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罕病「瓢蟲」兒 留意三大徵狀 嚴重恐致死

罕病「瓢蟲」兒 留意三大徵狀 嚴重恐致死#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罹患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的患者又稱「瓢蟲兒」,台灣目前約400多位確診,但根據國外文獻指出,罹患疾病的機率為6000分之1,因此可能因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個案數可能有被低估的情形,孩童時期會常出現癲癇情形、身體不規則白斑和臉部血管纖維瘤三大徵狀,可作為父母初期觀察指標,早期發現就能早期預防。結節硬化症 多數基因突變所致 無法抑制腫瘤生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科部主治醫師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的顯性遺傳多器官疾病,因體內TSC1、TSC2腫瘤抑制基因突變,無法發揮正常作用,使得mTOR失去控制,導致體內器官持續生長非惡性的結節腫瘤,併發範圍包括腦、神經、皮膚、腎臟、心臟、肺臟等,容易使得各器官機能受損,並影響患者精神與行為表現。發現不易!「癲癇、白斑、血管纖維瘤」為初期徵狀蔡醫師說明,結節硬化症臨床症狀並不明顯,加上是罕見遺傳疾病,診斷不易,因此若小孩出現三大徵狀「癲癇、白斑、血管纖維瘤」,家長就必須特別留意;且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器官會開始出現不同病徵,若是早期未能發現此疾病,恐使腫瘤變大,其中1成病患恐伴隨發生腦室管膜下巨細胞星狀瘤,嚴重者可能因急性水腦症而猝死,因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預防、對症下藥,避免腫瘤變大而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黃朝慶院長也表示,結節硬化症是罕見疾病、也是進行性疾病,確診後疾病並不會停止,且不同於其他疾病單一、明顯的特徵,瓢蟲患者體內各器官可能會形成許多非惡性腫瘤,受影響的器官眾多且症狀複雜多變,所以建議一旦確診為結節硬化症,希望患者都能進行系統性的定期掃描,如腦部、腎臟和肺部,可在腫瘤變大前、尚未有症狀時提早治療。多器官疾病 整合性門診縮短確診時間 以利診治因結節硬化症為多器官疾病,而醫師通常只針對某一病況做評估,為了幫助瓢蟲兒縮短確診時間、提升診治效果,能更系統性、全面性地照顧病患;在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的努力推動下,醫院目前於北中南皆有成立「整合型門診」,集結各專科醫師集中看診,讓有相關症狀的患者能第一時間獲得所需的醫療資源。

罕見腦動靜脈畸形 腦中的不定時炸彈

罕見腦動靜脈畸形 腦中的不定時炸彈#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17歲的郭姓女高中生,今年四月參加校外檢定考,才出考場不久,突然劇烈頭痛不支倒地,隨後被救護車送往附近醫院急診室。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與血管攝影,發現是右邊的腦動靜脈畸形,需要開刀。頭痛難耐昏倒在地,送醫檢查發現突發癲癇的表現,腦中其實還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腦血管畸形」,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先用藥物控制癲癇症狀,並利用暑假手術,平安拆彈,讓雙親放下心中的大石頭,開學後健康回到校園。 楊道杰醫師指出,郭同學這類腦動靜脈畸形,每10萬人有1到2人,並不多見,由於一般人並不會在沒有症狀下特別做腦部檢查,所以被發現腦血管畸形時,常常已經腦出血,像郭同學因癲癇被查出腦動靜脈畸形算比較特別,也是很幸運的個案。 腦細胞異常放電 癲癇找上門腦血管畸形病患之所以出現癲癇症狀,楊醫師表示,是因為腦動靜脈血管直接交溝,未經過微血管,周邊腦部因偷血效應受傷害,損害區域腦細胞半死不活,才會亂放電。而「癲癇」雖有多種表現方式,症狀定義必須腦細胞有異常放電現象,如果出現意識喪失,手腳不自主顫抖、不正常的視覺、嗅覺等,或是嚴重頭痛、突然手腳無力,應到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門診接受檢查,了解腦部是否有不正常的血管構造。 就讀廣告科的郭同學,從小是父母眼中的「健康寶寶」,很少有什麼病痛,身為愛好創作的繪畫高手,國中起就習慣晚睡,常常一時興起畫太久,總是快12點才上床,發現自己的腦部有腦動靜脈畸形時,上網路查詢,看到不少人因此中風癱瘓,小小年紀的她直說雖然倒楣也蠻幸運,幸好不是腦出血才送醫,現在儘量10點前就寢。 

