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健康騎鐵馬 暖身運動不可少

健康騎鐵馬 暖身運動不可少#關節炎

一位25歲的年輕男性前來復健科門診求診,該病患最近常常覺得自己的右膝蓋會疼痛、僵硬不舒服。經問診和檢查發現,男子假日有騎腳踏車四處逛風景區的休閒嗜好,往往一騎上腳踏車,就會騎個兩、三個小時才返家,但是在從事騎腳踏車運動前,卻完全沒有做任何暖身運動。而且在踩腳踏車時,又習慣以右下肢較為出力;所以在長時間、過度使用右膝蓋的情況下,導致病患該部位受傷害,肌腱發炎合併滑液囊炎,需要休息及治療。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暨減重門診賴彥廷醫師表示,「環保意識」盛行的當下,許多民眾傾向選擇「騎腳踏車」、「爬樓梯」、「爬山」等運動作為休閒活動,一來可響應環保,二來可鍛鍊身體,堪稱立意良善。但賴彥廷醫師提醒民眾,請務必遵守「適時暖身」和「量力而為」這兩項重要的原則。一味盲目地進行運動,卻忽略「事前暖身」的重要性,很容易導致運動傷害或後遺症。賴彥廷醫師提醒,民眾在運動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暖身、拉筋,才能真正預防運動傷害。一般而言,暖身15~30分鐘,可以維持30~45分鐘,所以暖身拉筋完和真正運動不要隔太久的時間。另外,長時間、過度的使用膝蓋,例如騎腳踏車、爬樓梯、爬山、慢跑、跳躍運動等等,都可能會傷害膝部,造成關節發炎、肌腱發炎、滑液囊發炎的症狀。賴彥廷醫師呼籲,每個人應該視自己的能力,調整運動時間的長短,增減運動項目的強度,並且適時緩身休息、補充水分。所以,民眾若能「適時暖身」且「量力而為」,應可避免運動傷害。

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 脫臼機率低

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 脫臼機率低#關節炎

當髖關節受到酗酒或類固醇影響,造成缺血性壞死,或因為先天發育不全,造成關節提早磨損,使的年輕人就有關節炎而造成行動困難。雖然人工髖關節置換已經是常規手術,但因為年輕人活動力大,植入人工關節多年後,磨損仍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任陳弘毅表示,因為年齡老化造成退化關節炎,必須進行髖關節置換時,手術中主要問題與骨質疏鬆以及骨頭形狀比較有關係,如何植入一個合乎病人大腿骨粗細的人工髖關節,在現代骨科技術已經不是大問題。因為病人比較年長,活動力較弱,傳統金屬頭對PE塑膠碗摩擦係數雖然比人類自身軟骨對軟骨摩擦大,也比較沒有關係。但是如果同樣材質用在仍然需要大量活動的年輕人身上,就可能在十多年後出現磨耗,而造成必須重新翻修再置換問題。陳弘毅指出,人體不是機器,第一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若是只有十多年,第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常常只有第一次的一半,第三次則更少。因此除非是固定不良或是感染造成不得已必須翻修再置換以外,植入人工關節所使用材質,在不斷研究改進中都已盡量減少摩擦係數,以追求使用壽命更長為目標。目前醫療市場上所使用的人工髖關節摩擦係數最低有兩種:第一種是精密陶瓷頭對陶瓷碗,第二種則是精工磨成的金屬頭對金屬碗。兩者摩擦係數相差不大,都比人類自己原有軟骨頭對軟骨碗摩擦係數要低近十倍,也因此可使用年限大幅增加,兩項產品各有千秋,難分軒輊。陳弘毅說,人工髖關節有第三種選擇。人類髖關節是一個球在碗中旋轉的關節,因此目前標準人工髖關節基本結構可以分成四個部份:大腿骨部份有卡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以及放在莖上的頭,骨盆部份有固定在髖臼的金屬碗以及卡在金屬碗中負責接觸面的塑膠碗,由頭在塑膠碗中旋轉達到活動目的。主要關鍵是為了植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一定要把原有股骨頸切除,才有辦法做到。對股骨頸沒有任何破壞的人而言,切除股骨頸雖然是不得已方式,但終究是一種不必要傷害,也因此英國人發明表面置換人工髖關節,提供第三種選項。陳弘毅說,所謂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設計構想出發點,就是在不要切除股骨頸,因為關節破壞都只有在軟骨表面。所以置換時可以只把壞掉表面磨除,再換上人工製作關節表面即可。以前因為工業技術較差,這個目標不容易達到,現在技術改進,已經可以完成。近來國內已經引入,雖然因為技術較為困難,醫療市場上並不常見。陳弘毅強調,陽明醫院骨科在十多年前已經為多位年輕病患植入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歷經多年追蹤,成效良好。人工髖關節的破壞,常常造成病人生活大破壞,置換後宛如新生。但是因為人工髖關節金屬頭或陶瓷頭一般都比較小,脫臼機率較高,病人關節活動角度因此受限,比如不能坐在太低椅子上…等,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因為金屬頭大小跟原有關節大小相同,脫臼機率大幅下降,因此病人活動幾乎完全不受限。目前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為了使病患能有更多選擇,不論傳統人工髖關節、陶瓷髖關節、精密金屬頭髖關節、或是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一應俱全,配合病人病情狀況,可說是病患最大福音。

