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

異位性皮膚炎奇癢無比如萬隻螞蟻鑽動,病灶痛如火燒

異位性皮膚炎奇癢無比如萬隻螞蟻鑽動,病灶痛如火燒#生物製劑

異位性皮膚炎可說是全世界最癢的疾病之一,全台近30萬人深受所苦。患者皮膚慢性發炎、反覆發作,嚴重搔癢如萬蟻鑽動,患者不停抓癢導致皮膚破損、流湯、流血,且夏季高溫、悶熱,讓人汗流不止,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是如同酷刑。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提供異膚患者的夏季運動撇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配合透氣衣物,運動後流汗立刻沖澡、並進行乳液保濕。重點是政府提供中重度患者精準治療武器,包括三種口服小分子標靶藥及生物製劑,幫助患者緩解搔癢、找回潔淨肌膚,長期穩定控制病情,找回正常肌膚與生活。 為了鼓勵病友在炎熱高溫的夏季仍能享受運動樂趣並獲得疾病控制知識,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今(4)日與上週六分別在台北、台中各舉辦一場「異膚當關不卡關 大家作伙怕乙球(打羽球)」夏季運動會,讓病友、家屬與醫師們藉由羽球切磋球技,並透過趣味競賽,進行異膚保健及治療知識大PK,讓與會者運動之餘獲得豐富異膚照護知識。 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根據健保資料庫,全台有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約占全人口的1.28%;如果是兒童與青少年,更可高達16%以上,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此疾病不是單純的皮膚問題,而是遺傳與環境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觸發週期性的免疫反應失調的慢性疾病,患者易面臨「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部份患者病情延續到青少年與成人,10歲以上有高達37%屬於中度與重度患者,他們一年會面臨三、四次的嚴重發作,一次就持續好幾個月。因為無法根治,需終生用藥控制,長期跟疾病抗戰。患者除了嚴重的生理症狀,也影響就業、就學與人際關係。 過去廿年的傳統治療對中重度患者效果有限,導致服藥意願與順從度低落,甚至因此放棄治療或誤用偏方造成病情惡化。所幸醫學進步,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更加瞭解,找到致病的特定細胞激素並積極研發創新療法,讓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進入有效止癢與病灶「清零」時代。國內除了上市多年的針劑生物製劑,政府陸續核准三款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為異膚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病患更可過「醫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治療、擺脫疾病困擾。 朱家瑜醫師進一步解釋,目前傳統治療主要是口服免疫調節劑及照光治療,有機會達到最高六成的皮膚外觀改善。至於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療效較傳統治療更好,要獲得健保給付的條件是中重度患者須先使用兩種以上傳統口服免疫調節劑各三個月以上,且經過持續照光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症狀且維持在較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狀態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申請健保給付。健保一年給付藥費逾廿五萬,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 過去研究顯示,異膚患者就醫後約花費四到十年才能接受進階的精準治療,如今只要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半年,有機會申請健保給付的精準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詹智傑醫師表示:「精準治療不僅可改善讓多數病友困擾的搔癢症狀,還有機會使病灶近乎清零,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健保給付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精準治療不僅幫助病友達到更快的疾病緩解,也能減少患者與家屬的經濟負擔,讓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參與協會夏季運動會的病友何先生也分享廿多年來與異膚共處的心路歷程。他五歲起即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還伴隨著氣喘和過敏性鼻炎,人稱「過敏三兄弟」一次集滿。三者聯合起來,讓他的成長之路充滿坎坷,每天都像是一場無止境的戰鬥,不僅身體上承受痛苦,還要忍受周遭異樣眼光。就讀大學時,全身無一倖免都是病灶,大面積的掉屑、破皮、流血、化膿反覆發生,讓他痛苦難耐,外觀的惡化與症狀難忍,也連帶造成心理的嚴重負擔。 原本以為無藥可醫,對治療放棄希望,但從醫師口中得知健保給付進階治療後,他心中燃起微弱希望,積極配合醫囑接受半年的傳統藥物及照光治療。回憶半年來回醫院不下50次,終於等到健保核准使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的好消息。在他服用新藥的第一天,就讓他驚訝不已,「當天晚上,我突然意識到,我竟然好幾個小時沒有因為皮膚癢而持續搔抓。用藥一週,不僅皮膚退紅,傷口也減少八成。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感覺就像在做夢一般。耐心等待半年等到健保新藥,終於換來困擾了二十多年難題的解脫,真的非常值得!」 朱家瑜醫師補充:「近年也有越來越多像何先生的病友,在接受健保給付的精準治療後,皮膚狀況顯著改善。」隨著醫療進步,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式日新月異,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鼓勵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們切勿因一時治療無效而喪失治療信心,除了透過藥物控制,患者也要重視基礎保養,維持皮膚保水度。在治療上,透過醫病共享決策來制定個人最佳治療方案,不僅可以選擇適合的治療選項,還可以達到長期、穩定的控制疾病,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讓異位性皮膚炎不卡關!

