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盡冬來,萬物開始進入休生養息的階段。許多人都會選擇在冬天進補,究竟懷孕媽媽和幼兒的進補要點,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秋盡冬來,萬物開始進入休生養息的階段。許多人都會選擇在冬天進補,究竟懷孕媽媽和幼兒的進補要點,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人冬天會透過進補、吃火鍋、薑母鴨等高熱量食物來「抗寒」,不過一些錯誤的飲食觀念不但會讓自身腰圍變得不受控制,還會讓健康亮起紅燈。迷思1:冬天因為「天冷導致人體新陳代謝慢」,容易導致發胖 ?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許多人認為冬天天氣冷,會讓人「新陳代謝變慢」所以容易發胖。實際上,依據美國「梅約診所」安索諾醫師的研究顯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並不會受季節影響,在冬天與夏天都是一樣的。所以若每到冬天肚子就肥一圈,不要牽拖是因為「天氣冷」,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飲食過量,或是應酬多及運動不足所引起。迷思2:「冬令」比「夏令」更需進補?許秉毅指出,中醫古籍內經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意謂冬季如果不保養身體使「精氣」儲存於體內,明年春天就易染病。而所謂「藏精」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即是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進補則是運用補品、補藥和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來調理與治療人體虛弱部份以袪病強身。許秉毅說明,臨床上「補」是針對「虛」而設之療法,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出現「虛」情形都該補強,所以冬令其實不會比夏令更需進補。對於營養充足甚至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常見的迷思是:冬天就要常吃薑母鴨和當歸羊肉等高熱量食物來進補。但往往反因補進過多熱量和脂肪,導致肥胖、胃食道逆流、急性膽囊炎問題,也讓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雪上加霜,所以「冬令進補 」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迷思3:吃「麻辣鍋」可以暖胃補身?許秉毅表示,麻辣鍋概念源自於中國四川地區,因當地冬季天寒地凍,當地居民為禦寒和提振食慾,長期養成吃辣習慣並流傳下來成為傳統,同時也加入荳蔻、丁香等香料,一方面增加香氣,另一方面還具有消除脹氣、調理腸胃功能。然而,台灣環境較溫暖潮濕,加上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尤須注意有肝火旺情形;如又吃下過多刺激性強的麻辣鍋食材及火鍋湯,反而恐致上火及口乾舌燥、皮膚油膩、長痘痘。且若一下子吃入過多辛辣東西,反而增加腸胃負擔,甚至誘發胃食道逆流,不可不慎。迷思4:火鍋湯底「有毒」不能喝?曾有研究顯示酸菜鍋一旦持續煮90分鐘,湯裡的「亞硝酸鹽」便會快速飆升近10倍而有致癌疑慮,也因這驚人的數據讓許多人嚇得不敢喝火鍋湯。其實,火鍋湯底是否含有高濃度亞硝酸鹽毒素,跟食材與烹煮時間有密切關係。有些葉菜本身可能會含有部分「硝酸鹽」,在經過醃漬後細菌會分解代謝硝酸鹽,進而產生「亞硝酸鹽」。許秉毅解釋,的確酸菜鍋久煮後,水分會不斷蒸發,會導致湯底亞硝酸鹽的濃度越來越高,但事實上偶爾品嚐火鍋湯頭無礙,只要別喝太多,亦謹記把握「喝湯黃金30分鐘」,也就是在吃火鍋的前30分鐘品嚐,基本上對身體無害處,提醒民眾吃火鍋想喝湯,最好要趁早。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冬至甫過,一般民眾依照習俗補冬,總想喝上一碗暖暖的甜湯、吃些帶有辛香料的料理,或者進補點藥膳;這樣的飲食,不僅是種儀式感,更是對身體的一種保養。然而,中藥食補注重體質,若親朋好友想一同養生進補,卻因年齡、性別、平時習慣不同,而造成體質不一,該怎麼吃是才是最好的保養呢?