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個性大變是產後憂鬱?驚檢出腦血管瘤

個性大變是產後憂鬱?驚檢出腦血管瘤#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莫名想哭、脾氣變得暴躁,可別以為產後性情跟著改變就是產後憂鬱。一名婦人隨著個性變異,經常談話到一半就不自覺恍神、呆滯,原以為是帶小孩壓力過大罹患產後憂鬱症,甚至有人說「卡到陰」,直到癲癇發作送醫檢查後,才得知腦袋裡長了一顆血管瘤,開刀治療後已恢復正常。個性大變、突發癲癇、騎車突失意識今年39歲的田女士5年前開始改變,許多親朋好友都大吃一驚,不僅整個人變了樣,說話說到一半還會突然恍神、發呆,有時甚至情緒控制不了,想哭、憂鬱、脾氣暴躁,但這些改變她自己都不知道,慢慢到後來記憶性也跟著變差。田女士的先生說,以前太太相當樂觀,生完第一胎後,感覺開始恍神,而且愈來愈不愛講話,變得很孤癖,後來在家中突然癲癇,嘴巴咬得都是血,趕緊送往醫院。田女士表示,記得有一次下班後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不知道怎麼了騎到一半就失去意識,醒來時已站在路邊,路人告訴她,剛才騎車擦撞到路邊的電線桿後摔倒,當會意過來時,腦袋還一片空白,剛剛發生什麼事自己都不知道,幸好只有擦傷,但出了這種事後,家人都非常擔心,要她把工作辭掉。血管瘤出血影響腦部 可能複視、癲癇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婦人檢查診斷為腦內海棉狀血管瘤,此2公分大的良性血管瘤長在左邊顳葉位置,影響記憶、個性。由於出血後造成血色素沈積,刺激腦部異常放電,形成癲癇發作。一般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癲癇、顱內出血、局灶性神經症狀、無臨床症狀,有時即使血管瘤長在腦幹,若重覆出血會複視、看不清楚,甚至吞嚥困難、癱瘓,每出血一次,症狀就會隨之嚴重,所以要在還可以開刀時趕緊開刀。陳金城副院長呼籲懷孕婦女,若是出現個性異常改變、記性變差、情緒低落等,除了考慮可能是產後憂鬱外,還要小心可能是腦有血管病變,應盡快就醫,做詳細檢查。

3成腦瘤患者 合併發生癲癇症狀

3成腦瘤患者 合併發生癲癇症狀#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瘤不只可能引發頭痛,癲癇也是常見症狀!台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奐之表示,有時會看到40、50歲民眾過去沒有癲癇病史,結果某一天突然癲癇發作,甚至昏倒在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後才赫然發現腦子裡長了腫瘤,只好趕快展開治療。腦瘤依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太一樣,腫瘤長在語言區就會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若靠近運動區則容易引起手腳無力,有些人也可能產生視力、聽力症狀,常見的症狀還是以頭痛佔多數,約40%-50%的病患在診斷腦瘤時會有頭痛的症狀,另有約3成患者會合併有癲癇的發生。癲癇持續惡化 腦細胞很容易壞掉!王奐之醫師解釋,腦瘤患者出現癲癇症狀,可能與腫瘤干擾大腦神經電流有關。若放任癲癇惡化,腦部不斷異常地放電,腦細胞就很容易壞掉,因此在腦瘤手術前,針對有癲癇症狀的患者,多半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幫助症狀控制。當手術去除腦瘤的威脅後,多數患者的頭痛、癲癇症狀就會消失。腦瘤有良性、也有惡性的,治療選項以外科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腦瘤手術的困難度與腫瘤的尺寸與位置有關,手術不只要去除腫瘤,也要盡可能減少腦組織傷害,讓患者術後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生理功能,要在腫瘤切除範圍大小與保留大腦功能之間做取捨,是一項很大挑戰。手術密切監控 減少腦組織傷害舉例來說,像台大醫院腦瘤手術團隊會在手術過程密切監測患者神經功能變化、謹慎進行神經病理診斷,都是希望在最少傷害下盡可能將腦瘤切除乾淨,以降低復發風險。王奐之醫師期待未來手術中可運用術中核磁共振攝影做監測,這樣就能及時判斷腦瘤是否切除乾淨,手術精準度也可進一步提升。王奐之醫師也提醒,有慢性頭痛病史的若患者發現頭痛的型態改變、強度加劇、頻率增加,或過去沒有癲癇病史卻突然出現癲癇,特別是50歲後才產生,就得提高警覺。若合併出現視力改變、顏面神經麻痺、半邊肢體無力等症狀,也建議詳細檢查,盡早釐清病情、展開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遇發癲癇別驚慌 醫教正確協助SOP

