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

B肝患者出現肝硬化 積極治療改善預後

B肝患者出現肝硬化 積極治療改善預後#B肝

(撰文: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一名年約七十歲的男性患者,他在十年前檢查發現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且超音波已出現早期肝硬化。經檢驗發現該患者有較高的B型肝炎病毒量及pre-S基因遺失突變;由於根據以往的研究顯示具有pre-S基因遺失突變的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硬化及肝癌的機率較高。因而在醫師的建議下,該病患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目前不但肝功能恢復正常,B型肝炎病毒量偵測不到,而且超音波也沒有呈現肝硬化也沒有發生肝癌。 (抽血檢測發現有Pre-S基因突變) 抽血檢測發現有Pre-S基因突變 收治這名患者的高雄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宏表示,該患者是在十年前檢查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且超音波發現已有早期肝硬化,而且B型肝炎病毒量較高。經由進一步抽血檢測B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發現有Pre-S基因遺失的突變,因而建議患者要更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因為根據以往的研究顯示B型肝炎病人若是出現Pre-S基因遺失突變,會較容易發生肝硬化及肝癌。而這位患者經由口服抗病毒藥物長期的治療,在有效抑制病毒之下,不但肝功能恢復正常,而且也沒有肝硬化及肝癌。   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 陳建宏醫師進一步指出,B肝會進展到肝癌主要是因為病毒生存在肝細胞之中,當人體的免疫細胞攻擊病毒時,會造成肝炎發作和破壞肝細胞;而肝細胞破壞後雖然肝細胞會再生,但也因此會造成肝的纖維化,反覆的肝炎發作容易進展為肝硬化進而發生肝癌。此外,B肝病毒會崁入人體肝細胞的DNA之中,造成人體DNA抑制或促進腫瘤基因的功能失調,進而導致肝癌的發生。   B肝病毒活動性帶原者需積極接受治療 臺灣尚未開始全面推動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之前,國人的B型肝炎帶原率大約在15~20%。由於政府在民國73年開始全面推動新生兒施打疫苗,目前30歲以下年輕人B型肝炎帶原率已不到1%。陳建宏醫師指出,大約有七成B肝帶原者是屬於病毒不活躍且肝功能正常的不活動性帶原者,這些患者只需要定期追蹤。但是有三成B肝帶原者是屬於B肝病毒活躍的活動性帶原者,這些患者則需要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   B肝帶原者定期追蹤最重要 對於B肝帶原者要如何預防進展到肝硬化和肝癌呢?陳建宏醫師建議,生活作息應正常、清淡飲食、不熬夜、不抽菸、不酗酒及控制體重。最重要的是要定期追蹤肝功能和超音波;至於B肝帶原者是否需要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目前主要是以B肝病毒量、肝功能和是否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3個指標當做治療的依據。但是,對於抽血檢測發現有pre-S基因遺失的突變者,由於將來發生肝硬化及肝癌的機會較高,因此可以建議病患更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 新聞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health/27156.htm

B肝「藥」治療?醫:2大關鍵做評估

B肝「藥」治療?醫:2大關鍵做評估#B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B肝病毒量破表,規律服藥可降低肝癌發生。一名婦女罹患B肝多年,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GOT、GPT)皆正常,但是病毒量飆達上億多,讓他很擔心。醫師表示,B肝病毒量的多寡不一定要治療,且健保給付會以肝功能指標為依據,但病毒量高的患者是肝癌、肝硬化的高危險群,因此會依據病人的「肝功能、病毒量」這2個做參考指標,評斷是否需要積極服藥治療,而該名婦女在自費治療後,病毒量已明顯下降。病毒量破表 規律服藥可降肝癌風險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指出,如果肝功能指數超標,代表肝臟正在發炎,但肝臟發炎與病毒數量不一定是正相關;加上目前B肝、C肝的治療,健保給付的規定是以肝功能異常為前提,肝指數(GPT)達80至100之間,約為正常值2倍以上,且持續逾3個月,同時病毒量超過2000者,就可接受預防性治療。因此,如果病人的狀況未達健保給付標準,但仍感到擔心時,可在與醫師討論後,考慮自費服藥治療。而他也建議民眾,生活作息應正常、不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吃加工食品,例如泡麵、花生製品、罐頭等,才能減少肝臟的負荷,而倘若正在進行藥物治療的病患,則不能中斷、持續2至3年的規律服藥,便可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生率。

