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醫訊/做好自我保健 戰勝糖尿病

醫訊/做好自我保健 戰勝糖尿病#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台灣地區慢性疾病的威脅不容小覷,其中罹患糖尿病人數更是居高不下,而糖尿病是一種強調自我照顧的慢性病,因此疾病的成因與預防都需要病患及家屬去學習與瞭解。糖尿病屬於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原因是因體內胰臟功能不良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對糖類的利用能力降低,良好的血糖控制等都需要病患及家屬去學習與瞭解,因此聖馬爾定醫院舉行「101年度糖尿病第二期教育班」,協助糖尿病患者、家屬或社區民眾,對糖尿病合併症疾病與照護能有更深層的認識,課程內容包括周邊動脈阻塞性、腎臟病疾病的瞭解與美足照護等。活動時間:9月15日上午8:20~11:30活動地點:聖馬爾定醫院10樓學術講堂活動洽詢:(05)2783-865或(05)2780-040轉3311、1858

醫訊/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恐有牙周病

醫訊/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恐有牙周病#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導致血糖最終代謝產物(AGEs)在小血管壁的堆積,使小血管管腔變窄,延長牙周發炎時間進而產生許多相關併發症;在口腔併發症包括口乾、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等,其中牙周炎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口腔併發症。根據流行病學顯示糖尿病是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牙周病被認為是糖尿病的第六併發症,且超過70%糖尿病患者有牙周炎,為幫助糖尿病患者,衛生署台南醫院特別邀請,牙科主治醫師姚宜吟來教大家認識糖尿病與牙周炎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如何預防等,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講座時間:7月22日(日) 上午10:00~12:00講座地點: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地下一樓會議廳

糖尿病患福音! 核桃能改善血糖問題

糖尿病患福音! 核桃能改善血糖問題#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一項研究指出,適量食用堅果能顯著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機率,該研究針對11個國家,34~59歲共8400名婦女所進行的16年追蹤調查顯示,而堅果之所以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機率,主要是因為堅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其他營養素,有助於穩定血糖和改善胰島素功能的緣故。核桃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食物,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解釋,因其中含鎂的成分,可調節神經系統和肌肉的活動,長期患糖尿病者,會因為尿鎂排出過多,造成胰島素的功能不彰、醣類耐受性減低等現象;適量補充鎂可以改善血糖。而核桃中的鋅可協助胰臟製造胰島素,此外,鋅還有促進傷口癒合,參與皮膚、毛髮、指甲等的修補作用,對傷口癒合能力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應適量補充。另外在核桃中的Omega-3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減少體脂肪囤積、協調胰島素分泌等作用,可以調節血糖、減緩糖尿病症狀。何一成醫師表示,核桃具有健腦、補血、健胃、養神等功效,而核桃中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是大腦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也有防止動脈硬化的功效,但何一成醫師提醒,核桃的熱量高,一顆核桃就約等於35大卡的熱量,2顆就相當於1/4碗飯的熱量,建議可以切碎後拌入沙拉中食用,或者撘配蔬果打成精力湯,如此不僅可控制食量,還可充分發揮功效,另外核桃也不宜與黃豆、黃豆製品同時食用,否則會導致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現象。