遇發癲癇別驚慌 醫教正確協助SOP#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50歲的男子在路邊突然倒下、抽搐,疑似癲癇發作,民眾嚇得圍著病人但不知所措。生活上可能會遇到類似狀況發生,意外經常嚇壞人,該怎麼動作?或給予什麼協助?若病人在空曠平坦等安全環境,醫師建議別輕易移動病人,避免缺乏救護專業下,導致病人二度傷害。遇到路人癲癇發作 先保持在空曠平坦處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癲癇是腦神經細胞不穩定而造成俗稱放電的臨床表現。大部分是因為後天性因素,例如外傷、出血、腫瘤或腦部退化導致。癲癇患者應長期藥物治療,醫師會針對病人不同狀況評估、使用不同藥物。最重要的是規律、按時服藥,不能自行減藥、停藥,避免神經穩定效果消失,又再度發作。若在長期藥物控制下,癲癇病人日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癲癇病人難以預測自己何時會發作,如果在路上遇到有人抽搐倒下,應先保持鎮定別驚慌,注意讓病人在空曠平坦等安全的環境下,避免病人撞擊到桌腳等銳利等物品而造成傷害。側躺避免嗆到 發作較久、意識不清應送醫張嘉為主任表示,通常癲癇發作時間約2至3分鐘,當病人停止抽搐動作後,民眾可以協助復甦姿勢,讓病人側躺,保持呼吸暢通,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嗆到、窒息。若發作持續時間超過5分鐘,或抽搐動作停止後仍意識不清,應立即將患者送往醫院治療。當病人癲癇發作時,別往病人口中塞東西,尤其是病人嘴巴緊閉的狀態下,別硬將病人嘴巴扳開,更別將自己的手伸入病人口中,可能會有被咬斷的危險。一般民眾遇到此狀況,不清楚病人病史及確切倒地原因,建議民眾可先報警或聯繫119,由專業救護人員給予指示、到場評估。

家中寶貝癲癇發作 醫:別拿東西塞嘴

家中寶貝癲癇發作 醫:別拿東西塞嘴#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症常給人可怕的印象,而兒童罹患癲癇,更易造成家長莫大的恐慌及壓力。然而癲癇簡單來說,是因為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導致發作症狀反覆發生。癲癇發作時勿塞嘴 側躺避免呼吸道阻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中豪說明,癲癇依症狀不同,可作不同分類,其中最讓人恐懼的是泛發性強直陣攣發作(全身性大發作)。發作時,病童意識喪失、眼珠上吊、牙齒緊咬、嘴溢白沫,四肢起初用力伸直,接下來手、腳用力抽動。有時候因身體肌肉過度用力,空氣被擠出胸部而發出似動物嚎叫的聲音,又被俗稱「羊癲瘋」或「豬母癲」。絕大多數的患者癲癇發作時沒有醫生在場,在場的家屬親友事後正確描述發作外觀、持續時間、發作後有無昏睡情況等資料,提供醫生做出正確診斷。家長務必保持鎮定,替嬰幼兒的發作做紀錄,以便告知醫師。並建議用手機錄下影像,事後拿給醫師觀看。切忌將物品放到嬰幼兒的嘴巴裡,以免受傷。可讓嬰幼兒側躺,使口水自嘴角流出,避免呼吸道阻塞。癲癇屬於慢性疾病 藥物及手術可治療王中豪醫師表示,會引起抽搐及不省人事的原因很多,譬如血糖過低、電解質不平衡、幼兒熱性痙攣、腦炎、腦瘤、腦外傷等,都會出現。兒科醫師都學習過如何鑑別這些疾病,及時就醫非常重要。「癲癇」和大家耳熟能詳的高血壓及糖尿病一樣,都屬於慢性疾病。目前確定有療效的只有藥物及手術,其餘如針灸、草藥甚至氣功等方式雖都有人嘗試過,但仍欠缺確實的療效證明。癲癇並不可怕,及早發現治療,提升痊癒機會。大部份癲癇只要得到適當治療,都不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癲癇時需放物進嘴?急救5字訣才正確

