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如何協助爸爸遠離「西洋梨體型」

如何協助爸爸遠離「西洋梨體型」#代謝症候群

你聽過老奶奶生氣時可能脫口說出「膨肚短命」這句話嗎?這對於腹部帶個游泳圈的中年男子確是個很真誠的「警告」呢!在台灣,平均每13分58秒就有一個人因代謝症候群衍生之慢性病而死亡。依據統計,腰圍過粗的人約有50%的機率會合併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衍生的慢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 、腎臟病、心臟病、癌症、慢性肝病與肝硬化等重大疾病,而又以少動外食族、老人、更年期後婦女為代謝症候群四大高危險群。根據臨床與公衛學者專家指出,同樣肥胖10公斤的中年男子,腰圍變粗的「蘋果體型」,比臀部及大腿肥胖的「西洋梨體型」更容易導致血脂及血糖代謝異常,造成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的代謝症候群。 換句話說,若能控制或改善腹部脂肪,就能減少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會!工作忙碌的現代爸爸們,很多人的生活型態多是少動外食族,每天工作的時間遠超過運動的時間,甚至是缺乏運動。例如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爸爸、開公車或計程車的運將爸爸等,若再加上經常加班或應酬的外食生活,導致一個個邁向四十歲的中年爸爸們,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中廣身材「膨肚短命」的危機!而這幾年不斷倡導「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的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更提出了「實踐3D健康生活,遠離代謝症候群」的觀念與作法,期待一家之主的爸爸能為自己和家人著想,跟著一起選擇健康的飲食、維持規律的運動、並且定期量腰圍、血脂、血糖與血壓,讓「腰」健康、「三高」正常,給老婆和小孩一個健康好爸爸。本文摘自:減腰圍、降3高 代謝力健康全書,由原水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量腰圍的方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984

甩掉游泳圈 教你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

甩掉游泳圈 教你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

一陳不變的職場工作壓力,加上外食精緻文化的潮流,造就出職場中壯年已成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1萬1,935位,平均年齡41.54歲之市府員工,進行之「高血壓盛行率與血壓之影響因子分析」調查發現,員工每週平均工作時數為40.55小時,而每週平均運動時數僅有1.98小時;另外,BMI(身體質量指數)過重及肥胖者佔33.3%、腹部肥胖者佔27.2%、血壓部份,高血壓前期者佔43.1%,高血壓患者約佔8.9%,除此之外發現「腹部肥胖」及「血壓」2部分,皆有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趨勢,顯示上班族常因工作超時、生活型態不正常、運動量少等因素,而成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使得職場員工面對未來退休生活,健康堪慮。為提供職場員工「多運動 健康吃」氛圍,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大同運動中心,於99年6月2日起每週三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為期12週),假大同社區大學(大同區長安西路37-1號)辦理「甩掉游泳圈 拒絕代謝症候群」職場健康促進團體,歡迎大同區各職場老闆鼓勵員工踴躍報名參加,額滿為止。此活動除了提供正確飲食、運動及慢性病預防概念外並安排律動課程,活動免費,但報名學員須全程參加,內容提供學員身體前、後檢測,包括身高、體重、腰臀圍、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及三高檢查,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學員可以了解自己體內的肌肉重、體脂肪重、脂肪比率、分佈、營養狀況及肢體平衡情形,經由醫師、營養師的諮詢及專業運動教練提供運動處方,使參與學員可獲得個別化運動指導,進而達到健康減重、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目的;更重要的藉由學員間團體支持的力量,相互鼓勵、督促,一起「甩掉游泳圈、遠離代謝症候群」。疼惜員工由關心員工健康做起,呼籲職場老闆們可以在自己的職場中規劃挽救職場三高族的健康促進系列活動,領導職場員工形塑健康生活,累積健康資本,打造未來樂活退休人生。相關活動方案及此次活動報名請洽臺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王梅娟護理師(聯絡電話:02-25853227分機203)。備註:當日由大同運動中心專業教練現身示範簡易上班族「甩掉游泳圈 其實很簡單」的運動小撇步!延伸閱讀「教練示範訓練基本動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616

