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

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血糖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民眾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0%(男性:50.9%,女性:32.8%);而18歲以上之糖尿病患者,將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男性糖尿病患者有54.2%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較女性糖尿病患者(45.8%)高。另對於已經患有糖尿病且為過重及肥胖者之個案,是否會因此而進行體重控制呢?前項調查結果顯示,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民眾,採取減輕體重者不到3成,仍有進步的空間。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為從源頭幫助國人預防糖尿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健康局今年推動之「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截至10月21日已成功號召全國66萬人參與,累積減重公斤數達938噸,遠遠超過原訂600噸目標。未來健康局將持續與22縣市及各部會合作,共同打擊肥胖,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推動「健康城市」、「健康促進醫院、職場、學校、社區」,改善致胖環境,營造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行動力,民眾透過學習「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健康體重管理技巧,達到遠離糖尿病,全民健康的目標。依據國民健康局94年及98年進行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自述經醫師診斷有糖尿病之民眾,在98年已有9成以上表示自己有透過飲食控制來控制血糖;但94及98年皆有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過去兩週沒有運動,顯示患者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上仍需加強。另外糖尿病者在自我驗血糖及注意自己足部保養等自我疾病照護行為上,雖然已分別從94年的22.4%、39.0%增加到98年的37.9%、46.1%,但仍不夠積極。●步態不穩、尿失禁、失智 當心是「水腦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398●幼兒過度內向家長應注意 早期發現「語言發展」問題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3400

糖尿病患勿慌亂 血糖認知不可少

糖尿病患勿慌亂 血糖認知不可少#血糖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2010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已位居第5大死因,為加強民眾認識糖尿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響應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擴大舉辦「血糖認知大挑戰」活動,包括「標準血糖值」、「食物連連看」、「豆豆強強滾」等好玩又有趣的闖關活動,希望病友們藉由遊戲方式讓標準血糖值以及對食物的認識輕鬆記憶。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糖尿病衛教團隊表示,許多患者初次面對糖尿病時手足無措,大多需經歷一段時間自我調適,很可能導致在過程中耗時而延誤治療時機,因此血糖前期的認知成為重要的一環。 糖尿病衛教團隊在2011年針對3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進行個別飲食與運動衛教,多數患者在建立新的健康生活型態後,偏高的血糖、血壓值已經明顯下降。此次活動獲得醫護人員、病友家屬、學生的熱情響應,由林志弘醫師介紹世界糖尿病日的由來,陳瑩憓衛教師與李怡珊衛教師帶領病友們一起「健康有氧動一動」,把健康態度融入生活中,並藉由此活動獲得豐富的健康知識,讓大家帶著愉悅的心情「滿載而歸」。

視力模糊、水腫甚至陽痿 糖尿病併發症多

視力模糊、水腫甚至陽痿 糖尿病併發症多#血糖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許博期說,隨著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及人民平均餘命的增加,再加上現代預防醫學的興起,使國人更重視自己的健康。但是現在所謂的文明病,如糖尿病,病患日漸增多,據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盛行率約4%,每年的新發生糖尿病比例約1.5%。糖尿病與腦中風、心臟病和高血壓也有密切的關係。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統計,全球有2億8千多萬糖尿病人口,台灣約有120萬人,占總人口數5%。台灣的糖尿病人口中,1%因為周邊血管疾病需要截肢,4%得過心肌梗塞,更高達6%發生過腦中風。近年來治療糖尿病併發症所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日益龐大。因此對於糖尿病的積極防治是刻不容緩的。在中醫糖尿病是屬於「消渴證」範圍,臟腑病變主要在肺、脾(胃)和腎,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症狀有口大渴,飲水多,口乾舌燥,咽中發熱,大便正常、小便清等;中消症狀有口渴易饑餓,飲食多,卻形體反瘦,易汗出,小便頻數等;下消病狀有煩躁口渴、面目黑、小便多,小便渾濁或清長。其病程也主要可分成三個階段,早期病機為陰虛燥熱,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三多)及體重減輕;中期發展成氣陰兩虛,以倦怠、乏力、口乾為主要表現,並可出現視力模糊、手腳麻木或尿中會出現微量白蛋白;末期演變為陰陽兩虛,併發症加劇,會出現腰酸、手腳冰冷、水腫、陽痿等症。在糖尿病的中醫藥膳食療方面,中醫觀點以清熱生津,養陰益氣為主要方向,如、山藥、薏仁、南瓜、燕麥、牛蒡、芹菜、芥菜、菠菜、蓮藕、荸薺、豆芽、苦瓜、冬瓜、香菇、金針、黑木耳、白木耳、玉米等,在顧及總熱量攝取之下應可考慮選用。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血糖