明知B肝卻沒治療 男肝癌末期開刀也無效

明知B肝卻沒治療 男肝癌末期開刀也無效#B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1名40多歲的病人,當兵時就知道自己有B肝,又有肝癌家族史,卻沒有定期追蹤,直到被家人察覺日漸消瘦來看診,才發現肝癌已惡化到無法開刀的程度。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肝病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三千人,研究也證實B型及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的主因。不知自己患B肝 沒症狀常延誤治療然而根據統計,全台近百萬需要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竟然只有17萬人接受治療,肝臟若反覆發炎不治療,恐有肝臟衰竭、肝纖維化加速、肝硬化,甚至於肝癌的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戴嘉言教授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分布,身體無法第一時間用疼痛反應出警訊,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治療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大約有5成民眾不知自已患有B肝 ,可說是肝病防治的未爆彈!戴嘉言教授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及早面對和積極治療。定期追蹤治療 可降低肝硬化、癌症發生率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最新研究,針對14,395名30~69歲肝炎患者進行追蹤達10年,結果發現患者自2000年開始持續接受治療後,死亡風險值逐漸降低,到了2008年至2011年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率已降低了22%,肝癌發生率降低14%,肝癌死亡率降低24%,可見治療可降低末期肝病及罹癌風險。簡榮南教授指出,目前B肝治療主要有口服及針劑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需每日服用,可抑制病毒生長和複製,療程約3年,另一種是長效型干擾素,每週注射一次,除了可以降低病毒量,還能調節免疫系統,療程約1年,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肝指數異常、常飲酒 都是高風險群30歲以上未曾施打B肝疫苗,或肝指數異常、有肝炎、肝癌家族史與經常飲酒者等都是肝病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切莫等到出現倦怠、噁心等症狀才治療。簡榮南教授強調,一旦發現B肝,務必要定期追蹤及治療。

久坐不動毛病多 姿勢不良易加重

久坐不動毛病多 姿勢不良易加重#B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雖然過去有報導指出,久坐和抽菸一樣危險,不只容易出現靜脈曲張、體力變差,肌肉及腦神經都有影響;而最讓人煩惱的無非是屁股變大了!不過,美國最新研究似乎能夠解除警報,其實久坐並沒有想像中危險,怕的是姿勢不良又「坐著都不動」。坐姿不良 易腰酸背痛、屁股大研究人員針對5千名,長期坐在辦公桌及家中長達16年以上的上班族;並分析其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健康狀況、交通方式及運動習慣,發現久坐並不會造成太大問題,而坐姿的差別及有無運動,才是導致神經受傷、屁股變大、靜脈曲張的真正原因。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千萬別小看坐姿不良的影響,除了會造成下背痛、腰痛、腿麻等,還會引發身體疾病、肌肉退化及脊椎受傷;因此若單純避免久坐,根本無法治本,調整坐姿習慣才是改善的第一步。不只如此,久坐後缺乏運動,也是造成上述情況之一。他強調,應保持「每天動一點」的習慣,才能有效解除毛病。 

取代BC肝!肥胖、酗酒成為新一代肝癌殺手

取代BC肝!肥胖、酗酒成為新一代肝癌殺手#B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肝癌目前為居於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男性罹患肝癌死亡比例為女性2倍以上,且好發年齡介於45~65歲之間,據國健署統計,每年有近8000名男性罹患肝癌,平均少活13年!雖然B、C型肝炎是造成肝癌的主要原因,但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的改變,未來因病毒性肝炎所導致的肝癌恐會逐漸淡出,被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所取代之,成為下一波致病主因。脂肪肝盛行率高 飲食習慣改變為主因台灣肝臟研究學會簡榮南會長表示,近年來因飲食習慣的改變,吃進來的熱量遠比身體消耗的還多,進而堆積於肝臟,一旦發炎就可能會導致肝臟腫脹,甚至造成肝細胞纖維化,嚴重時還會出現肝硬化以及肝癌等情況,以目前來說,台灣脂肪肝的盛行率有26~34%,遠高於B、C型肝炎,且男性罹患脂肪肝的人數約為女性的2倍,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除了男性須多要多留意外,全國肥胖盛行率最高的台東、花蓮、雲林、高雄、彰化前五大縣市的民眾也要當心,因為有研究發現非病毒性肝炎相關危險因子具有地理顯著性,所以,建議民眾應落實每餐七分飽,多吃蔬菜水果,養成運動等好習慣,以免脂肪肝找上門。台東、花蓮 酒精性肝炎風險高至於酒精性肝炎,台灣肝癌醫學會王鍾貴理事長表示,因酒精及其有毒代謝物乙醛對肝臟造成直接影響,進而導致酒精性脂肪肝,一旦長期攝取酒精,極可能演變為肝纖維化及肝癌,根據衛福部統計指出,男性平均喝酒率比女性高26個百分點,尤其是宜蘭、花蓮、台東的偏山地區,因此,建議民眾,男生每天乙醇的攝取量不得超過60克,女性則為30克,以防酒精性肝炎纏身。

