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尿

膀胱,有如得了過動症,難以控制?

膀胱,有如得了過動症,難以控制?#頻尿

全球第一份華人膀胱過動症流行病學調查出爐膀胱過動症不是女人病,華人盛行率,男女相當!台灣女性真辛苦,因罹患膀胱過動症而尿失禁的比例,兩岸三地第一名!高達17.8%的華人患者,會使用紙尿褲、衛生棉等吸水產品,避免膀胱出糗!根據在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發表的全球第一份華人膀胱過動症流行病學調查(Chinese EPIC Study1 on OAB)註一/註二報告顯示,膀胱過動症華人的盛行率男女相當;而台灣女性因膀胱過動症而尿失禁的比例,竟是兩岸三地第一名。此外,華人膀胱過動患者的就診率僅有三成,且有近兩成的患者使用紙尿褲、衛生棉等吸水產品,避免出糗,顯示民眾對於疾病的認知有待加強。台灣地區研究主持人、台北榮總泌尿科主任林登龍醫師指出:膀胱過動症(簡稱OAB),指的是包括急尿、頻尿(每天超過8次以上)夜尿與尿失禁(漏尿)的相關症狀。林醫師說明:「這類患者的膀胱,有如得了過動症,尿急到難以控制,一旦有尿意,就要馬上去上廁所,完全憋不住,否則,就有可能會因等不及,而尿溼褲子出糗,晚上也得頻頻跑廁所,沒辦法好好睡覺,會對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造成干擾。」 膀胱過動症不是女人病,華人盛行率,男女相當!這項研究發現華人膀胱過動症的盛行率是15.8%;其中,男性是16.4%、女性15.3%,二者相當,顯示膀胱過動不是女人的專屬疾病;且若與2006年歐美膀胱過動症流行病學調查2研究比較,華人男性罹患膀胱過動症的比例,高於瑞士、義大利、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男性;華人女性罹患膀胱過動症的比例,也超越義大利、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女性。 此外,這份研究中也發現,華人男性有膀胱過動症相關症狀之比例高達51.3%,較發生阻塞性攝護腺肥大相關症狀的比例(25.7%)還高。這與臨床上的觀察相符,林登龍醫師表示:「門診中,男性的膀胱過動症患者,有一半合併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台灣女性尿失禁比例高,是兩岸三地的第一名更值得注意的是,罹患膀胱過動症的華人中,每十人,就有一人有尿失禁,而台灣女生因罹患膀胱過動症而尿失禁的比例達14.8%,是兩岸三地的第一名,其次為中國男性的9.9%,中國女性的9.5%。此外,林登龍醫師指出,「調查研究也發現,華人膀胱過動症患者有夜尿問題的比例極高,女性約有 56.7%、男性約有51.6%;相當於每二人,就有一人有夜尿的問題,比例驚人,這與患者膀胱容量縮小,必須頻頻上廁所解尿有關係。」。膀胱過動好害羞,近二成包尿布、衛生棉,僅有三成患者就診而在第二階段研究的調查中,則發現有六成的患者深受膀胱過動症困擾,有四成的患者覺得自己的症狀會對家人造成困擾,且會因為罹患了膀胱過動症而減少15%的工作時數,其中,男性患者減少的工作時數是17.3%,高於女性的11.7%。