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

立冬怕補過頭?中醫:輕進補 換個湯底就OK

立冬怕補過頭?中醫:輕進補 換個湯底就OK#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立冬補冬,補嘴空」,今天就是立冬,是換季食補、調養身體的黃金時機,為禦寒、補元氣,台灣人習慣選擇藥補料理來養身,然而,中醫師表示,藥補並非適合所有人的體質,過度溫補,可能造成喉嚨發不出聲音、流鼻血、便秘、痔瘡出血等上火症狀,可以藉由變換湯底及食材,達到補身又不燥熱的冬令養身。 玉米濃湯取代薑母鴨 常吃也不怕中醫師羅珮琳建議,可以選擇玉米濃湯取代油膩的薑母鴨、羊肉爐等,熱湯能夠促進新陳代謝,若再透過簡單的「食材性味」做不同的搭配,也能達到「輕進補」的滿足。玉米屬於平性食物,味道偏甜,適合長期食用、溫和調理,同時擁有豐富葉黃素,有助眼睛的保健,而在中醫裡,透過溫和性味的食材,適量搭配玉米濃湯,能有不同的溫補效果。像是搭配可以潤肺、補腎、減緩乾咳、補充鈣質、鐵質的木耳;山藥則能顧腸胃,亦有助呼吸道順暢;能安神、助眠的蓮子也是不錯的食材。 傳統補冬常用酒精、老薑 醫:易躁熱現代人營養來源多,若再加上藥補,容易造成溫補過度的問題,羅珮琳醫師表示,藥補食材中,常常會加入酒精、老薑、肉桂等比較辛溫的食材,還有如當歸、川穹等活血藥材,恐會造成燥熱、出血等補過頭的問題發生,因此,若能調整藥補食材,或是直接將湯底換成玉米濃湯,都能預防上述症狀發生。另外,過去有許多家長在煮玉米濃湯時,習慣加入太白粉使湯底濃稠,恐造成熱量破表問題,羅醫師也表示,建議使用天然食材,如山藥、馬鈴薯等天然澱粉類,既能增加濃稠度,又能為湯底增添風味,是健康又美味的選擇。

冬令進補過頭易便秘 中醫:四神湯較佳

冬令進補過頭易便秘 中醫:四神湯較佳#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俗話說,中秋過後夜夜涼,民眾也更能感受到白天、晚上的溫差越來越明顯,再加上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寒」字輩的寒露已過,表示冬天不遠了;每到冬季民眾喜歡進補,然中醫師表示,溫補過頭恐易流鼻血、便秘。口乾舌燥、潰瘍 恐是補過頭天氣一轉涼,冬令進補往往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街上隨處可見的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店面都是座無虛席,然而卻不乏有人因為補過頭,出現口乾舌燥、口腔潰瘍、便秘、流鼻血等現象,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唐玫珊醫師表示,這些藥膳多數含有黃耆、桂枝、茴香等容易化燥的溫補藥材,宜在寒流來或冷鋒過境時食用。她進一步指出,冬季屬於寒水的季節,腎屬水,冬季宜補腎。但補腎又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水虛的人要補腎水,火虛的人要補腎火,建議由中醫師把脈、問診之後,再根據體質開立處方。一般藥膳可分溫補、平補、涼補。若要選擇適合全家大小、多數人體質皆可食用的,則以平補為最佳; 唐玫珊醫師推薦3種適合多數民眾食用的藥膳:1) 四神湯/效用:四神湯藥性平和,可健脾胃、補虛勞,調整消化功能、補中益氣。若體質是容易化熱上火,即常熬夜、易嘴破、易便秘、易長痘痘的人,就適合吃四神湯。做法:將茯苓、薏苡仁、芡實、蓮子、山藥等分各6~10克,浸泡半小時後,加入適量的豬肚或是豬小腸,一同燉煮,加薑、蔥去腥味,少量香油、鹽等調味料都可酌加。2) 何首烏雞湯效用:其滋補力道比四神湯再強一些,可以益氣養血、補養肝腎,改善頭暈目眩,手足冰冷及腰膝痠軟等症狀。做法:將何首烏、黨參、黑棗、枸杞、黃精及龍眼肉等藥材洗淨浸泡半小時後備用,再將雞肉川燙後與藥材一同燉煮,食用前再加入少許調味料。3) 狗尾草雞湯效用:狗尾草是民間常用來給小孩「轉骨」的食補藥材。狗尾草性溫、味甘、無毒,主治小兒發育不良,有開脾、利尿、健胃除積等功效。此外還有止咳潤喉的功能,民眾甚至把它煮水當茶飲用,氣味與人參茶相似,所以也有台灣人參之稱。做法:藥材洗去雜質後備用,再將雞肉川燙後與藥材ㄧ同燉煮,食用前再加入少許調味料。除了食療之外,運動也是非常重要,但切記宜在日出之後穿著合適的衣物才外出進行運動鍛鍊,以避免著涼。並依年齡及個人體能選擇適合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瑜珈等,唐醫師提醒,如果一昧進補而未有充足的運動,當心春天來臨時身材恐走樣。