高雄醫學大學中醫部婦兒科主任董懿容表示,有人怕冷、有人怕熱,有人容易口乾、有人常睡不好,這些人是否能用藥膳來改善老毛病?冬天應該要吃溫熱、烈性的食物才能真正補到身體;還是要判斷哪些才是適合自己的藥膳,幫助身體達到強健又有精神的狀態?這需要專業的介入。進補應考量體質、生活型態,醫提供「這4族群」參考藥方董懿容指出,若本來腸胃就弱、身體濕氣較重的人,常有腹瀉、水腫、四肢冰冷、關節不舒服等症狀,應特別注意健脾胃祛濕氣,在秋冬可食用一些幫助健脾胃、化濕氣、補腎氣的食物,有利於提補腎氣、疏理肝氣。並請醫師開立合適的藥材,跟食物一同燉煮,更能幫助身體適應冬季。平常比較容易感到疲倦、工作生活較為壓抑或者較容易生悶氣的人,更要注意這個季節容易出現睡不好、頭痛、排便不暢等小毛病,可請中醫師協助調理身體狀態,再用合適的藥膳或食物來保養身體。2022年即將到來,在日常生活中若想避免脾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相關疾病,董懿容也提醒,在進補上可避開過於滋膩或燥熱的食物、藥材,才能夠補得剛剛好。亦針對4個族群提供以下養生建議:1. 給想保養腸胃的養生族群:黨參、炒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生薑等藥材,藥性平和,具健脾胃、化濕氣療效,搭配易消化的食材一同燉煮,請家庭中醫師來開立,更能好吃又適合自己。2. 給想呷百二的銀髮族:熟地黃、何首烏、當歸、枸杞子、菟絲子、山藥、茯苓等藥材,有補氣血、補腎氣效果,適合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的族群,可與排骨或雞肉一同燉煮;茹素的人也可搭配豆皮、菇類一起煮食。3. 給壓力大的上班族:麥芽、山楂、紅棗、黃耆、少許玫瑰花,用電鍋煮20分鐘,作為茶飲,起鍋即可放入保溫杯帶出門飲用,方便又養生。4. 給想長高的學生們:熟地黃、炒白芍、川芎、當歸、黃耆、黑棗、茯苓、炒白朮、黨參、炙甘草等藥材,可與雞腿、排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一起煮。要特別注意的是,小孩子在食用藥膳前要先諮詢中醫師,才能夠針對體質、年紀給予最好的調理,不建議自行到藥房抓藥。董懿容表示,吃得多不如補得巧,雖說冬令進補是華人的飲食文化傳統,但真正要調補,一年四季都要好好吃、正確補;春夏要注意火氣問題,平補涼補兼補陽氣,秋冬注意氣管與關節問題,溫補但要記得滋養陰血。身體的不舒服常是長久累積的小毛病,自然調養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平時可關心自己身體發出的訊息,請中醫師訂做客製化的藥方搭配食材,幫自己制定一套可長久又輕鬆的保養計畫,春夏秋冬都能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冬至的至,是至極的至。陰極之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因為有這四個極端,故為冬至。在白晝最短夜最長的這天,你的影子會是一年當中最長的,這時候不用羨慕超級名模有九頭身,你往太陽底下一站,就能見到自己從沒見過的修長美腿。物資缺乏的年代,人們特別會重視進補日,像冬至就是一個進補日。陰到了最谷底,陽就要漸漸長了,以往認為這時候來補,能催動陽氣,類似刷信用卡逢周三點數加倍送的意思,在進補日來補,效果特別好。不過,那是以前。現在掂量一下自己的腰圍,女生超過三十二吋褲子不好買的時候,男生超過三十六吋、低頭只看見肚子看不見腳趾的時候,表示你內臟脂肪太多了。要是這樣,你不要朋友一揪就跟著去吃補。若真要補,是要用一種調整的方式來補,運動量不夠就補運動,水喝不夠就補水,天然酵素吃不夠就補吃鳳梨跟木瓜。冬至為陰極之至,天氣又冷,身體有哪個部位特別虛的,自己能很容易察覺出來。你可以靜靜躺在床上,觀想一道白色的光,從頭頂注入,從頭到腳、由裡而外,以掃描的方式檢視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白光若順利走完全身,那就沒問題,若走到某個部位受阻或是變濁變灰,那個部位你就要特別去關心一下。要再做後續追蹤以及生活習慣上、心態上的調整。怎麼調?用以下的方式來調。有所節制,以待來日「自制」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成正相關,自制力越高、健康力越強大!紐西蘭人花了幾十年,追蹤一九七二年出生的上千名嬰兒,證實了這個觀點。著名的「丹尼丁研究」指出,觀察三歲兒童,就知道他們未來會變成怎樣。