有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約有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因此,預防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根據衛生署於2002年8月訂定的「臺灣地區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第85個百分位以上為過重,大於第95個百分位以上為肥胖。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有第2型糖尿病。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近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極為重要的一項因素。為響應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兒童與青少年的糖尿病」,特以糖尿病之兒童與青少年為照護的對象,希望藉此活動呼籲社會大眾多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糖尿病由於早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孩子若是血糖控制不良,未來得到併發症的機會很大。每位父母、老師、校護、醫生及任何關心兒童的人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以避免受到糖尿病的威脅。200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活動包羅萬象,除了以兒童及青少年的糖尿病照護為主題外,還有生長曲線測量、血糖篩檢、健檢諮詢、飲食衛教諮詢、趣味衛教遊戲、精彩節目表演、有獎徵答等活動,另外現場摸彩備有多項好禮,寓教娛樂的同時也試試您的手氣。親愛的市民朋友們,週末假日無處去嗎?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大家一起以輕鬆、簡單、趣味性的活動內容,來學習糖尿病預防與自我照顧的要領,帶領您的家人一同來共襄盛舉吧! ■ 認識糖尿病8大警訊1.頻尿。2.過度口渴。3.飢餓感增加。4.體重減輕。5.疲倦。6.缺乏興趣與專心。7.眼花。8.嘔吐與胃痛。(註:上述症狀在第2型糖尿病的兒童可能是比較輕微或不會出現的。)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頻尿

膀胱過動症是一種症狀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解尿前感覺急迫,合併尿失禁或者沒有合併尿失禁。通常有頻尿及夜尿症狀,在歐洲六個國家調查,年紀超過四十歲的一般大眾,約有16.6%有膀胱過動症狀。在亞洲女性調查,約有53%有膀胱過動症狀。在臺灣,約有18.6%女性有膀胱過動症狀。然而,53%有膀胱過動症狀的亞洲女性,卻只有21%病人會尋求醫療幫助。可見大多數有此症狀病人都不知道、或不想尋求醫療幫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林姿吟表示,在膀胱過動症的症狀中,最常見為頻尿(約佔85%),其次為急尿(約佔54%)。造成膀胱過動症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糖尿病、泌尿道感染、抽菸、神經性疾病,以及骨盆鬆弛等等。林姿吟說,膀胱過動症就像鼻竇炎或關節炎一樣常見,同時它也會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影響。林姿吟說,關於膀胱過動症治療可分為兩方面,包括:行為療法及藥物治療,兩者治療成效都顯示對膀胱過動症有極大改善。行為療法包括:按照時間上廁所、骨盆底肌肉訓練及運動、生理回饋治療急迫感抑制訓練,以及飲食控制等。她指出,治療膀胱過動症,藥物治療亦扮演一重要角色,因為不論藥物或行為療法,都是經由不同機轉發生作用,所以合併兩者,可提高治療成效,使婦女不再受頻尿所苦,更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