術後吃大魚大肉10個月 男子補出胰腺炎

術後吃大魚大肉10個月 男子補出胰腺炎#進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般人經歷場重病後,都會好好進補一番,但是「過量」可要當心造成反效果。一名26歲男子,去年遇車禍嚴重骨折,臥病在床時每天大魚大肉,外加骨湯輪番上陣,沒想到10個月的「好料」,竟讓他補出急性胰腺炎。膽固醇超標 極厚油脂卡血液受傷將近10個月,該男每天都「吃很好」,沒想到就在幾天前,一日吃下7顆雞蛋後,當晚腹部劇烈疼痛、渾身冒冷汗加上不停嘔吐,家人見狀趕緊送他到醫院。經檢查發現,患者的三酸甘油酯已高出正常人的30倍、膽固醇也超過10倍左右,醫師將男子抽出的血靜置後,發現上面竟然浮出一層極厚的白色油脂,確診為急性胰腺炎。長期進補恐營養過多 血脂飆高一般人都知道,大病過後必須好好進補、休息,不過「量」的多寡卻常抓不準;醫師說明,如果長期吃大魚大肉,很可能累積過多脂肪,而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堆積在胰腺中,胰酶會使三酸甘油酯分解為脂肪酸,演變為急性胰腺炎。事實上,長期進補會導致體內營養過多,造成血脂過高,應適可而止。 

天冷勤進補暖身 小心腹瀉、口乾接踵來

天冷勤進補暖身 小心腹瀉、口乾接踵來#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冬天吃鍋進補,不僅是所有人的習慣,更是抵禦寒冬的最佳方式,但在大口朵頤的同時,醫師提醒民眾,別忘了要多留意入口的熱量及食材,小則肥胖,大則失眠鬧肚子,此外,若是選擇食用藥膳進補,更要留意攝取量,以免補過頭,增加腸胃負擔,得不償失。食用羊肉爐要注意 當心造成腸胃負擔 馬偕醫院胃腸內科王蒼恩醫師表示,冬天民眾經常呼朋引伴地吃羊肉爐、薑母鴨及麻辣鍋等,雖然身體當下會感覺暖和,但卻會造成腸胃負擔,進而引發脹氣、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因此,建議民眾盡量避免連續食用同類型食補,以免造成腸胃負擔。感冒、發燒不能進補 以免造成病情惡化具中醫背景的家庭醫學科鄒孟婷醫師表示,薑、羊肉、麻油都是容易上火的食材,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這類型的食補,食用過量可能會有口乾、嘴巴破洞、脹氣、腸胃不舒服、甚至失眠等不適,因此,建議民眾可採用八珍、當歸等溫補類的食補,有助於補氣、補血,對各種年齡來說皆適用。但對於正值細菌感染、發燒、感冒及喉嚨痛等急性感染期的病人,則須避免任何類型的中藥食補,以免造成病況惡化,若要進補則應選擇病情恢復後才對,另外,進補鍋物的湯底,鈉、鉀含較量高,所以,對於患有腎臟病的民眾來說,應盡量避免食用,以免造成身體負擔。

