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健康父親節 享美食控制熱量增健康

健康父親節 享美食控制熱量增健康#代謝症候群

現代人因飲食精緻化及運動量減少所趨,過重及肥胖比率逐年攀升,而肥胖提高了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癌症等各式慢性疾病發生率。即將到來的父親節及七夕情人節,通常是家人歡聚、享用大餐時刻,但在大啖美食之餘,同時也跟著吃進過多熱量。依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近10年來,成年男女性的熱量攝取均超過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蔬菜攝取量平均每日約2~3份,水果攝取量平均每日不足2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石宛沛說,如果民眾在飲食中增加蔬菜攝取量,不僅可增加飽足感,減少額外熱量攝取,幫助體重控制,並且新鮮蔬果中,除有膳食纖維、維生素C、鉀、鈣及鎂外,還含有豐富植物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如:花青素、蕃茄紅素、葉黃素、兒茶素等,因此增加蔬菜攝取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其豐富抗氧化成分,還能降低癌症發生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為辛勞的爸爸特別設計健康創意套餐,讓孩子們也可以在家為爸爸媽媽自製健康又美味的父親節情人套餐。此創意套餐包含低脂高纖蝦鬆、海鮮蛤蜊麵及紅龍蒟蒻優格,蝦鬆製作不使用傳統炸油條,而以富含纖維的荸薺及竹筍取代,不僅增加清脆爽口口感,還降低脂肪含量。海鮮蛤蜊麵以大蒜、辣椒爆香,並利用蛤蜊本身鮮甜肉汁提味,減少額外調味料使用,並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烹調,減脂少鹽更健康。餐後點心為紅龍蒟蒻優格,將水果加以變化,搭配高纖低熱量蒟蒻,及富含益生菌的優格,於餐後促進腸道蠕動,還可以預防便秘!此套餐1人份熱量僅650大卡,但蔬菜份量高達3.5份(350公克),一餐就可補足一天攝取不到的蔬菜量,讓爸爸們輕易達成天天五蔬果,輕鬆過節無負擔。延伸閱讀「父親節健康餐」: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685

青少年愛吃速食要當心 不要小小年紀就一身病

青少年愛吃速食要當心 不要小小年紀就一身病#代謝症候群

因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像飲料、炸雞、薯條等食物,漸漸成為大家的主食,現代人長期吃這類食物,加上日常運動量逐漸減少,自然會引發新陳代謝問題,俗稱「新世紀文明殺手」的新陳代謝症候群,已無形中已經對許多人產生威脅。民眾若是體內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越來越高,長期以來對心血管會造成傷害。根據醫學研究,男性腰圍若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代表「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之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台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中廣型」的肥胖者也潛藏健康危機,非常容易同時併發多種代謝失調的病症,包括血糖上升、血壓上升、血脂不良等。肥胖對健康有不小的威脅,許多青少年愛吃高熱量速食,造成營養不均衡、纖維攝取不足,加上又少運動,造成血脂肪異常,現在10多歲的青少年已經出現代謝症候群。醫師建議,青少年除了要定期做新陳代謝的檢查外,也應避免吃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並且多運動,才對健康有益。 醫師建議民眾,如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威脅,除了少吃精緻食物、多運動、多吃蔬果、控制體重,並堅持不吃消夜、不喝酒、不喝含糖飲料。醫師並建議患者,能減少10%的體重、減輕30%的腹內脂肪,達到改善血脂及血壓的異常,進而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 小心代謝症候群!

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 小心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

近年來由於經濟發達以及國人飲食日漸西化,加上許多民眾運動量減少,肥胖的人越來越多,也讓「代謝症候群」的人數有增加的傾向。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指出,男性腰圍若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代表「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之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台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醫學研究,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併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增高;在台灣約有15%的成人有代謝症候群。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提醒,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應該進行減重,作規律運動並注意飲食,包括每周至少5天、每次約30到6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也可減少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4成民眾每日有兩餐外食 該如何遠離心臟病?