研究中提到「低控制型」 的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的機率高於常人,這類人特別喜歡尋求刺激,造成意外死亡的機會比較多,另外還有依賴物質的傾向。當一個國家的醫療水平到達一定水準後,誰能健康到老、誰老的時候病歪歪,不是天公伯擲骰子決定,也不是祖先遺傳下來的,而是自己做來的!從佛教醫學的角度來說明,自制力低的人,屬於不能戰勝貪欲的一群,身心靈不能合一,比方說心裡想吃甜抒壓、身體一直在發炎其實不想吃。現在很多的健康問題,都由貪所造成,尤其是飲食上的貪。一個標準體重的上班族女性,一日所需熱量不超過一千五百大卡。而「貪」這個心魔,最會找藉口,「工作壓力很大耶,靠美食我才能放鬆。」「朋友、同事聚餐,去了還這不吃那不吃,多掃興。」飲食失衡, 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都有可能被吃出來。你必須靜下心來,察覺到底為什麼這麼愛吃,或許是想緩解緊張、鬱悶,或許只是無聊,這時首先應該解決的是情緒的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打電話去訂餐廳。醫生、科學家研究出來怎樣可以獲得健康,這些是知識,懂得去實踐、運用這些知識,靠得是自己的智慧!照見自心,你已然具備這樣的智慧。平常若懂得節制,表示能輕鬆戰勝貪的心魔,這樣的你,享有高度自由,能從心之所欲,卻不會太超過。學會節制,不但不會讓人吃虧,逢年過節、冬至或接下來的跨年,你就更有本錢去吃、去慶祝、去小酌兩杯。不被心魔牽著鼻子走,你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有所不為,知止守戒許多宗教都有戒律,不知道的人,以為守戒是苦行。其實不是這樣的。戒律不是規定出來折磨人、整人的,相反的,戒律是一種保護,讓人用最簡單的方法, 跨越許多身體健康上、心靈健康上的障礙,最終目的是為了身心靈整體的淨化、揚升。就好比媽媽跟小孩說,那邊水太深你不要去,這也是戒律,但大家都知道這條戒律是出自於關愛,所以沒有人會認為媽媽是專門掃興的壞人。同樣的,你也可以出於對自己身心靈的關愛,依自身狀況為自己設下幾條必要的戒律。譬如說,腸胃消化不好,限制自己不要太晚吃晚餐。又或者之前喝酒熬夜太兇想開始養肝,就規定自己在膽經的時間(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與肝經的時間(凌晨一點到三點)一定在床上躺好。還有就是超愛喝酒,本來每天一手,現在規定每天一瓶,有事情要慶祝可以開兩瓶, 不過一瓶請朋友、一瓶自己喝。守好戒律,就像幫自己設下速限,以策安全。知止、有所不為,才能做個明白人若從陰陽消長的角度來看,冬至其實可看作是一個起始點,從這次新的循環開始,你讓自己變得跟以往不同,既不被心魔牽著鼻子走,也不人云亦云蒙著心眼過日子。從這次新的循環開始,你懂得為自己打算,埋下善的種子、健康的種子,辛勤澆灌,過沒多久,你就會發現守戒律值得!平日小小的節制,將為你換來無限大的自由。(本文摘自/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1月7日是節氣的立冬,代表冬天來臨,民眾常有進補的飲食習俗,一般常見會吃麻油雞、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食物,這些食物大都偏重蛋白質的食物,由於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過度的食補其實是不適宜的,小心會補過頭。加入蔬菜增加纖維及飽足感 水果取代甜點那立冬到底吃什麼好呢?只要簡單掌握「我的餐盤」六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並運用自己的「拳頭」及「掌心」來估計食物攝取量就能輕鬆落實均衡飲食,吃的健康又營養。台南市政府衛生局營養師提醒,在享受進補的同時,可加入當季的蔬菜如高麗菜、白蘿蔔、深綠色蔬菜、紅蘿蔔、木耳及菇類等增加纖維及飽足感,各種肉類蛋白質適量攝取,不要超過一個掌心大,飯後以一份拳頭大水果取代甜點,飲料以無糖飲料或白開水為佳,還有餐餐吃八分飽,勿吃到飽,加上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若用餐時不小心吃過量,建議其他餐次須減量攝取或是增加運動量,這樣在冬天就能維持健康體態。