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

血尿形成病因多 不可掉以輕心

血尿形成病因多 不可掉以輕心#血尿

現代民眾愈來愈注重自身的健康,大多數的人都會接受健康檢查,而許多人的健康檢查報告中,尿液檢查或多或少會出現血尿情形,到底血尿代表什麼意義?什麼樣的血尿要小心?衛生署台東醫院泌尿科許維愷主任解釋,所謂血尿,不單指肉眼可見的尿中有血,更大一部分的血尿是肉眼看不見,須借由顯微鏡才檢查的出來;血尿形成的病因很多,依年齡不同,可能的致病原因也不同。許維愷說,所謂血尿就是尿液中出現紅血球的情形,一般情況下,正常尿液中並無紅血球。而尿液顏色變紅就是血尿嗎?尿液變紅並不代表一定就是血尿,許多因素都會造成尿液顏色改變,像是藥物或食物攝取導致月經或陰道出血、精液出血等。血尿的原因非常多,需要仔細鑑別診斷,這些原因可能包括泌尿道感染、泌尿系統結石、外傷、異物、導尿管引起、運動性血尿、泌尿道腫瘤、游離腎、攝護腺肥大、尿道狹窄、包皮過長發炎、血液疾病、急慢性腎炎、腎臟囊腫、多囊性腎、結構異常、神經性膀胱、膀胱憩室等。血尿需不需要治療?一個有經驗的醫師可以根據臨床線索找到血尿的原因,並根據病因提供適當的治療,治療方法包括定期追蹤、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血尿只是一個表徵,絕不要自行服用一些止血藥物來取代就醫,不但對疾病沒有幫助,反而掩蓋了真正的原因,延誤病情,唯有求助專家,找到隱藏在背後的真正原因,避免錯失早期診斷良機。

止血藥勿亂吃 發現血尿應立即就醫

止血藥勿亂吃 發現血尿應立即就醫#血尿

現代民眾對於自身的健康愈來愈注重,大多數的人都會接受健康檢查,而許多人的健康檢查報告中,尿液檢查或多或少會出現血尿情形,到底血尿代表什麼意義?什麼樣的血尿要小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鄭玠豪解釋,所謂血尿,不單指肉眼可見的尿中有血,更大一部分的血尿是肉眼看不見,須借由顯微鏡才檢查的出來。血尿形成的病因很多,依年齡不同,可能的致病原因也不同。鄭玠豪提出以下幾種可能引發血尿的疾病:先天性泌尿道異常。泌尿道感染、發炎:腎臟發炎、膀胱發炎。泌尿道結石:如腎臟、輸尿管、膀胱以及尿道結石。血管病變:如腎血管瘤。血液因素:先天性及後天性的凝血病變、治療性抗凝血狀態。人為因素:性行為後、陰道出血、精血。外傷:受到撞擊。泌尿系統腫瘤:包括良性的多囊腎和惡性的泌尿道上皮癌。鄭玠豪說,其中較常見的發炎、感染或是尿路結石,常常會伴隨者其他症狀,如發燒、解尿疼痛、解尿困難、頻尿、腰痛…等。其中,無痛性或無症狀的血尿最常被一般民眾所忽略,特別是有部分血尿是以間歇性出現來表現,時有時無,有些民眾誤以為複檢結果無血尿就沒問題了。雖然癌症不常見,但腎臟癌及膀胱癌患者約有七成是以無痛性血尿來表現,因此,對於一個無痛性血尿的患者在未確切找出病因前,不能輕易排除泌尿道癌症的可能性。鄭玠豪強調,出現血尿時,流血的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找出造成血尿原因,發炎、尿路結石或癌症,預後是完全不同,即使所有進一步檢查報告都正常,一般還是會建議至少每年回診追蹤一次。他最後提醒,切記!止血藥勿亂吃,也不要因為血尿時有時無就掉以輕心,無論是肉眼可見的血尿,或是顯微鏡檢查的血尿,一旦發現有血尿情形,應該立即就醫,以免錯失早期診斷良機。延伸閱讀「血尿進一步檢查方法」: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6&id=417

