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

結石剋星!誰不適合體外震波碎石?

結石剋星!誰不適合體外震波碎石?#血尿

尿路結石是一常見擾人疾病,所引起的絞痛相當難熬,甚至比產痛還可怕,而且經常復發,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以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最常發生,成為青壯年男性的心腹大患。估計台灣每年因尿路結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人數甚至在萬人以上,使得結石求診患者急遽增加。阮綜合醫院泌尿科沈崇松醫師指出,一般人多已發現血尿,才愕然懷疑是尿路結石,實際上若仔細回憶,可能早有症狀出現。如典型的疼痛是腎絞痛,痛的部位發生在腰部後方,有時會反射到會陰部,其次是噁心、嘔吐,因為腎臟和胃有同一神經分佈,且因結石刺激自律神經產生痙攣,而影響腸胃收縮,導至噁心嘔吐現象。 如果結石阻塞嚴重,會引起感染,有發燒或合併寒顫,另可能會導致排尿型態改變,因為結石會刺激膀胱而導致急尿、頻尿等現象。部分患者因腎或輸尿管絞痛,導致腹部及骨盆腔神經受到刺激,而引起如噁心、嘔吐、腹脹等腸胃道症狀。沈崇松醫師說,治療尿路結石的方法,隨結石大小與結石位置,醫師會為病患選擇最恰當的處置方式。目前除內視鏡配合各形各色的碎石探頭的內視鏡手術外,最常選擇結石治療即為體外震波碎石術。除了特殊情況外,一般以門診治療為主,術後只要稍做休息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碎石後結石的排除率可達85%,重複治療率僅為15至30%。運用體外震波碎石,除血尿外,幾乎沒有任何併發症,偶爾會出現因為結石較大,術後的小碎石會造成輸尿管阻塞,而需進一步以內視鏡處理。但對一些高危險群病患,如高血壓或只有一個腎臟者,仍有些特定的併發症會發生,但發生機率並不高。至於有凝血因子不全的病患,則是體外震波碎石術的禁忌症之一。沈崇松醫師表示,要提醒的是,除凝血因子不全患者外,有部分亦不適合做體外震波碎石,如結石太大或太小,其他諸如位置、形狀及分佈,都有可能造成使用上的限制,其次是合併有輸尿管狹窄、先天畸形等結構因素,或是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乃至於身材太瘦或太胖,都可能導致無法對準結石。體外震波碎石術開始運用到目前為止,對腎臟以外的器官尚未發現有任何傷害,大多數病人只需要接受一次體外震波碎石術就可完成治療,有些病人,體內碎石要花費幾月時間才能排出體外。因此,術後需定期至門診追蹤,直到結石完全排出。

輸尿管長瘤致血尿 腹腔鏡手術治癒

輸尿管長瘤致血尿 腹腔鏡手術治癒#血尿

薛老先生是位71歲病患,平時身體十分健康,也十分注重身體的保養,有一次小便時,突然發現怎麼會變成紅色的,但他並不覺得會疼痛或其他地方不舒服,過了幾天後就又自行好了,也就不在意它,但是過了幾個星期,又發生了一次血尿的現象。在家人的陪同下,老先生到醫院求診,經過檢查,發現右側輸尿管長了腫瘤,原先十分害怕及抗拒,經過家人及醫生的解說及鼓勵下,在阮綜合醫院接受了腹腔鏡右腎及輸尿管切除手術,傷口只有6~7公分,在一個星期後,就順利恢復並出院。阮綜合醫院泌尿科蔡秉儒醫師表示,以血尿來說,最常見的情況包括:泌尿道發炎(包括膀胱炎)、泌尿道結石、攝護腺肥大或是攝護腺癌及腎臟或是輸尿管腫瘤,其中以前兩項佔大多數。1991年,Dr. Clayman 完成了全世界第一例的腹腔鏡腎臟切除手術,從那時開始,全世界泌尿科醫師紛紛開始應用各式各樣的腹腔鏡手術器械,為病患治療,在短短20年期間,不管是在腎臟手術、腎上腺手術、輸尿管結石手術、或是攝護腺癌方面,皆可以用腹腔鏡來完成。也有些醫師是利用單手輔助式的腹腔鏡手術或是更一步利用機械手臂來完成各式的泌尿科手術。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血尿