民眾有脂肪肝超過5成 代謝症候群達8成5

民眾有脂肪肝超過5成 代謝症候群達8成5#代謝症候群

臺北縣立醫院於去年底舉辦的超音波快篩脂肪肝的活動,經統計722位有效樣本數中,男性340;女性382。結果發現,男生有206人出現脂肪肝現象,比例高達60.5%;女生174人,比例45.5%,平均52.6%。此快篩脂肪肝的活動竟高達380人有脂肪肝的現象,比例超過5成且與代謝症候群有相當高的關聯性,比例更是高達8成5!院長沈希哲呼籲民眾,務必注意飲食、控制血壓及多運動,好好寶貝您的心肝。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次篩檢發現,代謝症候群(與血壓高,血糖高,高三酸甘油脂,低高密度脂蛋白與體重過重相關之症候群)與脂肪肝有相當高的關連性。患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中,達87.5%有脂肪肝,女性則為82.4%,男女平均高達8成5!消化內科主任葉文俊醫師表示,由於國人生活富裕又少運動,加上熬夜應酬、吃太好等因素,導致脂肪肝的發生率普遍提高。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臨床上發現,脂肪肝也會引起肝細胞發炎,也有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與肝癌,已成為非病毒肝炎患者的大宗。院長沈希哲也提醒民眾,脂肪肝初期沒有自覺症狀,血液檢查也可能正常,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它常出現在體重過重的人身上,同時他們也很有機會患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則和糖尿病、高血壓及冠狀動脈硬化有密切關係,所以脂肪肝患者需要注意飲食(少食油脂類及甜食)、預防高血壓(少鹽)及多運動。

「瘦腰」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

「瘦腰」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代謝症候群

98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臺北市十二行政區辦理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篩檢,血壓篩檢11萬430人,血糖篩檢11萬125人,血膽固醇篩檢10萬9,832人,經確診為高血壓4,617人,糖尿病515人,高血脂2,061人。現今「型男靚妹」上班族為符合「三高」(職位高、薪水高、社會地位高)的社會期待,卻忽略了身體「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的嚴重性。因此,在這辛苦工作的背後,是否犧牲了個人的健康,過去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儼然形成「健康」的無形殺手。根據行政案衛生署委託中研院進行1993-1996年及2005-2008年18歲以上國人營養健康調查資料研究發現,12年來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男性從13%升到25%,女性則從26%跳到31%,代謝症候群儼然形成健康的無形殺手。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年公告「臺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最重要的是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是一種「病前」的症候群,應及早介入,以預防疾病發生。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6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20歲以上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高血壓及糖尿病人,若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亦容易引起腎臟病。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而預防代謝症候群,首要在於避免腹部肥胖及體重過重。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5吋)就算過胖,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則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因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定期量腰圍、天天做「瘦腰」運動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瑞典研究發現:每天多坐1小時看電視,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風險就增加26%,要運動30分鐘才能抵銷久坐1小時增加的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每坐50分鐘就必須起身休息活動10分鐘,伸展筋骨。為了呼籲民眾重視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同時建立正確的代謝症候群疾病防治觀念,希望「型男靚妹」上班族記住四大口訣:「天天量血壓,健康一路發」。「腰圍上限八九十,遠離代謝症候群」。「健康活力,血糖126不要來」。「控制血糖血壓、腎利人生」,為自身的健康把關。延伸閱讀「臺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可怕的隱形殺手「高血壓」

可怕的隱形殺手「高血壓」#代謝症候群

2006年,衛生署發表的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有一半和高血壓有關,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黃信揚醫師認為,充分衛教是控制高血壓的基石。號稱「隱形殺手」的高血壓常常沒有顯著症狀,許多人一直到突然腦中風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此,多量血壓是最佳防治之道。什麼情況稱為高血壓?黃信揚解釋:「血液衝到血管壁的一種過度壓力謂之高血壓。血壓有兩種型態:當心臟收縮把血液打到血管所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而心臟在不收縮時所得的壓力則是舒張壓。」如何界定高血壓呢?衛生署訂定的標準如下:■ 收縮壓低於120mm Hg、舒張壓低於80 mm Hg屬於正常健康血壓。■ 收縮壓超過140mm Hg、舒張壓超過90 mm Hg者為高血壓。■ 介於兩者之間,稱為前期高血壓。黃信揚表示,95%的高血壓患者找不出明顯病因,有家族病史,與遺傳、體質、環境相關之高血壓,臨床上稱為「本態性高血壓」,好發年齡在四十~六十歲,常合併血糖、尿酸升高等症狀,患者必須規律服藥、改變生活型態,達到血壓控制的目標。另一類有明顯原因造成的高血壓稱為「次發性高血壓」,例如腎臟異常、血管異常、內分泌異常所引發之高血壓。此類患者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去除病因,痊癒之後不必再服用藥物,這類患者年齡以三十歲以下、六十歲以上者居多。高血壓危險群哪些人是高血壓高危險群呢?黃醫師認為具家族病史者、腎臟病、糖尿病患者,以及代謝症候群民眾都應提高警覺。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建議,可以以下標準檢測:■ 腹部肥胖(腰圍):男生≧90公分,女生≧80公分﹔■ 血壓≧130/85mmHg或服用降血壓藥物﹔■ 高密度脂蛋白:男<40mg/dl,女生<50mg/dl﹔■ 空腹血糖≧100mg/dl或治療中的糖尿病患﹔■ 三酸甘油脂≧150mg/dl。五項危險因子中,含三項以上者,即屬代謝症候群。(本文作者/吳方芳;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8年七月號第20~23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胰島素」決定糖尿病的致病機轉

