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

癌症術後怎麼補?中醫師傳授飲食重點

癌症術後怎麼補?中醫師傳授飲食重點#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手術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在於移除腫瘤細胞,增加治癒的機會。但手術對身體會造成結構上的破壞,依中醫觀點,術後會在身體局部會產生「氣滯血瘀、發炎水腫」的情形。許多民眾會準備人參、十全大補湯、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等補品想要幫病人補身體,但醫師表示上述食材在術後兩週內服用,可能會加重局部發炎的狀況,甚至導致傷口更紅腫、熱痛、化膿。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提出適當的飲食建議,讓癌友在手術後調養身體,幫助傷口恢復。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術後首先的任務就是針對局部「氣滯血瘀、發炎水腫」的情形做改善,簡單說就是增加身體的代謝,趕快把堆積在局部的瘀血、組織液、發炎物質送走,之後才能開始重建。紅腫熱消退後 第二週方可進食魚湯進補術後何時才能開始進補?張慈文醫師表示,原則上手術第2週後,傷口「看起來不紅、摸起來不熱、腫勢也漸漸消退」時才能開始進補。初期的補品以魚肉為主,因為魚類的蛋白質比較好吸收,鯉魚湯、鱸魚湯除了補充蛋白質外,還有利水的效果,可幫助水腫消除,加快傷口恢復。第三週可加入藥膳 加速傷口重建手術第3週之後,如果傷口乾乾的,不紅不腫不熱,就可以燉藥膳進補,增加身體的動能,加速傷口的重建,例如:少量黃耆、紅棗、川芎、雞血藤等中藥加大骨頭一起燉湯。如果手術有切除骨頭的病患,就可以再加些續斷、骨碎補等中藥來幫助骨骼的生長。另,腸胃功能不佳者,術後可喝些少鹽的四神湯(由芡實、蓮子、淮山、茯苓四味中藥),幫助脾胃的功能恢復。如有水腫狀況,可多喝薏仁湯、紅豆水,增加身體代謝痰濕能力,減少局部病理產物的堆積,同時減少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產生。癌症患者忌諱亂補古醫書云:凡藥三分毒,會用即是藥,不會用,用錯時機即是毒。曾有患者因化療口腔黏膜炎,疼痛不堪,無法進食,竟自以為身體太虛,自行服用鹿茸,使得口腔炎更嚴重,病患多半需清熱散結,而非自行峻捕熱性;錯服藥物或者長期服用同類型成方,反而有害身體。西醫的化療以攻擊的方式殺細胞,中醫是以全人醫療概念輔助治療,維持強化病人固有的免疫。不論中藥或西藥,均應在合格醫師監控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交互作用,若能於中西整合門診下諮詢,對於患者而言較有保障。患者在手術後按部就班把身體養好,就有體力面對治療、對抗癌症。