糖尿病患別怕 1天2份水果助營養均衡

糖尿病患別怕 1天2份水果助營養均衡#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生產各式各樣的水果,香甜又多汁,不過糖尿病友們常會因擔心血糖高而不敢吃水果,面對香甜的水果,到底該不該吃呢?其實擔心水果的糖分而不吃是不對的,想要穩定血糖就該以均衡飲食為主,不過病友們還是可以每日吃水果,因為水果含有天然糖類、纖維質,且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的維生素C和身體免疫力、抗氧化、防癌都相當有益。。但須注意水果若吃過量對血糖控制也會造成影響,所以每日吃的水果種類及份數與食用的方法就很重要了。糖尿病友一般建議每日應攝取2份水果:1份的水果量,大約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如小蘋果一個、小水梨一個、荔枝5個,若大型的水果,如西瓜、芒果以切成飯碗的一平碗為一份。另外請注意每日2份水果建議分開吃,若一次吃2份,糖分會太多。另外,攝取新鮮水果,盡量避免打成果汁,一旦打成果汁,纖維質和維生素會流失,且一杯果汁通常需要超過2份以上的水果,如1杯240C.C.柳丁汁,通常也要4、5個柳丁才擠得出來。而新鮮水果又可吃到纖維質和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牙齒不佳的病友,仍可按水果份量打成果汁,但最好不要過濾,不然會減少纖維質的攝取。糖尿病友是可以攝取新鮮多樣的水果,但需要注意攝取的份量,才能穩定血糖。

運動持之以恆 有助控制糖尿病

運動持之以恆 有助控制糖尿病#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糖尿病」是一種特別需要健康管理的疾病,48歲的林先生今(100)年參加基隆市社區闔家歡健康檢查,空腹血糖值為108mg/dl,五年前被診斷為糖尿病患,5年來除飲食控制外,並要求自己每週爬山或慢走至少5天,每次至少30分鐘,絕對不能間斷,身體的狀況也好很多」。由此可知「持之以恆」的運動對健康是有幫助的!但林先生則表示「95年參加社區闔家歡健康檢查空腹血糖值155mg/dl,當時衛生所護士已予說明並轉介,由林先生的例子可以看出,運動不僅可以控制體重、穩定血糖,促進心肺功能的健全,也需消耗皮下脂肪以及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同時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有助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在臨床上醫師在診治糖尿病患者時,也必會告誡糖尿病患者除要按時服藥外,也需要養成持久適宜的運動。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表示,「適宜的運動」是指每星期運動三至四天,每次15至30分鐘之間;其所採取的運動型式最好是有氧運動如爬山、慢走、跳舞、游泳、有氧體操、太極拳,而每個月需評估一次運動的效率,並逐漸的增加其運動量。許明倫提醒民眾,「糖尿病」目前雖仍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但只要按時服藥定期回診依循醫護人員的指導,維持適當的運動及控制飲食,可使病情穩定並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發生且擁有愉快的生活品質。

血糖偏高不在意 當心併發症找上身

血糖偏高不在意 當心併發症找上身#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經濟環境不景氣,許多人東省西省,也把健康照顧省掉了,其實經濟越是不景氣,更要注意健康照顧,因為早期預防、治療疾病的支出相對是小錢,若是拖成大病,影響體力、與後續的醫藥費用、住院及長期復健,才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指出,門診常有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就診時發現血糖偏高,但因為之後要前往大陸工作,因此僅說會自行飲食控制便離開。之後趁返台時再次就醫時,發現血糖嚴重失控,甚至有人已經引起心血管併發症。哪些人是血糖偏高的高風險族群?洪建德醫師說,BMI值>23,患有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黑棘皮症、多卵性卵巢、父母親有糖尿病、有過姙娠糖尿病史、沒有規則運動習慣、有特殊內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末端肥大症、甲亢、庫辛氏症等)、使用類固醇者、更年期後女性等,都是血糖偏高的高風險族群。洪建德提醒,血糖控制不易理想的人,長期持續數十年的血糖過高,即使只是偏高(糖化血紅素7.0%至8%),也可能引發糖尿病的併發症,像是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大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神經病變、骨質密度、免疫力降低等全身性的影響,同時老人癡呆症的機率也會上升。甚至造成急性感染症、結核病、或急性併發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症或酮酸血症等)而病危。在預防血糖失控方面,洪建德醫師指出,上班族年輕人,特別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多加強體能活動,注重均衡營養,保持理想體重,預防糖尿病於未然。沒有健康食品能夠取代藥品達到適當控制血糖的效果,或是讓人免除醫師診治。平時多把握健康檢查的機會,儘早發現血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並立即治療。若已經罹患糖尿病時,要面對它,不要忌病求醫或是長期否認,找專科醫師長期監控與諮詢,並且指導飲食藥物運動的配合,達成正常血糖,以避免併發症。當血糖不理想或糖化血紅素高於7.0%,持續3個月以上,應使用胰島素治療。胰島素不會傷肝腎,反而會有治療與預防肝功能不好、腎臟衰竭、老人失智症的優點。在早期花小錢,僅早治療,可以避免往後發生併發症時,需要更多的金錢、時間與精神來治療。