2024長庚永慶盃路跑 922四地同時開跑 邀請跆拳道國手黃映瑄擔任代言人 鼓勵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跑出健康

2024長庚永慶盃路跑 922四地同時開跑 邀請跆拳道國手黃映瑄擔任代言人 鼓勵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跑出健康#生物製劑

運動好處多,但鹹鹹的汗水有刺激性,讓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無法好好享受運動。為鼓勵這群病患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身體健康,今年「長庚永慶盃路跑」特別邀請醫師提供安心運動的方式,同時邀請2021年成都世大運跆拳道女子46公斤級銀牌得主、也是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劃照護選手—黃映瑄擔任活動代言人,號召大家9/22全家一起來路跑。 長庚永慶盃路跑今年舉辦第15屆,三年前與長庚合作聯盟的台中大里仁愛醫院也首次參與,將在9/22上午與台北、嘉義、高雄四地同時開跑。台北會場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台中會場在西屯區中央球場舉行,嘉義會場及高雄會場則分別結合故宮南院及澄清湖棒球場共同舉辦。分為休閒組及競賽組展開比賽,預計約有超過四萬人參加。 台北長庚醫院黃集仁院長在路跑前記者會表示,永慶盃路跑一直以『健康、公益、家庭日』為主軸,希望透過活動的辦理,呼籲國人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國民健康署賈淑麗副署長表示,政府深知預防重於治療的道理,鼓勵全民養成健康行為,才能真正活得健康、活得有品質。台北市政府體育局吳健羣副局長則強調,台北市政府自永慶盃路跑舉辦之初就一直擔任指導單位至今,顯示台北市政府對於市民健康的重視,在台北市政府體育局的投入下,市民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口比例在全國更是數一數二。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龔嘉德院長指出,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跑步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促進新陳代謝、強化肌肉骨骼、增強免疫力,以及減輕壓力和焦慮,好處相當多。台中的中央球場是全國最大的戶外運動專用場地,更可提供參賽者寬敞活動空間,歡迎大家踴躍參加跑出健康。 跆拳道國手黃映瑄受邀擔任今年路跑代言人,她分享過去參加路跑的經驗,認為除了可以在訓練以外的時間加強體能,也很喜歡和大家一起跑步的氛圍,享受戶外運動帶來的愉悅感,希望大家都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注重身體健康。包括中華民國路跑協會陳華恒秘書長、明志科技大學劉祖華校長以及多家協辦單位代表等也都出席記者會,表達對長庚醫院這項活動的支持。 繼去年的肺癌移植議題,今年「長庚永慶盃路跑」將關懷面向投注在異位性皮膚炎。15歲的陳同學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從1歲開始就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嚴重時只要一動就會非常疼痛,加上外觀受到影響,無法與一般小朋友玩在一起。媽媽帶他跑遍大小醫療院所,試過各式各樣民俗療法,直到9歲在林口長庚經由皮膚科醫師協助和自己的配合下,症狀才逐漸獲得良好控制。 目前陳同學不但外觀明顯改善,也可以規律運動,還參加了學校的球隊。他呼籲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只要配合醫師醫囑,持之以恆的用藥及照顧自己的皮膚,症狀一定會獲得改善,也能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他對受邀參加今年永慶盃路跑感到相當開心,希望透過自身的經驗分享,鼓勵更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追求更好的生活。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陳俊賓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發炎性皮膚病,常見於新生兒和幼兒期,在台灣平均每10個孩童就有1人罹患,會出現明顯的搔癢感和皮疹,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也給家長帶來極大困擾。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統異常等,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免疫調控失調,引發惡性循環發炎、皮膚屏障受損。 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包括局部外用免疫抑制劑和外用類固醇藥膏。中重度患者,則建議加上系統性治療,除了傳統的口服免疫抑制劑外,可考慮新興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能更有效及安全地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目前健保也已經有條件的給付。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張雅菁部主任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平日應規則使用保濕劑,每天至少使用兩次,特別是在洗澡後。同時應選擇溫和不含香料和酒精的護膚品。在適度的運動後,盡快清洗汗液,並保持皮膚的水分,將有助於症狀的控制,讓病友也可以放心的從事運動,養成健康的運動習慣。 長庚醫院表示,民眾可至永慶盃路跑活動官網報名參加,今年特別採用南亞環保回收絲製作排汗材質的跑衣,除提升跑者舒適的穿著感受外,更是響應全球環保議題,同時落實本院ESG永續政策發展目標。長庚體系公益吉祥物「阿波」,當天會在現場和民眾互動拍照。協辦單位也會設置公益攤位,提供多種健康促進與癌症篩檢等活動,幫助路跑民眾提升健康知識,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男學生「解出大量血便」昏倒在圖書館⋯醫1招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

