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

血尿不會痛更要注意!中醫揭「IGA腎炎」好發1族群:小心瀕臨洗腎

血尿不會痛更要注意!中醫揭「IGA腎炎」好發1族群:小心瀕臨洗腎#血尿

蘇小姐從事高科技業多年,時常在例行體檢中發現有血尿,一方面是沒有其他不舒服,另一方面是因太忙碌抽不出時間,就沒有做進一步檢查。大約半年前,她感到身體疲累不堪、頭暈、臉有一點點腫,檢查下去才發現是腎臟出問題,血尿、蛋白尿都有,腎切片檢查是IgA腎炎,肌酸酐(Cr)是2.1,腎絲球過濾率(GFR)是26.6,已經是腎病變第4期了⋯

長期腰酸背痛⋯竟是「腎臟多出一顆大水泡」還長結石!嚴重恐血尿

長期腰酸背痛⋯竟是「腎臟多出一顆大水泡」還長結石!嚴重恐血尿#血尿

60歲陳小姐近年為腰酸背痛所苦,忍無可忍到診所求醫,醫師在超音波檢查時,懷疑腎臟積水而安排轉診。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董聖雍判斷臨床表現,並非典型輸尿管結石造成的腎臟積水,安排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並非腎水腫,而是腎臟中央長出一顆大水泡,壓迫到腎盂,影響排尿功能,甚至還導致長出結石。

插尿管扯到該怎麼辦?台大醫教你「做對3件事」避血尿

插尿管扯到該怎麼辦?台大醫教你「做對3件事」避血尿#血尿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80多歲老先生日前因急性尿滯留急診就醫,醫師協助放置導尿管排尿,並返家照護,預計1個星期後到泌尿科門診就診追蹤。但這幾天老先生覺得下腹部開始有脹痛感,會陰部也覺得疼痛,且發現都沒有什麼尿液流進去尿袋裡,因而再度就醫。   新竹台大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陳冠賓表示,看診時讓老先生躺到床上檢查,脫下褲子跟內褲後,發現尿道口有一些血在尿管上,露在外面的尿管長度比正常情況長,使用超音波檢查膀胱,發現膀胱脹滿尿液,膀胱裡面沒有看到尿管末端打起來的水球,推測應該是尿管有被拉扯到因此外滑,導致尿管的水球卡在尿道裡,除了失去排尿功能也造成尿道損傷疼痛和出血。 長輩有尿袋起身走動要小心 經過老先生回想表示,應是午覺起來時,起身得太匆忙,沒有先拿起尿袋就直接下床走動而拉扯到尿管,當下只覺得會陰部痛一下,但是沒有特別注意,後來就越來越不舒服。 陳冠賓說明,處置方式為協助老先生先將尿管水球裡的水抽出來,把原本的尿管移除,再嘗試將新的尿管沿著尿道放置進去,所幸新的尿管還是可以順利進入並放置於膀胱,如果無法放進去,就有可能需要做經下腹穿刺的膀胱造廔管手術。 新的尿管置入後,把尿液引流出來,老先生的下腹脹痛感就獲得改善,但是引流到最後的尿液則因為尿道損傷的關係,呈現出血尿的情形,而血尿的情況通常還會維持數日後,才會逐漸改善。 最好多喝水,避免導尿管因沉澱物或血塊阻塞 陳冠賓提醒,日常使用尿管要注意: 1. 尿管避免拉扯,在要改變姿勢或活動時,都要先注意到尿管尿袋的位置後,再開始動作。 2. 若是連續3、4個小時,尿袋裡面的尿液量都沒有明顯增加,就要注意下腹是否有脹痛感或是尿道口是否有漏尿,因可能有尿管阻塞情形。 3. 在有放置尿管時,除了因心臟或腎臟功能異常者不適合攝取較多水分,一般都會建議患者需比平常多喝一些水分,來增加每天的尿液量,可幫助避免尿管被沉澱物或血塊阻塞。 陳冠賓呼籲,尿管是目前醫療上很常使用的管路,也常見於家中或長照機構內持續使用,但是在照護上仍需要小心,以避免相關併發症產生。