4成民眾每日有兩餐外食 該如何遠離心臟病?#代謝症候群

現代人對飲食很講究,美食人人愛,但品嚐美食要注意這些食物是否伴隨著高油、高鹽、高糖,不當飲食將提高罹患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類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的前五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黃萾芬指出,根據2004~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發現:成人男性體位過胖(BMI>24)比率高達51%,女性則佔了36.1%。與前次調查(1993~1996)相比較則發現,無論男性或女性,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關係密切的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皆有顯著增加;此外,在飲食型態攝取結果也發現,只有20%的國人蔬果攝取有達建議量,且40.6%的國人每日外食兩餐或兩餐以上。黃萾芬表示,心臟是供給身體血液的重要中樞,如何保持血管暢通?油脂選用是一大關鍵。媽媽們炒菜烹調用油以植物油為主要選擇,烹調方式多以蒸煮、涼拌、燉滷,避免油煎、油炸及減少動物油、奶油等飽和脂肪的使用。製造過程以氫化油(人造奶油、酥油)或回鍋油做為烹調用油的食物,例如薯條、麵包、洋芋片、鹽酥雞、糕餅點心…等,可能含高量的反式脂肪酸,將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造成血管阻塞、提高心臟疾病的罹病率。黃萾芬說,其實飲食方面只要把握「用好油、多蔬果、多纖維」的均衡飲食原則,配合良好生活型態,也可以擁有健康心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一直努力推展健康飲食,配合9月26日世界心臟日護心主題,特地選用可作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源的「酪梨」,設計清爽酪梨蔬果捲及優酪醬,讓民眾吃美食健康無負擔!延伸閱讀「好心情食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236

如何協助爸爸遠離「西洋梨體型」

如何協助爸爸遠離「西洋梨體型」#代謝症候群

你聽過老奶奶生氣時可能脫口說出「膨肚短命」這句話嗎?這對於腹部帶個游泳圈的中年男子確是個很真誠的「警告」呢!在台灣,平均每13分58秒就有一個人因代謝症候群衍生之慢性病而死亡。依據統計,腰圍過粗的人約有50%的機率會合併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衍生的慢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 、腎臟病、心臟病、癌症、慢性肝病與肝硬化等重大疾病,而又以少動外食族、老人、更年期後婦女為代謝症候群四大高危險群。根據臨床與公衛學者專家指出,同樣肥胖10公斤的中年男子,腰圍變粗的「蘋果體型」,比臀部及大腿肥胖的「西洋梨體型」更容易導致血脂及血糖代謝異常,造成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的代謝症候群。 換句話說,若能控制或改善腹部脂肪,就能減少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會!工作忙碌的現代爸爸們,很多人的生活型態多是少動外食族,每天工作的時間遠超過運動的時間,甚至是缺乏運動。例如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爸爸、開公車或計程車的運將爸爸等,若再加上經常加班或應酬的外食生活,導致一個個邁向四十歲的中年爸爸們,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中廣身材「膨肚短命」的危機!而這幾年不斷倡導「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的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更提出了「實踐3D健康生活,遠離代謝症候群」的觀念與作法,期待一家之主的爸爸能為自己和家人著想,跟著一起選擇健康的飲食、維持規律的運動、並且定期量腰圍、血脂、血糖與血壓,讓「腰」健康、「三高」正常,給老婆和小孩一個健康好爸爸。本文摘自:減腰圍、降3高 代謝力健康全書,由原水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量腰圍的方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984

甩掉游泳圈 教你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

甩掉游泳圈 教你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

一陳不變的職場工作壓力,加上外食精緻文化的潮流,造就出職場中壯年已成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1萬1,935位,平均年齡41.54歲之市府員工,進行之「高血壓盛行率與血壓之影響因子分析」調查發現,員工每週平均工作時數為40.55小時,而每週平均運動時數僅有1.98小時;另外,BMI(身體質量指數)過重及肥胖者佔33.3%、腹部肥胖者佔27.2%、血壓部份,高血壓前期者佔43.1%,高血壓患者約佔8.9%,除此之外發現「腹部肥胖」及「血壓」2部分,皆有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趨勢,顯示上班族常因工作超時、生活型態不正常、運動量少等因素,而成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使得職場員工面對未來退休生活,健康堪慮。為提供職場員工「多運動 健康吃」氛圍,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大同運動中心,於99年6月2日起每週三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為期12週),假大同社區大學(大同區長安西路37-1號)辦理「甩掉游泳圈 拒絕代謝症候群」職場健康促進團體,歡迎大同區各職場老闆鼓勵員工踴躍報名參加,額滿為止。此活動除了提供正確飲食、運動及慢性病預防概念外並安排律動課程,活動免費,但報名學員須全程參加,內容提供學員身體前、後檢測,包括身高、體重、腰臀圍、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及三高檢查,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學員可以了解自己體內的肌肉重、體脂肪重、脂肪比率、分佈、營養狀況及肢體平衡情形,經由醫師、營養師的諮詢及專業運動教練提供運動處方,使參與學員可獲得個別化運動指導,進而達到健康減重、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目的;更重要的藉由學員間團體支持的力量,相互鼓勵、督促,一起「甩掉游泳圈、遠離代謝症候群」。疼惜員工由關心員工健康做起,呼籲職場老闆們可以在自己的職場中規劃挽救職場三高族的健康促進系列活動,領導職場員工形塑健康生活,累積健康資本,打造未來樂活退休人生。相關活動方案及此次活動報名請洽臺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王梅娟護理師(聯絡電話:02-25853227分機203)。備註:當日由大同運動中心專業教練現身示範簡易上班族「甩掉游泳圈 其實很簡單」的運動小撇步!延伸閱讀「教練示範訓練基本動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616

