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

解尿困難射精疼痛 恐攝護腺癌上身!

解尿困難射精疼痛 恐攝護腺癌上身!#血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攝護腺是全世界第二大男性癌症,在台灣的發生率也逐漸上升,然而攝護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約有一半的患者在確定診斷時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攝護腺癌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解尿困難、射精疼痛、精液帶血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或轉移到其他位置,可能造成疼痛。三軍總醫院泌尿科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有很多種,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及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擬定治療計畫。局部治療方面,主要是針對位於攝護腺的腫瘤,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等。手術治療即大家常聽到的攝護腺全切除手術,目前大多會採用微創手術,利用腹腔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來進行。放射治療就是俗稱的電療,會針對攝護腺使用放射線局部照射。全身治療方面,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等。由於男性荷爾蒙可能刺激攝護腺癌生長,所以荷爾蒙在治療攝護腺癌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荷爾蒙治療又稱作「去勢治療」,藉由降低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來減緩攝護腺癌惡化,以控制病情。簡單來講,治療選擇主要根據癌症分期,局部腫瘤靠手術跟放射線治療,若腫瘤已轉移便需使用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本來有效的藥物漸漸失效!什麼是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楊明昕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有個特色,患者剛接受荷爾蒙治療時,通常能控制腫瘤,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攝護腺癌可能逐漸變化,部分的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被稱為「去勢抗性」,而發展成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為何會產生「去勢抗性」呢?可能與雄性素的產生有關,人體的雄性素主要由睪丸、腎上腺皮質層分泌,剛開始使用荷爾蒙治療時,體內雄性素濃度顯著降低,然而有些攝護腺腫瘤可能可以自行產生雄性素,所以不須要仰賴睪丸或腎上腺分泌的雄性素便能生長。攝護腺癌進展過程中,經常會看到腫瘤體積在使用荷爾蒙後治療漸漸萎縮,但是隨著時間,又逐漸長大、轉移。針對具有「去勢抗性」的攝護腺癌,就需要調整治療策略,運用不同機轉來抑制癌細胞,包括化學治療、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等。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能阻斷雄性素與細胞的雄性素受體結合,抑制雄性素進入細胞核,並使雄性素受體無法與DNA結合。根據長期大型研究發現,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能降低癌細胞的生長,進而讓腫瘤萎縮,讓患者多一個選擇。無論是先進行化學治療再使用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或先使用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再進行化學治療,都能幫助患者控制病情。一般而言,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會比較多、比較嚴重。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對患者有什麼幫助?楊明昕醫師解釋,無論攝護腺癌是否轉移,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都能發揮效果,可降低近八成患者的PSA指數(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攝護腺特異性抗原)達約50%以上,且延長存活期至近3年,延後需要化療或者其他後續治療的時間,未轉移者可延緩甚至超過3年,轉移者亦有超過2年的時間,有助於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可以採用口服,一天吃一次,不受食物影響,對患者來說較為便利,服藥順從度較高。因為不一定需要合併類固醇使用,能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攝護腺癌好發於年紀較大的患者,由於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對肝臟、腎臟功能影響較小,治療期間不用額外監測肝臟、腎臟功能。楊明昕醫師回憶,有些攝護腺癌患者使用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已在門診追蹤3至4年,沒有明顯副作用,且PSA指數下降,對患者的生活品質有幫助。目前,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屬於有條件給付,若符合條件醫師會協助提出申請。攝護腺癌日常保養重點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到了後期,大部分患者都會接受荷爾蒙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無力、發熱、出汗、性慾降低、骨質流失等副作用。患者身體容易囤積脂肪,使得體重上升。除了骨質流失,攝護腺癌亦容易轉移到骨頭,使患者較容易骨折,根據統計,5年內有近20%的攝護腺癌轉移的病患,可能會有骨折的問題發生。另外,荷爾蒙治療的藥物,對心臟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面對荷爾蒙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楊明昕醫師提醒攝護腺癌患者一些日常保養重點。平日作息要正常,睡眠充足不熬夜,最好保持規律運動,以維持體能,改善疲倦無力。即使像走路這樣簡單的運動,都有幫助。因為患者容易有骨質疏鬆、癌症骨轉移的問題,運動時務必留意運動強度,減少骨折的機率。患者要均衡飲食,盡量維持理想體重,體重持續上升會影響治療成效,且增加骨折發生率。根據研究,抽菸除了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還會導致攝護腺癌惡化,此外抽菸亦會影響PSA指數,患者一定要戒菸。患者必須定期回診,追蹤症狀變化及抽血檢測PSA指數,病情出現變化時,通常會先看到PSA的改變。無論是否有接受治療,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三個月要固定回診,才能適時安排相關檢查並調整治療策略。(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血尿腰痛纏身?腎臟癌恐找上你

