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

飲食不劈腿!一餐食用多種肉類、海鮮恐致病?

飲食不劈腿!一餐食用多種肉類、海鮮恐致病?#腸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什麼氣溫吃什麼肉?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氣溫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以吃羊肉。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臺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臺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被注射抗生素或藥物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人為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布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較高且較乾燥的寒帶區域,因為當地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臺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更不適合在臺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區域更乾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濕熱的臺灣人食用了。但是臺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在攝氏25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攝氏20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而攝氏10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一餐混食多種肉類、海鮮,易致病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吃牛肉;如果吃的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和消化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會大量耗損腸胃的功能。而且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也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人性化的「劈腿禁忌」原則不過,雖然說完全遵行自然律例,依照氣溫食用肉類,是最理想的方式,但硬要應酬聚會眾多的現代人如此嚴格執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經不只一個學員苦惱地問我:「和朋友約會聚餐,餐點難免會有肉,氣溫超過25度就不吃肉?很難呢!」去那種「無限量供應吃到飽」的餐廳更常碰到這個問題,烤羊排、烤牛肉、炸豬排、甜食、飲料、水果、點心……五花八門的美味佳餚擺在眼前,讓人光是看就流口水,恨不得多長出一個胃多裝點食物,怎麼可能還克制得住自己的舌頭呢?沒錯,只要是人都有口腹之慾,可口的肉食當前,要視而不見也未免太不人性。因此我總是建議學員:「要大吃大喝?可以!但是請勿劈腿,請選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進行。」很多人選擇在晚餐時間,甚至消夜時間去大吃大喝,坦白說,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而且儘管是去吃大餐,最好還是遵守「吃肉不劈腿」的原則。如果一餐當中非得吃兩種以上的肉類,也應以「同蹄」為原則,盡量挑選同屬性的動物來進食。例如雞和鴨就屬不同蹄的動物,因為雞、火雞、鴿子的腳都成爪狀,鴨子和鵝的腳則是成蹼狀。至於海鮮類,也應盡量只挑選同屬性來進食,例如吃過硬殼類的蚵仔,之後最好也挑選硬殼類的蛤仔、蜆仔;吃過軟殼類的蝦子,之後最好也挑選軟殼類的蟹類。同蹄對同蹄、硬殼配硬殼、軟殼對軟殼、有鱗對有鱗、無鱗對無鱗,不同種類的魚肉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自然律例tips/魚、肉,有所吃有所不吃1)一餐單種/每一餐只吃一種海鮮類或肉類。2)放縱的時機/若一定要大吃大喝,最好選擇在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但仍應注意「一餐單種」的原則。3)混吃有禁忌/盡量避免混吃,不得以一定要混吃時,應注意屬性。動物類以同蹄為原則、海鮮類以同質性為原則。4)吃肉時間表/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吃羊肉。(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保護腸胃、刺激大腦 細嚼慢嚥5好處

保護腸胃、刺激大腦 細嚼慢嚥5好處#腸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一口約咀嚼30下,這是最佳的咀嚼方式。當然,若能咀嚼超過30下是再好不過的事了。重點在於細細品嚐食物。用餐時必須細嚼慢嚥的原因有下列五項:1)吃溫熱或冰冷食物時要保護胃部,也就是調節溫度。與口腔相較之下,冷、熱食物很容易傷胃。為了「趁熱吃」而連忙吞嚥熱食,這對胃部而言是種不負責任的舉動,反而會使得你的胃做出抗議。因此,只要細嚼慢嚥就能調整冷、熱食物的溫度,使食物溫度接近體溫的36度。這是照顧胃的第一步。2)體貼胃部。雖然胃具有強大的消化能力,卻也不是無所不能。智人的胃部與雞不同,沒有砂肝(即咀嚼胃)的構造。智人之所以無法跟雞一樣將整個食物吞下的原因,是因為食物無法完全消化。因此,用餐時請細細品嚐食物美味,每口咀嚼3000下。這樣做才能減輕胃部的負擔。如果食物在口腔中未能充分咀嚼,直接運送到胃部的話,胃就會罷工,也就是會產生胃痙攣。3)刺激頭蓋骨。咀嚼時會產生適當的物理刺激,使頭蓋骨維持健康。只要多走路,就能強化足部骨骼。而骨骼的鈣質也會流入血液中,藉此來調整身體的鈣質濃度;然後,鈣質就會回到受到最多刺激的部位。基於相同的原理,如果沒有經常咀嚼的話,智人的頭蓋骨就會如同罹患骨質疏鬆症一樣,變得脆弱空洞。一旦發生跌倒等意外事件,就有危險性。頭蓋骨是大腦的容器,必須常保健康才可以。4)刺激大腦。這種刺激並不是物理刺激。從胚胎學的角度來看,咀嚼神經與大腦之間的關係如同兄弟般親密。因此,咀嚼可以刺激大腦,使血液循環變順暢。只依賴打點滴,無法從嘴巴進食,也就是無法咀嚼的老人,若長此以往就會演變成癡呆症狀。這在臨床上是相當常見的案例。5)唾液的效用。咀嚼的動作,能使唾液的分泌變得更活潑。唾液具有下列幾種效用:保護牙齒、清洗口腔,以及傳達味覺等。除此之外,也具備消化食物、消毒細菌等作用。據說,唾液中所含的過氧化物的酵素具有防癌的功效。舌下腺、顎下腺以及耳下腺這三處,會分泌腺液。這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構造之一。將來或許還會發現唾液的新功能,希望各位能好好運用地唾液的效用。(本文摘自/日本名醫超詳細育兒寶典/世茂出版)