與沒有罹患膀胱過動症的人比較起來,膀胱過動症患者,在二十項情緒指標中,有高達十六項指標較悲觀,包括感到害怕、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無法保持清醒、憂鬱、食欲不好、感覺人生走不下去、不被別人喜愛、想哭、覺得自己很孤單、睡不好……等等。但即使深受膀胱過動症困擾,僅有三成的患者會就醫。為了避免膀胱失控,有高達17.8%的膀胱過動症患者會使用成人紙尿褲、衛生棉等吸水產品;並有15%的患者會儘量限制水分的攝取來避免因解尿問題而出糗。林登龍說,「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常覺得這是一個很丟臉的疾病,不好意思因『尿尿』問題來就診,常是因漏尿、嚴重到要包尿布,逼不得已才看醫師,門診上,也曾有患者表示是因為尿失禁、有尿騷味,家人受不了,才勉強來就診。」。膀胱過動症不是老人專利,藥物治療效果高達七、八成雖然,年紀愈大,罹患膀胱過動症的機會愈高,事實上,也有相當年輕的患者。「門診上,最年輕的患者,是一位不到二十歲的女學生,她的困擾是每一節課,都要跑廁所,否則就會憋不住,為了怕漏尿,天天都得墊衛生棉,晚上也因必須跑廁所而睡不好。」林登龍指出。 「其實,膀胱過動症,就像膀胱得了感冒,並不需要另眼相看,而且目前已有長效型的藥物可以治療,一天只要固定吃一次,對七、八成的患者有療效,用藥一、二天,就可看到明確的效果,可大幅減少膀胱過動症的尿急、頻尿、夜尿與尿失禁……等相關症狀造成的困擾,用藥時,最常出現副作用是口乾、便秘。」。 林登龍提醒,「我們在門診上,常看到許多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常是忍了半年、一年後,發現自己的膀胱愈來愈失控,才忍無可忍、勉強就診,工作及生活品質、家人關係,已大受影響,但根據這次華人膀胱過動症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還有高達七成的患者,根本沒有就醫。事實上,膀胱過動症自然痊癒的機會不高,但卻是很容易治療,治療效果也很好的疾病,治療藥物健保也有給付,並不需要自費,若自己或家人有尿急、頻尿、夜尿、尿失禁這些膀胱過動症的常見症狀,請不要再默默忍受,應勇於並鼓勵家人就醫。」。 【註1】有關EPIC Study:全球華人人口超過13億,約佔全球人口的19.87%,但關於膀胱過動症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往都是引用歐美的數據來推估,為了能夠確實了解華人膀胱過動症的盛行率、就診率及膀胱過動症對華人情緒及工作的影響,輝瑞藥廠特別邀集兩岸三地的泌尿科醫師,首次跨區合作,進行華人膀胱過動症流行病學調查,調查期間為2008年6月到8月。研究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研究是在於了解華人膀胱過動症的盛行率,總樣本數是6,612人,其中,中國4,516人、香港1,090人,台灣1,006人;第二階段研究的目的則在比較有沒有膀胱過動症,對個人生活品質及情緒的影響,總樣本數是1,200,有膀胱過動症與沒有膀胱過動症的受訪者,各600人,其中,中國600人、香港、台灣各為300人。【註2】該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已發表於2007年歐洲泌尿雜誌(European Urology 2007:6,4-9)。資料來源:輝瑞大藥廠

