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婦攜幼孫打疫苗 意外檢出初期大腸癌

婦攜幼孫打疫苗 意外檢出初期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6歲的李媽媽(化姓)帶著新生兒小孫女到醫院打B型肝炎疫苗,在護理師邀請下接受大腸癌篩檢,檢查結果竟是陽性。經大腸鏡檢查證實罹患第1期大腸癌,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第5天出院。檢出第1期大腸癌 僅需術後定期追蹤李媽媽某日帶小孫女到醫院打B型肝炎疫苗,護理師給她1張轉介單,並邀請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竟是陽性(異常),經由個案管理師電訪說明,同意掛號回診。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譽耀表示,李媽媽腹腔鏡微創手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第5天就出院。因為是第1期大腸癌,術後不需要接受化學藥物治療,只需定期回診就醫追蹤。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玄遠表示,李媽媽確診有1顆腫瘤,幸好沒有擴大,馬上接受治療,僅罹患第1期大腸癌。現在大腸直腸手術都是微創手術,恢復快,從開刀住院到出院只要5天。呼籲民眾接受國民健康署的癌症推廣,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篩檢很重要 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根據衛生福利部公佈2016年國人十大死因顯示,惡性腫瘤仍高居第一。但癌症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有機會可治癒。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林慶雄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報告指出,每5分鐘就有一個人罹癌,癌症篩檢非常重要,在癌症初期發現,提高治癒率,大腸癌效果最好,有很多大腸癌患者,早期切除,就沒事。林慶雄醫療長說明,空氣品質不良加上二手菸環境影響,建議民眾進行肺癌篩檢。肺癌篩檢是透過電腦斷層掃瞄,簡單迅速、無痛,惟需自費7000元。肺癌可怕、難醫治,肺癌篩檢更顯得重要。菸酒檳榔皆是癌症危險因子,尤其檳榔子為第1類致癌物,每10個口腔癌患者中,有9個患者與嚼檳榔有關。

大腸癌有關家族遺傳!三等親內應注意

大腸癌有關家族遺傳!三等親內應注意#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22歲男學生血便數月,以為是痔瘡導致出血,後來出血越來越嚴重才就醫。經肛門指檢發現腫瘤。患者表示母親38歲時即患大腸癌,41歲的舅舅近來腹瀉狀況未改善,又常右側腹痛,經大腸鏡檢查亦驚見右側腸道腫瘤。三等親內患大腸癌 應以發病年齡為基準檢查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說明,國健署公布最新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雖然大腸癌罹癌人數略下降,但仍10度蟬聯癌症榜首,臨床發現大腸癌與家族遺傳有關。若三等親內有罹患大腸癌,就要以罹癌親人中最小發病年齡為基準點,在該發病年齡前進行預防性檢查。以上述家族為例,最早發病年齡為22歲,而其三等親內的親人,應於22歲前到醫院檢查。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 皆與家族遺傳有關余盈輝主任說明,目前大腸癌零期與第一期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8成,早期治療效果相當不錯,提醒民眾日常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臨床研究,與家族遺傳有關的癌症,女性部分有乳癌、子宮頸癌,若不分性別為大腸癌,而大腸癌有家族群聚性出現的可能,只不過比例上很小。大腸癌治療可使用3D立體腹腔鏡,比起傳統手術時間大幅縮短、傷口小、恢復時間快,1週休養即可出院。

預防大腸長息肉 少吃紅肉、加工品

預防大腸長息肉 少吃紅肉、加工品#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以為大腸息肉只發生在成人身上,然而近日報導指出,1名4歲孩童排便時血便,就醫檢查後發現大腸息肉,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近年來大腸癌發生年齡層不斷下降,1歲以上的孩童就應開始補充均衡各類食物,提醒民眾定期安排大腸鏡等相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種膳食纖維 加速排便、降低肥胖率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大腸息肉及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恐怕與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足有關,蔬菜及水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包括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和可溶性膳食纖維2種。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減少腸道疾病。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吸收腸道中水分,形成網狀結構,阻礙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吸收,故有降低肥胖率、高膽固醇、高血糖及高血壓等功能。少吃紅肉、高脂肪食物 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針對較無法正常攝取蔬果量的外食族群,建議可找自助餐廳,選擇多樣蔬菜,包括葉菜類、根莖類、菇蕈類蔬菜。咀嚼不良的年長者,建議可將蔬菜切碎,或是打成蔬菜泥後加入主食。兒童若不喜歡吃蔬菜,建議家長可將蔬果打汁加上牛奶煮成濃湯或布丁,或加入起司做成焗烤。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少吃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多吃高纖食物、正常作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都能預防大腸息肉發生,但仍應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即時發現病灶並且將息肉切除,降低癌變機率。孩童長大腸息肉雖較少見,但不容輕忽。孩童若出現血便、腹痛、排便型態改變,應尋求專業醫師診療。

