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每年一次篩檢 大腸癌不要來

每年一次篩檢 大腸癌不要來#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隨著飲食的西化與肥胖的增加,台灣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趨勢。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從84年的4,217人,至95年增為10,248人,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早期的大腸癌幾乎都沒有症狀,因此每年一次大腸癌的篩檢是一件重要的課題。一般而言 五十歲以上,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卵巢、子宮、或乳房癌症的女性,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腸炎患者,有像鉛筆般細的糞便,長期腹痛或絞痛,不明原因的持續想排便,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建議作大腸癌篩檢。新樓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昭賢醫師說,大腸癌的篩檢方式有下列幾種,如每年一次的糞便潜血檢查、下腸道攝影、大腸鏡檢查、虛擬大腸檢查等。其中以大腸鏡檢查最準確,可立即做切片及瘜肉切除,因此是最好的檢查方式。但因大腸鏡檢查需吃瀉藥及檢查過程較不舒服,為改善這個問題,目前大型醫院均有提供無痛鏡檢,能大幅降低檢查的不舒服,提升民眾接受度。改善飲食及運動減重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多攝取蔬菜水果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攝取過多脂肪、紅肉則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生。吳昭賢醫師呼籲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家一起來防治大腸癌,守護您的身體健康。

大腸癌居家口服化療 逆轉治療生活

大腸癌居家口服化療 逆轉治療生活#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58歲的黃先生是位傳統國術拳法教師,由於有武術的基底,身體一向相當硬朗,不料於在一次餐會後,出現人生第一次腸胃脹氣現象,隱隱作痛許久才消,而後竟出現約一個小皮球大的脹氣,疼痛感強烈,對自己身體狀況相當敏銳的黃先生當下發覺異常,便馬上就醫。經縝密的癌症篩檢診斷後,確診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腫瘤已有淋巴腺轉移,後經手術順利切除腫瘤後,醫師建議應開始進行大腸癌術後輔助性化療。但重視生活自由的黃先生,心裡對針劑化療的方式相當排斥,不願行動及生活因化療而侷限在醫院中,影響工作及家庭生活,加上針劑化療需於肩下埋入人工血管,難免影響他最熱愛的練拳活動,於是黃先生第一時間便向醫師表明拒絕住院化療。經醫師詳細說明,得知目前已有口服化療方式可選擇,且效果跟住院化療相當且便利性高之後,在醫師及醫療人員的鼓勵下,他才於四月初開始進行居家口服化療,生活、工作皆不受影響,也讓他得以維持過往的生活模式。根據調查顯示,口服化療的方式可減少病患的住院時間、降低往返醫院的旅程費用、讓患者仍可繼續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大幅節省如醫護人員照護、置入人工血管所可能帶來感染的後續醫療照護等費用。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許自齊教授分析,整體醫療成本其實包括住院、化驗、門診、治療不良反應等費用,以平均完成治療週期24週計算,口服化療整體上比起針劑化療,可節省大約新台幣10萬元。許教授表示,目前針對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國民健康局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大腸潛血糞便檢查,其他的篩檢方式如大腸鏡、電腦斷層等,高危險群民眾也可定期進行,可供民眾選擇,許教授建議,生活中一定要多吃高纖蔬果、少吃紅肉,並搭配每天規律運動,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才能健康「腸」在!

醫訊/大腸癌早期治療 存活率達90%

醫訊/大腸癌早期治療 存活率達90%#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因現代人飲食逐漸西化、精緻化,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八千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近四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現已居所有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三位。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活動時間:5/17(四)上午8:30~9:00活動地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醫療大樓二樓 東區門診大廳活動洽詢:2786-1288分機6688、6702