衛生局免費提供媽咪泌尿保健諮詢,5月8日讓我們一起用健康寵愛媽咪

衛生局免費提供媽咪泌尿保健諮詢,5月8日讓我們一起用健康寵愛媽咪#頻尿

為讓更多民眾重視自身及媽咪泌尿道的健康問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灣泌尿科醫學會、臺灣尿失禁防治學會結合社會局於5月8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在臺北市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香堤大道辦理「媽呀!我愛你」母親節活動中,設立「用健康寵愛媽咪-骨盆腔保健、健康篩檢」宣導攤位,並同時提供市民健康卡申辦與集點、乳房攝影轉介及癌症防治衛教諮詢等服務,期能在溫馨的母親節裡,呼籲全天下子女共同關心偉大媽咪的健康!每天張羅全家大小、從早忙到晚的媽咪們,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6年調查發現,54歲以上婦女尿失禁的盛行率達23.4%,65歲以上婦女約有29.98%有尿失禁的困擾,也就是每3位就有1位出現尿失禁問題,卻僅有19.6%會尋求醫師的治療,主要症狀為急尿、頻尿、夜尿與尿失禁。大多數有此症狀的媽咪們,剛開始多半採取忽視、隱忍、逃避的消極心態,藉由「少喝水、少外出、用護墊、穿寬鬆」等方式來避免或隱藏這些尷尬問題,直到病情惡化、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時,才願意尋求醫療幫助,往往已喪失黃金治療時機。根據研究指出,罹患尿失禁民眾,只有不到四分之ㄧ的患者曾經就醫,有的不知道尿失禁是可以醫治的,有的認為尿失禁是老化的自然現象,有的是不好意思就醫。然而,除比較嚴重的尿失禁需要以手術方式矯治外,大部分的尿失禁可以靠膀胱訓練及骨盆底肌肉復健得到改善,且其治癒或改善率高達60%至100%。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鼓勵有尿失禁症狀的民眾儘早就醫。影響尿失禁發生之因素如下:性別:年齡介於15至64歲的男性發生尿失禁的比率約為1.5%到5.0%,但婦女罹患尿失禁,則達10-30%。年齡:年齡越大越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尤其是更年期。懷孕生產:經陰道生產者比未曾經陰道生產者較常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生產次數多者亦較常發生壓力性尿失禁。抽菸、肥胖、長期便秘:身體質量指數高者,較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工作需提重物者。子宮陰道脫垂者。曾接受婦科手術或尿失禁矯治手術者。其他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尿失禁為中老年男性及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它使個人礙於啟齒,但又會使日常生活中造成困擾,甚至不願外出,不單影響心理狀態也影響人際互動。因此,正值5月溫馨時刻,換我們一起來做媽咪的守護天使,共同幫助親愛的媽咪勇於面對泌尿道健康的問題,並積極尋求正規治療,如此才能擁有不滴不漏的自在人生!5月8日母親節活動,現場特別安排泌尿科專科醫師化身「泌密天使」,提供免費泌尿道保健諮詢篩檢服務,只要參加,就可將最實用的健康新知手冊及精美小禮物帶回家,讓媽咪們健康在手,快樂無憂!另外,還有趣味有獎徵答,豐富大獎等您拿,以及精彩熱鬧的舞台表演等,讓每位參加的民眾都滿載而歸!

放射治療大幅降低副作用 七旬罹癌老翁照常扛鋤頭下田

放射治療大幅降低副作用 七旬罹癌老翁照常扛鋤頭下田#頻尿

台中縣一名七十多歲的李姓老翁,家中務農,長期都有排尿困難的問題,由於症狀不嚴重,也未出現血尿等特殊狀況,因此李老先生與家人都認為是老年男性常見的攝護腺肥大而不以為意。但日前由於排尿問題嚴重到已影響生活品質,於是李老先生來到醫院就醫,並經醫師評估進行攝護腺刮除手術。沒想到術後病理切片意外發現老先生已罹患攝護腺癌初期。由於患者高齡,於體力和抵抗力等各方面都將影響治療方式,光田綜合醫院腫瘤治療團隊評估後,以最新引進之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成功幫助老先生戰勝病魔,且治療期間李老先生竟還能照常扛著鋤頭下田工作維持家計,有些不知情的親友甚至沒發現他有生病。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表示,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泌尿道腫瘤,有老年男性隱形殺手之稱,近年來一直高居國內男性癌症死因之前10名,因此攝護腺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亦日趨重要。而攝護腺癌致病因素與年齡、種族因素、家族史、飲食習慣等有關,大部份早期攝護腺癌的病人並沒有症狀,多等到有局部侵犯或遠端轉移時,才會有頻尿、尿急、夜尿、解尿解不乾淨等症狀,也可能引發血尿現象。攝護腺癌的治療方法依患者狀況而有所不同。早期攝護腺癌之治療方法包括保守密切觀察、根除性攝護腺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為了加強放射治療的穩定度與精準度,並提升患者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減少副作用造成的不適,光田綜合醫院斥資引進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王銘志主任指出,傳統放射治療的照射的強度和位置固定,但像攝護腺就位於膀胱與直腸之間,腸子蠕動時連帶會讓病灶有位移的情形,因此有時放射治療就會照射到部分周邊的膀胱或直腸等器官,使患者出現小便疼痛、直常出血等副作用。但透過IGRT,醫療團隊能在每次治療前透過高階影像設備擷取即時體內影像,再次修正因器官位移或患者移動造成的誤差,提高治療的精準度,避免傷及無辜的正常組織,醫療團隊更能為癌症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畫,而對於年紀大、開刀有風險的患者更可說是一項治療的新選擇。

