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及時介入全面管控個別化治療」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有效減緩症併發症

「及時介入全面管控個別化治療」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有效減緩症併發症#血糖

根據國健局最新三高調查顯示,國內每年平均約有2.5萬人發生高血糖,其中40-59歲中壯年者是發生率增加速度最快之族群,而糖尿病患併發中風、腎臟病、心臟病等疾病機率是正常人的一點五至三倍,也是國人第五大死因,因此如何預防糖尿症發生及併發症是全球糖尿病防治中相當重要的課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蔡世澤指出,國際最新糖尿病治療三大趨勢「及時、全面、個別化」,將可協助病患在控制上有更明顯的進展,呼籲病患應正視血糖問題,及時積極治療控制,以有效預防併發症發生,同時應避免低血糖等副作用。〈及時介入〉血糖控制應及時積極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研究發現,疾病治療時具有「遺蔭效應(legacy effect):早期積極控制血糖,形成良好的代謝記憶(metabolic memory),可以更長久的預防併發症發生。」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就發現在積極藥物控制血糖的病患,相較僅以飲食與運動控制血糖的病患,不僅能有效減少小血管併發症,如腎、視網膜、神經病變的發生達25%;在持續追蹤10年後,亦觀察到心肌梗塞併發症比率減少15%、及總體死亡比率減少13%,顯示早期積極控制的必要性。〈全面管控〉針對病患的多重病因,聯合治療、安全達標蔡世澤醫師指出:「糖尿病是多元病因及合併症的問題,應同時處理病患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合併症,在血糖控制上考量針對主要的多重病理缺陷問題進行治療,如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阻抗、肝臟製造過多葡萄糖等問題」。而目前主要口服藥物單方使用時,仍無法同時針對第二型糖尿病多重病理問題治療,故及時聯合不同機轉藥物治療使血糖得到控制為最新趨勢,但是仍須注意常見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體重增加、水腫。〈個別化治療〉每個人的控制目標不同、治療選擇也不同而最近發表於新英格醫學期刊研究指出,針對已罹病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在三高治療上「降愈低不一定愈好」,而應釐訂合理的治療目標。例如在血糖治療上,同時應避低血糖症的發生。蔡世澤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需依個人的治療目標不同而量身打造治療方式,並同時避免低血糖及副作用的發生」。美國的糖尿病學會、心臟學會、心臟病學基金會,於2009之最新共同建議中,強調不同類型糖尿病患可考慮不同血糖治療目標。蔡世澤醫師表示:設立治療目標及藥物治療時,應考慮病患是否能承受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的風險,不同藥物在飯前、餐後血糖的控制效果不同,及根據造成病患的多重病因,來對症下藥。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3月1日起健保給付因此針對多重糖尿病病理問題治療、副作用低的藥物組合療法,已經演變成國際與國內的治療新趨勢,可以帶給病患更好的治療效果。甫於3月1日獲得健保給付的新類型糖尿病復方口服療法的固定劑量合併療法,正是同時針對第二型糖尿病「β胰島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阻抗性」、「肝臟葡萄糖製造過多,」三大核心病理問題治療,將三種治療藥物研製成一錠,減少病患同時服用多顆藥物,以改善服藥順從性。此合併療法於臨床研究顯示治療54週時,可幫助67%病患達到A1C<7%的治療目標。且較無傳統口服藥物低血糖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蔡世澤醫師提醒病患應認識飯前、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持續監測的重要性。掌握健康少糖飲食、規律運動、按醫囑用藥,即可輕鬆控制血糖,提高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血糖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釋放或作用有問題,導致糖類代謝異常及血糖過高的慢性疾病,若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會導致許多糖尿病的併發症,加重病人的病情。為恭醫院 趙上青代護理長表示,通常有許多患者對飲食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不吃甜食,血糖即會變好,對食物代換也一知半解,造成飲食偏差和營養不均衡等問題出現,如果只是以藥物為主的治療,往往不足以使患者達到良好疾病控制,要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必須飲食、運動和藥物三方面的配合,這與自我照顧行為有很大的關係。趙上青說明,糖尿病飲食是以正常飲食的原則為基礎,視個人需要來調整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量,提供均衡的營養,達到控制病情的一種飲食方式,其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與一般人是一樣的,所以正常健康的人也可以此原則攝取均衡營養。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使病情惡化。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及高血糖症,嚴重會致命。慢性併發症則包含眼睛、腎臟、神經、心血管疾病等病變。趙上青建議民眾飲食原則: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劃,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均衡攝食依飲食計劃適量攝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和魚、肉、豆蛋奶類。維持理想體重,切忌肥胖。多選用含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穀類。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和油炒的食物,以及豬皮、雞皮、鴨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減少含膽固醇高之食物,如腦、肝、蛋黃等。食物儘量清淡,烹調法儘量採用燉、烤、滷;燒、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儘量少吃加糖食物及精緻食品。儘量避免喝酒。飲食不可太鹹,避免攝取加工及醃製的食物。糖尿病人有較高的比率發生冠狀動脈疾病,若合併有自主神經病變(特別是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在從事運動時則有較高的危險性,會發生無症狀的心肌缺氧或猝死。運動的頻率約每週3-5天,若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建議每日,趙上青提醒民眾,即每週至少累積消耗1,000大卡熱量的運動(每週4天以上),才能達到增加胰島素感受性及血糖控制的效果,在運動前、中、後,必須特別注意低血糖的問題,常在運動中或運動後會發生,也可能延遲在運動後48小時才發生,因此要適時的補充糖分及攝取充足的水分(以防脫水),另外也要注意血糖變化的速度,若急速升高或降低,都不適宜繼續運動,若是在傍晚運動,就必須額外攝取糖分,以防在半夜出現低血糖。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33