腎細胞癌好發於60~70歲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台灣地區每十萬人中約有10至12人罹患此病,發生率雖然不高,但因初期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在過去,來求診的病患多為末期。不過,近年來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得以讓死亡率逐年下降。此外,標靶藥物的出現也帶給病人新生的希望。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部主任表示,腎細胞癌是發生在腎皮質的腫瘤,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有任何病變不易被發現,加上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等到出現腎臟疼痛、腫塊以及血尿到院求診時,幾乎都已是晚期。因為腎細胞癌對化療與放療的效果不佳,直到標靶藥物的出現,才大幅降低腎細胞癌的死亡率;目前用於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可分成兩類,一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養分,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這類藥物包含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另一類是阻斷腫瘤細胞訊息傳遞,讓腫瘤細胞無法長大與擴散,此類藥物包含特癌適(Torisel)及癌伏妥錠(Afinitor)兩種藥物。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為紓癌特(Sutent),服用後可能出現手足症候群以及腸胃道不適等副作用,通常是服藥四周後停藥兩週休息的方式進行療程。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報告,病患在服用紓癌特後,若出現高血壓、手足症候群等副作用症狀,表示病患治療成效較佳。另外,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中,有一部份屬於預後較差的一群,這類病人可考慮使用特癌適(Torisel),已有研究指出,此藥物使用在預後較差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身上,有不錯療效,而且特癌適於今年元旦起,健保開始給付在高危險群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此病患每月可節省將近13萬元的醫療費用,讓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紓緩。黃部主任叮嚀,腎細胞癌的發生率或許不高,但定期的健康檢查並且輔助影像學是目前唯一能早期發現的管道。若有出現任何的腰部疼痛、血尿甚至是摸到腫塊,應盡早接受檢查,才能徹底遠離腎細胞癌的威脅。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血尿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好發於60~70歲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台灣地區每十萬人中約有10至12人罹患此病,發生率雖然不高,但由於初期沒有任何症狀,容易被忽略,在過去,病患出現症狀求診時通常已是末期。不過,近年來腎細胞癌的死亡率逐年下降,探究原因可能與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讓難以發現的腎細胞癌無所遁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癒後遠比以前好得多。此外,標靶藥物的出現也帶給病人新生的希望。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部主任表示,腎細胞癌是發生於腎皮質的腫瘤,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有任何病變不易被發現,加上腎細胞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更增加早期發現的難度,當然超音波是早期診斷的工具,若能定期檢查,就能早期 診斷出來。但是若等到出現腎臟疼痛、腫塊以及血尿到院求診時,幾乎都已經是晚期。由於腎細胞癌對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的效果不佳,過去僅能以免疫療法做為治療的唯一選擇,但效果始終有限。近幾年發展出的標靶藥物,大幅降低腎細胞癌的死亡率,給醫界打了一劑強心針;目前用於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可分成兩類,一類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養分,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主要針對轉移性亮細胞型腎癌患者,這類藥物可以很快看到治療效果,包含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另一類則是阻斷腫瘤細胞訊息傳遞,讓腫瘤細胞無法長大與擴散,這類型的藥物對於非亮細胞的腎細胞癌特別有效,包含特癌適(Torisel)以及癌伏妥錠(Afinitor)兩種藥物。黃部主任進一步說明,腎細胞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是腫瘤範圍仍位於皮質內者,第二期則為侵犯到皮質外周,此兩期的病患皆屬於早期,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若能完整將腫瘤切除,癒後良好,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即可;當癌細胞侵犯到周邊大血管、腎靜脈、下腔靜脈及淋巴結時是第三期,若再加上任何器官的轉移,則歸類至第四期,這兩期屬於晚期,在治療的方式上,針對僅有少數部位轉移的病人,仍可進行多部位開刀將腫瘤一一摘除,術後輔以標靶治療;倘若癌細胞已經侵犯擴散至多重器官時,通常就不建議進行手術,除非病人出現疼痛、出血等狀況時,才會考慮將侵犯部位切除,減輕病人痛苦,否則幾乎都是服用標靶藥物控制腫瘤的生長與擴散。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為紓癌特(Sutent),服用後可能出現手足症候群以及腸胃道不適等副作用,通常是服藥四周後停藥兩週休息的方式進行療程,若腫瘤明顯縮小,則表示藥物有效,可持續用藥,若腫瘤並無縮小,則需評估是否要轉成第二線的藥物。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報告,病患在服用紓癌特後,若出現高血壓、手足症候群等副作用症狀,表示病患治療成效較佳。另外,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中有一部份是屬於預後較差的一群,這類的病人可以考慮使用特癌適(Torisel),已有研究指出,此藥物使用在預後較差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身上,有明顯的療效,而且特癌適於今年元旦起,健保開始給付在高危險群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此病患每月可節省將近13萬元的醫療費用,讓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紓緩。黃部主任叮嚀,腎細胞癌的發生率或許不高,但不能因此輕忽這種疾病可能帶來的威脅,定期的健康檢查並且輔助影像學是唯一能早期發現的管道。此外,若有出現任何的腰部疼痛、血尿甚至是摸到腫塊,都應盡早到院接受醫師檢查,才能徹底遠離腎細胞癌的威脅。