久倦、血尿⋯其實腎已壞!醫:不想洗腎先「做這件事」

久倦、血尿⋯其實腎已壞!醫:不想洗腎先「做這件事」#血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女性病患臉色黯淡且長期患有嚴重腎臟病,慢性腎絲球腎炎的檢驗報告顯示,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14。病患表示約30幾年前就發現自己有蛋白尿,定期檢查追蹤但症狀未有改善。後來血壓逐漸變高,血脂和尿酸數值也持續上升,雖有用藥控制,但後期卻開始貧血,醫師只能為她定期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另加上降磷降鉀、防血栓藥物,藥越用越多,導致腎功能每況愈下,腎臟科醫告知若繼續惡化,就要準備洗腎。慢性腎絲球腎炎可能與免疫力不佳有關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慢性腎絲球腎炎,是台灣目前末期腎臟病(腎衰竭)致病因素第2名(第1名是糖尿病腎病變),雖然稱為「慢性」,但卻不可輕忽,目前臨床上慢性腎絲球腎炎的病因不明,被認為可能與免疫力不佳有關。各種因素引起腎絲球發炎、或是體內的免疫反應,抗原與抗體形成免疫複合體後,逐漸沉澱在腎絲球內,或抗體直接作用在腎絲球細胞抗原上,與免疫相關的補體活化,造成大量吞噬性白血球進入腎絲球內,引起一連串連鎖免疫反應,所形成之發炎症狀及發炎物質,恐破壞腎絲球結構。多好發且反覆發作於20~39歲青壯年期男性蔡易昌指出,慢性腎絲球腎炎可發生於不同年齡,且以男性居多,多發病在20~39歲青壯年期,常反覆發作;長期追蹤的結果顯示,腎絲球腎炎的病人有將近5成,經過5~15年後會轉變成末期腎臟病。但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只有疲倦,等到出現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等腎臟疾病警訊,可能已經惡化。目前腎臟科對於腎絲球腎炎的治療,一般是以利尿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化學治療藥物等為主,依症狀治療水腫、發炎的情形;但因為致病因素不明,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所以用藥上也可能會持續破壞腎臟。腎臟病末期恐尿毒症,中醫以調理代償功能為主慢性腎絲球腎炎,在中醫屬「水腫」、「癃閉」、「關格」等範疇,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下14,當數值小於15時,就是第5期腎病變——尿毒症的階段。此階段腎臟剩下的功能已經很少,水分和毒素的代謝皆已出問題,全身的生理功能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到此時已進入中醫『關格』階段了。」蔡易昌解釋,「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中醫認為腎絲球腎炎,疾病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所以治療上必須要注意標本兼顧,依照每個人體質不同及臨床症狀不同,加以不同調理。蔡易昌說明,不同臨床證型的表現及症狀特點都不同,可以散風宣肺利水消腫,益氣固表補腎利水,健脾益氣滋腎利水,健脾溫腎利水消腫,滋腎清熱利水消腫,滋陰清熱固腎消腫,扶正固本化瘀瀉濁等加以治療調理。蔡易昌表示,目前病患即將進入第5期腎病變,本虛更會凸顯脾腎陰陽衰憊,標實存在濕濁毒邪,整體治療上更應偏重在本虛的調理,盡快讓身體的代償能力加強工作。而振奮脾腎陽氣為優先,配合調理氣虛血瘀的病證,邪毒的排泄則是放在後位。經過2個月的調理,病患精神恢復明顯,檢查的腎絲球過濾率也進步到19,身體的水分及毒素代謝亦勉強可以開始進行。在經過半年調理後,腎絲球過濾率更回到了26,已能暫時脫離洗腎危機。(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男腰痛血尿 8公分鹿角大結石阻塞腎臟

男腰痛血尿 8公分鹿角大結石阻塞腎臟#血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適逢夏季結石好發季節,有結石病史的民眾,復發機率高需特別留意!台中一名65歲退休機械工程師楊先生,30多前有腎結石病史,當時害怕開刀的他,選擇藥物治療,但後續沒有追蹤結石,直到今年出現腰痛、血尿症狀,自覺可能是結石復發,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腎臟出現鹿角狀(珊瑚狀)結石竟長達8公分,比雞蛋還大,最後因結石過大無法使用輸尿管鏡或體外震波震碎,決定採經皮穿腎取石術,一舉成功打碎頑固腎結石,解決長年來的結石大患。經皮穿腎取石術解決30年宿疾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醫師蕭惟中表示,鹿角形腎結石大多是結石長期阻塞所造成,發生率大約佔10~15%,是腎結石中較難處理的結石類型。以往必須接受多次手術,全部療程至少拉長一、二個月,或是手術必須一次穿刺兩個以上的腎造廔口,對腎功能影響較大,增加出血或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由於腎結石的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都是反覆出現無痛性血尿或泌尿道感染才發現,延誤治療恐導致腎臟機能嚴重受損,合併出現腎臟水腫、萎縮,演變成末期腎衰竭需終身洗腎,或是出現嚴重敗血症危及生命。現在新式手術多採雙鏡聯合碎石術,合併使用健保給付的腎臟鏡及自費軟式輸尿管鏡,蕭惟中與患者討論及評估後,決定採用經皮穿腎取石術,僅需於腰部開約1公分的小傷口,利用腎臟內視鏡進入將結石打碎夾出,手術時間約3小時,住院時間只需4天,害怕手術的楊先生術後滿意表示,「原本以為住院至少要10天以上,拖了30年才開刀,推翻對傳統手術的傷口大、住院時間長的既定印象。」  5成結石患者在5~7年內會復發蕭惟中指出,男性結石發生率是女性的4倍,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0%,根據統計約5成的患者在5~7年內會復發。呼籲大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做好防疫措施,也要留意其他疾病的警訊,每天補充足夠水分至少2000c.c.至3000 c.c.;減少憋尿;另外高蛋白飲食會增加結石發病率,建議適量補充;防疫期間也要避免過度飲食、保持運動的習慣。如果自己或家族有結石病史,常有泌尿道感染或出現血尿、腰痠腰痛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

血尿不會痛就沒事?小心潛藏膀胱腫瘤

血尿不會痛就沒事?小心潛藏膀胱腫瘤#血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斷斷續續出現血尿,由於不會痛就沒在意。但今年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也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下才就醫。經檢查發現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所幸沒有局部淋巴結侵犯或遠端轉移,蕭先生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根據2018年國健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患者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此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以膀胱鏡檢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唯一臨床表現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鄭百諭醫師指出,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患者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