最近有點「繁」!?廁所老是上不完 當心膀胱有問題

最近有點「繁」!?廁所老是上不完 當心膀胱有問題#頻尿

「我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因為憋尿所以變得常常要跑廁所,雖有吃藥將近一年,卻還是比正常人跑廁所的次數多,不知是不是這樣子,使得有時候尿都會漏出來,為何會這樣呢?」臺安醫院泌尿科 - 陳欣宏 醫師表示,在泌尿科門診中,頻尿、急尿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尤其以女性患者居多。所謂「頻尿」是指排尿次數增多,是一種較為主觀的症狀,一般說來,通常在白天每小時排尿一次以上,晚上入睡後排尿兩次以上便可說是頻尿。而「急尿」則是指病人一有尿意便想去解尿,否則下腹會漲痛且嚴重時會控制不住而漏尿出來。臨床上須要懷疑的疾病包括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膀胱腫瘤、尿路阻塞及神經性膀胱等等,如果經理學、尿液、x光攝影、內視鏡及尿路動態機能檢查仍無法找到上述疾病的證據,便可能要考慮是否為「頻尿急尿症候群」。陳欣宏 醫師指出,這是一組疾病的通稱,通常是因膀胱的感覺障礙,或是與逼尿肌的本質變化或收縮力變化有關,如果經過仔細的鑑別診斷,可能包括超敏感度膀胱、不穩定性膀胱、攣縮性膀胱、間質性膀胱炎等等。 這些疾病雖然有類似的症狀,但成因卻不太相同。例如超敏感性膀胱便可將之歸納為心因性障礙,臨床上病人由於排尿頻繁,影響工作及睡覺,甚至產生焦慮、沮喪等情緒變化而使情況更糟糕,但是當病人專注於某些工作時卻又不感到症狀的困擾即可證明。 至於不穩定性膀胱,則可能來自中樞神經的控制不良、或膀胱外阻塞、或是不明原因的膀胱不穩定性收縮等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總之,經由系列檢查,大多數可以被診斷出來,再施以個別適當的治療,便可以得到不錯的改善。 「最近有點煩,有點煩,覺得廁所老是上不完」,陳醫師說這是很多現代人可能曾有或正在苦惱的問題。消極的人來個不理不睬,習以為常,甚至以「戒急用忍」對抗它,卻反而使情況更糟糕,另外一些急躁的人則是來個醫院「瞎拼」,遍訪名醫,頗有「神農嘗百草」的精神,卻因不夠耐性接受治療,反而情緒焦慮,整天疑神疑鬼而功虧一簣。 因此陳醫師建議有這種疾病的患者,應即早尋求您信賴的泌尿科專科醫師的協助及系列檢查以確定病因,然後耐心的接受治療,必然可以徹底解決您的「繁」惱。

