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

進補不忌口 痛風提早來報到

進補不忌口 痛風提早來報到#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入冬必進補?小心付出慘「痛」代價!每當氣溫驟降,熱呼呼的火鍋、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總是民眾的心頭好,為了暖身補氣,許多人都會一碗接一碗難以自拔,對於有痛風、腎臟疾病的患者來說,攝取高普林的鍋物,病情加重,在痛風發作就得付出「慘痛」代價,輕微的碰觸關節都會使疼痛加劇,甚至可能面臨要洗腎的困境。代謝症候群、高普林飲食、暴飲暴食容易痛風「不痛像沒病,痛起來卻要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蕭凱鴻表示,痛風又稱為「帝王之病」,與豐沛的食物有關。現代人的發生率有節節上升的趨勢,發病的年齡也越來越下降。有代謝症候群、高普林飲食、暴飲暴食及喝酒過量容易引起痛風,甚至增加中風與死亡率。蕭凱鴻主任表示,痛風是因為體內「普林」代謝異常或是腎臟排出尿酸的功能障礙,導致過多的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痛、腫脹和變形,最後也可導致殘廢和腎衰竭。血中尿酸濃度愈高,持續時間愈久,發生痛風的機會就愈大。火鍋、內臟少吃 黃豆製品可適量攝取治療痛風以藥物及飲食為主。生活上一定要多喝水、少喝酒,促進排泄、以及控制體重。應避免食用肉汁、火鍋湯、內臟類、沙丁魚、白帶魚、蚌蛤類、蘆筍、香菇、紫菜等含普林的量較高的食物,另外,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雖含較高量的普林,但於非急性發病期,仍可適量攝取。急性痛風的藥物治療常使用秋水仙素和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慢性痛風除消炎藥物外,常合併使用降尿酸藥物控制血中尿酸濃度。有些藥物在個別體質上不適用,因此最好由專業的風濕科醫師規畫整體的追蹤治療,並排除其他造成關節痛的病因,才更有效控制痛風。

不看體質!入冬狂吃補 嘴破又胸悶

不看體質!入冬狂吃補 嘴破又胸悶#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時序進入冬季,街上各式各樣的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店的生意又熱絡起來,尤其只要冷氣團一發威,氣溫立刻下探10多度,讓人忍不住想要吃一鍋熱騰騰的藥膳來「補冬」。 但這些補冬食物不外乎是富含高油、高普林、高鹽,須多多加注意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因為過量可能會造成口破、胸悶、腹脹、腹瀉或加重慢性病的病情。南投縣衛生局表示,冬令進補須依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中藥,可以暖胃、補血及補氣,達到調養體質的效果,也才能有效提高抗寒的能力。同時建議民眾不要盲目過度進補,遇身體不適,應循正規醫療體系就醫,勿聽信不實廣告或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以免花錢又傷身。進補又服西藥 混用恐傷身也提醒如果進補時還有西藥必須一併服用,也要注意藥物混用的問題,事先向醫師詢問,避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此外,冬令進補仍應視體質而定,只要生活作息正常,營養均衡,稍加調理養生即可。若不瞭解自己體質而進補太過量,非但無益,還可能造成口破、胸悶、腹脹或加重慢性病的病情。 