尾牙聚會狂吃3攤 男子連吐六次吐出血

尾牙聚會狂吃3攤 男子連吐六次吐出血#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年底尾牙多,大吃大喝小心傷身!台中一名39歲的陳先生,連續三天當中,有尾牙、聚餐、吃火鍋,沒想到第三天火鍋吃到吐,還連吐六次,吐到出血,嚇得趕緊掛急診,原來他吃太撐吃到吐,吐得太激烈造成食道裂傷。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何明印醫師表示,陳先生說自己平時健康狀況良好,也沒有腸胃問題,一開始懷疑是吃了不乾淨的食材才會嘔吐,沒想到最後竟會吐出血來。目前他住院3天,食道裂傷的情況在治療之後已經穩定,現在用餐飯量減半,吃六七分飽剛剛好,也不再收菜尾了。大吃大喝腸胃難負荷 當心食道裂傷何明印醫師也提到,患者因為吐得太嚴重,造成食道口和胃交接的地方裂開,食道裂傷出血,才會吐完食物就吐血。因為大吃大喝腸胃負荷不了嘔吐,尾牙季節、冬令進補最常發生這樣的病例。最後醫師也提醒民眾,若原來狀況良好,食道裂傷出血的狀況都會在3天左右控制下來,但如果本身原來就有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瘤的話,很容易引起靜脈瘤破裂出血,此時往往會有更嚴重的出血,甚至休克造成生命危險,不可不慎。

年節不鬧腸胃 少吃高脂肪刺激性食物

年節不鬧腸胃 少吃高脂肪刺激性食物#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年節假期將至,許多民眾因為難得的年假想要好好放鬆,釋放壓力的同時飲食不忌,零食、宵夜、油炸品通通都來,鬆了心情的同時也鬆了自己的肚皮,更糟的是腸胃不適還找上門。醫師提醒,健康吃、正確吃,才能無負擔的過好年。過年許多人大魚大肉,如果再加上酒精飲料的助興下,很容易就會造成腸胃的負擔。聖馬爾定腸胃肝膽科羅清池醫師表示,不管是油炸、燒烤、火鍋或是酒,短時間內吃太多,就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如果胃承受的壓力超過下食道括約肌負荷,就會引發腸胃痛、灼熱疼痛感、喉嚨異物感等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維持正常的三餐習慣並且只吃七、八分飽、減少高脂肪刺激性食物的過量攝取、睡前兩小時勿進食,都可避免造成腸胃的不適症狀。蔬菜菇覃類增加飽足感  助消化另外,高脂高膽固醇的食物如五花肉、蹄膀、蟹黃、蝦卵、內臟類;加工食品如豬肉乾、肉脯、香腸、肉丸、火鍋料等,烹調方式多屬高熱量,提醒限量品嚐即可。也可多攝取各類蔬菜菇覃類,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並可增加飽足感食物如當季蔬菜、各式菇類、木耳、蒟蒻等。此外滿桌年菜美食佳餚,對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病友來說,卻是一大考驗。羅醫師建議遵守健康、均衡飲食等飲食原則,採用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為主,既可控制熱量又可促進腸胃消化。