「胰島素」決定糖尿病的致病機轉#代謝症候群

整個糖尿病問題的中心是糖分在我們體內沒有辦法被利用掉。為什麼糖分沒有辦法被利用呢?主要是因為身體裡的一種荷爾蒙「胰島素」出了問題。於是糖分在體內就沒有辦法被消化,也沒有辦法儲存起來。血糖會在血液當中一直循環,到最後它無路可去,就會跑到經由腎臟,由小便排出體外。所以我們要了解糖尿病的致病機轉,就要先了解胰島素。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內分泌科 - 裴馰 醫師表示,胰島素是一種荷爾蒙,就如同我們的男性荷爾蒙、甲狀腺或腎上腺一樣,它是由胰臟所分泌出來的,而胰臟的位子比較隱密,是位於我們肚子的後面、左邊及上方。所以它會被胃、肝及腸子的氣體所擋住。當醫師在做腹部超音波的時候,如果碰到空氣,超音波就進不去了,也就看不見下面的東西了。因此胰臟出了問題時,是很難用超音波診斷出來。而電腦斷層則是一種 X-光,它雖可以透過空氣,看到胰臟,甚至製作出立體圖像,但卻有輻射線。常常做的話,對身體是很不好的,不像超音波做很多次都沒有關係。胰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胰液,它會幫助我們食物中的脂肪的消化與分解。另外,胰臟有三種細胞,分別是α細胞、β細胞、C細胞。其中β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即是胰島素。裴馰 醫師說,這個胰島細胞很有意思,在顯微鏡底下,胰島細胞會聚在一起,一坨一坨的。它和胰臟其他的細胞長的不一樣,看起來就像一個一個漂浮在胰臟裡面的小島,所以就叫做胰島。胰島素既然是一種荷爾蒙,因此它也是由胺基酸組成的一種蛋白質。蛋白質的特性,就像蛋和牛奶一樣。例如蛋在生的時候是清澈的水狀物質,一旦碰到熱就會變成凝固狀。而牛奶煮一煮就會變成起司了,如果遇到酸也就結塊了。所以蛋白質這種東西怕熱也怕酸,當然它也怕冷、怕鹼。  所以只要有一點物理的變化就會使胰島素變性,而胰島素原本的功能就喪失了。這也就是為什麼胰島素要用注射的,而不能用吃的原因。因若胰島素用吃的時後,一到胃裡遇到胃酸,就會變性而失去了生理作用了。雖然目前國外的藥廠也在不斷的研究發明,譬如改變一下胰島素的結構來抵抗胃酸,或是胰島素用吸入式的。但到目前為止,最新的消息是國外的藥廠,已經放棄了吸入性的胰島素的研發了。裴馰 醫師說,其中原因很多,例如:當我們吸入胰島素時,大部分的胰島素都會黏到口腔及上呼吸道中,而沒有辦法進到氣管中,因此也沒有辦法進到血裡去。所以,吸的胰島素是用注射型胰島素劑量的七倍之多。換句話說,它的價格會高七倍。而所使用的吸入器,更是複雜,它是一個像盒子狀的儀器,將粉末或水狀的胰島素放在裡面之後,再調控螢幕上的吸入劑量,才能使用。這些過程都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雖然有很多病友很怕接受傳統的胰島素注射針,但打針真的是最簡單的方式。◆ 胰島素是作用在什麼地方?它的作用是什麼?裴馰 醫師表示,首先我們要了解胰島素的作用地點有三個:肌肉、脂肪組織、肝臟;只有這三個地方可以接受胰島素的調節。換句話說胰島素和血管沒有關係,也不會作用在腦或心臟。在肌肉裡面胰島素的作用是什麼呢?胰島素就好像是一把鑰匙,當它與肌肉細胞的受體結合時,就好像鑰匙插到鑰匙孔裡一樣,就會把細胞門打開了。葡萄糖因此會進入細胞中,作為細胞的能源。而同時血液中的血糖會因此而降低。同樣的步驟在脂肪組織及肌肉組織中也是一樣的;胰島素可使脂肪細胞的門打開,葡萄糖進入後,變成脂肪而儲存。而進入肌肉的葡萄糖,則可提供肌肉所需的能源。