破解糖尿病五大迷思 胰島素能控血糖

破解糖尿病五大迷思 胰島素能控血糖#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糖尿病的人口超過130萬,有的病友血糖長期無法控制穩定,又對胰島素治療強烈抗拒。5日彰化縣縣長卓伯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彰化縣醫師公會蔡明忠理事長、彰化縣診所協會連哲震理事長、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周賢彰副院長、秀傳醫療體系林浤裕副院長、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孫嘉成副院長,共同帶領民眾破除胰島素的五大迷思。孫嘉成指的五大迷思分別是:注射胰島素不是糖尿病人的世界末日;使用「蚊子針」克服針頭恐懼症;胰島素是糖尿病人的維他命,不夠時就要適時補充,不會成癮;適時胰島素治療,血糖儘快控制好,才不會產生失明、截肢、甚至洗腎等嚴重併發症;多操作、多練習,監測血糖不麻煩。卓伯源縣長指出,彰化縣糖尿病人約有8萬多人,但接受胰島素注射者不到二成,當糖尿病友聽到醫師建議用胰島素治療,直接的反應是擔心接受胰島素治療後會變成要終生使用擔心自己「回不去了!」或「是不是沒救了?」醫師才會建議要用胰島素。卓伯源說,胰臟就像是一個工廠,生產胰島素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血糖,但是當工廠老舊或是生產線故障,就會減少甚至無法生產胰島素,這時補充胰島素代替工廠的生產力,就可以控制好血糖。胰島素治療的同時,血糖自我監測就可以很快地知道血糖的高低,以作為飲食的調整和醫師調整胰島素劑量的依據,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彰化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基層醫療院所合作「血糖達標計畫」外,縣府也特別提供100台免費血糖機贈與設籍於本縣之第2型糖尿病患者,數量有限請速申請。卓縣長鼓勵糖尿病友透過定時血糖自我監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藥物使用等四大要素,有效控制血糖,迎向健康、美好的人生。

遠離腎臟病 血糖、血壓要控制好

遠離腎臟病 血糖、血壓要控制好#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100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系統」電話訪問調查16,985名18歲以上成人顯示,國內18歲以上民眾約七成正確答對「有糖尿病的人,若血糖沒有控制好,後來會容易引起腎臟病」,其中糖尿病患者答對率可高達83.1%;但是在「有高血壓的人,若血壓沒有控制好,後來會容易引起腎臟病」認知方面,國內18歲以上民眾正確答對的比例則不到四成,因此有3成民眾不知「血糖未控制好易引起腎臟病」、6成民眾不知「血壓未控制好易引起腎臟病」。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與腎元所組成,含豐富的微血管,如果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不好,會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血壓若未控制好,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時,腎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將導致腎臟病發生,而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將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所以呼籲民眾要重視慢性腎臟病防治,患有三高(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的民眾,應做好三高控制,定期抽血檢驗腎功能,降低病情控制不良對腎臟之危害。 中央健保局在100年8月1日起成人預防保健檢查,除維持肌酸酐與蛋白尿篩檢項目外,另新增腎絲球過濾率(eGFR)之計算,期能早期發現腎功能異常之民眾,而馬公市第二衛生所也提醒民眾,中央健保局所提供40歲以上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至64歲每3年檢查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民眾可利用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空腹來做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