別亂進補中草藥!藥物性肝炎上身難治

別亂進補中草藥!藥物性肝炎上身難治#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4歲女性,因噁心、腹脹、茶色尿持續1週而就醫,自訴發病前有自行服用中藥,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血液中膽紅素過高,篩檢無ABC病毒性肝炎,腹部超音波顯示沒有膽管阻塞或肝腫瘤,診斷疑似藥物性肝炎,給予支持性治療2個多月後,肝功能恢復正常。另一名69歲女性,腹脹超過1週而就醫。問診中發現得知最近有吃家人買的保健食品,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無黃疸,B/C肝病毒呈陰性反應,腹部超音波顯示輕度脂肪肝,診斷疑藥物性肝炎。醫師要求先停止服用保健食品,2週後回診,肝功能恢復正常。台灣的藥物性肝炎有25%是中草藥引起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志堂表示,肝功能異常是門診常見問題,可分為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診斷要靠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各類病毒篩檢、應用腹部超音波,可以初步縮小診斷範圍。肝炎的可怕在於可能發生猛爆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造成身體不可逆的傷害。肝臟雖然負責解毒,但也容易受到傷害!藥物性肝炎的致病機轉,可能是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藥物劑量、患者本身體質、年齡、是否合併其他疾病或同時使用多種藥物等因素有關。進補不當,服用不適合的草藥、中藥、聲稱有療效的食補、健康食品等也可能引起藥物性肝炎。根據觀察,台灣的藥物性肝炎有25%是中草藥引起,20%與抗結核病藥物有關。藥物性肝炎大多沒有特殊藥物可治療藥物性肝炎臨床上有症狀者以類似急性肝炎的表徵出現,如茶色尿、腹脹、發燒、腸胃不適、食慾變差、易疲勞等,多數沒有明顯症狀,少數嚴重者可能發生猛爆性肝炎或肝衰竭。王志堂醫師表示,藥物性肝炎除了過量普拿疼中毒引起有藥物可治療,其他沒特殊藥物可以治療, 只有儘早停用致病藥物,給予支持性治療,才有機會恢復肝功能。預防勝於治療!少服用不是必需的藥,減少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對於草藥、中藥或是強調有療效的食補、保健食品都要遵照醫囑謹慎服用,以免進補不成反傷身,心裡也難過。當出現肝功能異常相關症狀時,宜儘快就醫做最適當的診斷和治療,避免慢性肝病甚至肝癌的發生。

別亂進補!龜鹿二仙膠3族群不宜用

別亂進補!龜鹿二仙膠3族群不宜用#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70歲婦人發生車禍後,家人因為希望補身、加速骨頭復原,購買龜鹿二仙膠供其服用,結果出現心律不整症狀,趕緊就醫。該名婦女腎功能不佳,檢查後發現血清中鉀離子飆高,需緊急安排洗腎才脫險。龜鹿二仙膠外觀難辨真假 坊間流竄劣質品龜鹿二仙膠被視為是強筋健骨、補氣血及滋陰補陽的明星產品。但價格昂貴且外觀難辨識原物料,坊間流竄著劣質品。提醒民眾,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食用龜鹿二仙膠,應與專業醫師討論後,依個別體質適量服用,避免進補不成反傷身。《本草綱目》記載龜鹿皆靈而壽,久服可以延年益壽。《醫方考》也記述「龜、鹿稟陰氣之最完者,其角與板,又其身聚氣之最勝者,故取其膠以補陰精」。可見自古以來龜鹿二仙膠便是被推崇的聖品。發炎、肝腎不佳、感冒 服用反加重身體負擔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表示,龜鹿二仙膠主要是由龜板、鹿角、人參及枸杞熬製而成。鹿膠含有豐富膠質、碳酸鈣、磷酸鈣,且與龜板含有多種胺基酸,可預防骨質疏鬆;而人參與枸杞補氣血、明目保肝,可提升免疫功能。但並非所有的體質都適合服用龜鹿二仙膠。顏素美主任提醒,(1)炎症反應、(2)肝腎功能不佳、(3)感冒等民眾皆不適合,若自行服用,不但無法達到預期的保健效果,還可能加重身體負擔。切勿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吃到假貨或者是不適合體質而傷身,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皆需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個別狀況後,依據醫囑服用。