對罹患唐氏症的唐寶寶來說,大約45歲就已進入老年,造成「老人照護老人」情形,為了因應雙重老化的社會問題。唐氏症基金會舉辦「雙老無憂」全省巡迴論壇,在花蓮慈院小兒科醫師朱紹盈的積極爭取下,東區唯一一場論壇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除了花蓮慈院醫護團隊之外,更邀請了台大醫院、台東馬偕醫院、慈濟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發生率大約是1/800到1/1000,正常人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唐氏兒是因第21對染色體突變,導致成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雖然很多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唐寶寶(唐氏症患者);但是朱紹盈醫師表示,唐寶寶是一份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跳出一般世俗的框架去看待事情。雖然唐寶患有遺傳病,但若知道他們的特殊與優點,例如友善、節奏感好等,唐寶寶還是一樣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有名的指揮家胡舟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生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另一項令家人擔心的就是提早老化的問題,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最近也發現,就讀國三的兒子出現了白頭髮與白斑。唐氏症患者因年齡的成長,老化、退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家長年紀日益增長,可提供的照顧相對降低,雙重老化凸顯出唐氏症患者家庭需要多重照護服務的課題。因此,林美智表示,希望整合醫療、家庭與社會資源規劃而成「雙老無憂」健康論壇,能讓大家從中得到更多正確的照護知識,也希望當更多人透過論壇了解唐氏症後,能讓整個社會環境進步的速度加快,讓唐寶寶與家屬不再因為雙重老化造成困擾。

糖尿病患享受美食 把握三低一高原則

糖尿病患享受美食 把握三低一高原則#血糖

65歲的吳先生患有第2型糖尿病,約五年卻從未接受過任何降血糖藥物治療;因為他認為「少吃澱粉類、大量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度」就可以有效性控制血糖。但是偏高的血糖數據卻不斷告訴他-這是錯誤的;直到有一天,吳先生與太太到署立台中醫院做健檢時經過營養師門診門口,吳先生說,「我進去問一下營養師,為什麼我已經如此注意飲食和大量運動了,血糖還是降不下來?」沒想到這一走進去,吳先生的人生從此變成彩色的。台中醫院陳姿宇營養師說,在營養師門診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民眾,尤其是糖尿病病友,他們會抱怨在飲食上自己已經相當忌口了,如太甜的點心或米飯已經吃的很少,但是血糖卻仍「高居不下」,不但覺得挫折甚至認為人生已經變黑白,毫無樂趣;如同吳先生,主餐以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並且少量多餐再配合大量運動,肚子餓了以水果取代點心,卻仍舊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其實,糖尿病飲食並非是只要含醣類食物不吃就可以將血糖控制好的,每份水果中的含醣量和主食類的含醣量是一樣多,所以要控制血糖應該是要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點心的攝取及均衡攝取各類新鮮食物,並把握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加上高纖維飲食為原則,將每天的熱量攝取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如此就能「吃的飽、吃的好又健康」。自從吳先生開始吃台中醫院的「健美餐」後血糖值均維持在100-110 mg/dl(飯前)。延伸閱讀「糖尿病飲食」: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299