高齡大腸癌患者福音 單孔腹腔鏡手術

高齡大腸癌患者福音 單孔腹腔鏡手術#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八十幾歲的林老爺爺,除高血壓的老毛病,家族也沒有癌症相關歷史,最近覺得大便老是有一點血,他不以為意。有一次到大同醫院接受免費大便潛血檢查,篩檢結果是陽性,後續接受大腸鏡檢發現有腫瘤,病理切片居然是乙狀結腸癌,住院後接受新型的單孔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手術,只有肚臍下的一個小傷口,開完刀後隔天就排氣,過兩天即可進食軟質稀飯。微創手術近年來蓬勃發展,相較於傳統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的優勢在於傷口小,疼痛少,術後腸胃功能回復快,減少住院時間以及提早恢復正常工作。傳統腹腔鏡手術需要3、4個小傷口以利手術器械置入,如果是腸癌症手術至少需一個5公分的體表切口以利取出腫瘤。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胃腸主治醫師范文傑表示,近兩年發展單孔腹腔鏡新型的手術方法處理腸癌,利用肚臍這個天然的孔洞去進行手術,只需要單一切口即可。范文傑醫師說,單孔腹腔鏡手術由於只有單一傷口,所以對於病人手術後肺部呼吸的回復,以及需要使用止痛藥物的劑量,都大大的減少,進而腸胃道第一次排氣時間也都縮短為只需一天,隔天就可以進食流質物體,病人術後的回復進度,顛覆了往常的習慣,也大大減少了住院的天數。從傳統腹腔鏡轉變到單孔腹腔鏡進行大腸直腸手術,大同醫院兩年以來已經進行超過110例腹腔鏡結直腸手術,其中30例為單一切口手術。病患平均年齡為70歲,其中有25位80歲患者,甚至有3位94歲患者,手術後平均住院天數5天,出血量低,且無輸血、術後肺炎等極低的手術併發症。

現代人飲食不良 大腸癌人數全國之冠

現代人飲食不良 大腸癌人數全國之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現代人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加上運動量、蔬果的攝取量均不足,都可能導致大腸癌發生的機率提高,且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大腸癌罹患率已連續第五年成為國人罹患最多的癌症。苗栗縣政府衛生局保健科長廖秀慧呼籲,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了平日要攝取足夠蔬果等高纖維飲食及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外,也可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根據苗栗縣衛生局資料指出,民國99~100年全縣共34,219位民眾接受免費糞便潛血檢查,發現陽性個案共有1,217位民眾,實際完成後續確診民眾則為571位(47%)。而這571位民眾中,有248位民眾發現有瘜肉,23位民眾確診為大腸癌。研究顯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有1/2可能是大腸癌或瘜肉個案。但卻有過半陽性個案未進一步接受確診,多數原因是害怕、擔心檢查結果,也有人是恐懼鏡檢產生的不適。故為維護自己的健康,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是有必要的,以早期發現瘜肉和早期癌症,遠離大腸癌威脅。切勿因擔心鏡檢疼痛(目前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或害怕檢查結果而失去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機會。常見的大腸癌早期症狀有: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體重減輕等表徵,苗栗縣政府衛生局保健科長廖秀慧更提醒,凡50~69歲民眾,應每2年做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包括各衛生所)即可執行,簡單又方便。苗栗縣政府衛生局長羅財樟也提醒民眾,不要害怕篩檢也不要存有鴕鳥心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請守護自己的健康。

大腸癌化療與標靶併用 抗癌延續生命

大腸癌化療與標靶併用 抗癌延續生命#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第四期的病患有福了!隨著技術進步,許多新的治療方式問世,加上過去運用在大腸癌第四期的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健保給付只有在第三線,但去年六月一日起,健保局開始給付化療藥物抗癌妥與標靶藥物癌思婷合併治療運用在第一線患者,大大減輕病患的經濟壓力,並提升大腸癌治療的存活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柯道維醫師表示,依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在十大癌症中,大腸癌的總罹患人數已連續三年超過肝癌占居第一名,過去只要聽到大腸癌第四期就似乎是宣判死刑,最多存活三至六個月。近幾年在臨床上,他看到許多大腸癌友樂觀抗癌延續生命的例子,即使是大腸癌第四期的病患,經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後,如果腫瘤明顯縮小,仍可接受手術將原發及轉移病灶完整地切除,並且追蹤超過三年多沒有再復發。但過去沒有健保給付,若要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每月至少花費20到30萬的醫療費用,讓不少較弱勢的族群只能放棄治療。所幸,健保自今年6月1日起已針對大腸癌第四期轉移的病患給付化學藥物抗癌妥合併標靶藥物癌思停作為第一線治療,讓癌友可免於憂心經濟問題,可專心抗癌讓生命得以延續。柯醫師目前治療的病患中有一名70幾歲的大腸癌第四期男病患,被診斷出大腸癌時已合併肝臟轉移,經積極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至今已經五年多,其中歷經四次肝臟轉移復發並接受四次開刀手術治療,目前病情穩定無復發,並仍持續追蹤治療中。柯道維醫師表示,這位先生從發現罹癌便積極面對,努力配合醫師治療,雖然期間不斷復發,也沒有因此被擊倒,是個非常值得用來鼓勵其他癌友的案例。柯醫師叮嚀,由於飲食西化及精緻飲食的普遍,民眾吃入過多的高脂肪、高熱量食物,都可能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目前政府針對50歲以上到70歲的民眾,每兩年提供免費糞便潛血檢查。除此之外,家中一至二等親中曾有人罹患大腸癌或家中曾有人罹患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民眾,皆屬高危險群須多加留意,並應提早至40歲開始接受篩檢。