男學生「解出大量血便」昏倒在圖書館⋯醫1招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生物製劑

「有人昏倒了!趕快打119!」寧靜的圖書館裡突然出現一陣騷動。20多歲李同學是位博士生,當時正在準備畢業論文,壓力非常大,飲食也不正常,甚至因解出大量血便,而昏倒在圖書館。送到急診室後,狀況相當不穩定,於是住進加護病房。內視鏡檢查發現李同學的腸子潰爛地非常厲害,並且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

每天吞8顆類固醇比糖果多 小老闆治異膚竟釀白內障好灰心 大林慈濟妙手仁醫與生物製劑助重拾人生新希望

每天吞8顆類固醇比糖果多 小老闆治異膚竟釀白內障好灰心 大林慈濟妙手仁醫與生物製劑助重拾人生新希望#生物製劑

從事餐飲業的「小戴」年僅22歲就創業,年輕有為,但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辛苦。原來,小戴從小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搔癢破皮流血、睡不好,不得已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曾經一天高達8顆,比同學吃的糖果更多,依然無法有效控制,長期更導致白內障,經手術才找回視力。幸好,小戴後來遇上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經評估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明顯改善,讓原本不再信任治療的心,重新點燃希望。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共病多 賴寧生院長是國內免疫風濕醫療領域的先驅。他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頑固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反覆發作、不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主要因免疫細胞的發炎反應所導致,且症狀可能因皮膚障壁受損、外界病原及過敏原侵入、皮膚發炎反應而加劇。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嚴重搔癢、皮膚乾燥、紅斑與丘疹,以及因反覆搔抓導致皮膚變厚變硬的苔癬化現象。特別是搔癢感,經常讓病友半夜睡不好、劇烈搔抓,不但造成皮破血流,增加感染的風險,長期睡不好也會影響生長發育與人格發展。 穩控中重度異膚 標靶藥物助及早精準抗發炎 賴寧生院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炎反應,治療以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為原則。許多人因擔心副作用而將類固醇視為毒蛇猛獸,這是不對的,其實,低劑量的類固醇能有效緩解異膚的發炎反應,長期且高劑量的用藥才需要謹慎評估。至於抗發炎藥物,不同種類有其不同的藥效極限,應依據疾病輕重程度,及早採取對應的治療,尤其更嚴重的頑固性或中重度異膚病友,建議採取標靶精準療法。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不僅要趁早,更要「有效」!賴寧生院長表示,「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標靶藥物就像精靈炸彈,能精準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防止免疫發炎反應的進行,緩解中重度異膚急性的發炎、降低反覆復發的風險。 另一方面,免疫細胞具有學習的能力,即為「塑化理論」。若一開始治療中重度異膚,先給予抗發炎效果較差的治療,就像塑膠定型計畫,容易促使發炎細胞讓自己變得更壞;反之,若能在塑膠還未定型前加以阻撓,就能改變過敏免疫的反應模式,達到精準治療、調整體質的作用,預防其他更嚴重的頑固型過敏病變。 以上述病友「小戴」為例,綜合計算病灶面積、皮膚發紅、浮腫、抓痕與苔癬化程度等條件,臨床評估屬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使用傳統的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等抗發炎藥物治療,改善效果有限,因此予以具標靶治療特性的生物製劑。經治療,小戴最困擾的搔癢感消失了,睡眠品質改善,生活品質也跟著大大提高,從原本對治療不抱任何希望,到現在充滿信心,終於等到穩控異膚的機會。 目前健保針對12歲以上青少年與成年的中重度異膚,已給付多種標靶治療藥物,至於年紀更小的異膚寶寶與兒童,目前也有適用的生物製劑可選擇。醫師呼籲異膚病友,不要放棄希望,多與醫師討論,一起戰勝異膚。

