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改變腸道菌種 有助控制及預防糖尿病

改變腸道菌種 有助控制及預防糖尿病#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要特別談糖尿病呢?因為糖尿病的盛行率愈來愈高,臺灣如此,西方歐美國家也是,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統計資料,臺灣糖尿病人口將近180萬,成人的盛行率約10%,也就是每10位成人,就有一位罹患糖尿病,比全球及亞太地區的平均盛行率還要高,不僅如此,糖尿病也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我在門診時就遇過十幾歲的中學生,血糖已經出現異常;也有20歲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血糖高到5、600,出現糖尿病急症—酮酸中毒,直到頭痛、頭暈、腹痛極不舒服,被送到醫院急診,住進加護病房,才發現原來自己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的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 也會對健康造成負擔更嚴重的影響來自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若血糖沒有控制得當,將引發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例如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液循環差、感覺異常、足部壞死、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截肢。這些併發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對健康及經濟造成沉重負擔,甚至威脅生命。衛福部統計顯示,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為糖尿病而死亡!此外,許多民眾擔心自己腎臟功能不好、怕洗腎,而臺灣素有「洗腎王國」的稱號,但你或許不知道,據統計,這些洗腎患者發生的原因,第1名就是糖尿病,而每2位新發生的洗腎病患,就有一位是受到糖尿病影響!由此可見,糖尿病對於我們健康影響多麼重大,並不是只有老人、成人要注意,年輕人、甚至是學童,都應該注意糖尿病。腸漏症會導致體內發炎、胰臟受損第一型糖尿病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常在年輕時發病,主要是因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受到體內免疫反應的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從人體及動物研究發現,在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過程中,腸漏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罹病患者身上有明顯的腸漏現象,研究還發現,在第一型糖尿病開始明顯表現出來並被確診之前,腸漏現象就已經發生、而且偵測得到了! 在針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的研究中發現,罹病兒童的腸道菌組成明顯與健康兒童不同。腸道菌叢生態的改變與不平衡,會影響腸道的屏蔽功能,導致腸漏,造成腸道的不健康,進一步導致體內的慢性發炎,發炎反應會影響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臟,導致胰臟受損,血糖控制因而出現異常,形成一個發炎風暴,最後造成第一型糖尿病。超過9成患者屬第二型糖尿病這也顯示了腸道健康及避免腸漏,在自體免疫疾病的控制與預防上的重要性。糖尿病患中,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畢竟是少數,有超過9成絕大多數現代人得到的糖尿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那麼,第二型糖尿病與腸漏之間彼此有什麼關聯呢? 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我們必須想到前文談過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看似獨立,但事實上他們幾乎就像兄弟一樣,不僅彼此密切相關,連致病的原因也很相像,只是出現的時間可能前後不同,就像是在同一個光譜上的各個階段,疾病嚴重程度不同、表現輕重不一罷了,本質上都很類似。自律神經出現病變也會影響腸胃道功能研究報告指出,糖尿病容易影響腸胃道功能,而腸胃道功能的異常又容易造成血糖調控出問題,可說兩者彼此互相影響。另外,倘若有腸漏,腸道內壞菌產生的有害物質就容易進入體內,引起一系列的發炎反應,這些發炎反應又容易導致胰島素的不敏感,引起代謝問題,包括血脂、血糖、血壓、發炎指數的異常,到了最終,就是糖尿病的到來。糖尿病本身也容易造成自律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而自律神經一旦出現病變,也會影響腸胃道的功能。這就是糖尿病與腸胃功能異常,彼此互相影響造成的惡性循環。腸道菌叢的異常改變與免疫系統相干事實上,不只腸漏這個因素會影響代謝問題,腸道菌(gut microbiota)也是維持腸道健康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居住在我們體內的腸道菌數量高達百兆,它們的基因數量是人類的百倍之多。腸道菌更是近年來科學研究的顯學。許多研究發現,腸道菌叢的異常改變,跟腸道系統的免疫功能、體內胰島素阻抗性、肥胖、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都有密切相關。例如胖子與瘦子、有糖尿病跟沒糖尿病患者之間,他們的腸道菌生態都不一樣。維持腸道健康對糖尿病、代謝疾病很重要研究也指出,透過改變腸道菌種,有助於控制及預防代謝疾病和糖尿病。此外,腸道會分泌多種賀爾蒙,負責調節我們的血糖穩定、熱量平衡和食慾,一旦腸道賀爾蒙的作用出現異常,血糖控制與代謝當然也會跟著出問題。上述種種研究都告訴我們,維持腸道的健康,對於糖尿病及代謝疾病有多麼重要。 (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私密處搔癢 一天一杯果汁是兇手?