尿中有血沒感覺 小心是膀胱癌徵兆

尿中有血沒感覺 小心是膀胱癌徵兆#血尿

彰化縣一名70歲老先生,超過二個月的血尿情形,沒有其它的症狀,讓老先生疏於警覺,到醫院檢查後已經是膀胱癌第二期,所幸經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以腹腔鏡切除手術治療,目前只需門診追蹤。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林易霆醫師說,老先生到醫院的時候,已經血尿超過二個月的情形,因為沒有特別疼痛感,讓老先生沒有警覺到身體異常警訊,當家人寒暄問暖後,才知道老先生血尿已經很久,帶至醫院檢查後,出現指數異常,立即進一步以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術切片證實為膀胱癌,已經是第二期侵犯到肌肉層。林易霆醫師表示,與家屬討論後,決定以腹腔鏡進行膀胱切除手術及尿液分流重建手術,腹腔鏡術中出血量約七百毫升,術後恢復良好,傷口小、疼痛感少癒合良好,老先生在術後第5天開始進食,並在術後第11天出院,治療效果良好,未發生任何併發症。林易霆醫師指出,腹腔鏡膀胱切除優點就是術中出血量少、術後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比起傳統手術動輒一、兩千毫升的失血量,降低了手術風險,腹腔鏡手術是靠著腹部正壓及放大視野,可以將失血量控制在一千毫升以內,只不過手術時間比傳統手術稍長,但仍是治療第二期膀胱癌的新選擇。傳統手術會有25公分的傷口在下腹部,從肚臍上一直到恥骨聯合,施行根除性膀胱切除手術及尿液分流重建手術。近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發展,可以將傷口縮小到約10公分,以腹腔鏡完成膀胱切除及尿液分流重建手術,減少失血量,減少患者術後的疼痛,加速術後的恢復。林易霆醫師進一步指出,膀胱癌最明顯的就是早期會有尿中有血,約85%的膀胱癌會有無痛性血尿,不過血尿也是膀胱發炎的一個常見的症狀,臨床上常會造成混淆,所以如果民眾有反覆血尿的情形,應及早到大醫院進一步徹底檢查,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膀胱癌治療效果好,治療方式也較簡單。林易霆醫師呼籲,雖然有新穎的手術方式,但不論是傳統或是腹腔鏡手術,術後患者的生活品質仍會受到影響,預防畢竟勝於治療,戒菸、避免有毒致癌物的暴露,加上定期的健康檢查,才能保健康,如果已經發生血尿,也不要慌張,趕快就醫做徹底檢查,及早治療。

警訊!無痛性血尿 輕忽不得

警訊!無痛性血尿 輕忽不得#血尿

尿液不但排泄了身體的廢物,也反映出泌尿系統及身體的病情,所以說「尿液會說話」。尿液的顏色外觀上應該是淡黃色。如果水分攝取量很多,尿色會更淡甚至無色;如果水分喝得少或者汗流失量很多,尿液會變濃,尿色也會跟著變成深黃色。上廁所時若發現尿中帶血,那就是值得注意的警訊了。來自台大醫學中心的台東基督教醫院泌尿科醫師賴明志認為:「血尿本身不是病,它只是個『警訊』,告訴我們泌尿系統可能出了些毛病。尤其是無痛性血尿,千萬不要以為不痛就無關緊要。一定要找泌尿專科醫師做必要的檢查,找出病因,加以治療。」  一位六十歲男性,斷斷續續的無痛性血尿已有半年時間,一直服用成藥和中藥治療。直到半年的時間過去,血尿併發排尿困難才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檢查結果,因為病人延誤就醫,致使腫瘤侵犯到膀胱肌肉層,必須切除膀胱,以及小腸造瘻(在腹部做一個人工瘻口,把尿液引流出來,隨時要帶著尿袋收集尿液)賴明志醫師指出,像上述案例中因為輕忽導致延誤就醫的情形屢見不爽,不僅造成腫瘤的生長及惡化,也影響到治療的結果。 血尿一般可分為兩種,一是肉眼觀察就可發現尿裡頭有血色(通常是病人自己發現),稱為「巨視性血尿」;二是肉眼看不出來必須在尿液檢查顯微鏡觀察下,才能發現尿中有紅血球存在(通常是健康檢查時發現),稱為「顯微鏡下血尿」。若依疼痛與否,血尿又可分為兩種,一是「有症狀血尿」,患者通常有腰痛、腰酸、下腹痛、排尿困難及灼熱感。二是「無症狀血尿」,患者偶爾出現血尿,並沒有其他不適症狀。賴明志醫師提醒,通常「顯微鏡下血尿」及「無症狀血尿」因為沒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較容易被忽略。因而延誤就醫,不但減低疾病早期發現率,影響疾病治癒率,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 「有血尿並不一定就是有癌。所以發現自己有血尿時,先不需驚嚇過度,而是應找泌尿專科醫師做必要的檢查。」賴明志醫師說明檢查的過程,醫師會先詳細的問診,做個基本的理學檢查,先排除外傷或會陰部尿道口周圍的出血。接下來做尿液檢驗及X光檢查,往「感染發炎」、「尿路結石」的方向做鑑別診斷。通常膀胱炎、腎盂炎或前列腺炎都有可能伴發血尿,有必要時醫師會做進一步尿液培養,以確定感染的菌種,並選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難以痊癒的血尿併濃尿,需做尿液的結核菌培養,以瞭解是否有泌尿系統的結核菌感染。X光檢查,可排除是否有尿路結石。若仍有不確定者,可輔以超音波或靜脈腎盂攝影檢查。 賴明志醫師表示,有的人還可能發生「運動型血尿」,也就是一陣劇烈運動後,即發生尿中帶血的情形。其實「血尿」並不須驚慌,但是,一定要就醫檢查、追根究底、找出病因。如果初步的檢查並沒有發現大的問題,不必太過憂心,兩、三個月後再複診檢查即可!