民眾有脂肪肝超過5成 代謝症候群達8成5

民眾有脂肪肝超過5成 代謝症候群達8成5#代謝症候群

臺北縣立醫院於去年底舉辦的超音波快篩脂肪肝的活動,經統計722位有效樣本數中,男性340;女性382。結果發現,男生有206人出現脂肪肝現象,比例高達60.5%;女生174人,比例45.5%,平均52.6%。此快篩脂肪肝的活動竟高達380人有脂肪肝的現象,比例超過5成且與代謝症候群有相當高的關聯性,比例更是高達8成5!院長沈希哲呼籲民眾,務必注意飲食、控制血壓及多運動,好好寶貝您的心肝。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次篩檢發現,代謝症候群(與血壓高,血糖高,高三酸甘油脂,低高密度脂蛋白與體重過重相關之症候群)與脂肪肝有相當高的關連性。患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中,達87.5%有脂肪肝,女性則為82.4%,男女平均高達8成5!消化內科主任葉文俊醫師表示,由於國人生活富裕又少運動,加上熬夜應酬、吃太好等因素,導致脂肪肝的發生率普遍提高。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臨床上發現,脂肪肝也會引起肝細胞發炎,也有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與肝癌,已成為非病毒肝炎患者的大宗。院長沈希哲也提醒民眾,脂肪肝初期沒有自覺症狀,血液檢查也可能正常,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它常出現在體重過重的人身上,同時他們也很有機會患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則和糖尿病、高血壓及冠狀動脈硬化有密切關係,所以脂肪肝患者需要注意飲食(少食油脂類及甜食)、預防高血壓(少鹽)及多運動。

「瘦腰」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

「瘦腰」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代謝症候群

98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臺北市十二行政區辦理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篩檢,血壓篩檢11萬430人,血糖篩檢11萬125人,血膽固醇篩檢10萬9,832人,經確診為高血壓4,617人,糖尿病515人,高血脂2,061人。現今「型男靚妹」上班族為符合「三高」(職位高、薪水高、社會地位高)的社會期待,卻忽略了身體「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的嚴重性。因此,在這辛苦工作的背後,是否犧牲了個人的健康,過去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儼然形成「健康」的無形殺手。根據行政案衛生署委託中研院進行1993-1996年及2005-2008年18歲以上國人營養健康調查資料研究發現,12年來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男性從13%升到25%,女性則從26%跳到31%,代謝症候群儼然形成健康的無形殺手。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年公告「臺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最重要的是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是一種「病前」的症候群,應及早介入,以預防疾病發生。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6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20歲以上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高血壓及糖尿病人,若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亦容易引起腎臟病。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而預防代謝症候群,首要在於避免腹部肥胖及體重過重。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5吋)就算過胖,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則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因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定期量腰圍、天天做「瘦腰」運動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瑞典研究發現:每天多坐1小時看電視,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風險就增加26%,要運動30分鐘才能抵銷久坐1小時增加的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每坐50分鐘就必須起身休息活動10分鐘,伸展筋骨。為了呼籲民眾重視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同時建立正確的代謝症候群疾病防治觀念,希望「型男靚妹」上班族記住四大口訣:「天天量血壓,健康一路發」。「腰圍上限八九十,遠離代謝症候群」。「健康活力,血糖126不要來」。「控制血糖血壓、腎利人生」,為自身的健康把關。延伸閱讀「臺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