私密處搔癢 一天一杯果汁是兇手?#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天一杯果汁,竟會導致陰部搔癢、分泌物增多!一名38歲女性本身有子宮肌瘤病史,備受私密處搔癢及分泌物多的症狀困擾,加上外食青菜吃得少,每天養成喝果汁以取代蔬菜攝取不足的飲食習慣,一段時間後,外陰部變的乾癢難受,甚至癢到在床上打滾。每天一杯果汁 影響血糖控制患者至婦產科做了抽血檢查,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血糖一直控制不佳,婦產科給予陰道塞劑,症狀改善。但過了一段時間又開始出現陰部搔癢與分泌物增多的狀況,特別到了夏天又更嚴重,有時甚至癢到無法入睡,影響生活品質。中醫師建議先停止每天一杯果汁的習慣,經過中藥與針灸調理,一個月後私密處搔癢與分泌物偏多的症狀已經改善許多。抵抗力差 私密處感染後容易反覆搔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指出,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常常會因子宮漿膜下肌瘤與子宮肌層間肌瘤,導致子宮體腔面積增大,內膜腺體分泌增多,並伴有盆腔充血導致白帶增多,如果患者的血糖若控制不佳,會造成抵抗力差,而私密處本是較潮濕的部位,相形之下更容易感染導致反覆搔癢症狀產生。長期喝果汁容易手腳冰冷、疲倦每天喝果汁的習慣容易導致血糖更不穩定,長久喝蔬果汁易造成手腳冰冷、容易疲倦、胃腸脹氣或食慾不振、小腹墜脹、大便稀軟或者次數多、小腿容易腫脹等脾虛濕盛的現象,中醫常使用健脾益氣,除濕止帶的中藥來調理體質。喝低糖、減糖優酪乳、蔓越莓防感染周宗翰醫師表示,飲食方面也可以喝點低糖或是減糖的優酪乳、天然的蔓越莓預防感染,避開一些較涼性的食物。此外,果汁,涼性食物不但會阻礙身體的代謝機能,連帶的也會影響血糖,如果一旦分泌出來的白帶色變成黃綠色、或是有搔癢等感染症狀,則應連帶避食辛辣烤炸等刺激性食物,並儘快尋求醫師協助。

糖友當心!併發症才是無形殺手

糖友當心!併發症才是無形殺手#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現代人來說,糖尿病並不陌生,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種疾病真正可怕之處不在糖尿病本身,而在於長期的血糖增高或不穩定而引發的併發症!就曾經有位罹患糖尿病的吳小姐認為自己年輕,就忽略定期檢查,結果竟出現眼網膜病變以及腎病變。忽略定期檢查 左眼、腎功能退化才開始治療近年來,糖尿病患者與日俱增,開業醫聯合診所衛教師林泱汝表示,這位患者吳小姐憑著自己年輕而忽略定期檢查,加上血糖控制不佳,某天因視力模糊就診,發現左眼視網膜病變已經影響視力,腎臟功能也開始退化,吳小姐才開始認真配合治療。糖友莫輕忽糖尿病帶來的危機林泱汝指出,糖尿病需透過各項身體檢查的數值去了解糖的健康狀況,再透過飲食、藥物、運動相互配合去改善血糖值,讓糖友的健康不要走下坡!這位吳小姐雖然健康狀況已獲改善,但是出現病變的器官已經無法恢復了。因此,糖尿病用藥患者的照護,很需要透過充分的衛教指導,避免併發症的發生。糖友定期檢查 預防併發症發生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糖友要定期進行檢查,每3個月檢查1次糖化血色素、每年至少進行1次空腹血脂、眼底、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資深糖友(罹病5~7年以上)的大、小血管,常因血糖控制不佳發生病變,所以更要注意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不要輕忽糖尿病併發症對身體的影響,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人生不慌「糖」從學會自我監測開始

