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癲癇治療露曙光 錯誤觀念一次釐清!

癲癇治療露曙光 錯誤觀念一次釐清!#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可怕,只是腦細胞不正常的放電現象,從古至今,更有許多知名的文學家、數學家、音樂家和畫家等都是癲癇患者,也就是說,只要控制良好,沒發作時,癲癇患者與一般人無異。台灣民眾對癲癇的了解不深,經常誤認為「癲癇發作時,旁人要拿東西讓患者咬」、「不會好,需要終身服藥」、「會遺傳,不能生育」等錯誤觀念,加深了對於癲癇的刻板印象。將手伸進口內可避免癲癇者咬斷舌頭?大錯特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腦波檢查室主任徐崇堯指出,上述錯誤的觀念以訛傳訛,其中,在處理癲癇患者大發作時,最糟糕的方式就是將手指伸進患者的口內,這種做法除了容易被咬傷造成感染之外,也可能引起患者的嗆傷或窒息,反而得不償失。實際上,癲癇發作時,把舌頭咬斷的機率非常低。徐崇堯醫師表示,新一代藥物問世後,癲癇患者只要遵照醫囑服藥、定期回診,經過兩、三年之後,就能啟動減藥評估,有機會可以不用終身服藥。至於癲癇是否會遺傳、能否生育?徐崇堯醫師表示,雖然部分的癲癇有遺傳性,但畢竟為少數,特別是局部性癲癇,大多數與遺傳無關,不能因為罹患癲癇就認定一定有生育的問題,必要時可以在婚前接受癲癇相關遺傳基因檢驗。徐崇堯醫師進一步說明,癲癇最怕的其實是誤診,因此若有懷疑時,一定要找具有癲癇診療專業的神經科醫師進行臨床症狀問診,並且安排腦電圖檢查,必要時進一步安排神經影像檢查,才能提高診斷率,減少誤判率、避免錯誤用藥的可能性。女性癲癇者孕期若不服藥治療 恐增加母體安危、寶寶易受影響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尤香玉醫師強調,有研究指出,女性癲癇患者可能會有不孕的困擾,但若能在懷孕前就將癲癇控制良好,孕期出現大發作的機率就會降低很多。尤香玉醫師進一步說明,有些女性擔心懷孕期間使用癲癇藥物會導致畸胎,實際上在歐美曾做過登錄調查,癲癇患者懷孕期間,只要用藥得宜,並不會增加畸胎的發生率。但是懷孕期間若不繼續服藥治療,不但對媽媽本身有較高的生命危險外,對寶寶更會有出生後體重不足、影響日後成長發育的可能。尤香玉醫師表示,癲癇治療在新藥不斷推陳出新、手術治療不斷進步下,如今已大露曙光,以新一代多重作用機轉抗癲癇藥物來說,已經比單一機轉的藥物涵蓋面更廣,可適用更多的癲癇發作類型,也可減少多種藥物使用的交互作用,並且穩定性也高、耐受性較佳;懷孕婦女也能安心使用。尤香玉提醒,癲癇並非不治之症,只要遵醫囑規律用藥、定期回診,並且保持生活作息的正常、睡眠充足、減少生活壓力,就能控制癲癇發作;特別是想要懷孕的女性,可事先諮詢不同藥物的使用方式,且孕期適當地補充葉酸,就能減少傷害,找回有品質的人生。