癲癇時需放物進嘴?急救5字訣才正確#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癲癇俗稱羊癲瘋,古代對癲癇不夠瞭解,往往與鬼神附身、靈魂出竅、失心瘋等牽扯。病人除了受疾病痛苦外,還會受到社會的誤解與歧視,因而產生避開人群的自卑心理,影響正常人際發展。最近幾十年來因為醫學進步,才確認癲癇是腦部電位活動異常變化導致。絕大多數癲癇 與腦部病變有關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南丞說明,癲癇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症狀。只要大腦皮質受到傷害或功能異常,導致腦部神經細胞異常放電,產生反覆性抽蓄。任何大腦皮質(額葉、頂葉、顳葉及枕葉)異常放電都有可能發作,症狀依據放電部位不同,不是一般認為的全身抖動才是癲癇。導致癲癇的原因很多,任何導致腦皮質傷害的狀況都可以導致癲癇,稱為症狀性癲癇。常見病因包括生產造成腦部損傷、發炎性疾病(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腦部腫瘤、腦膿瘍、腦血管疾病(腦中風、腦血管畸形)、腦部退化性疾病、遺傳性腦部病變、代謝障礙(缺氧、電解質不平衡)、內分泌障礙(低血糖)等。絕大多數病人都與腦部病變有關。癲癇急救5字訣 移、勿、側、陪、送遇到身邊家人或朋友癲癇發作,不要慌張,正確急救觀念及5字口訣:「移」到安全處、「勿」塞硬物入口、「側」放病人頭部、「陪」伴至清醒、「送」醫治療。過去許多人誤以為癲癇發作時一定要拿東西放入口中,避免病人咬舌,是錯誤的觀念。只要將附近危險物品移開,頭臉側放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避免吸入,再緊急就醫治療,才是最好的急救策略。癲癇發作一次1至3分鐘,很少超過5分鐘。確立癲癇診斷後,必須控制癲癇及矯正其他引發癲癇的原因。除了規律服用醫師調配的抗癲癇藥物,也需要(1)均衡飲食、(2)作息正常、(3)避免刺激性物質及活動、(4)避免瞬間大量喝水、(5)規律運動(先請教主治醫師)、(6)避免在發作時會對病人或別人造成危險的事、(7)注意藥物交互作用、(8)觀察藥物副作用及過敏、(9)忌突然停藥、(10)不迷信偏方。陳南丞醫師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癲癇痊癒率提高。患有癲癇症一樣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結婚、生子都不受影響。請不要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癲癇病人,更不要排斥,應該瞭解什麼是癲癇與癲癇發作,進而接納並給他們公平生活競爭的機會。

常發呆、聞到燒焦味 恐已患癲癇!

