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突變「黃」種人 肝炎恐上身

突變「黃」種人 肝炎恐上身#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飲食、生活沒顧好,肝膽腸胃都遭殃!45歲李先生由於應酬多,近2年來上胃部常悶痛,自認為是酒喝多引起胃發炎,沒想到成人健檢後發現,李先生的三酸甘油脂高達1200mg/dL(正常是150以下),肝功能S-GOT指數更高於正常值的3〜4倍,不僅如此,就連飯前血糖也嚴重超標。沒想到長期的上胃部悶痛,竟是胰臟慢性發炎引起的!上胃部悶痛 肝功能、胰臟都受損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巫慶仁表示,不節制的飲食習慣,導致才45歲的李先生嚴重高血脂,肝功能、胰臟都受損,卻因自覺只有上胃部悶痛而延誤治療。經過半年的戒酒、藥物治療及規律睡眠與運動,不僅健檢紅字恢復正常,胃部悶痛也逐漸減少。皮膚、眼白變黃 可能是急性肝炎衛福部桃園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曾麒龍表示,不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可能導致胃出現異狀。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如酗酒也可能引發急性肝炎。若突然出現發燒、皮膚及眼白、小便都變黃的症狀,就要懷疑可能是急性肝炎併發黃疸,而肌肉萎縮則可能與肝硬化相關;慢性發炎症狀因為較不明顯,建議高危險群者可在3個月定期檢查一次。另外,曾麒龍醫師指出,一般民眾常見的迷思為熬夜恐有「爆肝」疑慮,事實上,並沒有「爆肝」這種症狀,且並非肝指數急遽增加的急性肝炎症狀,而是指熬夜時另外攝取大量食物造成的「脂肪肝」。40歲以上快做免費整合基本篩檢巫慶仁醫師提醒,中年之後大部分人會因代謝異常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疾病,但這些疾病卻不一定有明顯不適。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成人健檢,不但能幫忙做整合基本篩檢,還可以達到守護健康,預防疾病效果。

運動保鮮法 「1357」法則跟著做

運動保鮮法 「1357」法則跟著做#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療法要堅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有些人時間一長,很容易厭煩日復一日的鍛鍊。如何能使運動保鮮呢?試試下面的祕訣吧!1) 朝著目標努力/運動之初,可以通過為自己設定目標來堅定持之以恆的決心。目標可大可小,但一定要切合實際。比如,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月內通過運動減掉1千克體重的目標,或者在一年內希望通過運動達到具體怎樣的治療效果。2) 用計畫表約束自己/目標設定了之後,讓我們根據目標來制訂具體的執行計畫吧!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以每一天或者每一週為時間單位來規劃運動時間和項目。記得將計畫表貼在醒目的地方,既時刻提醒著自己,也可以讓家人幫忙監督執行。3) 從最感興趣的項目開始/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層很廣,不同的年齡層,愛好的運動項目必定不同。將他人的建議當作參考,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最為擅長的一項,這樣可以在運動中獲得成就感,更容易堅持下去。4) 你不是孤軍作戰/朋友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支持和動力,與朋友一起鍛鍊身體,趕走運動的枯燥,不僅獲得了更多的快樂,還能促進與朋友間的感情,互相扶持著克服疾病困難。5) 不必拘泥於某個項目/再有趣的運動項目,長期堅持下去也必定會感到枯燥無聊,這時不妨換一種運動項目,或者乾脆穿插進行,這樣可以保證運動對自身的吸引力,另外,購物、家事動等,也都可以成為運動的方式。實踐運動「1357」法則1) 至少1種運動方式/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每天至少要選擇1種以上的運動項目,這樣做不僅能夠利用不同項目運動身體各個部位,還可以避免單一項目造成的枯燥、乏味,增強了運動的趣味性。2) 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過長的、不適合自身體質的運動時間會給身體增添負擔。不過,運動時間過短也無法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一般來說,每日每次運動30~60分鐘即可。3) 每週至少運動5次/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重點是以適當的方式,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持之以恆。並不是每一種運動都有利,也並不是運動強度越大越好,強迫身體反而會給健康帶來危害。4) 每次運動量是承受力的70%/想要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堅持每天都運動是最好的辦法。特別是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每週一定要運動5次以上。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對控制血糖十分有益。(本文摘自/降血糖這樣吃有效/人類智庫出版)

研究:吃個早餐也能減肥!

