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

預防冬日乾癬大爆發,精準用藥可有效控制病灶

預防冬日乾癬大爆發,精準用藥可有效控制病灶#冬天

入冬了,皮膚部就診的乾癬患者逐漸增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下簡稱高醫)皮膚部主任藍政哲表示冬天是乾癬容易惡化的季節,病灶會變得較平常嚴重,像是癢、乾、脫屑,或是龜裂及疼痛等都是在門診中常見的病況。其中最令患者困擾的不單是因外觀病灶帶來的身心壓力,連日常生活也會衍生出許多不便。曾有病患向醫師形容,在大發作期間,皮屑掉滿地,每天都必須掃三次地,相當苦惱。 藍政哲醫師建議,中重度患者在夏天膚況較容易控制時,持續規律用藥並做好保養,於入冬之際應提高警覺,避免病灶惡化的因子,如抽菸、壓力、作息不正常及感染等,且切忌等到大發作時才至醫院就診,因而延誤適當治療時機導致後續療程備加艱辛。 乾癬治療善用醫病共享決策 以達乾淨皮膚治療目標 乾癬是需要長期穩定控制的疾病,藍政哲醫師指出,現今乾癬治療已有相當大的突破,接受精準治療後可使病患身上的皮膚病灶幾乎完全清除,回歸正常的狀態。醫師認為要達到乾淨的皮膚(病灶改善 90-100%),必須透過醫病間良好的溝通,患者需與醫師共同討論最適切的治療與用藥方式,雖然乾癬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病患的配合及醫師充分告知不同嚴重程度的對應治療方式,依然能穩定控制病況。 藍政哲醫師表示,要達到皮膚完全乾淨的治療目標,輕度及中重度患者在用藥的選擇上有不同考量。輕度患者只要遵照生活上的注意事項並搭配外用藥膏,基本上便能達到不錯的效果。至於中重度病患,因為皮膚病灶範圍大,相對不易遵從一天兩次擦拭外用藥膏,此時則需要選擇更符合患者生活形態的治療方式,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藍政哲醫師對於生物製劑的療效給予正面肯定,在治療中重度患者時,使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17、介白素23等,讓患者的皮膚病灶達成清零的目標,幾乎達到乾淨的皮膚。目前患者必須經照光治療及其他系統性治療(搭配兩種口服免疫調節劑)無效,方可申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 高醫照光設備新穎,單人隔間保障病患隱私 藍政哲醫師提及,照光治療是中重度乾癬患者申請生物製劑前的必要條件,根據藍醫師的臨床觀察,醫院照光設備友善與否也是影響患者能否遵從醫囑的主因。考量到患者的隱私,高醫採用單人隔間的照光設備,提供患者隱密的治療空間,藉以提高病患遵從性。此外,高醫也提供夜診服務,讓白天需工作或輪班的患者在照光治療保有彈性的選擇空間。 藍醫師呼籲,現今乾癬的治療已有許多選擇,若民眾發現身上出現疹子,且反覆發作許久,建議盡快至皮膚專科鑑別診斷,唯有正確治療、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部於12/10周六下午兩點舉辦一場乾癬衛教講座,歡迎病友一同報名參與。報名洽詢:(07)3208214分機15。 (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部主任 藍政哲醫師)

冬季皮膚搔癢乾燥,竟是種「老人病」?教你「3關鍵」有效止癢

冬季皮膚搔癢乾燥,竟是種「老人病」?教你「3關鍵」有效止癢 #冬天

每到冬季氣溫一下驟降,就容易引發皮膚搔癢乾燥,但這種常見的皮膚問題,其實竟是一種「老人病」嗎?正常人皮膚會隨著年齡而老化,皮膚更容易受到刺激,但若發生在長輩身上,就要留意可能與飲食不當、心理疾病或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有關,建議3種居家照護及皮膚保養方式。