癌續生命 大腸癌可化療與標靶藥物併用

癌續生命 大腸癌可化療與標靶藥物併用#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第四期的病患有福了!隨著技術進步,許多新的治療方式問世,加上過去運用在大腸癌第四期的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健保給付只有在第三線,但今年六月一日起,健保局開始給付化療藥物「抗癌妥(Campto)」合併標靶藥物「癌思婷(Avastin)」治療運用在第一線患者,大大減輕病患的經濟壓力,並提升大腸癌治療的存活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柯道維醫師表示,依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在十大癌症中,大腸癌的總罹患人數已連續三年超過肝癌占居第一名,過去只要聽到大腸癌第四期就似乎是宣判死刑,最多存活三至六個月。近幾年在臨床上,他看到許多大腸癌友樂觀抗癌延續生命的例子,即使是大腸癌第四期的病患,經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後,如果腫瘤明顯縮小,仍可接受手術將原發及轉移病灶完整地切除,並且追蹤超過三年多沒有再復發。柯醫師解釋,第四期大腸癌若已轉移至其他器官,開刀手術治療並不是唯一選擇,通常建議使用化療或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將腫瘤縮小再開刀手術治療。但過去沒有健保給付,若要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每月至少花費20到30萬的醫療費用,讓許多病人從有錢看到沒錢,也有不少較弱勢的族群只能放棄治療。所幸,健保自今年6月1日起已針對大腸癌第四期轉移的病患給付化學藥物「抗癌妥(Campto)」合併標靶藥「癌思停(Avastin)」作為第一線治療,讓癌友可免於憂心經濟問題,可專心抗癌讓生命得以延續。此外,柯道維醫師說明,手術技術進步也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原因,其中,微創腹腔鏡手術讓手術技術向前邁進一大步。使用微創手術除傷口小與復原快之外,因過程中透過內視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血管、神經、淋巴結、周邊組織與腫瘤的分布情況,在開刀時,可避免傷及周邊重要組織器官並可將惡性腫瘤完整切除乾淨,大幅降低未來復發的機會。手術切除是第一期至第三期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不過,第二期高危險群及第三期的病患,醫師在手術後會進行輔助性治療。若以第三期的病患來說,輔助性化療約可降低40%的復發及轉移機率。輔助性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過去以5-FU+Leucovorin這類傳統的化療藥物做為選擇;但隨著藥物的進步,使用傳統化療藥物合併歐力普(FOLFOX)在第三期輔助性化學治療,更能有效降低腫瘤的復發率。柯醫師目前治療的病患中有一名70幾歲的大腸癌第四期男病患,被診斷出大腸癌時已合併肝臟轉移,經積極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至今已經五年多,其中歷經四次肝臟轉移復發並接受四次開刀手術治療,目前病情穩定無復發,並仍持續追蹤治療中。柯道維醫師表示,這位先生從發現罹癌便積極面對,努力配合醫師治療,雖然期間不斷復發,也沒有因此被擊倒,是個非常值得用來鼓勵其他癌友的案例。柯醫師提醒,大腸癌雖然發生率高,但臨床上已有許多第四期轉移被治療控制穩定的案例,目前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治療的成果統計,一至四期的大腸癌患者平均存活率超過65%。一旦發現罹患大腸癌,可多詢問其他醫師徵詢第二意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積極配合醫師,保持正面的態度,即使是大腸癌第四期轉移的患者,戰勝癌症絕不是天方夜譚。醫師叮嚀,由於飲食西化及精緻飲食的普遍,民眾吃入過多的高脂肪、高熱量食物,都可能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目前政府針對50歲以上到70歲的民眾,每兩年提供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其中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民眾,經大腸鏡檢查後大約有30到40%會發現有大腸瘜肉問題,有4-5%為大腸直腸癌,其中如果瘜肉大於兩公分,更有接近50%的機率在未來可能產生癌化現象,要定期積極追蹤檢查。除此之外,家中一至二等親中曾有人罹患大腸癌或家中曾有人罹患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民眾,皆屬高危險群須多加留意,並應提早至40歲開始接受篩檢。

醫訊/預防大腸癌

醫訊/預防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國健局統計指出,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八千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近四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現已居所有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三位。其實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根據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0%的大腸癌發生率,糞便潛血檢查(FOB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糞便潛血檢查大多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主辦 : 臺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 時間 : 5月4日(週五)下午2:00~2::50地點 : 二東健康教育中心講師 : 林千如 個管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