研究:吃個早餐也能減肥!#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匆匆忙忙起床,早餐常常來不及吃?現代人上班上學趕趕趕,難以認真地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然而研究顯示,天天吃早餐並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長期下來更有助於降體脂肪、控制體重。據2015年發表於《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顯示,相對於只吃3克蛋白質的學童來說,吃18克蛋白質的學童脂肪平均消耗量會高出16%、醣類代謝在餐後第4小時會高出32%,而且飢餓感降低14%、飽足感增加32%。吃早餐助穩定血糖 降低慢性病發生率2009年發表於《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顯示,沒吃早餐時,午餐前血中游離脂肪酸(FFA)濃度和午餐後血糖都上升;但有吃早餐時,午餐前血中游離脂肪酸濃度較低,且午餐後血糖上升幅度會減少95%。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血中游離脂肪酸濃度增加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濃度上升;而從研究可見,吃早餐能抑制午餐前的游離脂肪酸濃度,有助於穩定血糖、減低肥胖和慢性病發生率。早餐單喝果汁 血糖容易波動玉許惠主任建議,盡量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茶葉蛋、原味低脂乳品、無糖優酪乳和無糖豆漿,而飯糰和三明治可挑選瘦肉如鮪魚、烤雞等內餡。盡量避免油炸及加工肉品。另外,想喝咖啡可選擇拿鐵,但要注意奶茶裡如果添加的是奶精,不但無法補充蛋白質,還容易攝取過量油脂;也別單喝一瓶果汁當早餐,人造果汁反而容易讓血糖波動大。許惠玉主任再次強調,因為身體在前一天晚餐後,整晚處於空腹狀態,如果隔天又沒吃早餐,等到午餐時往往已餓過頭,產生彌補心態吃下比平常更多份量,還會特別想吃鹹甜重口味等易胖食物;即使再忙再趕著上班,還是別忘了吃含有優質蛋白質食物的早餐!

KP菌「大暴走」 喉嚨痛變敗血症

KP菌「大暴走」 喉嚨痛變敗血症#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KP菌大暴走,喉嚨痛突變敗血症!一名62歲邱姓男子為糖尿病患,近日壓力大,某天突然感到喉嚨痛、發燒、畏寒、左頸部腫脹,就醫後發現病患血糖飆升到300~400mg/dl,發炎指數CRP也高達30mg/dl(正常應小於1),懷疑是KP菌作怪,醫師表示,若沒有及時開刀,就容易威脅生命。壓力大、免疫力變差 死亡率可達40%大部分人體內都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但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易引發KP菌「大暴走」,變成重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KP菌對健康人體的殺傷力不大,但對糖尿病患而言,此菌的毒性變得很強。當身心壓力變大時,免疫力變得更差,攻擊點可能是眼睛、腦部、頸部、肺部、肝臟等,一旦演變成腦膜炎、肺炎、肝膿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20至40%,很多病患也因此失明。步入老齡要盡量避免壓力彰化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忠信表示,這種病症可稱得上是台灣的「本土性感染病」,診間平均1個月有30個KP菌感染病人,大部分是尿道及呼吸道感染的輕症患者,有1至2例為重症,死亡率超過20%,這種情況以糖尿病人居多,不然就是慢性肝病、酗酒等免疫力較弱者。步入老齡要注意,KP菌的威脅將越來越強!許嘉方主任強調,台灣進入老年化社會,而糖尿病患者也越來越多,糖尿病患者平時一定要確實量血糖、按時服藥,將血糖控制在200mg/dl以內,儘量避免壓力,才能避免成為KP菌攻擊的目標,一旦發燒就要馬上就醫,並告知有糖尿病史,有利於醫師多方判斷。

醫訊/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整合照護

醫訊/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整合照護#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退休的老年人而言,心理與生理如何得到滿足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老了以後,身體毛病逐漸浮現,飲食習慣若不改變,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了解三高指數對老年生活的影響及後遺症,是協助得到良好生活品質的最重要議題,此次講座將會由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國陽,主講「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整合照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整合照護時間:106年3月23日(四) 下午15:30-16: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七旬婦無「三多」 血糖超標4倍

七旬婦無「三多」 血糖超標4倍#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近七旬的婦人固定服用高血壓藥物長達8年,每次回診時也沒有要求做其他檢查,在一次健康檢查後發現飯前血糖竟超標4倍。原來婦人有糖尿病家族史,平時雖然沒有出現糖尿病「三多」的症狀,但追蹤發現其醣化血色素也高達12%(正常值5.7%以下)!血糖波動大 易疲勞、視力糊、手腳麻童綜合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蔡婉妮表示,除了典型「三多」症狀外,出現以下症狀也可能為糖尿病徵兆,包含容易疲勞、手腳麻痺、視力模糊等問題。另外,也會容易出現皮膚搔癢、傷口難癒合或女性陰部搔癢的現象。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巫慶仁指出,糖尿病的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台灣,平均每10人有1人得病。罹患糖尿病主要跟生活型態與基因有關,以這名婦人為例,平時雖沒有糖尿病典型症狀,但是因為年紀較大又有家族史才會罹患糖尿病。這次健檢意外發現糖尿病,及早服藥治療才避免受到併發症的危害。體重偏重、有家族史 要定期檢查蔡婉妮醫師表示,除了有家族史的病患應該定期篩檢外,其他族群如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體重過重、血脂異常、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婦女也要預防高血糖,巫慶仁醫師也提醒,常喝酒、喝飲料不減糖都是罹患糖尿病的潛在危險群。體重偏重、有家族史但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民眾也要記得定期篩檢。目前政府提供每3年一次的成人健檢,民眾可以好好利用。巫慶仁醫師指出,人到了40幾歲以後,會陸續產生代謝問題,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成人健檢,成人健檢可看出潛在的問題,千萬不要忽略。

