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看眼睛容易乾澀,習慣拿起市售的人工淚液或眼藥水來幫眼睛補充「水分」,但卻有大陸網站指出,一天點眼藥水的次數超過6次,其實更容易罹患乾眼症!對此,署立豐原醫院眼科主任楊逸儒認為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反而是乾眼症的患者還必須靠著點眼藥水來緩解不適。
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看眼睛容易乾澀,習慣拿起市售的人工淚液或眼藥水來幫眼睛補充「水分」,但卻有大陸網站指出,一天點眼藥水的次數超過6次,其實更容易罹患乾眼症!對此,署立豐原醫院眼科主任楊逸儒認為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反而是乾眼症的患者還必須靠著點眼藥水來緩解不適。
乾眼症是臨床門診中常見疾病,西醫治療是用人工淚液來處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葉家豪說,乾眼症通常是淚水分泌不足或蒸發過度的淚膜異常疾病,可能伴隨眼部不適症狀及導致眼球表面病變。葉家豪進一步說明,乾眼症患者的臨床狀況除了眼睛乾澀外,依辨證論治方式可以區分為六大類來治療:(1)肝腎陰虛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頭暈耳鳴、腰膝痠痛、夜寐多夢、月經不調等。治療以杞菊地黃丸或滋腎明目湯加減來治療。(2) 肺陰不足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咽乾鼻燥、嗆咳少痰、潮熱盜汗便秘等。治療以養陰清肺湯或百合固金湯加減來治療。(3) 脾胃溼熱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口臭口膩、口苦口渴、納呆嘔惡、腹痞脹痛、小便短赤、便秘或溏。治療以三仁湯加減治療。(4) 脾肺伏熱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黏眵分泌、咳嗽、口苦口渴。治療以加減桑白皮湯或銀翹散加減來治療。(5) 肝氣鬱結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情志不舒、胸悶心煩、食少神疲、頭脹口苦等。治療以加味逍遙散或柴胡舒肝湯加減來治療。(6) 脾肺虛寒型的臨床症狀有兼見臉白氣弱、食少腹脹、短氣、咳嗽痰多、大便溏稀等。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北市聯醫陽明院區曾治療一位47歲女性患者,自從三年前就有雙眼剌痛、流淚、畏光情形,在西醫診斷乾眼症的同時給予人工淚液,但是眼睛乾澀問題依舊,於是前往該院區就診。經過中醫科診斷認為是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上焦風邪,胃氣不暢。在經過為期一個月治療中,患者眼睛刺痛、流淚、畏光症狀改善,僅剩下偶而會有輕微的乾澀感,且在療程中一併改善眼病發作時伴隨的巔頂頭痛及睡眠品質不佳問題。葉家豪建議有乾眼症的患者在點眼藥水同時,不妨考慮合併中醫療法,以改善眼睛乾澀現況。
暑假學生猛上網,眼科醫師最近發現年輕人就醫人數增多,就是因為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眨眼次數降低、眼睛表面水分迅速蒸發,出現了「電腦視覺症候群」,造成乾眼症,讓原本水汪汪的眼睛變得又乾又不舒服,形同眼睛鬧「水荒」。
一位56歲中年婦女,因為右眼流淚疼痛及視力模糊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就診。檢查之後發現右眼角膜中心有大片上皮缺損約5x5mm,基質呈現環狀水腫,前房混濁,同時兩眼結膜非常乾燥且有角質化現象。經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蔡宜倫診斷表示,為右眼皰疹性角膜炎葡萄膜炎,以及維他命A缺乏症。當時即立刻投予抗病毒藥物、預防性抗生素及潤滑劑,用以緩解嚴重乾眼症,並請患者服用維他命A製劑。但不幸在三天之後併發雙眼綠膿桿菌感染,雙眼視力皆不到0.01。