憂鬱、全身長疹、無來由暴瘦…幾乎攻擊女性族群,都是「這疾病」引起

憂鬱、全身長疹、無來由暴瘦…幾乎攻擊女性族群,都是「這疾病」引起#生物製劑

憑《倚天屠龍記》演出而有「最美周芷若」稱號的港星周海媚,日前驚傳因病驟逝,也讓粉絲十分不捨。而生前曾有好友透露她長期受到「紅斑性狼瘡」困擾,也讓大眾更加好奇此疾病的成因與影響。紅斑性狼瘡症狀相當多元,發病部位難以預料,患者通常一開始難以確診。臨床上曾有一名約40歲中年女老師因教學問題陷入憂鬱,因已影響日常而赴身心科治療,卻遲遲未獲得改善,之後又發現皮膚出現紅斑與血球低下情形,輾轉求診不同科別,直到免疫風濕科才知道是「紅斑性狼瘡」導致。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是一種慢性侵犯全身器官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造成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先天可能帶有某些基因,若加上後天如藥物、紫外線、病毒、荷爾蒙異常等因素誘發,就會出現全身性的發炎反應症狀。 骨骼、器官、肌肉、黏膜、情緒……都可能出現問題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主治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全身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症狀相當多元,像是臉部出現蝴蝶斑、皮膚出現紅斑、黏膜損傷如嘴破、掉髮、長期疲勞、關節肌肉腫痛等,嚴重甚至會使腎臟、心臟、肺臟等重大器官損傷,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病患更會發生腎炎(俗稱紅斑狼瘡腎炎)。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罹患紅斑性狼瘡的人數大約2~3萬人,等於每10萬人當中就有100人,不過陳瑋昇醫師認為數量有可能被低估;紅斑性狼瘡主要罹病族群多為20~49歲女性,男女比率約為1:9。 一般人的概念多以為紅斑性狼瘡只是身體發炎,但陳瑋昇醫師說明,這名女老師因為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因此從情緒憂鬱開始表現,一直到身體出現多重狀況才找到病因,這類個案雖相對少見但並非唯一。門診也有20幾歲年輕女性因為食慾不振,短短半年內體重從60公斤掉到30幾公斤,看腸胃科、身心科未果,甚至以為是癌症,輾轉到免疫風濕科才發現是免疫系統攻擊造成腸血管發炎,確診為紅斑性狼瘡。 新生物製劑藥物明顯改善症狀,降類固醇副作用 治療紅斑性狼瘡大致可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疾病緩解抗風濕藥及生物製劑等,以往多使用含類固醇藥物,雖能緩解症狀,但病患也深受副作用所苦。 目前已有新的生物製劑藥物出現,不僅降低免疫系統攻擊器官的症狀損傷,同時對改善發炎也有明顯效果。陳瑋昇醫師表示,這一款藥物是近十年來第二個FDA通過的紅斑性狼瘡生物製劑,它的作用機轉就是讓與紅斑性狼瘡高度相關的「第一型干擾素」的活躍性降低,新藥有顯著成效,能明顯改善紅斑狼瘡的症狀,也能讓病患能減少類固醇使用,避免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病患平時仍舊要注意環境因子誘發的可能,例如紫外線照射就是一個很容易導致復發的因素,門診不少患者就是出外遊玩忽略保養而讓病情再度發作。另外,紅斑性狼瘡病患本身抵抗力較差,因此,飲食要多注意避免生食,勿亂吃偏方;而進入秋冬後,各種病毒(新冠/流感)可能更加活躍,紅斑性狼瘡病患即便打了疫苗,但因對疫苗反應較差,仍舊要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帶來的影響。 現下紅斑性狼瘡已有許多創新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陳瑋昇醫師鼓勵患者,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外,也可以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換得不受干擾的人生! (圖/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瑋昇主治醫師)  