立冬吃麻油麵線 簡單、健康又進補

立冬吃麻油麵線 簡單、健康又進補#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立冬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也等同於正式宣布進入冬天,因此,有多數民眾就會趁著這天來進補,而今年的立冬正恰逢128農曆閏9月,傳統有子女準備麵線餐點為父母添福添壽的習俗。因此,花蓮慈濟醫院特辦素食廚藝講座,邀請林羽柔營養師與林秀梅廚師,示範如何烹煮蘊含補冬、閏九月意涵的孝親湯及營養美味的麻油麵線,而負責籌辦的林羽柔營養師表示,吃補是要補健康,自己動手料理天然食物,就是最安心的方式。孝親湯簡單做 添加麻油補血又潤腸首先用滾水加入老薑爆香的麻油、白蘿蔔、玉米、高麗菜,只要簡單步驟就能完成孝親湯的湯底,林妘珊營養師表示,麻油性溫味甘,主要成份有不飽和脂肪酸、鐵質、鈣、磷與維生素B1、B2、A、D、E等,功效有補血、潤腸、烏髮、通乳、長肌肉等作用,因此,是傳統食補最常用的食材,搭配具有暖胃潤肺功效的老薑,以及富含多醣體可以提升免疫力的杏鮑菇、猴頭菇、金針菇等菇類,就成了健康美味的孝親湯。此外,林秀梅廚師建議民眾在煮麻油麵線時,可先在滾水中加入一點麻油再煮麵線,之後等到麵線浮起來即可,因為麻油除了增加香氣還有防止沾黏的效用,可以讓麵線不容易斷,也更貼合祝福父母添福添壽的意涵。體質燥熱者 應避免食用薑母湯、麻油湯進補最後,花蓮慈院中醫部林經偉醫師提醒民眾,許多菇類富含普林,所以,有痛風或高尿酸症狀的民眾要記得適量食用;另外,坊間薑母湯或麻油湯多屬於溫補,如果是體質燥熱,或是有口乾口苦、舌苔厚重等症狀的人,就要注意避免過度進補,或者改以玉竺、芡實、蓮子、白木耳等平補藥性為主的補湯較為適當。

冬天別亂進補 當心愈補愈大洞

冬天別亂進補 當心愈補愈大洞#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再過兩天就是立冬,正式宣告氣候進入冬季,也讓許多薑母鴨店、麻油雞店等等,高蓬滿座,生意恢復生機,但中醫師就表示,補身體抗風寒,還是要依照不同體質進行進補,此外,並不是手腳冰冷,就表示身體寒虛,若亂補一通,反而容易上火、口乾舌燥,最好還是經過中醫師的診斷,才能找出最適合補身的方法。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江昱寬指出,過去就有一名女性,因平日手腳冰冷,自認為體質虛寒,所以勤吃麻油雞補身,不料愈補愈大洞,演變成口乾舌燥睡不著,其實手腳冰冷並不代表身體虛寒,可能還是屬於燥性體質。自行分辨體質難 最好由中醫師把脈判別至於如何分辨體質,他解釋,四肢寒冷多為表面抵抗力較不夠、氣血循環較差,如果加上感冒偏咳、痰白清稀,吃寒性食物症狀就加重,這就是屬於偏虛寒的體質。但若是感冒後發熱、發燒,身體發炎明顯並且口乾舌燥,還會頭暈、頭重,血壓高起來,那麼就屬於偏熱體質。但有很多人是屬於冷熱夾雜的體質,而且會隨著季節、身體狀況的改變而出現不同,建議由專業的醫師來判斷。冬天最怕就是遭受風寒,江昱寬指出,以下食補在冬天食用,大致上都能獲得身體保健的效果。例如,薑擴張微血管的效果,中醫來講是發散,鼓動身體陽氣向外表,伴隨食物是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食材,不過吃得過多,氣會散掉,適可而止。木耳有豐富膠質,能潤肺,有益關節活動。山藥健脾胃可以啟動氣的運轉,提升腸胃道整體抵抗力。百合能發揮安定效果、黨蔘與防風補氣增加抵抗力。紫蘇葉則能增加表面抵抗力與身體外表氣的運行,泡茶代茶飲可提升免疫系統。