手指彎曲"喀啦"響 板機指作祟

手指彎曲"喀啦"響 板機指作祟#關節炎

您的手指常常會卡在屈曲的位置無法自行伸直,當用手去扳動的時候它會像扣板機的情況突然彈起嗎?這是因為肌腱鞘的肥厚,導致肌腱於曲屈時不順暢引起類似卡住的情形,臨床上又稱為板機指。臺安醫院骨科醫師指出,板機指發生的原因,包括急性受傷、因從事工作或運動反覆輕微之創傷、腫瘤、感染發炎、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或代謝性的障礙等,有些是原因不明的。症狀依嚴重程度又可分為四級,從最輕微的手掌處疼痛或有關節彈響,必須用另一手把手指扳開,到最嚴重時可能造成指節間關節的屈曲攣縮,或是永久性的伸直僵直。好發的年齡層有二個族群:1. 中年婦女(約30─35歲)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病人會合併其他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有時也會同時有兩、三指發生,百分之二十五會兩隻手同時發生也常常合併媽媽手或是腕隧道症一起出現。2. 新生兒,約有1/4是一出生就可發現到的,但若無適當的治療,可能會持續到二歲,另外新生兒型的板機指特徵,就是一直持續的彎曲,拇指一直緊握著無法伸直,而非僵硬嵌崁感,這種先天性板機指的成因目前不大清楚。臺安醫院骨科醫師表示,板機指好發部位在拇指,診斷主要靠臨床的檢查與病史,並不須要X光的檢查或其他的檢驗。但須要與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腱鞘囊腫、手部攣縮症等作區別。治療上,以口服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發炎為主,並配合適當的休息,佩帶適當的手部護具,以保持患處指掌在正確的位置;或是注射少量的類固醇於肌腱鞘內,如果症狀持續則三、四週之後還可以打第二劑的類固醇。臺安醫院骨科醫師提醒,類固醇注射治療一般只用於急性期,反復的打針可能會引起肌腱的斷裂,也可能造成血糖的升高、指神經的受傷或是併發細菌感染。長期服用藥物也可能造成胃潰瘍或其他的副作用。一般而言打針超過兩次還未痊癒,則最好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很安全且有效,在局部麻醉下,手術時間約十分鐘,門診安排手術即可不須住院。手術後傷口的疼痛輕微傷口約1-2公分,只須休息幾天便可,且不易再復發。新生兒板機指的治療,一歲前建議父母親每天為小嬰兒掰開拇指做運動,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先天性板機指會自然好起來。太小的兒童,神經、血管等構造細小不易辨認,手術傷到組織的機會較高。因此,建議如須手術時,一歲之後再接受手術比較不會造成功能障礙或後遺症。