高溫油炸釋放致癌物 當心腸胃道癌症上門

高溫油炸釋放致癌物 當心腸胃道癌症上門#腸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罹患大腸癌的人數逐年升高,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但民眾對於每次食安教訓的記憶,很容易隨著時間而逐漸淡忘,再加上國人長時間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食物中過多的添加物,易使身體堆積毒素,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更可能觸發致癌因子產生。少吃高溫油炸食品 遠離致癌物質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很多人喜歡又香又脆的油炸食物,但小心將致癌物質吃下肚!藥師趙順榮表示,只要是含澱粉類食物,包括洋芋片、薯條、油條、燒餅、泡麵、等,經過高溫油炸後會產生「丙烯醯胺(Acrylamide)」致癌物;而食物在高溫油炸、燒烤或煎烤的過程中,也可能因高溫讓蛋白質變性,產生「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致癌物,而這種物質可能和腸胃道癌症有關,因此,應盡量避免食用高溫油炸、燒烤及煎烤類的食物。慎防赭麴毒素 食材應小量購買、限時用完 除了少吃高溫油炸食品外,在穀物和豆類的保存上也需注意,若保存不當而受潮,就可能產生一種「赭麴毒素」的天然黴菌毒素。事實上,米、麥、麵粉、黃豆、花生、玉米、咖啡豆、蔬菜、中藥材及魚乾等,都有可能受到赭麴毒素的污染,趙順榮藥師提醒,若長期低劑量攝取,會導致腎血管細胞壞死,引發腎、肝臟病變;若孕婦攝取過量,更可能增加流產與畸胎風險!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TAPHC)呼籲,民眾應盡可能吃新鮮的蔬菜及五穀雜糧,而剩菜剩飯也應確實做好冷藏。在選購時要注意,觀察店家是否有妥善保存食材,五穀雜糧類最好有真空包裝,並以「小量購買、限時用完」的觀念購買食材。飲食運動加健檢 遠離癌症的威脅此外,要降低罹癌風險,平常生活中應遵守以下3項準則,為身體健康加分,自然就可擊退有害物質的襲擊:1)正確的飲食/「少」油炸、燒烤食物;「多」高纖、低脂食物、多蔬果、多喝水。2)適度的規律運動/可加速體內水溶性、脂溶性毒素的代謝,還能幫助重金屬的排出,維持身體健康。3)定期健康檢查/健康檢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確認患病與否,也能藉此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

女子體重驟降又腹瀉 竟是腸胃長瘤作祟

女子體重驟降又腹瀉 竟是腸胃長瘤作祟#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46歲的女性,因體重莫名下降6公斤,且合併腹瀉情形有1~2個月,因此,到醫院求診,經過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後確認為陰性,醫師立即為他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有一顆脂肪瘤。所以,建議病患先追蹤3~6個月,但病患及家屬希望直接切除腫瘤,立即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術後將腫瘤送化驗為類癌瘤,術後病患已經沒有腹瀉情形。出現不適應就醫 避免問題更加嚴重彰化醫院腸胃科楊智超醫師表示,如果內視鏡檢查發現黏膜下層腫瘤,第一步通常都是建議病患施行內視鏡超音波,先觀察病灶的位子,接著再評估可能是良性或是惡性。若經評估後為良性,醫師則會建議追蹤3~6個月後,在用內視鏡超音波再次進檢查,如果病灶狀況沒改變,未來建議6~12個月固定追蹤;假如經內視鏡超音波判斷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病理化驗確定為惡性後,就需直接治療。定期做糞便潛血 提早預防好安心配合國民健康局推動免費預防保健及癌症篩檢下,部立彰化醫院統計101~102年5527位民眾作糞便潛血篩檢,就有1成的民眾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反應,其中681位安排大腸鏡、切片檢查,33位證實為大腸癌。因此,楊智超醫師表示,50~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有民眾符合的話,應多加利用,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還有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50歲以上民眾 為大腸癌發生高風險群為幫助增加民眾預防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建議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定期篩檢。而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進行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預防勝於治療。

