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天天控糖減重 降22%心血管致死率

天天控糖減重 降22%心血管致死率#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7成糖尿病患者都有過重及肥胖問題,體重過重不只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性,還會增加病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風險。一名個案本身體型微胖,糖化血色素一直高於8%,施打腸泌素藥物治療後,不到半年就瘦了8公斤,糖化血色素也降到了7%以下。控糖、減重好無力?關鍵是「天天」萬芳醫院糖尿病教育中心衛教師邱妃杏指出,體重管理對第二型糖尿病友尤其重要,但許多病友即使嚴格控制體重,卻不一定看的見成效。近年來已有可以有效幫助控糖減重的腸泌素,輔助糖尿病友同時控制血糖和體重,也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幫助治療過程更順利。根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統計,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問題。邱妃杏衛教師表示,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4倍,「過重」會讓患者在控糖上面臨高死亡率的心血管併發症威脅,甚至讓控糖難上加難。「天天」好習慣 病友較不會漏藥邱妃杏衛教師表示,想要讓糖尿病患者控糖減重事半功倍,其成功的關鍵為「天天」。因為天天量血糖、量體重,搭配每天一次的腸泌素來控糖減重,患者就能即時瞭解到血糖和體重的變化,每天看到一點進步就會越來越有信心,也更積極。再加上一旦養成天天量測血糖、天天打腸泌素的習慣,病友較不會漏藥,有狀況也能即時因應調整。邱妃杏衛教師也呼籲糖尿病友,控糖和體重控制對病友來說是一輩子的事,只要至少維持一年「天天」控糖減重的好習慣。許多患者在前幾個月都能順利地逐步減掉原有體重的5-10%,進而減少心血管致死率22%。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戰勝糖尿病,其實應從吃對食物開始!! 糖尿病飲食是以均衡飲食飲概念為基礎,藉由適當的飲食調整來達到合理的血糖控制,以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是一種全民都適用的健康飲食。藉由了解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可讓您快樂輕鬆選對食物。本次講座由由張昱凡營養師主講,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時間:106年7月5日(星期三)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遠距照護 助糖尿病患穩定控制血糖

遠距照護 助糖尿病患穩定控制血糖#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血糖的監測與控制是糖尿病病友每日必做的功課,然而定期到醫院檢查可能還是不夠。在血糖異常當下,若能透過手機APP的遠距醫療,讓醫師隨時掌握狀況,便能及時獲得醫療團隊的建議,協助病友保持血糖穩定,同時也省去往返醫院的時間。遠距照護將對病人的照護延伸到家中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連偉成醫師表示,糖尿病要控制良好,最重要的是病人的配合,透過手機APP,醫療團隊中的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等能根據病人上傳血糖值及飲食狀況等資料,即時提供調整建議,對病患的血糖控制很有幫助。 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陳品汎表示,糖尿病在所有的慢性疾病中較難以控制,糖尿病遠距照顧計畫,將對病人的照護透過網路延伸到病人家中。目前門診的糖尿病病人中,有近800位接受免費的遠距照護。 將飲食記錄隨時上傳 醫療團隊也能隨時回覆大林慈濟醫院糖尿病個案管理師陳怡瑜表示,過去糖尿病需在家監測每日血糖,3個月後帶到醫院給醫生看,但是由於時間長,飲食日誌可能寫得不齊全,讓醫師看診時增添許多難處。有了遠距照護的幫助,病人只需要一支手機,就可以馬上記錄,還可以將自己的飲食拍照上傳,毋需手寫,這些資訊,很快就能傳遞給醫療團隊,若病人有飲食問題,隨時可以回覆。 參與此一計畫7個月的病友林先生分享,本來血糖非常不穩定,自從加入計畫之後,只要出現低血糖,醫療團隊就會提醒要隨身帶著糖果,加強檢測。若是血糖太高,就會提醒要注意飲食種類。 陳品汎醫師表示,網路的世代,希望醫院的治療可以擴及到病人的家中,糖尿病的控制是全方位的,除了藥物外,還包括生活型態的改變,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將生活型態隨時記錄起來,再上傳給醫療團隊,可以立即回覆,相信日後許多慢性病的控制也會加入遠距照護的行列。 