不可不知的糖尿病成因與照護

不可不知的糖尿病成因與照護#血糖

糖尿病成因為何?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黃信揚醫師的回答是:「糖尿病有三大原因:(一)遺傳體質(二)飲食型態(三)肥胖。」其他如:營養失調、懷孕、情緒壓力、藥物等,也可能促使糖尿病發生。然而,糖尿病絕非傳染病,既不會傳給他人,也不會被人傳染,家族中如果有人罹患糖尿病,其他家人得病的機率相對增高,原因不在傳染,而在遺傳或家族的飲食、生活型態。 面對來勢洶洶的「糖糖危機」,患者如何自處呢?黃信揚醫師認為,病人的自我照護是關鍵,患者可藉由醫護人員的衛教、諮詢等方式,學著與疾病共存,並積極學習自我照護。自我照護的第一要務是控制血壓,第二要務是控制血糖,第三要務是控制膽固醇。三十分鐘燃燒脂肪運動三十分鐘才能燃燒脂肪。黃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保持良好運動習慣,運動的好處很多,既可消耗熱量控制體重、降低血糖與膽固醇、增強血管彈性和心肺功能,更能改善高血壓。不過,黃醫師也特別提醒,糖尿病病友切勿在空腹時運動,飯後運動是正確選擇,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都應以逐步漸進方式進行,運動時間最好在半小時以上,因為運動的前二十分鐘,消耗的是肝臟中的甘醣,繼之才是燃燒脂肪。寶貝雙足和心理建設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叮嚀糖尿病患者,應該特別寶貝雙足,切勿赤腳運動,腳部有傷口時應避免運動,並要隨身攜帶方糖,以備萬一發生低血糖時之需。刻意保護雙足的原因在於,身體下肢的血液循環比較差,易感染發炎,是癒合力較低的部位。各項繁鎖的自我照顧,如:為自己注射胰島素、服藥、監測血糖、飲食體重控制等,常常讓病患備感壓力。與糖尿病共存的歲月中,難免許多害怕煩憂,擔心併發症、擔心性功能、擔心他人的眼光、擔心工作及婚姻的變化……,常使患者陷入憂鬱焦慮沮喪等情緒。孫宜珍督導鼓勵患者,坦然接受事實,尋找抒壓管道,參與社交活動,加入糖尿病友協會等支持團體。健康飲食原則針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提出以下原則: 一、定時定量: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尤其是含醣類食物(五穀根莖類、水果類、奶類),血糖才會穩定。二、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包括五穀根莖類、蛋豆魚類、油脂類、蔬菜類、奶類、水果類,各類食物攝取份量,儘可能由營養師評估。三、增加膳食纖維之攝取:麥片含豐富水溶性纖維,是患者的極佳選擇。四、少油少糖少鹽:烹調採水煮、清蒸、涼拌等方式。五、少飲酒。另外,仙草、愛玉、蒟蒻等低熱量又具飽足感的食物也是患者的安全選擇。其他較有利血糖控制的食物有:低脂奶、多穀米、黃豆糙米飯、全縠類(小麥、燕麥、小米等)未加工的乾豆類及莢豆類,各種新鮮水果和海帶芽等藻類食物。其中,水果富含纖維、維他命C,但一天以不超過兩份水果為佳。黃信揚醫師表示,一份約是成人拳頭大小的水果量,過量攝取水果,就會大量攝入果糖,結果勢必影響糖尿病人的血糖穩定。而且,榨取果汁所需使用的水果份量極大,遠超過每日可攝取的份數,有時還將水果的纖維過濾丟棄,所以果汁不應是糖尿病患的首選。(本文作者/吳方芳;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8年八月號第58~61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小心「糖尿病」找上你!