於是安排全身性檢查,發現患者血液中白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濃度非常低,還有貧血現象,顯示出她有嚴重營養不良。蔡宜倫指出,患者自訴吃全素,不喝牛奶,因為喝牛奶會拉肚子,不敢吃紅蘿蔔、木瓜、南瓜等食物,加上最近半年因為牙齒疼痛,只吃稀飯配醬菜、豆皮等軟性食物,可能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從她的角結膜乾燥及角質化情形診斷出,她有維他命A缺乏症,在知道飲食狀況跟偏食之後,更證實了醫師的診斷。在控制感染的同時,也請營養師幫她調配高蛋白飲食,並每天服用含有維他命A 5000單位的綜合維他命。三個月後傷口完全癒合,結膜乾燥角質化的部分也回復到幾乎正常。蔡宜倫解釋,維他命A缺乏症在一些開發中國家是小孩子失明的最大原因,因為缺乏食物,小孩普遍營養不良。在臺灣則比較少見,多半是續發於吸收不良症候群,例如:膽管及胰臟疾病、腸胃繞道手術之後及酗酒酒精中毒者。一般素食者,飲食注意全方位營養的話,是不會缺乏維他命。對於不吃蛋和牛奶的嚴格素食者,若沒有注意蛋白質攝取,再加上偏食,則容易出現維他命A缺乏。因為維他命A在體內的代謝利用,需要蛋白質媒介,因此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維他命A缺乏症。蔡宜倫強調,維他命A在眼睛是一個很重要的營養成分,如果缺乏的話,在視網膜會影響視覺機能,產生夜盲症。在外眼方面會有乾眼症、角結膜乾燥角質化,嚴重時還會產生角膜潰瘍及角膜軟化症,進而喪失整個眼球,主要影響角膜上皮細胞的再生能力及抵抗力。她説,除了眼睛之外,皮膚及其他黏膜組織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統也會出現病變,還會降低身體免疫力。該名患者雖不是嚴格素食者,但因為偏食加上長期營養不良,眼睛及身體的抵抗力下降,才會併發兩眼細菌感染。在治療一個月將感染控制下來之後,角膜的上皮還是沒辦法癒合,後來兩眼皆接受羊膜移植手術才痊癒。不過,因為角膜受傷嚴重產生瘢痕,未來兩眼皆需接受角膜移植手術才能恢復視力。對於乾眼症的患者,蔡宜倫建議多攝取富含維他命A的食物。若出現角結膜乾燥及角質化,則是長期且比較嚴重的維他命A缺乏,必須口服維他命A製劑才能有效補充,以避免進一步併發症發生。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雅惠也說,依據衛生署建議,民眾每日攝取量維生素A為500ug RE,上限攝取量為3,000ug RE。富含維他命A的動物性食物有蛋黃、動物肝臟等,植物性食物來源有深綠色蔬菜、深橙黃色蔬果、深橙黃色根莖類,例如:胡蘿蔔、深綠色蔬菜、芒果、木瓜、南瓜、地瓜、玉米等。因為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因此她建議在攝食富含維生素A食物的同時,也需適當攝取脂肪,以利維生素A吸收,例如:木瓜牛奶、胡蘿蔔牛奶,或是在處理蔬果時,適當添加油脂做烹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特別提供一道蔬果汁,讓民眾可以在家方便製作,輕輕鬆鬆就攝取到豐富維他命A,每一份蔬果汁可提供2265 ug RE的維他命A。此外,更在蔬果汁中添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亞麻仁,幫助維生素A吸收。延伸閱讀「蔬果汁製作方法」: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10076
乾燥症,又稱修格蘭氏症候群,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孝雙醫師表示,原發性指除了乾燥症之外,沒有其他風濕免疫性疾病;而次發性則是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硬化症等之合併症。原發性乾燥症好發於40~50歲的女性,發病年齡可以低到3歲,而男女比例為1:9。陳孝雙說明,原發性乾燥症的致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白,其疾病進程非常緩慢且早期症狀不明顯,症狀經常是間歇性發生,數年後慢慢轉強,發病頻率也越來越頻繁,通常病人從輕度乾燥症到非常不舒服去找醫師,大概都要5年以上。