小朋友突不斷抽搐、血尿 患遺傳性結節硬化症

小朋友突不斷抽搐、血尿 患遺傳性結節硬化症#血尿

一名26歲男子在嬰孩時期不斷出現抽搐的情形,直到5歲就醫才曉得罹患遺傳性罕見疾病「結節性硬化症」,不但讓腦、腎、皮膚等長出結節瘤,且就算切除也仍會復發。但為更加仔細追蹤「結節性硬化症」的狀況,與避免更嚴重併發症,以及讓一般民眾認識該疾病,台大醫療團隊在2010年正式開辦「結節硬化症整合門診」,並於今天公布治療成果。(圖片翻攝自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台大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結節性硬化症」是由於TSC1和TSC2兩種基因變異,造成患者神經組織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導致腦、腎、皮膚、眼睛等地方長出結節瘤,且由於該症不能徹底根治,使得許多病友不敢生育下一代。陳沛隆醫師表示,其實只要病友利用羊水穿刺、絨毛膜檢查與胚胎著床前基因的診斷,即可能生下健康的小寶寶。「結節性硬化症」在國內僅有近2000名病患,約有1/3患者是從上一代遺傳、2/3患者為自身機因產生突變。而結節性硬化症病患在1歲前,會出現癲癇狀況(如點頭式癲癇),隨著年紀增長消失後,皮膚可能開始長出類似小青春痘的皮腺脂瘤,以及長在腎臟的結節瘤會造成血尿等等,且有些許病患也會有智能障礙的問題,如患有自閉症、注意力不集中等。

血尿是身體發出警訊! 恐是泌尿道炎、甚至癌症引起

血尿是身體發出警訊! 恐是泌尿道炎、甚至癌症引起#血尿

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陳孟財醫師指出,血尿,就是尿液中帶有紅血球,可分成肉眼可見的血尿和顯微性的血尿。顯微性的血尿,即在顯微鏡的高倍視野下,紅血球數目大於三至五個。另外,血尿尚可分成疼痛性血尿和非疼痛性血尿。疼痛性血尿常和發炎或結石有關;而非疼痛性血尿可能是惡性腫瘤引起。當尿液顏色變紅或帶血,不一定代表真的有血尿。例如:當女性月經出血,尿液常遭受到經血汙染;另外有些食物或藥物也會造成尿液顏色改變,兩者都會讓人誤以為有血尿。治療主要根據造成血尿的原因來著手,如若為細菌感染則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若是腎絲球發炎則以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為主;結石則需要生活型態調整及泌尿科門診追蹤,必要時施行取石術或震波碎石術;若為惡性腫瘤,可以開刀的仍以手術切除為主要。陳孟財醫師提醒,血尿是身體所發出的警訊,可能只是輕微的泌尿道發炎,但也可能嚴重如癌症,不可等閒視之;另外千萬不要因為血尿自動消失了就不去檢查,這樣是相當危險的,只要曾經有血尿的症狀,就應該盡早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

一勃起就血精、血尿 男子嚇得不敢行房

一勃起就血精、血尿 男子嚇得不敢行房#血尿

台北市一名35歲男子曾有血精的病史,日前又發現只要在勃起時排尿,就會出現血尿的情形,嚇得他只要勃起就開始覺得很緊張,性生活深受影響,趕緊求助醫師。所幸在檢查之後並無大礙,服用藥物之後情況改善,只需配合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並保持半年追蹤一次即可。

腹部用力就漏尿?小心是老化現象

腹部用力就漏尿?小心是老化現象#血尿

尿失禁就是不自主的尿液流出,也是最常使勞老年人感到頭痛與煩惱的問題之一。它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尿失禁可分成兩種形式,第一為急性尿失禁;第二為慢性尿失禁。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陳守堅醫師表示,急性尿失禁的治療主要是除去可能引發尿失禁的原因,如發炎或其他原因。而慢性尿失禁可分為四類,即溢流尿失禁、壓力尿失禁、急迫型尿失禁、持續型尿失禁等四種;臨床上老人來求診時,常是混合型,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其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陳守堅分別指出四種尿失禁原因:溢流尿失禁:主要就是因為膀胱無法正常排空尿液而造成膀胱過漲,導致少量尿液流失,且是次數頻繁。好發於自主神經病變的病人,例如糖尿病人、維他命B12缺乏者、椎間盤突出病人。壓力尿失禁:只要腹部一用力使腹腔內壓力增加就會不自主漏尿。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尿失禁,女性佔多數。原因是尿液通道的括約肌張力不足以應付膀胱內壓力所造成的,其因素是老化、多胎生產及括約肌因手術或其他原因受傷等。急迫型尿失禁:即一有尿意感而來不及上廁所就尿出來,與腹部壓力無關。主要是抑制排尿的神經受損,膀胱容積到達一定程度時,逼尿肌無法抑制收縮而漏尿。持續型尿失禁:不管何時、何地、任何腹壓或姿勢,尿液常無法控制地漏下來。原因係骨盆腔術後造成膀胱陰道廔管或外傷後造成的廔管引起的。陳守堅提醒家有老人如發生尿失禁,應在何時就醫?任何初次發生的尿失禁。 合併頻尿、小便疼痛、小便困難、急尿或發燒等泌尿感染的症狀。 合併血尿。 合併呼吸困難、全身酸痛、虛弱、意識改變、食慾不振、容易跌倒等。 合併糞便或陰道分泌物由尿道口流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