小心「糖尿病」找上你!#血糖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須符合下列3項中的一項: 1.有2次空腹8小時後血糖大於126mg/dl;2.隨機血糖大於200mg/dl,合併有糖尿病症狀,如口乾、多喝、多尿等;3. 2次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試驗,血糖大於200mg/dl。糖尿病對我們有什麼威脅呢? 根據97年台灣地區10大死因調查顯示,糖尿病占第五位。而衛生署最新出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也顯示,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幾乎每10個台灣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尤以65歲以上男性最為嚴重占28.5%,幾乎每4個65歲以上男性,便有1 人罹患糖尿病。發病初期的症狀可能明顯包含有:多吃、多喝、多尿、疲勞、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但是若持續血糖控制不良,則會產生各種慢性和急性的併發症。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表示:慢性併發症主要是由於長期的高血糖會對身體器官產生慢性的傷害如:糖尿病腎臟病變造成腎衰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心血管病變機率升高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糖尿病神經病變造成下肢麻木疼痛感;免疫力下降易得尿道感染、肺炎和敗血症。急性併發症則包含有:糖尿病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乳酸中毒…等,這些都有生命危險。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也提到,已罹患糖尿病的治療包含下列三個重點:1. 飲食、運動及藥物三者間的互相配合。 2. 將空腹血糖控制於80-130mg/dl,飯後2小時血糖控制於180 mg/dl,糖化血色素控制於7以下,較為理想。 3. 使用血糖機定時檢測血糖,並定期追蹤血壓、血脂、血糖數值並回診。 而對於一般未罹患糖尿病的民眾,李瑞祥醫師也要提醒大家:1. 均衡的飲食飲食,其原則為少吃油炸食物及甜食,避免額外食用含澱粉高的點心,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 2. 規律的運動,每天運動至少半小時並依自己的體力選擇運動項目,以慢跑、散步、跳舞等有氧運動為主。 3. 體重的控制,將身體質量指數控制於理想範圍18~23.9。 4. 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早睡、早起、不熬夜、戒菸、戒酒。不管是已罹患糖尿病或一般未罹患糖尿病的民眾,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都要提醒大家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視力模糊?你檢查過血糖了嗎?