進補該選冬天或夏天?醫揭食補最易胖的季節其實是⋯

進補該選冬天或夏天?醫揭食補最易胖的季節其實是⋯#冬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人冬天會透過進補、吃火鍋、薑母鴨等高熱量食物來「抗寒」,不過一些錯誤的飲食觀念不但會讓自身腰圍變得不受控制,還會讓健康亮起紅燈。迷思1:冬天因為「天冷導致人體新陳代謝慢」,容易導致發胖 ?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許多人認為冬天天氣冷,會讓人「新陳代謝變慢」所以容易發胖。實際上,依據美國「梅約診所」安索諾醫師的研究顯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並不會受季節影響,在冬天與夏天都是一樣的。所以若每到冬天肚子就肥一圈,不要牽拖是因為「天氣冷」,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飲食過量,或是應酬多及運動不足所引起。迷思2:「冬令」比「夏令」更需進補?許秉毅指出,中醫古籍內經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意謂冬季如果不保養身體使「精氣」儲存於體內,明年春天就易染病。而所謂「藏精」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即是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進補則是運用補品、補藥和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來調理與治療人體虛弱部份以袪病強身。許秉毅說明,臨床上「補」是針對「虛」而設之療法,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出現「虛」情形都該補強,所以冬令其實不會比夏令更需進補。對於營養充足甚至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常見的迷思是:冬天就要常吃薑母鴨和當歸羊肉等高熱量食物來進補。但往往反因補進過多熱量和脂肪,導致肥胖、胃食道逆流、急性膽囊炎問題,也讓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雪上加霜,所以「冬令進補 」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迷思3:吃「麻辣鍋」可以暖胃補身?許秉毅表示,麻辣鍋概念源自於中國四川地區,因當地冬季天寒地凍,當地居民為禦寒和提振食慾,長期養成吃辣習慣並流傳下來成為傳統,同時也加入荳蔻、丁香等香料,一方面增加香氣,另一方面還具有消除脹氣、調理腸胃功能。然而,台灣環境較溫暖潮濕,加上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尤須注意有肝火旺情形;如又吃下過多刺激性強的麻辣鍋食材及火鍋湯,反而恐致上火及口乾舌燥、皮膚油膩、長痘痘。且若一下子吃入過多辛辣東西,反而增加腸胃負擔,甚至誘發胃食道逆流,不可不慎。迷思4:火鍋湯底「有毒」不能喝?曾有研究顯示酸菜鍋一旦持續煮90分鐘,湯裡的「亞硝酸鹽」便會快速飆升近10倍而有致癌疑慮,也因這驚人的數據讓許多人嚇得不敢喝火鍋湯。其實,火鍋湯底是否含有高濃度亞硝酸鹽毒素,跟食材與烹煮時間有密切關係。有些葉菜本身可能會含有部分「硝酸鹽」,在經過醃漬後細菌會分解代謝硝酸鹽,進而產生「亞硝酸鹽」。許秉毅解釋,的確酸菜鍋久煮後,水分會不斷蒸發,會導致湯底亞硝酸鹽的濃度越來越高,但事實上偶爾品嚐火鍋湯頭無礙,只要別喝太多,亦謹記把握「喝湯黃金30分鐘」,也就是在吃火鍋的前30分鐘品嚐,基本上對身體無害處,提醒民眾吃火鍋想喝湯,最好要趁早。