運動促健康 暖身不足變傷身

運動促健康 暖身不足變傷身#關節炎

在現今生活步調緊湊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背負著相當的壓力,而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減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率外,也可以適當紓解心理的壓力。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黃建銘主任醫師指出,運動一般可分成接觸性運動,如:足球、籃球、冰上曲棍球、美式足球、橄欖球等,和非接觸性運動如:游泳、羽球、網球、高爾夫球、自行車、跑步、舉重等,但不論從事何種型態的運動,專業運動員或是一般民眾,在運動過程中都可能造成受傷,這些統稱為運動傷害。造成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包括周遭的溫度、運動的環境不良、設備器材不足、肢體碰撞、參與者的技術與體能等,而發生的傷害可分成急性與慢性,急性包括有皮膚擦傷或撕裂傷、挫傷、骨折、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而慢性則多與運動份量過重(時間太長或太劇烈)或不當技術造成組織負荷過重有關,如網球肘、髕肌腱炎。為了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黃建銘醫師提醒,在從事運動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暖身與肢體伸展、適當補充水分與保暖、穿著合適的裝備、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宜循序漸進,不可因一時興起而從事時間過長或過度劇烈的活動,若感覺身體不適需立刻停止運動,不可逞強,從事運動最好能結伴同行,可彼此照應及相互鼓勵,當運動傷害發生時,需立即停止運動,將患部抬高、局部壓迫及冰敷,以減少患部腫脹及進一步的傷害,並確保傷者處在安全的環境,再進一步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關節炎

「醫師,我的膝蓋會痛,不能蹲下來,尤其在上下樓梯時更不舒服。」「走平路不痛,但下樓梯或坐久站起來時會痛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骨科-錢樂禮主任表示,在門診常常會遇到這種問題,這就是髕骨軟化症的徵兆。髕骨即是膝蓋骨,而軟化則是指膝蓋骨上的軟骨變軟,產生早期磨損發炎,這是造成膝蓋疼痛很常見的原因。引起髕骨軟化症的原因不明,大致有下列幾項原因,(1) 軟骨表面不平或老化,(2) 髕骨半脫位,(3) 髕骨直接撞擊股骨髁,(4) 使用過度等。這症狀以成年女性居多,老年人次之,和骨質疏鬆症無關。錢樂禮主任指出,髕骨半脫位會影響整個膝關節,症狀以膝蓋前緣疼痛為主,在上下樓梯時出現疼痛無力,有時蹲下困難,或是從蹲姿或坐椅站起來時產生悶痛感,偶爾會感覺到膝蓋在彎曲時有磨擦聲。嚴重時膝關節會有腫脹、僵化、持續疼痛和肌肉萎縮情形出現。而這主要和大腿股四頭肌無力有關,引起膝蓋骨在彎曲時外移造成髕股間軌道不良。這種軌道不良即髕骨半脫位,一般膝蓋X光片正面或側面無法明顯看出問題,必須加照膝蓋彎曲45 度由上向下的Merchant View X光片來看膝蓋骨有無傾斜,外翻或與股骨的間隔變窄,才能辨別出是否膝蓋骨及股骨的軟骨是否有磨損情形。軟骨軟化只是個磨損前兆,若是保養不好,磨損一旦形成,就會影響整個膝關節,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復健運動的保守治療為主治療方法以復健運動保守治療為主,第一是抬腿運動,增加股四頭肌力量。躺臥在床上、地板或沙發上,讓膝關節伸直,腳板背屈,整隻腿抬高大約45度,支撐3到5秒鐘,再慢慢放下,重覆這個運動每天一百次,或早晚各五十次。第二是強化股四頭肌運動。坐在高椅或桌上讓腳垂下,在腳髁上套上1至2公斤的東西如沙袋,先舉起一腳至90度,支撐3到5秒再放下,這個動作重覆大約十分鐘,每天做兩個課程。若是疼痛減少,可增加重量,加強肌力。錢樂禮主任說,大部分的病情可由復健運動獲得改善,若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然無效的話,這就需要至醫院做關節鏡手術檢查或做膝外側韌帶放鬆手術來改善髕骨半脫位的問題。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關節炎