血尿腰痛纏身?腎臟癌恐找上你#血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癌症登記年報,在2014年時,腎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17位;腎臟癌死亡率的排行於男性則為第14位,女性為第16位。一年中台灣初次診斷為腎臟癌的患者約有1400人左右。要討論腎臟癌,還是得先來看看腎臟在哪裡,腎臟是一對如豆子型狀的器官,大小約莫拳頭一般,分別位在脊柱的左右兩邊,腰部附近,因此台語稱為「腰子」。順帶一提,腎臟上方有一團小的腺體,我們稱為腎上腺。腎臟負責過濾血液 移除多餘水分廢物腎臟是人體內重要器官,能過濾血液、移除多餘的水分、廢物、鹽分,因而製造出尿液排出體外,同時也能調控血壓和製造紅血球生成素。雖然我們有一對腎臟,但萬一只剩下一顆腎臟時,常常也是可以存活的狀況,所以你才會聽到有人能去「捐腎」或「賣腎」,也就是大部分時候一顆腎臟也行得通。然而萬一兩側腎臟都失能,則會帶來大麻煩。腎臟癌多數是「腎細胞癌」,無論在男性或女性個案都佔了九成以上,我們以下的介紹就以腎細胞癌為主。腎臟癌早期很少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通常都是等到癌症愈長愈大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如下:*血尿:尿液顏色可能變成深咖啡色、血色、或淡粉紅色。但出現血尿並不是就一定罹患癌症。* 總是無法改善的單側腰部與背部疼痛。* 發現腰部單側有腫塊。* 胃口不佳與疲憊。* 莫名發燒,找不到感染源。* 貧血與腳踝腫脹。罹患腎臟癌的危險因子* 年紀大:腎臟癌患者通常超過四十歲。* 抽菸:抽菸者罹患腎臟癌的機會是不抽菸者的兩倍,且菸吸的愈多,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愈大。若曾抽菸但戒菸的話,罹腎臟癌機率會逐漸降低,但要戒了很多年才會與不抽菸者相當。* 體重過重:肥胖者的荷爾蒙分泌會有所改變,因而提高了腎臟癌的機率。* 慢性腎衰竭及長期洗腎。* 家族史:假如兄弟姊妹曾有腎臟癌的話,那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會比較高,這可能與基因遺傳和家人間共同生活環境都有關係。* 曾在工作中大量暴露有機溶劑、苯、石綿、鎘金屬、部分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會提高腎臟癌的機率。腎臟癌經常默默生長 長很大也無不適感但由於腎臟位置比較深層,觸診並不容易發現腫塊,因此腎臟癌是個可以默默地生長,長到很大,卻不會帶來太多不舒服的癌症。然而,腎臟癌的發生機率不那麼高,因此目前研究顯示,在沒有症狀時定期篩檢沒有特別好處,並不建議沒有危險因子的人接受腎臟癌定期篩檢,除非是有特殊遺傳性疾病者及長期洗腎這些問題時,就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定期檢查。懷疑罹患腎臟癌後的檢查,以驗血、驗尿、影像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腎盂造影等)、與切片為主,醫師會判斷腎臟癌分期,決定治療方向。* 第一期 腫瘤在小於七公分以內,而且腫瘤範圍僅限於腎臟。* 第二期,腫瘤大於七公分,但腫瘤範圍仍僅限於腎臟。* 第三期,腫瘤侵犯超過腎臟,影響其他周邊血管、脂肪組織及淋巴結。* 第四期,腫瘤侵犯周遭小腸、胰臟組織,或已轉移到骨頭、肝臟、肺臟等遠處器官。除了腎臟癌分期以外,以下狀況也會讓醫師預測患者的預後較不好。* 抽血看到LDH數值高。* 血鈣上升。* 貧血。* 從診斷到需要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的時間不到一年。* 腎臟癌轉移兩處以上。手術通常是治療腎臟癌的第一步。不想開刀卻想治癒腎臟癌,幾乎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手術時,醫師除了移除惡性腫瘤外,也會盡量維持腎臟功能。無法清除癌組織時 可用冷凍或射頻燒灼治療根除性腎臟切除是是最常做的手術方式,除了移除單側腎臟外,還會將腎上腺、附近的淋巴結及周遭組織一併移除。現在這樣的切除手術可用直接開腹、腹腔鏡方式、或機器人手臂(達文西系統)等達到。假設腎臟癌已經侵犯到腎臟靜脈及下腔靜脈等大血管,就會提升手術的複雜程度。手術之後,患者就少掉一顆腎臟,大部分都還是能靠著剩下那顆腎臟過生活即可,不用洗腎。另外,若腫瘤較小,還不到四公分時就被找到,且是單一腫瘤的腎臟癌,則可以考慮腎臟部分切除,不拿掉整個腎臟。但如果腎臟癌的位置在太靠近腎臟中間就不適合。手術無法清除癌組織時,可以考慮用冷凍或射頻燒灼等方式將腫瘤凍死或煮熟致死。手術前也可以考慮用動脈血管栓塞方式,減少癌細胞的血流養分供應,促使腫瘤縮小。腎臟癌的全身性療法包括了標靶治療、生物製劑及化療。標靶治療能夠盡量針對腫瘤本身做破壞,而減少傷害其它身體組織。生物製劑的訴求是加強身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反抗能力,化學治療也有一定的幫助。雖然目前醫學並不完全清楚為什麼有些患者會罹患腎臟癌,但是「戒菸、維持適當體重、控制高血壓、減少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之中」應該是能預防腎臟癌的幾個策略。(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尿液偏紅是血尿?認識10種尿色異常