冬天一脫大衣就掩鼻⋯醫用這招「1小時內」解腋下臭味

冬天一脫大衣就掩鼻⋯醫用這招「1小時內」解腋下臭味#冬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隨著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人與人的社交距離可望逐步縮短,但對有狐臭困擾的人來說,也怕距離拉近,讓氣味暴露更明顯。多數患者以為到了冬天戴口罩穿大衣,狐臭問題就可以被遮掩,然而醫師指出,其實狐臭與身體的汗腺分泌有關,並無法用口罩或衣物遮掩,且冬天常穿厚重大衣,可能使臭味更加嚴重。冬季穿大衣悶腋下異味更濃當大家都戴上口罩,狐臭的味道應該就聞不到了?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黃耀立表示,事實上,氣味分子小於PM2.5,就算戴著口罩也難以掩蓋。且冬季長時間穿著厚重的衣服,會讓腋下更悶熱潮濕,加上體溫助長腋下細菌增生、細菌再將大汗腺中的蛋白質分泌物分解,產生一種稱為硫醇的臭味化學物質,若沾染在冬天棉織衣服上,味道就更不容易洗掉。尤其一到冬季,外套不會每天洗,一進到室內,脫下衣服,大衣內的味道就更容易散發出來;若身處在室內空間較小或房間較密閉的環境下,更容易造成患者本身和他人的困擾。人體汗腺,主要可分為分佈於全身的小汗腺,以及腋下與私密處的大汗腺 (又稱為頂漿腺)。大汗腺約在青春期發展成熟,這時候頂漿腺發達的人會開始散發較強烈的味道,也就是所謂的狐臭(腋臭),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學生開始有狐臭困擾的原因。腋下多汗、異味不再怕!1小時就可解決黃耀立表示,狐臭雖然不是病,但容易對他人的觀感造成影響,可能產生社交障礙的情形,所以絕對需要妥善面對與治療。目前狐臭治療方式,大致分為手術及非手術2種,傳統手術術後傷口恢復期較長,也可能會出現術後感染及疤痕問題;近年來非手術治療已成主流,而且可以達到跟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以「清新微波熱能止汗術」為例,1個小時內即可一次解決「腋下多汗、異味」的困擾。黃耀立說明:透過微波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的原理,能一次性精準破壞富含水分的大汗腺與小汗腺,達到消除腋下多汗與狐臭的效果,且無須手術恢復期,可即刻享受清新人生。此外,黃耀立也補充,日本研究指出患有狐臭的人,9成8亦有濕黏性耳垢問題,建議父母也可以透過「濕耳垢檢測」,及早協助孩子發現問題。目前全台相關醫療院所皆已設置專業「清新門診」,有需求的民眾可直接上網搜尋查詢就近院所,接受專業醫師諮詢及協助,別讓冬天因為「腋」味擴散,影響人際關係。

就怕血壓突飆升!天冷保暖醫籲「抗寒5要訣」

就怕血壓突飆升!天冷保暖醫籲「抗寒5要訣」#冬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進入嚴寒冬季,對於長輩或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可別輕忽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說明,特別是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或長期抽菸、肥胖、曾有中風、心絞痛病史者等,一定要做好保暖防護,以免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增加心臟病及急性中風發作機會。醫籲抗寒5要訣「慢、熱、起、穿、行」吳昭軍呼籲,天氣漸寒,日夜溫差大,長者們應避開在一天的低溫時段進行活動、提高血液阻塞風險。可熟知以下「抗寒5要訣」:1. 慢:因夜間或清晨溫度較低,身體對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四肢活動與行動應避免急促。2. 熱:建議晚上睡覺前要先備妥保暖衣物或溫熱開水,放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3. 起: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或進行伸展暖身運動,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4. 穿:起身後先坐在床邊,並記得添加衣物或外套禦寒保暖,也避免瞬間起床的頭暈現象,再慢慢地下床。5. 行:起床後的活動不要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暖暖身體,再以溫和方式進行相關的日常活動。溫度適宜再出門 運動暖身保健康雖然運動可以保暖身體、維持肌肉活力與健康,但在冬季時仍應避開早晚溫度偏低,建議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用太早急著出門運動,可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暖和了再出門,或也可改在室內運動;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結伴運動,相互扶持與照應。對於心血管或慢性病高危險族群,出門需穿著保暖衣物及戴帽子,採多層次穿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方便隨著溫度變化時,可隨時穿脫。另外,最好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規律服藥量血壓 留意心臟病、中風徵兆吳昭軍提醒,面臨溫度變化起伏,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千萬不可自行停藥。家屬及一般民眾也應隨時注意身體徵兆,如出現小中風、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典型症狀;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極可能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建議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儘速撥打119就醫,才能減少死亡及病後失能風險,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6招聰明吃火鍋!不怕冬天胖10斤