人生不慌「糖」從學會自我監測開始#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的血糖數值,會隨著我們的進食、身體活動、使用藥物而改變,是會起伏有波動的。糖化血色素則可以反映最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狀況」,它是一個綜合結果,但無法反映每一天人體隨著生活作息、活動量、情緒壓力、運動狀況的改變所產生的血糖變化。如果你想知道此時此刻的血糖狀況、想知道從早上起床、運動、吃三餐,一直到睡覺,身體的血糖是如何跟著在改變,只有透過測量血糖,才能知道血糖在身體裡的變化。為什麼只是測量血糖,就能控制好糖尿病?因為從測量血糖得到的結果,不僅可以反應出食物影響血糖的變化,還可以檢查藥物劑量是不是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血糖會隨著生活狀態而變化,即使只是5分鐘的時間,前後的血糖值就會不一樣,因為它是動態的。即使想要有效率的了解血糖變化,我們也不需要每五分鐘就測一次血糖,只需要掌握在服用藥物、生活作息、活動量、進食等這些重要的關鍵時刻做檢測,就能夠認識自己的血糖數值,進而管理血糖以得到良好控制,這就是為什麼測量血糖就能控制好糖尿病。透過飲食運動、測血糖才能改善血糖經常在跟糖尿病友討論如何改善糖尿病時,糖友常會說:醫生,我可能最近飲食較沒注意,所以這次血糖高了,我回去會多注意我的飲食;又或者是說:最近因為天氣的關係,我的運動量較少,血糖才會降不下來。當他們想透過飲食跟運動來改善血糖,這樣想法的出發點是正確的。除了肯定之外,我會再跟糖友們說,不管是改變飲食或多運動,都可能有效,但真正能幫到你的,是要透過測血糖,來確認是不是有達到你預期的效果。測血糖能夠防範危險測血糖除了得到血糖管控的效果之外,另一方面是顧及安全性的問題,包括血糖太低的危險,或血糖太高的問題。今天如果發生低血糖,但我們身邊沒有血糖機可以量測,不知道血糖值多少?我們就只能猜測某個情況可能是低血糖。糖友常反應肚子餓,假設以這個情況來說,通常低血糖或是高血糖,都會有肚子餓的現象。因此,如果不透過測血糖,不知道實際血糖是多少,就很容易誤判。若是把低血糖誤判成高血糖,就可能要冒著低血糖嚴重到昏迷的危險;如果這是一個高血糖的饑餓感,卻誤會是血糖偏低,那就會再多吃東西;再多吃東西,這樣血糖可以想像會比原來的更高,對身體豈不是很不好?這些血糖值的瞬息變化,都不是在我們不舒服時才去醫院診所測血糖可以得到答案的。這些變化只要透過一台血糖機,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想要光靠醫院診所的血糖數值,應用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上,來認識生活上的血糖變化,這樣的數據量絕對是不夠的。買血糖機不是挑便宜的就好關於費用的問題,與其去計較哪個試紙有多便宜,想要節省開銷,其實只要有計畫的有效運用血糖機測血糖,就可以控制我們測血糖所需要的花費。不建議刻意去挑選便宜的血糖機品牌,血糖機的選擇還是要以準確性來做為最高考量。如果為了省錢,導致測得的血糖不夠精準,不管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影響到我們在應用這些數據所做的血糖控制的效果。使用不準確的血糖機其實是一種冒險,這個冒險會因為血糖數值的不準確,沒辦法反應出低的血糖而危急身體健康,也會因為血糖值的不準確,造成藥物劑量的增減計算上的誤差。我們花費在測血糖的錢,若不能為我們帶來健康,我們最終還是會因為糖尿病引起的高低血糖併發症,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不要一味追求便宜,而應以有效的花費下獲得健康做為最大考量,若在費用上需要精打細算,不妨跟醫療人員討論,如何在有限的經費之下,有計畫的測血糖,來提升我們應用測血糖的價值,得到最高的效益。(本文摘自/人生不慌糖/樂木文化)