反覆咳嗽看不好?小心嚴重氣喘易致命!醫:FeNO檢測+生物製劑助改善

反覆咳嗽看不好?小心嚴重氣喘易致命!醫:FeNO檢測+生物製劑助改善#生物製劑

氣溫驟降,很多人開始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現象,醫師提醒,如果已經咳二週以上,伴隨喘、哮鳴聲的症狀,甚至有點呼吸困難,就可能是氣喘!氣喘是呼吸道處於發炎狀態,長期忽略不僅可能轉為嚴重氣喘,甚至還有致命危險。 台灣呼吸健康促進照護協會秘書長、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醫師表示,氣喘的原因很多,第一種是非典型刺激物像是空污、抽菸等後天因素造成,比較常發生在年紀比較大的族群;第二種則與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是過敏原如塵蟎引起,較常發生在年輕族群。第二型氣喘由於常反覆發作,如果沒有正確治療很可能變成嚴重型氣喘,不論是哪一種氣喘,沒有治療都可能造成致命後果。 不是「喘」才是氣喘,長期發炎導致呼吸道敏感 鄭世隆醫師指出,氣喘最大的危險在於多數人認知不正確,以為「喘」才叫做氣喘,或者誤認咳嗽只是感冒。氣喘與感冒的嚴重度有相當大的不同,感冒多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為主,氣喘是吸吸道長期處於過度敏感狀態的發炎狀態,如果沒有將發炎處理好,任何外在因素都可能誘發導致反覆發生。 台灣氣喘人口沒有大型的規模研究,但根據一些統計數據顯示,都會區的過敏族群較為嚴重,鄭世隆醫師說明,以台北市小孩族群來說,有25%為氣喘過敏,成人比較嚴重的氣喘、過敏也達5~10%。由於多數患者一開始發作時都會先找基層診所就醫,較難發現真正問題,民眾如果久咳未癒,就應盡快轉胸腔內科做詳細的檢查治療。 以往氣喘治療的印象多停留在是不是要用到類固醇?會不會有副作用?鄭世隆醫師說明,氣喘治療一開始會用到類固醇搭配氣管擴張劑,最主要就是考量要能精準作用在呼吸道,不要用到劑量較高的口服類固醇,因此以吸入型來控制藥量,通常穩定用藥的條件下,約70~80%患者能獲得控制。 FeNO精準檢測過敏發炎程度,個人化用藥才能阻斷發炎路徑 不過,臨床也有一些族群容易反覆發作,可逐漸調整為吸入型加上口服類固醇的作法,以及評估是否要使用生物製劑。目前氣喘已朝向精準化個人治療,能針對過敏型態精準用藥,阻斷特殊發炎路徑。 這部分需要透過更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第二型嚴重氣喘,除了抽血檢查IgE是否過高、過敏源、嗜酸性白血球以外,還要搭配FeNO檢測,透過吐氣的方式驗出一氧化氮的濃度,幫助了解發炎指數的狀態,給予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對病患來說,有助大幅降低反覆發作的痛苦。 鄭世隆醫師門診就有一名20幾歲的年輕人,檢測之後發現過敏原相當高,以往用藥都還是反覆發作,治療一直沒有太大效果,後來透過FeNO檢測選擇適當的生物製劑用藥,短短一個月就感受到人舒服很多,症狀也明顯改善,降低肺功能逐漸變差的風險。 鄭世隆醫師強調,嚴重氣喘者發作時常要跑急診住院,高達10~20%氣喘患者更面臨輾轉就醫的困擾。目前健保已有核准多種生物製劑給付於治療第二型嚴重氣喘,只要透過更精準簡易的檢測法找到正確治療方針,相信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就能具體改善。 台灣呼吸健康促進照護協會秘書長 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鄭世隆醫師