陳孝雙進一步提出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乾眼症:早期以眼睛乾澀、異物感及眼結膜紅腫為主,晚期則結膜持續紅腫;少數病人會因淚水過少引發角膜受損,進而造成眼睛模糊甚至失明,嚴重時眼睛分泌物變得非常黏稠,眼角會出現淡黃色分泌物。治療上可使用人工淚液改善症狀,可降低淚腺的發炎,進而改善淚液的分泌,若以手術阻塞鼻淚管,可延長淚液停留的時間,增加淚液的保護作用。乾口症:病人常抱怨口腔味道異常、火氣大、食不知味,慢慢地口水變少,吞嚥逐漸困難,嚴重者必須喝下很多水,食物才能下嚥,病人也容易蛀牙和牙周病。檢查方法是做唾液腺的切片檢查、核子醫學掃描、攝影、分泌量測定等。病人可多喝水或者口含酸梅、檸檬片或咀嚼無糖口香糖來促進唾液分泌,勤刷牙則可保持口腔衛生,避免牙周病等合併症,若症狀嚴重者,可能需服用直接刺激唾液分泌的藥物才能改善症狀。外分泌腺腫大:唾液腺腫大可發生在腮腺或頷下腺疾病的任何時期,早期經常是間歇性發生, 主因是唾液腺發炎引起管道阻塞,導致分泌物無法排泄,晚期可能發生腫瘤或受到淋巴球細胞浸潤,此時唾液腺常是持續腫大的。唾液腺切片是非常重要的檢查,若切片中4平方毫米中有50個以上的淋巴球聚集則為陽性,而老化引起的口乾症,其切片 常呈現組織萎縮與纖維化。陳孝雙解釋,乾眼症的人在飲食上要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等。因為菸會刺激眼睛,盡量不要抽菸,或待在有菸的環境。乾口症的人應避免糖、酒精或咖啡因,這都會加重不適的症狀,此外,應減少辛辣及酸性食品,以免過度刺激,避免惡化。罹患乾燥症需要遵從醫師指示長期服藥,並定期追蹤檢查。而皮膚或陰道乾燥等症狀,可使用乳液維持皮膚保濕,或使用陰道潤滑劑,減少乾燥引起的疼痛。陳孝雙提醒民眾,乾燥症看似輕微的小毛病,卻帶給病人很大的不適與困擾,而且可能合併嚴重的併發症,病人與醫師都該更加重視這個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有效的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
乾眼症是眼科醫師於門診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女性比男性多,尤其停經期的婦女更是常見,一般以30~50多歲之間佔最多數,稱乾眼症為現代女性的文明病更不為過。簡單說乾眼症即是指眼睛淚液分泌量不足或蒸發過度,這種淚水質、量的改變,導致眼球表面無法保持濕潤而造成眼睛的不舒服與種種症狀。形成乾眼症的病因相當複雜,在此之前得先了解淚液的成分與功用。天主教聖功醫院眼科 林治仁主任醫師表示,正常的眼睛有一層很薄的淚液膜,覆蓋在角膜與結膜之前(角膜即俗稱「黑仁」(台語),結膜即「白仁」),這層膜由外向內又可細分為油脂層、水液層與黏液層等三層。這三層中有任一成份不足或分布不均勻,就會導致眼乾不適。‧油脂層:是由眼瞼的皮脂腺所分泌,主要的功能是延緩水液層的蒸發與增加淚液膜的表面張力,且可潤滑眼瞼及眼球的接觸面。造成油脂層分泌不健全的原因一般以砂眼或外傷造成眼瞼緣結疤、脂漏性或細菌性眼瞼炎為較常見。‧水液層:由淚腺與副淚腺分泌,佔淚腺膜90%以上,主要提供眼睛平滑的表面,供給角膜上皮細胞氧氣且有清除代謝物與殺菌的作用。水液層分泌不足是乾眼症最常見的原因:先天性無淚腺症、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全身紅斑性狼瘡)、內分泌失調(如停經)、藥物或眼睛感染,受傷後乃是常見的原因。‧黏液層:由結膜杯狀細胞所分泌,主要作用乃是將角膜上皮細胞由親脂性變為親水性,以便水液層可以均勻分布在眼球表面。黏液層分泌不足的原因常見於維生素A攝取不足、砂眼、慢性結膜炎、化學藥品灼傷、放射線治療與藥物的不當服用。除了上述三層的原因外,林治仁醫師指出,淚液膜的分布不均勻或淚液的過度蒸發,也是乾眼症的常見原因:眼瞼疾病造成眼瞼閉合不良,如眼瞼內外翻或兔眼、眨眼睛次數減少(如高速公路常時間專心開車、一直盯著電視看、打電腦、電動玩具而減少眨眼次數),此外長時間在冷氣房工作或戶外強風躁熱的工作環境。