身心障礙者缺乏運動 半數以上血糖異常

身心障礙者缺乏運動 半數以上血糖異常#血糖

根據嘉義市衛生局統計,65歲以上身心障礙者,有一半以上血糖異常,罹患慢性病風險也相對提高,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嘉義市政府衛生局26日表示,根據99年度「身心障礙者整合性健康篩檢」報告,接受篩檢的214位身心障礙者中,有68人出現血糖異常,比率高達31.7%,超出世界血糖異常盛行率的13.5%甚多。 

飲食、生活型態改變 糖尿病人口上升

飲食、生活型態改變 糖尿病人口上升#血糖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與臺北市大安運動中心為強化糖尿病人自我照護能力,呼籲熟男、熟女輕鬆做到養生好方式,從日常生活作息中重塑健康行為,提醒糖尿病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響應「防治糖尿病-健康樂活進行4」、「量(量腰圍)、測(測血糖)、輕(選輕食)、動(多運動)」,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家人朋友的配合與支持,讓糖尿病友不寂寞。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李碧慧主任指出,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工作時間延長、沒時間運動),使糖尿病的人口在近年來急遽上升。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9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主要死亡原因中糖尿病占第5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29.4,死亡百分比5.1%;臺北市大安區主要死亡原因中糖尿病占第5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25.03,死亡百分比4.38%。據統計,約有一半的糖尿病人不知道自己已罹患糖尿病,三分之二的病人未能適當控制病情;國內超過三成的下肢截肢病患及超過兩成的洗腎病人,都是糖尿病所造成的。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如果及早發現且控制良好,可以減少40~60%的合併症,以獲得最理想的健康狀態與生活品質。延伸閱讀「防糖尿病要量、測、輕、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33

留意控糖小撇步 輕鬆過夏天

留意控糖小撇步 輕鬆過夏天#血糖

做好糖分控制,糖尿病人一樣能夠享受清涼的夏季。營養師說,各種消暑聖品紛紛出爐,讓許多糖尿病人又愛又恨,不吃心裡難過,滿足口腹後卻讓血糖飆升影響健康。建議大家自己動手做冰品,選擇仙草、愛玉等低熱量點心,做好糖分控制,同樣能一解暑氣。 街頭上的冷飲、冰品,還有當季的各種水果,讓人目不暇給,但一不小心可是會攝取過多的糖分。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龔芳怡表示,冰品中常見的綠豆、紅豆、薏仁等材料,只要兩匙免洗湯匙的量,就相當於四分之一碗的飯量,如果當天還是三餐正常,很容易造成當日的醣類攝取過量,若再加上冰品中調味的各種糖水、糖漿,血糖想不飆升都很難。 夏天裡一杯現打的果汁清涼又消暑,但營養師提醒,打成果汁除了攝取的分量不易控制,果汁提升血糖的速率也比較快,建議還是天然的最好。不過,新鮮的水果雖好,但糖尿病人要有分量的觀念才能避免多吃。西瓜、芒果放入家中一般的飯碗八分滿,荔枝則是九顆,分別是一份水果的量,至於單顆水果,一個女生的拳頭大約是一份,糖尿病人通常可以吃兩到三份,但還是要以醫師、營養師的建議為主,正常的攝取水果並不需減少主食的份量。 龔芳怡說,與其飽受市售冰品的誘惑,不如自己動手做冰品,可以兼顧衛生與健康,血糖也能獲得控制。做法很簡單,材料可選擇低熱量的愛玉、仙草、蒟蒻,加入碎冰,再加入代糖來取代黑糖、蜂蜜與果糖,輕輕鬆鬆享受冰品,口感一樣滿足。 夏天水分流失多,如果想喝飲料,龔芳怡表示,以無糖飲料為佳,若想有甜味口感可加入代糖調味,但避免將水果打成果汁飲用,因為除了怕分量控制不當外,果汁提升血糖的速度也比較快,水分的補充還是以白開水最健康。糖尿病人一定要記得每天可攝取的總醣量,偶爾選擇低熱量的冰品來滿足口感,過一個清涼又健康的夏天不再是夢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