吃太補!女童身高沒長初經先到

吃太補!女童身高沒長初經先到#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潔從小在美國生活,近日返台受教。阿公阿嬤擔心孫女太瘦小,常燉雞湯進補。未料某日,小潔月經突然提早來了,嚇得媽媽趕緊帶她就醫!醫師診斷後,應該是吃到促進發育的食品或藥物所致。媽媽非常懊惱,擔心小潔會提早發育兒長不高。不過,經過醫師診療後,發現還有生長的空間,於是施以藥物治療。開始治療前有完整的身體評估,影像學和血液學的檢查。每月再固定回門診仔細追蹤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兩年過去,小潔已長到162公分。台南新樓醫院小兒科林逸首醫師說,每個人出生後分為三個成長期:最初是嬰兒期(0~6月),此時期主要決定生長的因素為小朋友的營養攝取。第二期為兒童期(0.5~3歲),此時主要決定生長的要素為荷爾蒙。最後一個是青春期,此時期受性荷爾蒙影響而快速生長,女生早男生約2年。女生約在12歲時,不久後便有初經來潮,女生最快速期每年約長 8公分高,男生則每年約長10公分高。檢查骨齡+身高評估 把握黃金成長期林逸首醫師呼籲:生長是一種過程,而身材矮小不一定因病而起,舉凡出生狀況、營養、運動、睡眠是否充足、父母身高、內分泌是否正常、有無其他慢性疾病、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有無染色體或基因的異常,都會影響最終成人身高。雖然說,孩子的身高和父母親的身高有很大的關係,但隨著醫療的進步,有許多骨齡檢查和治療,可以避免孩子身高太矮,更能協助孩童長的更高。林逸首醫師建議,孩童在6~8歲,就可以至醫院檢查骨齡,進行身高評估,在骨骼的生長板還未關閉前,把握茁壯長高的機會。

術後進補吃太油 恐讓傷口癒合慢

術後進補吃太油 恐讓傷口癒合慢#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許多民眾常認為,開刀完的術後飲食,要採「進補」方式,才能加速身體康復,但營養師提醒術後飲食別攝取過多油脂,以免導致乳糜液,可能會使傷口癒合變慢或影響淋巴液。82歲的蔡先生是第一期的肺癌病患,在接受胸腔鏡部分肺切除手術後放置引流管,進食兩三天後,引流管內卻出現了大量乳糜液(乳白色分泌物),經營養師訪視後,發現病患食用了含高脂肪的雞湯、排骨湯,而經過1至2週極低油飲食的治療下,乳白色分泌物逐漸減少,隨後完全消失,病患也順利出院。什麼是乳糜液?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中心李玉珊營養師表示,當病患接受過胸腔手術,並置入引流管,而管內出現乳糜狀分泌物時,就表示病患的飲食中,含有太多「長鏈脂肪酸」的攝取。李玉珊營養師說,一般家庭烹調用的植物油以及未加工肉品都富含長鏈脂肪酸,因此在出現上述乳糜狀引流液後,必須攝取極低油食物,如:脫脂乳品、新鮮蔬果、去皮去脂肪的瘦肉來降低乳糜液的引流量。 高熱量、高蛋白質 湯品撈去浮油李玉珊營養師表示,手術過後的確需要補充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但一般民眾最常選用的雞湯都含有大量油脂,因此建議在術後,可選擇去皮的魚湯或撈去浮油的雞湯飲用,同時也要食用肉塊,另外還要攝取充足的全榖根莖類及適量的蔬果。而如果是較為特殊的手術,就像上述接受胸腔手術而產生了過多乳糜液的個案,則應該照會營養師,按照指示攝取極低油食物,才可以正確地達到食補的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