有慢性病者注意鉀、鈉及普林攝取量有慢性病的民眾更要注意食物中攝取的鉀離子、鈉離子和普林等,避免為了進補傷身,為讓民眾更了解健康飲食,如有任何營養的問題,可撥打「台南市政府衛生局營養推廣中心」免費專線0800-222-543,由社區營養師提供衛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期早晚溫差越變越大,身體易著涼,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腸胃腹瀉等秋季好發的疾病紛紛出籠,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提醒民眾,不只要小心著涼感冒,也要小心腸胃著涼,最好不要再喝冰水冰飲,而身體要進補,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天氣不冷就要降低補藥的分量,以降低熱性。 張煒東表示,這幾年來天氣的忽冷忽熱越來越嚴重,一天之內溫差變化更大,很多疾病會在不相應的季節發生,簡單來說,往年冬季搔癢症的患者,今年在秋天就開始有些微的症狀出現,而往年秋天幾乎沒有中暑的案例,今年秋天也出現了,所以今後要注意的不單是節氣的問題,還要留意溫差所造成的身體狀況。 電扇別對著身體吹 當心秋瓜壞肚最近門診有很多民眾因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而求診,因為早晚變冷,水氣凝結成露,而白天一樣高溫,因此空氣中的水分更少,更乾燥,古人稱為「秋燥」,當呼吸道的黏膜變乾燥後,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過敏的發炎反應,也因為白天溫度仍然很高,導致許多人在入睡時,冷氣的溫度仍然設定在之前一樣的溫度才有辦法入眠,但是在半夜時溫度轉涼,這時就很容易著涼,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風寒情況。 天氣無法改變,但可從行為改變,像是晚上將冷氣溫度調高,電扇也不要對著身體吹,減少著涼的機會,而溫度變低也會讓四肢末梢的循環變差,所以晚上調高冷氣溫度,也可以減少關節痠痛或舊傷發作,或是肌肉僵硬不慎拉傷,最近腰頸扭傷的人也不少。另外,秋天戴口罩是很好的保護措施,可保濕與防止飛沫傳染。 張煒東指出,秋季好發的疾病還有腸胃腹瀉,通常是因為夏天吃太多冰品導致腸胃功能不佳,天氣一冷就讓腸胃系統著涼,還有人到了秋天繼續喝冷飲,繼續吃涼性的西瓜、苦瓜等瓜果類食物,而涼性食物會讓胃腸功能出現問題,造成腹痛腹瀉的情況,古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這個。另外,有人不吃冰涼食物,也是腸胃不適,有可能是睡覺時踢被掀肚等情況導致風寒侵襲。 整天提不起勁 可以吃些牛排、豬肝補血張煒東說,溫差變化大時,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和肝的協調功能有關。中醫說,肝主疏泄,主調達,所以在秋天季節變化時,有些人會覺得昏昏欲睡,整天提不起勁,這就是肝的協調功能較差,可以吃點牛排、牛肉湯、豬肝等補血食物來提高身體應對的能力。人的反應能力變慢,很容易有意外的發生,所以古人才說秋天是「多事之秋」。 張煒東表示,當發現睡醒後還是很疲倦,那就表示身體已經受天氣的影響,在秋燥的食療方面,以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如蓮藕、燕窩、銀耳、蜂蜜、梨等可以滋潤水分又不會過度寒涼的食物為主。也可以加強運動的質和量,從運動去加強改善循環。 羊肉爐中藥包劑量減半 加大量青菜減緩熱性在中秋之後的補養,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是進補量不要太強,以羊肉爐為例,在天氣沒有很冷時,中藥包的劑量要減半以上,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又達到補養的效果;燒酒雞的酒水比例,酒的部分要減少,甚至麻油可以不經過烹煮的過程,只要在最後添加即可。進補方式的調整,要隨著天氣的變化來改變,萬一太熱性,恐會造成睡不好、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上火的情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60歲婦女,想說近日天氣涼冷,煮了一鍋羊肉爐為自己與家人進補,沒想到兩碗下肚後,竟然咳出鮮血。家人嚇壞了,趕緊將她送醫治療,醫師診斷該婦人為支氣管擴張症合併感染。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王耀麟醫師表示,支氣管擴張症是支氣管不正常且不可逆的擴張。患者常見的症狀有慢性咳嗽、咳嗽伴隨痰,甚至有患者會有咳血、呼吸困難及胸痛等症狀。