貧血暈倒掛急診 大腸癌出血惹禍

貧血暈倒掛急診 大腸癌出血惹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楊女士以往身體健康,沒有癌症家族史。然而近1年容易疲倦,時常頭暈目眩,突然站起時總眼冒金星。後來暈倒送急診,檢查發現缺鐵性貧血,進行大腸鏡與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經手術及化學治療後,持續追蹤,癌症沒有復發、血色素正常。腸胃道出血、月經 都可能造成缺鐵貧血症狀包括疲倦、頭暈目眩、喘(尤其活動增加時)、心跳加快、低血壓甚至休克。貧血大多與缺鐵有關,鐵在體內維持良好平衡,我們每天從食物攝取的鐵,只有約1/10能吸收。每天從腸胃道吸收1至2毫克的鐵,腸道上皮脫落每天會排出1至2毫克的鐵,體內鐵含量約2000至4000毫克,沒有其他代謝機制。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曹書儀說明,體內的鐵3/4用於造血及少量酵素,剩下1/4以鐵蛋白形式儲存。當鐵需求增加,如嬰幼兒時期快速成長及女性懷孕時,或是鐵吸收下降,如攝取不足及鐵質吸收受食物藥物影響減少,或是鐵排出增加,如腸胃道出血、月經出血,都會造成缺鐵。缺鐵性貧血中 6至12%患腸胃道癌症若體內鐵不足,無法正常造血,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患者中,6至12%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女性同時患腸胃道癌症,大多是大腸癌。治療缺鐵性貧血除了治標,還需要治本。補充鐵離子(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鐵劑),定期追蹤是治標,還需要治療血液流失原因才治本。生育期女性缺鐵性貧血多因月經血液流失,但若有腸胃症狀,需做胃鏡或大腸鏡檢查。曹書儀主任表示,近9成以上的大腸癌患者超過50歲。大腸癌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變細、腹部絞痛、腸道阻塞或穿孔、體重減輕、腹脹以及缺鐵性貧血。定期糞便篩檢可早期發現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15至33%。缺鐵性貧血患者,即使糞便潛血陰性,也應做內視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做大腸鏡檢查。

屁味是疾病象徵?老翁驚見大腸癌!

屁味是疾病象徵?老翁驚見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因放屁氣味改變而就診,竟發現大腸癌!1名9旬患者因屁味變很臭,而且會導致內褲濕而就診。肛門指診在距離肛門5公分處摸到腫瘤,經過大腸鏡及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第2期。醫師強調屁味與腸癌並沒有絕對的關連性,但排便習慣改變或腸道蠕動習慣的改變仍是警訊,可就診由醫師評估、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排便、屁味是腸胃道狀況改變徵兆南投醫院直腸外科醫師廖師賢表示,排便跟放屁臭不臭其實不能當作大腸癌診斷的依據,但它是腸胃道蠕動型態改變的徵兆,當腸道狀態改變時,會以放屁味道變臭形式來表現。當吃下太多易產氣的食物(如肉類、豆類、根莖類、碳酸飲料、油炸類及含硫蔬菜等)、消化不良或是進食習慣不佳(如狼吞虎嚥、邊吃飯邊說話等)便容易放屁,而屁的氣味與飲食和生活型態有關。如果常常放臭屁及連環屁,且伴隨黏液、腹部脹痛、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症狀,可能是細菌感染、消化道出血或體內有惡性腫瘤的警訊。50歲以上民眾 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廖師賢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對於醫師肛門指診、腸鏡等侵入性的檢查會害怕而抗拒,然而肛門指診能高度診斷直腸癌。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已經蟬聯台灣第1大癌症長達9年,1年約1萬5千多人罹患腸癌,其中2至3成是直腸癌患者,而半數直腸癌可以指診初步篩檢。由於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輕忽,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定期進行腸鏡檢查。若有家族史,則建議40歲以上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裡急後重感、血便、腹痛、貧血、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可至醫院就診。

大腸癌趁早篩檢!初期存活率逾8成

大腸癌趁早篩檢!初期存活率逾8成#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應該是痔瘡造成出血」、「吃很多火龍果」、「做大腸鏡很痛苦」、「每天大便都很順」、「身體沒有不舒服」等等,以上種種的說詞,都是接獲篩檢異常通知的民眾回應。不少民眾會拒絕接受或合理化來否認異常結果,以致錯過確診時間,延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遺憾發生。糞便潛血恐是息肉出血 發生率達5成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大腸癌篩檢個案管理師邱鈺婷表示,根據統計,大腸瘜肉發生率達50%,每10人中有3至4人會將大腸瘜肉引起的出血當作痔瘡處理,每22人就有1人診斷為大腸癌。105年國人10大癌症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第8度居冠。每年約新增患者1萬4千人,發生率更是全球冠軍。大腸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若糞便有潛血反應,即有息肉、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的可能,應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以病理切片輔助診斷。0至1期的大腸癌如果能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無痛大腸鏡 減少不適檢查更安心邱鈺婷管理師表示,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臨床證實最有效且便利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對人類血液反應有高度的專一性,不會受到食物、動物血液影響,是省時且安全的篩檢方式。目前有無痛性大腸鏡可供選擇,大幅減低大腸鏡檢查造成的疼痛及恐懼。發現異常,應積極關心自我健康,配合執行大腸鏡確診,及時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免於大腸癌威脅,降低死亡風險。

