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廣式料理燒鴨、鳳爪 易引發大腸癌!

廣式料理燒鴨、鳳爪 易引發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鳳爪、燒鴨、燒肉等等廣式料理,除了發源地中國廣州人愛吃,就連台灣人也對廣式料理接受度頗高,但根據統計,廣州市民的直腸癌發生率,竟是全中國的首位,此統計立即引起關注,對此,當地醫師蘭平指出,因為廣式料理多屬於所謂的「三高一低」食物,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低纖維,長期吃下來,當然會導致直腸癌罹患風險增加。廣式料理易有致癌物 根據當地媒體《廣州日報》報導,傳統的廣式料理,包括,鳳爪、春捲、炸排骨、燒鵝、燒鴨、紅燒乳鴿等等,不是屬於油膩葷食,就是烤油炸類食物,另外,這些肉品在油炸與燒烤過程,也易產生所謂的致癌物,刺激腸道黏膜,繼而誘發結直腸癌,建議還是少吃為妙。對此,反觀台灣,我國大腸直腸癌盛行率,佔全癌症排行首位,根據統計指出,每42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平均每年五千多人死於大腸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提醒,要防止大腸癌上身,50~69歲民眾每2年必須接受一次大腸癌篩檢,並且遵守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少油脂,飲食原則。 

養成3大習慣 遠離大腸癌

養成3大習慣 遠離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為目前國人最常見的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大腸癌同時也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每年罹患人數約1萬4千人左右,更有約5千人因此死亡,為此衛生局建議民眾養成3個習慣,預防大腸癌:1.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 2.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 3. 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衛生局說明,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到74歲民眾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根據統計,0-1期的大腸癌經過治療,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提醒民眾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長期便秘 小心大腸癌上身

長期便秘 小心大腸癌上身#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你有便秘困擾嗎?長期大不出來,要小心大腸癌找上你!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張家崙醫師表示,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消化後不需要的廢物和水分,產生糞便後加以排除,所以長期便秘,會將毒素累積在體內,很容易產生病變。張家崙醫師說,長期食用高卡路里食物、攝取過多紅肉及飽和脂肪、喝酒、吸煙、久坐不動與肥胖者,都是罹癌的高危險群;建議他們留意大便習慣、並定期作糞便潛血檢查,此外也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和高油脂食物,並每天規律運動來降低罹癌風險。張家崙醫師解釋,大腸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需透過篩檢才能早期發現,目前可藉由糞便潛血檢查來得知是否患有大腸息肉或不正常出血的情形。另外,民眾也可留意大便習慣是否開始改變,或是有食欲降低、體重減輕、虛弱、腹痛甚至下消化道出血的情況,這可能都是大腸癌的警訊。糞便潛血檢查 提早發現大腸癌、息肉大腸若有腫瘤或息肉造成的出血,會附著在糞便上,因此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提早發現大腸癌,準確率高達6~8成。所以醫師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確保健康,若檢查出現異狀,要立即到醫院接受全大腸鏡檢查,進一步確認。

大腸癌發生率第一 早期發現有助治療

大腸癌發生率第一 早期發現有助治療#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公布101年十大死因,以「惡性腫瘤」連續蟬聯31年首位,平均每12分2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等於每天約有120人因癌症死亡。而惡性腫瘤又以「大腸癌」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死亡率為第三名佔所有癌症11.8%,僅次於肺癌和肝及肝內膽管癌。依據研究顯示,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是影響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危險因子。但由於醫學的進步,定期接受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敏感度高、效果佳且不受飲食或藥物影響,是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早期發現 有助治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2004年起即提供50歲至69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隨著國人平均餘命延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今年6月1日開放擴大受檢年齡從50歲至未滿75歲,納入健保預防保健服務項目中。衛生所關心您、守護您,勿讓健康亮起紅燈,請定期每兩年持健保卡至衛生所進行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早期預防和早期診斷及治療。