前列腺肥大 藥物治療停看聽

前列腺肥大 藥物治療停看聽#血尿

良性前列腺肥大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 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疾病,其發生與年齡息息相關,而與其相關的下泌尿道症狀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 亦為病患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少的困擾,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尿路阻塞,血尿及泌尿道感染等等後遺症,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甚至預防,的確不可輕忽。臺安醫院泌尿科 - 陳欣宏醫師表示,BPH最常見的主訴常是排尿不順、頻尿、夜尿次數增多等等,但是單憑臨床症狀的存在,並不足以確立BPH診斷,必須輔以一系列檢查,如直腸觸診、尿流速率 (uroflowmetry)、超音波、餘尿測試甚至抽血檢查 (如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血中肌酣酸 creatinine等),才能做最後的確定診斷及治療。BPH的治療係根據患者的嚴重性及個別的需求而定,治療的方法可以是等待性的觀察,藥物治療及手術性治療。陳欣宏醫師指出,基於安全性及成本效益的考量,除非患者臨床上出現頑抗性症狀,反覆性尿液滯留或感染、血尿、膀胱結石或腎功能受損等問題,會優先考慮手術治療外,大多數患者會先以藥物治療為臨床處置的第一選擇。目前BPH的治療用藥以α-交感神經阻斷劑 (α-blocker ) 及5α-還原酶抑制劑 ( 5α- reductase ) 為主。前者透過放鬆前列腺及膀胱頸平滑肌等作用,達到症狀的改善,後者則是針對男性睪固酮 (Testosterone) 轉化為二氫睪固酮(5α- dihydrotestosterone,DHT)的過程產生抑制作用,而達到縮減前列腺體積及改善尿流現象。目前臨床上使用於BPH的α-阻斷劑包括prazosine、terazosin、alfuzosin及tamsulosin等,這些藥物各具有不同的受體特異性及藥效持久性,此外在病患服用耐受性上有些許差異,然而在臨床功效上則相差不大,一般來說,這些藥物副作用並不嚴重,不過仍有少數病患會有不良反應,例如姿勢性低血壓、頭暈、頭痛、四肢無力、水腫及鼻塞等。然而其中tamsulosin因具備選擇性的α1A阻斷特性(α1A-blocker),亦即針對前列腺平滑肌有較強的作用,而降低其他血管平滑肌的不良反應,故相對耐受性較佳。至於另一種藥物5α-還原酶抑制劑,或是俗稱的荷爾蒙藥劑治療,可以縮小攝護腺的體積,減少尿道出口的阻塞,但藥效較緩慢,而且一旦停藥,攝護腺體積可能會再恢復到原來的大小。而長期使用此藥物約為三個月到六個月內,BPH患者血清PSA值會出現約50%的降幅,因此對接受此類藥物治療的患者,為確保其PSA於偵測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不受藥物干擾,需每半年抽血檢查,以避免延誤早期前列腺癌的診斷。陳欣宏醫師說,目前臨床上使用於BPH的5α-還原酶抑制劑包括Finasteride 及Dutasteride兩種,前者只有抑制第二型5α- reductase的作用,而後者則兼具抑制第一及第二型的功能,因此臨床上後者具有相對較快及較強的效果。另外臨床上約有5%-10%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後,產生性慾下降及陰莖勃起障礙的症狀,不過大多在停藥之後可以完全復原。 即使此類藥物有這些缺點,但長期追蹤比較這些病患,發現這種藥物除了可有效控制症狀及改善尿流速率之外,亦能降低急性尿滯留及出血的併發症。除了上述正統的治療方式之外,近年來,以植物萃取物進行的所謂複合性植物療法 (Phytotherapy) 亦備受注目,例如,初步的研究發現,植物性物質Serena repens (俗名Saw palmetto鋸棕櫚),其漿果可被用來治療及改善膀胱敏感症狀,似乎對BPH具有短期的助益,然而在進一步的證據尚未確立之前,植物療法的療效與安全性仍未明確,所以不可能取代正統的藥物以作為治療BPH的常規性用藥。