糖尿病低血糖?3原因解密

糖尿病低血糖?3原因解密#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徵就是血糖值異常地偏高,但矛盾的是許多患者卻經常得處理「血糖偏低」的問題。為何如此?其實,說糖尿病是「血糖太高」的疾病,倒不如說是「血糖值上下波動區擴大、血糖吸收及調節不良」的疾病才正確,事實上也只有透過這個角度才能解釋糖尿病的低血糖症。低血糖的成因不明1) 不同於高血糖引起的慢性併發症,嚴重的低血糖症可能使糖尿病患者猝死,理論上應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應是藥物研發及臨床處方上應極力避免的,但目前醫界卻認為糖尿病的低血糖只是服用降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針劑後的副作用。若深思會發現甚多不合理之處,例如,許多降糖藥物都是緩釋劑型,換言之,它的降糖作用是和緩而非急效的,醫生也不會不懂得要處以適當、安全的劑量,加上我們人體自有對血糖值的調節能力,不應如此輕易就因為「藥物過量」而讓血糖低到危險值。血糖過低是會死人的,如果原因真的是藥物本身的副作用或是醫師處方劑量過強所致,不論是藥廠或是醫師絕對有醫療責任,這麼嚴重的問題能推說只是「用藥過量」?2) 一種見解認為是患者吃太少或太晚吃,簡單講就是血糖補充不足所致,但高血糖就是血糖濃度「經常性過量」的意思,為何只因不能即時補充就使血糖降至可能危害生命的程度?這種說法無異於說高血壓患者會因為壓力小、心情好,所以三不五時就低血壓一樣無稽。另外也有人認為是患者運動過量、消耗太多血糖所致,但糖尿病不正是因為細胞無法有效吸收利用血糖嗎?哪來血糖消耗過量?3) 認為低血糖是因為患者未依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但不按時服用「降糖藥」的結果應該是使血糖變高才是,就像忘了吃降血壓藥時,血壓應該會升高是一樣的道理,或說是任意增加藥物及胰島素劑量所致,但不聽醫囑而濫用藥物的患者應該有限,現在誰都知道藥物濫用不好。至少,在正規的臨床統計研究中,不聽醫囑吃藥的患者一定會被剔除於統計數據之外。所以臨床統計中,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症的情況應該很有限。糖尿病約有8成患者曾有低血糖症狀在臺灣150萬名糖尿病患者中,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比率並不低,約8成有曾有頭暈、飢餓感強烈、全身無力虛弱、盜汗等低血糖現象(約120萬人);約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飽受低血糖之苦(約50萬人);每12位二型糖尿病患者便有一位發生過嚴重低血糖(約13萬人);平均每2分鐘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過低而有生命危險,需要旁人救援(約每天700人)。推估,糖尿病患的低血糖現象約有近半數原因不明(不屬於前述那些原因),這顯示糖尿病的低血糖症並不宜只是推說因為處方過重、用藥習慣或生活習慣不良所導致,而有更深層的病理機制。(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

想對抗糖尿病 先改善微循環

想對抗糖尿病 先改善微循環#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正常人飯後胰島素上升、升糖素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升糖素在飯後卻照樣維持在高峰,甚至還會反常地上升」是因為消化食物導致對血糖的需求上升所致。若僅著眼於血糖值高低,人體既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又同時分泌升糖素想升高血糖,就像是人一邊流汗想降低體溫,卻同時全身發抖想提高體溫一樣,不免自相矛盾。高血糖是克服血糖攝取不足的代償作用但若著眼於細胞的血糖代謝就顯得合理許多:由於細胞攝取不到足夠的血糖,因此胰島素也好,升糖素也罷,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克服細胞攝取不足的問題。高血糖不過是表象,是幫助細胞克服血糖攝取不足的代償作用。控制血糖值當然很重要,但只控制血糖值卻是以偏概全,就像一味地降血壓會導致血流量不足而引起細胞缺氧;一味地降血糖同樣使細胞血糖攝取更嚴重不足,不但不能根治疾病,反而加劇細胞因為欠缺能量所引起的退化性病變,導致大腦神經系統因能量不足而傳導不良,使血液循環障礙的情況惡化,造成四肢麻木;視網膜滲血、剝離、失明;腎臟受損而得洗腎:傷口癒合困難而必需截肢等情況。糖尿病要先改善微循環誠然,糖尿病與微循環障礙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我們並不否定藥物的作用,但想指出一個重點:只抑制血糖濃度並不會改善微循環,反而會讓微血管細胞因血糖攝取不足而影響其功能,讓微循環更加惡化;但改善微循環卻能同時改善缺氧、胰島素抗性、脂肪組織機能,還能幫助降低血糖、血脂、自由基,這些正面的效果有助於扭轉整體惡化的趨勢,是故相較於目前常見的觀念——一味地抑制血糖值,改善微循環及缺氧—— 是更有效率且低副作用的策略。臺灣目前每年糖尿病患者截肢者約在4000例。因此,不論想改善糖尿病本身或是其併發症,改善微循環是糖尿病在預防、治療、保健上重要且必要的方法。若你的親朋好友有糖尿病的問題,請務必建議他們將「改善微循環」列入治療保健的整體策略之中。(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