沒症狀就不吃藥?解密糖友6大迷思

沒症狀就不吃藥?解密糖友6大迷思#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早期「三多一少」的症狀不明,因此有將近4成的病患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長期讓血糖失去控制的結果就好像讓全身的器官泡在糖水中,漸漸地對身體就會產生不可逆的傷害!很多患者認為自己身體好了覺得不吃藥也沒關係,當心這種壞習慣可能讓血糖不自覺飆高!糖尿病常見6問題 醫師來解答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蓉表示, 2017年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是第五名的死亡殺手,疾病早期並不會讓患者特別不舒服,因此有些患者可能覺得不吃藥、不控制也沒有關係,等到身體出現症狀,才知道早已經併發其他症狀。大部分的人一有感冒、發燒、身體不舒服都會趕快去看醫生,但糖尿病患者因為不明白反而更恐懼看病。至於糖尿病患者有那些常見問題,就讓醫師馬上來解答:1) 糖尿病可以根治、痊癒嗎/糖尿病是一種無法根治的慢性疾病,但可以透過積極的生活飲食的調整以及藥物的使用來控制。提早發現,提早控制,就可以減少各類併發症的發生以及延長壽命。2) 糖尿病一定要使用藥物治療嗎/第1型糖尿病一定要打胰島素。有些第2型糖尿病病患一開始血糖值太高甚至已經有併發症也是會先使用胰島素;有些只是偏高一些,只要調整飲食、生活運動就可以達到理想目標,無需服藥,配合定時回診檢查即可。3) 每次回診抽血檢查,醫師都說我控制很好,在正常範圍內,可以減藥或停藥嗎/有藥物的幫助才達到血糖的控制,自行減藥或停藥一定會使血糖失去控制。4) 長期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會不會傷害我的腎臟/林蓉醫師表示,口服降血糖藥物在上市前都經過嚴格的反覆檢驗,極少出現傷害腎臟的情況。當病患因為疾病沒有控制好,造成腎病變時,口服藥物反不能使用。為了好好保護腎臟就應該要按時服藥、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在理想範圍內,以及不抽菸。5) 胰島素好像會讓病情更嚴重/很多病患都是因為一開始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最後讓病程越來越嚴重,衍生許多併發症而導致死亡。臨床上,我們為了嚴格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會更積極提早讓病患使用胰島素。胰島素是歷史最久、最安全的降血糖藥物,連糖尿病的孕婦都是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的。6) 都沒有不舒服,為什麼一定要吃藥呢?/根據臨床觀察病患結果顯示,通常要血糖值大於300以上才有明顯的症狀。等到有症狀的腎病變產生時,腎臟已經失去8成功能。讓血糖「化敵為友」 定期追蹤血糖值當我們越了解糖尿病時,就越知道怎麼樣面對它,甚至知道怎樣跟它和平相處,當遇到糖口勢力磨堂口定要定時追蹤自己的血糖值,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化敵為友」,一同攜手打造健康幸福的人生!  

血糖老是控制不好?可能是血糖量錯!

血糖老是控制不好?可能是血糖量錯!#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糖尿病病友,量血糖是血糖控制重要關鍵,如果血糖機失準,或量血糖方式錯誤,血糖值就不正確,不只治療方向可能錯誤,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只有早上空腹量血糖 無法了解血糖整體變化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表示,很多民眾使用血糖機時,測量時機錯誤,舉例來說,糖尿病病友可能每天都是早上量空腹血糖,但實際上中午、下午可能血糖值過高,而病友本身並不知道。採血量不足 也會影響血糖機數據判讀另外,民眾測量血糖常犯錯誤,就是測量方式不正確,有些病友因為怕痛,針刺得不夠深,導致採血量不足,此時血糖機判讀就比較會失準,還有像試紙過期,也是常見問題。試紙過期,測量也很可能產生誤差,病友若是誤用,這樣的誤差,很容易影響醫師判斷、用藥策略規劃。事實上,血糖機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血糖機精準,血糖測量也才會準,不易「走鐘」(台語,失去精準之意)。血糖機若有ISO最新認證標準 品質更有保障謝安慈主任指出,基本上大部分血糖機都經過認證,只要是大品牌,品質多半沒問題,近來,民眾對於血糖機精準度要求日漸提升,血糖機若有ISO最新2013認證標準,品質更有保障,血糖機若達到這樣的標準,精準度就會比較高。另外,還有一些血糖機可以自我調控,不需一再校正,換了試紙,就可以直接測量,避免產生誤差。注意飲食、規律運動 也是血糖控制重要關鍵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按照醫囑用藥,平常也要多注意飲食、規律運動,才能避免血糖居高不下、過度起伏,並減少糖尿病併發症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享受「腎」利人生 多注意蛋白質攝取!