血尿現象可能是癌症警訊

血尿現象可能是癌症警訊#血尿

血尿是尿液中呈現過多紅血球即為血尿,一般人聽到血尿都以為只是尿中有血,其實有些病人血尿肉眼並無法看見,而是透過尿液檢查發現,其原因可能從最輕微的感染到嚴重癌症都有可能。腎臟科醫師說,大部分血尿都會自然痊癒,但也不可不防是由癌症所引起的血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科主任陳達隆表示,該院區洗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病人近兩年下來,約有十位病人有腎泌尿道癌症發生,病人通常都會伴有血尿現象,若沒注意可能會當成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血尿,誤以為是泌尿道感染或是抗凝劑使用過多,延誤癌症治療時機。陳達隆說,血液透析病人因為是將血液引至體外,透過機器將血液中毒素及多餘水分排出,因此都會使用到抗凝血劑,以避免血液凝結造成阻塞。但抗凝血劑用多了,有時身體會有出血現象,其中一個特性就是血尿或是皮膚瘀青,如果發現血尿,除了可能是抗凝血劑造成外,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如腎泌尿道癌症,尿毒症病人本身免疫力就比較差,而且很多人都有糖尿病,所以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癌症。所以洗腎病人更應多注意血尿現象,因為無法從血尿嚴重性而判斷引起血尿原因。陳達隆指出,腎泌尿道腫瘤很多沒有症狀,或者只以血尿表現,但如果有腰痛或腹部腫塊,則要考慮腎細胞癌。而泌尿道的上皮癌症典型表現則為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他提醒每個有血尿的病人,都應該做一個完整檢查,尤其是有尿毒症的病人更是癌症高危險群,所謂的完整檢查包含:腹部X光、腎臟超音波、靜脈泌尿道攝影、膀胱鏡、尿液細胞學檢查…等。文獻報告年齡超過40歲,泌尿道上皮的惡性腫瘤機會巨幅增加。其他泌尿道上皮腫瘤危險因子有:1.大於四十歲 2.抽菸 3.職業暴露(塑膠或染料工業以及精煉工業) 4.藥物 5.骨盆放射線暴露。針對長期洗腎患者,陳達隆建議:若尿液中有血或是驗出血尿,必須馬上與主治醫師討論,千萬不要因為血尿現象消失以為沒事,延緩癌症治療時機。

如廁時下腹部疼痛 原來是”間質性膀胱炎”

如廁時下腹部疼痛 原來是”間質性膀胱炎”#血尿

陳小姐(化名)剛滿四十歲,長久以來就有頻尿的困擾,一直都認為是膀胱無力,因此購買一些成藥使用。不過,治療效果一直不佳。近兩年來,頻尿的症狀逐漸加劇,幾乎一個小時就一定得到廁所報到,更糟的是,如果稍微忍一下,下腹部就會疼痛,甚至延伸到尿道及陰道口。即使解完尿,這些感覺依然不會消失。由於頻尿實在太厲害,她只好限制自己的水份攝取,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的尿道炎或膀胱炎。經醫師尿液檢查後,發現感染並不嚴重。故要求陳小姐先暫時停止使用抗生素,並增加水份的攝取,不過她並無法完全配合,因為頻尿及夜尿(一個晚上起來小便了五次以上),根本不敢喝水。醫師請她把每天小便的時間點及每次的小便量都記錄下來,發現她每次尿量都不超過一百毫升,有時甚至只有三十到五十毫升。所以一天可以尿個二十次以上。由於口服藥一直未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症狀,在醫師的建議下,她同意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膀胱鏡檢查,證實罹患的是間質性膀胱炎。什麼是間質性膀胱炎呢?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泌尿科 - 蕭博仁主任解釋,在膀胱貯存尿液時,正常的膀胱黏膜可以阻止高濃度且含許多廢棄物的尿液刺激膀胱的深層,可是患有間質性膀胱炎的病人,膀胱脹尿時,膀胱黏膜有裂縫產生,高濃度的尿液就滲入膀胱內層(或稱間質),並產生發炎反應,就如同在傷口灑鹽般的痛苦。這也可以解釋陳小姐的頻尿及下腹部的許多不舒服表現。在診斷確立後,陳小姐接受每週一次的玻尿酸灌注治療,經過三週的治療後,下腹疼痛的感覺明顯改善;治療半年後,她的膀胱不再疼痛而且容量提升到三百毫升以上。從此以後,她不再是一夜起床五次以上的”一夜五次娘”,上廁所不再是夢魘。蕭博仁醫師呼籲,頻尿的原因有很多種,診斷上並不容易區分,只要充分與專業醫師配合,不要諱疾忌醫,惱人的小便問題是可以改善甚至完全治癒的。