5步驟記下來!癲癇發作不驚慌

5步驟記下來!癲癇發作不驚慌#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37歲的Vivi小學一年級時,在注射日本腦炎疫苗後感到視線模糊、大腦出現刺痛感,經精細檢查後竟被確診為癲癇患者。因為當時癲癇衛教觀念不足,Vivi無法跟上體育課、參加戶外教學、課後輔導,連跟朋友出去玩都受到限制。當時因為不想被其他同學嘲笑,用藥不規律導致發作頻率高。24歲時,她在醫師的建議下,漸漸減低藥物劑量,現在癲癇控制良好,停藥後已有6~7年沒有發作。癲癇可能與遺傳、腦炎、外傷有關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禹利醫師指出,癲癇致病的原因眾多,可能與遺傳基因、出生狀況、嬰孩童時期有無痙攣、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等有關。很多時候無法確切找出病因,此時除了身體、血液、神經和腦波檢查外,更需施行其他更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認病灶。吳禹利醫師指出,癲癇患者中約有3成為頑固型癲癇患者,頑固型癲癇患者需併用多種藥物治療來降低其發作頻率及程度。70%的癲癇患者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疾病,呼籲患者應長期遵照醫囑,定期追蹤。當兒童癲癇2年未發作、成人癲癇3年以上未發作,即可驗證癲癇已穩定控制。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醫師關尚勇表示,癲癇患者透過藥物與手術等治療,一樣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5簡易口訣記下來台灣癲癇醫學會前理事長莊曜聰表示,許多民眾甚至是癲癇家屬對病症存有錯誤觀念,最常見的為遇到癲癇發作時,會強行掰開患者的嘴,以手指或是其他物品塞到口中來避免咬斷舌頭,但癲癇患者發作時舌頭往內縮,可能會咬到的是舌頭外緣,若放置堅硬的物品到口內,可能會造成牙齒斷裂、下顎受傷。呼籲大眾,遇到癲癇發作時不需要驚慌,透過簡易口訣就可幫助癲癇患者:1) 移/將患者附近尖銳物品移開,若有軟墊或衣物可墊在患者頭下。2) 勿/勿強行壓患者肢體的抽搐,勿將硬物放入患者口中。3) 側/將患者臉側放,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以免堵塞呼吸道。4) 陪/陪伴患者至神智清醒,並告知發作的情況,並給予安慰。5) 送/患者連續抽搐5分鐘以上,或發作間神智不清,須將患者快速送醫治療。

守護老年健康 從預防跌倒開始

守護老年健康 從預防跌倒開始#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化浪潮以驚人速度席捲整個社會,跌倒的根據內政部統計,至今年一月止,老年人口已達總人口13%,因為失去意識、癲癇等原因導致老人跌倒發生率越來越高,常跌倒的老人,應懷疑患者是否有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惡化徵兆。這些危險因子都有可能導致老人跌倒一位有高血壓的70多歲男性跌倒後有下肢無力情形,入院後腦出血,治療後返家再次跌倒,造成二次腦出血。透過疾病治療、老年科身體評估後,一年後回診,近況已經無跌倒且功能良好,生活也可自理。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蔡明松表示,社區內老人的跌倒發生率約30%,跌倒過的老人當中有一半跌倒的老人會再次跌倒,其中有約30%因受傷而行動不便、失能而死亡。因此,減少老人跌倒是一個老人照護重要的議題。老人跌倒多沒有外傷、不易查覺蔡明松醫師表示,社區老人的跌倒多為環境造成,而安養院老人的跌倒則為步態、低血壓造成,老人跌倒的表現有跌倒處的瘀青、骨折、腦外傷。但若沒有外傷,跌倒不一定會被發現。跌倒之後容易造成老人的傷害或失能。成。若有跌倒或反覆跌倒,需高年科就醫,進一步評估與治療。經適當的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介入,可有效的減少跌到,減少老人失能及死亡。長輩容易出現步態不平衡、下肢力量變差症狀跌倒的評估包括多方面。跌倒發生的環境、跌倒的危險因子等。理學檢查包括血壓、心臟病檢查如心律不整。神經學檢查如視力、下肢肌肉力量。步態與平衡檢查可做起立與行走測試。骨骼肌肉方面須留意下肢關節與鞋子。功能評估包括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環境安全的評估。跌倒後的復健可以著重在態平衡與肌肉力量的加強鞋子的穿著。若有外傷、骨折、腦出血或有造成跌倒的原因如心臟疾病,需住院治療。在慢性治療方面,可篩檢骨質疏鬆。加強慢性病的治療如失智症、關節炎等疾病。營養方面可多須補充維他命D。若有衰弱或容易跌倒的老人,經周全的評估與適當的治療,可預防與減少老人跌倒的併發症。