王醫師提醒,支氣管擴張症不會痊癒,患者應均衡飲食,定期返診追蹤,遵守醫囑,改善肺功能,降低反覆感染的風險,維持生活品質。難道支氣管擴張症患者就不能進補了嗎?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氣管擴張症的患者在沒有感染期間,要吃稍微補一點的食品,是可以的。但在感染的情況下,不建議吃補,不然可能會增加發炎反應,例如發燒、出血、膿瘍等症狀。當急性感染或慢性疾病但急性發作時,應先就醫,服藥控制,避免嚴重的併發症。平時肺部或支氣管的保養,可以多吃山藥、百合、木耳。避免吃太冷的水果,例如橘子、柚子、西瓜、火龍果、蓮霧等,而太燥熱的食材則不能過量食用(例如花生、燒烤炸等食物)。張慈文醫師也提醒生薑或是乾薑不能單吃,必須要配合紅棗,枸杞,黑糖一起,才不會過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冬天到了,寒流即將來襲,許多人容易有手腳冷冰冰的問題,進而選用進補聖品「高麗人蔘」,但,卻不見功效,甚至燥熱上火,懷疑是不是補過頭?根據中醫理論,冬季時常四肢冰冷,多半屬於寒虛體質,加上台灣人地處亞熱帶氣候,體質難免既濕又寒,如果高麗人蔘只靠單方進補,小心上火、甚至加重手腳冰冷等問題。中醫師強調,吃高麗人蔘需要「複方」才能平補,像是一般四肢冰冷者,吃高麗人蔘更須注意平補 (複方) 調和;挑選即飲高麗人蔘飲,應選擇配方採「補氣雙元」與「合方平衡」的原則,搭配西洋蔘、蓮子、百合、紅棗的養生產品,讓補氣強健的作用更加完整,達到幫助聰明食補、養生抗疲勞、增強體力、專注精神等效果,有助改善手腳冰冷。高麗人蔘主要用於虛證 可補充元氣助增進體力吃高麗人蔘有何好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人蔘,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心經。在臨床應用上,高麗人蔘主要用於虛證,如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症狀,有補充元氣、增進體力、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脾肺胃、生津解渴、安神益智等作用。高麗人蔘應視體質選擇 四肢冰冷須平補複方調和高麗人蔘所含人蔘皂甘比其餘種類人蔘多,所以品質佳,因為炮制與加工過程的不同,高麗人蔘又可分為白蔘與紅蔘;周宗翰醫師指出,由於炮製方法不同,因此補氣跟生津效用就有所差異。紅蔘補氣效果較白蔘強,白蔘生津效果較紅蔘強,因此在選擇上應視體質來決定使用的高麗人蔘種類。周宗翰醫師建議,寒性體質的人服用紅蔘,能達到補氣效果;熱性體質的人服用白蔘,則能達到生津效果,「如果是平性體質,建議紅蔘與白蔘各參雜一半,能避免補過頭的狀況發生,達成中醫所謂調和原理,調和過的高麗人蔘就適合男女老少服用;因此,一般四肢冰冷者,吃高麗人蔘更須注意平補 (複方) 調和。亞健康上班族 服用高麗人蔘助調理身體周宗翰醫師進一步指出,臨床上發現,高麗人蔘在預防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方面有明顯效果;此外,高麗人蔘還有助抗癌、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防止疲勞,助於調節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尤其是上班族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經常服用高麗人蔘有助調理身體。糖尿病患不要單吃紅蔘 以免引起「上火」為何有人食用高麗人蔘會引起「上火」,出現燥熱、咽喉乾澀等不適?周宗翰醫師說明,特別是糖尿病患如果長期服用西藥,常常口中會變成有金屬味,或是比較容易口渴的時候,這時在服用高麗人蔘劑量上就要注意,而且建議不要單吃紅蔘,必須將玉竹、天花粉、生地、知母、天門冬、地骨皮等滋陰生津的用藥搭配使用,就能減少上火的情形。選用高麗人蔘進補 可諮詢中醫師因此,若是不知道自己是屬於何種體質時,就不要只用單方高麗人蔘來進補,以免出現反效果;周宗翰醫師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高麗人蔘,使用前一定要諮詢醫師,當服用蔘類如出現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皮膚瘡瘍等上火症狀,應立即停用,並立即諮詢中醫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