過年別大吃!餐餐7分飽 腸胃無煩惱

過年別大吃!餐餐7分飽 腸胃無煩惱#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過年圍爐好開心!但可不要因為氣氛使然,就不小心大吃大喝了起來!吃太飽的壞處可說是一籮筐,如腸胃不適、肥胖、早衰或傷脾胃等,飲食量應控制在7分飽為佳。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蔡玲貞營養師提醒,民眾過年飲食要有所節制,讓腸胃無負擔,過個健康好年。過年飲食要有節!蔡玲貞營養師表示,面對高油脂、高熱量美食應有所節制,做到「飲食有節」的好習慣,身體才能更健康;提醒民眾吃圍爐火鍋時,吃多少、放多少,並依人數備好瘦肉片或飽和脂肪低的豆腐、魚肉、海鮮,控制每人吃1~2兩即可,避免大吃大喝,造成腸胃負擔。此外,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食物,如紅肉、內臟、烏魚子、滷豬腳、香腸、火鍋料、佛跳牆等,民眾也應少吃,可用豐富的蔬菜替代,多吃茼蒿、大白菜、高麗菜、花椰菜、菇類等食物,其富含的纖維多、熱量低,可控制熱量不爆表,圍爐會更健康。

長期腸胃不舒服 恐罹腸胃道間質瘤

長期腸胃不舒服 恐罹腸胃道間質瘤#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腸胃道間質基瘤是十多年來,因分子病理學診斷上的進步而瞭解的一個新進展的疾病,因其無好發族群,也沒有特殊症狀表徵,甚至無症狀的比例也相當多,過去被發現時通常已是末期。成大醫院腸胃肝膽外科沈延盛醫師表示,目前腸胃道間質基瘤發生原因尚未明確,但可從基因檢測知道85%的腫瘤有細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基因突變 (Kit gene mutation),好發年齡為55至65歲,男女比大約一比一,呼籲民眾若有長期腸胃不舒服者應提早就醫,排除腸胃道間質瘤的可能。症狀表現不一 常與其他疾病搞混腸胃道間質基瘤不同於肺癌、乳癌等屬於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沈延盛醫師說明,腸胃道間質基瘤是屬於長在肌肉層的惡性腫瘤,好發部位在腸胃道,因此被稱之為腸胃道間質基瘤。然而,因為腸胃道間質基瘤沒有明確的症狀表現,端看腫瘤生長位置及大小而有不同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搞混。沈延盛醫師舉個例子,若腸胃道間質基瘤往腸腔內長,病患就很容易有腹部脹氣、便秘及腸道阻塞的問題;若長在胃賁門部,症狀表現就可能會吃不下、想吐;若長在十二指腸時,就容易胃脹等;也因此,腸胃道間質基瘤的診斷很容易被誤診為胃癌或是大腸癌。尤其許多腸胃道間質瘤患者完全沒症狀,直到腫瘤壓迫到身體其他器官,才產生局部疼痛、食欲不振、噁心等,此時腫瘤已相當大,且多已轉移。  標靶藥物治療控制率可達8成目前治療腸胃道間質基瘤有兩種方式,分別是手術及標靶藥物治療。沈延盛醫師說明,針對初期的腫瘤,治療方式直接開刀手術切除,多半可治癒,除非是腫瘤長在食道賁門交接處,胰十二指腸或直肛部,為避免大量切除器官,這時就可先使用標靶藥物,讓腫瘤變小後再予以切除;而針對已經轉移的腫瘤治療,多半以標靶藥物為主,控制腫瘤生長後再視情況切除。至於標靶藥物治療的成效如何?沈延盛醫師解釋,健保補助的第一代標靶藥物,作用機轉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控制率可達到8成;而針對抑制血管增生的第二代標靶藥物舒癌特,雖然副作用較大(手腳潰爛、嘴潰爛、較容易累),但整體控制率也可達到5成,有些病患甚至可控至長達12、13年後才復發。雖然腸胃道間質基瘤的發生率並不高,且透過非侵入性檢測很難檢查出來,但沈延盛醫師表示,以電腦斷層等較高階的檢查儀器能大幅提高腸胃道間質基瘤的檢出率,讓更多此類病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醒民眾,應定期進行腸胃道健康檢查,若常有腸胃道不適的狀況也要立即求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