懷孕多進補? 錯!吃多恐流產

懷孕多進補? 錯!吃多恐流產#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孕期0到3個月階段的孕媽咪,不要任意吃補品,尤其人參、鹿茸等中藥材!NG食物1)油條/油條含有明礬,明礬是含鋁的無機物,對大腦是非常不好的食物,產婦吃下後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的大腦中,所以一定要避吃。NG食物2)酸性食物/過多的酸性食物及飲料會誘發遺傳基因突變,導致胎兒畸形,如過多的肉食、精製糖,少吃為妙!NG食物3)茶與咖啡/含咖啡因的食物具有興奮作用,食用過多會刺激胎動增加,甚至影響生長發育。據統計,孕媽咪每天喝下5杯紅茶會使新生兒體重減輕,而且茶葉中的鞣酸會和食物中的鐵元素結合形成一種無法吸收的化合物,不利於媽媽們對鐵的吸收,影響造血功能。媽咪在懷孕初期,即3個月內,應避免攝取咖啡因。美國醫學雜誌曾指出,懷孕婦女喝下過量咖啡,胎死腹中的機率將會增加;而醫學研究結果也顯示,咖啡因對胎兒腦部發育亦有不當的影響,可能造成胎兒癲癇。NG食物4)糖/甜食可以改善情緒,但吃下過多的糖容易胃寒嘔酸水,還有發胖之虞。而且過量糖分會消耗母體的鈣質,當母體鈣不足相對就是不利胎兒的牙胚生長,將來會影響乳牙發育,抗齲的能力也會下降,因此甜食請適可而止。NG食物5)動物肝臟/數年前即有論文發表指出,妊娠前期食用動物肝臟有導致胎兒畸形的可能性,因此建議要補充維生素A、D者,可用紅蘿蔔取代。NG食物6)過敏性食物/一般人想到過敏,腦中可能會浮現皮膚有蕁麻疹、濕疹等等畫面,其實過敏的現象還會反應在呼吸道及消化功能上,例如頭暈、胸悶、氣喘或消化道的噁心、嘔吐、腹瀉。當過敏的食物經消化吸收後,在母體會產生一系列的過敏反應,隨反應而產生的毒素會透過胎盤進入胎兒的血液循環,以致妨礙胎兒的成長發育;甚至依發育時序的不同,對器官的生成會有不良的影響。NG食物7)補品/很多婆婆媽媽們以為,孕婦吃補品對胎兒好,因此總會自行買藥材來燉補。其實,熱性的補品對準媽媽及寶寶造成的壞處大於好處,特別是以下中藥材:人參(紅參)需慎用/人參是大補元氣的藥材,懷孕婦女吃多了或是經常服用,反而會氣盛陰耗、陰虛火旺,也就是「氣有餘而陰不足」。「氣有餘」就變成火氣,因此孕婦吃太多人參,反而會讓初期孕吐更嚴重,或是發生水腫;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具有危險性,容易發生陰道出血或流產。溫熱壯陽之品/例如鹿茸、核桃、補藥酒或甜酒釀、酒等等,這些溫熱之物易生內熱而傷陰,除非有醫生指導方可服用。山楂/雖然它是非常普遍的保健食品,尤其初孕之時大部分女性都喜食酸甜,但要注意,山楂會促進子宮的收縮,恐有使人流產疑慮。(本文摘自/坐月子體質調教聖經/台灣廣廈出版)