常發呆、聞到燒焦味 恐已患癲癇!#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病人,經常聞到燒焦味,上班常放空發呆,直到後來症狀越來越頻繁,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癲癇。服用抗癲癇藥物後,從此沒有聞到異味,上班時也不會突然放空發呆,改善工作表現。全身僵直、發呆、聞怪味 都可能是癲癇徵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周秉箴表示,聞到異味的原因很多,若同時又有失神症狀,建議至神經內科檢查。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造成癲癇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有些人是後天受傷留下的後遺症,像是腦部創傷、腦炎、腦中風、腦腫瘤等都是可能成因。不過大部分病患都不是先天遺傳,也常找不到原因。癲癇發作時症狀非常多樣化,例如全身抽筋的僵直性大發作、發呆的失神性發作、聞到怪味道、看到奇怪閃光、聽到奇怪聲音、以及莫名害怕或似曾相識的感覺等,都可能是癲癇。有些病患一開始發作並沒有普遍印象中的全身顫抖抽筋,甚至只有如上述案例中聞到怪味道的情形。依照醫師指示服藥 7成可控制病情周秉箴醫師指出,癲癇雖然不是遺傳疾病、也不是傳染病,但若是在危險環境中發生癲癇,可能會造成其他意外。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很重要,切勿自行停藥。藥物治療只要依照醫師指示服用,約7成病人可以控制病情,回到正常生活。很多病患會擔心癲癇藥物的副作用,然而現在的癲癇藥物已經跟過去不同,大部分的藥物不會影響記憶力,部份病人還覺得吃癲癇藥後記憶力比沒吃藥時更好。其實病人的記憶力不好是因為癲癇頻繁發作造成,正確使用藥物後,腦部就不會像中毒的電腦一樣常常當機,也就改善記憶力不佳的狀況。病人經常憂慮癲癇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周秉箴醫師說明,若服藥過後,2到3年都沒有再發作,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減藥或停藥。癲癇不是絕症,病人需要就醫確診,並配合醫師囑咐持續用藥,有助控制病況,也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伊比鴨鴨出任務!為全台癲癇病友加油

伊比鴨鴨出任務!為全台癲癇病友加油#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發作時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的刻板印象,這是多數民眾對癲癇的認知,甚至會對患者加諸許多負面言語如「羊癲瘋」等。全台約有20萬名癲癇患者,事實上大部分患者發作時僅肢體抖動,旁人難以察覺,大發作時才會四肢嚴重抽搐。社團法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榮譽理事陳瑞珍護理師表示,癲癇發生的主因是腦部不正常放電所導致,患者透過藥物與手術等治療是可以獲得控制,並且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惟大眾對癲癇的認知仍不足,因此排斥或抗拒癲癇患者,影響其生活。陳瑞珍護理師呼籲,其實癲癇並不可怕,只要按時服藥就能獲得很好的控制,期盼大眾能破除歧視。為倡導社會大眾認識癲癇,竭力破除對癲癇的迷思,以及讓病友家屬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可愛超萌的關懷宣導大使伊比鴨鴨 (Evie) 於2017年出征各大醫院舉辦見面會,與醫師共同關懷病友並給予支持。見面會上不僅擁抱每位病友,更透過帶動唱舞蹈,宣導正確癲癇急救方式。癲癇發作口中勿塞異物 謹記:移、勿 、側、陪、送許多民眾甚至是癲癇家屬對病症存有錯誤觀念,採用不正確的處置方式,造成癲癇患者無法獲得正確及有效的協助與治療。最常見的即為遇到癲癇發作時,會強行掰開患者的嘴,以手指或是其他物品塞到口中來避免咬斷舌頭,這樣的方式可能會造成患者牙齒斷裂、下顎受傷。若遇患者癲癇發作,民眾應謹記口訣:移、勿、側、陪、送,讓癲癇患者獲得有效的協助與治療:一、 「移」:將患者附近尖銳物品移開,若有軟墊或衣物可墊在患者頭下。二、 「勿」:勿強行壓制患者肢體的抽搐,勿將硬物放入患者口中去防止咬舌       導致患者牙齒弄斷或是將異物吸入。三、 「側」:將患者臉側放,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以免堵塞呼吸道。四、 「陪」:協助計時,陪伴患者至神智清醒,並告知發作的情況,給予安慰。五、 「送」:患者連續抽搐五分鐘以上,或連續發作沒有回復神智,須將             患者快速送醫治療。伊比鴨鴨於世界癲癇關懷月與病友同樂 呼籲大眾齊關懷一名加拿大病友Cassidy Megan發起以薰衣草的紫色做為癲癇的主色,並在每年3月26日舉辦Purple Day活動,邀請民眾身上配戴紫色配件,一同關懷癲癇患者,讓患者覺得不孤單。關懷宣導大使「伊比鴨鴨」也於3月26日於國泰綜合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舉辦見面會,與醫師、病友們同樂,不僅給予癲癇患者支持,也會透過見面會,宣導癲癇正確知識。