最近有一新名詞:Office eye sysdrome(辦公室徵候群),即泛指常時間的電腦工作看,因太專注於工作而使得眨眼次數減少,遂令脂層厚度不足,淚液蒸發過量而出現乾眼症的現象。臨床上乾眼症的常見症狀包括眼睛乾澀、容易疲倦、想睡、眼睛癢、有異物感、灼熱疼痛感、畏光、眼睛紅腫充血、一直想閉眼睛。這些臨床症狀配合淚液分泌試驗、BUT(淚液層瓦解時間試驗)即可作出乾眼症之診斷。林治仁醫師強調乾眼症的治療方法就是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一、油脂層造成的乾眼症:改變生活動型態、不熬夜、避免刺激性飲食、眼睛熱敷、注意眼瞼的清潔、服用深海魚油與葉黃素。二、水液層缺乏造成的乾眼症:補充人工淚液(藥水與藥膏)、熱敷,這乃是治療乾眼症的主要方式。三、黏液層造成的乾眼症:補充維他命A、積極治療眼睛過敏或發炎的情形。至於如何預防乾眼症,以下幾點可供參考:1.不熬夜、睡眠充足、正常的生活型態。 2.均衡之飲食、不偏食,多吃含維他命A、C、E的蔬菜及水果,少吃油炸食物。 3.讓眼睛有充分適當的休息,注意眨眼次數,避免長時間用眼,過度疲勞。 4.洗臉時注意眼瞼及睫毛的清潔,以熱毛巾熱敷可以減輕疲勞並增加淚液分泌。 5.避免自行購買成藥長期點用。
常見老人家莫名的流淚,甚至還需要頻頻擦拭。臺北縣立醫院眼科醫師俞函杰表示,這就是俗稱的「流目油」有的還會合併刺激或異物感,讓人相當不舒服。流目油主要是因為淚液排出受阻或過多,建議您趕緊尋求眼科醫師診療,好好保護您的靈魂之窗。正常狀況,眼窩外上方的淚腺會分泌眼淚來潤濕眼球表面。大部分會從下眼瞼內側的淚點流出,經由淚管、淚囊、鼻淚管而後流到鼻腔。當這個排出系統的某個部分受到阻塞時,眼淚就沒有辦法順利排出,而造成流目油。常見的有鼻淚管阻塞,可以施用鼻淚管氣球擴張術和淚囊鼻腔造孔術改善。另外如睫毛倒插,乾眼症或眼瞼炎的患者,因眼球表面受到刺激,導致淚液分泌過多而流目油。睫毛倒插以睫毛拔除為主,嚴重者需要睫毛囊破壞或眼瞼手術治療。乾眼症和眼瞼炎則以藥物治療為主。預防眼瞼炎最重要的就是眼瞼緣清潔、眼瞼熱敷和按摩。用稀釋的嬰兒洗髮精將小毛巾或棉籤沾濕後,輕輕地抹在睫毛根部,一分鐘後用清水洗淨。熱毛巾熱敷時,每一分鐘間以水平方向按摩眼瞼數次,約五分鐘。另外,眼瞼外翻、內翻或結膜鬆弛,也會使得淚液無法順利排出。外翻或內翻需要整形手術,結膜鬆弛可以先藥物控制,嚴重者再施以手術。所以,流目油的原因相當多。同時患有兩種以上原因的人也不在少數,建議您找專業的眼科醫師檢查,以找出原因並接受治療。
常說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孰不知,我們的眼睛還會「長」石頭,而且是門診常見的疾病之ㄧ呢!不過眼結石不同於身體其他部位的結石,主要成分沒有鈣,而是剝落的上皮細胞,混雜著過度分泌的黏液所形成的硬塊。臺北縣立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蔡紫筠表示,「眼結石」又稱為「結膜凝塊」主要是因為結膜受到刺激發炎,導致上皮細胞增生及結膜腺體分泌改變,這些細胞碎屑混和著黏液性的分泌物掉落在結膜淺層,再慢慢往下累積,而形成了看似石頭的黃白色凝塊,因外觀看似石頭,所以稱為「眼結石」。蔡醫師指出,眼結石的形成與年紀和外在環境有很大的相關,它好發於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結膜炎、過敏性結膜炎、乾眼症以及長期佩戴隱形眼鏡的人。而目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也造成眼結石成為門診中常見的疾病之一。跟人體其他部位結石一樣,眼結石並非一定要處理,若沒有任何症狀可不需理會。倘若出現異物感甚至是眨眼疼痛的情形,就要到眼科就診。眼結石的臨床症狀有些是因為發炎,點眼藥水並熱敷即可。若結石突出刮傷角結膜而疼痛,則必須點麻藥用針頭將結石挑出來,否則可能造成過度摩擦產生持續角膜破皮,嚴重甚至有感染的危險。但只有表淺或是較大的結石才需要挑掉,較深層且沒有症狀的結石,過度的處理反倒可能造成結膜結痂不平整,更添不舒服的感覺。要預防眼結石,首先要避免眼瞼結膜發炎而受到刺激,早晚熱敷眼睛可維持腺體的通暢,配戴隱形眼鏡要特別注意消毒與保養,並定期檢查眼睛。長期在戶外工作的人,建議配戴眼鏡避免灰塵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