尿液偏紅是血尿?認識10種尿色異常#血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5歲的林小姐,沒有特別病史,這幾天尿液顏色為紅色且有解尿疼痛、下腹不適。就醫檢查顯示白血球及紅血球皆增加合併有細菌反應,診斷為泌尿道感染。經抗生素治療後,尿液顏色恢復正常,也不再有解尿及下腹不適。60歲張先生有高血壓,接受藥物治療並控制良好。最近突然發現尿液顏色為紅色,沒有其他症狀或不適。就醫檢查顯示有血尿,白血球數量正常也沒有細菌反應。轉介至泌尿科,進一步檢查診斷為膀胱癌。手術治療後目前狀況穩定,門診持續追蹤。10種不同顏色尿液 可能常見原因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施得恩說明,正常尿液顏色以淺黃色為主,是透明清澈的。隨著體內水分多寡,從透明無色到深琥珀色都有可能。異常尿液顏色則隨著原因及身體狀況有許多不同的變化,包括紅、橙、綠、藍、紫,褐、黑及白色等。異常尿液顏色的原因分為4大類,有食物、藥物、疾病及毒物。尿液顏色不同常見原因如下:1) 透明無色尿液/水喝太多。也可能是尿崩症、糖尿病或慢性間質性腎炎等疾病造成。2) 紅色尿液/常見食物或藥物造成。疾病則以各種原因(如泌尿道結石、感染及癌症等)造成的血尿較常見。血紅蛋白尿(如溶血性貧血)及肌球蛋白尿(如肌肉損傷)也會有紅色尿液。3) 橙色尿液/常見食物或藥物造成。疾病如肝膽疾病或泌尿道感染等也會。造成紅色尿液的原因,也可能使尿液呈現橙色。4) 黃色尿液/正常尿液顏色。體內水分不足、食物或藥物、肝膽疾病或泌尿道感染會造成深黃色尿液。5) 綠色尿液/常見食物或藥物造成。6) 藍色尿液/常見食物或藥物造成。7) 紫色尿液/泌尿道感染(紫色尿袋症候群)較常見。8) 褐色尿液/常見原因有食物、藥物、肝膽及腎臟疾病、橫紋肌溶解症。9) 黑色尿液/常見食物或藥物造成。10) 白色尿液/常見原因有尿中礦物質、尿酸等物質過多及泌尿道感染。乳糜尿(淋巴管與泌尿道相通)也會使尿液呈現白色。尿液顏色異常時 先注意是否為飲食、藥物造成遇到有異常尿液顏色時,需注意飲食及藥物(包含保健食品)使用,注意水分攝取是否適當,是否伴隨其他症狀或不適。適當調整水分補充,先不食用可能影響尿液顏色的食物,並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需要時由醫師調整相關藥物及安排相關檢查。異常尿液顏色的檢查,最重要的是尿液檢查。除了確認尿液顏色,也確認尿液內的成分是否有異常變化或有其他異常的成分存在。需要時再配合其他檢查如抽血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施得恩醫師表示,異常尿液顏色,常是食物或藥物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疾病的症狀表現。若尿液顏色出現異常,不要驚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可能是身體健康的警訊。除了注意自己的飲食及使用的藥物,更應尋求醫師的專業診斷並接受相關檢查。