黃老師六十二歲,退休後每天到公園跳「元極舞」。上週跳完舞後隔天起床時發現頸部、肩膀和大腿出現疼痛,一向健康的她感到驚訝,認為只是運動過度,好好休息就會恢復。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全身漸漸變得更僵硬、酸痛,且有輕微發燒,沒有胃口。她自行服用了一些止痛消炎藥,結果症狀仍然沒有消失,便到醫院求診。經由病史、理學檢查及一連串的抽血測試,證實她得了「多發性風濕肌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就如同病名所示多發性風濕肌痛是指多處肌肉疼痛,這種疾病會造成頸部、肩膀、上臂、臀部、大腿及下背多處的肌肉疼痛和僵硬。由於肌肉疼痛的範圍會涵蓋關節如頸、肩、腰及髖關節,所以病人有時候會描述有關節痛。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它好發於五十五歲以上的女人,其罹患率隨年齡愈大而增加,可稱為專屬於老人的肌肉風濕。據國外知名風濕病雜誌研究調查其每年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五,冬天是犯病的季節。張棋楨醫師表示,多發性風濕肌痛的主要症狀就是多處肌肉有持續性的疼痛,部位如上所述。疾病開始時多半是突然發生的,且無明顯原因。病人睡前可能還好好沒事,隔天起來卻發現身體僵硬酸痛,無法行動自如。而有一些病人的症狀是慢慢產生。當氣候變冷變濕時會加重病情。由於多發性風濕肌痛疼痛的感覺與關節炎的症狀相似,但檢查結果找不到關節炎的証據,類風濕因子也呈現陰性。另外患者常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倦怠及食慾不振。血液檢查時,病患的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升高,此為其特徵之一。而肌電圖、肌肉切片及X光檢查均為正常。 張醫師提醒,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多發性風濕肌痛病人會同時罹患巨細胞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最常波及頭部和頸部的動脈,一旦這些血管發炎造成阻塞,會出現頭痛,嚴重時甚至視力喪失。多發性風濕肌痛是一種能定期自癒的疾病。換句話說,它會自然發展,一般而言二至三年後便可能消失,很少有後遺症產生。只要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prednisolone 10~15mg)之後,病情馬上可獲得很大的改善。然而為了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所引起的副作用,可使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或是混合使用,但要花較長的時間。當此病併發巨細胞動脈炎時,就必須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以防止眼盲的發生。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