8成男人 雄風有危機

8成男人 雄風有危機#頻尿

許多男性礙於面子不願喊疼,生病也不看醫生。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醒,男人有許多健康問題,千萬不要因為硬ㄍㄧㄥ而因小失大,如發現有工作壓力大、四肢關節無力、睡眠品質不佳、容易疲倦等問題,建議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男人自古被教導要當強者,遇到健康問題卻多選擇逃避。從長年問診經驗發現,許多男性的健康檢查,都是太太代約;男人看診時往往跟醫師的互動少,或著礙於面子問題而不好意思跟醫師互動。八成男性荷爾蒙異常 性趣缺缺但是聯安從最近幾年的檢測中發現,高達8成男性有荷爾蒙異常狀況,鄭乃源表示男性荷爾蒙主導男性雄風,如果長期失調,不但會讓記憶力變差,容易生氣,還會性趣缺缺,甚至提前老化;嚴重時會擾亂身體血糖的新陳代謝,造成肥胖與糖尿病、骨質疏鬆與心臟疾病等。他指出,由於男性荷爾蒙的減少與男性老化相關,因此身為男性要特別掌握體內男性荷爾蒙的變化,以監測自己的老化狀況。四成男性有泌尿及心血管的問題此外,男性也面臨泌尿系統及心血管的疾病威脅:聯安統計,已有超過4成男性受檢者,因攝護腺肥大而有滴滴答答頻尿困擾造成生活不便,嚴重影響睡眠品質。且四成男性的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足足超過實際年齡24歲之多,顯示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鄭乃源提醒,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留意腸胃道疾病正處於事業衝刺階段的男人,應注意疾病年輕化、以及衝刺事業時容易健康耗損過大的狀況。鄭乃源提醒除了以上問題外,也要注意其他男性常見的健康異常,包括脂肪肝、胃發炎、胃及12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血脂異常等。加上男性抽菸者多、外食、應酬比例高、所以肺部及腸胃健康,也是男人要格外注意的。鄭乃源建議男人應提早養成定期審視健康的好習慣;身為男人的另一半,則要比男人多費點心,時常留心愛ㄍㄧㄥ的他是不是出現體力衰退、情緒不穩、行房頻率明顯減少的現象,別讓愛面子的他健康亮紅燈。不同年齡適合不同階段的健檢他建議想常保年輕的男性,不同階段的健診、營養補給和運動等生活保健,是永保健康的良方。30歲以下的年輕男人,可以先為自己安排一次基礎的健康檢查,提早了解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30-40歲男人,在做健檢時,則要多加考量肝腎、腸胃及基礎心血管等方面的篩檢;40歲以上的男人,則需加強心血管、肺部健康、泌尿系統方面的篩檢,可進一步安排心臟電腦斷層、腦血管磁振造影、肺部電腦斷層及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延伸閱讀:預防醫學院

如廁時下腹部疼痛 原來是”間質性膀胱炎”

如廁時下腹部疼痛 原來是”間質性膀胱炎”#頻尿

陳小姐(化名)剛滿四十歲,長久以來就有頻尿的困擾,一直都認為是膀胱無力,因此購買一些成藥使用。不過,治療效果一直不佳。近兩年來,頻尿的症狀逐漸加劇,幾乎一個小時就一定得到廁所報到,更糟的是,如果稍微忍一下,下腹部就會疼痛,甚至延伸到尿道及陰道口。即使解完尿,這些感覺依然不會消失。由於頻尿實在太厲害,她只好限制自己的水份攝取,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的尿道炎或膀胱炎。經醫師尿液檢查後,發現感染並不嚴重。故要求陳小姐先暫時停止使用抗生素,並增加水份的攝取,不過她並無法完全配合,因為頻尿及夜尿(一個晚上起來小便了五次以上),根本不敢喝水。醫師請她把每天小便的時間點及每次的小便量都記錄下來,發現她每次尿量都不超過一百毫升,有時甚至只有三十到五十毫升。所以一天可以尿個二十次以上。由於口服藥一直未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症狀,在醫師的建議下,她同意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膀胱鏡檢查,證實罹患的是間質性膀胱炎。什麼是間質性膀胱炎呢?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泌尿科 - 蕭博仁主任解釋,在膀胱貯存尿液時,正常的膀胱黏膜可以阻止高濃度且含許多廢棄物的尿液刺激膀胱的深層,可是患有間質性膀胱炎的病人,膀胱脹尿時,膀胱黏膜有裂縫產生,高濃度的尿液就滲入膀胱內層(或稱間質),並產生發炎反應,就如同在傷口灑鹽般的痛苦。這也可以解釋陳小姐的頻尿及下腹部的許多不舒服表現。在診斷確立後,陳小姐接受每週一次的玻尿酸灌注治療,經過三週的治療後,下腹疼痛的感覺明顯改善;治療半年後,她的膀胱不再疼痛而且容量提升到三百毫升以上。從此以後,她不再是一夜起床五次以上的”一夜五次娘”,上廁所不再是夢魘。蕭博仁醫師呼籲,頻尿的原因有很多種,診斷上並不容易區分,只要充分與專業醫師配合,不要諱疾忌醫,惱人的小便問題是可以改善甚至完全治癒的。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 超過半數有射精疼痛困擾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 超過半數有射精疼痛困擾#頻尿