聰明「選」健康吃 告別大腹翁與小腹婆

聰明「選」健康吃 告別大腹翁與小腹婆#代謝症候群

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日前發表北市百位里鄰長的健康腰圍調查,可知有近三成的里鄰長腰圍都超過標準值,且隨著年齡增長,腰圍都有隨之增加的趨勢。由於腰圍肥胖代表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性,如果持續無法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問題,最後將導致肥胖、高血糖、血脂異常、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相關症狀及疾病,因此腰圍過胖之也被視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想要告別大腹翁與小腹婆無其他捷徑,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生活飲食型態,包括:健康飲食、控制體重及適當體能活動。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蔡玲貞營養師指出,飲食最主要為降低飽和脂肪酸及避免反式脂肪酸攝取,每天膽固醇攝取不要超過200毫克,同時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並提供小技巧幫助民眾改善飲食習慣,達到理想體重,像是少吃消夜、零食及加糖飲料、不要跳過正餐、良好飲食行為等。而每天至少維持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走路3-4公里,更可幫助提高體內好的膽固醇。因此建議民眾依自己體能多進行大步走、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是傳統健身如太極拳、八段錦、元極舞、外丹功等的運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提出呼籲希望民眾能及早透過保健飲食來執行健康促進行為,歡迎大家踴躍上十大防治代謝症候群超級食物活動網站來認識全穀根莖類、水果類、蔬菜類、油脂類、堅果種子類、乳品類、肉魚蛋豆類及保健食品類的相關食物,並評選出自己心目中理想十大防治代謝症群超級食物,開始重視預防工作,以遠離代謝症候群及三高慢性病的威脅。    代謝症候群宣導網站:http://www.1000-love.org.tw/ms十大防治代謝症候群超級食物活動網站:http://www.1000-love.org.tw/ms/top10foods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

一位50多歲男性最近2、3個月來因有視力模糊的情形,即便是閉目養神了一陣子,仍然是看不清楚,於是至該院眼科檢查,經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然而病人卻不知他本身罹患有糖尿病。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胡裕昇主任表示,在他的門診中發現,每月幾乎都會有病患是因為視力模糊或是有飛蚊症狀來眼科就醫,檢查後才被發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引起玻璃體出血,或是視網膜出血,或是視網膜正中心的黃斑部有了水腫,這代表了糖尿病發病至少有兩、三年了。胡裕昇主任表示,少數的糖尿病患者會忽略了身體的警訊,也沒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保險針對40歲以上的投保民眾所提供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包含空腹血糖的檢查),往往到了眼睛看不清楚才驚覺事態嚴重來求醫,才經由眼科醫師才診斷出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仍然是目前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具生產力的青壯年中,是造成非外傷性失明的首要原因。很多糖尿病病人只注意血糖的控制,而忽略身體其他狀況,病人往往在眼睛模糊或看不見時才來求診,此時眼底往往已是嚴重的黃斑部水腫、或是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是玻璃體出血,病人須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或是玻璃體手術,才可能回復部份視力。胡裕昇主任呼籲民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若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數的病人是可以避免手術,而且可使視力維持在較好的狀況,因此每年定期一次在眼科追蹤檢查非常重要。民眾可多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即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三年可享一次免費成人健檢;65歲以上則每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來早期發現糖尿病。在糖尿病的診斷確立後,即應至眼科,由醫師確認是否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減少病人視力喪失的風險,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