外食族多吃蔬果 腸保健康

外食族多吃蔬果 腸保健康#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因為工作忙碌多為外食人口,在選擇食物方面也容易忽略食物對健康所帶來的影響。根據醫學報導表示,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適當脂肪攝取量對於人體而言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高脂肪食物卻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中以攝取動物性脂肪的紅肉罹患大腸癌的比率較高。若在飲食方面能避免高脂肪,選擇脂肪量適中且高纖維之食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油脂食物及肉類,聰明選擇食物,就可以「腸」保健康。很多人吃了很多營養食物,作息也正常了,身體還是經常出毛病,依學者專家表示:吃錯東西、選錯時間、用錯方法都是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所以在健康飲食的養生撇步上,建議多吃天然食物避免吃過於人工化食品、避免就寢前飲食。衛生局呼籲,癌症雖然是多重因素形成的疾病,仍可透過定期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吃得健康及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都能減低癌症發生。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高達42%,為國人癌症死因第3名,僅次於肝癌和肺癌,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痔瘡頗為類似,一般人常因此延誤就醫,為此,醫師提醒若有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現象,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或當成痔瘡置之不理,因為血便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顏伯翰醫師表示,排便出血、大便習慣改變或排出像鉛筆般的細便、與腹部出現不明原因疼痛或絞痛時,民眾都應該提高警覺。愛吃肉者罹腸癌機率增顏伯翰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代人外食多,攝取太多肉類和脂肪,會使腸道內膽酸分泌增加,而腸中的害菌會將膽酸代謝成致癌物質。此外,過量的脂肪、蛋白質會成為害菌的養料,使得罹癌機率增加。顏伯翰醫師說,超過60歲者,恐有5成的人大腸內長著息肉,且息肉有惡化成癌症的可能,因此呼籲40歲以上無症狀者每年應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50歲以上者,每年需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試驗、且每3-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每1-2年的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可降低15-43%大腸癌的死亡率,早期發現大腸癌,治療後存活率高達90%以上,故醫師提醒平時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減少動物蛋白及脂肪的攝取、多吃高纖維食物等,都可降低致癌風險。

大腸癌早發現存活率高 糞便潛血檢查為首要

大腸癌早發現存活率高 糞便潛血檢查為首要#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4年來補助各縣市糞便潛血檢查中,在98萬名做糞便篩檢的民眾裡,有11,301人被檢查出有息肉達1.15%(約百人中有一人),1,012人罹患結腸直腸癌,不過,當中屬於0期與1期的早期個案僅佔31.8%;所以國民健康署表示,如果能定期檢驗,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結直腸癌患者,也能早期發現,提高存活率。58歲的李小姐,每2年都有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多次都是陽性,但李小姐不以為意,在醫療人員不斷的提醒下,才願意至肝膽腸胃科就醫做大腸鏡檢查,在切除病兆處後,初步診斷屬於早期的大腸癌,不須合併化學治療,只需要定期追蹤,藉此,李小姐很感謝醫護人員的提醒,也不斷分享親身經驗,讓身邊的親友有所警惕。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呼籲,年齡在50歲至未滿75歲的民眾,應把握每二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應儘早接受進一步的治療,根據研究顯示若發現是早期的大腸癌,都有不錯治癒率與存活率,

每半小時就多一個!台灣每年萬餘個大腸癌新增案例

每半小時就多一個!台灣每年萬餘個大腸癌新增案例#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因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大腸癌個案數逐年攀升,根據統計,99年度大腸癌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位,發生人數達1萬4,040人,平均每天有38人罹患大腸癌,較98年度癌症個案數增加1成。101年度大腸癌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死亡人數達5,131人,平均每天就有14人因大腸癌病逝,換句話說,平均每三十分鐘一人罹患大腸癌,每一個半小時一人死於大腸癌,從發生率或是死亡人數來看,數據都令人應驚訝!大腸癌可透過早篩 使存活率提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主治醫師表示,現代人外食比例逐年升高,且飲食習慣偏向高脂肪、低纖維及多紅肉,加上缺乏運動,導致全國大腸癌發生人數不斷增加。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若能早期發現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避免大腸癌的發生,且0期到1期大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到了第3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則降至不到6成,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達到較高的存活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臺北市93年至101年大腸癌篩檢涵蓋率僅為37%,顯見仍有許多市民忘了自己的健康權益。衛生局提醒,定期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把握黃金就醫時機,市民應定期接受免費癌症篩檢。相關活動訊息請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分機1828或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