講座/「生活習慣病」您知多少?遠離代謝症候群

講座/「生活習慣病」您知多少?遠離代謝症候群#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腰圍粗、血壓、血糖、血脂肪高,顯示您的健康亮紅燈,「代謝症候群」找上你!未來罹患心臟病、糖尿病機率大增。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馬文雅醫師指出,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代謝症候群是腹部肥胖、血壓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血糖偏低5項危險因子的集合,若民眾有上述3項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日後罹患糖尿病、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增。馬文雅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即是生活習慣病,可經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改善習慣來增進身體健康。依據「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馬文雅感慨的說她是下醫,民眾罹病後才會到門診找她看病,她希望民眾要做自己的「上醫」,預防勝於治療。人體的器官是珍貴的非賣品,會陪伴我們走一輩子,她呼籲民眾需要從習慣養健康,好好對待自己,小幅降低血壓即可大幅預防心血管疾病。「遠離代謝症候群」系列講座將於5月19日、5月26日,週五上午9點至12點,舉辦第2、3場,分別邀請國泰內湖診所張斯蘭營養師講解「飲食與代謝症候群」、中華民國健康運動協會理事長劉政煒教練教授「運動與代謝症候群」,活動全程免費,非常歡迎願意為自己健康負責、實踐健康生活者報名參加(台北市民60歲以上長者優先),報名專線:(02)2365-7780分機29黃小姐,康泰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www.kungtai.org.tw/foundation/index.asp。名稱:「生活習慣病」您知多少?遠離代謝症候群時間:106年5月19日、5月26日 上午9:00至12:00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5號8樓洽詢:報名專線:(02)2365-7780分機29黃小姐

講座/需要自我監測血糖嗎?

講座/需要自我監測血糖嗎?#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紀大了之後,吃甚麼怎麼吃、血糖控制都變得極其重要,血糖值高高低低,糖尿病藥物治療有哪些? 哪些血糖藥該飯前吃,哪些該飯後吃,忘記吃又該怎麼辦?至於一般民眾也需要定期監測血糖嗎?由專業護理師一次幫你解答!台東馬偕舉辦「需要自我監測血糖嗎?」講座,邀請楊秋梅護理師主講,活動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名稱:需要自我監測血糖嗎?時間:106年5月24日(三)上午08:30~09:00地點:台東馬偕醫院恩典樓(新大樓)二樓心臟科候診區(台東市長沙街303巷1)兒童醫療大樓11樓會議室洽詢:(089)310150轉224

胰島素傷腎嗎?4大迷思揭密

胰島素傷腎嗎?4大迷思揭密#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要將糖尿病控制好,就要提升國人對胰島素的正確觀念,「使用胰島素會傷腎」、「打胰島素就一定要終生施打」是許多民眾的錯誤觀念。一位58歲男性向醫師表示糖尿病吃藥都沒有效果,早上起來時測量血糖都還是高達200、300。」經查看他的藥單,已開了2種不同中等劑量的藥量,檢查醣化血色素(HbA1C)竟高達13.4%,離標準的小於7%相當遙遠,血糖難以控制。早期施打胰島素控糖 可提升胰臟功能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科醫師黃醫師表示,很多人都以為胰島素是等到吃藥沒效,控制很差時才施打,事實上,近期的研究發現早期施打胰島素,不但可以在短期內將血糖控制下來,而且還可提升胰臟功能,之後不但可以將胰島素停掉,且病人使用的口服藥有可能會更少,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救援療法」。黃聖德醫師指出一般國人常見使用胰島素的迷有:迷思一:「使用胰島素會傷腎」/事實上並不會,傷腎的是高血糖,因此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好反而保護腎臟。迷思二:「使用胰島素打針會很痛」/事實上目前針頭已經改良的很細,而且是注射在皮下,若以正確的方式注射,其實是不怎麼痛的。迷思三:「打胰島素就一定要終生施打」/不一定,由上述的案例可知,胰島素用在早期施打可提升胰臟功能,之後便可以將胰島素停掉只靠藥物治療。但若罹患糖尿病時間過可能會引起胰臟功能不足的問題,這時單靠藥物的功效就會有限。迷思四:「被醫師告知要打胰島素,是一種懲罰。」/許多人提到要打胰島素,會產生極大的罪惡感,醫師必須破除病人的想法,依靠藥物控制血糖。黃聖德醫師表示,糖尿病控制不良會產生許多併發症,例如小血管疾病包含眼、腎、神經功能的病變,像是失明、腎衰竭、腳麻等;大血管疾病包含中風、心臟病、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導致腳截肢等,都嚴重影響生命安全及生活品質。雖然我們可以靠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來減緩胰臟的功能退化,但真的遇到功能不足血糖高起來時,除了檢討改進飲食運動習慣之外,有時也可能只是自然病程所致。