避肉類、過鹹飲食 防腎結石復發

避肉類、過鹹飲食 防腎結石復發#血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7歲的黃女士,近3個月腰部持續酸痛卻不以為意,直到雙側腰部疼痛難耐,出現泌尿道感染及血尿症狀,就醫診斷為雙側腎均有直徑長達1至2公分不等結石,泌尿科醫師考量能一次性同時處理雙側腎結石的術式,建議採用「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治療。相較於傳統治療方式,這個術式經由膀胱及輸尿管上行至腎臟內,搭配雷射將結石打成碎片並隨尿液排出體外,一次性將雙側所有腎結石治療乾淨,手術隔天即可出院。軟式輸尿管內視鏡 治療腎結石的工具之一泌尿系統結石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腎結石治療方式傳統可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經皮穿腎取石手術。每次體外震波碎石術的結石廓清率70至80%;但當結石大於2公分時治療效果有限。常需多次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並可能因結石碎片造成輸尿管阻塞。另一種經皮穿腎取石手術適用較大腎結石,但需於腰側開約1公分切口,以利內視鏡穿過體表進入腎臟,手術風險較高、手術後恢復時間較久。何承勳醫師強調,軟式輸尿管鏡儼然已成為治療腎結石的重要工具之一。軟式輸尿管鏡是一條長約1公尺的內視鏡,前端經手控雙向彎曲各達180至270度,可到達泌尿系統中較難窺視的各個角落,清楚檢查腎盂及所有腎盞,中空管可以導入雷射光纖用於碎石。避免攝取過多肉類、太鹹飲食 降低腎結石復發採用「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的治療,手術無傷口、出血量極少,疼痛感低、復原速度快,手術後隔天即可出院。適用於年齡大、具多重病症、心肺功能不佳、長期使用抗凝血劑、及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及經皮穿腎取石手術處理不了結石的病人。軟式輸尿管鏡亦可用於腎盂及腎盞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的診斷與治療。單次性軟式輸尿管鏡使用後隨即丟棄,避免軟式輸尿管鏡長期使用的耗損及重複消毒的困難,減少術後感染的風險。何承勳醫師提醒,腎結石患者平時應多喝水、多運動,避免攝取過多肉類、避免攝取太鹹的飲食,降低腎結石的復發率。

21歲女大生血尿頻頻 竟罹腎細胞癌

21歲女大生血尿頻頻 竟罹腎細胞癌#血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二十一歲的陳小姐,腰痠、血尿、疲倦長達一個多月,本來以為是泌尿道感染不以為意,豈料症狀隨著時間拉長愈來愈嚴重,不得已前往診所就醫,檢查後確診竟罹患腎細胞癌第二期,右腎臟腫瘤已達八公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微創科主任黃志平醫師表示,以往認知腎細胞癌好發於五十至七十歲中壯年,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臨床已遇到不少年輕個案,二十一歲的陳小姐只是其中一例。 腎細胞癌難被發現 不可不知晚期三大症狀:血尿/腰痛/腹腫泌尿部微創科主任黃志平醫師解釋,腎臟位在腹腔後壁脊柱兩側,因脂肪團團包圍,就算有腫瘤也不容易被摸到,或是待腫瘤壓迫腎臟周圍神經及晚期移轉他處,才會出現明顯症狀,早期多得靠健康檢查發現,臨床常見腫瘤長到七公分以上大小才前來就診的患者。根據統計,國內每年新增約一千四百名腎細胞癌患者,因為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多半伴隨腰背單側疼痛、血尿、腹部腫塊等三大典型症狀,男女比例約為二比一,常被形容為「沈默癌症」。黃志平主任說,抽菸、肥胖、高血壓、接觸有機溶劑都是腎細胞癌危險因子,一定要多留意是否有血尿、長期單側腰腹痠痛和腹部腫塊等三大常見症狀。腎細胞癌早期可透過一般手術切除,晚期則可考慮使用全身性治療,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可提供第一、二線治療選擇,目前多以標靶藥物治療為主。標靶藥物依作用機轉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TKI抑制劑,多用於一線治療,作用為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養分供應腫瘤,主要針對亮細胞腎臟癌,治療效果普遍較好,無病存活期平均達十至十二個月,整體存活率平均可達二至三年;第二類則是mTOR抑制劑,可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及血管增生,無病存活期約為四至五個月。黃志平主任表示,醫師多半會依據疾病狀況、副作用耐受程度、療效等考量,建議患者選擇不同的藥物做為治療計畫,才能達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療效。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醫師呼籲應定期做健康檢查日前曾有一名六十歲男性,右側頭顱長了顆二・六公分大腫瘤,外觀明顯、摸起來不痛,因自身警覺主動到醫院做全身檢查,才確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顱骨及硬腦膜轉移,左腎腫瘤達六公分大小,肺部也有二十多顆兩公分大小不等腫瘤。經手術切除腎臟、顱部腫瘤後,以標靶藥物持續治療,三年多來狀況穩定。黃志平主任呼籲,除了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避免抽煙、多運動以外,民眾應定期做腎臟超音波檢查,三十歲以上二至三年檢查一次,五十歲以後則應固定每年檢查,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可至泌尿外科求診,才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解尿疼痛只是感染?女驚見膀胱腫瘤