享受「腎」利人生 多注意蛋白質攝取!#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醫學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糖尿病等心腎糖族群若多注意飲食、蛋白質攝取,有助保護腎臟,避免提早洗腎。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在「心腎糖(CKD)醫學營養論壇」中指出,對於一般糖尿病而腎功能正常的病友,會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控制在每日總熱量16%-18%,一旦攝取過多蛋白質,便容易增加腎臟負擔,讓洗腎風險大增。心腎糖病友注意蛋白質攝取 避免腎臟負擔過大盧國城醫師指出,目前台灣約7萬8千2百多人接受透析治療,其中約45%為糖尿病腎病變造成,另有約15%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由於高血壓沒控制好,導致腎臟負擔加重,洗腎風險自然也跟著攀升。糖友腎功能變差、但未洗腎 更要控制蛋白質攝取總計算來,接受透析的患者,約6成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不管是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照護、飲食目標都是希望可以避免病友病情惡化、走到洗腎階段。因此若糖友腎功能開始走下坡,但還沒到洗腎階段,就會建議病友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取量,最好將蛋白質攝取量降到每日總攝取量10%,減輕腎臟工作量。進入洗腎階段 蛋白質攝取量就要往上提升但糖尿病病友腎功能若惡化至洗腎階段,此時蛋白質攝取量反而要增加。盧國城醫師解釋,在這階段,腎臟已失去作用,如果又過度限制蛋白質攝取,蛋白質、熱量攝取不足,病友很容易營養不良,整體健康可能如雪上加霜,更為惡化,因此建議上述族群要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最好在每日總熱量攝取量的18%,才能供應身體所需。全方位評估營養攝取 讓病友享受「腎」利人生心腎糖病友在飲食照護方面,不只要注意蛋白質攝取,各種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總熱量多寡,以及脂肪攝取量等,也都要納入考量。因此醫師要與營養師、病友、病友家屬組成團隊,並肩作戰,積極評估、控制各營養素攝取,才有機會幫助病友控制病情,享受「腎」利人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

代糖真的零負擔又享「瘦」嗎?

代糖真的零負擔又享「瘦」嗎?#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零卡飲料、食品,對喜歡甜食卻擔心發胖的人來說,彷彿是體重控制的救星。想吃甜食、想喝飲料,找「零卡」的就對了!但「零卡」真的比較健康、安全?所謂「零卡」飲料、食品,通常是添加人工代糖。代糖的種類很多,它們有甜味,熱量卻很低,甚至沒有熱量。經過身體代謝後,不會造成血糖上升。代糖真的健康無負擔嗎?一般「零卡」飲料、食品中所使用的代糖,都是人工甘味劑,是化學合成者,非天然食材。高熱量食物容易造成肥胖問題,「糖分」就屬於高熱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有許多的食品,都使用代糖來取代蔗糖,例如無糖口香糖、低卡果凍、零卡飲料等。如果你有閱讀商品成分標籤的習慣,不難發現,現在代糖幾乎無所不在,這種「讓你吃甜、不讓你吃糖」的人工添加劑,在大家一股腦追求「健康零負擔」的風潮下,大舉入侵各項食品、飲料,訴求就是「零熱量,多健康」。但實際上到底健不健康,醫學答案依舊是莫衷一是,沒有結論。控制攝取量才是健康重點雖然,目前大部分業者所使用的代糖,都屬合法,不過,代糖的安全性在醫學上卻無法保證。經過動物研究發現,代糖在老鼠身上會有致癌的危險,雖然動物實驗所使用的劑量高,通常人體不可能短時間內攝取這麼多代糖,且動物和人體還是有差距,在動物身上致癌,不代表在人體也一定致癌,但目前醫學上沒有明確答案,顯示代糖是絕對安全的。偶爾食用代糖是安全的,但長期攝取就不一定。建議大家不要養成長期、固定食用代糖食品、飲料的壞習慣。雖然蔗糖熱量高,但其製品對健康來說相對安全,只要能控制攝取量,就不用擔心肥胖問題。(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4: 食物安全吃健康/康鑑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