醫訊/談女性癲癇

醫訊/談女性癲癇#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或稱腦癇、羊癇,又稱伊比力斯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一般來說是腦病變造成的腦細胞突然異常的過度放電,所導致的的腦功能失調。為了增進病友及家屬對癲癇與婦女的認識與瞭解,並了解癲癇懷孕過程的產檢及營養,桃園的林口長庚醫院(醫學中心)癲癇中心及社服課特規劃「癲癇病友座談會」,由該單位闕河晏醫師談「癲癇懷孕與產檢」;楊美瑩營養師談「癲癇懷孕婦女與營養」;鄭美雲醫師談「癲癇與婦女」。該活動需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癲癇病友座談會時間:102年6月15日(六)下午13:30~16:15地點:林口長庚醫院(桃縣龜山鄉復興街5號)醫學大樓1樓第2會議廳洽詢:03-3281200轉5129社服課張琬婷小姐

醫訊/認識氣喘與癲癇

醫訊/認識氣喘與癲癇#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或稱腦癇、羊癇,又稱伊比力斯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一般來說是腦病變造成的腦細胞突然異常的過度放電,所導致的的腦功能失調;氣喘是呼吸道常見的疾病之一,已經成為現代人健康的嚴重憂患,它屬於慢性疾病,發作時可導致患者呼吸困難,甚至可能導致窒息。有鑑於此,三軍總醫院特規劃「氣喘、癲癇」講座,由該單位胸腔內科醫師彭忠衎、神經內科醫師顏哲宏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氣喘、癲癇時間:102年6月15日(六)上午9:30~11:30地點:三總台北內湖總院(台北內湖區成功路2段325號)B1第2演講廳洽詢:02-8792 3311轉12657

醫訊/癲癇之非藥物治療

醫訊/癲癇之非藥物治療#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或稱腦癇、羊癇,又稱伊比力斯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一般來說是腦病變造成的腦細胞突然異常的過度放電,所導致的的腦功能失調。為此,林口長庚醫院特規劃「癲癇病友座談會」,由該院神經內科章寶倫醫師談「癲癇症」;宋崇元醫師談「老人癲癇」;謝向堯醫師談「癲癇之非藥物治療」。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癲癇病友座談會時間:101年12月15日(六)上午9:00~12:00地點:林口長庚醫學大樓1樓第二會議廳(桃園縣龜山鄉復興街5號)洽詢:03-328-1200轉5129