攝護腺炎於成年男性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相對性的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則易好發於老年人。攝護腺炎是50歲以內男性泌尿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50歲以上男性第三好發的泌尿系統疾病(盛行率僅次於良性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 - 劉緯陽醫師表示,大致上半數男性於一生當中會發生這種疾病,依據統計50歲以下的男性約4-5%有攝護腺炎病史,而70歲以下盛行率則約有10%,可說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問題。而所謂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或稱為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事實上就是經尿液或精液檢查發現與細菌感染無相關的攝護腺炎,是所有攝護腺炎中最常見的,比率高達90%以上。臨床上主要症狀是以疼痛為主,也會伴隨下尿路排尿症狀,如尿急、頻尿、解尿緩慢、中斷、不乾淨…等。若疼痛超過三個月以上,就可定義為慢性。事實上症狀會時好時壞,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於一年當中會自然好轉。疼痛部位最常見為會陰部疼痛,其次依序則為恥骨上及陰莖疼痛,亦有部份患者會抱怨下背痛、睪丸痛或射精中間或結束後疼痛。這其中最讓人困擾的是有超過一半以上患者於高潮過後會射精疼痛,給性生活帶來極大的壓力,甚至有部份患者會因而有性功能障礙,造成夫妻關係緊張。劉緯陽醫師指出,致病的原因目前於醫學上可說是眾說紛紜,並沒有定論。這其中包括:氣候變化、細菌感染、情緒及精神壓力、神經系統、免疫功能…等諸多因素。有部份患者會隨氣候變化而易於冬天發生症狀,而亦有部份病人在精神壓力大時或情緒低潮時容易疼痛或症狀加劇。另外則有人報告高達80%男性慢性骨盆疼痛同時會有脊髓神經病變造成的逼尿肌及尿道外擴約肌共濟失調。而免疫疾病如氣喘、類風溼關節炎…等,也有相關性的報告。而又有人認為男性間質性膀胱炎與慢性骨盆疼痛應是相似的疾病,因為有45%以上的男性間質性膀胱炎會有膀胱脹痛感併解尿不順。綜上所述,目前所有的病因似乎仍渾沌不明,最後研究結果還需要大家漫長的耐心等待。若患者有上述疼痛及排尿症狀時,劉緯陽醫師建議應尋求泌尿科醫師的診察,來評估症狀嚴重度,而50歲以上中年男性則更要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醫師除了問病人病史及做理學檢查(包括肛門指診)外,基本的雙杯尿液測試(攝護腺按摩前後分別檢驗尿液)也是應做項目。至於是否應做其它侵犯性檢查(如膀胱鏡、攝護腺超音波…等),則應依據泌尿科醫師的專業判斷來做選擇。此外,患者平日應儘量生活作息正常,適當的放鬆緩解壓力,並保持飲食清淡忌食刺激性食物及飲料。治療上由於致病機轉並不清楚,所以相對的也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醫學報告上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可考慮抗菌藥物,α-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或抗發炎藥物。這當中以α-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效果最好,需服用一至一個半月以上才看得出來效果,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症狀會改善。若選擇服用抗菌藥物,治療超過兩週症狀仍未緩解時,建議應選擇他種藥物。亦有報告雙種藥物合併使用可進一步提振療效。另外也可考慮物理性治療,如攝護腺按摩、會陰按摩、溫水坐浴來緩解慢性骨盆疼痛。也有人建議可用肌肉鬆弛劑來舒緩會陰部肌肉痙攣疼痛。而當上述治療都無效時,則可考慮選擇較具侵犯性的方法:如薦椎神經刺激術、攝護腺熱微波手術、攝護腺肉毒桿菌注射…等。慢性骨盆疼痛,對於男性患者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劉緯陽醫師強調,目前因為臨床上尚未有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日常生活上建議患者除了改善生活作息及清淡飲食外,更應適時的放鬆情緒來減輕疼痛頻率。治療上須耐心服用泌尿科醫師的處方,而當治療效果不彰時,應聽取泌尿科醫師的建議,適時更換其它治療方法以達最大療效。