解尿疼痛只是感染?女驚見膀胱腫瘤#血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4歲的葉女士常急尿、頻尿、解尿時下腹部有些許痠痛,常尿濁且時常有茶褐色血尿,症狀已有數月。原本在診所檢查為泌尿道感染,但抗生素及症狀治療數月,解尿症狀並未改善,急尿、褐色血尿症狀也總是反覆出現。經檢查發現解尿不乾淨、膀胱右壁有一顆腫瘤。手術切除後,再經過幾次輔助性化療,解尿情況已恢復正常,也沒有急尿、血尿等症狀發生。血尿形成原因很多 泌尿道感染、結石等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泌尿科醫師陳俊孚說明,血尿即是尿中帶血,本身不是疾病,只是一種症狀表現、表徵。如果發生血尿了,代表泌尿道某個部位在流血,使血摻入尿中,應該找出背後的發生位置和原因,才能正確診斷和治療。血尿形成原因很多,常見為泌尿道感染、結石、挫傷、凝血功能異常、泌尿道腫瘤等。其中泌尿道感染、結石、挫傷等,除了血尿外還常合併有其他解尿、身體某部位疼痛的症狀。泌尿道惡性腫瘤則較需費心積極處理,其他大部分血尿形成原因多是良性的,比較不令人那麼擔心害怕。女性停經後少喝水 更易發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惡性腫瘤造成的血尿以無痛性血尿居多,然而上述案例卻合併常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急尿、頻尿、解尿疼痛等,而且數次的尿液檢驗均呈現膿尿與菌尿症的結果。陳俊孚醫師提醒,由於女性的尿道本來就較男性短,加上年紀較大的女性在停經過後、水喝得少或需憋尿,泌尿道感染更容易發生。由上述案例可見,雖然不是無痛性血尿,但只要是反覆性血尿病人,建議要做進一步的檢查,排除泌尿道腫瘤或其他原因造成血尿的可能性,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血尿不痛以為感染 竟罹尿路上皮癌!