嘿咻太激烈!?當心陰莖「突搥」斷裂

嘿咻太激烈!?當心陰莖「突搥」斷裂#血尿

「陰莖斷掉了」聽起來是件很可怕的事,實際上臨床也不多見,因為陰莖平時是軟而富彈性故不易受傷害。然而一旦勃起而變得堅硬時,便有可能因外力撞擊而嚴重受創。陰莖主要是由兩個陰莖海綿體(corporacavernosa)(即勃起組織)和一個尿道海綿體(corpus spongiosa)所構成,這些海綿體外圍包有一層強韌的陰莖白膜,在平時未勃起時厚度有2~3mm(毫米),但充血勃起後卻只有0.5mm(毫米),當遭受重大外力時,便會使這層白膜斷裂而造成海綿體破裂出血。臺安醫院泌尿科 - 陳欣宏醫師指出,造成陰莖斷裂最主要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性交而受傷,最常見的姿勢是女性在男性上方劇烈抽動時,因陰莖滑脫而「頂撞」到女性的恥骨或會陰而導致陰莖白膜破裂,受傷時常可聽到一聲輕脆的斷裂聲,隨之而來的是陰莖劇烈疼痛且勃起頓時消失,並可見明顯皮下出血,腫脹及扭曲變形,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尿道海綿體,而導致血尿或排尿困難。另外會引起陰莖斷裂的原因,尚包括使用不當的器械自慰,或因服用威而剛等藥物,導致陰莖在睡夢中持續勃起時,因不慎撞及硬物而斷裂;而在某些國家(如中東國家)因禮俗的關係而將勃起的陰莖硬「拗」回內褲內,而導致斷裂則是當地特有的原因之一。臨床上要診斷這種疾病並不困難,詳細的病史和理學檢查即可八九不離十,若有疑問則可以陰莖海綿體攝影術或尿道顯影術加以證實。但臨床上有一種特殊的案例,我們稱之為「潛在性陰莖斷裂」(subclinical penile fracture)它大多亦是發生在劇烈的性行為後,病人通常也有聽到一聲陰莖「突搥」的響聲,但當時並沒有劇烈的疼痛也不會彎曲變形,經數天之後,卻發現只要陰莖勃起即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疼痛感,且勃起消褪後即告緩解。陳欣宏醫師表示,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陰莖白膜有分外縱層及內環層,這種傷害只造成外縱層破裂,但內環層因完好,故靜脈竇的血液沒有外漏,所以外觀上並沒有太大的異常。不管是明顯的或潛在性的陰莖斷裂,都須要立即處置。在80年代以前常以保守療法,即以消炎止痛藥及抗凝血劑和冰敷處置,但發現會有3成以上病人日後導致陰莖嚴重彎曲、動靜脈 管及陽萎等後遺症;於是之後主流醫學建議應以立即手術治療以得到較好的結果。一般是以全身或半身麻醉下進行陰莖白膜修補手術,根據陳欣宏醫師接觸過的案例,當時是以局部麻醉為病人施行這項手術,且同時矯正病人陰莖彎曲部分,手術後病人立即可回家,只須口服消炎、止痛藥及門診換藥,並沒有太多的痛楚且同時保有病患不欲人知的隱私權,術後恢復的情形相當良好。陳醫師提醒,手術後的保養亦是相當重要,除了要定時換藥以避免感染外,通常須「封刀」禁慾6週左右才可「重出江湖」,以避免二次傷害;若合併有尿道斷裂,則須在尿道手術後裝上導尿管2~3週,以避免日後造成尿道狹窄等後遺症。至於預防之道,首先當然要注意行房的姿勢及力道不可過猛,據說最近因經濟不景氣,很多「車床」族應勢增加不少,在狹小的空間裡,女上男下的姿勢的確是有較高的機率發生陰莖斷裂的情況。其次是一旦發生了,應立即到醫院求診,千萬不可聽信偏方甚或諱疾忌醫,否則日後不但不能「美好挺」,可能還會導致「無望再舉」而「永垂不朽」,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