6招聰明吃火鍋!不怕冬天胖10斤#冬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熱騰騰的火鍋常是民眾在入冬時節的聚餐首選,而多數民眾至吃到飽的火鍋餐廳往往為了吃回本,總是將自己的胃塞到撐不下才肯離開,忽略這樣ㄧ頓吃到飽的火鍋有高達3170大卡熱量,相當約11.3碗白飯的熱量(如附件1),已遠遠超過體重60公斤的成年靜態工作者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700大卡,甚至超過一整天所需的熱量(約1800大卡),吃一頓就增加0.32公斤,若每週吃1次,一個冬天下來體重會增加約4.3公斤(如附件2);一頓吃到飽火鍋鈉攝取量更高達5700毫克,約為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的2.4倍!掌握6招聰明吃火鍋火鍋通常含有較高的鹽分(鈉)、油脂及熱量(卡路里),經常食用,會導致體重過重、肥胖、高血壓、動脈硬化,甚至導致腦中風、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即使偶然食用,也應注意選擇火鍋食材,才能享受親友圍爐之樂時,亦避免危害健康。此外坊間吃到飽火鍋店,經常提供高糖食品(如飲料、冰淇淋、甜食點心等),除容易引起蛀牙之外,還可能增加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症候群、甚至罹患癌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6招聰明吃火鍋,讓您可以享受暖呼呼的火鍋,還能避免失了健康。第1招 拒吃到飽:建議愛吃火鍋的民眾選擇份量固定的火鍋店,並養成餐餐吃七分飽的習慣。吃到飽的火鍋常會短時間內吃下大量東西,增加腸胃道負擔外,多餘的熱量還會轉成脂肪囤積在體內。第2招 採清湯底:選擇昆布或番茄蔬菜湯,少選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熱量較高的湯底,如喝2碗(400毫升)麻辣湯底熱量高達382大卡,是清湯湯底熱量(約10大卡)的38倍之多,且鈉含量即達一天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第3招 巧搭醬料:沙茶醬、醬油、辣椒醬及豆瓣醬等醬料類,油脂及鈉含量高,應減少使用,並建議可使用天然食材如羅蔔泥、蒜、蔥及香菜搭配提味。第4招 多吃蔬食:建議多選當季天然未加工、可見食物原貌之食材,蔬菜類如茼蒿、菠菜、蘿蔔及各式菇類,熱量低又富含營養素及纖維質,更可以增加飽足感。第5招 少加工品:炸豆皮等油炸類加工火鍋料含有大量油脂,貢丸、火鍋餃則多會使用肥肉來增加口感,其脂肪及熱量皆很高。常見的加工類火鍋料中,熱量最高前5名分別為炸豆皮(358大卡/100克)、燕餃(311大卡/100克)、魚餃(275大卡/100克)、蝦餃(270大卡/100克)、貢丸(235大卡/100克) ;另外加工火鍋料為了避免在鍋中久煮失去味道,通常調味較重,鈉含量最高前5名分別為魚卵卷(825毫克/100克)、旗魚丸(710毫克/100克)、蟹味棒(692毫克/100克)、甜不辣(685毫克/100克)和魚餃(663毫克/100克)(附件3)。第6招 少吃甜點:1杯(240毫升)檸檬紅茶有86大卡,含糖量21.5克(約4.3顆方糖);1杯(240毫升)可樂有122大卡,含糖量30.5克(約6.1顆方糖);1球(60克)巧克力冰淇淋有164大卡,含糖量12.9克(2.6顆方糖);在店家無限供應下,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及吃下大量的糖,建議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既能解渴,也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國民健康署提醒,在享用火鍋時,應該注意避免攝取膽固醇較高的內臟類及脂肪較高之食物(如牛肚、鴨血等);火鍋湯底因久煮,普林含量較高,應少喝湯,避免造成痛風;此外可搭配水果如芭樂,補充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並以無糖茶取代含糖飲料,就可開心健康聚餐。而本身已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痛風等慢性病的民眾,在享受火鍋時,更應該謹慎攝取。