2023乾癬治療新指引》乾癬病灶「清零」不是夢!醫曝「1招」超有效

2023乾癬治療新指引》乾癬病灶「清零」不是夢!醫曝「1招」超有效#生物製劑

45歲王先生為中重度乾癬病友,最一開始從小腿陸續出現1元大小紅斑,到皮膚科就醫用藥,改善效果有限外,也曾誤信民間偏方,都沒有讓疾病有效改善。紅斑甚至不斷長大,開始脫屑、發癢,最嚴重時臉上都是紅斑。直到4年前終於使用到生物製劑,首先感受到癢感快速改善,再來是紅斑快速消退,PASI指數都能維持在90以上,人生有了重大轉變⋯

鼻竇炎難根治竟因「這體質」?醫:新療法抓出關鍵發炎因子才是改善關鍵

鼻竇炎難根治竟因「這體質」?醫:新療法抓出關鍵發炎因子才是改善關鍵#生物製劑

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發炎性疾病,很多人想說開刀就能一勞永逸,但臨床卻發現有部分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仍舊再度復發,相當痛苦;這種鼻黏膜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且合併鼻息肉,在歐美有高達8成病患會發生,屬於「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耳鼻喉部副主任許雅晴醫師表示,一名竹科40幾歲男性患者,曾因鼻竇炎與鼻息肉開刀三次,本想說手術能夠有大幅改善症狀的效果,但術後卻又再度復發,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屬於「第二型發炎體質」,也就是特別好發鼻息肉的鼻竇炎型態。 25~30%患者演變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鼻竇炎有分為急性與慢性,有些人感冒時也會併發急性鼻竇炎,但哪些人容易演變為慢性鼻竇炎?許雅晴醫師說明,臨床上發現本身如果有過敏性鼻炎、氣喘、下呼吸道疾病者,或者天生鼻子內部構造較為特殊、有免疫問題、長期胃食道逆流、長期使用抗發炎藥物等,會比較容易造成慢性鼻竇炎,在個人臨床間觀察發現男性族群居多。 「慢性鼻竇炎患者當中,大約有25~30%比例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患者會因細菌感染而不斷產生黃膿鼻涕,鼻塞也因為鼻息肉增生更嚴重,不僅嚴重影響睡眠,白天工作的專注力也變差,不少病患的嗅覺幾乎失去功能,都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手術是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主要方法,以往術後會搭配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治療,但由於類固醇是屬較強制性阻斷發炎的方式,有些病患會因全身性類固醇治療感受到副作用較強而產生其他免疫功能反應;因此近幾年,安全性高的生物製劑逐漸成為精準治療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重要選項之一。 生物製劑用藥改善症狀,術後恢復也較佳 許雅晴醫師說明,由於鼻竇炎與發炎狀態環環相扣,針對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患者,透過生物製劑降低發炎反應的機轉,在臨床上發現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鼻塞、嗅覺異常等症狀改善,更延緩反覆發作的頻率,術後恢復也更好。以前述的竹科個案來說,術後便是搭配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一個月內患者就明顯感受到鼻涕變少、嗅覺功能也慢慢回來,目前已持續治療了4、5月,狀態也逐漸穩定。 許雅晴醫師強調,有些患者因為懼怕手術,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忍受很多年都不敢就醫,其實現在手術已經相當進步,搭配新的藥物運用,病症是有機會長期穩定控制不復發的。她提醒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患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透過個人化手術、藥物的運用,便能將療程做得更完備;進行手術之後,也應遵循清潔保養並搭配藥物療程,鼻竇炎與鼻息肉儘早就醫治療,才能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圖/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耳鼻喉部副主任 許雅晴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