血尿不痛以為感染 竟罹尿路上皮癌!#血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年約30多歲美髮師出現血尿,但只有血尿,沒有疼痛症狀,她以為是泌尿道感染不以為意,拖了一段時間才就醫,醫師仔細檢查才揪出血尿元兇,原來是尿路上皮癌作怪,所幸經過一連串治療,病情終於獲得控制。出現無痛性血尿 要提高警覺!臺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表示,尿路上皮癌典型症狀為「無痛性血尿」,而泌尿道感染不只血尿,還常伴隨排尿疼痛、頻尿、急尿等症狀,驗尿時常發現尿液帶有細菌、白血球,兩者大不相同。尿路上皮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使用含馬兜鈴酸中草藥與長期接觸染髮劑等, 裘坤元主任分析,有些女性解尿後直接沖水,沒觀察尿液,或腫瘤長在上泌尿道,出血遭尿液沖淡,而這都可能延誤治療,患者確診時,癌症可能已進入中、晚期。治療早期尿路上皮癌以手術、膀胱內灌藥為主,一旦轉移,患者就得接受化療。裘坤元主任表示,許多患者聽到要接受化療就非常憂慮,而化療有腎毒性,腎功能不好、年長的患者,更無法接受化療,偏偏許多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同時還洗腎,治療選項更受到侷限。新型免疫藥物 助免疫細胞殲滅敵人已完成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的Anti-PD1新型免疫藥物,為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了另一種治療選擇,今年並通過晚期尿路上皮癌第一期、第二期適應症。根據2017年10月出版的〈免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中,一項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同樣是第二線治療,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整體存活期為10.3個月,比化療7.4個月延長許多,追蹤兩年後,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整體存活率為27%,化療為14.3%。至於藥物反應率,免疫療法的藥物反應率為21%,化療則只有11%,兩者有明顯差異。裘坤元主任說明,免疫細胞遇到重大威脅會發動攻擊,而癌細胞會在「PD-1免疫檢查點」進行偽裝,逃避追緝,新型免疫藥物主要針對「PD-1免疫檢查點」作用,破除癌細胞偽裝,讓免疫細胞就能馬上辨識,並主動殲滅,其藥物副作用比化療輕微,由於沒有腎毒性,腎功能不佳、年長患者也適用。但要注意的是,少部份患者用藥後可能產生自體免疫方面副作用。避免接觸致癌因子 減少復發風險!裘坤元提醒,尿路上皮癌治癒後,患者想減少疾病復發風險,除了定期追蹤,也要戒菸,盡量不要服用來路不明中草藥、少碰染髮劑,一有「無痛性血尿」,就要趕快看醫師、接受進一步檢查、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婦血尿就醫 「尿路上皮癌」已晚期

婦血尿就醫 「尿路上皮癌」已晚期#血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9歲的張女士2年前突然發生血尿,竟然是尿路上皮癌徵兆。檢查後發現腎臟指數出問題,照電腦斷層及切片後,確診為晚期尿路上皮癌,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不只腎臟被侵襲,癌細胞也遠處擴散至脖子淋巴腺,考量腎功能狀況,已不適用化學治療。免疫療法3次療程後,張女士脖子上的淋巴腺腫瘤已全部消除。持續追蹤2年,共接受9次治療,最後一次回診,電腦斷層確認已找不到腫瘤。膀胱癌好發60歲以上 男性罹患高居第8位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江博暉表示,尿路上皮癌(又稱泌尿道上皮癌)可分為膀胱癌、腎盂癌、輸尿管癌及尿道癌,其中膀胱癌約6成,台灣每年新增案例數約2千名。膀胱癌約5至30%的表淺性癌會發展成侵犯性深層癌,而膀胱癌好發於60歲以上患者,且以男性居多,是國人男性罹患第8名。尿路上皮癌復發風險高,高達78%患者在5年內有復發的危險,一旦轉移,5年的存活率只剩5%。過去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僅有放療、化療,不過由於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多數出現腎功能不全狀況,無法完成化學治療療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使用於治療晚期尿路上皮癌,今年同時通過第一線及第二線適應症。免疫療法喚醒T細胞保護功能 攻擊癌細胞根據刺胳針醫學期刊臨床試驗中發現,第一線使用Anti-PD1免疫療法治療,治療後有58%的患者在成功縮小腫瘤,其中更是有29%患者的腫瘤縮小超過3成以上,且超過8成以上的患者,使用Anti-PD1免疫療法藥物持續反應時間長達6個月以上。對於年紀大、腎功能不好患者,藥物有效反應率能達到32%。江博暉理事長解釋,人體免疫有自動對抗外敵的保護機制,但因為癌細胞上的PD-L1會和人體T細胞上的PD-1連結產生「剎車機制」,讓T細胞無法展開攻擊。Anti-PD1免疫療法喚醒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上的「PD-1免疫檢查點」受癌細胞壓制的免疫機制,打斷兩者間的「剎車機制」,讓T細胞恢復應有的保護功能,對癌細胞發動持續性的攻擊。透過自體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免疫治療副作用相較外來化學毒性攻擊的傳統治療要來得小。免疫療法副作用雖較小 仍可能出現疲倦、搔癢等不良反應江博暉理事長提醒,儘管相較傳統化療,免疫療法的副作用較小,但由於免疫療法是一種透過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來治療癌症,因此也可能使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病人的正常器官或組織,如免疫媒介性肺、結腸炎等,也可能造成嚴重或致命的威脅。其他最常見的相關不良反應為疲倦、搔癢、皮疹、便秘、噁心、腹瀉以及食慾降低等,治療時應依醫師建議,隨時與醫師溝通,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