營養師量身打造 6大族群進補原則

營養師量身打造 6大族群進補原則#進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氣溫驟降,又到了進補旺季。冬令進補是中華傳統的飲食文化,但隨著物資生活富裕,現代人大多營養足夠,傳統、坊間的食補大多蛋白質及油脂偏高,吃補的可能增加身體負擔。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顏妙容營養師為大家提供以下幾點進補原則,聰明進補安心吃、營養均衡不過量:1)烹調少油半水酒麻油雞、薑母鴨在製備過程中多會將肉類和薑片以麻油爆炒過後加酒烹煮,雖可增加補品特殊風味,但酒精對血壓、尿酸造成的影響可能誘使慢病患者疾病惡化。 建議可省略爆炒薑、肉類的步驟或減少麻油用量。 可用半水酒烹調,並讓酒精於烹煮過程中揮發掉再食用。 進食時可刮除上方浮油,以及避免食用動物皮。2)添加蔬菜一般補品多以內臟或肉類為主要材料,富含蛋白質及油脂,但容易於大快朵頤吃肉時,忽略蔬菜的攝取而飲食失衡。 可於湯鍋中加入蔬菜,如高麗菜、菇類、茼蒿等蔬菜於補湯中。 一日建議蔬菜攝取量為煮熟後青菜1.5碗,可斟酌用量添加蔬菜於湯品中。 牙口功能較不佳的長輩可增添如蘿蔔、瓜類、菇類、菠菜等質地較軟嫩的蔬菜。而常見的南瓜、芋頭、玉米等屬於主食類蔬菜,若需控制血糖,需留意攝取。3)輕醬料羊肉爐、藥燉排骨多會搭配味噌豆腐乳醬或豆瓣醬食用,大多過鹹、含鈉量較高。 用薑末、蒜末、蘿蔔泥、香菜、辣椒與醬油、水果醋等調味,減少鹽分攝取。 藥燉補品盡量不額外加鹽巴調味。 煮火鍋用昆布或蔬菜熬煮湯頭,利用蕃茄、蘿蔔、洋蔥等增加湯頭自然甜味。4)減少加工製品近年來補湯火鍋化,許多人喜愛加入配料如魚餃、蛋餃、丸類、蟹肉棒等。然而這類火鍋餃丸類都是加工類製品,磷含量及油脂偏高,應盡量避免。 可選擇脂肪較低的蛋白質來源,如魚肉、雞肉、海鮮或豆腐等。 多種蔬菜、菇類及藻類入鍋。 麻辣鍋偏油,建議鍋物選擇以蔬菜熬煮的湯頭。5)量身打造聰明吃冬暖食補受大眾歡迎,但身體狀況因人而異,以下提供不同族群進補留意建議,過個身心滿足的冬季。 一般民眾:無特別限制,但需注意油脂和肉類份量。多採用蔬菜、菇藻類,增加食材豐富性與飽足感。 糖尿病:建議進補以少油、高纖,適量醣類及優質蛋白質為原則。並注意主食類蔬菜如芋頭、南瓜、玉米、山藥等攝取量。 高血壓患者:建議留意烹調用酒量,食材或沾醬以天然風味為宜,湯品及沾醬注意鹽量的使用。 減重者、高血脂患者:建議減少烹調用油,進食時可刮除上方浮油,避免攝取動物皮。 腎病患者:需留意肉類蛋白質及湯之攝取量,實際可進食份量因病情而異,建議諮詢營養師。 痛風患者:內臟熬煮的高湯普林含量高,建議少喝湯,多喝水。須注意肉類份量,每餐建議以2兩為限。(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5期資料)

冬天補過頭 糖友小心引發心肌梗塞!

冬天補過頭 糖友小心引發心肌梗塞!#進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氣溫一下降,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排骨等食補店又開始人滿為患,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開心進補,糖尿病患者可千萬別補過頭,以免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除控制血糖外 應注意高心血管疾病併發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子源提醒,糖尿病患者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多兩至四倍,且有七至八成的糖尿病患者,最終的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因此必須特別留意。「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時,過多的血糖會與蛋白質結合,進而產生對細胞不好的產物,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併有高血壓及高血脂情形,這些因子也對血管不好,當然會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王子源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做好生活照護外,更重要的是搭配正確的用藥,才能提早預防糖尿病可能衍生的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機率。目前醫界對糖尿病的治療,已愈來愈注重須同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王子源醫師指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不只希望能控制血糖,也要同時注意高血壓及高血脂的治療。」傳統對於單純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的上升外,若無禁忌是以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但若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者,則會併用降血壓與降血脂的藥物。新一代SGLT2抑制劑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過去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只能透過長期控制血糖來降低大小血管的病變,「有研究發現,新一代糖尿病藥物SGLT2抑制劑使用三個月後,整體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在亞洲族群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56%。」且在2018年世界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中,SGLT2抑制劑也證實對於心臟血管有保護的效益。新一代SGLT2抑制劑可保護腎臟、降低體重與血壓「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對糖尿病患者可說是最大的好處了!」王子源醫師說,新一代SGLT2抑制劑也具保護腎臟,降低腎絲球的壓力,避免腎臟惡化的效果。「再者,該藥因有排糖及利尿作用,也可讓體重減輕、血壓降低、單獨使用幾乎不會發生低血糖。」臨床上有名66歲的男性,在長達17年的糖尿病治療史中,糖化血色素始終維持在8左右,但體重卻因為使用傳統的磺胺類藥物而不斷增加,「使用新一代SGLT2抑制劑六個月後,患者的糖化血色素已降到6.5,體重也從原本的82公斤降到78公斤,更重要的是,以往磺胺類藥物需要一天吃四顆,後來加上一天吃一顆SGLT2抑制劑後,到現在磺胺類藥物減成一天只要一顆半。」王子源醫師提醒,許多糖尿病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患者,會擔心吃太多藥而傷身,而出現自行減藥、減量的行為,但這會使得血糖控制更差,並導致胰臟功能慢慢衰竭,因此,「糖」友若對用藥有疑慮,一定要與專科醫師諮詢,千萬不要自行減量減藥,以免更傷身。 