視力模糊?你檢查過血糖了嗎?#血糖

病患A先生61歲,因經濟因素沒有加入全民健保,平日自覺身體健康,也從不身體檢查,最近突然感到視力急速下降,視線中央一片模糊,等了幾天症狀未好轉,只好就醫檢查,赫然發現視網膜已出血並水腫,視力只剩下不到0.1。醫師懷疑可能有糖尿病,經過抽血檢查,才知道空腹血糖值已經到達300 mg/dL,糖化血色素為13%,原來已經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經過治療後目前血糖控制在150 mg/dL左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指出,過去這類情況不算少見,但近年民眾健康觀念更進步,醫療更普及,此情況漸漸減少,最近短時間此類個案卻增多,因此她提醒40歲以上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應充分利用資源,定期抽血檢查,早期發現才不致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蕭雅娟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率與罹病長短及年齡密切相關。美國研究指出,糖尿病罹病20年後有95%以上的第一型患者及60%的第二型患者會產生不等程度視網膜病變。概括而論,患病5年,大約有10%的病患產生病變,患病10年約為25%,患病15年約為50%,患病20年後則約有90%的病患產生病變。她指出,糖尿病造成血液中血小板不正常附著增加,紅血球凝集增加,血脂異常,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上升,進而血液濃稠度增加等等,造成視網膜血管病變而缺氧引起的不正常血管增生、出血、血管滲透性改變引起的黃斑部水腫等,都是造成視力下降原因。蕭雅娟提醒糖尿病人,眼睛保健是一輩子的事,視網膜定期追踪非常重要,正常眼底表現可每年追踪一次,輕微病變為6~9個月追踪一次,若產生出血或黃斑部水腫,已達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則至少3個月追踪一次,嚴重需每個月小心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擁有良好視力。

糖尿病患不可不知!教你正確解讀血糖機數值

糖尿病患不可不知!教你正確解讀血糖機數值#血糖

民眾在使用隨身血糖機,自我血糖監控(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並不適用於篩檢或診斷糖尿病,但卻是糖尿病患用於評估飲食、運動及藥物療效,以達成血糖控制目標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對於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使用血糖機監測過高或過低的血糖值有其必要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黃建榮指出,在糖尿病門診中發現,有意願進行自我血糖監控的糖尿病患,因血糖機廠牌不同而產生的操作差異或常見採血技術錯誤,多可由說明書、廠牌技術人員、醫院內醫檢師或糖尿病專科護理師處獲得完整協助。然而依據200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漿糖介於90~130 mg/dL,飯後兩小時血漿糖小於180 mg/dL及醣化血色素小於7%,其監測血糖樣本為靜脈血經離心後不含紅血球之血漿,非隨身血糖機使用指尖微血管所採含紅血球之全血。黃建榮說,正確解讀兩者差異的資訊,可能因商業性考量或專業性不足,被有意無意忽略。因此隨身血糖機數值準確性及代表性始終為部份糖尿病患所疑慮。部份糖尿病患可能也因此被誤導,未能達成最佳血糖控制目標。他說,首先須釐清的觀念是不同時間(空腹或飯後)於不同部位(動脈、微血管或靜脈)所採集不同性質血液樣本(微血管採得含紅血球全血或靜脈抽血離心後不含紅血球血漿),所得的血糖值均有所差異。一般而言,空腹時微血管血糖僅略高於靜脈血糖約2~3 mg/dL,因差異小可視為相等;飯後時微血管血糖則可高於靜脈血糖達20~70 mg/dL。但醫院內醫檢師於病患肘前臂靜脈抽血離心後所得為「靜脈血漿」,病患使用隨身血糖機自指尖微血管採血所得為「微血管全血」,血漿血糖值又高於全血血糖值約10~15%。綜合上述技術層面的結論,糖尿病患應有概念為:用血糖機測得血糖值,於空腹時加上約略10~15%,於飯後時減去約略17~63 mg/dL,所得數值與醫院測得血漿糖可能較為接近。黃建榮表示,市面上現有隨身血糖機種類豐富,檢測原理也不盡相同,部份品牌標榜數值已修正為血漿糖值。然而因為變因太多,即便排除操作及環境因素,病患本身血液比容、低血壓、缺氧、三酸甘油脂過高、極高或極低血糖狀態等,仍可能導致血糖機數值偏差。黃建榮最後提醒,糖尿病患使用隨身血糖機進行自我血糖監控,對於達成血糖控制目標並避免低血糖發生有極大助益。但必須定期將血糖機測得數值與醫院檢驗室數值比對修正,以避免誤判血糖情事發生。