不分年齡!全台約有235萬人是B肝帶原者

不分年齡!全台約有235萬人是B肝帶原者#B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多數年輕人常認為肝病與自己無關,也因此忽略篩檢的重要性。其實不管年紀大小,都應確認自己是否有罹患B、C肝,畢竟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是B肝帶原者,而C肝又是藉由體液或血液等途徑而傳染,所以,若總是抱持著事不關己的態度,恐無形中增加危害風險。235萬人B 肝帶原者 逾4成者不知自身據統計,全世界有4億人罹患B或C型肝炎,每年約有140萬人死於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慢性肝炎,而在台灣成年人口中,B 肝盛行率達15~20%,推估全台高達235萬人為B肝帶原者;C肝全台盛行率則約2~6%,約有40~60萬人感染C型肝炎病毒。但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發布的一項問卷調查,發現有逾4成的國人不知自身是否罹患B型或C型肝炎,且就算確診,也有逾3成的患者因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沒時間等原因而沒有追蹤檢查,但肝炎與肝硬化、肝癌等有著密切的關係,若輕忽其風險恐將造成遺憾。定期篩檢、積極治療 肝炎也有機會痊癒除此之外,調查也發現,有超過7成的民眾不確定B、C肝炎是否可以治療,但好心肝門診中心王世晞醫師表示,只要積極治療,B肝可緩解症狀控制疾病, C肝也可能會痊癒。所以提醒民眾,應定期篩檢,不要等到出現腹部不適、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疲倦、噁心、嘔吐、黃疸(如皮膚和眼白呈黃色)、茶色尿等情形才察覺,以免疾病惡化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使治療機會大打折扣。

B肝孕婦意外懷孕 透過治療胎兒沒感染

B肝孕婦意外懷孕 透過治療胎兒沒感染#B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36歲婦女,罹患慢性B肝、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成功完成手術及接受B型肝炎治療,兩年後又因嚴重嘔吐,以為病情惡化而求醫,結果竟是懷孕了!澄清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謝昌興醫師表示,在醫院跨科團隊的悉心照護下,這位產婦已順利產下健康的女嬰。目前產後仍繼續接受B肝和肝硬化的治療及追蹤,病情持續穩定中。謝昌興醫師說,此婦女2年前因黑便、吐血而被送到急診,發現她有慢性B型肝炎合併肝硬化,且因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緊急手術,出院後也接受B型肝炎的藥物治療,有效控制B肝的病毒量,肝功能也較為穩定,沒想到又嚴重嘔吐而求醫。她以為自己的病情又惡化,經超音波檢查,竟發現已懷孕4個月了。有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擔心胎兒是否會被她垂直感染?謝昌興醫師指出,為防止因羊膜穿刺造成胎兒垂直感染B型肝炎,最後接受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抽取產婦的血就能做胎兒DNA檢測,結果完全正常,最近順利產下女嬰,經檢查新生兒也未受到B肝感染。預防母傳子   檢測+藥物治療控制病毒量謝主任強調,如果孕婦的B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都呈陽性,胎兒遭受垂直感染的機會高達85%,在現有的健保制度下,新生兒必須在出生12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來避免新生兒垂直感染B肝。但如果孕婦只是B肝帶原,這並不代表帶原的孕婦不會垂直傳染給下一代,還是有大約15%的機率會垂直感染給胎兒,而且母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量越高,垂直傳染給寶寶的機會越大。因此呼籲孕婦一旦發現自己是B肝帶原者,最好接受B肝檢測,並接受藥物治療,控制好病毒量,避免在懷孕的過程中發生活動性肝炎,也降低傳染B型肝炎給胎兒的機會。

保肝工作從小做起 施打疫苗助預防

保肝工作從小做起 施打疫苗助預防#B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肝臟是體內重要的排毒器官,但往往因為沉默,使得出現異狀時早已是晚期!雖然酒精、藥物等都會誘發肝炎,進而增加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但B型肝炎卻是所有因素中容易演化成肝癌的原因,其發生原因的傳染途徑是垂直傳染,孕婦在懷孕生產過程中傳染給寶寶。母親B肝病毒量越多 寶寶感染風險越高隨著近年研究發現,若在出生24小時內接受B肝免疫球蛋白(HBIG),以及按時施打3劑B型肝炎疫苗後,這些母親是B肝帶原者的孩子,成為慢性帶原者的機率已下降至10%左右,只不過,B肝病毒量越高的母親,傳染給幼兒的機率仍越高。由此可見,全民B肝預防注射後的時代,母嬰感染是造成兒童B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慢性感染的最重要因素。拒當甘苦人!治療建議3點你不可不知為了進一步阻斷B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染,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張美惠教授研究團隊特別針對高危險孕媽咪使用抗病毒治療提出3點建議,進而提升阻斷母嬰傳染率:1)孕婦應在第一孕期(小於12週前)產檢時,檢測B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並建議表面抗原及e抗原雙陽性的B肝孕婦,應於懷孕期與醫師討論預防母嬰感染措施,包含寶寶預防注射,與母親第三孕期抗病毒治療。2)嬰兒應準時在0、1、6個月接受B肝預防注射,尤其e抗原陽性之B肝帶原母親的早產兒及嬰兒,應於24小時內盡速接受B肝免疫球蛋白、第一劑B肝疫苗。3)e抗原陽性母親產下的嬰孩應於滿12個月大時,接受B肝標記血液篩檢,了解嬰兒是否已感染或未產生抗體,如經檢測未產生B肝表面抗體,也未成為B肝帶原者,則可免費追加一劑B型肝炎疫苗。基金會舉辦媽媽教室 宣導家長正確B肝訊息最後,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為讓家長更加了解B型肝炎,將從8月起開始舉辦七場免費媽媽教室,期望藉由正確訊息的宣導,降低B型肝炎帶原的母嬰傳染率,為全國兒童的健康把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