寒冬中風風險高 2大族群這樣補!

寒冬中風風險高 2大族群這樣補!#進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雪來,烏魚到。」(到了大雪,烏魚群便大批湧入臺灣海峽,正是捕烏魚的好時機。)大雪,多在每年陽曆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過後,天氣越來越涼,在日漸寒冷的季節裡,要根據氣候的變化增減衣物。頭、胸、腳3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大部分的疾病都與不注重保暖有很大關係,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3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中醫理論中,頭被稱為「諸陽之會」,頭部受涼,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至於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寒氣入侵易引發關節酸痛等症狀。進補注意事項偏北及高山地區天氣寒冷,宜進補溫熱食品;平地偏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平補為主。可常喝紅棗生薑湯抗寒,吃火鍋也是不錯的選擇。進補溫熱食品時,應注意2方面,1) 養宜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2) 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冬至養生「冬至紅,過年濛;冬至烏,過年酥。」(冬至若是晴天,過年時就會下雨;冬至若是陰雨,過年時大多會是晴天。)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大多落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日或22日,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古時更把冬至視為一年的開始。冬至時,有2種疾病特別需要預防及重視:1) 心血管疾病/血管彈性差的人,氣溫急劇變化會帶來血壓波動,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全身血管收縮,促發腦溢血(中風)。因此,冬至時要重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原發疾病,其次注意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中風前兆。2) 消化道潰瘍/這時由於寒冷的天氣易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使興奮度增高,支配內臟的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容易使胃腸調節功能異常、胃酸分泌增多,進而刺激胃黏膜或潰瘍表面,產生胃痙攣,造成胃部缺血、缺氧。因此,要注意胃部保暖和飲食調養,少量慢食、定時定量,忌食生冷,戒菸戒酒,還可選服一些溫胃暖脾的中藥。(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進補3要點 吃得美味又健康

進補3要點 吃得美味又健康#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涼,是冬天即將到來的徵兆。曆書記載,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古人認為工作一整年,體力耗盡,入冬天氣寒冷,需補充營養以恢復元氣、抵禦寒冬,即俗語說的,立冬補冬,補嘴空。烹煮3要點 食材、鍋具、烹調方式11月7日就是立冬了,許多人都會因為天氣冷趁機進補。衛福部黃宜司司長提醒以下要點,希望大家在享受佳餚時,也能吃得健康。1) 選擇安全的食材/購買中藥材時,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正確且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2)  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3) 適當的烹煮方式/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高血壓、高血脂 進補前應徵詢專業意見最後,黃宜司司長提醒,立冬進補的民眾,若有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慢性病或感冒等疾病,或正在服用藥品者,應先詢問醫藥專業人員後再進補藥膳,避免造成身體負擔,或引起不必要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