癲癇症患者五成工作難找!醫師:可藉治療改善

癲癇症患者五成工作難找!醫師:可藉治療改善#癲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台灣,具有癲癇症的患者,將近23萬人,然而,台灣民眾因對於癲癇症缺乏正確的認知,導致癲癇症的民眾,在求職的過程中,時常踢到鐵板遇到困難,而為了鼓勵患癲癇的孩童,也能持有遠大的夢想,雙和醫院特別邀請聖誕老公公與病友一起訂做「我的第一張名片」, 期許日後疾病獲得控制後,能在職場上一展長才!雙和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王傳育解釋,國內約有23萬名癲癇病人,由於癲癇會反覆發作,且無法預測,再加上國人對它不了解,讓患者在職場上失去公平競爭的機會,因此造成癲癇症患者近五成找工作時常碰壁。但其實,癲癇可以經由治療獲得有效控制,王傳育說,超過70%的患者可以經由藥物獲得控制,若使用兩種以上藥物長達一年以上,仍無法有效控制的頑固型癲癇患者,則可考量接受迷走神經刺激術,降低發作的時間與次數。而迷走神經刺激術為什麼可以降低癲癇發作的時間與次數?王傳育說明,迷走神經刺激術是在患者左胸接近腋下的皮下組織植入刺激器,再將刺激器的連接導線埋入左頸部的迷走神經上,透過穩定的電刺激,抑制腦部不正常放電。手術過程約一小時。然而,根據神經學期刊也指出,針對兩組先後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的頑固型癲癇患者所做的研究顯示,癲癇患者若使用抗癲癇藥物(兩種以上,四種以內)仍無法獲得有效控制,越早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者,比越晚植入者,不論在控制發作或生活品質上都可獲得顯著的改善。對此,王傳育提醒,具頑固型癲癇患者越早接受輔助治療,不但能降低意外發生的死亡率,對患者在學習以及工作表現,都有正面的效應。

騎士好帥!肉身擋車救人

騎士好帥!肉身擋車救人#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見到大馬路上有民眾暈倒在地也會過去挺身相助嗎?在新竹市26日晚間有一名約莫52歲男子,疑似因癲癇發作而昏迷在市區車流量最大的光復路上。當時下雨又逢交通尖峰時間;此時出現一名身穿橘色雨衣的男子,一方面以肉身擋車,一方面拿著手機打電話報警。讓這名倒地的男子順利搭上救護車,送醫急救後目前已無大礙。新竹的好心民眾接連停下車來協助,連路邊店家也加入救人行列,數十輛經過的車子,沒有人按喇叭,直到救護車抵達,整個過程讓人感動。 另外一輛白色機車騎士看到後,主動將機車停在車道上擋車,也有後方的汽車看到後,將車停在一旁,拿出雨傘為路倒的男子遮雨,畫面溫馨!直到救護車趕抵,在眾人關注下,消防隊員才將這名路倒男子緊急送醫,這名男子在急救後已無大礙。

還在咬毛巾? 台灣癲癇照護知識不足

還在咬毛巾? 台灣癲癇照護知識不足#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在台灣算是不少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期多在兒童時期發病,而為了讓這些兒童能夠在萬聖節前夕,感受到歡樂的氣氛,以及推廣癲癇病症的照護知識,「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特別於10月14日在西洋萬聖節前夕舉辦派對,讓大家在歡愉的派對當中,也能了解癲癇病理知識的重要性。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代表陳倩醫師表示,兒童伊比力斯症(俗稱癲癇症)是兒童神經科門診最常見的一種兒童慢性病。根據統計1000個人當中約5到10人患有伊比力斯,台灣現在約有10-20萬患者,而60%是開始於兒童時期,其實並不少見,但社會對該疾病患者的認知與照顧資源實在不足。大多數人都還認為癲癇發作時,應該要讓病人咬著東西,其實是不正確的知識。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神經科許庭榕醫師表示,現代醫學已能夠控制大部分的伊比力斯症,但萬一發作時,身旁人只要記住正確的急救方式是,保護他們的頭部、不要放東西進入嘴巴、不要抑制發作,有嘔吐時則讓他們側臥避免嗆到並保持呼吸順暢,保護他們安全直到發作結束。許庭榕解釋,只要病童配合定時服藥且按時回診報告近況與用藥後的反應,遵從醫護人員指示即能擁有正常生活。而她也建議,在體力可以負荷的情況下,伊比力斯兒不妨多參加戶外活動。但不建議參加攀岩、爬竿或騎馬等較具危險性之運動。參與一般戶外活動的時間和運動量可以慢慢逐步增加,同時兼顧孩子的體能狀況。陳倩醫師說,目前台灣伊比力斯兒童的需求與社會福利仍未受到一般社會大眾的注意和重視,希望伊比力斯兒童能在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受到瞭解、尊重與應有的照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