天冷就是要進補?當心嘴破、便秘跟著來

天冷就是要進補?當心嘴破、便秘跟著來#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冬至即將到來,許多民眾等不及這天要聚餐進補,然而臨床上常見民眾補過頭的案例,醫師表示,時令是來自老祖宗幾千年前的概念,臺灣既非酷寒地帶,這幾年氣侯更是出奇異常,建議現代人應依氣溫與時空環境,因時、因地制宜。冬天大吃燒酒雞 口乾、便秘大爆發冬季氣溫低,人體需要更多能量調節溫度,因此民眾常將冬至與藥膳食補畫上等號,衝著養生、禦寒保暖的名義,湯圓、各種補湯火鍋一應俱全。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黃仲諄表示,中醫發展來自中國內陸,當地冬季天寒地凍,冬令進補有其道理,相較位處亞熱帶的臺灣,冬天真正冷的時間並不長;此外,古代生活環境條件差,吃到蛋白質、脂肪的機會不多。然而現代許多人覺得冬季就非補不可,不少年輕的上班族,揪團大啖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幾天吃下來,紛紛出現口乾、嘴破、睡不著、便秘、痔瘡發作等症狀,很多人甚至超標到得減重、去油的程度。上火體質不耐補 應減少脂肪、蛋白質黃仲諄醫師強調,冬季進補得依體質調整食材與藥材,虛寒體質如體力差、容易累,冬天手腳冰冷,穿衣著襪還是暖和不起來者,以及頻尿,且小便顏色偏透明、夜尿多者,有些痰液分泌較多,質地清稀,女性的白帶清清水水稀稀,或是過敏性鼻炎患者,風一吹就流鼻水或是氣喘,跟氣溫降低有關的,都可以在此時調節進補,改變體質。但痔瘡、便秘上火型等屬容易上火體質,或是有睡眠障礙、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較不耐補,選擇食材、藥材應更注意,減少脂肪、蛋白質的攝取量,薑、麻油、人蔘、桂枝或是當歸等,具有補血、溫通功效的食材也應減少。溫補藥材恐引發皮膚過敏此外,溫補的藥材可能引發皮膚過敏,免疫風濕類疾病的患者更加嚴重,最要注意的是孕婦,因為懷孕期間的體質特別,藥膳裡面具有活血等藥物,可能會流產機率提高,最好問問醫師,千萬別盲目進補。冬至全家團圓,共進藥膳補湯很享受,但因為家族成員體質不盡相同,黃仲諄醫師建議,由醫師擬定不很補又能溫和吃的藥材,讓不同體質都可以一起享受,千萬不要在坊間買了整鍋藥包,或是自己抓藥來燉補。

進補當心高鉀 糖尿病患4招聰明吃

進補當心高鉀 糖尿病患4招聰明吃#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人愛進補, 特別是在這冷颼颼的冬天,若是來上一碗熱呼呼的麻油雞、羊肉爐等,真是再享受不過!但近日有糖尿病患民眾因攝食大量進補食物,血液內鉀離子濃度偏高,送醫發現腎臟功能已受到影響。糖尿病患補過頭  高鉀高鈉傷腎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表示,薑母鴨、羊肉爐等進補美食,含較多中藥藥材、高湯濃度高、鹽份也較多,相對鉀離子量也較高,且這些鍋物都是以肉類為主,對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能會造成腎臟負擔,影響到病情的控制。他也建議,其實有糖尿病的民眾只要掌握一些小原則,還是可以攝取這些進補鍋物:1)蛋白質攝取量/當餐可攝取1~2小塊的肉類或者搭配其他豆製品,減少脂肪較多的肥肉及皮。可避免攝食過量的蛋白質增加腎臟負擔。2)湯類/烹調時油量盡量減少,中藥食材因含鉀離子高盡量減少添加。酒精含量也可對水稀釋或是增加烹調時間讓酒精盡量揮發掉。這樣可以減少高湯中的熱量。3)鹽份攝取/對於一些沾醬豆瓣醬、甜辣醬等,通常鹽分較高,會影響到肝腎功能,建議可用天然食材例如:檸檬、蔥、薑、蒜等食材來調製。4)纖維質含量/在進補的同時還是要多攝取青菜減少澱粉類食材(麵線),以增加纖維質的含量,避免血糖過高,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定時測量血糖。