當心!白果有毒 過量恐引發癲癇

當心!白果有毒 過量恐引發癲癇#癲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年一到豐收季,總有人會去撿拾銀杏種子,或敲打樹上未落的銀杏種子,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勇攀樹冠,而銀杏種子採摘期過後,很快會出現另一道風景:一攤一攤的銀杏種子被鋪開曝晒,一股若隱若現的臭味也隨之產生,這味道來自腐爛的銀杏肉質外種皮。幾天後,臭味消失,外種皮也變得乾裂,可以被輕鬆扒掉了。這時的銀杏種子顏色變白,因此得名「白果」。市面上出售的銀杏種仁,幾乎都是這種被去了外種皮、可長期儲存的白果。毒可做藥藥變毒,真真假假須明辨白果仁有毒?這倒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確實有一些根據。其毒性主要來自一種名曰「銀杏酚」的天然化學物質,銀杏的扇形葉也含有少量這種物質。銀杏酚是維生素B1的拮抗劑,進入人體後,可能會抑制某些生理活動,最終引發癲癇或驚厥。銀杏酚耐熱性強,遇熱不易分解,烹飪也無法消除。因此熟食白果時,務必控制好數量,小孩更要少吃些。最好先去除白果芯,並控制食量在十粒以內。處於孕期的女性和哺乳期媽媽,建議就別吃白果了。往往一般人聽聞某種植物有毒,首先想到的似乎是該植物能否做藥治病。古人云:是藥三分毒;毒藥、毒藥,毒和藥本是一體,只要掌控得當,應該可以化毒為藥。(本文摘自/吃出堅果的學問/時報出版)

醫訊/癲癇健康講座

醫訊/癲癇健康講座#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罹患癲癇,帶來生活很多的不便,雖然癲癇發作可以用藥物控制,但心理上的困擾,卻更難找到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對待癲癇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除了家人親友的幫助調節外,更重要的是患者自己能正確認識自己,明瞭病況。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舉辦「癲癇健康講座」,健康講座由專業神經內科醫師、專科護理師與社工師為大家解惑,還特別邀請到臨床心理師,針對罹患癲癇的病友,及家屬心理調適部分教授如何與癲癇和平相處,並在講座後和病友家屬進行交流分享。名稱: 癲癇健康講座時間: 105年6月18日(星期六)上午8:30~11:30地點: 大雅院區醫療大樓10樓學術講堂洽詢: 05-2756000轉1851、1852、1856、1858

音樂調節身心!避免癲癇發作、舒緩疼痛

音樂調節身心!避免癲癇發作、舒緩疼痛#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一顆心噗通噗通的狂跳,一瞬間煩惱煩惱煩惱全忘掉」、「聽海哭的聲音,嘆惜著誰又被傷了心,卻還不清醒」隨著音樂的種類、曲調不同,所帶人的感覺也有所不一,對於有些人來說特地的歌曲,可以幫助他們入眠、舒壓,亦或者是更能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但不管怎樣,音樂對人的影響,總是不斷受到矚目,而日前在國外也有項研究發現,傳統治療加上音樂,可避免癲癇發作。聆聽莫札特 可降低癲癇發病率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醫學中心,針對21名癲癇患者與非癲癇患者進行音樂測試,首先請他們聽10分鐘莫札特雙鋼琴奏鳴曲及其他樂曲,並觀察腦波變化,結果發現,癲癇患者聽音樂時,腦波不僅比較穩定外,異常放電的情況也變少,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心理學期刊》。聽音樂好處多 3大點報你知為幫民眾更加了解音樂帶人的影響,《優活》整理出以下3點,但要提醒民眾效果因人而異,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此外,也要避免音量過大,以防打擾到他人或對耳朵造成傷害:1)睡前聽音樂有助於入眠/一項刊登在《輔助與另類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人的睡眠大致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兩者於睡眠時間內交替出現,在快速動眼期時,大腦處於如清醒時的活躍狀態,而非動眼期又分為四期,第1、2期為淺睡期,第3、4期為熟睡期,而睡前聆聽舒緩音樂,可增加睡眠周期中第3、4期之熟睡期,尤其對於需要較長時間入睡者,有較大幫助,2)邊工作邊聽音樂,可提高工作表現/根據國外公司,針對受測者進行連續五天在工作期間聆聽不同性質的音樂發現,聽流行樂能增加檢查類型工作的速度、古典樂能提高工作的細膩度、環境音樂能提升邏輯力,至於舞蹈樂則能提升整體工作的綜合表現。3)健身聽音樂,助於緩解疲累感、疼痛/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現,音樂能使大腦分泌出一種類似嗎啡的物質,有助於止痛,如此一來,鍛練過程中就不會覺得太疲累或是有任何疼痛感了。