熬夜歡唱誘發癲癇?謹記急救5原則!

熬夜歡唱誘發癲癇?謹記急救5原則!#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謝是位癲癇患者,為將癲癇控制好,每月定時回診也有規律的生活作息。近日趁著年後轉換工作跑道,不捨的同事為小謝舉辦了歡送會,並且邀請小謝一同至KTV熬夜歡唱。抵擋不住朋友的邀約,再加上作息不正常、熬夜飲酒,結果隔天整日昏昏沉沉,到了下午,癲癇突然大發作,嚇壞身旁家人!大夥手忙腳亂地幫忙照顧,其中一名長輩高呼:「快拿東西塞嘴!」所幸此舉被小謝女友制止,才避免了另一場意外的發生……。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部主任陳大成醫師表示,癲癇類型多且複雜,雖然每種癲癇的誘發因子不太一樣,但是患者最怕因壓力、生活作息不正常、喝酒等行為誘發癲癇發作,「尤其是前天睡不好、隔天昏昏欲睡最危險。」急救方式 「移、勿、側、陪、送」第一時間協助患者當癲癇發作時,旁人該如何協助?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癲癇科主任黃欽威醫師指出,民眾常會以為在患者癲癇發作時,需塞物品入患者口腔以防咬舌,「其實塞東西到嘴裡更容易造成嗆傷或其他傷害,急診室裡甚至曾經看過患者嘴裡被塞滑鼠或手機的離譜案例。況且,癲癇患者發作時,就算咬到舌頭,通常情況也不嚴重,建議要讓其側躺,對呼吸道的暢通才有幫助。」除了原本就在用藥控制的癲癇患者外,許多病患在首次發作時通常來得又快又急,令人措手不及。因此旁人的協助相當重要,在醫院衛教中都教導病患家人可透過 「移、勿、側、陪、送」口訣,黃欽威主任提醒,掌握 「保護」原則最重要,須避免碰撞受傷,移到安全處,倘若連續抽搐超過5分鐘以上務必盡速送醫。多重機轉藥物有效降低癲癇發作次數 恢復患者生活品質治療癲癇的首要關鍵為避開會誘發發作的因素,臨床處置的主流仍以藥物治療為主,陳大成主任表示,抗癲癇藥物並非根治,而是控制發作,現在有強調廣效型的多重作用機轉藥物,大幅減低導致發作惡化的隱憂。他也強調,抗癲癇藥物必須規律服用,維持藥物在血中的濃度,長效型抗癲癇藥物,一天僅需服用一次,大幅降低藥物血中濃度的波動性。黃欽威主任也提醒,癲癇患者平時務必要帶足夠的藥物在身上,臨床上就曾遇過藥物不足而發作的個案。此外,一旦癲癇患者平日出現小發作時,不建議立刻額外吃藥,應該要做好記錄,回診時可讓醫師調整藥物,但若發作頻繁時,須儘早回診。兩位專家醫師呼籲,民眾應正確認識癲癇,面對患者癲癇發作,便可從容應對及協助。也鼓勵患者「用心預防、勇敢面對」,當癲癇發作時,也不用擔心害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