進補吃到腳腫、血糖飆升 3秘訣減輕腎負擔

進補吃到腳腫、血糖飆升 3秘訣減輕腎負擔#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冬天可說是台灣人進補的季節,但常有人不分青紅皂白亂補一通,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者,若不當心恐影響腎功能;一名患有糖尿病的廖先生,近日因為天氣轉涼,進補次數變的頻繁,薑母鴨、麻油雞、藥膳排骨都來者不拒,竟吃到腳腫、血壓升高、血糖破錶才緊急就醫。糖尿病患進補 加重腎功能負擔阮綜合醫院腎臟內科劉怡俊醫師表示,吃補不是人人適合,尤其補品中的成份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影響慢性疾病患者病情控制。如薑母鴨、羊肉爐等鍋類美食,不但油份多且含中藥藥材,成份相對複雜;此外雞精、蜆精等濃縮補品,為了調味,鈉與鉀的成分可能偏高,對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負擔。此外,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都有蛋白尿的問題,更有許多糖尿病人已罹患腎功能退化的問題而不自知,一般來說,這樣的病人尿排毒本來就少,代謝不如一般人,火鍋湯底、濃湯類食品的鉀離子過高,不容易排出體外,如果持續偏高,嚴重時可能得緊急送醫洗腎。劉怡俊醫師強調,糖尿病患一旦腎功能惡化,就無法再復原,若真的想要跟隨潮流冬令進補,建議在飲食降低油量,減少熱量攝取,並且多吃膳食纖維,讓血糖上升慢一點。進補時應注意以下烹調3要點:1) 注意蛋白質的攝取量/如奶、蛋、豆、魚及肉類不宜過量。平常的進補湯類,都是以肉類為主,攝取過多會造成腎臟負擔,建議進補時考慮添加蔬菜,避免食用高湯。2) 注意鹽分的攝取/加工湯品、火鍋料、豆瓣醬、甜辣醬等,通常鹽分較高,慢性腎臟病患攝取過多鹽分時,可能會造成水分滯留、水腫以及高血壓居高不下,甚至影響肝臟功能。3) 注意湯品的攝取/燉補湯類或是火鍋湯底通常含有高濃度普林、鉀離子與磷離子,喝進補湯品時容易造成水腫,對慢性腎臟病患來說,更容易引發痛風以及腎臟衰竭,特別是燉補食材中常出現的中草藥、當歸以及薑湯等,通常含較高的鉀離子,高鉀飲食會造成慢性腎臟病患心律不整甚至死亡。可以在鍋物中添水、撈油、加青菜,讓湯頭少鹹,腎臟少負擔。

糖尿病患吃鍋配汽水 不忌口血糖破表昏迷

糖尿病患吃鍋配汽水 不忌口血糖破表昏迷#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隨著時序入冬,已能明顯感受到氣溫下降,多數人在這段時間也比較喜歡吃一些暖呼呼的食物,如火鍋、濃湯、咖哩、紅豆湯等,但是糖尿病患若是不忌口、也沒定時服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當心引發致命危機!醫師指出,門診就曾有病患本身有糖尿病史,沒定時注射胰島素,冬天時不只三天兩頭吃火鍋、甚至也沒喝水,還把汽水可樂大口灌;這樣不忌口的下場,就是血糖值飆破500,胰島素不足導致酮酸中毒,昏迷送醫險喪命。成人罹患糖尿病的比例逐年升高,其中更潛藏部分尚未被診斷的個案;甚至有許多人自恃身強體壯,對於飲食習慣並不注意、毫無限制。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張鈞鎧醫師指出,台灣人習慣節日用大吃大喝來慶祝,導致節慶過後,往往都可觀察到血糖數值會上升1~2。但他強調,其實糖尿病什麼都能吃,但要聰明吃!對此,也提供糖尿病患,冬日飲食良方,讓糖友在冬天,血糖不亂飆。進補不傷身3原則:去皮、挑瘦肉、配青菜糖尿病患該如何冬令進補?醫師說,冬令常食用的十全大補湯、當歸鴨或排骨、麻油雞、薑母鴨等,主要是以肉類為主的燉補湯品,其含有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對血糖影響不大,只要選擇油脂含量較低的部位,去掉外層皮再烹調,份量不過多,的確可以滋補不傷身。但要注意,若搭配麵或麵線食用,因其屬於全榖根莖類,若只喝湯吃麵,為達飽足感會額外吃較多的澱粉,建議一定要有青菜,增加飽足感又健康。甜湯潛藏澱粉地雷 一小碗血糖就爆表而很多人冬天深夜喜歡來碗甜湯,但卻不曉得紅豆、綠豆、蓮子、芋頭、地瓜都是澱粉,也是全榖根莖類,是民眾最常忽略高熱量食物,其中10顆小湯圓或4顆大湯圓,熱量更相當於一碗白飯;再加上黑糖、冰糖、或蔗糖調味,吃一小碗血糖就爆表。火鍋別碰加工餃類、沙茶此外,火鍋是冬天最受歡迎的食物,很多糖尿病病人認為火鍋不能吃,但其實涮肉、青菜、菇類、豆腐都可食用,只要避免加工餃類、鍋底用少油高湯、沾薄鹽醬油不沾沙茶醬和選擇適當食材,也能吃的開心滿足。最後張鈞鎧醫師也提醒糖尿病友,至少每3個月,要檢查一次糖化血色素,平時也應遵從醫囑,定時服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進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轉涼,糖尿病患者除了注意血糖控制,更要小心冬令進補造成體重直線上升!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表示,8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特別是在冬季或是年節時期,因為吃火鍋進補等飲食增加,但相對運動量沒有增加、熱量消耗不足,造成體重上升,再加上傳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同時也會使體重容易增加,若不留意,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陳主任提到,門診中曾有一名40多歲女性中階主管,家族都有糖尿病史,因進入更年期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同時又罹患糖尿病,使用傳統胰島素治療,短時間內體重就增加了5公斤,讓她對於治療卻步,不願再按時追蹤,對於藥物的遵從性降低。「傳統的糖尿病藥物治療,例如磺醯尿素類或胰島素增敏劑,是透過刺激胰島素分泌或減低胰島素抗性來降低血糖。但糖尿病治療不只要控制血糖,病人本身也要能調整自身的飲食習慣及體重管理。所以糖尿病患者透過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可以快速降低血糖,但可能會有出現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也可能造成患者體重增加的負面影響。」陳主任說。為了讓患者免除過去治療中體重增加的困擾,陳主任表示,近年來的糖尿病藥物研發目標,皆朝著不增加且降低體重為方向。他補充道:「日前剛在台灣核准的『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SGLT-2i),在全球已有超過約70萬人使用,有別於傳統治療,不只能控糖,更能排糖,如同大禹治水的概念,不干擾胰島素的分泌,在血糖偏高時,以糖份疏導排出的方式,來減少人體熱量的攝取及回收,刺激尿酸的排泄,保護腎臟。同時,因其有助減緩低血糖風險,安全性較高,也提供糖尿病患者另一種治療的選擇。」根據歐洲糖尿病醫學會最近研究顯示,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口服藥物能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陳主任說明,此類藥物除降血糖外,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陳主任預測,只要是相同藥物機轉基本上都應該有同樣的功能,未來樂見有更多臨床研究可造福病患。除了藥物的控制外,陳主任也提醒患者應配合正確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運動,且在治療上通常也不會使用單一藥物控制,一般都會2至3種藥物搭配使用,重要的是,要依照每人不同的狀態,請教醫師及營養師,持之以恆的穩定控制血糖,也阻止其它併發疾病對身體的傷害。