癲癇並非不治之症 7成患者能治癒

癲癇並非不治之症 7成患者能治癒#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旦確診為癲癇,有多數患者的心中都會浮出「為什麼是我」、「世界末日來臨」等聲音,但其實癲癇並非不治之症也不可怕,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遵從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有高達7成的患者都能獲得痊癒!腦細胞過度放電 癲癇就會發作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表示,癲癇是一種先天(如罕病、腦部發育不良)或後天因素(如外傷、腫瘤、發炎、中風)所引起的腦部疾病,當腦細胞過度放電時,就會造成僵直陣攣型、複雜性局部癲癇發作等20種症狀,主要發病的高峰期,有嬰兒時期、小學至青少年以及65歲以上三個階段,只不過,在臨床上遇見的患者,仍以不明原因居多。除此之外,醫師在臨床上也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約有10%的患者只要接觸到特殊因子(如麻將、情歌、熱水、讀書等)就會引起症狀,而這又稱之為「癲癇症後群」。只要3年不發病 癲癇患者可開始停藥雖然癲癇發作所引起症狀經常嚇到他人,但其實它一點都不可怕,只要按時服用藥物,20歲以下的患者,2年內沒發作過,並在腦波監測下表現正常的話,就可以慢慢停藥,至於成人則是3年內沒發作過並監測正常,也可以開始停藥,一般來說,有7成的患者都能夠痊癒。但以目前的傳統藥物來說,仍有3成的頑固型癲癇患者無法獲得控制,所以,今年6月時健保已核准新一代抗癲癇藥物,幫助12歲以上局部癲癇發作併有或未併有續發型全身發作的輔助治療。所以提醒民眾,應多留意身體各種症狀,畢竟癲癇的局部小發作容易讓人忽略,且一旦確診後,應積極接受治療,遵循用藥指示,如此一來,就能大幅降低意外風險,提升生活品質,甚至痊癒。

非瘋子、不會傳染!全台超過15萬人受癲癇所苦

非瘋子、不會傳染!全台超過15萬人受癲癇所苦#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癲癇也是俗稱的「羊癲瘋」,並非傳染病,患者也不是瘋子,而是因為腦部不正常放電所引起的。根據衛福部社會統計處數據,台灣的癲癇盛行率大約是1/150,也就是每150人中就有一名癲癇病患,依照台灣2千3百萬人口計算,全台就有超過15萬人罹患癲癇。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蔡育泰醫師表示,癲癇發作時間不定,如要同時記錄到癲癇發作時的腦波及影像,就必須安排數位影像腦波監測檢查。但過去皆是有線機種,受檢者若要去洗手間或離開病房就必須中斷紀錄,或拉一條很長的線。蔡醫師進一步說明,但近來引進的無線腦波監測儀,不但在房間內可自由走動,即使走到甚至無線接受器範圍外,仍會持續進行腦波紀錄,一回到房間機器便會自動將剛剛記錄到的內容上傳到主機。醫院引進無線儀器 癲癇症診斷更精確聖馬爾定醫院陳美惠院長表示,許多癲癇患者發作時,常會遭受異樣眼光甚至因而出現自卑感,為了要找到病灶所在,及更精確診斷癲癇症和夜間異常行為,醫院除了新引進「無線數位影像腦波監測儀」,並結合「癲癇特別門診」,配合專科醫師治療,此患者獲得有效的控制與減緩病程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