「醫生,我最近膝蓋會酸痛,上下樓梯都很吃力,走路也走不遠,而且關節裡還會聽到怪聲音,怎麼會這樣?」、「醫生,我的手關節看起來怎麼歪歪的,而且比較腫,也比以前僵硬,要不要緊? 」、「醫生,我的關節只要一變天就痛!」當聽到有人這樣描述症狀,除了一些常見的關節疾病外,十之八九是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廖俊凱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老化的結果,主要病變的位置是兩個骨頭的關節接觸面,也就是關節軟骨。尤其是承受壓力較大的下肢關節,如: 膝、股、髖、踝…等,以及活動頻繁的手或足關節,像是足部大拇趾基底(拇趾關節囊炎)及手部大拇指基底關節、指間近端及遠端關節。廖俊凱醫師指出,主要症狀有:早晨關節僵硬,坐、站或蹲等之動作轉換困難,大腿或膝蓋在行走或活動時疼痛,關節腫大和變形,在活動關節時,常可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在X光片上,可看到軟骨受到傷害及磨損,關節表面凹凸不平和關節腔變窄,以及骨刺的產生。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老年人、停經婦女、體重過重者、過去有骨折、膝部韌帶或半月板受傷的病史的人、有長短腳的人、曾有職業或運動傷害的人、或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者。其治療可分為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含病患的衛教,例如:走路時使用拐杖輔助,以減輕受損之髖關節或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避免需要蹲踞、彎腰的動作,以免加重關節負擔…等。超重的人應該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做適度的運動,像是氧運動及肌肉伸展的運動,以維持關節的柔軟度,增進肌肉的力量與協調控制,進而降低對關節的壓力。如此可將此病的不適降至最低並延緩惡化的速度!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症狀及疼痛的緩解,和延緩病情惡化。止痛普遍使用「普拿疼」或非類固醇抗炎藥,若病患是消化道潰瘍、出血的高危險群,則可以考慮新一代的COX-2選擇性的抑制劑。此外,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也有助於症狀的改善,但長期使用會造成軟骨的傷害,或引發關節感染。廖俊凱醫師指出,目前關節內注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已經被證實可以增加關節液的黏綢度,產生關節潤滑的作用,進而改善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最後,服用葡萄糖胺(glucosamine) 跟軟骨膠(chondroitin sulfate)也可以保護軟骨,減緩症狀。一旦得了退化性關節炎,應和醫師作詳細的諮詢與討論,選擇最適當、有效的方式,儘早處理才是上策。廖醫師提醒,切忌病急亂投醫,服用來路不明摻有類固醇的偏方,雖然疼痛得到一時緩解,卻引發了月亮臉、下肢水腫、腎功能受損骨質疏鬆等類固醇的副作用,得不償失。◆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1. 年齡 > 50歲以上2. 盛行率為女性大於男性3. 體重過重者 (尤其是婦女)4. 常待在冷氣房的人5. 患有骨質疏鬆症者6. 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者7. 運動員8. 經常蹲著工作者、姿勢不良者9. 曾受膝關節外傷者,如骨折、韌帶損傷

痛風患者 冬天進補宜忌口 醫師籲:多喝水

痛風患者 冬天進補宜忌口 醫師籲:多喝水#關節炎

冬天氣溫驟降,此時來碗熱呼呼的補湯是最適合不過了,但是許多民眾在吃多了燒酒雞及薑母鴨等進補食物後,興致一來小酌幾杯酒更是在所難免,因此原本就有痛風的患者,紛紛在寒流來襲的這段期間往醫院報到。光田醫院風濕免疫科吳全成醫師表示,由於進補的食材中多少都含有酒類或高普林等食物,本身患有痛風病史的人,一不小心攝取過多這類型的食物,就容易讓體內的尿酸值竄高,引發急性痛風。這些患者往往來醫院就診時,常常痛到無法走路,進出都得靠輪椅或需人攙扶,處境十分不便。吳全成醫師指出,自從入冬以來,患有痛風的病人就較往常更頻繁的出入醫院,尤其以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本身為肥胖、嗜酒、嗜吃高普林食物或服用藥物及缺水等痛風的高危險群,在遇上寒冷的天氣後,更容易引發急性痛風,臨床上就看過患者前夜才參加完宴會,隔天早上卻痛著醒過來且雙腳無法走動的案例。由於痛風的早期症狀是出現單發性關節炎,患者會有紅、腫、熱、痛的感覺,根據患者本身形容發作時的痛像針紮、如刀割,長久下來手腳漸漸變形,會出現奇形怪狀的痛風結石,甚至手腳僵硬變形,造成日常生活如穿衣的不便等,久而久之造成腎臟損壞,變成往後必須洗腎的結果。吳醫師表示,由於目前治療痛風的方式,是在急性發作時給予秋水仙素、或非類固醇止痛劑抑制疼痛,但根本之道仍需控制好體內的尿酸濃度,因此,吳醫師呼籲有痛風病史的人,平日就應保持正常的飲食起居,尤其接近年終接踵而來的尾牙、望年會不斷,更應避免大吃大喝的應酬聚會,萬一無法推辭,也要少喝幾杯,最好是以茶代酒,心意到就好;另外,高普林食物指的是較緻密的食物,如:動物的內臟、香菇、濃肉汁等也少碰為宜,才能避免引發痛風的危機。

Menu