進補吃錯體質 當心腸胃不消化、血脂升

進補吃錯體質 當心腸胃不消化、血脂升#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立冬剛過,氣溫明顯下降,冬天就是不斷進補的季節,冷冷的天氣配上暖呼呼的薑母鴨或羊肉爐最療癒,然而中醫師表示,先了解自己身體的屬性,對症下藥,才能避免造成過度溫補或涼補,有感冒症狀者也應避免進補。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陳彥仁醫師表示,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是生長發育的季節,秋冬則是精氣內蘊因冬季精氣內藏於體內,故冬季便是滋補養生的最佳時機。但在選擇食療及藥膳時,必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找出體質屬性,對症下食,方能達到保健養生之功效。腸胃疾病宜平補 心血管疾病涼補佳陳彥仁醫師指出,有感冒或明顯發炎症狀的患者避免進補,另外腸胃功能衰弱或容易消化不良的人,應該先養護脾胃再進行。本身有脾胃疾病,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腸激躁症的民眾,若食補湯汁含酒精成分,就容易刺激潰瘍造成出血,又肉類及補劑較膩滯不易消化,以及酒與肥肉的油脂,會引起血脂肪上升,還有涼補的食材也可能引起腹瀉,所以以平補為主。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最忌進行溫補,包括十全大補、麻油雞等;另外酒與肥肉的油脂,都會引起血脂肪上升,應以平補或涼補為主。腎臟病、癌症患者 肉量應控制而有腎臟疾病的患者,因為食用雞、鴨、豬、羊、魚等肉類時,會使血中肌酸酐、尿素氮上升,所以食用時以一塊肉的份量即可;另外因為進補湯汁含有高濃度普林、鉀離子與磷離子,易造成水份的囤積,所以不建議喝湯,腎臟病患者宜平補或涼補為主。還有罹患癌症的民眾,忌吃紅肉、脂肪類食物,以一塊巴掌大的肉的份量為限;另外癌症初期的患者,禁食補氣補血藥,如黃耆、當歸、人參等,最好的抗癌食材為紅色蔬果與菇菌類。患有婦科病的民眾,如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乳癌等,禁忌食用四物湯類。陳彥仁主任呼籲,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卻不如運動補,除了適度的食補及藥膳之外,良好飲食習慣,及搭配適度的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