控糖飲食 素食這樣吃才健康

控糖飲食 素食這樣吃才健康#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目前罹患糖尿病的人口越來越多,在醫院常聽到病友們在煩惱不知如何控制飲食,為避免血糖飆高,想要吃素的人更是不在少數,素食飲食富含植化素、纖維素及維生素,有助於降低許多慢性病的發生,但要怎麼吃才健康?素食容易造成肥胖、抵抗力差阮綜合醫院營養師黃佳進表示,素食可區分為純素、奶蛋素及健康素3種。但研究指出,素食有其限制易導致營養失調,尤其容易造成肥胖、抵抗力差、維生素D、B12、鈣質及鐵質不足等問題。對想要茹素的病友,提供以下幾點建議作為參考。以川燙、蒸、滷為主 避免油炸、油煎、高油糖尿病友可以參考衛福部製作的素食飲食指南,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奶類、主食類、蔬菜、水果、豆蛋類、油脂),不要侷限在少數食材上,避免營養失調。吃素會肥胖,原因在於攝取過多熱量。傳統素食常以油炸、油煎方式增加風味,而根莖類又屬高醣食物,長久下來造成素食者容易攝取過多熱量,烹調上可以川燙、蒸、滷為主,避免攝取油炸、油煎、高油等食品。蛋白質互補法 增加維生素吸收善用蛋白質互補法,植物中豆類及白米分別缺乏甲硫胺酸、離胺酸,屬不完全蛋白質食物,但經搭配後可提高蛋白質品質及吸收率,例如五穀+白飯、黃豆+白飯。也要記得補充礦物質及維生素。以下羅列幾種維生素來源:1) 維生素B12/大多存在動物性食物中,建議長期素食者可諮詢專業人員後,適量補充維生素B12丸劑、B群或酵母製品。2) 維生素D/常見於奶類、奶製品中,建議多外出曬太陽強化體內合成,幫助鈣磷的吸收,預防骨質疏鬆,尤其是全素者。3) 鐵質/蔬菜(莧菜、菠菜、青江菜)雖蘊含豐富鐵質,但因人體對植物鐵的吸收率低,建議飯後攝取含維他命C的水果(柑橘類、奇異果、檸檬),有助植物鐵質的吸收。少吃醃漬及過鹹食物另外,也要少用人工調味料、少吃醃漬及過鹹食物。素食者常食用醃製物(醬菜、泡菜、豆腐乳),但這類食物含高鈉鹽及亞硝酸鹽,是導致胃癌、腸癌的高危險因子。吃素雖然是風潮,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糖尿病、腎臟病、癌症、痛風等病人,最好由專業醫師及營養師評估,再決定茹素方法。 

吃不下又容易喘 膿水包心臟惹禍

吃不下又容易喘 膿水包心臟惹禍#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70歲的陳奶奶患有糖尿病多年,卻一直沒有好好控制,一日因發高燒、上腹痛、吃不下及呼吸喘等不適至醫院就醫。檢查發現陳奶奶的肝臟上有一個膿瘍,更發現心包膜裡有大量膿水。由於患者因心臟受到壓迫,而出現全身倦怠及血壓降低的現象,進行心包膜引流手術解決立即性的危機。血糖高讓細菌容易生長經抗生素治療後,發現肝臟膿瘍變小,但因膿瘍已穿越橫膈膜及心包膜,直接流入心包膜腔,雖然可使用抗生素治療,但藥物治療抵擋不過大量的細菌增殖,因此安排陳奶奶進行第2次手術,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後搭配抗生素治療,將心臟膿水、肝臟膿瘍一次解決,也控制住感染狀況。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李俊毅表示,陳奶奶患有糖尿病,本身免疫力較低,加上血糖高讓細菌容易生長,因此引發肝膿瘍。早期的肝膿瘍可單靠藥物治療,而不需開刀處理,然若有糖尿病體質,就容易讓感染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想要避免肝膿瘍纏上身,將血糖控制好並穩定治療糖尿病,才是最佳之道。糖尿病發展緩慢常讓患者不自覺若發生肝膿瘍狀況,在藥物治療下沒有好轉,可至一般外科接受肝臟手術將膿水引流出來,就能控制好感染問題。李俊毅醫師提醒,糖尿病是國人最大宗的內科疾病,因其發展緩慢常讓患者不自覺,若能早期篩檢,配合醫師指示治療,才是身體的保健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