男性久坐、常憋尿 易「前列腺發炎」

男性久坐、常憋尿 易「前列腺發炎」#頻尿

頻尿、尿急迫、尿失禁、尿路細小、殘留尿液、尿後滴尿…等等的擾人不適症狀即統稱為下泌尿道症狀,這些症狀直接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不安、尿濕褲子,身上常有尿味等等,所以應該重視了解,並且積極治療。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 - 張靜閔醫師指出,造成下泌尿道症狀的疾病很多,包括泌尿道感染、膀胱功能障礙、前列腺肥大、尿路結石…等等,上述這些疾病都屬於病因清楚,且診斷及治療均有標準的方式,且療效也是可以預期的,所以如果有下泌尿道的症狀,建議應迅速找泌尿科的專科醫師診治。唯獨「前列腺發炎」,是屬於病理機轉不明,療效模糊不可預期,卻又持續困擾人的疾病。前列腺為男性的泌尿生殖器官,又稱攝護腺,位於膀胱出口處,其內壁形成尿道的第一段,腺體分泌與生殖相關的物質,精液出口的管道也在其中,所以一旦它出問題了,會同時影響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而所謂的發炎又分為急性及慢性,細菌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視其病情的時間及有無合併明顯的感染症而定。張靜閔醫師表示,在門診治療的病人中,以美國醫院診所的統計,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被歸於前列腺發炎的診斷,而以國內的情況似乎也差不多,且有增加的趨勢,好發於長時間坐椅子、常憋尿、生活作息不正常、吃檳榔、生活上壓力調適不良、水份攝取少、愛喝酒、愛吃刺激性食物的人身上,所以有時認為它是一種文明病,而且會逐漸增加,所以在治療的療程中,一定要找出可能的因素,並加以矯正,才可以有較好的預期效果。如果有上述的下泌尿道症狀時,首先必須先檢查,尿液及腹部X光片以排除尿路感染及結石的可能性,再以肛門指診直接觸診前列腺,如此可以分辨出是肥大,或是發炎,或肥大又合併發炎,或前列癌也可順便做一次攝護腺按摩,並留取按摩後的尿意做檢驗,通常如果是前列腺發炎時,觸診會有劇烈的疼痛,前列腺是腫且有內容物,擠壓之後,腫會暫時消退,而如果合併高熱的感覺,同時病人有發燒不適等明顯的感染症狀時,可能是細菌性感染的急性前列腺發炎,張靜閔醫師建議應住院給予靜脈注射抗生素積極治療。至於一般的慢性前列腺發炎,則會給予甲型阻斷劑例如Doxazosin或Terazosin,及消炎藥,長期治療。張靜閔醫師說,由於剛開始的症狀改善及進步並不像其他疾病一般明確迅速,故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良好的醫病關係下,醫生才能了解病人有無不良的生活習慣需要進一步改進的,並能適時的根據症狀給予一些舒緩下泌尿道症狀的藥物,也才能了解病患,對此疾病的認知以便長期耐心的接受治療,並進而根治此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