5Q新生活概念 健康快樂沒煩惱

5Q新生活概念 健康快樂沒煩惱#血糖

力行健康生活是一種行為,既然是一種行為,就必須要養成習慣;這不只是口號,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健康行為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有效果!我們常常講要有充足的陽光、好的飲水、均衡的飲食,當各種營養均衡時,才有健康的身體;有了健康的身體,相對的比較不會有一些憂鬱的情緒。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有好的心情,自然而然也比較能夠正常的進食與休閒娛樂。凱旋醫院周煌智副院長指出,現在很多人因為心理障礙或是憂鬱而不願意進食或有厭食現象,營養不均衡,健康狀況也會變的更差;如果見到好吃的東西就猛吃猛喝,例如大魚大肉,而不考量到自己的需要,也許不會立即造成問題,但是一年、兩年、十年…慢慢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所謂的『三高』也就會圍繞著你的身體。因此,我們怎麼樣讓自己健康,周煌智副院長提出「5Q新生活」的概念供民眾參考。■ 身體智商(PQ)健康DIY,運動抒壓沒煩惱,由健康333做起(以30歲人為例:每週至少運動三次,一次三十分鐘,每日運動不嫌少,一天一小時會更好;每次心跳達到130下(每增十歲可以減少十下),活化人生,增強體適能!■ 生活智商(LQ)左鄰右舍好厝邊,放鬆心情深呼吸,早餐吃得好、低鹽、低油、拒菸酒、定期休閒、多呼吸芬多精、享受森林浴、早睡早起、健康生活自然來。■ 智能與專業智商(IQ)多元學習,活絡思維,心、靈健康,職場加分,專業充能不可少!■ 情緒智商(EQ):當自己情緒的主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別忘了『換個角度看世界』,『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心情轉』!■ 抗壓智商(AQ):抗壓指數:停!看!聽!遇到挫折時,別忘了停下腳步,多想想、多溝通、多協調,多聽聽別人的講法、保有彈性的空間,讓自己有更多的精力來面對挑戰,別讓壓力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周煌智副院長強調,健康的行為是必須要去養成,它是一個行為,而不是一個口號,必須要持之以恆,才能真正的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靈。

清明節健康吃「潤餅」 烹調宜少油、多蔬菜

清明節健康吃「潤餅」 烹調宜少油、多蔬菜#血糖

清明節即將到來,民眾習慣在清明節裡吃「潤餅」過節,但油炸過的春捲熱量較高,臺中市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潤餅內餡宜多選用蔬菜類食物,烹調時儘量減少油的用量,而糖尿病患者尤其應留意食用份量,因為兩張潤餅皮就等於四分之一碗飯,同時潤餅也應以未油炸過者為優先選擇,以免影響血糖及自身健康。同時亦呼籲民眾購買潤餅皮時,應避免選擇過白、過脆或製售之環境衛生是否良好,選購潤餅之食材亦應注意以天然色澤為宜。臺中市衛生局為讓消費大眾能食用安全之應景食品,如潤餅食材、掃墓拜拜用粿類製品等,共抽驗44件相關商品,其中1件豆干絲檢出過氧化氫陽性與規定不符,抽驗結果不合格率為2.27%。由於過氧化氫(H2O2),俗稱雙氧水,具有漂白、殺菌及防腐效果,不可使用於豆製品。民眾食用多了可能會引起頭痛、嘔吐等症狀,另外過氧化氫具有強氧化力,可造成皮膚、眼睛及腸胃道的腐蝕性傷害,長期食用有致癌的危險,台中市衛生局呼籲選購豆製品食品時,不要購買食物外觀異常白的加工製品,以確保食品的安全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