脹氣、食慾差 70歲老翁驚罹大腸癌

脹氣、食慾差 70歲老翁驚罹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4歲的呂姓老翁,五年前因為不停打嗝、脹氣、食慾不振,原先老翁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有血便及便秘後,才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後診斷是大腸癌合併多處肝臟轉移,且肝臟已有五、六顆三公分大小的腫瘤。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何景良指出,大腸直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第一名,主要原因包括後天飲食習慣、環境影響或是基因所導致,由於容易忽略大腸癌症狀警訊,例如解血便卻以為是痔瘡出血,而掉以輕心,導致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有肝臟轉移,所幸經基因檢測確認RAS沒有突變,選擇接受適當的標靶治療及化療後,預後得以改善。大腸直腸癌若早期發現 可透過手術切除根治「因爲大腸在腹腔內,若腸胃蠕動,放射治療照射定位不易,危險性高;直腸則位處末端,若切除則必須裝人工造口,容易造成病患生活不方便。」何景良解釋,一般來說,癌症若是早期發現,有很大機會可透過手術切除根治。何景良表示,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仍以手術切除為主,若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術後會再加上化學治療為輔助,又因為器官位置不同,大腸癌第一至三期以直接切除病灶治療,而直腸癌第二期後則先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待病灶縮小,再手術切除。晚期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助腫瘤縮小評估手術至於大腸直腸癌晚期病患,因腫瘤已轉移,較難直接以手術治療,建議先做基因檢測了解RAS(KRAS與NRAS)是否突變,評估適合的標靶藥物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相較於單用化學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風險,病人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長達10個月,平均存活期突破兩年,高達26個月。何景良主任指出,有些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會轉移到肝臟或肺部,得切除大範圍器官,對病患身體負擔很大,同時血液、骨頭的腫瘤也正在形成,「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是全身性治療,把全身器官、血管都先「洗一遍」,將潛伏在血液裡游走的癌細胞消除,此時再選擇手術治療,較有成效。何景良進一步表示,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很好,甚至能抑制腫瘤生長,臨床上高達七成病人的腫瘤可縮小。呂姓老翁後來透過基因檢測,選擇先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本來五、六顆三公分大小的腫瘤,幾乎全消失,只剩結腸部分有癌細胞,後以手術切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何景良說,目前呂姓老翁已順利回歸正常生活。醫籲:即使沒症狀也要定期篩檢 才是早期診斷的關鍵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被篩檢找出來的癌症有將近50%是零期或一期的早期癌症,只有7~8%是第四期。若是已有異常症狀後才就醫,診斷出來的大腸直腸癌中高達20%是第四期,因此何景良主任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應每兩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與「大腸內視鏡檢查」,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即使罹病也勿灰心,臨床上都已有很好的治療策略,能讓症狀緩解、改善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千萬不要隨意放棄治療。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除新發生人數首破10萬人大關,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癌症病患維持適量運動,不僅能夠增加存活率,提升體力,更能透過運動放鬆心情。運動增進腸胃蠕動 減少結腸、直腸癌機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當人體在運動時,抗氧化酶濃度會增加,也增強了人體抗氧化的能力。除了手術和化學治療外,運動對第3期大腸癌有顯著性的幫助。身體活動減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運動時促進大小腸蠕動,減少結腸與直腸癌發生。此外胰島素會促使腫瘤生長,而胰島素阻抗與乳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子宮頸癌都有相關性。運動非但能夠減少肥胖,還能夠降低罹癌的機率。多吃蔬果、魚蝦、少吃肉類 維持腸道健康除了運動外,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解體,導致異常代謝,過度消耗能量及營養素。大腸直腸癌初期較無症狀,6成患者發現症狀就診才得知罹癌,此時多已進展到第3期,食慾及消化吸收都降低,出現體重明顯下降、營養失調情形。陳鴻華理事長表示,無論是癌症患者或是一般大眾,應該注重飲食及運動。除了早期篩檢,也應該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少肉類。現今醫療技術進步,腸癌早期治療治癒率超過8成,關鍵在當事者建立自信以及坦然面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規律生活、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就是戰勝疾病的良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