心臟病發挑時辰?6個危險時機要注意

心臟病發挑時辰?6個危險時機要注意#冬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臟病會挑時辰發作?沒錯,美國《預防》雜誌專欄作家、邁阿密大學心臟學Arthur Agatston根據研究發現,以下是容易心臟病發作的情況:1)     吃完大餐後 /牛排、甜點、吃到飽自助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大量下肚,直接收縮血管、血壓上升。2)     用力上大號 /幾乎每個人都有用力解便的經驗。臉漲得通紅、憋氣、肚子用力,壓迫胸腔,回流到心臟血液減少,很容易造成心臟當機。3)     異常激烈的運動時 /休息時,心臟每次收縮打出約90c.c血液,大量且激烈運動時,心臟就得馬力全開,多打出3倍的血液到全身,這時心跳次數、血壓上升、耗氧量大增,若有隱藏性心臟問題的人,很容易出狀況。知名新聞主播廖筱君的弟弟便是在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緊急送醫裝上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機),仍回天乏術,36歲早逝。4)     壓力大、太緊張、作息亂時 /因為極度緊張、腎上腺荷爾蒙飆高,對心臟是沈重負擔,因而常有人在會議報告、表演舞台上突然心臟病發作。曾為《滾滾紅塵》、《新不了情》、《賽德克‧巴萊》配樂的台灣電影及廣告配樂大師史擷詠,便是因為籌備音樂會前幾天沒睡好、吃好,結果演出當天節目快結束時倒下,心跳停止,幾天後過世。5)     若以一天來看,最常發生在早上 /特別是星期一早上,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800多位心臟病發作患者的數據發現,早上發作的病人數最多,有269位在早晨6點到中午時段發作,半夜到凌晨6點最少。而且,早上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心臟肌肉損傷也比較嚴重。哈佛大學的研究則指出,早上心臟病發作風險比其他時間高40%。因為早晨睡醒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血壓上升,也需要比較多氧氣,加上整晚沒有喝水,身體比較容易處於脫水狀態,血液較濃稠,易引發血栓阻塞。若以星期為單位,星期一早上尤其容易讓人心臟出狀況,有20%的心臟病發生在週一,推論是因有收假的沮喪、還有時間、塞車、工作壓力,加重心臟負擔。6)     以季節來看,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因為氣溫降低,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發作。(本文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冬天補過頭 糖友小心引發心肌梗塞!

冬天補過頭 糖友小心引發心肌梗塞!#冬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氣溫一下降,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排骨等食補店又開始人滿為患,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開心進補,糖尿病患者可千萬別補過頭,以免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除控制血糖外 應注意高心血管疾病併發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子源提醒,糖尿病患者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多兩至四倍,且有七至八成的糖尿病患者,最終的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因此必須特別留意。「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時,過多的血糖會與蛋白質結合,進而產生對細胞不好的產物,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併有高血壓及高血脂情形,這些因子也對血管不好,當然會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王子源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做好生活照護外,更重要的是搭配正確的用藥,才能提早預防糖尿病可能衍生的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機率。目前醫界對糖尿病的治療,已愈來愈注重須同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王子源醫師指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不只希望能控制血糖,也要同時注意高血壓及高血脂的治療。」傳統對於單純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的上升外,若無禁忌是以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但若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者,則會併用降血壓與降血脂的藥物。新一代SGLT2抑制劑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過去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只能透過長期控制血糖來降低大小血管的病變,「有研究發現,新一代糖尿病藥物SGLT2抑制劑使用三個月後,整體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在亞洲族群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56%。」且在2018年世界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中,SGLT2抑制劑也證實對於心臟血管有保護的效益。新一代SGLT2抑制劑可保護腎臟、降低體重與血壓「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對糖尿病患者可說是最大的好處了!」王子源醫師說,新一代SGLT2抑制劑也具保護腎臟,降低腎絲球的壓力,避免腎臟惡化的效果。「再者,該藥因有排糖及利尿作用,也可讓體重減輕、血壓降低、單獨使用幾乎不會發生低血糖。」臨床上有名66歲的男性,在長達17年的糖尿病治療史中,糖化血色素始終維持在8左右,但體重卻因為使用傳統的磺胺類藥物而不斷增加,「使用新一代SGLT2抑制劑六個月後,患者的糖化血色素已降到6.5,體重也從原本的82公斤降到78公斤,更重要的是,以往磺胺類藥物需要一天吃四顆,後來加上一天吃一顆SGLT2抑制劑後,到現在磺胺類藥物減成一天只要一顆半。」王子源醫師提醒,許多糖尿病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患者,會擔心吃太多藥而傷身,而出現自行減藥、減量的行為,但這會使得血糖控制更差,並導致胰臟功能慢慢衰竭,因此,「糖」友若對用藥有疑慮,一定要與專科醫師諮詢,千萬不要自行減量減藥,以免更傷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